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學課後反思(實用51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51篇《教學課後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教學課後反思》相關的範文。

教學課後反思(實用51篇)

篇一:課後教學反思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從編排體系看,歸屬於“走向世界”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有以下感受。

1.選擇貼近學生的課程資源去感知、感悟。經濟全球化是一種現象,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經濟全球化”這一名詞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不可通過講述來完成,也不可能作全面深入的闡述。首先在教學導入時,選擇了學生熟悉的奧運會開幕式上劉歡唱的主題歌《我和你》,“我和你”,一個最簡單卻又最深刻的關係。我和你就是我和你,就是由最簡單的兩個人的關係所構成最複雜的一個世界,如果我和你都能友好相處,這個世界就美好。再從學生比較熟悉的商品入手,比如肯德雞、麥當勞,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服裝、電器、手機、汽車、影視等,學生從身邊琳琅滿目的外國品牌商品中,以及耳聞目睹的習俗、生活方式,深刻感受全球化給國家建設、人們生活帶來的發展和變化。爲了讓學生更明晰感知我國的產品也大量銷往海外。從教學效果看,對學生具有強烈的衝擊力,學生對經濟全球化也有了切實的體驗。

2.在有限度的探究中發現、思考。《品德與社會》教學,特別是國情內容的教學,不應該是現象和材料的堆砌。如何讓學生自己在有限度的探究中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選擇,是這課的一個難點。我指導學生結合身邊的資源開展探究:比如調查校門口家長的汽車品牌,調查我們平湖幾家比較大超市食品等,因地制宜,這種探究,保證了課程實施的可行性,降低了課程教學的成本。“外國品牌的手機佔多大的比例?”“爲什麼兒童服裝基本上是國產品牌佔大多數?”“爲什麼中國生產和出口的產品很多要用外國的品牌?”這些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中選擇問題觀察和思培養社會責任感。

3.在觀察社會現象中指導、引領。教學結束後從大家的議論中,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社會現象有了重新的認識,體現了學生社會性的發展。所以在教學中,設計幾個活動,比如討論“我國商品大量涌入我國市場,對我國發展是有利還是有弊?”等等。

學生交流課前調查所得,讓學生更能體會到外企就在我們身邊,它對中國和世界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進出口總值圖表的具體數據讓學生感受改革開放的力度和經濟全球化的過程裏中國的快速發展由點到線,由線到面,讓學生有順序地瞭解“地球村”的支柱產業。

特別讓學生了解平湖鍾埭經濟開發區的一些合資企業。讓學生更能體會到外企就在我們身邊,它對中國和世界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讓學生去調查進入國門的外國品牌,走出國門的中國品牌,以及文化的交流等。課堂上再進行彙報、交流。學生經過親身體驗、感悟,對經濟全球化也有了切實的體驗。

篇二:課後教學反思

《小兔乖乖》是一個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故事內容比較淺顯,生動易懂,故事中兔寶寶和大灰狼的對話充滿了童趣,易於模仿,貼近孩子的生活,故事中又帶有兔媽媽敲門時的短小兒歌,即可唱又可念,易於幼兒接受和理解,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同時這個故事蘊含了增強幼兒自我保護意識的教育意義。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我圍繞目標,結合幼兒的已有經驗,層層遞進,與幼兒共同走進故事情境中。現將本次活動反思如下:

一、談幼兒感興趣的話題,激發幼兒的興趣。

在導入部分,我直接出示故事的主要角色,引導孩子自己介紹。當孩子介紹完後,我接着提問:今天,小兔子一家發生了一件危險的事情,你們覺得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拋出問題鼓勵幼兒大膽猜測。教師只是活動的引導者,因此我鼓勵孩子們大膽說。當他們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時,我這樣進行了過渡:你們都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那讓我們來聽一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我再次設置懸念,激發幼兒興趣。

二、結合PPT,用生動的語言幫助幼兒分段理解故事。

由於故事比較長,因此我採用分段理解,並設計問題,幫助幼兒逐步理解故事內容。在講述故事時,我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動作渲染了活動氛圍讓孩子集中注意聽。同時也嘗試着結合孩子的已有經驗引導幼兒分析大灰狼和小兔子的的形象並學說他們的對話,孩子們對此相當感興趣。當孩子們基本理解故事後,我再次讓孩子完整欣賞。而小班幼兒對有色彩的、有聲音的、會變化的刺激物最感興趣,注意力最能集中。這樣也更加深了他們對故事的理解。

三、情境結尾,深化主題。

活動的結束部分我讓幼兒用簡短的對話進行故事表演。小班幼兒的模仿能力很強,而故事表演既有語言的模仿,也有角色動作的模仿。孩子們在表演,也是在遊戲,會不知不覺進入遊戲情境,體驗角色在故事情節發展中的喜怒哀樂。由於故事有很強的表現力,幼兒進入角色後,會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在表演中表現角色的情感,而這種情感表現在幼兒對角色的模仿中獲得近乎真實的感受:小兔在媽媽身邊快樂地絮語,小兔對大灰狼的恐懼。豐富的情感體驗更激發了幼兒對故事表演的熱情,使小班幼兒的規範化語言練習得以經常進行。使幼兒在輕鬆自然的氣氛中接受了教育,在提高幼兒辨別能力的同時增強了他們“自我保護”的意識。

不足之處:

1、課堂教學中師幼互動較少,且要注重個別提問。

可能是因爲時間關係,我在提問的過程中急於讓幼兒說出答案,因此往往關注那些能講的孩子而忽略了其他人,因此師幼互動比較少,孩子們說的機會也隨之減少了。通過反思,我發現自己迫切想讓孩子跟着我的預設走,孩子們在講述時一些精彩的聯想反而被我所忽視而沒有加以肯定,不利於孩子的積極性,使得本節課堂缺乏靈動和生氣。

2、要學會根據故事的主要情節來酌情刪選故事內容。

《小兔乖乖》這個故事太長會發生讓幼兒等待時間過長的現象,影響教學效果。在第二遍講述故事時,可以帶動幼兒一起來學習講述故事,如果有困難可以讓幼兒說一些簡短的對話。這樣可能在表演過程中效果會更好。

當然在活動中還有一些細節沒有處理好,如在故事的場景上可以在多創設一些環境,可以讓孩子更快的融入到故事中。在講述故事時肢體語言的幅度可以在誇張一些,孩子們雖然對故事情節已經有所瞭解,但若教師的肢體語言在誇張一些,孩子們會覺得更有趣;此外在最後的一個環節幼兒表演時,幼兒對於故事中的臺詞不太熟悉,還需要老師在旁指導。

篇三:課後教學反思

《牧歌》的教學,我認爲好的地方在於整個教學過程將學生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給學生以最大的空間感受、體驗、想象、表現的機會,從而能夠充分展示才華、挖掘潛力、釋放情感、體驗成功。

本節課的教學,我創設了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關注學生的情感,從談話中、表揚中、活動中充分讓學生說、玩、唱、跳、想象和創造,孩子們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悅。新《標準》中提到: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爲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位置。本節課注重學生的發展,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讓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教育的要點。本課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聽,是感知與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也是藝術實踐最重要的過程,因而要從聽入手,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緒、熟悉音樂的旋律,再引導學生從歌詞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過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後通過學生的感知,引導學生從唱、跳、伴奏和創造等方面來表現音樂的美。另外,本節課也給了很多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每個學生既是創作者又是表演者和欣賞者。

