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最後一分鐘教學設計(多篇)

最後一分鐘教學設計(多篇)

最後一分鐘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難點:

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一些含義深刻、感情強烈的詩句。

教具準備:

蒐集有關香港迴歸的資料。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1、師談話:有這樣一首歌“100年前我眼睜睜地看你離去,100年後我期待着你回到我這裏。滄海變桑田抹不去我對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喚你,我的1997年。”這首歌的名字就叫《1997》在這一年,發生了一件舉世矚目的大事,那就是香港迴歸祖國,在這一天裏,中國人民歡欣鼓舞,今天我們要學的《最後一分鐘》就描述了當時的情景。

2、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檢查預習

1、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初讀課文,要求標出詩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自己認爲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查字典或聯繫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教師檢查生字詞語認讀。同桌相互檢查詩歌讀的情況。

三、品讀詩歌

1、讀着這首詩,哪些語句讓你感覺熱血沸騰?作上記號,寫下你的感受。並且讀給同學聽,讀出你奔涌的豪情,讀出你內心的感動。

四、研讀課文,讀中感悟

1、交流資料: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我們中國人的領土,它怎樣被割讓去了呢?迅速瀏覽一遍課文,找到相關語句,(虎門、舊條約)小組交流資料,理解那一些歷史,說說自己的感受。

2、感受儀式前的激動:

想一想:還有最後一分鐘,香港就要回到祖**親的懷抱,此時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2)指名讀第1小節。

(3)“讓我拉住你的手”“聽你越走越近的腳步”作者用了什麼手法?

(4)齊讀第一小節。

3、體驗儀式中的自豪:

(1)盼啊,盼啊,這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來到了,莊嚴的政權交接儀式開始了,讓我們全體起立,重溫那激動人心的時刻。(課件提示)

(2)、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麼?鏡頭上哪一幕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看,作者給我們捕捉了一些特寫鏡頭,鏡頭上都有什麼呢?(旗幟、旗杆、寂靜的場面、微微顫抖的嘴脣、在淚水中一遍又一遍輕輕呼喊)

(4)、指名讀第二節。應該讀出什麼樣的語氣?(激動高昂)生讀、評議、師指導。男生讀第二小節。

4、聯想:師生交流,怎樣理解作者的聯想?用怎樣的語氣才能表現出這一段屈辱歷史和人們今天的激動與鼓舞?(先深沉緩慢,後強烈高昂)生讀、評議、師指導,女生讀第三小節。

5、⑴久別的、思念已久的親人終於回來了,你會怎麼做呢?

讓我們伸開雙臂,去歡呼着迎接我們的親人吧!齊讀第4小節,讀後評價:

“紫荊”指什麼?“去迎接那新鮮的、含露的、芳香的紮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荊……”暗示什麼?

五、讀中昇華。

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 篇二

《最後一分鐘》教學反思

解東一小王永芳

《最後一分鐘》是一篇略讀課文,我在教學設計中,一方面引導學生重點突破第三小節的理解,同時讓學生充分讀詩,在朗讀的基礎上談自己的感受、體會;另一方面補充課外資料,向學生介紹虎門銷煙、鴉片戰爭、香港租借的歷史、澳門被租借的歷史、聞一多的《七子之歌》、臺灣與大陸分割的歷史、余光中的《鄉愁》,通過歷史的介紹,記學生對中國近代史有個初步的瞭解,既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樹立民族榮辱感。各時代詩人的愛國思鄉之作,既是對課文內容的補充,又與課文形成一組愛國詩作,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

同時,情境的創設也是引導學生體驗詩歌表達情感的好方法。對課題《最後一分鐘》許多學生不理解,我指導他們認真看課文中的插圖,課文中的插圖描述的正是香港政權交接儀式上升國旗、區旗與奏國歌那一瞬間的情景。學生這就明白了這一分鐘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刻,是萬衆矚目的歷史時刻。另外,我還播放了香港迴歸的錄像,之後,我讓學生深入體驗:如果你是參加政權交接儀式中的一員,或者你在街道上、在電視機前親眼目睹了這一過程,你最想說什麼?請寫下來。讓學生感受詩句中表達的情感的同時,也及時表達自己的激動、興奮與自豪等情感。

教完這一課,我深深地感到,課文不僅給我們帶來了歷史的知識和思考,更是一種愛國主義的教育與薰陶。“勿忘國恥,振興中華”念在嘴邊,心裏卻感受沉甸甸的。

最後一課教學設計 篇三

十二、《最後一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介紹小說的時代背景。

2、理清小說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

3、理解課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寫及其作用。

4、分析韓麥爾先生形象。

5、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6、利用小說對不家務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1、心理描寫對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韓麥爾先生關於法語的見解和結尾動作描寫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課時設計

三課時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將學習法國作家都德的愛國主義名篇《最後一課》。在這篇文章裏,通過一堂課,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主題——愛國主義。當國土遭到踐踏,尊嚴遭受凌辱,一個無憂無慮的天真淘氣的孩子,一個執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師,又將是怎樣的一種表現呢?

