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杜甫生平簡介(精品多篇)

杜甫生平簡介(精品多篇)

家世背景 篇一

杜甫出身於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爲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爲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後。不過兩支派甚遠,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着較爲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入仕 篇二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不通,杜甫爲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着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載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爲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直到十四載,才得授一個河西尉的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爲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爲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甫入門即聞哭泣,原爲稚子餓死。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奉節杜甫西閣——創作高峯 篇三

公元766年,杜甫告別成都的茅屋,舉家移居夔州(今重慶奉節)。在夔州不到兩年的時間裏,杜甫完成了四百餘首詩,(如著名的《登高》、《秋興八首》等)無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創造了一個藝術高峯。今人將白帝山下觀音洞滿願樓改建爲杜甫西閣,以爲紀念。現在杜西閣唯一的遺址,便是一塊殘碑和一棵柚樹。768 年,杜甫乘船出三峽,一直在荊湘漂泊,直至770年去世。

偃師首陽山——婚後居所 篇四

杜甫二十歲之後的十年,大部分時間在外遊歷,腳步遍佈今江蘇、浙江、山東、河北等地。直到30歲,杜甫從山東回到東都洛陽與楊氏成婚,在偃師縣城西北首陽山下的屍鄉亭附近建了幾間窯洞居住下來,這就是常常在他詩中出現的“陸渾山莊”、“土婁莊”、“屍鄉土室”。他在這裏居住了大約13年,結識了李白、高適等摯友,寫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名句和《兵車行》、《麗人行》等一批不朽詩篇。今天的偃師縣杜樓村北仍保留有杜甫先祖、晉當陽侯杜預墓和杜甫祖父杜審言墓。另有一處據稱爲杜甫之墓,墓碑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所立,上刻有“唐工部拾遺少陵杜文貞公之墓”幾字。

杜甫的成就有哪些 篇五

杜甫真正成名是在宋朝之後,之後“沉鬱頓挫”便成爲杜甫詩風的評判字句,其中所表明的是杜詩所描寫的思想內容均博大深刻,感情很是飽滿,還有杜詩都是以完整的意境,精煉的字句和頓挫變化的節奏將其中情感表現出來,詩人將情感寄託於詩中的一草一木之中,亦見其性情之厚。

杜詩不僅沉鬱頓挫,還有變化不斷的風格,和多樣的表現形式,想必這和杜甫所描繪的內容各異有關係,他晚年生活經歷“安史之亂”得以見識到各種情形,大大增加他生活閱歷,因此他創作的題材除了遊歷、山河、風俗、家人友人還有更多憂國憂民的創作、戰爭。政治和反映社會現實的詩歌。在不同的創作背景下,杜甫所作的詩歌均用不同風格展現其中情感。

杜甫在創作方面十分寫實,反映出很多深刻的現實生活的內容,將盛唐轉衰的歷史時期和社會面貌用詩歌將其全程展現在衆人面前,同時塑造了多個有性格有感情且豐滿的詩歌人物形象,讓大家更好的認識杜甫。杜甫十分擅長描寫事物細節,往往這樣更能震懾人心,這樣細微的寫實技巧正是杜甫的又一個藝術成就。

羌村杜公窯——避難之地 篇六

755 年,安史之亂爆發。這在杜甫的詩歌創作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對杜甫的生活來說卻無疑是個沉重打擊。隨着時局不斷惡化,杜甫一家隨難民逃亡,歷盡艱險,輾轉逃到鄜州,終於在鄜州西北三十里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羌村,爲家屬找到居住之地。杜甫攜家在此居住了一年多,完成了《述懷》、《春望》、《月夜》、《北征》和《羌村三首》等傳世名作。如今的杜公窯坐落在羌村中間。這是一個由三孔磚窯組成的民居,它坐北朝南一字排開。由於風吹雨打和久未修葺,東邊的那孔早已倒塌,西邊的那孔也裂縫日寬,岌岌可危。中間的那孔雖稍好一點,但外牆內壁和窯頂均已斑駁脫落,無復當年的舊貌了。窯壁上的碑銘已不知去向,窯周圍的八株古柏只剩下了枝枯葉稀的三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