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總結多篇

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總結多篇

【第1篇】2022年新課程改革教學工作總結

一、實施情況

本期我在實施新教材過程中,努力體現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精神,改變了過去體育教材以運動技術爲核心的方式,力求把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培養學生的鍛鍊和健康意識以及提高學生的自我鍛鍊能力放在首位,並且盡最大可能採用生動活潑的、能吸引學生的方式表現學習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體育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諧的發展,使他們形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爲終身體育和適應未來工作,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經驗和成果

本期我在教學過程中,改變了一些過去的教學方法,如:在進行籃球雙手頭上投籃的教學中,過去的教學注重技術動作,強調運用過程,反覆練習徒手的基本動作,學生投籃難以掌握,沒有積極性,因此學習興趣下降,達不到教學效果。通過教改,首先讓學生以投出去爲主,增加練習次數,教師用語言鼓勵並做規範、準確的示範,當學生屢投不中時,他們就會去摸仿教師的動作,提出問題,這時再進行技術講解,學生學習效果明顯,提高了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興趣,達到了教學目的。

三、存在的問題

1、班級人數多(70—80人);

2、運動場地少、小(上課班級多),運動器材少;

3、從“達標”情況看,學生的身體素質下降,主要表現在:耐力、力量、吃苦耐勞精神、勇敢精神、集體主義等方面;

4、學生基本沒有時間參加業餘鍛鍊。

四、改進建議

1、增加體育器材、場地;

2、規範“二課、三操、一活動”,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以更充足的精神來面對繁重的文化課,從而達到更高的學習效率。

【第2篇】中學新課程改革信息技術教學總結

新課程改革已經開展了三年,我們信息技教師首先接受了新課改理念的洗禮,認真解讀和領悟了新課程體系中蘊含的思想,樹立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並以新課程爲指導,努力改變自身在教學中的角色。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爲本,它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協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這就要求教師從過去僅作爲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來,在以促進學生能力爲中心的同時,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擁有健康的身心,優良的品質和終身學習的願望與能力,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的發展,以及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實踐中我們以課堂爲主渠道,轉變過去教師授課以完成教學任務爲唯一目標的傳統模式,變爲更多關注學生學會了多少,學習的興趣與願望。信息技術學科主要是讓學生學會計算機的使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下面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我的幾點反思。

學生對遊戲特別感興趣,而計算機正具有能玩遊戲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可以把計算機新課的學習寓於遊戲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濃厚的興趣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例如學習理論知識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師一開始直接講解理論知識點,學生不但學的很乏味,而且很不願學,更加不能強迫其記憶了。我在教學中就採取遊戲引入的方法,完成答題就會出現flash小遊戲,分數越高,遊戲越好玩,學生們爲了能玩上更好玩的遊戲,就認真答題。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學生們自然掌握了理論知識。這樣,既保持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熱情,還可以促使學生自覺去學習計算機知識。

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應根據其特點,針對一些計算機術語、理論性概念作有針對性講解,做到突出重點、抓住關健而且形象具體,然後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來驗證所學生的知識,熟練的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技能,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教師應加強輔導,在通過屏幕監視器或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用這樣的方法,變抽象爲直觀,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記憶。

從上學期開始結合我校生源少、基礎弱的問題,在七年級年級開展了一系列教改實驗。引入“洋思”“黛溪”中學的成功經驗,以新的教育方式、教學方式,帶動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現在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師生關係非常融洽,與以往的七年級年級相比,精神面貌好,學習氛圍濃。

我們還組織教師進行“同課異構”,開展教學評析活動,組織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意圖,對每個教學環節的情景進行診斷性研討,老師們根據新課程理念,聯繫自己的教學經驗,互相爭議,碰撞交流,共同提高。

電腦知識有很大的開放性,學生也喜歡上信息技術課。我們教師應該充分抓住學生的這一興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其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電腦知識。這也是培養學生不斷創新的手段之一。七年級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能夠自己探索一些工具及軟件的使用方法,一般情況下采取“提出問題 —— 探索問題—— 解決問題”的方法,即學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時,一開始老師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過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講解,而學生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又要用到,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己去閱讀教材,然後老師再加以引導,最後解決實際操作問題,通過長時間的訓練,學生逐漸會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要求反思應貫穿於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既有教學設計過程中的“行動前反思”,又有教學過程中的“行動中反思”,還要有教學後的“行動後反思”。反思的主要內容爲:教學設計是否關注學情,行之有效;教學行爲是否符合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是否帶動學習方法的生成;教學效果是否使學生學有所獲等。我們提出了“五個一”的做法,即讀一本教學理念書,上一節示範課,定一個研究課題,寫論文、反思或報告,做一個課件,引導老師從一個個單項任務中去落實科研工作,形成“工作——反思——改進”的研究習慣。

我們相信,在新課程改革中,通過富有特色的校本教研,學校領導的不斷努力,教師們觀念的進一步更新,管理制度的日趨完善,只要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必須使用易於學生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使我們的學生能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駕馭計算機的能力,爲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必定使我們乘着課改之舟,乘風破浪,一定會早日到達勝利的彼岸。

