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教案精品多篇

教學設計教案精品多篇

創新教學設計 篇一

案例背景:

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其思維能力;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創設實踐活動情境,設計開放性的實踐問題,能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使學生真正地獲取數學知識和研究數學的方法,學會用數學思想分析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應努力把學生帶入探索性實踐中,讓學生親自探求新知識,經歷數學家們以前經歷過的創造性的探索實踐過程,成爲一個發現者。

教學案例片斷:

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見到了物體有各種形狀,大家看這本數學書的面是什麼形狀的?

生:長方形。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新知識——圖形的拼組。(師板書:圖形的拼組。)

師(拿出一張長方形的畫):這張畫是什麼形狀的?

師(拿出長方體積木、長方體盒子):這是什麼形狀的?

師:長方形畫出來是什麼樣呢?(教師藉助長方體實物畫長方形,出示畫好的長方形。)這個長方形(指邊)有幾條邊》(讓學生拿出自己的長方形,數一數它有幾條邊。)

師(拿出一塊手絹):這塊手娟的面是什麼形狀的?(板書:正方形。)

師(拿出正方形的。識字卡片):這張識字卡片是什麼形狀的?正方形畫出來是什麼樣的呢?(教師藉助正方體實物畫正方形,出示畫好的正方形,並說明這就是正方形。)

師:正方形有幾條邊?(讓學生拿出自己的正方形,數一數它有幾條邊。)

師:我們一起來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邊的特點。

老師先示範:拿出一張正方形紙,沿斜着的虛線折(虛線露在外面)。

學生們拿出畫着兩條對角線的正方形紙,按老師的方法折,先沿着一條斜的虛線折,然後再沿着另一條虛線折。教師提問“挨折的兩條邊的長短怎麼樣”,然後,再讓學生對摺,問“對着的兩條邊的長短怎麼樣”。

老師巡視,幫助後進學生掌握折的方法。從而引導學生得出:正方形的四條邊一樣長。

教師叫學生們拿出長方形的紙(畫好長與寬的中線)沿虛線對摺、提問:對着的兩條邊的長短怎麼樣?再讓學生斜着折,又提問:挨近的兩條邊的長短怎麼樣?老師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掌握折的方法。最後引導學生得出:長方形相對的邊一樣長。

老師出示小黑板,上面畫有不同方位的長方形、正方形和梯形,要求學生說一說哪些圖形是長方形?哪些圖形是正方形?

師:大家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了它們的形狀、邊長的特點。誰能說出周圍物體的面哪些是長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學生舉例後,老師再拿出方檯布、紗巾、正方體的藥盒、枕巾、火柴盒等給學生看,讓學生分別說出哪些面是正方形,哪些面是長方形。

最後,老師叫學生用自己準備的各種尺寸的長方形、正方形拼擺各種圖形,並貼在一張白紙上,讓學生彙報自己拼擺的圖形是什麼 。

案例反思:

國小生的思維特點以形象思維爲主,在理解抽象的幾何知識和形成初步的空間概念時,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在教學中,通過探索實踐活動,讓學生學習自行獲取數學知識的方法,學習主動參與數學實踐的本領,進而獲得終生受益的數學基礎能力和創造才能。本教學案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創新教學設計 篇二

教材分析:

《艱苦奮鬥開拓創新》是九年級第四單元第九課第二框。分二目,第一目“代代相傳的精神”,旨在引導學生明確: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實現我們的共同理想,還需要進行長期的艱苦奮鬥;第二目“艱苦創業與時俱進”主要幫助學生進一步感悟:艱苦奮鬥集中表現爲創業精神,創業實踐需要創業精神的鼓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充滿艱辛和創造的事業;要大力發揚艱苦創業特別是開拓創新的精神。

學情分析:根據目前部分中學生存在學習上不刻苦缺乏勤奮踏實,滿足現狀,不思進取,更不懂得接受時代的挑戰;生活上不懂得節儉,高消費超前消費,花錢大手大腳,講究吃喝,穿名牌等現狀,我設計了本課。其中所選材料有格言警句、成語故事、還有同學們親身參觀過的革命聖地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認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大力發揚艱苦奮鬥精神。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分析知識和理解問題的能力,認識到艱苦奮鬥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懂得發揚艱苦奮鬥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自覺向古今中外艱苦創業的先進人物學習,增進對社會主義的情感,從小樹立艱苦創業精神。

