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平均數教學設計人教版(整理6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6篇《平均數教學設計人教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平均數教學設計人教版》相關的範文。

平均數教學設計人教版(整理6篇)

篇1:人教版平均數教學設計

人教版平均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42~45頁。

教材分析: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學平均數的概念時,教師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平均數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視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基於這一認識,我在設計中突出了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爲什麼要學平均數,注重引導學生在統計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在比較、觀察中把握平均數的特徵,進而運用平均數解決問題,瞭解它的價值。

教學目標:

1.知道平均數的含義和求法。

2.加強學生對平均數在統計學上意義的理解。

3.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生活中有關平均數的問題,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教學方法:悟學式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預習思考:(感動、感覺)

《課前小研究》

1. 整理自己家裏的書架,怎麼使每層書架上的數一樣多?

2.2人1個小組比賽跳繩,並記下每個人跳的次數,和另一個小組比,說說哪個小組贏?

二、問題討論:課前小研究的交流與彙報(感知)

師:昨天,蒙老師給大家佈置了課前小研究,請各小組拿出來,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師:哪個小組來彙報一下這2小題?

【設計意圖:“悟學式教學”中強調了學生的課前預習與彙報交流的重要性,讓我們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全面依靠學生。因此,我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了課前小研究環節,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等途徑,豐富平均數的相關知識,感知平均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並通過交流彙報,體驗成功的喜悅。】

三、教材分析:(感悟)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談話引入:(出示幻燈教師家的書櫥)現在我的書架上上層有12本書,下層有10本書,我想請同學幫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層書架上的書一樣多。

2.感知

(1)學生思考,想象移的過程。

(2)教師操作並問:現在每層都有11本書了,這個11是它們的什麼數?

(3)師:像這樣把幾個不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先合併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平均數”這個新朋友,好嗎?

(板書:平均數)

【設計意圖:從現實生活導入,自然引出平均數概念,並巧妙滲透了平均數的區間範圍,讓學生初步感知平均數是表示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並不表示一個實際存在的數量,爲後面深化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預設。】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提出問題:小組合作按要求疊圓片,第一排疊2個,第二排疊7個;第三排疊3個。

師:看着面前的圓片,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生:我想使每排的圓片同樣多?

師:是個好問題!下面我們就以小組爲單位來研究怎樣才能使三排圓片同樣多。先動手活動,再互相說說法。

小組活動討論。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後解決問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索的熱情。

彙報交流。

生1:我們先從7個裏拿出1個給3個,再從7個裏拿出2個給2個,這樣每排的圓片就同樣多了。

生2:我們是以最少的一排2爲標準。從7個裏拿出5個,再從3個裏拿出5個,然後把這6個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個,和原來2個合起來,每排都是4個,也同樣多。

師:不管怎樣移,我們都是把個數多的移給個數少的

請你想一想:在剛纔移動過程中,有什麼相同的規律?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從不相等到相等

小結:像這樣,在總數不變的前提下,幾個不相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變得同樣多,同樣多的那個數就是原來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設計意圖:“平均數”與“平均分得的結果”是不同的概念。平均分得的結果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量,而平均數只是一個表示中間狀態的抽象數量,這裏又一次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2.初步應用,內化拓展。

師:剛纔同學們用各種方法示出了平均數,請你選擇最喜歡的方法,並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數是多少?)

生1:我是這樣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數是5,我在加的時候還用了湊十法。

生2:我是從7拿出2給3;6拿出1給4,通過移多補少得出7,3,6,4的平均數是5。

出示幻燈:身高情況

先估計一下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較一下估計準不準,誰先算好自己上來寫到黑板上。

生1:我是這樣想的,152拿出3個給146,151拿出2個給147,那麼這組數據的平均數就是149。

生2:我是這樣想的,這列數從146到153,裏面少148與150,148與150的中間數是149,所以這些平均數是149。

【設計意圖: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主動進行觀察、估計、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及時內化了各種求平均數的方法,鼓勵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

