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多篇)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多篇)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一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牀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着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中國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爲的是挽救海峽彼岸的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像李博士一樣的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從而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我在教學時,主要圍繞以下幾點展開教學:

一、以讀爲主,體會課文的情感。

讀是本節課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課堂伊始,我就讓學生初讀,把課文讀通順正確,重點讀好課文的第2段。這段不僅生字詞多,難以讀通順,而且正是這節課研讀的重點;接下來輕聲讀,想想課文寫了哪些人物,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瞭解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接下來的帶問題默讀,把學生帶進了課文的情感,引起學生和作者的共鳴。最後的彙報讀更是學生情感的抒發,內心的感受。讓學生每次的朗讀都是爲品讀文本而服務,層層遞進。

二 、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句子的意思,使學生體會文中的感人之處。

學生在初讀課文後,我便出示幾個關鍵詞。如“凋零”“含苞”“綻放”“輾轉”“沉着”“奔波”“連夜”等詞語,讓學生體會李博士的勇敢,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受臺灣同胞不顧個人的安慰,一心爲他人着想的高尚情操。

三、以情入手,展開課文最動人的場面的教學,讓學生感悟到課文的感人之處。

理清文章主線後,我就讓學生找找課文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動,此時主要要求學生順文本思路,聚焦課文的第二段中的句子: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要分析一個人的內心,首先要分析文字。因此我把“這個句子作爲重點句進行解讀,目的是讓學生走進小錢的內心。讓學生敏銳地抓住“含苞的花朵、凋謝、綻放”學生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小錢病情嚴重,體會到了他的無奈,體會到了他的痛苦。

教學中,以“讀”做肉,以“情”注血,讓學生在人文關懷下感受語文課堂教學的魅力,讓學生在情感的薰陶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反思這節課,存在着許多的不足與遺憾。比如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學生已經對關鍵詞語的感悟到位了,但沒有及時進行朗讀訓練,致使錯使了朗讀訓練的良機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999年的真實的故事。語言樸質而生動,洋溢着濃濃的真情。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向李博士一樣的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從而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在設計教學時,我主要圍繞以下幾點展開:

1、理解詞語。通過這段時間的瞭解,學生沒有理解詞語的方法,於是我就想把“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這個訓練加進來,指導學生準確理解詞語。例如,“凋零、花 苞、綻放”這三個詞,學生都知道他們是描寫花的,但在本文中的用意不是很明瞭。於是就把這三個詞語放在語言環境中,在體會“18歲,是個美好的年齡”基礎上,明白這三個詞在文中是在寫小錢的生命,馬上就要結束,進而理解小錢的不幸。

2、概括主要內容。對於中年級的學生來說,用簡練的話概括主要內容是個難點。針對這篇文章來說,學生很難概括完整,於是我就想如何幫助學生解決這個困難。仔細 研究發現,只要抓住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再弄清楚他們之間的發生的事情就簡單多了。於是,在教學中我就確定這樣分兩步走,通過老師的板書,給學生一個扶手。 從課堂上來看,對於課文內容的概括,學生也真正的經歷了一個從不會到會的過程。

3、以感動展開重點段落的學習。我先讓學生找找事情發生的特定情境,是在大地震過後,餘震不斷的危險情況下發生的,然後再找出令自己感動的語句?隨後給學生充 足的時間自主研讀、自我感悟。學生以中國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的表現爲研讀點,獨自閱讀、獨立思考。在學生交流之中,引導學生想象手術的情景,從詞、句中體會不同 人物的心理,從而帶領學生深入的體會課文的情感,引起和作者的共鳴。

4、拓展延伸,情感昇華。

在 經歷了一次次與文本的對話之後,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已經很深入了,如何引導學生從文本中走出來,慎重考慮之後,我決定不用課文後面的設計——我們來想象一 下,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國臺灣青年相遇了,他會對青年說些什麼,而改爲寫感謝信。因爲這個訓練,學生思維的空間更廣闊,而且會使學生收穫更豐富的 情感。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一、解讀課題

1、說說海峽這個詞的意思。

2、橋具有連接的作用,那麼課文中的這座橋把誰連接在了一起?