設計思路:開門見山導入新課——設疑導思感悟道理——歸納總結生成目標——理論昇華指導踐行

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艱苦奮鬥與時俱進

教學難點:艱苦奮鬥精神在新時期的表現形式。

教法、學法:情境體驗法、啓發討論、歸納總結法、辯論法等。

教學準備:

蒐集關於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冰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奧運精神、航空航天精神資料等。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的生活水平已達到了小康,爲了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仍需要發揚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的精神。板書艱苦奮鬥開拓創新。

二、設疑導思,感悟道理

(一)認識代代相傳的精神

(1)認識艱苦奮鬥作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就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

1、投影:警句格言

2、學生舉例成語典故

3、教師展示名人撰寫名著所用時間。

(2)認識在革命戰爭年代,艱苦奮鬥精神得到充分的體現。

1、由兩名學生講述關於長征故事和延安故事。

2、師生共同感悟革命戰爭年代需要艱苦奮鬥精神。

(3)認識在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艱苦奮鬥精神在各行各業勞動者的身上繼續發揚光大。

1、投影:駐港部隊的風采;兩彈一星的精神。

2、全體學生體會交流駐港部隊的風采和科研人員刻苦攻關的精神。

3、教師點撥:近年來發生在我國體現艱苦奮鬥精神的重大事件?

學生:舉例說明。

師生共同小結:

一、代代相傳的精神。(板書)

(二)理解艱苦創業與時俱進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121頁關於兩代鐵人精神。

2、學生討論並回答書下的問題。

答案:略。

3、教師啓發點撥:新時期的鐵人精神就是創業精神即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精神。

4、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人類社會艱苦奮鬥的創業史,艱苦創業精神不是某個時代所特有的精神。創業實踐需要有創業精神。

①投影資料:在人類社會上,從盤古開天闢地,到石器的製作,摩擦生火的發明,金字塔和萬里長城的建造,人造衛星的發射、基因和納米技術的發明……從倉頡造字,到古希臘和羅馬文明、新航路的開闢、絲綢之路的開闢、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人類社會的一切文明成果,無一不是艱苦創業精神的結果。

②學生以組爲單位討論:上述材料說明了什麼?

③答案略

6、理解艱苦創業的精神作爲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一種思想境界,無論什麼時代,都被視爲一種精神力量、一種崇高的美德

①教師啓發點撥:每年的五四青年節團員青年爲什麼要去朝霞公園掃墓?去英雄塑像前舉手宣誓?

②同桌討論做答。

③答案略。

師小結:二、艱苦創業與時俱進(板書)

7、師問:爲什麼我們要永遠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

學生:答案略。

想一想:

()

崇高精神偉大事業

()

8、我來反思

辯一辯

正方:艱苦奮鬥,不僅是一種勤儉節約,艱苦樸素,反對鋪張浪費、奢侈揮霍的生活作風和道德品質,也是一種不畏艱難、艱韌不拔、奮發圖強、拼搏創業的精神狀態和高尚情操。

反方;艱苦奮鬥就意味着過苦行僧式的生活。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沒有必要把艱苦奮鬥掛在嘴邊。

師;通過辯一辯讓學生更加懂得在今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應怎樣發揚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

9小結:通過學習是我們懂得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艱苦奮鬥精神代代相傳。在當今集中表現爲創業精神,創業實踐需要創業精神的鼓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充滿艱辛和創造的事業;要大力發揚艱苦創業特別是開拓創新的精神。

三、啓發性小結:

(1)__________自古就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

1、代代相傳的精神

(2)__________年代,艱苦奮鬥精神得到充分體現。

(3)_______,艱苦奮鬥的精神作爲中華民族的美德,在各行各業的勞動者身上繼續發揚光大。

艱苦奮鬥

開拓創新(1)_______集中表現爲_______。

2、艱苦創業與時俱進

(2)艱苦創業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內容。

(3)偉大的——需要有偉大的———。

九年級思品《艱苦奮鬥開拓創新》教學反思

根據目前部分中學生學習上不刻苦缺乏勤奮踏實,易滿足現狀,不思進取,更不懂得接受時代的挑戰;生活上不懂得節儉,高消費超前消費,花錢大手大腳,講究吃喝,穿名牌等現狀。我設計了本課,其中所選材料有格言警句、成語故事、還有同學們親身參觀過的革命聖地等。教育學生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向先輩和英雄們學習,發揚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的精神,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達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設定的。知識與技能:瞭解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認識全面設小康社會,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大力發揚艱苦奮鬥精神。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分析知識和理解問題的能力,認識到艱苦奮鬥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懂得發揚艱苦奮鬥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自覺向古今中外艱苦創業的先進人物學習,增進對社會主義的情感,從小樹立艱苦創業精神。這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通過主動思考,親身參與體驗,這樣的教學目標得以很好的貫徹與落實。

這節課成功的地方在於教學環節比較完整,有導入,有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和方法,有小結,有達標檢測。開門見山導入新課乾淨利索,結尾啓發性小結給學生整體感知的印象,能完整掌握書本中的知識要點。

這節課不足的地方在於應多利用與學生生活聯繫緊密的資料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另外提出的問題應多給學生留出一定的空間,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正是新課程理念大力提倡和發揚的。對於這節課來說更應注重學生的導行教育,也才能體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我認爲在“我來反思”環節加入“辯一辯”活動形式會更有利於學生積極參與,更有利於突破該課的重點難點。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進的,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爭取做一名具有全新理念思品學科教師。

教師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設計體現教師的教學技能,又是溝通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爲的中間環節。從教師專業成長的角度看,“教學設計”就是要求教師對文本的研讀,探究文本的智慧路徑。研究教學設計有助於教師形成正確的教學理念,有助於教師的教學理念向教學行爲轉變,有助於教師提高教學技能。如何才能烹飪出濃汁濃味的語文課呢?

一、抓住文本的“基礎點”

走進新課程、走進新課標、走進文本,教學設計也就抓住了語文的根——識字,讀書,朗讀,背誦,作文,簡單地說也就是念好識、寫、讀、背、說、作、習這“七字經”。這七項目標緊緊圍繞三個基本方面:基本的語文能力,基本的語文積累,基本的習慣素養。這就是語文的根,要牢牢抓住。常態下的教學設計要求就是讀讀寫寫、寫寫讀讀,而不是形式上花樣翻新,表面上熱鬧非凡的動嘴不動手的“君子課”。在教學設計時,要讓學生體會文本本身的內涵,刪去不必要的“花架子”。如一位老師在初教《學棋》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說一說你喜歡哪一個學生。(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兩種觀念交鋒)。生1:喜歡那個走神的學生,因爲他有個性,不喜歡的課,他沒有假裝認真聽講。生2:那個學生做事不專心是對的嗎?生1:假如那個老師講課很有吸引力的話,他還會走神嗎?假如他很喜歡下棋的話,他還會分心嗎?……表面上看,這樣的設計,是對文本的拓展,但拓展不能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在這節課上,學生會熱熱鬧鬧,但是實際上存在兩個問題:一。學生究竟有沒有弄明白課文,不得而知。有可能原本是比較明白的,作了這個辯論反而變得雲裏霧裏的。二。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語文課上,其他任何形式和內容的東西都應該爲語文服務的,不管使用何種手段都要深入思考一下:我設計的這個環節是否有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是否能夠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責任感?是否能促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體驗?若偏離了這些基本點,從學生髮展的角度看,實際上是丟掉西瓜去撿芝麻。再活躍的課堂也只是老師的“獨角戲”,最終的結果是“種別人的田,荒自己的園”。語文課的根基是文本語言,是學生不斷走進文本的過程,將文本融入學生的內心世界纔是最重要的。

二、切入生活的“鏈接點”

美國教育家華特曾說:“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生活是學習的大課堂,語文學習的動機、動力來源於社會生活的需要。所以在教學設計時,教師首先要潛心研究“課標”和教材,把 功夫花在發掘文本的語文因素上,力求發掘切入生活的“鏈接點”:文本中所有的文字、符號、插圖、註釋、提示、課後習題,都具有召喚性,蘊涵着吸引讀者去採擷、加工、拓展……閱讀文本的關鍵是教師,教師不去潛心讀書,精心設計,怎麼引導學生去學習語文,在文本中探索、發現、汲取資源呢?又怎樣實現《課程標準》中一再強調的“要注意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如我在教學《歡樂的潑水節》時,設計了這樣的片斷訓練:

老人、孩子、姑娘、小夥,個個身上溼淋淋,人人臉上笑開了花。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徵,誰身上潑的水多,就意味着誰得到的幸福多。

▲(投影出示)身上那麼溼,爲何還那麼高興?你從中讀懂了什麼?