2、簡介課文背景:1870 年7月爆發的普法戰爭是法國發動的。法王拿破崙三世爲了阻遏普魯士用武力統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動,維護法國在歐洲的霸權,故發動了這場戰爭。但不到兩個月,法軍大敗。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包圍了馬黎。法國政府執行賣國政策,同普魯士簽訂了屈辱的停戰協定,賠款50億法郎,並把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地區割讓給普魯士。小說寫於1873年,以剛剛結束兩年的普法戰爭爲背景,反映了阿爾薩斯淪陷後,當地人民在侵略者強行禁教法國語言時所表現的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3、介紹小說三要素:在小說中,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人物活動和情節發展的特定場所,是人物賴以生存的客觀條件的總和,猶如魚不能離開水而生存一樣,人物也不能離開環境而存在。環境對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展,對於推動情節的變化和發展,起着重要作用,用以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情節被稱爲“人物性格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即是說小說中的人物性格正是通過情節的一步步發展來完成的。例如小弗朗士由調皮淘氣到開始懂事這一性格變化是通過“最後一課”的情節發展展示出來的,所以離開了情節,人物性格也就難以展示。人物是小說的中心,是小說思想感情的集中體現者,小說創作的成敗主要看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成功。

4、讀課文,學生自己讀課文同時畫出文章的字詞

5、生字詞:捂(wǔ) 戒(jiè) 凳(dèng) 郝(hǎo) 叟(sǒu) 膝(xī) 詫(chà) 懲(chéng)

賺(zhuàn) 鑰(yào) 匙(shi) 藤(téng) 祈(qí) 禱(dǎo) 哽(gěng) 挾(xié)

懊(ào) 皺(zhòu)

徵發:舊時指政府向人民徵調人力或者財物。

祈禱:求神降福免禍的活動。

思量:心裏想。 詫異:覺得十分奇怪。

喧鬧:喧譁熱鬧。

懊悔:做錯了事或說錯了話,心裏自恨不該這樣。

慘白:(面容)蒼白。

第二課時

梳理情節、分析人物

1、根據預習,理清小說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即完成課後練習一)

小說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爲線索,巧妙地鋪設了故事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開頭——“小院子裏”1—6)序幕。寫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感受。

第二個階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鏡”7—10)開端。通過小弗郎士的觀察,寫出上課之前教室裏的情景。——課前

第三個階段(“我看見這些情形”——“忘記不了”11—23)發展。寫韓麥爾先生講授最後一課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這是小說的主體。——課上

第四個階段(“忽然教學的鐘聲”——結束24—29)高潮和結局。寫韓麥爾先生宣佈散學時的情景。——下課

2、學生有目的地在每一個階段找出描寫小弗郎士心理活動的句子,並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階段。——幼稚、怕提問

*“我想就別上學了”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明確:怕提問。

*“這些景象”指什麼?覺得“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說明了什麼?

明確:指“畫眉在樹林??正在操練”。幼稚。

*“又出了什麼事啦?”設置懸念,

*這一部分內容與文章中心的表達有什麼關係?

明確:巧妙地點明瞭故事發生的背景,並且爲下面的情節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發展埋下了伏筆。

(2)分析第二階段。——疑惑、詫異

今天的情形和平時有什麼區別?說明了什麼?

平時上課最後一課

氣氛 “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一切都安安靜靜的,整個教室都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氛。”

學生 “開課桌啦,關課桌啦,捂着耳朵大聲背書啦。” “上課前,學生們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課堂裏還坐着許多本村的人。

教師 “拿着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着,‘靜一點,靜一點??’”“我”遲到,會遭到先生的責罵。 “韓麥爾先生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着那怕人的鐵戒尺。” 督學來校視察或發獎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遲到,先生卻很溫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極端肅靜代替了往日的嘈雜;嚴厲的先生正溫和地等着他來上課,穿着“督學來校視察”或“發獎的日子”才穿的服飾;最令小弗郎士吃驚的是課堂裏還坐着許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後一課”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又進一步加深懸念。

(3)分析第三階段。——難受、懊悔

在最後一課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與平時有哪些不同?結合課後練習二找

出有關語句。

*“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這句話,單獨成節,表達了他難過、憤慨的心情。*課後練習二:

1、說明小弗郎士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感被喚起,開始認識到學習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2、表明小弗郎士增強了民族自尊心,產生了學好語言的責任感。

3、表明小弗郎士的愛國主義感情已經昇華,化爲一種學習祖國語言的強烈願望和巨大動力。

4、這聯想是對敵人的諷刺,表現出小弗郎士對被迫不能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侵略者的仇恨,對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階段。——悲憤、懂事

“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麼高大”中的“高大”指什麼?

