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政治教學設計教案(精品多篇)

政治教學設計教案(精品多篇)

九年級政治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二、重點和難點分析

關於什麼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把握這個重點,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1)理解概念:

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二者共同構成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容。這表明,

一是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不可動搖;

二是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發展不可或缺,作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這兩方面內容缺一不可。

(2)客觀依據:

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是由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國情決定的。

第一,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公有制爲主體並作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第二,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在公有制爲主體的條件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

三、教學手段:

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四、教學時間:

四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制度(一)

二、教學目標:

1、理解掌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及有關概念。

2、能聯繫實際和事實對基本經濟制度及有關理論加以說明解釋。

三、教學重、難點:

1、公有制經濟有關概念

2、非公有制經濟的概念

四、教學過程:

(1)公有制經濟是主體

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存在着多種所有制成分,但是,在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是公有制經濟。公有制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那麼什麼是國有經濟?什麼是集體經濟?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的有關內容。

學生從教材中找到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含義,並列舉幾個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名稱。

①國有經濟的地位和作用

2003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主要分類情況單位:億元

指標絕對數比上年增長%工業增加值4104517.0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940814.3其中:集體企業278711.5股份制企業1687818.3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1117420.0其中:輕工業1465314.6重工業2639218.6

提問:投影的資料說名了什麼?

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中,它發揮着重要的作用。那麼,我國國有經濟的實力究竟如何呢?

在我國,國有經濟擁有雄厚的實力和先進的技術設備,積聚着我國最先進的生產力,控制着國民經濟的命脈,擔負着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的重要任務。

當然,國有經濟的實現形式是多樣的,如中國海油公司2001年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發行股票,籌集資金。

②關於集體經濟

學生觀看視頻資料“華西村”(媒體素材)

(教師提問)我國農村是什麼經濟形式?它有什麼作用?集體經濟與國有經濟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同樣,集體經濟也可以有多種具體形式,都不會改變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

作爲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集體經濟可以廣泛吸收社會上的分散資金,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公共財富和國家稅收。“集體經濟與國有經濟的比較:

共同點:公有化程度不同、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不同

國有經濟,都屬於公有制經濟,同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生產資料歸全民所有,起主導作用。集體經濟,生產資料歸部分勞動者所有,主要作用。

當然,除了公有制經濟外,我國現在還存在非公有制經濟,它們同樣爲我國的經濟建設發揮着積極、有意的作用。

五、小結:

六、作業:

理解記憶公有制經濟、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的概念及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制度(二)

二、教學目標:

1、理解掌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及有關概念。

2、能聯繫實際和事實對基本經濟制度及有關理論加以說明解釋。

三、教學重、難點:

1、公有制經濟有關概念

2、非公有制經濟的概念

四、教學過程:

(1)、多種所有制經濟各顯其能

在我國,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是不容置疑、不可動搖的。但是,非公有制經濟也爲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也得到了迅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已經成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提問:同學們想一想,非公有制經濟包含那些經濟成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它爲我們提供了哪些服務和便利?

非公有制經濟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等。

日常生活中的小商店、理髮店、小吃部等均屬於個體經濟的範圍,這些個體經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利用資源、發展傳統技藝、活躍市場、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業等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個體經濟是我國現階段一種重要的經濟形式。

在我們經濟生活中有較大影響的私營企業,如四川希望集團、遼寧盼盼集團、湖北紅桃K集團、深圳華爲集團等。摩托羅拉,菲利普等。私營經濟在促進經濟增長、繁榮市場、方便人民生活、解決就業等方面,發揮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我國各種經濟成分變動表

指標各種經濟成分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各種經濟成分佔零售商品額的比重

所有制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私營經濟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私營經濟

197877.6%22.2%0.2%54.0%43.3%2.1%

198565.0%32.0%3.0%41.0%37.0%22.0%

199054.6%35.6%9.8%39.5%31.7%28.8%

199928.5%38.5%33.0%24.3%18.2%51.5%

提問: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什麼?

①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提問:以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作爲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變化呢?

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在公有制爲主體的條件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

1.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基本國情決定了()

A.我國改革開放一百年不動搖

B.我國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性質

C.我國以公有制爲主體,多種經濟制度並存的基本經濟制度

D.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並存

2.下列選項不屬於公有制經濟的有()

①寶鋼集團②華西村③麥當勞快餐店④小明家開的花店⑤中國人民銀行⑥中國電信集團⑦新希望集團⑧中國義烏小商品城

A.①②B.③④C.⑤⑥D.⑦⑧

3、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着日益顯著的作用,這與我們強調以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否矛盾?爲什麼?