▲ 這句話聽起來挺深奧的,你真的讀懂了嗎?考考你:

A.當我端起水,我會把水潑向老人,祝願他(健康長壽)

B.當我端起水,我會把水潑向姑娘,祝願她( )

C.當我端起水,我會把水潑向小夥,祝願他 ( )

讀懂文末這蘊含深刻的一段話,是文章的重點、難點,如果要把這段文字植根於學生心中,只是簡單的讀一讀,理解字面意思是完全不夠的。文本中所表達的“道理”如何才能和生活相鏈接呢?上述的教學設計,把文本的解讀至於廣闊的背景之下,讓學生進入文本,又跳出文本,讓學生髮現文本切入生活的“鏈接點”,在生活中發現語文,在語文的學習中體味生活的真諦。

三、架設課文的“互動點”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課程標準》首次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意在“加強語文課程於其他課程及生活的聯繫,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在《課標》的召喚下,教師注重於設計體驗性和探究性語文綜合活動,讓學生在體驗語文、探究語文、感受語文時,架設課文的“互動點”,真正實現語文生活化,在充滿情趣的百花齊放的學習背景中學習、積澱與創造。

曾見一位教師在教完《印度洋上生死夜》和《給家鄉孩子的信》兩篇課文後設計了一節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評選感動我們的十大課文人物,以“感動中國”爲藍本,寫下了一系列的頒獎辭:

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履行做人之道。他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言行詮釋着“英雄”的真正含義。有了他,更多的人才擁有燦爛的陽光;有了他,更多的人才懂得了生命的意義。

司馬遷:風雨人生,禍福難料。爲了父親的遺願,他忍辱負重十八年;爲了自己的理想,他把一腔熱血化作千古名篇《史記》。這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鑄就了他的輝煌。

……

在經歷了這樣一段感人心扉的語文歷程之後,學生和教師將收穫生活中的感動,並把他們講出來,寫出來,告訴大家,讓感動延續。這也正踐行了《課程標準》闡明的“要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要“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統一。這樣的設計理念注重於教學內容的整合,突出言語表達實踐,做到了目中有人,師生互學,多元發展。讀着這些頒獎詞,我們就好像又一次地和文本、和作者進行對話,拉近了語文學習和日常生活,滲透在日常生活之中,拓寬了視野,促使文與道的交匯與融合,收穫萬紫千紅的春天。

四、尊重個性的“差異點”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充滿靈性的個體。有人說“有一千個觀衆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教學設計時基於“以生爲本”的精神,喚醒學生的已有經驗,尊重個性的“差異點”,就能促成生成的精彩。如教學《月亮灣》時,我發現學生讀“游來游去”的語調不同,一個讀得的輕快,表現了小魚的滑溜,“做遊戲”時快樂,自由;另一個學生讀得慢條斯理,應該怎樣讀?成爲一個“差異點”,如何解決這個“點”的鑰匙呢?“誰能幫他說說理由?”教師將球拋給了學生,個性化的理解使話題成爲一個“爭論點”:怎樣讀?有學生說因爲小魚在河底散步,看風景,所以遊得悠哉悠哉,要讀得慢…… 最後竟有學生從遊得開心、悠哉中領悟到環境沒有污染。這樣的教學設計是對文本的“二度開發”。對讀書的理解,曾國藩曾如此描述:“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聲,聲亦足以引文。循環互發,油然不能自已,庶漸漸可入佳境。”學生在讀文之中對月亮灣的美的體悟,帶有明顯的個性特色。學生學習語文,應該在運用中學,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傾聽給了學生“感悟、積累”和“運用”的平臺。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們的教師要真正地把心貼在孩子的身上,這‘帖’不只是愛,還是研究,還是爲了發展。(葉瀾語)”爲了學生的發展,教學設計時想到的不僅僅是學生要完成的學習任務,還要想到文本的語言會帶給學生怎樣的情懷,怎樣發掘學生的言語稟賦,怎樣引導學生藉助語言文字走進一個美好的境界,怎樣讓學生在言語活動中感受到快樂,怎樣讓學生帶着欣賞美的眼光發現語言的美,怎樣讓文本語言在學生的心中發酵,形成物我兩忘的精神場……帶着這些設計理念,教學設計是人本與文本的碰撞、交融,迸發出的灼人火花。

