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求平均數》教學設計

《求平均數》教學設計

《求平均數》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新課改倡導數學教學不再是單純傳授知識的教學,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積累成功的體驗。在合作與交流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和變化,由生活引入課堂,由課堂遷到課外,在構建新知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國小數學第八冊第102-104頁。

教學目的:1、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方法。

2、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學生的合作與交流的實踐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教具學具:電腦課件,圓片若干個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引入課題

1、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有關數據的整理,昨天老師從網上也摘錄了幾組數據,現在我特別想把它介紹給大家,請看大屏幕:(電腦演示)

國家旅遊局關於“五一”黃金旅遊周旅遊信息的公告:

(1)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遊客70000人,北京故宮平均每天接待遊客50000人。

(2)上海東方明珠平均每天門票的收入爲130萬元,北京故宮平均每天門票收入爲200萬元。

2、看到這兩組數據,你想對大家說些什麼,你覺得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嗎?(閃動)你能給這些數據取個名字嗎?

3、好的,咱們就把它叫做平均數,看來平均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還是比較廣泛的。

4、揭題:今天這節課,老師和大家就一起來研究求平均數的問題。(板書課題)

5、質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最想了解平均數的哪些知識?

(平均數的意義,平均數的作用,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引導學生確定這節課的學習目標: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瞭解平均數的作用,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二、組織實踐活動,建立平均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一) 第一次操作,初步建立平均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什麼叫平均數。

1、請同學們拿出1號信封,老師要求大家把裏面的11個紅圓片排成一排,

6個藍圓片、4個黃圓片也排成一排,都排好了,用什麼好方法,使每排的個數同樣多。

教師巡視。

2、學生操作後反饋:你是怎麼移的?能把你的想法告訴大家嗎?(實物投影儀上反饋)

學生可能回答出3種方法,教師加以引導:

(1)每排至少有4個,把每排多餘的圓片平均分成3份,每排再放3個,

平均每排7個。

(2)從第一排裏拿3個給第三排,拿1個給第一排,平均每排是7個。

(師:爲什麼都從第一排中取?你是用移多補少的方法使每排個數相等的。)

(3)把所有的圓片平均分成3份,每排是7個。

(師:合起來是共幾個?你是怎樣想到每排擺7個的?)

師小結:剛纔大家用各種方法,使每排的個數都變成了7個。現在,每排個數相等(板書:相等)。和原來比較一下,什麼變了,什麼不變?(總個數不變,每排的個數變了)

3、概括平均數的意義。

(1)像這樣,把每排幾個不相等的數,在總數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各種方法,使它成爲幾個

相等的數,這個相等的數7就叫做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2)所以,這個7就是11、6、4這三個數的平均數,同桌互相說一說,誰是誰的平均數。

(3)師:這個7是哪種顏色圓片的個數呢?

生:誰都不是。它只表示平均每排擺7個。

師:平均數“7”比最大的數11怎樣?比最小的數6又怎樣呢?(比最大的數小,比最小的數大)這個平均數7就在11和6範圍之間。

(二)再一次操作,明確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1、剛纔我們通過移一移、擺一擺、算一算,求出了這三個數的平均數,現在請同學們把圓片放在一邊,拿出2號信封,把不同顏色的圓片分成4排(學生拿出放有7個藍圓片,3個紅圓片,5個黃圓片,1個綠圓片的信封)。

2、仔細觀察這些圓片,咱們不移動,你能估計出這四排圓片的平均數在什麼範圍內嗎?那這7、3、5、1的平均數到底是多少呢?誰能很快地就知道,你是怎麼知道的?(先求和再等分)能列式嗎?(7+3+5+1)÷4=4兩個4分別表示什麼?4是誰的平均數?

3、讓我們動手來驗證一下,算出來的平均數4對不對呢?

4、比較移多補少方法和計算的方法,如果有更多的圓片再採用移多補少的方法,還行不行?