政治教學教案 篇二

教學目的: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基本特徵是普遍聯繫和變化發展的,而且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引導學生樹立唯物辯證法的世界觀,學會運用辯證法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和分析問題,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具體要求教學重點

(l)聯繫的普遍性。

(2)發展的實質。

(3)按客觀規律辦事,實事求是。

教學難點

(1)事物聯繫的客觀性與人的關係。

(2)原因和結果的互相轉化特別是互爲因果的關係。

(3)整體的功能大於各個部分功能之和;選擇最優方案,以求實現最優目標。

(4)規律的概念。

導入新課

通過第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被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也瞭解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於世界本原問題的基本觀點,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那麼,這個物質世界的狀態“怎麼樣”呢?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是彼此孤立的,還是普遍聯繫的?是靜止不動的,還是變化發展的?如果是變化發展的,那麼這種變化發展是雜亂無章的,還是有規律的?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對於這些問題作出了科學的回答。我們這課書就是與同學們一起來了解唯物辯證法是如何回答這些問題的。

第二課聯繫地、發展地看問題(板書)

請同學們先讀一下這一課的課標題、節標題、框標題,先從總體上了解一下本課的基內容。(學生閱讀後,教師用投影或小黑板出示本課的知識總體框架結構)

知識總體框架結構:(輔助板書)

這節課,我們先學習第一節第一框的內容——普遍聯繫的觀點。這一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總特徵,也是辯證法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弄明白這個觀點,對於理解和掌握辯證法的其他觀點,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第一節堅持聯繫的觀點(板書)

一、事物是普通聯繫的(板書)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在高一地理課上學過的知識,然後回答一個問題:“爲什麼農業區禁止捕殺青蛙?林業區禁止捕殺狐狸?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出示自己製作的投影片或小黑板"莊稼--蝗蟲--青蛙--蛇--鷹"之間的食物鏈,說明動植物之間、動物與動物之間的關係是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一事物的變化必然對另一事物發生影響,某種動植物的興衰往往會使其他動植物呈現出相應的興衰變化。

(教師歸納。)

以上的事例告訴我們,每個生態系統內部的各個部分是互相聯繫、互相依存的,每個因素都受周圍其他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反過來影響其它因素。而自然界又是由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組成的,可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呈現着極其複雜的關係。所以,唯物辯證法講的聯繫既包括事物內部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的關係(內部聯繫),也包括事物之間的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的關係(外部聯繫)。

1.聯繫指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問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書本第43頁至第44頁第2自然段,以鞏固和加深對聯繫含義的理解)提問:有沒有一個事物同任何事物都毫無聯繫、而絕對孤立存在着?(可問學生能舉出這樣的事例嗎?)我們找不到一個事物是與周圍任何事物沒有聯繫的事物,這恰恰證明,事物是普遍聯繫的。

2.事物的聯繫具有普遍性(板書)

所謂聯繫的普遍性,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每一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繫之中:二是指聯繫這種關係在萬事方物中都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對事物聯繫的普遍性這個重點問題,課本上運用了大量的事例,詳細地爲我們分析了這個問題,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本,首先了解並回答課本是從哪些方面、哪些角度對聯繫的普遍性進行論證的?(閱讀第44頁第3自然段至第46頁第l自然段。)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

對事物聯繫普遍性的論證,課本是從三個方面、兩個角度來進行的。三個方面,即:事物的內部、外部、整個世界,兩個角度,即:正面論證和反面論證。

下面請第一組同學從正面論證第一個方面,即:任何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環節是互相聯繫的。請第二組同學從反面論證第一個方面。(提示:引用實例,表明每一事物都是由內部各要素聯結而成的有機整體。反面印證即:通過事例說明如果沒有內部聯繫,事物就不能構成有機整體。)請第三、四組同學分別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第二個方面,即:任何事物都與周圍的其他事物相互聯繫着。(提示:描述某一事物與周圍事物的具體聯繫,橫向聯繫或縱向聯繫。如:第45頁小欄目"想一想","春江水暖鴨先知"這一詩句講述的就是一事物與周圍其他事物的聯繫。反面印證即:通過事例說朗一事物失去了與周圍事物的聯繫,該事物就失去了自身存在和發展的條件。)

同樣,請第五、六組同學也分正、反兩個方面論證第三個方面,即: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繫的統一整體。(提示:哲學講的整個世界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三個方面。反面印證即;通過事例說明沒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同學討論,教師提出要求:必須引用實例進行分析論證,引用一些古詩、成語、歌謠、諺語進行分析也可以。)

(教師最後歸納。)

通過同學們的分析,使我們從多方面、多角度對聯繫的普遍性有了清楚的認識,即:聯繫的普遍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任何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環節是互相聯繫的。(板書)

第二,任何事物都與周圍的其他事物相互聯繫着。(板書)

第三,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繫的統一整體。(板書)

(以上作法,是爲了提高學生對理論的信服程度和理解深度。)

總之,一切事物都處於相互聯繫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那麼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是不是人們隨心所欲強加給事物的呢?人想有怎樣的聯繫就會有嗎?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

不是的。因爲事物的聯繫是客觀的,是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爲轉移的。

3.事物的聯繫具有客觀性(板書)

請同學們看書第46頁"議一議":有人把"8"視爲"吉利"的數字,而把"4"視爲"不祥"的數字。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