3、讀課文,解決生字新詞。

4、解決問題:橋把誰連接在了一起? 小錢——青年

李博士

醫護人員

設計意圖:這樣的板書設計原本是想讓學生把這條線理得更加清晰一點,這座生命橋不僅存在於小錢與中國臺灣青年之間,也存在於小錢和李博士以及醫護人員之間,這不僅是幾個人的生命橋,這也是兩岸同胞之間的一座生命橋。

教後反思:學生在理這條線時未能很好地體會到兩岸這個層次,後來,聽小郭老師一分析,頓時茅塞頓開。我沒有把“中國臺灣”與“大陸”這兩個關鍵詞出示,而且也沒有出示“海峽”具體所指代的區域,因爲沒有視覺上的明確,必然也就沒有了腦海中的明確。

二、解讀文本

1999年9月22日,早晨7時30分,陽光灑滿了美麗的杭州市,桂樹還沒有開花,晨風中已經飄來甜絲絲的香氣。這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正在悄悄地架起。

就在這一刻,杭州的小錢正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理解句子:

☆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從“靜靜地”這個詞中體會到什麼?(病情嚴重、對生命的渴望與期待。)通過朗讀相關的語句進行體會,並反覆練讀這個句子。

病情嚴重:你從哪裏體會到的?相關語句:這個剛滿十八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

朗讀句子體會。

對生命的渴望與期待:相關語句:小錢是幸運的,幾經輾轉,終於在中國臺灣找到了這樣的人。

因爲有了這樣的人,使他的生命有了希望。

那麼他的內心會想些什麼呢?

讀句子體會。

設計意圖:對小錢的心理進行一個剖析,讓學生知道雖然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但他的內心卻是不平靜的,他的病情嚴重,他的期待,他的渴望,其實他的內心是豐富的,他具有對生的渴望。正因有了這份渴望,纔有了後面那一個感人的場面。

教後反思:小錢病情的嚴重學生有體會,但是對於他對生命的渴望與期待卻不是很明確,這需要老師反覆的引導,而且這次課讀的東西相對少了點,致使學生理解上就更有了障礙。

☆ 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就在此刻,海峽彼岸的一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讀句子。

當他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時,外部的環境是怎麼樣的呢?(餘震不斷)出示地震錄象,讓學生感受地震的可怕。

當他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時他的內心會想些什麼?

⒈擔心他的家人;相關語句出示

⒉擔心自己的生命危險;

⒊惦記着大陸彼岸的小錢。你從哪裏知道的?(但是,他知道……i期待着他的骨髓。)

出示矛盾:他擔心自己的家人,擔心自己,爲什麼他還是那麼靜靜地躺在病牀上。爲什麼他要那麼堅定地躺在病牀上。

練筆:此時此刻,他的內心會怎麼想呢?

是呀,他的內心充滿了對小錢的一份愛、一份承諾,因此他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反覆練讀:他很擔心自己的家人,他多想去看看他的家人是否平安,可是他卻——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他也很擔心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仍舊——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他爲了小錢能夠早日得救,他甘願——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終於青年的骨髓從身體裏涓涓流出,你彷彿看到小錢的生命如同     。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當時青年的內心是充滿矛盾的,但是爲了大陸彼岸的這位小錢早日得救,這位青年甘願冒着死亡的危險,完成手術。

教後反思:在上這位青年的內心時,我明顯感覺自己的思路很亂,特別在處理青年矛盾的內心時,由於學生沒有答到點子上,自己又不知道該如何引導,結果,這個矛盾就這麼過去了,青年的內心戲就這麼簡單過場,可以說“雷聲大,雨點小”,後來反思一下可能自己還沒有深入到文本中去,仍舊停留於表面,而且讀的內容仍舊很少。這是要我好好改進的。

三、小結

這座生命橋的跨越不僅有這位青年的愛,還有李博士以及醫護人員的愛,還有海峽兩岸很多的愛,正因爲有了那麼多的愛,這座橋才顯得更加堅固。那麼下次課我們就來解讀博士以及另外人的愛。

總反思:這堂課下來,感覺比第一次上得順一點了,思路清晰一點了,但是很多細節的東西還是沒能很好地處理。朗讀還需要再多一點,畢竟學生的悟性就是從朗讀中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二