明確:指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主義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顯得崇高、偉大。

5、你認爲小弗朗士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那裏看出來?

6、小結:

作者運用第一人稱,對小弗郎士的描寫重點運用了心理描寫的手法,寫出了小弗郎士情感變化的波瀾起伏,從幼稚、貪玩——疑惑、詫異——難受、懊悔——悲憤、懂事,充滿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這一感情變化,推動情節的發展,突出了主題,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7、板書設計:

情節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學路上(序幕)幼稚、怕提問

課前(開端)疑惑、詫異線

課上(發展)難受、懊悔索

下課(高潮和結局)悲憤、懂事心理

第三課時

1、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通過分析心理活動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們再來看看小說的另一個主人公——韓麥爾先生。

2、分析韓麥爾先生人物形象。

(1) 討論:作者描寫韓麥爾先生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明確: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

外貌描寫:??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

神態描寫:“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裏,一動也不動,瞪着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裏的東西都裝的眼睛裏帶走似的。”這寫出了韓麥爾先生對畢生從事的教育事業的無限留戀,對祖國故土一往深情的熱愛。

動作描寫:??如:他轉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出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然後他呆在那兒,頭靠着牆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你們走吧。”寫出了人物強烈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和告別講臺的沉痛悲哀的心情。充分地表現了他愛祖國、恨敵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推到了最高峯。語言描寫:??如韓麥爾先生說: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鋼匙。寫出了韓麥爾先生對祖國語言的深刻理解和熱愛。

(2)*指導朗讀:

深沉緩慢的語調來讀,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後一課的眷戀,對將要

失去祖國語言的難捨。

*“我們必須把它牢記在心裏,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開監獄大門的鑰匙”,“監獄大門”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治和封鎖,“鑰匙”比喻法國語言。除了表達強烈的愛國熱情外,還表達了對學生的無限期望,對民族和祖國前途的堅定信念。

*結尾部分三個破折號的作用:

明確:解釋說明;聲音的延長;意思的遞進。

(3)討論:在“最後一課”中,韓麥爾先生的感情有怎樣的起伏變化?

上課一開始,他用“ 柔和又嚴肅”的語調說話。“柔和”表明他對祖國、同胞、學生的滿腔深情;“嚴肅”說明亡國的悲痛。當課上小弗郎士背不出書來的時候,他不責備學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帶着內疚的心情勇敢真誠地作自我批評,痛心地檢查自己的過錯,表現了高度的責任感和深厚的愛國熱情。接着,又深情地讚美了祖國的語言,讚美了祖國。當學生專心書寫的時候,他又陷入了沉思,體味着深沉的亡國之痛。當“最後一課”結束時,他盡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憤。

“深情、悲痛——思索、內疚——沉思、悲憤”是韓麥爾先生感情的變化,從中蘊含着他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無比的痛恨。

(4)總結:本文是一首愛國主義的交響曲,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是這首交響曲的主旋律。文章通過對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的言行的描寫,刻畫了人物的典型形象,在他們身上表現了任命同仇敵愾,抗擊敵人的決心,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

(5)形成板書:

情節人物

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

上學路上(序幕)幼稚、怕提問

課前(開端)疑惑、詫異線深情、悲痛

課上(發展)難受、懊悔索思索、內疚

下課(高潮和結局)悲憤、懂事沉思、悲憤

心理肖像、動作、語言

二、環境描寫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兩處環境描寫:

明確:“天氣那麼暖和,那麼晴朗!”

(1)“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後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這些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還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學校跑去。”這兩句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門時所見到的場景,包括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點明瞭《最後一課》的具體時間和時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會環境描寫,它真實而又十分簡練地交代了國土已被侵略軍所佔領,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殘酷的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第二句話是寫“我”的心理,反映小弗郎士無憂無慮、貪玩幼稚,竟不懂民族的災難。這是爲後邊寫他覺悟成熟做鋪墊,以顯示最後一課的巨大教育作用。)

(2)”看見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這一環境描寫又表明什麼?(布告牌上貼着的雖然只是一張公文,但它威力極大,逼迫人們不得不法執行和就範。也正是它,才直接導致了”最後一課“。)

(3) 課前的環境描寫有什麼作用?(烘托出”最後一課“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又進一步加深懸念。 )

(4)“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着”描寫的作用?(鴿子是和平的象徵,表現出小弗郎士對被迫不能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韓麥爾先生小院的描寫有什麼作用?(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後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捨。)

三、問題探究:

1、“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你怎樣理解?