但是本節課中也有不足之處,如學生學習歌曲的方式還可以更靈活多樣,以更大的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歌詞的學習上時間過長,應該充分相信國中年級學生的能力,比較簡單的節奏教師只需稍做引導就可學生自主學習。

篇四:課後教學反思

課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之五思

一思:“特色”是什麼?教學特色是指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獨特風格。獨具特色的教學,給人感受是別樣的,給人的回味是無窮的。它蘊含於教學評價諸多要素之中:即在教學理念上,看主體地位的突出,主導作用的發揮;在教材處理上,看教材特點的把握,知識聯繫的溝通;在教學方法上,看教學層次的呈現,課堂活動的安排;在教學方式上,看學生參與的程度,知識獲取的過程;在教學效果上,看教學目標的落實,創新意識的培養。

二思:“精彩”在哪裏?精彩的教學片段依附於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勝的新課導入、別有風味的氛圍營造、得心應手的教具應用、新穎別緻的難點突破、別具一格的智能開發、出神入化的學法指導、畫龍點睛的誘導評價、留有懸念的課尾總結等等。課後應及時進行反思,通過反思明白“爲什麼好”、“好在哪兒”等問題,並詳細記錄下來,供以後參考,也便於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完善。

三思:“偶得”有哪些?在課堂教學中,師生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融洽,往往會因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靈感常常不由自主、突然而至,應該及時捕捉。而意外的收穫往往來自對課堂意外事件的處理:面對學生異想天開的“發問”,教師如何應付;面對學生的歪答,教師如何引導等等。意外的收穫往往來自學生思維火花的'捕捉:學生髮現問題的獨特渠道;提出問題的獨特途徑;分析問題的獨特思路;解決問題的獨特見解等等。這此,都值得我們進行積累與總結。

四思:“缺失”在何處?即使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之處,總會或多或少的感慨有這樣或那樣的缺失。哪些內容處理不當;哪個環節安排不合理;哪一重點突出不明顯;哪一問題設計不科學;哪一合作落實不到位;哪一交流時間不充分;那一語言評價不得體等等。課後應對它們進行系統回顧與梳理,並進行深刻反思,有利於在以後的教學中吸取教訓。

五思:“效果”又如何?每一節課教學之後,教師應認真反思教學預案的實施情況。通過本節課教學,教學的目標是否達成,教學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學的組織是否科學,活動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學之後,應及時撰寫教學反思,爲今後再教這一內容提供借鑑。

摯友之音,聆聽小敘 教師發展

篇五:淺談課後教學反思

淺談課後教學反思

“三思而後行,行而再思”,這句話既闡明瞭“思”和“行”兩者的關係,也道出了一個規律性的認識。“三思而後行”已被人們普遍重視,對於“行而再思”則往往忽略。就教學工作而言,“思”、“行”、“再思”,三部曲就是指備課、上課和課後的教學反思三個重要環節。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無論是任教者本身,還是指導教學的同志,對備課、上課兩個環節抓得都比較緊,也有一定的方法和要求,這是對的,但是對課後教學反思和有益的教學小結,普遍地不重視。課後的教學反思並非小事一宗,“三思”是爲了“再行”,因此它不但是課堂教學的總結和繼續,也是“再行”的必然準備和借鑑,是提高教師業務素質的重要行徑,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每一名教師都應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提高和完善自己,這是職業的需要,許多同志正是這樣辛勤的耕耘、反思、剖析、總結、學習,日積月累,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可是有些同志一節課下來不能認真地回顧和反思,一節好課不知好在哪裏,差課也不知差在哪裏,今年這麼講,明年還這樣教,周而復始,儘管教齡日高,業務能力無大進展和提高。因此可見,課後教學反思實爲提高教師素質的重要一環。那麼如何進行課後的教學反思呢?回顧些什麼?課後教學反思就是按照“新課標教學基準”要求,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對自己的“備”與“教”、“教”與“學”等進行認真的回憶、反思、總結,要對教學的指導思想、目的、知識、方法、手段、效果等方面進行逐步回顧、反思,成功的方面就要發揚,不足的方面就要找出原因和解決的辦法,以利於再“教”和學生的“再學”。怎樣進行課後的教學反思呢?

我本人認爲在回顧的過程中要注意:一、要及時,這是因爲人的記憶是受時間限制的,所以在講完一節課或一篇文章時,趁自己記憶猶新感受最深時就進行回顧反思。二、要認真地將授課過程回顧一遍,實事求是,不做表面文章,要上升到理論的高度認識問題,找到問題根源,以便採取有效措施,及時解決。三、要搞一些調查,教學過程學生是接受知識的'主體,課後要及時反饋,這是衡量教學效果的唯一標準。通過認真的回顧和反思,將自己的感受用簡潔的文字記錄下來,稱之爲“教學反思”或“教學隨筆”。它既是往復教學的一面鏡子,又是教學實踐的經驗體現,是最符合實際的自編“教參”。怎樣寫好課後教學小結呢?我認爲一要寫真情實感,不寫“官話”、“套話”,因爲寫小結的目的不是給別人看的。二要敢於剖析自己,不怕醜,總結成功的經驗,發揚光大,記錄自己的失敗和教訓,可以吃一塹長一智。三要有重點,要將真正有借鑑有價值的東西記錄下來,不要面面俱到泛泛地寫過程。四要堅持經常,形成習慣,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五要言簡意該不要長篇大論,當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堅持數年,必有所得。

篇六:教案課後教學反思

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把教學反思分爲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在實際教學中,我通過在三個不同階段對教材的理解、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方法的設計等多方面進行不斷的思考和更新,使自己在理論和實踐經驗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一、教學前反思:

教學活動前的反思即備課階段的反思。教師備課時先要對過去的經驗進行反思、對新的教育理念進行反思、對學生現在的實際情況進行反思、對現在的教學條件進行反思、對現在的教學手段、教具、學具進行反思,從而使新的教學設計建立在對過去經驗、教訓和現在教育理念、教學條件反思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方案時,可以自己對自己提出問題:“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設計學生容易理解”、“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時候會出現哪些問題和情況”、“出現這些問題和情況後如何進行處理”等,爲自己的課堂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教學中反思:

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達到的效果,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調整設計思路和方法,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三、教學後反思:

教學後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後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在課堂教學實踐後及時反思,不僅能使教師直觀、具體地總結教學中的長處,發現問題,找出原因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幼兒、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而且是將實踐經驗系。統化、理論化的過程,有利於提高教學水平,使教師認識能上升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

通過本次活動,我受益非淺,同時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在教學中及時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會使我逐漸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通過不斷地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

篇七:教案課後教學反思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書育人成就學生的同時重視自我的專業發展,也就是成就教師。教師只有通過認真學習,親身實踐,深入反思才能不斷與時俱進完善自我。

一、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實現自我超越

教師要不斷學習,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養,是我們所處的時代的需要,是現代課堂教學的需要,是當代學生的需要。作爲教師的我們,還是應該不斷地充實知識,更新觀念,拓寬認識領域,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成長,才能保持教育的青春與活力。因此要多讀讀課程理論的書,多讀讀學科方面的書,讀書多了,掌握了足夠的課程理論和學科知識,就能對所任教的課程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就能正確地處理好教材的選擇等問題。讀書能形成個體的較高的理論水平,以便對課程進行再認識,再建構,可以是實踐中對國家課程的再認識