愛是人間永恆的主題,是人間最美好的感情,在街道中年級教學交流上,我教學了頌揚人間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文章主要講述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獲得思想啓迪。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在這節課上我設計了以“感激”爲話題,以“感激”爲線索,激起了學生情感的千層浪花,他們從自己的閱讀中去發現,去感悟,去體會,各抒己見,明白了“生命橋”的深刻意義。

內心的情感積聚太多需要寫的方式來宣泄。寫是對內心情感的梳理、積澱,將口頭語言變成書面語言,閱讀感悟便發生了質的飛躍。課上,我讓學生動筆寫一封信,表達心中的感激。這個教學過程讓我從中真切感受到閱讀感悟是說、寫的基礎,說、寫反過來能促進閱讀感悟的提高,閱讀感悟可以通過說、寫的方式呈現出來,只重感悟,不重說、寫訓練的教學,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如從霧裏看花一(樣不真切,相反,只重說、寫訓練的教學,學生的感悟就像空中築樓一樣不現實,只有讓學生“讀”進去後,通過說的形式“浮”出來,再通過寫的訓練“沉”下去,課堂教學才能綻放溢彩。

課後,街道學校的老師對這堂課進行了評價,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使我深受啓發,受益匪淺。反思這節課,存在着許多的不足與遺憾。

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不到位,例如: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餘震,使針頭從肌膚裏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到當時情況很緊急,很危險,朗讀時要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雖然我叫了好幾個學生來讀來感受,但是學生讀的仍舊不夠到位。感覺完全是爲了讀而讀,朗讀時聲音也不夠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沒有到位,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老師能夠給予恰當的範讀,從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通過講授這一課,還暴露出自身應變的能力的不強。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踏踏實實地把課文中的最基本的、最優秀的東西,教給學生。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三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後反思

11月25日我執教了《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文,課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999年的真實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語言樸質而生動,洋溢着濃濃的真情。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像李博士一樣的兩岸醫護人員的www.奔波勞累,從而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牀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着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中國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另一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爲的是挽救海峽彼岸的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我在教學本課時,主要有以下幾步:

一、創設情境。課中通過問題情境、生活情境等的創設,喚起了學生的有意注意。從而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採取多種渠道展示情形。①展示大陸青年小錢病危的情形;②展示中國臺灣李博士和青年抽取骨髓的情形;③展示地震的情形。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大陸青年小錢迫切需要骨髓,感受抽取骨髓的艱難,感受地震當時的危險。

三、另外採用了多種方法分析情況,讓學生動感情。①通過課件展示書中所描寫的同一時刻的兩個不同場景來令學生動感情;②重難點詞句的辨析,如兩個“靜靜地”以及“同一時刻”這三個關鍵詞。讓學生明白就在同一時刻大陸和臺灣同胞爲了小錢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們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海峽的生命橋。分析當時不同的情況,分析小錢病危的情況,讓學生有所感動;③感情朗讀,課中花了大量時間讓學生讀你感動的句子,一邊讀一邊理解,撥動了學生的感情之弦。

在課前我曾出示中國臺灣海峽的畫面,又用粉筆在黑板上簡單的畫了一下,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在如此寬的海峽上要架構一座橋是不可能的。但是事實上,這座橋架設成功了。而且就在小錢以及中國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牀上的那個時刻架設成功的。他的成功源於青年、李博士、醫護人員以及許多海峽兩岸人們的關心與幫助。他們的幫助就是海峽兩岸同胞間的愛。而且這是建立在許多生命上的愛。而這座橋不僅是生命橋,也是友情橋、連心橋、愛心橋。到這裏學生也明白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其實就是愛的力量。

因此在教學的最後階段我設計了一個深情呼喚這座橋的環節:“讓我們一起再來深情地讀一讀這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讓我們再帶着青年的愛讀一讀這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讓我們帶着中國臺灣與大陸同胞的愛讀一讀這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讀遞進過程中,這座橋不僅跨越了這中國臺灣海峽,也跨進了每個孩子的心中,使心中的感悟得到昇華。

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我個人的感覺,自己在教學語言上,教學表情上,教學體態應用教學情景合理上都有待進一步的提高。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學習,多向其他年輕教師請教,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使教學更有特色。