這是一種用主觀幻想的聯繫代替客觀存在的聯繫的做法,利用8和4的諧音與"發"和"死"聯繫起來,主觀確定8是"吉祥"4是"惡兆"。發財與"8"這個數字之間本來沒有必然聯繫,是人們主觀臆造了這種聯繫,所以,儘管人們到處使用這個數字,也不能保證人們一定發財。中央電視臺播放的"9.18"大案偵破紀實說,1992年9月18日,一個盜竊團伙盜竊了開封市博物館69件國家珍貴文物,當這些案犯被捕後,審訊人員詢問他們爲什麼選擇9月18日這天作案?他們回答說:因爲"9.18"的諧音是"就要發",他們是想借這個吉祥的日子發財。可悲的是他們不僅沒能發,反而被正法。恰恰是1993年的9月18日他們被依法處決。

請同學們再想一想,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聯繫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人們主觀臆造出來的虛假“聯繫”?(學生舉例議論,教師進一步引入。)現實生活中,不僅存在着這種主觀臆造聯繫的現象,更嚴重的是存在着大量無視客觀聯繫、甚至破壞客觀聯繫的現象。如:有人爲了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而不借破環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掠奪式地開採資源。(可請學生舉例,教師也可介紹一些典型事例:淮河污染、黃河斷流、國土荒漠化等,還可放中央電視臺2臺播放的"千秋萬代話資源"節目。):

上述這些事例都是人爲地破壞自然資源和人類的生存環境,結果必然又危及人類。這就是無視事物的普遍聯繫所造成的惡果。武漢市三大湖泊之一的墨水湖,80年代以前,這裏湖水清澈見底,魚類豐富,環境優美。其後,隨着工業及生活廢水的大量排入,湖區污染日趨嚴重,湖水臭氣燻人。甲魚、鯽魚、蚌類等水生動物早因無法生存而絕跡。1997年5月6日這一天,5o多萬公斤死魚茫茫一片地漂浮在污染嚴重、呈墨綠色的湖水中。死魚的第二天,武漢環保部門調查的初步結論是:湖水長期受到污染,以及此間天氣氣溫高,是導致死魚的主要原因。據環保監測人員介紹,在1997年4月22日和5月78兩次對墨水湖監測數據的對比中可以看出,水中溶解氧從每升796毫克下降至每升3.65毫克;湖水透明度從42釐米降至32釐米,已極不利於魚類的生存。環境的破壞已殃及魚類,給人類以警告。(又如:淮河污染最嚴重的蚌埠市,居民居然只能靠買礦泉水煮飯了。)

這許許多多觸目驚心的事例告訴我們,由於人們忽視了客觀存在的聯繫,而遭到自然界的懲罰,所以爲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們必須自覺的保護環境。我們必須牢記,聯繫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人們既無法否定一事物與周圍事物的客觀聯繫,也無法割斷事物的昨天與今天、今天與明天的聯繫。(教師一邊歸納一邊讓學生看書第46頁這一段。)

事物的聯繫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爲轉移的,人不能憑空“創造”一種聯繫強加給客觀的事物,也不能任意“消滅”事物之間所固有的聯繫。這是否意味着人們對事物的聯繫是無法改變的?不是。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又一個問題:

4.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繫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繫(板書)

例如:書上例舉的京九鐵路、計算機網絡的事例。

又如:“天文學家提出第四環境概念,並據此將使太陽活動預報日常化。在天文學家看來,海洋、陸地和大氣層是與地球生命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的三大環境因素.而地球高層大氣(10O一200公里之外)的太陽系空間,可稱之爲人類活動的第四環境。其中,對人類生活有影響的主要因素是太陽活動。第四環境首先對現代高科技產生影響。比如太陽活動產生的各種輻射和粒子會損傷宇宙飛船和人造衛星的各種電子器件,降低其使用壽命,甚至使整個系統癱瘓。

政治教學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進一步理解和應用價值規律基本內容;價值規律的作用;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經濟效益;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

學會應用經濟學基礎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熱點問題。

培養學生正確的解題方法,進行解題規範性訓練,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典型例題解析

三、研究目的:

在高三複習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課型:複習課

五、教具:投影儀、投影膠片

六、教學過程:

1。 舊知回顧:

由學生回顧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經濟效益,發展農業的根本出路等知識。

(讓學生儲備必要的知識,爲解決問題作準備。也讓學生在回顧中,體會出知識的內在聯繫,以便重構知識網絡,形成知識整體。)

2。 典型例題分析:

例:某地農民柑橘生產獲得大豐收,但當場農民收並未因此而提高,農民爲此很苦惱,因而影響了生產積極性。請爲農民想辦法。(投影)

讓學生圍繞此問題展開討論,討論的重點是該從何處思考,即答題的思路。

學生答 (略)

在此基礎上,教師給出提示作爲鋪墊,目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解題方法。

[提示] (投影,逐步展示)

(1)爲什麼增產不增收?