除此之外、要系統掌握新課程標準。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師在課堂上的一切教學行爲都應以“標準”爲準則,這好比射擊,沒有準星,再高明的射手中靶的機率也要大打折扣。

二、要吸收積累名師的教育觀點、經典講課模式、教學案例等。

1.提高業務水平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教師能把課上好。什麼樣的課纔是好課?怎樣才能上出好課?如果不向他人學習,僅靠個人摸索,其成長速度必然大打折扣。以同事中的同一層次或高一層次的中的課堂水平進行比較,找到別人的長處,確定自己應該努力的地方,在課堂上不斷地實踐以實現超越。

2.任何教師對個人的教育教學實踐水平都有清醒的認識,即自己已具備某些優勢,還存在着某些不足,需要向別人學、懷虔誠學習之心,認真細緻地觀課,感受、發掘授課者的成功之處,在觀課過程中才會有較大的收穫。

案例研究。我認爲,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案例研究是教師把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的最佳途徑,是教師由理論走向實踐的橋樑。真正能夠做到以研促教、以教帶研的科研效果,能夠使教師直接關注自身的教學行爲和教學過程。研究自身教育的得失成敗,並進行適時調整和修正,使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生機勃勃的動態課堂一起生成,切實提升自己對教育教學現象和問題的自覺分析探究能力。

三、在實踐中追求突破

1、教師在課堂實踐上要有清醒的課程意識。所任教學科在學生髮展上要達到什麼要求,在每堂課上都要使自己的努力指向這個目標。幾年時間下來,課堂教學實踐上才能呈現較強的學科思想。而個人在課堂實踐上的問題都能以課程思想加以觀照、審視,解決,課堂實踐水平自然就達到較高的學科層次

2、是課堂教學的整體上要有創新意識。

教師要有新的精神面貌,採用新的教法,不斷充實新的資料。除此之外、教師在課堂上處於積極思考狀態,面對活生生的學生,面對活躍的各種課堂因素,要能出奇制勝,有創新的意識,處理好各種問題,顯示高度的課堂機智

3、必須做好教學反思。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模式。可見教學反思在教師成長中的作用,所有優秀教師的成長都離不開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可以激活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呈現方式,構建師生互動機制及學生學習新方式。它是我們教師成長的“催化劑”,是教師發展的重要基礎。所以要想有所成就的教師都要重視教學反思。

總之,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多一點教學反思的靈感,經常進行教學反思,就能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幫助自己不斷成長。

篇八:政治課課後教學反思

10月9日,我市高中歷史新教材教學研討活動在我校召開,在本節公開課後,經過各位專家及同仁的指導講評,經過本人的課後反思,我認爲本節課的主要成功與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首先,設計思路明確,結構明朗,邏輯性強,條理清晰。

其次,能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編體例的設計,即注意展示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繫和橫向聯繫。如中國戰國時期與希臘的比較。

第三,能遵循新教材編寫原則,注重歷史演變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如:展現雅典民主政治對當今世界民主政治發展的重要意義。

第四,遵循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突出三個結合: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的結合、個體學習與合作學習的結合、思想性與時代性的結合。如設計探究問題,讓學生開展合作探究,閱讀小故事,提高學生合作學習與探究的積極性。

但也有一些不足之處與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內容安排較多,容量較大,時間緊,尤其是前面的自然地理環境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講得太多,可適當壓縮。還有對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的歸納可以設計爲從講解其內容和從小故事中逐步提煉出來。學生的探究參與積極性尚未充分調動起來等。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引起足夠重視之處。

篇九:物理教學課後反思

物理教學課後反思400字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爲基礎的自然科學,絕大部分物理概念和規律都由實驗歸納得出。學生對物理實驗充滿興趣。因此做好物理實驗,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獲得心理上愉悅,產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有利於否定思維定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

例如在講述“液體沸點與氣壓大小變化的關係”時,在做實驗前,讓學生猜測可能出現的結果,提出觀察目的,接着老師出色的完成實驗,使原來停止沸騰的水澆冷水後重新沸騰,再讓學生觀察,對比想象的和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激發學生的極大興趣,然後老師逐步解剖實驗,通過實驗現象分析,原來沸騰的水離開酒精燈後停止沸騰是因爲不再吸熱而且溫度低於原來沸點,澆冷水後,燒瓶內熱水溫度會降低一些,瓶內密封空氣溫度會降低,壓強減小,使瓶內熱水沸點降低,實際溫度超過現在溫度而重新沸騰。通過這個實驗,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篇十:《匆匆》課後教學反思

《匆匆》課後教學反思

本課文質兼美,是學習語言的典範。我在教學本課以讀爲主線。

一、以讀激情

時間匆匆而逝的無奈之情,沒有把握好時間的惋惜之情,自責之情。

二、以讀導練

“你在……的時候,……從……過去”,練習說話,創新運用,以表達學生讀文後的獨特感受。

在這一堂課的教學中,我認爲做得較成功的是:

1、整體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調,在讀中使讀者與作者進行對話。

2、和學生一起欣賞,品味了文章的語言美及探究了它的`表現美。

3、使閱讀中領悟到的語言表現形成遷移到了寫作中,特別是在學生說完“我能做……”後,我又說出了對學生的希望,把課堂推向了高潮,還贏得了學生的掌聲。

4、本課學完後,學生在課間時還回味着,交流着:跳繩時,日子從腳下跳過……可以說這節課學生在讀中有了很深的感悟。

不足之處:有些相關背景知識沒有引導學生去掌握。因此,語言的感悟還不是很到位。

篇十一:幼師課後教學反思

有心的家長可能會發現,孩子在獨自遊戲時,經常會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還經常自言自語,時而與這個角色對話,時而又與另一個角色對話,似乎他正在和一些“夥伴”一起玩耍似的。有些家長便會擔心起來,猜忌孩子是否患上了某種心理疾病。

一、幼兒的遊戲言語

三口之家的現代家庭結構,決定了大部分孩子在童年時期往往有較多時間是獨安閒家裏遊戲,這時就經常會呈現年輕家長擔心的幼兒遊戲言語。皮亞傑認爲,這是幼兒的一種自我中心言語。正確地理解幼兒的遊戲言語,能幫助家長更直接更清楚地瞭解到幼兒的內心需要。在結構遊戲和繪畫活動中,經常可以聽到幼兒邊玩邊說:“這是把槍,‘叭叭叭’”“哎呀,壞蛋被我打死啦!”“小朋友在過生日呢,祝你生日快樂”兒童經常用這種言語來表達他難以用動作表達的內容,這種言語往往比較完整,富有情感和表示力。皮亞傑指出:“幼兒遊戲言語是內部語言發展過程中的一種過渡形式,有外部語言的特點,又有內部語言的特點。”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幼兒的遊戲言語是其思維的有聲表示,它伴隨着遊戲進行,反映行爲過程中的問題和行動成果。

二、幼兒假想的遊戲夥伴

假想的遊戲夥伴是兒童遊戲的精神伴侶,無形的朋友。據研究,約有15%~30%的兒童會呈現這種現象,一般在2.5~6歲之間發生。一般地說,這個現象到了入學年齡,隨着幼兒社會交往的增多會漸漸消失,個別也可能延續至10歲左右。按皮亞傑的理論,這時幼兒的思維正處於“前運算階段”。其特點是幼兒的思維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慢慢地過渡到開始利用表象進行思維。