(亡了國,當了奴隸,如果牢記祖國語言就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國,就會隨時激發愛國心和對敵鬥爭的意志,永遠不會忘記爲恢復國土爭取自由、解放而鬥爭,所以說這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是一個隱喻)。

2、“我的朋友啊,”他說,“我——我——”請你按韓麥爾先生當時的思想狀況,把在此句沒說出來的話補寫出來。

韓麥爾先生由於痛苦和悲憤,話斷斷續續地說不出來。如果說出來,可能是:“我要走了,再也看不見你們了。”“我希望你們永遠不要忘記祖國的語言,要永遠做真正的法蘭西人。”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條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語從頭到尾說出來,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又沒有一點錯誤,那麼任何代價我都願意拿出來的。”這句話表現了小弗郎士什麼樣的心理?(表現覺悟了的小弗郎士強烈的要學好祖國語言的慾望。)

4、“啊!這最後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爲什麼他忘不了?他永遠忘不了的是什麼?(這最後一課使他受到深刻的教育。韓麥爾先生對法國語言的讚美所反映出的對祖國的愛,對學生們語重心長的告誡;村民前來聽課的動人情景;亡了國的人不準學祖國語言的羞辱,這些都是他永遠忘不了的。)

5、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體和喻體,並說說它們的含義

(1)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本體是“語言”,喻體是“鑰匙”。“監獄”(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治和封鎖)使人失去自由,任人宰割;“打開監獄大門”,使人重新獲得自由。語言是民族的標誌和象徵,是聯繫人民思想的紐帶,亡了國的人只要牢記祖國的語言,就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國,心中就會燃起永不熄滅的收復祖國失地的鬥爭火焰,就會團結起來和侵略者鬥爭。從這個意義上講,語言好比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2)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中飄揚。(本體是“字帖”喻體是“小國旗”韓麥爾先生精心設計了這樣的新字帖,是要讓學生記住:“阿爾薩斯是法蘭西不可分割的領土,決不容敵人侵佔。”可見老師用心良苦。小弗郎士有如此的感受,說明他領悟了老師的意圖,愛國感情將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了。)

6、小弗郎士在小說中起到什麼作用? (小弗郎士在小說中有貫穿故事情節的作用。另外,小說表現的是法國人民的愛國之情,只要想想小弗郎士的變化及他的內心感受,就會自然的嚮導對小弗郎士的描寫,深化了小說的主題。)

7、探究:作者爲什麼不把韓麥爾寫成一個高大的戰鬥英雄,把小弗郎士寫成一個少年英雄,而讓他們都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出現?( 正因爲普通,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夠成爲千千萬萬法國人的代表,他們那樸素、熱烈、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國大衆所具有的,才能使這篇小說所表現的成爲整個法蘭西民族的共同心聲。)

8、《國際歌》,讓學生沉浸音樂世界,回憶故事情節,想象故事情境,體會文章主旨

深入探究:從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們學習到了哪些金子般的東西?對於愛國主義你有什麼樣的認識?(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感悟)

9、解題:作者在文中多次重複“最後一課”,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樣的作用? 明確:韓麥爾先生在開課時宣佈:“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

法語課??”這幾句話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靈裏轟然炸開,鎮公所門前的佈告,教室裏異乎尋常的情景,現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這句話,單獨成節,表達了他難過、憤慨的心情。“啊!這最後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對“最後一課”的嚴肅意義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經由天真幼稚變得懂事成熟起來了。重複出現,既緊扣課題,又表達了對這最後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捨。

總結:不朽的東西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最後一課,我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正在上演,在這種特定的時刻,埋藏在人們心靈深處的愛國情、亡國恨一起迸發出來,無不崔人心魄,催人淚下。

四、拓展閱讀:

1、這篇小說告訴我們,在主權遭侵犯、國土遭踐踏的時候,所體現出來的民族意識尤爲強烈。中華民族也曾承受鐵蹄的踐踏,我們也不妨來看看當時所受的這種煎熬。我們來閱讀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寫北平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後,祁瑞宣老師上第一堂課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簡介: 一部反映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時期艱苦鬥爭歷史的長篇小說。以古都北平廣大市民的亡國之痛爲題材,精心挖掘家家戶戶、男女老少,每日每時都能體驗到的由於入侵者的入侵帶來的物質和精神的折磨。

