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山行》說課稿

《山行》說課稿

《山行》說課稿

鳳陽縣永安國小褚錦萍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是永安國小的褚錦萍老師。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19課古詩《山行》。

一、教材解讀

《山行》是唐朝詩人杜牧的作品。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

古詩描寫生動,語言凝練,意境之美躍然紙上。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特別喜愛誦讀古詩,但他們生活經驗有限,對詩句中凝練的語言難以理解,深遠的意境不能深刻感受。如何激發學生美的想象,感受詩歌意境是本節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三、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中“坐”、“白雲生處”等重點詞語的意思,瞭解詩句的含義。

2、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會 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3、通過古詩的學習,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理解古詩意思,體會感情是教學重點;感受詩中意境是本課的難點。

五、教法學法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將詩中絢麗的秋景轉化成栩栩如生的動態畫面,引入悠揚動聽的古典音樂,渲染詩意課堂氛圍,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並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讓學生在輕鬆愉悅中感受詩歌意境美,從而加深美的體驗,引發美的想象。

六、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流程主要爲三大環節:

1、利用網絡,蒐集信息

上課之前,爲了讓學生對杜牧有一定的瞭解,消除陌生感,我讓學生在網站上查找蒐集資料,爲他們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通過討論交流,學生獲得了許多杜牧的信息,激起了對詩人的興趣,爲學習本詩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2、整體感知,知曉詩音。

開課伊始,我播放了一段根據本詩製作的課件,此時,詩、書、畫、曲多種美的因素融爲一體,學生受到了強大的感染與震撼,產生了一種要努力讀好古詩的強烈願望。此後,從範讀到教師帶讀到指讀,齊讀,學生一遍比一遍讀得好,始終保持着濃厚的興趣。

3、明白詩意,體悟詩境。

在這一環節學生經過自學和討論,提出了“白雲生處”是什麼意思的疑惑。此時,再次播放課件,讓學生欣賞山中雲霧繚繞,不斷升騰的景象。詞意理解了,詩意也就迎刃而解了。而詩意的理解和詩境的感悟是分不開的,緊接着我再次追問這些景物給了你什麼樣的感受,你能帶着這樣的感受讀一讀嗎?學生的朗讀證明了他們已感受到了這種寧靜悠遠的意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是本詩的重點句。爲了讓學生深刻地感受深秋楓林的美麗,體會楓葉的絢爛。我出示了一組楓葉圖,將詩詞中楓葉楓林的形象幻化爲一幅幅美崙美幻的圖片,“傍晚的楓林在作者的眼中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還要美,那麼,它們在你的眼中又像什麼呢?”此時,我啓發學生由靜態的楓葉到飄落的楓葉,由幾片楓葉到滿地楓葉,展開想象,進行語言訓練。多媒體的運用爲學生的想像搭建了橋樑,學生的回答精彩紛呈。因爲通過想象已充分感受到楓葉的美,朗讀水到渠成,聲情並茂。

詩人喜愛楓林,不僅在於它美麗的外表,更在於它愈冷愈紅,愈有生命力的內在精神氣質。爲了讓學生和詩人的感情相通,在此,我插放了一組楓葉生長圖。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楓葉由綠到變黃變紅的過程,體悟到它的勃勃生機,從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七、課後反思

縱觀我的整個教學設計,信息技術的運用優化了課堂結構,消除了學習障礙,詩中山林景物的再現,楓林圖片的展示,楓樹生長圖的引入,圖片的直觀感受,促進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探究與思考。多媒體的運用非但沒有禁錮住學生的思維,反而極喚起了他們對詩歌描繪的自然美、意境美、語言美的追求;爲學生知詩音、明詩意、悟詩境,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標籤:山行 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