正因爲如此,不少兒童都有假想夥伴、無形朋友。這些假想夥伴、無形朋友也許是以前和他一起玩耍過的,但眼前不在身邊的朋友;也許是記憶深刻的畫報雜誌中的偶像;也許是某個動物或某個卡通人物形象。當孩子獨處時,爲了解除孤獨感,頭腦中就會發生這些夥伴形象,並且把想像中的人或動物當作真實存在,與“他”說話,和“他”一起玩,還會在談話中提及“他們”。

在這裏,我們自然會想到,獨生子女更有可能有假想夥伴。這表明他們找到了排除孤獨和寂寞的巧妙方法。

幼兒的遊戲體驗是愉快的。雖然幼兒盼望與人交往,但不能簡略地認爲孩子一個人玩是可憐的。幼兒獨自遊戲也可以是愉快的。那些具有假想能力的幼兒正體味着獨自玩的快樂。隨着意志能力的靜靜萌發,你會驚喜地發現他正集中注重力獨自思考或是和他的假想夥伴開心地交流呢。

當然,家長應儘可能爲幼兒提供條件,促使其與同伴之間的正常交往。事實證實,現實中“受歡迎的兒童”,多是在交往中主動、獨立的幼兒,他們往往表示出較強的能動性和適應能力。

篇十二:物理教學課後反思

教學反思是一個教育者進行自我認識、自我矯正、自我超越的過程。因此,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教師必須進行教學反思;同時,爲了自身的專業成長,教師也必須進行教學反思。

1、教學準備的反思

雖然多年的教學經歷,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備課方式和思維。課前能認真閱讀課本和相關教科書,能認真研究新課標。但在教學的導入、上下問題的自然過渡、深入瞭解學生等方面還有不足。在教學的導入設計上,不能使學生立刻產生濃厚的興趣,導入課題過於單一;在知識點的過渡中,有時不自然,不能水到渠成,呈現跳躍性;在準備教案時,對學生的瞭解不夠,對學生預習、必要知識、智力水平等了解不深入;不能針對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教學方法。

2、課堂教學的反思

在教學設計中,努力做到了教學手段和方法能體現新的教學目標。但在實際教學中,本應該由學生做的事,教師儘量不插手,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探究和發展,在合作中增加自信和能力。但最終由於擔心學生的能力及完成不了教學目標,最終教師“越俎代庖”,自己更多的時候是把知識傳給了學生。

3、課後的反思

自己課後的反思僅僅是停留在作業出現的問題等這些表面現象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能反思作業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課堂上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給每一位同學參與課堂教學過程,教學手段和方法要調動每一位學生;同時,課後也要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對學習的態度是積極還是消極,對學習的信心是變強還是變弱?

4、表揚與批評辨證統一的反思

學生處於成長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問題是正常的,教師要應該多激勵,少指責。但在平時教學中,指責的多了些,激勵的少了些;對成績好的學生存在有缺點少批評,有優點多表揚;而對成績差的學生存在有缺點多批評,有優點少表揚。實際上應該對成績基礎較差的學生多些關心、表揚。

5、傳授知識與探究式學習“矛盾”的反思

新的課程理念下,學習的目標發生了較大變化。物理課程的標準中,將科學探究作爲內容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強調了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體現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特點,從而達到掌握知識與技能,體驗過程與方法,培養情感與價值觀的課程目標。同時新的課程理念下,傳授知識與探究式學習是不矛盾,它們是學生掌握知識和培養能力的兩種不同方式。

平時的教學中,由於擔心其它的教學方法不能使學生較全面地掌握所要學的知識,更多地採用的是講授的方法,原因之一是講授的方法,教師較習慣,應用起來較得心應手,傳授的知識較多、較快,課堂紀律好維持,根本原因是教師墨守陳規,教學缺乏創新。有的教師也認識到探究式學習的重要,但由於擔心在探究活動中,“活”的度把握不好,由“活”變成了“亂”。這就要每一位教師要敢於探索、總結,使課堂教學做到“活”而不“亂”,“靜”而不“死”的境界。在教學探索的過程中,肯定會出現各種矛盾和問題,但不能擔心各種問題而不去探索和創新。平時的教學活動的設計要能夠培養學

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教師要提供科學探究的機會,要注重組織、引導學生的探究學習過程,在探究活動中,教師應當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

總之,傳授知識與探究式學習並不矛盾,兩者都是屬於衆多的教學方法之中,教師必須作出適當的選擇。中學物理教學實踐中,需要不同教學模式相互補充、相互借鑑,發揮各自的長處。應該明確的是,教學方法的選擇必須視兩個方面而定:一是學生的情況;二是學習的目標。

6、教學中學生學習自主性和教師指導性“矛盾”的反思

新的物理課程標準特別強調以學生爲教學的主體,改變以教師爲中心、課堂爲中心和書本爲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自主性,強調了學生對過程的體驗,注重了學生主體性的體現。教師的指導性表現在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揮者和合作者,既要使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又要幫助學生去發現知識獲得的方法,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平時教學中要使學生學習自主性和教師指導性統一起來,教師應該加強學生信息收集、論證、結論和知識的梳理的指導,加強學生對學習結果進行綜合與評價的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知識的構建。

一個合格的教師的成長離不開不斷的教學反思,反思是教師終生學習的方式之一,教學中不斷地反思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和教學缺陷,才能不斷地改正和改進,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能力不斷提高,使自己教學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會因爲教學年數的增長而固步自封,從而落後於不斷更新的知識和新的教學觀念。

篇十三:《初冬》課後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學就要憑藉語言文字,訓練語言,發展思維。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受到情感的、道德的、美的薰陶,我們低年級語文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閱讀中識字、學詞,通過朗讀和藉助圖畫閱讀,瞭解重點詞句的意思,積累好詞佳句,因此,我們學年老師坐在一起,在設計這課時,就是力求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做到簡簡單單,紮紮實實教語文。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也好,還是我在上課也好,都想通過這節課體現這樣的思想。剛纔課上完之後,我就陷入了一個短暫的思考空間,我對這一課的教學進行了這樣一個回顧和反思:

1、根據低年級學生年齡小,理解的層面未必會達到很深層次的特點,因此教學中,我就避免繁雜的分析,整堂教學只設計了幾個大問題。一個是課文寫初冬什麼時候的景物?有什麼特點?還有就是作者都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在有霧時和霧散後有什麼不同?在回答第一個問題時就是抓住文章重點的兩句話,“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霧”和“霧慢慢的散了,太陽露出光芒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脈胳。其實這兩句話還隱含了文章的寫作方法,就是作者是按時間的順序進行描寫的,這裏我沒有正面提出來,而是通過學生找到兩句話,通過朗讀,通過看板書來感受作者的寫作思路。(兩手準備,如果出現反效應,你可以採用這樣的方式:課堂上是這樣的,我提出問題,“這個初冬的早晨有什麼特點?”