3、比較《最後一課》與《四世同堂》片段:

《最後一課》《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都德(法國)老舍(中國)

背景普法戰爭抗日戰爭

事件 阿爾薩斯淪陷後最後一堂法語課北平被日軍佔領後的第一堂課

中心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本站☆)

人物師生(學生眼中看老師)師生(老師眼中看學生)

人稱第一人稱第三人稱

描寫方法心理描寫、語言描寫、肖像描寫、動作描寫

寫作手法:側面烘托

(烘托:通過環境描寫、氣氛渲染,多側面表現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種寫作手法。)

《最後一分鐘》的教學設計 篇四

【教材內容】

《最後一分鐘》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級語文第九冊第7單元第24課(1課時)。

【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作者傾訴了香港迴歸祖國懷抱的最後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繼續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學情分析】

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在文字中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並昇華這種情感。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理念】

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促進學生有效地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對香港有什麼瞭解嗎?談談你所瞭解的香港。

二、交流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

學生從“香港迴歸之後的繁榮”、“香港迴歸歷程”、“香港被割讓的歷史”等,從而加深對香港的瞭解。

三、品讀課文

1、通讀全文,全文寫了幾節,每節主要寫了什麼?

2、再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⑴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詩句體會情感:

如,“聽所有中國人的心跳和叩問”;“是萬衆歡騰中剎那的寂靜”;“是誰在淚水中一遍又一遍/輕輕呼喊着那個名字/香港,香港,我們的心靈”;“然後去奔跑,去擁抱/去迎接……”。

學生通過反覆誦讀,把那種激動、自豪的感情與熱切之情溢於言表。教師適時的進行點撥。

⑵聯繫所收集的資料理解詩句,體會情感:

教師播放自鴉片戰爭以來那一段屈辱的歷史。多年的屈辱終於揮之而去,“使大海歡騰”的那種場面。讓學生理解“使大海歡騰”的意思。

四、指導學生朗讀

“三分詩,七分讀”。結合詩歌內容引導學生注意朗讀時的抑揚頓挫:注意節與節之間以及每一節之內詩詞句間的停頓。

五、小結

六、作業

最後一分鐘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讀通詩歌,讀懂詩歌,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一些含義深刻、感情強烈的詩句,激發其熱愛祖國的情感。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收集與詩歌內容相關的文字資料、圖片或影視資料,如香港的歷史,香港迴歸時的情景以及香港迴歸後的繁榮景象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1997年的7月1日,當第一朵新鮮的、含露的、芳香的紫荊花即將紮根在深深的祖國大地上的時候,13億中國人民的心沸騰了。這節課我們學習24課《最後一分鐘》,重溫那激動人心的一刻。(板書課題)

2、通過預習同學們知道這“最後一分鐘”具體指哪一分鐘?

生:1997年6月30日23時59分—————1997年7月1日0時0分。

師:這一分鐘有着什麼特殊含義?

生:這是香港迴歸祖國的莊嚴時刻。

師:這是激動人心的一分鐘,應該怎樣讀課題?(激動地)齊讀

我們永遠也不能忘懷這歷史性的“最後一分鐘”,讓我們深情地讀———————《最後一分鐘》。

3、過渡:誦讀詩歌與作者心靈相約,查閱資料讀懂詩句深刻含義,感受詩歌表達的強烈愛國情感。

二、初讀感知

1、師:請打開課文,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全詩,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做到有感情朗讀。通讀全文後,想一想:這首詩一共分爲了幾節?每一節主要講了什麼?

2、交流討論:

(全詩有4個小節,分別是等待迴歸、升旗儀式、回顧歷史和展望未來。)

三、品讀感悟

(一)等待迴歸

1、引入:午夜,世界的目光聚集香港,無數顆心都在期待着最後一分鐘的到來,一分鐘,最後一分鐘,香港這位歷經滄傷的孩子就要回到祖國的懷抱了。此時人們的心情是怎樣的?就讓我們走進第一小節。(板書:等待)

教師提醒學生讀書要留有痕跡,一邊讀一邊想,動筆劃一劃,可以抓住一些詞語來體會當時人們的心情。

2、引導學生交流讀書感受: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人們的心情?

根據學生的彙報相應點撥,出示課件句子。

你從“心跳”中體會到了什麼?

“叩問”是什麼意思?如果你是祖**親,你會怎樣詢問呢?

從“越來越近”、“最後一分鐘”體會到什麼?