推動我成長的一課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洪媛媛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四年級的一篇以愛爲主題的課文。課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999年的真實的故事。語言樸質而生動,洋溢着濃濃的真情。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像李博士一樣的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從而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我在本課教學中力求通過反覆讀文,讓學生經歷豐富的情感體驗;通過多種對話,在引導學生挖掘文本內涵的過程中,多角度的開拓學生的認識空間、審美空間、情感空間,從而調動起學生的閱讀思維,實現語言、情境和精神的和諧共振,提升情感的價值。在教學時,我主要圍繞以下幾點,展開教學:

一、詞語的學習圍繞着學生的學習實際來選擇。

本課的詞語有很多。在選擇時,我主要挑選了學生易錯的詞語如:白血病、輾轉、間隔、骨髓等,尤其是髓的讀音不僅是學生,就連我們大人都非常容易讀錯,很難糾正。課堂上我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鞏固字音,爲後面讀文掃清障礙,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的理解記住。對於凋謝、綻放、含苞等詞語,我讓學生用話來造句子,在句子中理解。並配以圖片使學生理解他們的不同含義,

二、重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多樣性的閱讀中體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就以“讀”爲突破口,將“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始終。

教學重點段落時,我先讓學生找找課文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動?隨後給學生以充足的時間自主研讀、自我感悟。學生以中國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的表現爲研讀點,獨自閱讀、獨立思考。在學生交流之中,教師又以一個引導者、參與者的身份,爲學生展現課文中的不同地點的畫面,引導學生想象手術的情景,從詞、句中體會不同人物的心理,從而帶領學生深入的體會課文的情感,引起和作者的共鳴。在研讀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和文本中的人物進行對話,體會人物的情感。最後,教師激情導語下,層層遞進的有感情朗讀成爲學生情感的抒發,內心真實的表達。

二、以說促思,發散思維,感悟人間真情。

教學中,我設計了幾處想象說話,如 “在地震中,那個青年人仍在躺着,他心裏會想些什麼?”、“小錢病好後和青年人見面後,他會做些什麼說些什麼呢?”等,並注意了讀說結合,使學生在深刻感受了課文情感之後,抒發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這既是對文本內容的延伸,又爲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了自我表現的舞臺。學生在經歷自我與他人的行爲對比、體會手術危情和感受護送骨髓的辛勞之後,也真正體會到了海峽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最後的結束語讓學生對以後的生活中會怎麼做,昇華主題,引發了學生對愛的思考,對人間真情的渴望。

三、多媒體的運用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

在教學李博士護送骨髓這部分內容時,我讓學生結合“奔波”和“連夜”這兩個詞談感受,並藉助多媒體演示李博士圖,讓學生在記住這個了不起的李博士,深刻感受到像李博士一樣的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以及尋找骨髓的不容易,從而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這節課,還存在着不足與遺憾:

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完全溶入到朗讀中,最終對 “跨越海峽”也不是很明瞭。對於媒體課件,也沒有發揮出最好的效果,什麼時間出示什麼圖片還是沒有很好的把握,該出示地圖時由於緊張沒有很好的運用。本節課有些環節無法預知,在處理上語言不豐富、也不夠精煉,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

在和老師的點醒下,我覺得我平日的困惑一下解決了很多,那就是“讓導語變成課堂的線”。總之,我喜歡這節課,因爲有了經驗充足的和老教師的指點,我對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知道了今後要如何把自己的導語做好。有了這些關心我的人幫助我,我對我自己的發展有很大信心,雖然金牌課還要再上,這也是我要期待的,發展是我最大的願望和目標。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以及中國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

本文的標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含義豐富。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孩子們連讀幾遍課題,讓學生就此題目展開設想、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然後在後面的教學環節中逐步去解決這些疑難問題。

在描寫同一時刻的兩個場景時,一處是桂花飄香的大陸醫院,另一處是地震剛過餘震還在的中國臺灣醫院。在大陸醫院的病牀上,小錢靜靜地躺着,因爲他虛弱;而在中國臺灣醫院的病牀上,中國臺灣青年也在靜靜的躺着,因爲他沉着堅定,爲了拯救小錢的生命而不顧自己的安危。是他的愛心搭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將這兩個互不相識甚至可能終生不會再見面的人連在了一起。這兩處“靜靜地躺着”我做了重點講解,抓住“靜靜地”這個詞來體會不平靜,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情感。

