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一億有多大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一億有多大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億有多大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內容:

蘇教版第7冊p106—107。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結合實踐,通過操作活動並藉助推算和計算器的計算,從不同角度感受一億的大小,進一步發展數感。

2、通過實踐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在活動中增強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培養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教具,學具準備:

學生每人準備計算器。

教師準備

練習本,秒錶,少量大米,天平一臺,捲尺一把。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活動。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中國大約有多少人嗎那麼你知道一億有多大嗎今天我們就來開展幾項活動,在活動中讓同學們感受一下"一億有多大"。

二、開展活動。

數一數

⑴全班分兩大組,每組選幾人數100本練習本,並選兩人計時。

⑵各組彙報用的時間,然後計算出兩組數練習本所用時間的平均數(爲計算方便取近似數90)。

⑶照這樣的速度數一億本練習本大約用多少秒

⑷讓學生結合放大的表格邊計算,邊校對,邊填寫。

⑸討論:數一億本練習本的時間大約相當於多少年請你們用計算器計算一下。讓學生邊計算邊填在書上,得出大約要3年才能數完一億本。讓學生在時間上實際感受"一億有多大"。

排一排

⑴請出10個學生手拉手排成一行,量一量大約長多少米。

⑵如果一億個學生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約有多長。

按實際量的米數修改表格,再計算填表,單位可用米或千米。

⑶用計算器計算這些學生站成一列可以繞地球赤道多少圈(三圈半)

讓學生從長短上感受"億有多大"。

稱一稱

⑴以小組爲單位讓學生仿照上面的活動完成這一內容,教師巡視指導。

⑵學生共同探討下面兩個問題。

第一題用什麼去乘13

⑶通過計算要讓學生了解一億粒米大約重2500000克(或2500千克/2.5噸),在輕重上感受"一億有多大",同時讓學生體會到節約糧食的重要性。

三、活動總結

通過以上活動,讓學生說一說:一億有多大,你有什麼體會。一億有多大

億有多大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四年級(上冊)第106~107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數一數”“排一排”“稱一稱”和“說一說”的實踐活動,從不同的角度感受一億的大小。

2.使學生通過上述實踐活動,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在活動中增強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培養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教具、學具準備

1.學生每人準備計算器1個,大米25粒。

2.學生每4-5人分成一個小組,教師爲每個小組準備練習簿100本,秒錶1只,天平1架。

3.教師準備捲尺1把,實物投影儀1臺。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板書“100 000 000”,提問:這個數是多少?學生齊答後,教師在該數上方板書“一億”。

談話:大家都已經會讀、會寫一億這個數了。但你們知道“一億”到底有多大嗎?這節課就來開展幾項活動,讓大家瞭解這“一億”究竟有多大。(在“一億”後面繼續板書“有多大”)

二、開展活動

1.數一數。

(1)以小組爲單位,開展數100本練習簿的活動。(如果每組準備100本練習簿有困難,也可只准備10—20本,以循環的方式一本一本地從1數到1000)小組內有1人使用秒錶計時,其餘人協助數練習簿和計時。

(2)各小組派代表彙報數100本練習簿所用的大致時間,教師一一記錄。最後用計算器算出全班各組數100本練習簿所用時間的平均數(爲計算方便,得到的秒數保留整十數),寫在黑板上。

(3)提問:照這樣的速度數一億本練習簿,大約要用多少秒?

教師用投影儀出示教科書第106頁上的表格,讓學生共同推算,並將逐次推算的結果填在書上。(如果剛纔求得的數100本練習簿所用秒數的平均數接近90,則用書上表格中的原數;如果出入較大,如“80”或“100”,則要將表格中前兩欄的秒數改過來,並依此推算填人表內。)

(4)探究。

提問:數一億本練習簿的秒數大約相當於多少年?你們能用計算器算一算嗎?怎樣算?