5、教師總結:當我們碰到數據很多,差異又很大時,用移多補少這種方法求平均數就顯得怎麼樣,(太麻煩了),所以我們一般採用先求和再等分的方法,這樣比較簡便。

三、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用剛纔歸納的學習方法,我們一起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昨天老師叫大家調查了一些信息,你能把你調查的結果向大家彙報一下嗎?

1、學生彙報調查的一些數據:例如父母幾個月工資收入情況、家庭各月用水量和用電量、學校四年級各班人數、本班幾個同學的身高體重……

2、教師選用其中4組板書。(媽媽的月工資,家庭各月用水量和用電量、同學的身高)

3、根據這些材料,想一想,可以提出哪些有關平均數的問題嗎?

學生提出一些有關平均數的問題:這4個月平均每月收入多少元?這4個月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度?這4個月平均每月用電多少噸?他們4個同學的平均身高多少釐米?

4、師:如果不計算,請你估計一下,平均數應在什麼範圍內?通過估算,使學生明白平均數介於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

5、你們估計得對不對呢!我們不妨來檢驗一下,請你從這裏選擇你喜歡的一道題,求出它的平均數。(學生嘗試練習)

6、反饋:你選擇第幾題,怎樣做?怎樣想?誰能把你的解題方法介紹給大家。學生回答,教師板書,並問:除號前面和後面的數各表示什麼?

7、總結:仔細觀察剛纔的幾道題,它們都是怎樣求平均數的?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一般情況下都是先求總數量,再用總數量÷份數=平均數。(板書)是求平均數常用的一種方法。

8、瞭解平均數的作用。

現在請大家翻到書102頁,書上的例2就是我們學習的內容。

(1)學生看書,書上例2,再提出問題,還有什麼問題嗎?

(2)師:同樣是求平均分,爲什麼黑板上的幾題都是除以4,而這題要除以5呢?

看來求平均數時,要注意總數量和份數之間要相對應。

(3)大家都沒有問題了,老師還有一個問題,你能幫助老師解答嗎?

算出來的平均身高149釐米與第三位同學的身高149釐米所表示的意義相同嗎?爲什麼?(教

師要幫助學生了解是某個同學的實際身高,如果把5個同學的身高看成一樣高,那麼他們的平均身高是149釐米,它不是每個人的實際身高。)

(4)如果四年級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49釐米,從這個數據你能想到什麼?

教師要啓發引導學生想到:

A:平均身高149釐米具有典型性,從這個平均身高可以想到全校四年級同學的平均身

高,全區及全市四年級同學的平均身高……

B:低於這個平均身高可能偏矮,高於這個身高可能偏高。

所以我們說平均數的作用便於我們分析和比較。

四、鞏固練習、綜合運用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平均數的意義,也會求幾個數的平均數。現在請你學以至用,來解決下面幾道題。

1、上個月我們學校舉行了達標運動會,我們每個同學都參加了,想知道我們四(2)班部分同學的具體成績嗎?請看大屏幕

姓名

一分鐘仰臥起坐

一分鐘跳繩

成績

得分

成績

得分

周鳴

42

80

177

100

王凱

50

100

150

85

俞小寶

45

95

156

80

張朦璐

38

80

217

100

林妍

40

85

170

90

根據這些信息,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可以解決哪些平均數的問題,想一個問題,列一個算式,你能列出幾個算式?看誰想得最多。

2、判斷下面的情境是否正確?請同學們對此發表自己的看法,並簡明說明理由。

情境一:小明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35釐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35釐米。

情境二:小明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35釐米,小強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30釐米,所以小明一定比小強高。

情境三:一個水池的平均水深是120釐米,小林的身高是130釐米,他在這個水池中學游泳不會有什麼危險。

3、選擇題2題

五、課堂總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掌握了有關平均數的哪些知識?你還想了解平均數的哪些知識呢?

2、如果讓你當評委,給我們班同學本節課的學習打分,你認爲能打幾分?(最高100分)

這麼多的分數到底選擇哪一個呢?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最後的得分是多少呢?

標籤:平均數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