在設計本課時,我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和“中國臺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兩句話作爲切入點。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牀上”,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爲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牀上,病情的嚴重使他不得不平靜。對於生的希望,使他又不平靜,找到骨髓的不容易也使他不平靜。讓學生通過對於“你們猜作者最不願意用的是哪個詞”的思考,引導理解“白血病”、“含苞”、“唯有”等詞,進一步體會小錢的病情嚴重,骨髓移植對他的重要性。

中國臺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餘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是因爲他知道小錢正期待着他的骨髓。這裏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着的反映,他爲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牀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讀的時候,我用“周圍的環境能靜嗎?”和“他的內心能靜嗎?”兩個問題來襯托出那位中國臺灣青年的不平靜,讓孩子感受中國臺灣青年一心爲他人着想、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中國臺灣青年的不平靜:他爲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拋在腦後。通過研讀,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後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領會了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到海峽兩岸人民的這種血脈親情。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四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我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主要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意識地創設情境。

一開始上課我就通過聲情並貌地朗讀將學生帶到了1999年9月22日,並通過環境的渲染來反襯小錢的處境。學生在這種情境的創設下,一入課堂就有感覺,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了他們對小錢的關懷與同情之心。

二、詞語的學習圍繞着學生的學習實際來選擇。

本課的詞語有很多。在選擇時,我主要挑選了學生易錯的詞語如:白血病、輾轉、間隔、骨髓等,尤其是髓的讀音不僅是學生,就連我們大人都非常容易讀錯,很難糾正。課堂上我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鞏固字音,爲後面讀文掃清障礙,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的理解記住。對於凋謝、綻放、含苞等詞語,我讓學生用話來造句子,在句子中理解。並配以圖片使學生理解他們的不同含義。

三、藉助對比感悟,深化課文理解

作者在細節描寫上多次運用對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學中,我有意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體會、朗讀:將“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的臉紅潤起來”與杭州的美景聯繫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景色雖好而小錢的生命卻即將逝去的悲哀。

四、不足與遺憾。

在課文學習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表達不夠充分,例如:重點理解"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學生體會到生命的美好,可貴,體會到生命將逝的悲哀,感受到骨髓移植的必要性,急迫性。應讀出這些感受來,學生朗讀時並沒有把這種情感通過聲音表達到位。課堂上這一環節就讓學生讀了兩遍過去了,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老師能夠給予恰當的範讀,從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五

我記得我從一篇文章中看到過這樣一段話:“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所以說“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本節課我努力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雖然《燈祭》一文從題目來看它的感情基調就是悲傷的,而我在教學設計時反道而行之,把課堂情感主基調定在幸福快樂上上,因爲我覺得只有學生們感覺到有父親的快樂和幸福,才能感同身受失去父親的痛苦。

因此在教學時我過於重視了學生的情感態度目標的達成——語文的“人文性”,而忽視了它的“工具性”。對於作者的寫作技巧,語言表達等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知識引導的少。比如“因爲有了年……年則妖嬈迷人了。”這段排比句式的寫法對錶達作者情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可是我引導沒有引導孩子去領會這種句式表達上的作用,忽略了語文知識的積累,因爲我們學語文就是爲了用語文,文本是例子,是學生用語文的例子,所以我們的課堂不能光顧着情感體現而忽視了語文能力的培養。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六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一篇充滿情感的文章。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充分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緊緊圍繞情感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昇華。

一、精心創設情境,感受人物品質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了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的感人故事。我在教學中採用自讀自悟、拓展想象、彙報交流等多種方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受李博士和臺灣青年不顧個人安危,一心救小錢的高尚品質。

二、指導品味語言,感悟血脈親情

在學生通過初讀課文對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有了初步感受後,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及時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設計問題,圈畫讓你感動的詞語和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重在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進行品讀、思考、交流,將對語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落到實處。

三、展開合理想象,與人物對話

當學生通過品詞析句感受到小錢的病情危重後,我開始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強化他們的情感。如孩子們對白血病患者的痛苦,沒有充分的心理體驗,如何去體會小錢的無助、可憐和悲慘呢?這裏我設計了補白練習,通過對比,豐富學生的想象,讓孩子們與重病在身的小錢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學生在填空的基礎上,想象着自己的幸福快樂,與小錢疾病百般折磨的痛苦形成鮮明的對比,產生心理的共鳴,當然能更有感情地朗讀。同時也恰到好處地落實了一個簡單的語言文字的訓練。