板書: 急切、期盼

3、朗讀訓練

師:再過一分鐘,香港就要回來了,誰能把這種心情讀出來?指名讀。

是啊,一百年的企盼,一個多世紀的等待,終於走到了(最後一分鐘),怎能不急切?(請男同學讀)

一百年的企盼,一個多世紀的等待,終於走到了(最後一分鐘),怎能不激動?(請女同學讀。)

教師激情引讀午夜,香港,讓我拉住你的手,……

(二)升旗儀式

1、引入:聽,最後一分鐘走到了盡頭,零點的鐘聲敲響了!升旗儀式開始了。(板書:升旗)

2、請同學們反覆朗讀第二小節,並說說你讀着讀着,腦海中浮現出什麼畫面。

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旗幟冉冉升起那是什麼旗?

旗杆旗杆象徵着什麼?從“挺直的中國人的脊樑”你感受到了什麼?

看到了萬衆歡騰的場面是啊,舉國歡慶。在升旗儀式現場卻是(剎那的寂靜)透過這表面的寂靜,我們看到中國人內心的……

淚水那是什麼淚?

(2)你彷彿聽到了什麼?

“淚水中一遍又一遍輕輕地呼喊”

你來輕輕呼喚,誰再來輕輕呼喚?讓我們一起來呼喚。

3、香港迴歸,舉國歡慶,人們無比激動無比自豪,你能讀出這種感情嗎?來,準備一下。(激動、自豪)

(聽同學們讀得那麼投入,我也想讀。 )

(三)回顧歷史

1、過渡: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鮮豔的五星紅旗在紫荊花旗的伴隨下冉冉升起,此刻我們眼睛溼潤了,淚光中作者的聯想到了什麼?請自由朗讀第3小節。

2、“虎門硝煙、發黃的舊條約、深入骨髓的傷痕”怎樣理解?交流:

“發黃的舊條約”指什麼?(《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那深入骨髓的傷痛”指什麼?(“那深入骨髓的傷痛”是說列強的侵略恥辱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刻骨銘心難以忘懷的傷痛。)

“當一紙發黃的舊條約悄然落地,長城的臉上,黃皮膚的臉上,爲什麼有淚珠在緩緩地流淌?”“使大海沸騰”怎樣理解?(曾經的屈辱和痛苦讓我們痛楚,而此時香港迴歸之際,壓在中華兒女心頭百年的恥辱終於雪洗。中國人民的心情是複雜的,酸楚、激動、自豪,喜悅所有有淚珠在緩緩地流淌;“使大海沸騰”是說人們期盼已久的願望終於實現之時噴涌而出的愛國熱情,非常強烈,非常深厚,彷彿能使大海沸騰似的。)

3、引讀:這段歷史是滄桑的一百年,也是屈辱的一百年,我們地心不僅有憤慨,還有酸楚,激動、自豪,喜悅,帶着你的體會讀此段;(指名讀)

在這最後一分鐘裏,作者想到了虎門銷煙,南京不平等條約,這些中國人百年的痛楚,百年的傷痕,在最後一分鐘裏得以雪洗,又怎能不讓我們熱血沸騰,我們齊讀此段。

(四)、展望未來

1、過渡:最後一分鐘的跨越,香港揭開歷史的新篇章。(出示第四節)

2、師範讀,多麼優美的詩句啊!你也向老師一樣深情地誦讀,體會詩句深層的含義。

3、總結:“最後一分鐘”既是午夜,又是清晨。然而,這僅僅是一個時間的代名詞嗎?它包含了什麼?

(教師板書:它是屈辱的結束,嶄新的開始)讓我們再次懷着激動、帶着對祖國的熱愛齊讀這首詩

4、回顧了屈辱的歷史,面對嶄新的香港,讓我們捧起書本,把我們對香港的美好祝福讀出來。(教師板書:未來美好 祝福)這是作者的祝福,也是我們的祝福,也是所有中國人的祝福,願香港越走越好。

四、拓展昇華:

1、香港的迴歸歷經坎坷,中華兒女可以挺直脊樑了。作者把自己那沸騰的熱血與深深的愛國深情融入到了詩句的字裏行間中。如果你能親眼目睹這一激動人心的場面,你有什麼話想說,請把它寫下來,作爲課後小練筆。

2、香港能如期迴歸祖國,離不開祖國的日益強大,繁榮。繼香港迴歸後,澳門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讀詩歌要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怨言的優美。”結合課外資料和課前的擴大閱讀,引導學生收集圖文資料,瞭解香港的歷史、迴歸的歷程,今日繁榮的香港,落實“大閱讀”理念。自主研讀,探究感悟,反覆誦讀,想象體悟,引導學生體會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相關美好未來的祝福。

最後一分鐘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難點:

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一些含義深刻、感情強烈的詩句。

教具準備:

蒐集有關香港迴歸的資料。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1、師談話:有這樣一首歌“100年前我眼睜睜地看你離去,100年後我期待着你回到我這裏。滄海變桑田抹不去我對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喚你,我的1997年。”這首歌的名字就叫《1997》在這一年,發生了一件舉世矚目的大事,那就是香港迴歸祖國,在這一天裏,中國人民歡欣鼓舞,今天我們要學的《最後一分鐘》就描述了當時的情景。

2、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檢查預習

1、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初讀課文,要求標出詩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自己認爲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查字典或聯繫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教師檢查生字詞語認讀。同桌相互檢查詩歌讀的情況。

三、品讀詩歌

1、讀着這首詩,哪些語句讓你感覺熱血沸騰?作上記號,寫下你的感受。並且讀給同學聽,讀出你奔涌的豪情,讀出你內心的感動。

四、研讀課文,讀中感悟

1、交流資料: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我們中國人的領土,它怎樣被割讓去了呢?迅速瀏覽一遍課文,找到相關語句,(虎門、舊條約)小組交流資料,理解那一些歷史,說說自己的感受。

2、感受儀式前的激動:

想一想: 還有最後一分鐘,香港就要回到祖**親的懷抱,此時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2)指名讀第1小節。

(3) “讓我拉住你的手”“聽你越走越近的腳步”作者用了什麼手法?

(4) 齊讀第一小節。

3、體驗儀式中的自豪:

(1)盼啊,盼啊,這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來到了,莊嚴的政權交接儀式開始了,讓我們全體起立,重溫那激動人心的時刻。(課件提示)

(2)、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麼?鏡頭上哪一幕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看,作者給我們捕捉了一些特寫鏡頭,鏡頭上都有什麼呢?(旗幟、旗杆、寂靜的場面、微微顫抖的嘴脣、在淚水中一遍又一遍輕輕呼喊)

(4)、指名讀第二節。應該讀出什麼樣的語氣?(激動高昂)生讀、評議、師指導。男生讀第二小節。

4、聯想:師生交流,怎樣理解作者的聯想?用怎樣的語氣才能表現出這一段屈辱歷史和人們今天的激動與鼓舞?(先深沉緩慢,後強烈高昂)生讀、評議、師指導,女生讀第三小節。

5、⑴ 久別的、思念已久的親人終於回來了,你會怎麼做呢?

讓我們伸開雙臂,去歡呼着迎接我們的親人吧!齊讀第4小節,讀後評價:

“紫荊”指什麼?“去迎接那新鮮的、含露的、芳香的紮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 一朵紫荊……”暗示什麼?

五、讀中昇華。

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最後的姿勢》教學設計 篇七

《最後的姿勢》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洛南縣永豐鎮馬窪國小吳偉國

一、教材內容:

《最後的姿勢》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以“人間真情”爲主題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是根據發生在2014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8.0級特大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感人故事。課文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蹟,展現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爲學生的人間大愛,讚頌的是他對學生的情,是他對學生的愛與責任。

二、設計思想:

本課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是通過“以讀代教,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閱讀文本中獲得充分的情感體驗並抓住課文的情感線索,從而加深對課文人物形象的整體把握,感受到譚千秋老師捨己爲人,捨生取義的高尚品質。

本篇課文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通讀課文,學習本課生字詞,理清文章的脈絡,初步瞭解文章的寫作方法。第二課時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和合作探究,抓住課文情感主線,把握人物形象。由於學生對“5·12”地震瞭解不是很多,爲了讓學生獲得對四川汶川地震的直觀感受,在第二課時中,安排學生觀看關於汶川地震的圖片、視頻,目的是讓學生進入地震的情境中,切身體會到災難的無情,人性的美麗。

三、進行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5·12”地震的有關資料,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能力目標:使學生通過品讀重點語句和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的訓練,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學習側面烘托的寫作方法。

德育目標:在學生充分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受到獲得強烈的情感體驗,準確把握人物形象,學習譚千秋老師恪盡職守,捨己爲人的高尚品質。

四、教學重點:

1 / 5

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五、教學難點:

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錶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六、教法選擇:

1、自主探究法

課前收集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有關地震方面的科學知識,增強了教材的知識性與文化性,同時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2、自讀自悟

讓學生自由、反覆閱讀,激發學習興趣,引發自主思考,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自己獨特的感悟。

3、自主圈畫批註式

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體會危急的氣氛和譚老師的臨危不懼,抓住五個”!”,通過譚老師簡潔有力的語言和準確有力的動作,感受譚老師對學生無私的大愛。

4、朗讀鑑賞式

爲了尊重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學的難點,本篇教學設計從學生的元認知出發,讓學生體會四處環境描寫的好處從而明確課文所採用的寫作方法: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和側面烘托的方法。

5、合作探究法

文中有三處關於對譚千秋老師用雙臂護住學生的描寫,讓學生聯繫上下文並反覆品讀這幾句關鍵語句,引發思考:譚老師這最後的姿勢給人怎樣的感受?你覺得譚老師是一個怎樣的老師?