(三)拓展練習

1.應用一。

小組活動:拿出準備好的調查表,先用計算器求出平均數,再互相交流看法與觀點。(調查表有小組成員的體重,身高,家裏近幾個月的電話費、電費,上週的氣溫情況等)

交流反饋。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搜集,整理數據,並求出平均數,使學生體令“平均數”反映的某段時間內具有代表的數據,在實際的數據,在實際生活、工作中人們可以運用它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計算器的引入,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2.應用二。

請用計算器幫這位小選手算算最後得分。

生1:最後得分(84+70+88+94+82+86)÷6=84(分)。(大部分學生表示贊同)

生2:我不同意,我認爲應該去掉一個最高分、一個最低分。最後得分(84+88+82+86)÷4=85(分),這樣才公平、合理。

師:這種求平均數的方法,你有沒有在哪裏見過?(奧運會、電視比賽等)爲了使比賽更公平,通常在比賽中採用這種方法求平均數。

【設計意圖:結合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展開交流、思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深刻認識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3.應用三。

師:星期天,小麗高高興興去學游泳。她碰到一個難題,原來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釐米,小麗身高134釐米,她在這個游泳池中學游泳會有危險嗎?

□會 □不會 □可能會 □可能不會

(1)把自己的想法與同桌交流。

(2)指名說說(3個)

(3)學生評價。

師:平均水深只是一個代表數,他的實際水深並不知道,可能比126釐米高,可能比126釐米深,也可能正好是126釐米,我們在對待實際問題時就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對待。

【設計意圖:深化了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驗了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們數學交流的能力。】

(四)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還有問題嗎?

(五)課外延伸

推薦作業:1、現在你對教師上課開始的問題“我們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能解決嗎?這一問題就留給大家課後去解決。

【設計意圖:呼應開頭,並通過課外實踐活動延伸,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反思:

悟學理念提出,學習目標應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指出“五感”是一個循環的過程。課堂設計應由“給出知識”轉向“引起活動”得到“感動、感覺、感知、感悟、感恩”。從本節課的教學可知,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儲備了“平均數” 的相關知識,因而我就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去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注重學生的課前小研究,讓學生藉助各種資源——同學的互助等,進行自主的探究學習,主動建構關於平均數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自信、科學態度和理性精神,實現教學的發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質功能。

悟學理念認爲,要讓學生獲得知識經驗和發展,就必須教他們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新課程改革也視學習爲“做”的過程、“經驗”的過程,凸現學生學習的實踐性特點。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不是把教材內容的移植和照搬,而是進行了創造加工,將教材內容變成學生自己去學習、去研究、去感悟的活動內容,並把它納入到學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組織,這纔是我們在當前設計教學時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人教版平均數知識點

基本公式:①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

總數量=平均數×總份數

總份數=總數量÷平均數

②平均數=基準數+每一個數與基準數差的和÷總份數

基本算法:

①求出總數量以及總份數,利用基本公式①進行計算。

②基準數法:根據給出的數之間的關係,確定一個基準數;一般選與所有數比較接近的數或者中間數爲基準數;以基準數爲標準,求所有給出數與基準數的差;再求出所有差的和;再求出這些差的平均數;最後求這個差的平均數和基準數的和,就是所求的平均數,具體關係見基本公式②。

篇2:《平均數》教學設計

以往在教學平均數的概念時,教師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平均數的求法上,整理了平均數的教學設計,希望可以幫助到老師。

[教學目標]

1、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並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時間]1 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屏幕出示)看,三(1)班的幾個男女生正在進行套圈比賽呢,他們每人套了 15 個圈,老師用兩幅統計圖分別表示出了男生和女生套中的個數。

從圖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

1、初步引出平均數

問:你們的眼睛真亮!那根據這些信息你知道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嗎? 猜猜看。

師:到底事實情況怎樣?我們必須想個方法來說服對方,請你們開動腦筋, 有了想法後小組內相互交流。

小組討論,教師行間巡視。

問:有結果了嗎?誰來說一說你的想法?你認爲應該比什麼?