① 在柑橘有銷路的前提下,造成不增收的原因。

(分析) A。 投入多,成本高,效益差。 B。 產品價格低,產品供過於求或質量較差。

② 在柑橘銷路有困難的前提下,造成不增收的原因。

(分析)A。 質量差、品種單一

B。 價格高,難以刺激消費

C 供過於求,產品難以銷售,

D 市場信息閉塞,銷售不暢。

在這樣分析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思考第二步,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2)建議。——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思維。

①更新觀念,增強市場經濟意識,變粗放型爲集約型經營,走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化農業之路。

②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改善品種質量,降低產品成本。

③ 對產品進行深加工,增加產品附加值,以便於銷售和提高經濟效益。

④多渠道瞭解市場信息和銷售服務信息,理順流通渠道,進行多種經營以及高調整產業結構。

到此爲止,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均可以回答。但在實際上課過程中,學生提出了下列答案,有的超出了我的意料,也超出了聽課老師的意料,的確是思維的發散。——課後評估。

學生補充:政府加強宏觀調控、扶持農業、提供信息、集團經營、綠色農業、網上銷售等。

3。 時政熱點分析

20xx年國企改革要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爲目標,把國企改革繼續引向深入的重點有以下四個方面:首先,積極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其次,加快建立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三是繼續推動劣勢企業退出市場;第四,加強和改善企業管理。

(如“PT”水仙退市、ST鄭百文事件、銀廣廈事件。)

“PT水仙”的退市表明我國證券市場退出機制已經開始建立,這將用於中國證券市場整體質量的提高,用於證券市場的穩定健康發展。

“PT水仙”這一“去”,實當有功於股市的健康發展,有了死亡的危機才懂得去珍惜生存的機會,股市纔有實現自身的籌資、轉換機制、優化資源配置等功能。

由學生結合這一段材料,分析此材料所體現的經濟學理論,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再結合銀廣廈事件和鄭百文事件綜合分析,進一步認識我國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四、歸納總結——方法指導上升爲理論。

熱點問題 切入點 迴歸

理論材料 區域典型案例 教材

情境創設 題幹 設問

政治教學設計教案 篇四

第一單元 自然的聲音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環境被破壞》是教科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第二部分的內容。本單元主要對學生進行環境科學教育,貫穿着“正確認識自然和人類的關係”這一思想。整個第二課既使學生深刻感受到人類生存的危機,又是第三課落實環保行動的前提。如果不能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就不會有意識地關愛和善待自然,不會主動地保護自然環境。本課時的教學是在學生初步瞭解了世界特別是我國資源狀況的基礎上,進一步感受和理解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使學生深切感受到人類生存的危機。讓學生認識到人類既依賴於環境又影響環境,人類對環境有保護和改善的責任,爲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落實環保行動奠定基礎。

二、學情分析

經過一年半的國中生活,學生的認知水平不斷提高,又正值春天,是學生親近自然、感悟自然的好時機,對於環境的狀況學生尤爲關注;學生在地理、生物、語文、英語等課程對於環境問題有所學習,再加上電視、報紙等媒體的報道,學生對於資源、環境問題並不陌生。但是學生的活動範圍和認知水平是有限的,老師應及時地給予指導。

當前環境被迫破壞的狀況,特別能震撼學生們的心靈,激發學生親近自然、鑑賞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情感。學生學習這一內容應該不會很困難。

三、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關注自然;幫助學生認識到目前環境的破壞帶來的災難性後果;使學生深切感受到人類生存的危機。

【能力】培養學生關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保衛人類家園的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知識】瞭解大自然的狀況,資源在枯竭、環境被破壞。知道人類目前的生存環境。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環境污染的現象,認識環境污染的嚴重性

教學難點:環境破環的後果,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

五、教法與學法

1、教學方法:

(1)指導閱讀法。

指導學生的課堂閱讀活動,重視課堂引導,啓發學生髮現和探究問題,並點撥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點、難點,做好輔導工作。

(2)直觀演示法:利用多媒體、Powerpoint、掛圖等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爲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

(4)討論交流法:組織學生集體討論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2、學習方法:

自主探究法、分析歸納法、總結反思法。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主動地“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六、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學習小組課前對當地環境狀況進行調查研究,收集有關資源枯竭、環境污染信息,課前準備好調查的文字、圖片等資料。

2、教師準備:符合教材的案例資料和圖片。

七、教學過程

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與探討,我們知道了自然環境被破壞的形勢非常嚴峻,無論是水資源,還是土壤資源與空氣資源,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而人類對這些資源的破壞,恰恰又反過來受到了大自然的報復:沙塵暴、龍捲風、洪水,等等,都嚴重傷害了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健康成長。環境保護,對人類來說是義不容辭、刻不容緩的。