七、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抓住文中的語言、動作描寫去感知人物形象的學習方法。

2 / 5

2、指導學生怎樣進行有效的合作、討論。

八、進行準備:

蒐集“5·12”地震有關圖片,視頻。

九、教學過程:

(一)溫習主要內容,直進文本中心。

1、回憶課文的主要內容,關注寫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2、通過上一課的學習,說說譚老師給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讀課文的最後一節找找他是個怎樣的老師?

(二)電腦播放有關汶川地震的圖片、視頻。

(三)學習第一段。

(1)感受譚老師的愛與責任。

自由讀課文,你覺得他是個怎樣的老師?從哪些詞語中讀出來的? (關愛家人、工作積極)關鍵詞:給小女兒、早早、平常

(四)、學習第二段(2—7),感受潭老師的愛與責任。

1、朗讀課文,先在小組內分讀課文,再在全班展示讀。

2、說說段意,比較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內容的關係,體會捉住重點內容,刪除次要內容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3、自主圈畫批註式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

(1)用“——”畫出語言,用“~~~~”畫出動作

(2)仔細閱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在旁邊寫上你的批註。

(3)學生交流。

(4)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

4、朗讀鑑賞式學習四處環境描寫。

(1)“天空陰沉沉的”預示着地震的來臨。

3 / 5

(2)“忽然,課桌搖擺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擺起來!地震!”體會連用3個感嘆號的表達效果。

(3)“樓房搖擺得??騰空而起”樓房馬上要坍塌,情況危急到了極點,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動山搖??樓房塌陷了??”這樣的環境描寫預示着譚老師遇難了,他的姿勢成爲永恆的瞬間。

(5)讓學生讀這些句子並體會環境描寫在寫作中的烘托作用。

(五)學習第三段(8—10),體會這一段側面描寫的作用。

1、默讀課文,思考:假如往掉這段,你覺得行嗎?(顯然不可以,這段側面描寫使故事變得真實可信)

2、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話語?爲什麼這樣選擇?(救援人員、學生、老師)(他們的所見最後說服力)

3、朗讀課文,抓住有關語言、動作描寫有感情地朗讀。

(六)學習第四段,深情讚頌潭老師的愛與責任。

1、朗讀第11小節(在學生眼裏,譚老師講課繪聲繪色,不僅妙語連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學們再也聽不到譚老師的聲音了,講臺上再也見不到那個佈滿活力的身影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後姿勢。),體會文本表達的情緒線索:親切——痛苦——讚頌

2、課後第3題的處理。(爲什麼說:“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後的姿勢?這一題目的探究,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中三處提到的這一姿勢,這一姿勢是譚老師逝世時的自然姿勢,正是這一自然姿勢拯救了四個學生的生命,體現了他在危難之際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學生的安危爲重,恪盡職守,佈滿無私大愛的高尚品質,這一姿勢已銘刻在人們心中,成爲人們對他永恆的記憶,所以說是他生命中的最後姿勢。)

(七)課堂延伸。

1、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感想?

2、蒐集“5·12”地震中其他感人的事蹟講個別人聽。

4 / 5

3、寫一篇讀後感,抒發你讀了這篇課文後的感受。

十、教學反思:

針對這課的教學我認爲有以下兩個亮點:

一是脈絡清晰,主線明顯。本課的教學重點十分明確,即對譚老師精神的感悟。怎樣才能讓學生深刻感悟到這一情感呢?經過細讀文本,我發現文章爲了更好的烘托人物運用了大量的側面描寫,於是在課堂教學中,我重點抓住環境描寫讓學生感悟,同時讓學生抓住其他人物的語言描寫去了解譚千秋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樣一來,學生學得輕鬆,也較好的解決了教學的難點。

二是重視朗讀,尊重個體。以讀爲本,以讀代講,“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是新課標的要求。本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這一觀點。“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無論是指名讀、分角色讀、小組讀還是齊讀,都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悟去讀,因爲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一次聽他們讀完後學生又會有不同的感受,這就是收穫與成功。

當然,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如對課文的整體把握,面對新生問題的處理機智等,如何更好地解決,終將成爲鞭策我前進的動力。

5 / 5

標籤:多篇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