四、拓展空間,昇華血脈親情

爲了讓學生不僅爲課文講述的故事而感動,還要把對課文的血脈親情的認識再提升一個高度,我深挖教材,補充了拓展練習。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我們的班級,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將變得怎樣?如果小錢與臺灣青年見面了,他會說些什麼話呢?這一過程昇華了情感,使課堂教學得以有效延伸。

這節課,我努力用真情和智慧撥旺學生的生命之火,讓學生深切地感受人間真愛,感受兩岸親情,希望在他們心中埋下善的種子,植入愛的根苗,這應該是語文課的驕傲,也是語文教師的驕傲!同時也是我最大的期望。

課上完了,對於本堂課,自己特別想說的一句話是:經過了不少努力,卻留下了不少遺憾。

1、這本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朗讀與體會是極其重要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做到這一點,由於課文容量較大,時間緊迫,對關鍵的句段只是倉促地形式的一走而過,沒有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帶着感情去品讀,去體會。另外,指導朗讀時情境設置不充分,指導的深度不夠,致使學生在朗讀時總感覺缺少點什麼,還沒完全投入其中。例如: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餘震,使針頭從肌膚裏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到當時情況緊急,李博士和臺灣青年的生命面臨危險,朗讀時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雖然我叫了好幾個學生來讀來感受,但是學生讀得仍舊不夠到位,朗讀時不能收放自如,感情沒有到位,只是爲了讀而讀,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果我當時能夠給予恰當的範讀,用範讀帶動學生,將會很好地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2、整個教學設計雖然花了大量的時間去準備,教學設計經過反覆琢磨,但是整個課堂出彩的地方還是有限。

3、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完全融入到朗讀中。由於本節課有些環節無法預知,所以在處理上語言不豐富、也不夠精煉,教學機智不夠靈活。

4、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在本節課上提升不夠,補充這一項能力發揮較好,可是有條理的進行轉述的訓練較少。在今後的語文課堂上要多進行訓練,力爭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教學反思 篇七

當看到《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文章之後,我就在思考一個問題,像這樣人文性很強的課文,他的工具性體現在哪裏?教學中,該怎樣才能把握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深思熟慮之後,我確定了以下訓練點:

1、理解詞語。

我把“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這個訓練加進來,指導學生準確理解詞語。例如,“凋零、花苞、綻放”這三個詞,學生都知道他們是描寫花的,但在本文中的用意不是很明瞭。於是就把這三個詞語放在語言環境中,在體會“18歲,是個美好的年齡”基礎上,明白這三個詞在文中是在寫小錢的生命,馬上就要結束,進而理解小錢的不幸。

2、概括主要內容。

對於中年級的學生來說,用簡練的話概括主要內容是個難點。針對這篇文章來說,學生很難概括完整,於是我就想如何幫助學生解決這個困難。仔細研究發現,只要抓住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再弄清楚他們之間的發生的事情就簡單多了。於是,在教學中我就確定這樣分兩步走,通過老師的板書,給學生一個扶手。從課堂上來看,對於課文內容的概括,學生也真正的經歷了一個從不會到會的過程。

3、走進人物的內心。

對於文章所講述的故事情節,學生是很陌生的。怎樣能夠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他們能真正的走進文章中去,走進人物的內心,從而幫助他們更深入的理解課文。在課堂上,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讓我們走進臺灣青年的內心來看一看,他在想什麼?

(課件出示)

大地震過後,我沒有考慮……沒有考慮……沒有考慮……

但是,我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着希望,期待着我的骨髓,因爲只有我的骨髓,會……會……會……

從課堂上反饋的情況來看,這一訓練還是很有效的。

4、拓展延伸,情感昇華。

在經歷了一次次的教師、學生、文本的對話之後,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已經很深入了,如何引導學生從文本中走出來,慎重考慮之後,我決定不用課文後面的設計——我們來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捐骨髓的臺灣青年相遇了,他會對青年說些什麼,而改爲寫感謝信。

因爲這個訓練,學生思維的空間更廣闊,而且會使學生收穫更豐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