五、倡導教學“本色點”

鄭板橋有詩云:“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在經歷了對學生的研究和發展、教師的豐厚的修養和教學藝術之後將語文簡單化,讓語文教學“返璞歸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對“本色語文”的最佳的註釋。“本色”是濃縮,是提要鉤玄,是減去“非語文”的腫脹。依據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突出語言的理解、積累與運用,來構建簡約、實用的閱讀教學課堂。再教《學棋》,我就注重於教學過程,滲透學習方法,走進課文情景,獲取真實感受:1.讀課文第二節,將學生怎樣“學棋”字、詞圈出來。2.輕讀課文,邊讀邊抓住關鍵詞展開想象:看一看他們是怎樣學棋的?3.學生交流:兩個學生學棋的情況。

語文的本體是什麼?葉老早就說過,口頭爲語,書面爲文。在這一環節,教師着力於引導學生紮紮實實地走進語言,滲透學法指導,讓靜止的語言文字在學生的頭腦中鮮活起來。教學設計的本色點是着眼於學生的言語發展,紮根於語言文字,使學生在閱讀中展開想象,走進文本,獲取真實地感受。

有詩云:“輕攏慢捻抹復挑”。在課程改革中,只要我們潛心研究,靜心思考,精心設計,就一定能引導學生從“三味書屋”走入“百草園”,使語文課堂進入精彩紛呈、博大精深、魅力四射的佳境,分享那濃汁濃味的語文課!

教師教學設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唱歌曲《渴望春天》,感受歌曲中輕鬆、活潑的特點,進一步產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及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過程與方法】

學習過程中運用聆聽、表現、合作等方法,學生能夠完整表現歌曲並能提升音樂表現能力。

【知識與技能】

學習並能夠表現出6/8拍的強弱規律,能夠準確演唱變化音;能夠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能夠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難點】

學習並能夠表現出6/8拍的強弱規律,能夠準確演唱變化音。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教師創設情境,播放有關春夏秋冬的圖片,展示萬物復甦的景象。提問:通過圖片看到了什麼景色?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圖片當中所展示的是春天的景象,春天萬物復甦,所有事物都充滿了生命力。今天我們所學習的歌曲正是和春天有關。

引入課題,春之嚮往——《渴望春天》。

(二)感受體驗

1、初聽歌曲

並設問:“歌曲的旋律如何,歌曲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歌曲旋律富有動感,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春景圖。

2、復聽歌曲

並設問:“歌曲表現了怎樣的情感?”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這首歌曲是著名音樂家莫扎特的作品,描述了春天的美麗景色,表現了對於春天的讚美之意。

3、介紹莫扎特。

莫扎特,奧地利著名音樂家,被譽爲“音樂神童”有着非一般的音樂天賦,主要音樂作品有:《渴望春天》《費加羅的婚禮》《小星星變奏曲》等。其音樂風格輕鬆、活潑,洋溢着童真、爛漫的氣息。

(三)學唱歌曲

1、進行簡單發聲練習,引導學生運用自然、圓潤的聲音進行發聲;

2、教師範唱歌曲,學生小聲哼唱,邊唱邊感受音樂結構;

3、教師彈奏鋼琴,學生跟唱樂譜,並提示學生觀察歌曲的拍號;

4、講解有6/8拍,並帶領學生進行拍打表現強弱規律(以八分音符爲一拍,每小節六拍);

5、演唱歌曲旋律,發現歌曲中的裝飾音;

6、單獨拿出帶有裝飾音的旋律進行講解;

7、運用對比的方式,對比有無裝飾音的區別,引導學生髮現音高;