以前教這一課時,學生很快就找到答案並且說得很完整,“這個早上先是下了霧,後來霧又散了。”而今天,我卻碰到了這樣一個情況,回答問題的孩子只說出了“這個早晨下霧了”。這個時候我沒有急於求成,沒有街學生的後面補充上,而是順着學生的思維,既然先找到第一自然段,就先讀這句話,在這句話理解之後,再引導學生說說這霧下了一早晨嗎?後來呢?這樣,從學生角度出發,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思維,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教育的起點,往往要定在學生的學習起點上,我想教育的生命就在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

提到這兩句話的朗讀我還想說的是,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第一句話的教學中,我設計“你讀懂什麼”?在第二句話的教學中,我說:“你想怎樣讀”?這樣旨在讓學生暢談自己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每個人都有感覺,而且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對內容的理解,用不同的語氣情感,來表達自己真實的感覺。在這課中,如果學生讀的不到位時,我覺得教師的範讀也是有必要的,我想我是用我的激情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情緒,使學生在積極的閱讀情境中深入文章。

2、這節課的導入,我精心的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情境,也就是從學生身邊事物出發,讓學生感受到我們學習的內容就在我們的身邊,另外,日曆的出示,表面看很簡單,就是這個月的8日已經是冬天了,實際上是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了解24節氣,這24節氣表明了是氣候變化和農事季節。語文是一門應用學科,在生活中用到的知識才是經久不忘的,這個環節的設計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又使學生感到語文是有用的,語文與平時的生活是有機聯繫的。

篇十四:《初冬》課後教學反思

閱讀教學要求以讀爲本,以讀促講。爲了讓閱讀教學“以讀爲本,以讀促悟”行之有效,採用不同形式的閱讀方式,保證學生課堂上充分的朗讀時間至關重要。本文就我執教《初冬》一課後,有關“以讀爲本”這一教學要求的一點思考。

閱讀教學必須以讀爲本,以讀促悟。《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國小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國小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閱讀教學中要求以讀爲本,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讀。語文裏很多東西都是隻能意會不可言傳的,以讀爲本,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同時也尊重了他們自己在閱讀中獨特的體驗。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要有一定的指導,要有層次,有感悟,有提高,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收穫,有所發展,這樣纔是真正地實現了語文閱讀教學的以讀爲本。

回顧自己這一學期的閱讀教學,基本上是遵循了以讀爲本這一原則的。以教學《初冬》這一課爲例,我讓學生採取了多種不同的閱讀方式,保證了他們充足的閱讀時間,學生在反覆的閱讀中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語感,提高了他們對語言的駕馭能力。

《初冬》這篇課文描寫的是初冬時節霧中山村特有的景象。課文寫一個初冬的早晨,在一片大霧中,一切景物都變得模模糊糊,看不清楚,霧散之後一切景物又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眼前。本課層次清楚,脈絡清晰,通過“霧中”和“霧後”景色的對比描寫,表現了初冬美麗的景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爲語文教師要堅持以讀爲本的教學方向,就要在課堂中營造一個有利於閱讀主體情緒化的“場”,使他們能主動地去讀,專注地去讀,興致勃勃地去讀。在教學《初冬》的過程中,爲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大致採用了以下幾種閱讀方式:

1自由讀。

在組織學生初讀課文時,我安排學生採取自由讀課文這一閱讀形式。這種讀法具有全面性和全體性。讓全班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由地朗讀課文,符合學生的心理節律,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使全體學生在書聲琅琅中感知了全文,奠定了情感。

2、選擇讀。

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讀,是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的一種閱讀方式。在學習完有關描寫初冬時節四種景物在霧中和霧後所呈現的不同面貌這部分內容之後,我對學生說:“同樣的景物,在霧中和霧後卻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那麼小朋友,你覺得這些景物在霧中更美呢?還是在霧散之後更美些呢?選擇你喜歡的內容讀給你的同桌聽一聽。”這樣安排,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慾望,學生的朗讀激情再一次提高了,他們都爭搶着讀課文,學習氣氛特別濃。此外,採取選擇讀這一閱讀方式,還使學生學會了選擇,學會了評價,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和共同提高。通過霧中和霧後景色的選擇朗讀,學生更深切地感悟到了初冬早晨的景色之美。

3、比較讀。

一篇文章中往往有一些閃光的句子。《初冬》中就有這麼一句:“太陽像個紅球,慢慢地升起來,發出淡淡的光,一點兒也不耀眼。”該句比喻運用得十分貼切。在引導學生學習該句時,我採用比較法,出示另外一句:“太陽慢慢地升起來,發出淡淡的光,一點兒也不耀眼。”讓學生進行比較朗讀。學生經過反覆朗讀,比較,不僅很容易地體會到了比喻句的好處,同時也更深刻地感悟到霧中太陽的特點。

4、競賽讀。

在和學生交流霧中的景物都有哪些特點時,我沒有作過多的講解,而是安排學生比賽朗讀,比一比誰能讀出這些景物的特點,誰讀得最好。競賽朗讀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在很大程度上還鼓舞了一部分默默無聞的同學,大家在朗讀中你追我趕,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同時,在競賽朗讀的過程中,學生更深切地體會到了霧中景物的獨特的美,有利於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在朗讀中獲得美的感受。

一堂語文課的教學中,要求學生讀的形式不可過於單調,同時,讀的時間也要有所保證。我覺得自己在教學《初冬》一課時,讓學生讀的時間比較充分,不同形式的朗讀始終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使不同層次的學生人人都有讀的機會,真正從實質上培養了他們的朗讀能力。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千遍,其能自備。”讀是基礎,是根本,語文閱讀教學只有堅持以讀爲本,以讀促悟,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篇十五:《初冬》課後教學反思

《初冬》是教科版二年級上冊的一片課文。這是一篇描寫初冬早晨的美景的短文。課文主要抓住了“大霧”這個的特點來描寫初冬,可以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課文的第一至五自然段,主要描寫的是“霧中”的景色,且從遠處的塔和小山,寫到近處的田野和樹林;第六至九自然段講的是“霧散”後的景色,先寫了塔、小山、田野、樹林和太陽在霧散後的變化,再寫了霧散後還看到其他的景物。本節課主要教學第一部分內容。

在這節課上,執教者比較注重培養孩子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一、獨立識字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識字、寫字“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所以我這節課的重點就是識字教學,執教者採用的是隨文識字,讓學生通過擴詞、補充短語、情景說話的形式,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習生字,鞏固生字。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獨立識字能力,在生活中已經認識了不少漢字,所以教學中執教者採取分層教學,先讓識字多的學生當小老師教識字較少的孩子,老師在巡視時關注學生識字情況,做到心裏有數;再在教學中詳略得當,重點指導“初、霧、耀、稼”等字;第三,在隨文識字時把更多的學習、實踐的機會留給識字少的孩子,激發了學生獨立識字的興趣,也做到“以學定教”,各得其所。

二、提取信息能力。

崔巒老師在《深化國小語文教學改革之我見》一文中說指出:低年級重點是字、詞、句教學。要加強詞、句的理解和運用,還要在把課文讀正確、讀通讀順的基礎上,培養提取簡單信息的能力。我這節課比較注重句子訓練,讓學生在每讀完一個自然段後,指教者都讓他說一說這段主要寫了什麼,這樣學生就能抓住句子中的重點事物,重點詞語來理解句子,也培養了學生提取簡單信息的能力。

三、積累背誦能力。

新課標強調了積累語言的重要性,讓學生在讀中積累語言是第一位的,也是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有效手段。這節課,執教者就比較注重教給孩子一邊讀一邊提取關鍵詞,並藉助關鍵詞背誦的方法。抓每一段中的重點事物,關鍵詞語,引導學生背誦,學生背誦起來就容易多了。大家看到了,這節課上完了,前五個自然段學生基本上都背下來了。