八、板書設計略

優秀政治教育教案 篇五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框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經濟生活》的內容。上一單元我們學習了我國個人收入分配的制度。但是,社會創造出來的財富不能全部由個人支配,爲了使政府能夠順利地承擔自己的各項職能,政府必須參與社會財富的分配。通過本框內容的學習,學生將瞭解政府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一般知識,並且能夠深切地感受到財政在我們社會經濟發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這些內容的學習和理解,對於順利引出下一框籌集財政收入最重要的渠道-----稅收,埋下了伏筆。強化國家財政相關知識的學習,特別是加強對財政的巨大作用的理解,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稅收的重要性的認識,促使學生更好地樹立依法納稅的意識。由此可見,學好本框內容極爲重要。

本框的邏輯思路是:國家必須履行對內對外的職能,因此國家必須佔有和消費一定的社會財富,進而由國家參與社會財富的必要性,引出了財政、國家預算、國家決算以及財政的基本作用等。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財政的含義和實質;瞭解國家預算和決算的含義;財政的作用;知道財政收入的含義及具體獲取渠道,理解影響財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瞭解財政支出的含義和具體用途;瞭解財政收支的對比關係。

能力目標:初步理解如何運用財政政策實現經濟平穩運行的能力;初步理解根據政府職能合理安排財政支出的能力;能夠爲政府增加財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議的能力;培養學生增強主人翁意識,自覺監督政府對財政使用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感受我國國家財政的性質、功能和使用原則,增強愛國主義情感;關心國家財政支出的內容,關注國家的發展,增強主人翁意識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上一節課學生學習了我國的收入分配製度,對於初次分配中的個人消費品分配的方式已經有所瞭解,而對於政府的再分配只是稍有所瞭解,因而學生對政府如何參與社會分配有着非常濃厚的興趣。但是,另外一方面,由於財政是從國家宏觀經濟的角度來講政府參與社會財富的分配,由於高中學生涉世未深缺乏社會經驗,對社會了解尚不多,因而理解這部分內容難免有些困難。這就需要教師要善於聯繫生活實際,從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入知識,使學生對財政的作用有深刻的理解。此外,在講解財政預算和決算這些抽象的概念時,教師還可以從各類新聞媒體上搜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政府預算和決算報告的相關資源,幫助學生理解財政的含義、國家預算和決算。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本節課選擇多媒體教學,因此教師的職責只是展示材料、引導和啓發學生思考,學生自己討論並歸納總結,再由教師簡要點評並歸納總結知識點。關於重難點知識點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重點講解。所以,教師在本課中主要起着創設情境啓發、組織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的作用。

本課的教學策略很好地踐行了新課改“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注重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本課在教學的設計上着重由教師扮演學習材料提供者,問題引導者的角色,激發學生的探究思考的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師的引導,使學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從中體會到探究的樂趣、知識的魅力、應用的價值,開闊學生的視野,鍛鍊學生的思維。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財政收入的來源和影響因素;財政支出的用途(教學重點)

財政的作用(難點)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多媒體展示)圖片:上海徐家彙地鐵站

材料:地鐵作爲城市交通的動脈,以其安全舒適、方便快捷的優勢,成爲許多大城市緩解道路擁堵的重要手段。但是地鐵建設投入大,成本回收週期長,使得很多城市望而卻步,望“鐵”興嘆。

(師)僅僅依靠個人能建成地鐵嗎?爲什麼?

(師)那麼修建地鐵應該由誰來辦?

學生回答:

不能由個人修建,而應該由政府修建。

因爲地鐵是公共物品,盈利小,但是建設成本高,建設週期長。

設計意圖

聯繫生活,從身邊的實例導入,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財政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通過對財政作用的初步感受,有利於學生在隨後更好的理解財政的作用

師(提問):什麼是財政?國家爲什麼需要財政?國家財政的運行需要經過哪些法定程序?

學生討論問題,並找出答案。

財政是國家的收入和支出。在我國,國家爲了履行對外對內的各項職能,必須佔有一定的社會財富。

財政的運行需要經過預算和決算兩個程序。預算是決算的前提,決算是預算的執行結果,預算和決算都需要經過過全國人大的審覈批准,並接受其監督、

設計意圖:讓學生首先弄清楚基本概念,這樣有利於後面對財政職能的理解。

(多媒體展示)

材料一:2011年,我國財政收入103740億元,比上年增長24.8%。其中,稅收收入89720元,增長22.6%。

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初期和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狀況的對比以及這兩個時期國家財政收入的狀況。

材料三:1974年,美國經濟學家拉弗在一次午餐中向當時的一位白宮官員解釋稅率和稅收的關係時,在餐桌上畫出了拉弗曲線,如下圖:

請同學們根據上述兩則材料思考:

(1)什麼是財政收入?財政收入有哪些來源?其中,最重要的來源是什麼?

(2)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有哪些?這些因素具體是如何影響財政收入的?

思維拓展:政府應當如何增加財政收入?

