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象徵手法在林海音小說中的運用——以“蠟燭”意象爲例

象徵手法在林海音小說中的運用

象徵手法在林海音小說中的運用——以“蠟燭”意象爲例

——以“蠟燭”意象爲例

關鍵詞:林海音小說 蠟燭 意象

林海音是臺灣文壇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在她的文學創作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表現出了強烈的女性意識。小說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和象徵手法的運用有着密切聯繫,林海音擅長運用象徵的手法創作小說,這是她的小說創作特色之一。

“象徵一般是直接呈現於感性關照的一種現成的外在事物,對這種外在事物並不直接就它本身來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種較廣泛較普遍的意義來看。”在林海音的作品中,“蠟燭”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既承載了小說的情感,又賦予作品一種美的意境。

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燈燭作爲一個典型意象,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可以作爲一種古代生活的表現形式,可以是各種節慶中的傳統文化的集合,也可以是文人墨客表情達意的寄託。蠟燭的意象有多重象徵意義,熾熱的燈燭象徵希望與光明,如“草堂棲在靈山谷,勤苦詩書向燈燭”;孤燈殘燭則象徵着感傷與淒涼,如“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蠟燭作爲一個古典意象,尤其是以殘燭孤燈的形式,被運用在了林海音小說中,以古典意象表現現代悲劇,象徵小說中人物的身世命運、情感遭遇等。小說《燭》中描繪了一個可憐又可悲的啓福太太,她的大半生都是癱在牀上,用一根小蠟燭照亮屬於她的牀頭的這個角落,沉思着她生命裏的歲月和人物。

文中出現了好幾次蠟燭,第一次是孫子鑫鑫拿來的一個小同蠟燭臺,“上面插着一根燒得剩下一小截的蠟燭頭”,這根蠟燭是她命運的象徵。蠟燭燒剩下一個頭,象徵着她的人生將也在搖曳的燭火中走向尾聲。同時,這根蠟燭還是她生活的陪伴者與見證者,只有蠟燭才能照亮牀頭,只有蠟燭才能看到她的“白夏布的蚊帳是有很長的時間沒換洗了,變成了黑炭的顏色”,她的牀上盡是各種污漬。通過一根短短的蠟燭和那微弱的燭光,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個風燭殘年的癱瘓老人,一個缺乏關心和照料的可憐人。

文中又一次出現蠟燭是在季康父子不在家時,啓福太太會點起她的一小截蠟燭,“捏着燒軟的蠟燭,在搖曳的燭光中,沉思着在她生命中的那些年月,那些人物。”此時的蠟燭是她在黑暗與孤獨中唯一能抓住的慰藉,蠟燭是她唯一的聽衆。她在燭光中回憶導致她命運悲劇的那些人和事,對着燭光訴說她作爲一個大家小姐爲丈夫納妾而不應該有的恨,蠟燭成了她病榻歲月裏沉默的聽衆。當啓福太太回憶往昔時,文中寫到“她緊捏着燒軟的蠟燭,蠟油被擠得溢出來了,滴到她的手背上,燙了一下,她這樣被燒慣了,也不覺得疼”,可見這樣的日子日復一日,蠟燭是她不幸生活的象徵。不僅如此,“她把凝在手背上的小油餅,又放回燭芯裏,再去熔化,再捏緊。”這種壓抑的生活狀態讓她變得近乎瘋狂,她的精神是空虛的,她的內心痛苦到麻木,她用蠟燭油滴在手上的刺痛感來尋求精神上的慰藉,但這似乎並不起效,她仍然常常喊着“我暈——我暈哪!”蠟燭象徵封建傳統中女性角色的悲劇性,無論是像啓福夫人這樣的正妻,還是秋姑娘這樣的小妾,都如同蠟燭一般任人點燃或吹熄,做不得半點自己人生的主。

最後一次出現蠟燭這個意象是在小說的結尾“牀頭的小蠟燭臺已經燒完了”,人死如燈滅,這燒完的蠟燭象徵了啓福太太痛苦壓抑的一生即將結束,“她已不需要光亮”代表了人心裏的蠟燭也滅了,在無盡的孤獨與痛苦中,啓福太太喪失了生活最後一點光,她自己“捻滅了燈”,選擇走向了永遠的死亡。

小說《燭》中的蠟燭作爲一個意象,那一小截搖曳這的微弱燈光,象徵着人物精神恍惚、心靈壓抑的生命狀態。“蠟燭”意象的孤獨悽苦的意味和小說人物的命運相契合,注入了作者對啓福太太所代表的這一類女性的命運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