8、分組練習帶有變化音的旋律變化音,並互相評價;

9、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10、教師用鋼琴彈奏主旋律,學生嘗試自行填詞演唱歌曲,教師對其表現進行評價;

11、處理歌曲情感,唱出活潑、歡快的感覺。

(四)鞏固提高

教師將學生分小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歌曲(編創舞蹈、歌詞、旋律等),提醒學生注意與組內其他成員的配合。

創編完成後請各組進行表演,並互相評價推選出最受歡迎的小組。

(五)小結作業

今天我們學習了歌曲《渴望春天》,領略了春天的美景和萬物復甦的景象,通過作者莫扎特的童真的心看到了春天、生活的美好。希望大家在之後的日子中能夠保持開心,用樂觀的態度、積極的狀態面對生活。

請同學們課後收集其他有關或“春天”的作品,對比聆聽一下,並和同桌討論自己的心得體會

四、板書設計

教師教學設計 篇五

【教材分析】

認識釐米和用釐米量。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長度單位—釐米的實際長度。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教材先說明尺子的用處,之後讓學生看着自己的小尺子,認識1釐米、2釐米……的長度。例1,是用尺子錄圖釘的長度。使學生初步感知1釐米的大致長度。例2.安排了讓學生錄一條線段和錄自己手指寬度的實際動手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清楚1釐米到底有多長。以加深學生對釐米的認識。例3.是量紙條的長度。使學生知道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通過例題和綜合應用練習。使學生初步學會量物體的長度。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本課的設計上。主要突出以下幾點:

1、順應學生認知規律。滲透學法。

本課認識I釐米和幾釐米。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用釐米量三個知識點的教學。我都按照“觀察感知、操作成像、抽象概括、實踐創造”的模式進行。創設一系列的情境。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實踐,水到渠成地掌握新知。

2、教師指導學生操作細緻、到位。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形成技能。

3、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

【學情分析】

本節課學習長度單位釐米和用釐米錄。學生對物體的長度己有初步的認識。但這節課是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必須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提供豐富的感知材料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長度概念。

學會錄長度的基本方法。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

並能夠在實際中運用。教學難點是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篩得測最物體的長度要用尺子,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並學會用釐米錄比較短(整釐米長)的物體的長度。

2、在實際觀察和操作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習慣。初步感受知識來源於實踐並應用於實踐的觀點。

3、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在數學學習活動中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探索與創造。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電腦課件、實物投影、學生尺子。學生指、比、找所用的卡片。

學生準備:學生尺子、剪刀、圖釘、線、寬I.釐米的白紙條、小棒、彩條卡片(黃彩條長8釐米。紅彩條長5釐米)、邊長是1釐米的小方塊、數字卡片、反饋牌等。

【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

電腦顯示:兩條線段。一根長10釐米。豎放;另一根長11釐米。橫放。請同學們猜一猜。這兩條線段。哪根長?哪根短?

學生可能猜豎放的長。也可能猜兩根一樣長。

設問:用什麼辦法可以準確地知道它們的長度呢?

【設計意圖】:開課。通過比較線段的長短。使學生回憶己有的生活經驗,從而得出要知道物體的長度。需要用尺子最。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刻度尺教師提出問題,折導學生分組討論。

電腦顯示討論題:

1、拿出你們的尺子。認真觀察。比一比、找一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2、關於這些共同點。你們想知道什麼?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參與到學生討論中。

3、學生彙報討論結果。

4、師生評價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天天使用的尺子入手。讓學生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說一說、找一找。指導學生在生動愉悅的氣氛中學會觀察、學會分析。學會從變化多樣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同時也提供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契機。便於學生進入積極探求新知的狀態中。

(二)認識釐米1.1釐米有多長?請大家嘗試着在尺子上指出來。

2、電腦顯示從0到1,從1到2.從2到3……每段的長都是I釐米。通過認真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總結出:每相鄰兩條較長的刻度線之間的長度都是1釐米。

3、從0到2.這兩條刻度線之間有幾釐米?從0到3呢?從0到5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多少釐米?你是怎樣看出來的?你可得出什麼結論?