【第3篇】新課程改革教學工作總結

新課程改革教學工作總結

現將本學期實驗情況總結如下:

一、一些做法

1. 認真做好前期工作總結,和二冊教材培訓,保證實驗穩步發展。

寒假期間,教研室組織任課教師,進行了培訓。培訓中,佈置了典型個案發言(9人次)、論文交流、專家講座以及教材教法分析等。老師們通過這些不同的形式,總結第一學期實驗工作,找到經驗,反思不足,並展望第二學期的工作,爲實驗的順利進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 以專題研究的形式,推動課改的發展。

要想讓課改穩步發展,只靠幾個人來推進是不行的,必須要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因此,就必須爲老師們提供一個研究的載體。否則,老師們還會用以前的方法,來教現在的教材。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就失去了實驗的意義。

出於上述考慮,在實驗中,我以“任務驅動”的方式,讓老師們確定專題,爲其自我發展,搭建平臺。首先,我組建了課題組。組建的辦法是:老師自己報名,只要有願望,願意在課改中展開研究,就可以報名。結果70餘名教師報了名,老師們積極性很高。第二步,讓課題組老師確定自己的研究專題。我先公佈區裏的專題“情境化課堂教學”,並配發了一些相關的資料。課題組老師在確定自己的專題時,可以在區內專題下來研究,也可以從自己的實際教學工作出發,自己來確定專題。現在,已在區裏備案的專題,包括來自22所學校的23個,佔全部實驗校(35所)的63%。

本學期末,準備進行專項總結。

3. 加強實效,組織課題中心組獻課活動,促進實驗的深入發展。(因課題組過於龐大,我又在此基礎上,確定了20人的課題中心組。)

本學期,課改的任務很重。要進一步的學習、貫徹新理念;要進行二冊教材的使用實驗;並要進行評價方案的實驗;及專題的研究等。

爲了完成上述的工作任務,我區組織了課題中心組獻課的活動。組織課題中心組成員(20人),每人獻課一節。獻課過程向全區任課教師開放,自願參加聽課、評課。活動中,老師們通過聽課、評課,思考新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的貫徹與落實,並觀摩、研討教材的使用;通過自評、他評等形式,來學習和使用基教研中心的評價方案;結合獻課活動,進行短期專題的研究。我們把這次活動的專題定位在“計算教學”的研究上。通過研究,找出了計算教學低年級的一些方法,確定了基本思路:積累表象→發展思維→形成技能,並拿出了研討課,在全區展示。

另外,本學期,我區還完成了全市研究課、與宣武區交流研討等任務。

二、課改以來,課堂的變化

1. 課堂教學氣氛發生了很大變化。

通過一年的課改,我區一年級課堂教學的氣氛,與以前相比有很大變化。以前的課堂,教師總是認爲學生不懂事,尤其是一年級學生,主體意識差,所以更多的是指令性語言。學生的一舉一動都是在老師的指令下,這樣直接導致了課堂氣氛沉悶。

現在的教學,老師們認識到了學生的重要,努力創設寬鬆、和諧的氛圍,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讓學生輕鬆、自如地學習。現在的課堂,老師的指令性語言越來越少,而與學生商量、徵求學生看法的語言越來越多,批評性的語言在很多學校的很多班級中已經絕跡,激勵性評價已深入人心。

2. 教師的教學方式有了根本性轉變。

原來的課堂教學,教師更多的思考知識如何傳授,強調知識的完整,是以教知識爲目的的。教師把學生看作客體,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

現在,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更多的關注學生的情況。絕大多數老師能從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特點出發(即從學生共性特徵出發),並有一些老師能針對本班學生情況,以及本班學生中的個別學生情況出發(即從學生的個性特徵出發),來設計課堂教學,使教學過程更具有針對性。另外,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更多的關注學生的思維,關注學生的情感,把知識的積累、技能的形成作爲學生的發展要素來看待,而不再是關注知識的本身。

3.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較大的轉變。

隨着課改的進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從傳統的接受式,轉變爲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成爲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爲學生的學服務。

4. 教學模式發生了變化。

隨着“情境化課堂教學”專題的實施,課堂中教學的情境化已得到落實。

從情境的組織形式上,老師們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來選擇不同的形式。一些老師在教學“計算”或其他思維密度較大的內容時,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採用“並列式”方式組織教學(多個情境依次出現,相對獨立),通過不斷變換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而在一些與生活實際聯繫緊密的課中(如統計等),則採用“因果式”組織形式,即後一情境的出現是前一情境的結果(或說由前一情境推出後一情境)。

從設計情境的內容選擇上,老師們緊貼生活,有的就從身邊找素材,有的則直接組織學生活動參與,有的則與現實世界相聯繫。(如一位老師在加法的教學中,與今年春季北京沙塵暴相聯繫,設計了環保主題。)

從情境使用的目的上,有的老師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價值,調動學生積極性;有的老師創設情境,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習興趣;有的老師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操作,獲得自我發展……

總之,隨着課改的實施,課堂教學已擺脫了原來那種嚴肅、死板的模式,一種活潑的、充滿童趣的、更爲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模式,正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