篇十六:《變色龍》課後教學反思

因爲這篇小說最大的寫作特色便是對話描寫,我決定以學生比較喜歡的“演小品”——課本劇打開突破口。課本劇的內容來源於教材,但通過同學們的集思廣益,所編劇本更加符合學生們的思想,更能表現出學生的個性。這樣創設情境的目的,爲了讓學習內容與學生體驗間建立聯繫。在表演中,學生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表現力,奧楚蔑洛夫的媚上欺下、阿諛奉承、變化多端,赫留金的卑躬屈膝、逆來順受,都被演員們表現得淋漓盡致,讓“觀衆們”忍俊不禁。這一環節的設計,就把學生引向一座“高山”:居高而望,一切盡收眼底。這時的學生,他們已能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感悟人物性格,他們已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的主動探索和積極體驗者。

本節課的高潮部分應該在第三片斷——聯繫生活實際分析人物。通過這一環節的開展,學生由對課內人物的分析而聯繫到生活中的人,拉近了教材與生活的距離。語文教學要進行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教學。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讓學生貼近生活,聯繫實際,發揮個性。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並真正受到啓迪,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提高對生活中人與事的認識,在這環節中,學生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教師,對人、對事,他們有自己的見解,有自己的看法。而作爲教師的我也尊重學生的自我感受和獨特見解,不加以具體的評論,而加以引導,使他們更全面地去認識生活中的人與事,使學習成爲一個富有個性化的充滿生命力的過程。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滲透學生的生活,發揮學生的個性,使教學從一單純的形式中反璞歸真,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充分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應用因素與學生“個性”之間的關係,讓生活這一篇沃土孕育出語文課堂的“個性”之花。

篇十七:《變色龍》課後教學反思

《變色龍》是契訶夫的名篇,由於課文經典。本課是第一節課,我把重點放在人物形象分析上,以及學習這個人物形象的刻畫方法上。從教學效果看,大多數同學都能體會出主人公善變的性格,並能用用合適的詞語來準確概括人物性格,看來學生的詞語積累還是比較豐富的。

本節課以朗讀爲主要方法,採用聽讀朗讀錄音、小組內分角色朗讀、代表人物全班演讀的方式,着重抓重點段落,在讀中感悟,並用聲音的形式再現人物形象,引導學生聲情並茂地誦讀,使蘊含於課文中的深層內涵浮出於文字表面。

教學過程主要由學生自己朗讀,自己點評分析,體現課堂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作引導點撥,對課文進行深入的體會和揣摩,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感情活動中,體會,理解,感悟,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以及文中對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和細節描寫的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個性特點。課堂效率的提升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擯棄課堂上無效的、低效的環節,讓課堂有效教學最優化、最大化,就是“高效課堂”。

篇十八:《二泉映月》課後教學反思

《二泉映月》課後教學反思

《二泉映月》是蘇教版第十冊上的一篇課文,雖然文質兼美,但由於篇幅較長,難點很多,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文中有很多生字、生詞,特別是描寫樂曲旋律變化的詞語,用的幾乎是音樂上的專業術語,再加上阿炳生活的那個年代離現在的孩子也比較遙遠,體會他的坎坷經歷也不太容易。於是,我在反覆讀文、揣摩思考之後,決定採用“創設情境、以讀代講、讀中感悟”的方法進行本課教學。教學課文第3、4自然段,體會“坎坷”時,我抓住重點句讓學生讀文體會,再創設情境,進一步體會,在反覆地品讀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讀,從而能深入地瞭解阿炳不平靜的內心世界,爲理解《二泉映月》這首樂曲作好鋪墊。

本課教學重難點是體會樂曲旋律變化及樂曲豐富的內涵。教學中,我讓學生先聽樂曲,對樂曲有初步的感知。再讓學生讀文,劃出描寫旋律變化的句子,在讀中體會。第二次聽樂曲,我配合樂曲旋律變化進行講解,並讓學生邊聽邊想象,阿炳用琴聲在傾訴什麼?引導學生逐步地瞭解樂曲的豐富內涵。其中,我設計了個別讀、指導讀、分角色讀、示範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以期對樂曲內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在學習課文內容的同時,我注意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引導學生體會排比句的妙用及段落的結構方式。

教學結束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這首動人心絃的二胡曲,僅僅是阿炳對自己坎坷經歷、痛苦生活的傾訴嗎?現在,你對這位盲藝人阿炳是否有了更深的瞭解?旨在通過這樣的問題設計,讓學生自由表達,同時,不知不覺地進行一次自我教育,從而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這堂課,我曾在去年的“三市”交流活動中展示過,聽課的老師及專家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尤其是課堂情境的創設,教師富有激情的話語,爲學生營造了詩意的課堂。這次,在我校舉行的.“一日教研”活動中,我再次上這一課,並保持了以往教學設計中的優點,。課前,我進行了試教,並根據老師們的建議做了適當的改進,將比較句子的教學刪去,使得教學環節更緊湊,同時,加強了對重點詞句的指導、朗讀、感悟,使課堂教學更真實、樸實、紮實。

反思這堂課教學,我自己感覺有以下幾點做得不夠到位:

一是對學生情緒的調控不夠有力。由於我班去年已經上過這課,孩子們沒有新鮮感,有的孩子知道但不願發言,有的孩子聽課不夠專心,有時答非所問,因而對老師的情緒也產生一定的影響,高潮不夠突出,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是對時間把握不夠有效,課堂前鬆後緊,前面鋪墊太多。雖然對阿炳的坎坷經歷體會較深刻,但對樂曲豐富內涵的理解就顯得不夠到位,談得不夠深,讀得不夠透。爲了完成即定的教學任務,最後只好拖堂。

有人說:“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通過不斷地反思與總結,但願這樣的遺憾越來越少。

篇十九:幼兒園課後教學反思

大班階段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孩子的理解能力增強,對周圍事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能夠積極地運用感官去探索周圍的世界。現在的幼兒大多生活在城市當中,他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較爲熟悉,對於農村孩子的生活知之甚少,但卻具有強烈的好奇。《我砍倒了一顆山櫻花》這個讀本運用生動、形象的畫面,優美的語言、有趣的情節,向人們講述了“我”的童年生活。本活動有利於在閱讀中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符合幼兒語言發展的需要。

本活動的主目標定位於“閱讀繪本,分享故事中“我”的童年趣事,感受童年生活的自由快樂與無限樂趣;嘗試自主閱讀,能用熟練連貫的語言講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體驗童年生活的樂趣”。因爲學前閱讀的重點是閱讀畫面,理解畫面傳達的信息,讓幼兒更多地從畫面中獲取信息。幫助幼兒概括、提升、拓展經驗,符合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

活動主要運用參與式的閱讀方式,既有集體閱讀(ppt),又有幼兒自主閱讀(人手一本小書),環節清晰,過渡自然,環環相扣,重點突出,具有可操作性。教師以讀本中主人公“我”的身份,帶幼兒走進“我”的童年時代,激發了幼兒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慾。

活動的開始部分以“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嗎?你看到的這個小山村是什麼樣的?”。通過觀察講述、調動幼兒已有經驗。接着教師以讀本主人公的身份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這是我小時候住過的地方,我和我的小夥伴們在這裏度過了快樂的童年,還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令人難忘的事情。今天,我給大家講一講我童年的故事”。