學生分組討論,並得出結論:

(1)財政收入是指國家通過各種渠道集中起來的資金。財政收入最重要的來源是稅收。

(2)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有兩個:經濟發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從材料一可以看出,經濟發展水平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是根本性的。材料二說明分配政策會影響稅收,進而也會影響財政收入。一般情況下,稅率越高,政府的稅收就越多,;但稅率的提高超過一定的限度時,企業的經營成本提高,投資減少,收入減少,即稅基減小,反而導致政府的稅收減少。

(3)增加財政收入:首先,要努力發展經濟。其次,政府還應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

設計意圖:事實勝於雄辯。運用視頻展示歷史資料,具有真實性,是教學內容有利的論據,對學生也更有說服力。

此外,通過順勢利導,提出“政府應該如何增加財政收入?”使學生學以致用,順利解答這一問題。

師(多媒體展示):

我國在許多貧窮落後的鄉村建立了希望國小;近幾年,因爲釣魚島問題中日關係緊張,我國進行了軍事防禦演習;我國花巨資建立了世界上規模的義務教育體系和醫療保障體系;我國在21世紀建立了四大工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和青藏鐵路工程;我國前不久剛剛召開了十八屆三中全會,開會的花銷;2013年12月2日凌晨1點30分,耗資數億元研究開發的嫦娥三號探測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請回答:什麼是財政支出?上述材料分別屬於我國哪些領域的財政支出?學生閱讀課本68頁分組討論思考,並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財政支出的用途”這個問題較爲簡單。本環節直接設計成小測驗的形式,可以快速有效的檢驗學生自學理解的效果。同時,可以使學生處於競爭答題的狀態,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熱情。

師(提問):財政收入是不是越多越好?財政收入和支出有哪幾種關係?財政盈餘是不是的財政收支狀況?

學生分組討論思考,交流思想。

通過辨析,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政府要合理安排財政,更好地發揮財政爲社會和人民造福的作用。

(多媒體展示)

圖片一: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國家安排上億元用於災民救治、購買帳篷及食品藥品、生活補貼等

圖片二:展示西部大開發、南水北調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和三峽工程。

圖片三:2008年美國爆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波及世界各國。我國國務院於2008年11月宣佈實施兩年新增4萬億元人民幣的投資計劃,在較短的時間內扭轉了經濟增速下滑的趨勢,在世界率先實現經濟回升向好。

思考:上述材料分別說明了財政具有什麼作用?你還能舉出哪些例子來說明財政在我國發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學生思考討論並回答。教師總結並講解關鍵點。

財政的主要作用:

國家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國家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國家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

設計意圖:通過近幾年的歷史資料的展示和學生自己舉例,讓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國家財政在社會中發揮着重大的作用。

師(總結):財政就是國家的收入與支出。 財政收入主要有稅利債費這些渠道,其中最重要的是稅收。財政支出有經濟、行政軍事、教體文衛科技、社會保障事業以及債務支出等。收入與支出就像天平,像槓桿。在這裏,引用溫家寶總理的一句話來總結本課,“我們面臨一系列兩難問題。經濟發展慢了不行,那樣就業壓力會更大。發展過快也不行,那樣經濟緊張,難以爲繼。擺在政府面前的第一任務,就是通過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繼續保持經濟平衡較快發展。”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財政收入最重要的來源是稅收,稅收也是政府調節經濟的重要槓桿,那麼到底什麼是稅收?稅收有區別於其他財政收入的哪些特點?咱們下節課專門學習。通過總結提升知識,研究性學習可以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開發。

八、板書設計

九。教學反思

一、國家財政

1、含義、本質

2、實現:預算和決算

3、財政收入

(1)含義

(2)渠道:稅、利、債、其他

(3)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 a.經濟發展水平;b.分配政策

2)財政支出

(1)含義

(2)具體用途

二、財政作用

1、國家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

2、國家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國家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

課後研究性學習

1、結合我們本課所介紹的拉弗曲線,請分析思考拉弗曲線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何啓示?

2、請結合我國當前的國內經濟形勢,說明我國政府在2013年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依據何在?

九、教學反思

本堂課在教學內容上力圖讓學生知道財政及其運作的程序。財政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收入和支出,財政收入的來源和影響因素,財政支出的含義及用途,以及財政收支的三種對比關係。通過對財政收支的初步感受,讓學生根據資料以及自己聯繫生活實際,充分感受到財政在社會中的巨大作用。在教學效果方面,本課的教學通過利用多媒體教學,展示了大量的教學資料,並通過合理設疑和引導,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參與課堂探究知識的熱情。特別是本課對財政作用的介紹,能夠很好地增強學生的國家意識,增強學生支持國家財政工作的意識。

財政的作用是本節課的重難點。這節課最成功的地方就是通過引用大量的歷史資料,使得學生將抽象的財政的作用很好地理解了。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成爲材料的提供者和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將課堂還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方式將學生積極性很好地調動了起來,使學生成爲真正的學習主體,教師發揮了主導作用,課堂氣氛很好。教師適時的的點撥與總結很好地昇華了知識。在隨堂練習中也證明,這節課的效果是好的。