引導學生將推算出的秒數先轉換成多少分,再轉換成多少時,然後轉換成多少天,最後轉換成多少年。如果學生數100本練習簿所用的時間大約是90秒,則轉換成多少天、多少年就得不到整數的結果,可以用“四舍五人”的方法將得數保留整數。如果學生數100本練習簿所用的時間大約是80秒或100秒,則轉換成多少分、多少時也得不到整數的結果,也要將得數保留整數,書上的等號就要改成約等號。

然後由各組交流計算的最後結果,並交流看了這一結果後有什麼感想。讓學生通過“照這樣的速度數一億本練習簿”大約要用3年的事實,在時間上來實際感受“一億有多大”。

2.“排一排”。

(1)教師請出10個學生到教室外面的走廊上,手拉手地站成一行(也可在教室內手拉手地分站兩三行)。再請幾個學生和教師一道量出這一行(要從左端學生的左手尖到右端學生的右手尖)的長度大約是多少米(取整米數)。

(2)提問:照這樣計算,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約有多少米長?(要求學生仿照上面的活動採推算,並把逐次推算的結果填在書上。教師用投影儀出示在屏幕上。)

(3)探究。

告訴學生:地球赤道全長是40 000 000米。要求學生用計算器算一算:當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可以繞地球赤道多少圈?

在這項探究活動中,教師要注意以下兩點:

①如果剛纔量得10個學生手拉手的總長度不是14米,則要將第106頁圖上的數據和第107頁表格“米數”欄中前兩個數據修改爲實際數據,並讓學生按實際數據進行推算。

②如果學生所帶的計算器的顯示器上只能顯示8個數位,則在用計算器計算時,要引導學生把被除數、除數的米數都轉化成千米數。例如,100個小朋友手拉手的長度是140米,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的長度是140000000米,即是140000千米;地球赤道全長40000000米,即是40000千米。140000÷40000=3.5(圈)。由於學生對一位小數已有認識,可以將教科書上的約等號改成等號,商用一位小數表示,不必保留整數。

然後讓學生說說看了這一結果有什麼感想。讓學生通過計算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繞地球赤道3圈半的事實,在長度上來實際感受“一億有多大”。

3.稱一稱。

(1)以小組爲單位,數出100粒大米,放在天平上稱一稱大約重多少克。由於100粒大米的實際重量大於2克,小於3克,可能有的學生在操作時發生困難。教師發現這種情況後,要及時在小組裏對操作方法作出具體指導,讓學生用移動天平上游標的方法,稱出100粒大米大約重2.5克。然後像上面活動那樣,推算出一億粒大米大約重多少克,填在表格裏。

(2)探究。

讓學生用計算器計算表格下面的兩個問題。在計算前,先要讓學生理解問題的意思。

對於第(1)個問題,要幫助學生理解:求全國一天大約能節省多少克糧食時,爲什麼要用2500000克去乘130因爲全國大約有13億人,每人每天節省1粒米,13億人就節省13億粒米;而1億粒米重2500000克,13億粒米重多少克就是1億粒米重多少克的13倍,所以用2500000×13就可以了。

對於第(2)個問題,要讓學生理解共有兩問:先求這些節省下來的大米可供一個人吃多少天,再求大約合多少年。對於第二問,由於得不到整數的結果,可取近似值,保留整數或保留一位小數。

通過計算,不僅要讓學生用1億粒大米重2500000克(即2500千克或者是2.5噸)的事實,在重量上感受“一億有多大”,還要讓學生通過計算,體會到節約糧食的重要性,從而能自覺養成節約糧食的好習慣。

4.說一說。通過以上實踐活動,最後讓學生在小組裏談一談“一億有多大”,交流在活動中獲得的真切體驗。

三、全課總結(略)

億有多大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億的大小,並能結合實際,以具體的事物來表達對一億大小的感受。

2、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在活動中增強主動參與和樂於合作的意識,培養勤儉節約的優良品德。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天平、捲尺、秒錶、100米大米、實物投影

學生準備計算器、練習簿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談話:(出示100000000)大家認識它嗎?(指名回答)

教師在100000000上面板書“一億”。

談話:大家都會讀會寫一億,但是這一億到底有多大呢?想了解嗎?那就讓我們瞭解一下“一億有多大”。(將課題補充完整)

二、實踐操作

1、數一數

(1)小組活動,動手數一數。

以小組爲單位,每人拿出一些練習簿,合在一起,以循環的方式一本一本地數,數到100本告訴老師,老師立即告訴各小組所用的時間,組長記錄下來。完成後各小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數100本練習簿大約所用的時間。

(2)小組合作,提出問題。

談話:如果照這樣的速度,我們數1億本練習簿要用多少秒呢?