爲了避免民間遊戲中單純的玩會很枯燥,孩子們不太感興趣,便設計了情景,讓幼兒扮演小雞,來一起做遊戲,孩子們會玩得很高興。而我認爲這也是本次活動的亮點。通過音樂乘坐皮筋小汽車來出場,進行熱身運動,將皮筋便趁鼓勵一輛小汽車,勾起了幼兒的興趣。整個活動,老師都是在引導孩子們自己想辦法去玩,引導他們想出不同的玩法,引導他們去合作遊戲。在綜合遊戲中設計了聽指令轉換動作,不僅增加了遊戲的趣味性,還對孩子們進行注意力方面訓練,在轉換之間增強了難度,幼兒很有成就感。遊戲中設計了有難度的夾沙包跳、爬用輪胎搭成的小山坡,孩子們能夠在大家的鼓勵下勇敢地去嘗試並且渡過難關,表現很棒。而規則意識的培養也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本次活動中也存在這不足,在活動過程中沒有進行總結性的過度,個別幼兒的關注不夠,在對幼兒的探究引導上還需要更細緻的斟酌。

篇二十:幼兒園課後教學反思

“蛤蟆種瓜”是一個小班的語言活動,是關於有一隻蛤蟆想自己種瓜的故事。

活動一開始我就拿來了哈密瓜給寶貝們看看,引起他們的興趣,因爲實物感知最適合小年齡的幼兒。起初我還擔心寶貝們蛤蟆和青蛙分不清楚,所以抱着試試看的心態讓寶貝們說說蛤蟆和青蛙的區別。壯壯一聽,胸有成竹地說:“蛤蟆是身上有很多點點的,青蛙沒有點點。”聽到壯壯寶貝的話,真讓我吃驚,看來這小傢伙們懂得還真不少啊!寶貝們的興趣被成功吸引!第一遍聽故事了,要求寶貝們通過聽故事後來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有:說說故事的名字?蛤蟆見種子沒長出來他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蛤蟆睡了很久很久,醒來發現了什麼?他是怎麼說的?等等。結果有些問題孩子們答不上來。沒關係,那就帶着問題進入第二遍故事吧!於是我事先提出要求剛纔的問題仔細聽,故事聽完了誰能回答出來誰就是小耳朵最靈的寶寶!我在講第二遍故事時根據掛圖,讓幼兒邊看掛圖邊聽故事,這樣,寶貝們帶着我的要求來聽故事,更加深了對故事的印象,效果明顯比第一次回答問題要好得多!

綱要中指出:在語言活動中要讓幼兒成爲語言的主動學習者、建構者,我們就應該爲幼兒創設敢說、願說、會說的語言環境和交流與表達的機會。今天的語言活動中,由於我事先準備好了哈密瓜等教具,在活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很好的促進了幼兒的語言能力的發展和良好的傾聽能力,也同時讓小朋友們知道了種瓜的不容易及要愛護糧食等多方面的知識促進。

篇二十一:幼兒園課後教學反思

通常,講述、談話在幼兒園是作爲語言教育活動來組織的,與美術活動似乎沒有關係。但是,在嘗試幾次充分的'和孩子談話後,我發現談話是美術開始的一種很好的方式,繪畫活動前的談話是教師瞭解幼兒內心活動、引導幼兒思維進程的有效途徑。通過談話中教師引導、啓發性的提問、幼兒回答及聽取他人的講述,使幼兒在頭腦中已有信息的基礎上,產生大量的、變化的、獨特的新信息,以利於進行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同時,也形成了幼兒與教師、幼兒與幼兒之間思維的互動作用。

幼兒繪畫活動中,創造力的培養同樣要符合創造活動過程的結構,即提出問題或任務,尋找方法、得出結果。在此次活動中,教師由幼兒的關注點引發問題、提出任務,通過談話活動中的引導、幼兒講述自己的繪畫作品,以及相互問的討論拓展幼兒的思路,尋求個性化的、充滿幻想的解決辦法,並以繪畫的形式表現出自己的想像。

在幼兒期,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詞彙量少,對事物的形容表達不夠準確、具體,無法將內心中的感受清楚地表達出來,家長和老師也就不能準確地瞭解幼兒的思維過程。在繪畫活動前,如果沒有經過談話、討論,把幼兒的思維充分調動起來,在創作想像畫時幼兒很難進入最佳狀態。而將幼兒語言活動與繪畫活動相結合,在活動前圍繞話題討論,在活動最後展示、欣賞、講述繪畫作品,既爲創造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思維預熱時間,也可以使幼兒更多地瞭解他人的想法,進一步拓展自己的創作想像空間。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同時會吸收大量的新信息,爲下一次靈感的爆發做好準備。

篇二十二:幼兒園課後教學反思

繪本《小老鼠學畫畫》是一個充滿童趣的故事,它以老鼠畫畫爲主題線索,生動的介紹了五中基本顏色的名稱和相關的各種事物,另外故事還告訴幼兒五種顏色混合之後的結果,讓幼兒初步接觸到顏色混合的概念,讓幼兒懂得了畫畫要保持畫面整潔,不是所有漂亮的顏色在一起還能成爲漂亮的圖畫,不能像小老鼠學習。而且,書的顏色比較鮮豔,每一個對開頁講一個事情,畫面簡潔大方,翻譯過來的文字簡短,語氣豐富,能夠吸引孩子。

活動開始,讓孩子們大膽猜想“小老鼠想幹什麼?”在原來的設計中我想孩子們應該對此會展開豐富的想象的。但孩子們的想象卻比較侷限。隨後,我讓孩子們逐步觀察畫面,傾聽故事,結合生活經驗說說:ⅹⅹ顏色還可以畫什麼?第一隻小老鼠的出現是由我來講述,而後再讓孩子們說說紅色還可以畫什麼?孩子們都很棒,能想出好多紅色的東西“紅色的衣服、紅色的太陽、紅色的花”等,那第二隻老鼠會用黃顏料畫什麼呢?孩子們的思維更活躍了,大家都能積極主動的舉手回答,如:梨子、香蕉、花朵等,在此基礎上我展示圖片進行證實。隨着情節的轉移,五隻老鼠畫得正高興,她們一起爬上了桌子,畫呀畫呀!我讓孩子們猜測可能會畫出什麼顏色的圖畫?最後我利用這五種顏色現場作畫驗證孩子的想象,讓孩子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是很多漂亮顏色放在一起就會畫出漂亮的圖畫。

本次活動,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比較高,語言表達能力也較好。我想,最後一個實驗讓孩子們親手嘗試,親身體驗一下,效果可能會更好。

篇二十三:幼兒園課後教學反思

故事《鼴鼠的皮鞋車》是一個講述廢物利用的故事。草地上那隻又髒又臭的破皮鞋,在小兔和小松鼠眼裏一文不值,可在勤勞、聰明、能幹的小鼴鼠手裏變廢爲寶,變成了一輛漂亮的皮鞋車。它送小兔去玩,幫小松鼠送松果,又漂亮又有用。這個故事雖然看似簡單,卻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想象—自主閱讀—理解故事等環節來展開。首先出示ppt圖片讓幼兒觀察破皮鞋然後展開想象,再引出小動物們也看到了這隻破皮鞋之後的所思所想,讓孩子充分發揮想像,大膽表述。通過開放式的提問,如果你看到了這隻又髒又臭的皮鞋,你會怎麼想怎麼做?如果你是鼴鼠,又會怎麼打扮這隻又髒又臭的破皮鞋呢?幼兒的聯想更豐富了,暢所欲言,語言也更生動了,講述的積極性、主動性也非常高,真正的成了學習的主人。