這節課是一節展示課。在後來的評課中,教師們指出,這節課的亮點就是資料非常豐富,學生參與非常積極。不足之處是教師在某些方面沒有給予學生探究以很好的指導,應當使學生的探究和教師的引導、點評和講解很好地結合起來。

合作探究式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積極性,但同時教師也要充分發揮課堂主導者的作用,提供探究的材料,巧妙地設計問題和引導學生思考,並且在學生探究問題受主觀知識水平制約無力解答時,應該給予幫助和啓發。對於學生的答案,教師要給予積極鼓勵,同時還要分別給予點評,並且有針對性地補充,對於重難點知識要在學生探究的基礎上深入詳細地講解。

關於高中政治教學設計方案怎麼寫 篇六

一、重點難點

1、重點

各類銀行的職能

2、難點

銀行的體系和職能

二、教學方法

本框介紹的是各類銀行的性質特點,學生較易發生職能上的混淆,因此,採用對比的方法,較能鮮明地區分它們之間的異同,便於掌握。同時可採集部分資料,給學生加以介紹,加深對有關知識的瞭解。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比較導入法

問學生見過“中國銀行”沒有;見過“中國人民銀行”沒有?二者是不是一家銀行?如果不是,那它們有什麼區別?有關內容就是本框所講的。引出本框內容。

2、複習提問式

爲了使導入新課做到承上啓下,可採取先複習再導入的方法。設問:銀行的含義是什麼?銀行是怎樣產生的?通過對其內容的回答,進一步指出現實生活中,同學們會經常見到各種不同類型的銀行,那麼我國銀行是怎樣分類的?各自的職能怎麼樣?這便是第二框的主要內容。

3、直述導入式

本框題的基本內容是講銀行的主要職能,根據第一框題的內容,已經大體介紹了銀行的基本業務。所以本框題就從銀行在國民經濟中做的具體工作入手,引出這些具體工作不是某一家銀行所能承擔的,而且同是貸款,像三峽工程、工商企業或農村居民個人,情形也是不一樣的,這就直接引出了了解銀行分類及其職能的必要性。

主體內容教學

1、我國現階段的銀行分爲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三類

講清一點,我國現階段銀行分類和依據是按銀行的性質和職能。

2、各類銀行的性質和職能

首先,讓學生閱讀教材,瞭解各類銀行的性質和職能,然後完成以下表格:

投影表1: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區別:

學生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完成上表,教師加以總結。

投影資料1:

中央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領導力量,無論是銀行金融機構,還是非銀行金融機構,都要接受中國人民銀行的監督和管理。中央銀行的設立,使得政府擁有了一個管理全國金融機構和貨幣金融活動,從而能有力地貫徹政府的宏觀經濟管理政策的權力機構,所以,人們常把中央銀行稱爲“銀行的銀行”。

投影資料2:

商業銀行是我國在1994年金融體制改革中由過去的專業銀行改變而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的規定,商業銀行是以經營工商業存、放款爲主要業務,並以利潤爲主要經營目標的企業法人。因這類銀行依靠吸收活期存款作爲發放貸款的基本資本來源,這種短期資金來源只適應經營短期的商業性放款業務,故稱“商業銀行”。

在西方商業銀行有獨資經營、合資經營、集資經營、官商經營、國家經營等不同的組織形式,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作爲國家獨資商業銀行,它們不受政府幹預,獨立決定投貸方向,堅持銀行資產的盈利性、流動性和安全性相統一的原則,爭取在最小的風險下獲得利潤。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主要商業銀行的性質和職能。

投影表2:

學生完成上述表格,教師加以總結。

要特別指出:商業銀行是特殊企業,是以利潤爲主要經營目標的,就此引出銀行利潤,指出其來源。並在此講清“利率”這一概念。

還要指出,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一些股份制或地方設立的商業銀行也日漸興起,如中信實業銀行、光大銀行、華廈銀行、招商銀行、福建興業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深圳發展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等。此外,一些中外合資和外資金融機構也發展很快。

最後要明確,我國商業銀行的專業分工將會互相滲透,其職能和業務範圍向綜合化、多樣化發展。

投影表3:

投影資料3:

政策性銀行是金融家族的新成員,隨着金融體制改革的進程,爲了徹底解決國家專業銀行政企不分,集政策性銀行業務與商業性銀行業務爲一身的局面,國家在1994年先後組建了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至此,我國政策性銀行的運行框架已基本形成。三家政策性銀行是直屬國務院領導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將實行自主、保本經營,企業化管理,不與商業銀行金融機構競爭。它一般不接受存款,也不從民間借款,專業性強,與政府的產業政策密切配合,這是一種只貸不存的銀行。