創新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課題】文化創新的途徑

【教學目標】

通過本框學習,使學生明確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採衆長”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進而樹立正確對待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態度,增強學生文化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設計理念】

根據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大綱,國家新課程標準要求,融合了徐州市教育局提出的“學講方式”以及我校提出的“做學教”合作學習模式的教學理念,在遵循本學科學習規律的基礎上,採取恰當而靈活的教學方法而設計本框教學。

【教學流程】

★猜猜看——導入課題 《文化創新的途徑》

★自主先學——獨立思考任務單

★小組討論——合作完成任務單

★交流展示——明確呈現任務單

★拓展提升——經典回放與學以致用展示

★延伸思考——真題再現

★總結歸納——呈現知識樹

在“自主先學”環節,根據本框教學內容和需要,設計了四個問題,即:1.文化創新與實踐的關係;2.文化創新與繼承的關係;3.文化創新與借鑑、融合的關係;4.文化創新要克服的錯誤。學生根據“自主學習任務單”通讀教材,把握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框架,標記重要的概念、原理,列舉出已知內容和疑難問題。在“小組討論”和“交流展示”環節,出現課堂上的第一個小高潮,小組合作完成任務單,並通過投影、小黑板、展板等形式展示小組合作學習成果,重點展示對本組討論問題的認識、理解,並提出尚存疑問。學生聽取各小組交流展示,鞏固對已知內容的理解;思考、發現小組展示中存在的疏漏,提出質疑、補充回答;參與疑難問題的解決。教師肯定學生正確認識,發現展示中疏漏之處,提請其他小組補充、糾正,並將知識成果通過PPT呈現給學生。最終達到把教材知識看準吃透的目標。PPT展示如下:

在“質疑拓展”環節,首先爲學生播放視頻: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精彩片段。在此基礎上請各小組討論並展示:中外文化創新成功事例,並說明其理由。此環節是課堂最熱鬧的時候,學生爭先恐後發表自己的看法,把古今中外他們認爲最好的事例展示給全班。這往往是課堂的高潮部分,學生拓展和運用知識,進行發散型思維,昇華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檢測反饋”環節,教師根據課堂學習情況,佈置或展示適當題型和數量的課堂檢測試題,根據學生掌握情況的反饋,及時矯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小結反思”環節,學生以多種形式概括、小結學習內容,自主構建本節課知識結構,建立知識之間聯繫,並在全班交流展示。教師評價學生小結反思情況,並對本課學習在內容、方法、思維模式等方面加以總結性指導。PPT展示如下:

★教後反思

一、成功之處:

1、教學環節簡明清晰,環環相扣,充分遵循“學講方式”教學理念,體現學講精神和大學聯考要求。立足於教材,緊密結合考綱,講和練有機結合,將教學內容落到實處。

2、根據教學需要,採取恰當方式,充分調動學生興趣。

在本節課中,有動有靜、有張有弛,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記憶能力、解讀信息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做到了充實、有序、有效。

3、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節課的好壞,可以直接從學生身上反映出來:學生對問題的提出、討論,以及整個課堂中學生對知識接受能力的表現等。一節好課能夠帶動學生,讓學生真正融入課堂。本節課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教材的內容的學習和理解,帶動學生輕鬆進入課堂,設置的視頻以及對相關問題的討論,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他們有了深入課堂的強烈願望。在本節課結束前,本課內容和整本書的總結歸納,既鞏固了知識又使學生感覺到這節課很完整,有頭有尾。

二、不足之處:

1、本人在授課過程中節奏和語速還有些偏快,還需加以注意。

2、課件製作還不夠精細、美觀,需繼續改進。

3、最好讓學生完成整理歸納所學內容,而不是由教師直接呈現。

總之,每一次認真深入上好一節課,無論是課件製作還是課堂教學,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這正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付出總會有回報!

竇老師具有較高的學科素養,有靈活的教學方法,過程機智靈活,凸顯了一定的教學風格。

教學目標能依據課標和教材要求確定;尊重學生,把握學生水平實際,在設計問題、引導討論、提升總結環節上始終關注學生髮展,遵循了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當堂訓練原則。能圍繞課時主題問題,通過“情境串”+“問題串”方式,由淺入深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通過移步換景,逐一解決問題,收水到渠成之效。

教學氣氛活躍,課堂輕鬆靈動,師生和諧,教師具很強的親和力,教學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