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部編教材中“老”課文的新定位——以部編教材《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爲例

部編教材中“老”課文的新定位

部編教材中“老”課文的新定位——以部編教材《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爲例

——以部編教材《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爲例

陽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附屬學校    任長明

參加山西省2019年國小語文學科帶頭人候選人現場教學評審活動的前前後後,尤其是當我作課完畢,在答辯環節,當評委老師向我提出“你怎樣理解和使用部編教材中如《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類‘老’課文的地位和作用”這個問題後,我一面因私下有所“準備”而暗自竊喜,一面爲這個問題所引發的思考而感到沉重。

拿部編教材國小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材來講,27篇課文中,保留了《觀潮》《蝙蝠和雷達》《爬山虎的腳》《爬天都峯》等人教課標版“老”課文11篇之多,更有《西門豹治鄴》這種更“老”的課文。如果我們忽視對這些“老”課文的研究,仍然穿“舊鞋”,走“老路”,勢必會片面甚至錯誤地理解這些課文的地位和作用。殊不知,這些“老”課文的文本內容、教學目標、重難點以及教學價值已悄然發生了變化。我們在教學時一定要認真研讀文本,合理運用教材,重新定位目標,前後勾連,自然銜接。下面以《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實踐爲例,對部編教材中“老”課文的新定位作如下反思。


部編版

人教課標版

反思

文本

內容

先出示結果,再追述原因:一開頭就向讀者展現了奉天東關模範學校的一節修身課上,魏校長和同學們圍繞着“爲什麼而讀書”展開的對話情景。一位男同學與衆不同的回答讓大家震驚,他把個人的學習與民族振興的大業聯繫起來,要爲祖國的興盛和民族的振興而學習、奮鬥。

其它變更還有20多處,如原文中的“洋人”改爲“外國人”,“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改爲“一個星期天”,原文中“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去掉了。

按事情發展順序敘述。初到瀋陽,伯父告誡周恩來由於中華不振,被外國人佔據的地方不能隨便去,周恩來對此疑惑不解。在租借地,周恩來親眼看到一位中國婦女受洋人欺侮而沒處說理,這使他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修身課上,立下了“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

先果後因的行文結構,順應讀者的疑惑,引發讀者思考:這位同學是誰呢?爲什麼小小年紀會有如此的抱負和胸懷呢?然後,課文揭示人物的身份,闡明立志的緣由。

課後

思考題

1.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哪幾件事,再連起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2.課文中多次出現“中華不振”這個詞語,查閱資料瞭解當時的社會狀況,結合下面周恩來寫的詩,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大江歌罷掉頭東,

邃密羣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

難酬蹈海亦英雄。

3.小練筆:如果有人問你爲什麼而讀書,你的回答是什麼?想一想,寫下來,注意寫清楚理由。

1.我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想和同學合作朗讀對話的部分。

2.我有個問題想和大家討論:使周恩來立下“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麼?

3.課文中用了喜多四個字的詞語,如“風和日麗”“熱鬧非凡”,我要找一找,再抄下來。

4.閱讀鏈接:

大江歌罷掉頭東,

邃密羣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

難酬蹈海亦英雄。

    課後思考題的變化,意味着教學目標的變化。課後習題是教材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道課後習題都是根據所學知識的重點和難點來精心設計的,是確立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的依據,是課文學習向課外延伸的基點。(教學目標中具體闡明)

單元設置

    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一篇課文,單元主題爲“家國情懷”。

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一篇課文,單元主題爲“成長的故事”。

    組元主題的變化也意味着課文人文目標的變化。

教學目標

1.認識“崛、範”等8個生字,會寫“肅、晰”等13個字,會寫“嚴肅、清晰”的呢個16個詞語。

2.能歸納課文講述的三件事,並連起來說清楚課文的主要內容。

3.能查找資料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說出周恩來立下“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志向的原因。

4.寫自己讀書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帝國主義、伯父”等15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爲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見下文。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教學目標的定位完全變了。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可見,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在三年級“瞭解故事的主要內容”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升,本冊教材再第四單元安排了“瞭解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本單元的側重點是學習如何關注多事件中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因此在教學中先讓學生在思考課文講了哪幾件事,然後讓學生理清幾件事情的關係(先果後因)。接着就可以引導學生用連詞“之所以……是因爲”來連接第一件事和第二、三件事,從而使學生能夠按課文的順序說清楚主要內容。當然,我們也可以讓學生按照時間變化的順序將三件事連起來說。

“能查找資料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說出周恩來立下“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志向的原因”是本課的教學難點。人教課標版中也有類似的要求,但不是必須要求做的,只是作爲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一種方法。部編教材將查找資料理解課文內容當做教學目標明確地提了出來。說是難點,是因爲學生並不會運用這種方法理解課文,教師有必要教給學生查閱、概括、交流、分享資料的方法和細節。一不至於讓學生拿着資料念,二不至於因資料要麼千篇一律,要麼五花八門,而影響了課文的學習。

周恩來的《無題》詩歌,人教版教材中是“閱讀鏈接”,在部編教材中是必須理解的內容,能更加讓學生體會周恩來立志並一生爲之奮鬥的心路歷程。

怎樣把握部編教材的“老”課文的教學目標呢?一看單元導讀頁,關注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二看課文的課後習題,三看語文園地,尤其是“交流平臺”的內容。

葉聖陶先生說“教材只是個例子”“用教材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同一篇文章,定位不同,教學內容就不同。對於那些“老”課文,我們不能憑經驗用老教案進行教學,一定要認真仔細地研究,準確把握老課文在新教材中所在單元的設置以及在該單元的地位,重新定位教學內容、教學價值,重新設計教學目標、教學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