優秀政治教育教案 篇七

統的高中政治課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滿四十分鐘,不留給學生充分的主動學習和消化時間,這種教學方式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從而失去學習政治的興趣。其實,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實質上具有“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重知識灌輸,輕養成教育;重羣體教育,輕個體教育;重課堂教育,輕社會實踐;重學校教育,輕社會教育”等諸多特徵。因此,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必須改革高中政治課教學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課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就必須徹底打破封閉、單項、機械、以教師爲主體的教學模式。所以,我認爲,高中政治教師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一、把握時代脈搏使政治課永遠充滿濃郁的時代氣息

政治課是一門時代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脫離時代的政治課除了一味的說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氣的一潭死水。多年的嘗試我認爲時事政治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化”時政知識於政治課的基本觀點和原理之中,把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

如2015年安徽劣質奶粉坑害兒童事件的曝光,我國海爾集團被世界品牌實驗室評爲“世界具有影響力的100品牌之一”,可引入必修一《經濟生活》的教學中說明有關的理論觀點,同樣必修二《政治生活》的有關例子也可隨手拈得,鬧得沸沸揚揚的聯合國改革,我國進行的轟轟烈烈的黨的先進性教育,只要我們有心,具有時代性的例子比比皆是。與此同時還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觀察、聯繫、分析、說明實際問題的能力輕鬆愉快地形成對書本知識的綜合、遷移、拓寬和加深從而達到我們預期的教學目的和要求。使“理論聯繫實際”的樸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裝飾而真正成爲我們行動的指南。

二、以學生爲主體實施開放式教學

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因其呆板、僵滯而早已明日黃花。必須不斷地探索並採用符合中學生實際的教學方式,強調師生共同活動克服教師爲中心的傾向,激發學生的情感和興致,變封閉型教學爲開放型教學,從而使雙方真正領略愉快教學的美學價值。在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組織學生開展了一系列活動並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辯論賽。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原理分析實際的能力,辯證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讓學生在辯論中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觀點。

(二)專題討論。活動的目的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基本原理分析實踐中的重大問題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觀察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結合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熱點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共同探討,發表自己的看法。老師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經濟、哲學、政治、文化的基本原理分析。師生雙方通過平等探討、暢所欲言、溝通思想,從而就某一問題達成正確認識,澄清模糊認識糾正錯誤認識。如在學因果聯繫的時候,我組織學生開展了“克隆技術將會把人類帶往何處”,讓學生在對克隆技術利弊的分析中,潛移默化的樹立了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和把握因果聯繫,提高活動的預見性,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三)組織學生制定理財方案。活動目的:讓學生運用高一經濟生活所學的股票、債券、儲蓄等知識,結合家庭經濟收入或個人零用錢制定一個理財方案,培養學生運用經濟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學們回家後和家長商量如何把家裏的經濟收入進行最有效的投資,每一種投資方式的有缺點是什麼。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許多家長改變了對政治課的傳統看法,一直認爲這些活動非常好。

(四)開闢“時事論壇”,高一高二每堂課5分鐘。通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基本原理分析實踐中的重大問題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觀察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由學生自己準備和主持,要求運用所學經濟學、哲學原理分析同學們關注的社會熱點現象如:中美關係、中日關係、中東和平進程、三農問題、經濟結構調整、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就業觀等。

三、質疑導思激活思維

思想政治課教材中有許多看似淺顯明白的道理,學生未真正領會。教師可以用恰當的“問題”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使他們於“無疑”處生“疑難”,產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維向新的廣度和深度發展。當然教師的“問題”要提得準確,有一定的難度,又能使學生感興趣。例如講到《政治生活》中“我國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時,提出“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是否允許信教”的問題;當講到《經濟生活》中“我國經濟建設遇到資金困難的問題”時,引出“能否靠多發行人民幣來解決”的疑問。讓學生在分析中有分歧,而教師則進行引導,從而讓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

四、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

多媒體能把文字、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信息等衆多信息集於一體,能在視覺、聽覺上產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因此在教學中還要結合新課程的要求,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採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比如,除常規方法外,還要求教師儘快掌握體現時代性特徵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並運於教學過程之中。而這一點在政治課教學中體現更爲明顯、要求更爲迫切。通過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或者是照片、圖片、掛圖等生動、形象且直觀的教學手段,或者通過師生的講述,把學生帶入某種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學生有如身臨其境。通過這種情感渲染和傳達,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對知識的詮釋和理解,免去了生澀與呆板,也達到使學生學會對知識活學活用的目的。如,學習“公司的經營”這一內容時,先用多媒體展示海爾集團的經營狀況,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興趣和思維,引導學生質疑、探究、發現,達到對學生有效地實施教學的目的。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師要不斷進步,就要不斷反思、反省。我們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發現問題,不斷改進,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作爲一名青年政治教師,需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而學校所創立的丘廣輝名師工作室,充分發揮了名師教學示範和輻射作用,讓我們青年教師多聽骨幹教師的示範課、專題講座、通過教學研討等形式,促進我們的專業成長,更讓我們在教學中有了更深的反思,從而不斷探索,力爭使自己的教學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