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探索“自得”之路——《一夜的工作》教學案例

探索“自得”之路——《一夜的工作》教學案例

探索“自得”之路——《一夜的工作》教學案例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替代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情感啓迪。”這就告訴我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讀書的是學生,提問題的是學生,思考的是學生,討論的也是學生。在讀書、思考、提問和討論中“自得”的應該是學生。如在教學小語第11冊《一夜的工作》第二段時,我便有意識的探索學生的“自得”之路。

師:課文除了寫總理的工作情況還寫了什麼?

生:還寫了總理的生活。

師:請同學們仔細讀一讀這部分課文,邊讀邊想:總理的生活是怎樣的?

(學生自讀這部分課文)

師:哪一位同學談一談通過讀書,你讀懂了什麼,有沒有不懂的地方?

生:周總理的碟子裏有幾顆花生米呀?

師:那大家就猜一猜周總理的碟子裏有幾顆花生米吧,說說你是根據什麼猜的。

生:我認爲花生米數量很多,數不過來。因爲他是一個國家的總理,地位很高,應該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吃多少有多少。值班室的同志應該考慮到總理工作辛苦,端來一盤子花生米,讓總理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剩下的就留在盤子裏。

師:你說按全世界總理的地位推斷,應當是想吃什麼有什麼。老師又有一個問題:周總理和其他國家的總理有哪些不一樣?

生:周總理更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工作更辛苦。

師:回顧一下以前學過的有關周總理的課文,你還知道周總理和其他國家的總理有哪些不一樣?

生:讀過《溫暖》、《關懷》這兩篇課文,我瞭解到周總理更關懷人民羣衆的生活與疾苦。

生:周總理更平易近人,與勞動人民心貼心。

生:讀過《飛機遇險的時候》,我知道周總理有捨己爲人的精神。

生:從《周總理的睡衣》一文中我還了解到總理是一個艱苦樸素的人。

師:對呀,既然總理是個平易近人、與人民羣衆心貼心、艱苦樸素的人,那麼你們再來猜一猜盤子裏會有多少花生米?

生:幾顆,十來顆。根據總理一夜的工作,我們可以認識到總理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崇高精神。由這種精神出發來判斷,周總理不是貪圖享受的人,夜裏吃花生米只是爲了保持工作起碼的精力。因此,盤子裏的花生米並不多。

師:理解的真好。讓我們來讀讀課文,四人一組討論一下:作者是如何寫出總理生活儉樸的。

(學生再讀課文,小組討論)

生:我讀了“值班室的同志送來兩杯熱騰騰的綠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寫字檯上。總理讓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並不多,可以數得清顆數,好像並沒有因爲多一人而增加了分量”這句話理解到總理生活簡樸。

師:能不能說具體些?

生:我從“好像並沒有因爲多一人而增加了分量”看出總理生活簡樸。因爲,綠茶多送了一杯,說明值班室的同志有意識給這份夜宵加了一倍的分量,那麼花生米也就比平常加了一倍,就算這樣還能數得清顆數,可見花生米的確很少。因此,我理解到總理生活簡樸。

“自得”是語文閱讀教學應當追求的境界。孟子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程頤之“學莫貴於自得”,都是以學習能“自得”爲貴。葉聖陶“多方設法,使學生能自求得之,卒底於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的論述,更精闢地概括出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自得”——“期於達到不須教”。在教學中,我們不能用標準答案統一學生的認識,要爲學生營造閱讀的場,力主少講,讓學生學會涵泳,增強語感,就能使學生能夠“自得”,最終達到“不復需教”的目的。

在學生自讀中發現問題、歸納問題、再提出問題,把提出的問題朝着正確的方向引導,這需要老師有較強的教學機智,最好當堂隨機應變。心理學研究認爲,國小生常常在不完全理解或者尚存疑問時就說自己全懂了,因爲他們不具備認識、監控學習的能力。老師不應埋怨學生不會提問,而要從自己這方面努力。

在《一夜的工作》教學中,有個學生在自讀了課文後發問:“周總理的碟子裏有幾顆花生米呀?”我就讓大家猜一猜花生米的數量,說說自己是根據什麼猜的。說“很多,數不過來”的人,只想到那是“總理”,按全世界總理的地位推斷,應當是想吃什麼有什麼,想吃多少有多少?於是又有一個問題:周總理和其他國家的總理有哪些不一樣?猜“幾顆,十來顆”的同學,是從課文整體思想內容出發,根據總理一夜的工作,可以認識到總理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崇高精神,由這種精神出發判斷,周總理不是貪圖享受的人,夜裏吃花生米只是爲了保持工作起碼的精力。這種做法,把學生的問題引導到了正確的方向,又保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反過來,我批評學生:“你怎麼讀的課文?怎麼提這種無聊的問題?”那麼,討論就不會深入,至少這個學生的積極性遭受了一次打擊。

從上面的分析也可以知道,在課堂討論中,談自讀體會的是學生,提問題的是學生,持不同意見互相爭論的是學生,有收穫的也是學生,老師是討論的組織者,引導的工夫全在背後,在不知不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