師:你覺得哪一種比法更加合理?說明你的理由。 指名回答。

師: 在剛纔的討論中, 我們明白了參加比賽的人數不一樣多, 算總數不好比, 也不公平,就不能用這種方法。只有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女生平均每 人套中的個數,才能一比勝負。

(出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2.移多補少法。

⑴(出示:男生統計圖)問:你能看圖說說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呢?小組裏討論一下。

(預設 :把張明的 9 個移 1 個給陳曉傑,1+6=7,張明還有 8 個,再移 1 個 給李小鋼,1+6=7,最後大家都是 7 個。(生答,師演示) )

師:通過把多的移一些補給少的,使每個人都一樣多。我們給這種方法起個 名字。

⑵你能用移多補少法看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嗎?(生答,師演示)

3、先合再分

⑴提問:還有其它辦法得到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嗎?

(生答,師演示) 會列式嗎?板書:6+9+7+6=28 (個),28÷4=7(個)

師:這種方法是先怎樣,再怎樣的?也給它取個名字“先合再分”。這裏的 28 指的是什麼?爲什麼要除以 4?不管用什麼方法,最後都求出了男生平均每人套中 7個圈,反映了男生套中的平均水平。

⑵.求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出示:女生統計圖)那麼你會計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嗎?自己算一算。 (指名答,師板書)10+4+7+5+4=30(個) ,30÷5=6(個)。

問:剛纔男生中用總數除以 4,到了女生中,怎麼就除以 5 了呢?(因爲女 生是 5 個人) 通過算平均成績, 現在你能比較出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了吧?(出示:答:男生套得準一些。)

4、揭示課題。

(出示男、女生統計圖)同學們,剛纔我們算出男生每人套中 7 個,這個 7 就是 6、9、7、6 這一組數據的平均數。(出示課題:平均數)這個 6 是哪幾個數的平均數呢?

5、理解平均數的範圍。

(1)比較。 男生實際上是不是每個人都套中 7 個?把這 7 個跟男生實際套中的個數比一比,哪些人套中的個數比 7 個多?哪些人套中的個數比 7 個少? 女生中哪些人套中的個數比平均數多?哪些人套中的個數比平均數少?

(2)提問:平均數會比這裏最大的數大嗎?會比最小的數小嗎?

(3)小結:平均數是通過把多的部分移給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數,所以平均數在最大數與最小數之間。

三、聯繫生活,靈活運用

學習了平均數能爲我們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嗎?讓我們繼續研究。

1、想想做做第1題。

指名口答。 師小結:當數據較少而且數據之間相差不大時,適合用“移多補少”的方法 來算平均數。

2、想想做做第2題。

(課件出示) 快來解決小麗的問題吧。

問:這三條綵帶中最長的有多長?最短的呢?這道題要求什麼?想一想,你能不能估計出這三條絲帶的平均長度在( )cm――( )cm 之間?當數據之間相差較大時,適合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 學生嘗試練習後評講。 (實物投影)

3、想想做做第3題。

(課件出示) 看,籃球隊員們的比賽多麼激烈呀,你能解決這裏的數學問題嗎?

師:我們對平均數又有了更深的瞭解,讓我們用所學的知識一起來幫幫小明 吧!

4、95頁練習九第1題。

怎麼理解“平均水深110釐米”?想看看這個池塘水底下的真實情形嗎?(出 示池塘水底)看來,認識了平均數,對於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還真有不少幫 助呢。

四、全課總結

今天學習了平均數,靜靜地想一想,你有哪些收穫?

總結:今天,我們認識了平均數,知道平均數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學會利用平均數解決問題。

五、拓展延伸

1、師:小玲參加歌唱比賽這是5位評委給她打得分,你能算算她的平均得分是多少嗎?

學生自主計算,全班彙報。

2、出示打分規則,再次計算

篇3:《平均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再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的基礎上,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2、能運用平均數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平均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3、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難點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體會平均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課件:根據有關規定,我國對學齡前兒童實行免票乘車,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攜帶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兒童免費乘車。1.2米這個數據是如何得到的呢?