出示書本上的表格(學生可以把90秒、900秒改爲全班認同的其他秒數),請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推算,並把推算結果填入表格。

小組反饋,指名讀最後的得數。

(3)進一步探究問題。

談話:9千萬秒(或學生推算出的其他秒數),這段時間長不長?這麼長的時間用秒作單位來表示,顯然不合適,你認爲應該採用哪個時間單位?(年)怎樣把9千萬秒換算成多少年?

學生說出計算方法後看書上的算式。

小組合作,藉助計算器計算出結果。

提問:看了這個計算結果,你有什麼感想?

2、排一排

談話:剛纔我們通過數一數從時間上感受了一億的大小,大家還想不想通過其他的方式,再來感受下一億的大小呢!

(1)實際測量長度。

請10位同學手拉手站成一行,師生共同測量出長度。(可能會出現測量的結果不是整米數,取整米數的近似數來表示)

(2)列表進行推算

提問:照這樣計算,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長呢?

出示表格,根據表格形式,各小組也依據剛纔測量的數據列個表填一填,並反饋推算結果。

(3)從繞地球的圈數來進一步感知一億有多大。

指名讀出推算出的長度。

談話:對於這個長度,大家都會感覺到很長,但究竟有多長,還可能感受不深。地球赤道全長40000000米,一億個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可以繞地球赤道多少圈?用計算器算一算。

指名說一說計算結果。

提問:看了這個數據,你又感受到什麼了?(指名說一說)

3、稱一稱

談話:通過數一數,排一排,我們感受到一億的大小,老師這裏還帶來了一個工具,(出示天平)大家猜猜我能用這個天平做什麼呢?(學生對天平已有認識,所以能夠想到“稱”)那下面我們就用稱一稱的方式再來感受下一億的大小。

(1)實際稱一稱。

出示100粒大米,在天平上稱一稱,稱出100粒大米的克數。

(2)列表進行推算,解決兩個問題。

①解決第一個問題

提問:13億人爲什麼乘13,而不是乘13億?(讓學生明確表中推算出的是1億粒大米的重量,13億粒米,就是13個1億粒米,所以只能用1億粒米的重量乘13)

學生運用計算器解決第一個問題。

②解決第二個問題。

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指名交流反饋。

提問:看了這兩個計算結果,你想

說什麼呢?(在這裏不僅讓學生說說一億的大小,同時要讓學生說說應該節約糧食)

三、全課總結

談話:通過我們以上的實踐活動,現在你以“一億到底有多大”有認識了嗎?你能來給我們大家描述“一億有多大”嗎?

讓學生確有“感受————《一億有多大》案例反思

認識一億有多大,對於學生來說確難度,因此本課着重突出數一數、排一排、稱一稱這三個環節,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充分感知一億的大小,同時注重學生之間的互相合作,在相互交流中進一步豐富一億有多大的認識。

著名數學教育哲學家鄭毓信先生曾說過一句話:“我們怎樣認識數學,我們就會怎樣教數學。”數學是一種過程,是學生自主探索、研究討論、獲取結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獲得知識,更有學習研究的方法,合作探索的愉悅,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1、注重實踐——在活動中感知。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教材的三個環節創設了具體操作情境。如,分組以循環方式一本本數,數到100本,並記錄下時間,當推算到數一億本需兩年多時,孩子們都震驚了,在小小組都交流開了,有一孩子說,“如用兩年多數完那得連續不斷,實際用時將後更多。”孩子們不由得感慨一億真大。

2、關注合作——在交流中提升感悟。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總是在一個羣體中進行,並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對學數學會產生或多或少的作用。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合作。在活動中小組成員共同研究,共同討論,從而自主地,創造性地運用已有知識經驗去解決排一排,稱一稱中的實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他們能很好的進入學習情景,都急切的想知道1億個小朋友到底有多少,1億粒米、13億粒米的重量等等,每一步的探索都是一次,體驗真切感知一世有多大。

學習不是一種簡單的“告訴”,而是學習者的`一種實實在在的“體驗”。如果一億多大把幾個結論直接呈現給學生,不敢想象,那會是多麼枯燥的一堂課,學生對一世有多大能否像本課尾一樣,學生能結合具體事物娓娓道來。因此教學中要注重實踐關注合作,在活動中促使學生體驗,讓學生真正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