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桂林山水語文教學總結(共2篇)

第1篇:桂林山水語文教學總結

桂林山水語文教學總結(共2篇)

桂林山水語文教學總結

總結在一個時期、一個年度、一個階段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不妨讓我們認真地完成總結吧。總結一般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桂林山水語文教學總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學生時期我就很喜歡《桂林山水》這篇課文。從未出過家門的我,從文字中認識了這樣一個有山有水的靈動世界。我很想去看看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的山峯到底長什麼樣,很想去遊一遊那綠的清澈見底的灕江到底有多美。這便是文字的力量,寥寥數字卻能讓人生出無限的想象空間,給人以無盡的美感。所以,我覺得“寫作”也是個手藝活,這門手藝不應被弱化。

基於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選取的切入角便是構成這篇美文的結構。本文共4個自然段,首尾呼應。第一自然段中“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作者未遊灕江之時聽別人所說,而文末“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則是作者遊灕江後的.親身感受。兩種稱讚呈遞進關係。而中間對水和山的描寫則引導着讀者一步一步邁入畫卷,不願離去。

通過課堂上對文章結構的分析,學生更加了解到好的文章不只是語言優美,文章佈局也是很有講究的。

除卻結構分析,朗讀指導也是必不可少的。初讀“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應有一絲疑慮、不信服,再讀“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便是心服口服、爲之折服。讀得動情,才能深度體會文意;懂得文意,才能讀出內在感情。

《桂林山水》留給學生的不只是文字的美,還應有結構的美。

第2篇:

教學總結

-----桂林山水

本課是由李碩小組主講的,《桂林山水》是一篇遊記課文。

李碩先向同學提問,你們去過桂林山水嗎?提問導入,這一點很好,可以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導入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做遊戲導入、播放視頻、朗誦課文等等。導入的作用就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產生興趣,快速的進入情境。然而李碩卻沒有積極地調動學生的參與性,我認爲他如果抽一部分同學站起來,談談他們的想法。如果去過的同學就談去過桂林的感受,如果沒有去的,就讓他們談談去其他地方的感受或者提醒他們注意聆聽、感受桂林山水的文字美。

接着李碩同學插入了一些桂林山水的圖片,讓同學們欣賞,圖片有針對性,對應着山水的,讓我們都有一個整體的感受和認知。再加上他談到的去過的一些感受性描述,瞬間引導着我們對桂林產生了嚮往。

課文的朗誦,讓我們進入到了文字的美里。李碩以一個遊覽者從容、輕鬆語氣語速朗讀,突出幾處強調重音,如“卻從沒見過”、“靜、清、綠”、“奇、秀、險”等

如果此刻分小組來朗誦,讓同學們在讀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生感受到一連串意象的美。如果再配樂讀課文使學生審美感受又進一層豈不是更完美。

再接着,李碩開始了講課文,不過,他的語速有些快,因爲是模擬教學,他的語速對於我們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實際情況來說,這一點需要注意。

他講課文時,普通話很標準,讓我們聽的很舒服。但是沒有讓我們感受到桂林山水的意境美,文字的音樂美,我認爲一篇遊記課文,應該使學生通過老師的講解,慢慢體會、領會其中美。因爲新課標指出閱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審美過程是一種見情、見性、見靈、見神韻活動,閱讀是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魯迅說,文學作品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審美從文章三美入手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豐富積累,培養語感。《桂林山水》其優美語言,豐富詞彙,以及其中表現出的優美意境,是語言中精品,應引導背誦,怎麼背誦,有其方法,通過篩選信息,選擇主要信息進入意識是背誦的主要方法。

我想新理念如何與課堂教學結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循序漸進,需要不斷琢磨反思。尤其是對於我們這樣的新手,更值得學習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