2、學生質疑,說一說你的看法。

二、新授。

1、解決疑惑。

學齡前兒童,即0-6歲的兒童,而這就意味着0-6歲的兒童身高普遍不會超過1.2米,那麼我們首先就要調查一下0-6歲兒童的身高數據,但是我們無法確定一個準確數值,這就需要計算出數據的平均數來解決問題。

出示平均數的意義:一組數據中所有數據之和除以數據的個數。它是反映數據集中趨勢的一項指標,具有代表性。

2、求平均數的方法。

出示課件:“新苗杯”少兒歌手大獎賽的成績統計表。

評委1 評委2 評委3 評委4 評委5平均分

選手1 92 98 94 96 100

選手2 97 99 100 84 95

選手3 90 98 87 85 90

(1)把統計表填寫完整,並排出名次。

(2)在實際比賽中,通常採取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然後再計算平均數的記分方法。你能說出其中的道理嗎?

(3)按照上述的記分方法重新計算3位選手的最終成績,然後排出名次。

3、教授解題策略。

題中數據衆多,無法直接比較,可以先求出每位選手的平均成績,再進行比較,這樣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數的方法: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選手1:(92+98+94+96+100)÷5=96(分)

選手2:(97+99+100+84+95)÷5=95(分)

選手3:(90+98+87+85+90)÷5=96(分)

4、計算完畢請補充統計表,並排出最終名次。

板書設計

平均數的再認識

平均數的意義。

求平均數的方法: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篇4:《平均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並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使學生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使學生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體會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同學們,喜歡玩套圈遊戲嗎?前幾天我校三(1)班舉行了套圈比賽,想不想去看看?

2、(課件)師說:現在是第一小組的男女生進行比賽,每個人套15個圈。第一場單人賽開始了,男生一號隊員進場(音樂,情境。)他套中幾個?(7)再來看女生1號隊員,(音樂。)套中幾個?(4)這場比賽幾個男生?幾個女生?誰套得準一些?男同學爲我們男生鼓鼓掌。再來看第二場雙人賽,(比賽的音樂)四人同時走出來,同時套,這次比賽,幾個男生?幾個女生?誰套得準一些?爲什麼?(7+2=98+5=13)女同學爲我們女生鼓鼓掌。第三場團體比賽開始了,哇,來了這麼多同學,男生有幾個人?女生有幾個人?誰獲勝?誰先說就先鼓掌。鼓掌完了問:你們男生有沒有意見?有意見。(如果學生說因爲,老師趕緊引過來你直接告訴大家你有沒有意見?你認爲哪個隊獲勝?)看來這場比賽情況比較複雜,怎樣可以知道哪個隊獲勝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三次比賽的數據不能一樣。)(套圈圖淡去,統計圖漸出。)

篇5:《平均數》教學設計

導學目標:

1.在豐富具體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問題的需要,體會平均數的意義。

2. 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3、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並根據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養同學們的策略意識和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重 點: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難 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資源:自制課件、彩筆及筆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談話:同學們,課間休息時玩什麼?

(丟沙包、踢毽子、跳皮筋、跳繩等)

課前讓同學們記錄自己一分鐘跳繩的次數,請一個小組彙報。

男生和女生誰獲勝了?怎樣比較?(求總數)

2、你玩過套圈的遊戲嗎?三年級第一小組的同學進行了男、女生套圈比賽,(出示成績統計圖),從圖中你能獲得什麼信息?

你覺得男生成績好還是女生成績好?比什麼?怎樣比?

A、比男、女生的總數(質疑不公平)

B、套的最多的、最少的都是女生,不好比。

C、比男生還是女生套的準?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提問:怎樣才能說明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呢?

小組內說說自己的想法。

各組代表向全班學生彙報

本組的想法。引出平均數。即:分別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2、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1)學生演示移動條形統計圖中方塊,使4個男生套中的個數變得同樣多。

移動女生條形統計圖中方塊,使5個女生套中的個數變得同樣多。

動手操作移動彩筆。(說清移動方法及結果)

質疑:移動有侷限性,數大或者沒圖怎麼移?(如:求平均身高)

(2)通過計算求平均數:

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抽生講解思路並板書)

獨立計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抽生板書)

求絲帶的平均數。(P94頁2題)

求平均身高。

小結:求平均數的過程及注意事項。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提問:學校籃球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釐米。李強是學校籃球隊隊員,他身高是155釐米,可能嗎?學校籃球隊可能有身高超過160的隊員嗎?

(1)在小組內討論。

(2)指名回答,要求說出理由。

2、河水平均深度110釐米,身高145釐米,下河游泳一定安全嗎?

(1)在小組內討論。

(2)指名回答,要求說出理由。

揭示平均數的意義:平均數表示的是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有些數可能比平均數大,有些數可能比平均數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數相等。

四、實際應用:

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數?

2、給本節課打分(提出對老師、同學的建議,進一步滲透平均數的應用意識。)

五.課堂總結:今天學會了什麼?有哪些收穫與困惑?

教學反思

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實際問題,體驗運用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教完這堂課後,覺得有以下收穫與困惑:

收穫一:情境的成功運用。課一開始,我以學生熟悉而又喜歡的運動會跳繩的錄像引入,把學生一下子引入了課堂。這一情境的創設爲新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同時也爲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法)起到了遷移的作用。在例題教學中,我讓學生觀看了“套圈比賽”的錄象,學生注意力特別集中,興趣盎然,既而我拋出一個實質的問題:是男生套的準還是女生套的準?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議論紛紛,有的認爲男生組,有的認爲女生組,學生各抒己見,各自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然後進行全班交流:有的學生用最多個體進行比較,有的學生用最少個體進行比較,有的用總數進行比較,還有的用求平均數的方法進行比較。這時候鼓勵他們將心中的矛盾展示出來,讓他們充分地爭論,使學生切實感受到用求平均數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的合理。當學生感受到要比較誰套得更準一些必須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後,我並沒有急着讓學生討論或者講解“平均每人套中個數”的含義,而是讓學生用移一移,畫一畫的,或者用計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數。在此,我把思考的權利交給學生,不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感受所學知識的價值。

收穫二: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在教學中,我還結合教材內容,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融進課堂,引導學生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發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利用身邊有效的數學資源學習數學知識。在我所選取的四個練習,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所選的內容都與學生生活貼近的題材,如:第一題是對平均數的理解;第二題是對平均數的應用,第三題是對平均數的深化認識。這三道鞏固練習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數學,生活之中處處用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主動地去學數學,用數學。這樣的教學實現了數學教育的多重價值,使各學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這堂課教學中,我也有困惑:首先問題的設計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行合作討論、探究,更深層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有流於過場的傾向,怎樣實現這一學習方式優化及發揮其最大功用,這些問題仍值得不斷探究和實踐!

篇6:《平均數》教學設計

教材第43頁例2,練習十一第4、5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和作用。

3.培養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靈活的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掌握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三年級二班分成三組投小籃球,第一組投中28個,第二組投中33個,第三組投中23個,平均每一組投中多少個?

提問: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麼?

要求平均每一組投中多少個?應該怎樣列?

提問:(28+33+23)3表示什麼?3表示什麼?把投中的總數以3表示什麼?

二、快樂體驗,學習新知

1、出示教科書第43頁的例題2。

提問:從這兩張統計表中,大家發現了什麼?

在一場籃球比賽中,除了技術因素以外,還有什麼因素也比較重要?

場上哪一個對的身高佔優勢,我們能根據個別隊員來作判斷嗎?我們要看整個對的平均身高。現在就請大家算一算,哪一個對的平均身高佔優勢。

2、學生動手列式計算。

3、教師:從這兩個平均數,能反映出這兩個隊除技術外的另一個實力,說明平均書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和區別於不同數據的總體情況,這是我們學習習近平均數的一個重要的作用。

三、鞏固練習

1、科書第45頁練習十一的第4題:

(1)完成第1小題。提問:什麼叫月平均銷售量?

要求哪種餅乾月平均銷售量多?多多少?應該怎樣列式?

(2)完成第2小題讓學生自由發表看法。

(3)完成第3小題。你從圖中還得到什麼信息,告訴全班同學。

2、練習十一的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