在活動中,我努力讓幼兒自己去感受和體會故事中角色的情緒變化,如:鼴鼠在爲又髒又臭的破皮鞋打扮時,雖然很累,可是它很快樂,爲什麼會那麼快樂呢?小朋友都能說出理由,是因爲它馬上要有一輛皮鞋車了。

當然在活動中還存在以下幾點不足之處,需要我改正。

ppt上破皮鞋上的的髒東西呈五角星狀過於規則,因此沒有突出鞋子的髒,導致幼兒認爲這是鞋子上裝飾的花紋,很漂亮,而教師過於注重教材,認爲這就是又髒又臭的破皮鞋,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幼兒的身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幼兒的觀察與想法。其實,教師只要再讓幼兒仔細觀察,發現鞋子的頭上有個大洞,就可以引導幼兒知道這是一隻破皮鞋了。這是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應該注意的地方,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反應善於隨機應變。

在第一環節中,教師在引導幼兒講出這是一隻又髒又臭的破皮鞋後,對幼兒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提問:如果你看見這隻破皮鞋,你會怎麼想怎麼做?好多的孩子都有環保意識把它撿到垃圾桶去,也有一部分節約型的孩子,拿回家洗洗、補補還可以穿。在活動延伸的部分,我將這個問題再一次請幼兒討論,還引導幼兒回家去找一找其他廢舊物品,是他變成好玩的玩具,起到了前後呼應的作用。但在整個活動中沒有很好地體現這個主題。

篇二十四:《學弈》課後教學反思

《學弈》課後教學反思

俗話說得好,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一片綠葉可以顯示大地的生機……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一件小事,往往能使人們受到啓發,有所感悟。第一單元的課文就是這樣,用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闡述一個深刻的道理。

第一課《文言文兩則》中的“學弈”就是如此,用聊聊四句話,講述了一個通俗易懂的古代故事:說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棋得人,他教了兩個學習態度不同的人下棋,學習效果也截然不同,文章結尾也點出了學習效果不同並不是因爲智力上差異,而是學習應該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這樣的一個意思,一種道理,用文言文說出來,理解起來就不太容易了。對本文我的'教學有很多地方值得回憶:

整節課我側重引導學生朗讀。課前,我充分閱讀教參,心中牢固的樹立“朗讀第一位”的觀念。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不無道理。我先是有聲有色的進行了範讀,用自己流暢自如的讀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隨後逐字逐句的領讀,獨處古文的節奏和韻味,幾遍下來,基本上學生都流暢自如了。再請學生理解意思,難度就降低了許多。

也有一些遺憾,比如對文中多音字的關注不到位,課前自己沒有弄清,導致課堂無言以對,影響了正常的教學進度。再有對文中代詞“之”探究過於細緻,致使自己有的時候也拿不定主意。還有講解太細,一篇小短文用了兩節課時間,掰開了揉碎了再嚼嚼,講得太透徹了,反而索然無味了。

課下和同頭課的老師交流,一致認爲,對於這種淺顯易懂的古文,我們儘可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老師適當的進行引導和點撥,解疑釋惑即可。

誒,總是自以爲是,怕學生不理解這兒,迷惑那兒,一位包攬代辦,此法不可行!不可行!慎思!

篇二十五:《行路難》課後教學反思

想起《行路難》這節課,至今仍歷歷在目,這節課我先先後後上了11遍,多少同事說我上癡了上傻了――現在想想,要出一節精品課,不經過千錘百煉是不行的。對這節課我一次次的教學設想被推翻,又一次次建立新的教學設想,真是“爲伊消得人憔悴”啊!對這節課,我體會最深的有如下幾點:

一、找準背景介紹形象化、感情化和省時化的切入點。

學生手中的資料上有林林總總的背景介紹,然而都是三言兩語且晦澀難懂,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爲此我多方查閱資料,力求找到形象化、感情化的背景介紹。最後終於選定了如下介紹“李白,生逢大唐帝國的鼎盛時期,夙有“濟蒼生”“安社稷”的遠大抱負,渴望得到君王的賞識,天寶元年,他42歲,經朋友舉薦,受玄宗皇帝詔聘來到長安,由布衣一躍而爲卿相。準備大顯身手,建立一番功業。但是此時的玄宗已喪失了早年勵精圖治的精神,只把李白看做文學侍臣,只是想用李白的才華爲宮廷生活做點綴。而李白那種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性格也與權臣們格格不入。在宮廷不久即蒙受讒言,最後竟被玄宗找了個藉口發落出來。幾十年的功業追求化爲泡影,這首詩寫在李白無奈離京朋友爲他送別之時。”另外,在出示背景時,我採取直接出示法,即沒有讓學生讀自己資料上的背景,直接在大屏幕上打出我找的這段背景,這樣做是爲了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走進文本研讀詩歌。後來讀到同行在網上的一段話更覺得自己這個環節的處理是正確的。這段話是這樣寫的:“雖然在上課時我已經儘量簡略介紹依然感覺力不從心,冗長的背景導入讓學生興致全無,過大又作用有限的信息在反客爲主排擠文本重要性的同時又侵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能將之簡約化,寥寥數筆交代清楚,相信效果會好很多。”可見背景介紹省時的重要性。而要找準背景介紹形象化、感情化和省時化的切入點更重要。

二、詩歌教學可從引讀入手理解詩句,體會感情。

對於這個環節我原來的設置是繁瑣的講解,結果佔用了學生朗讀和賞析的時間。後來我採用引讀的方式,設置問題導入想講的詩句,然後採用追問和感情朗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詩人情感。如這首詩的教學中我主要提了如下幾個問題“朋友爲李白餞行的酒宴是否豐盛,從哪兩句詩可以看出來?”“面對酒宴,李白有何舉動,從中可看出李白的心情如何?”“苦悶彷徨之餘詩人想起了兩個歷史故事,哪兩句詩引用了這兩個歷史故事?故事中的兩個人物有什麼共同點?李白爲什麼引用這兩個故事?”,教師簡潔引讀、“乘勝”追問,學生或脫口而出,或短暫思考,或自行商量,課堂呈現出自然、活潑、節奏明快,我似乎聽到學生的思維在拔節長高。

篇二十六:《行路難》課後教學反思

李白的詩歌現存九百九十多首,豪邁奔放,別具一格。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行路難》是樂府舊題。

由於我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受學校量化體制的制約,在課堂上仍是講的多,惟恐學生聽不明白,而且,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我總是擔心他們回答的不完整,因此,總是時不時的打斷他們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學生的思路,也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時間分配的不夠合理,課堂上的節奏顯得過快,爲了把所有的問題都講完,有些內容挖掘得不夠深;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恰當合理的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如書寫板書耽誤了一些時間,如果使用大屏幕的話,就會既節省時間又非常直觀。節約下來的時間也可以讓同學們有時間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從而加深同學們對詩歌主題的理解。儘管在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但也有一些收穫: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是主角,是課堂的主人。

學生的座位擺放和黑板設置是他們自主學習的保證,對面而坐便於小組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這種兵教兵的學習方法很有用。學生都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他們積極參與老師安排的每一項學習任務,沒有不學的,沒有走神的,也沒有在學習上打折扣的,整堂課在有條不紊的進行。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發揮,這種學習氛圍確實讓人感動;通過合作學習,創設良好的語言溝通環境,學生間相互交際,在交際中相互學習,在聽說中相互補充、評價、啓發與促進,切實鍛鍊和發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課堂上,解放了教師,只要課下能夠充分備課,在課堂上,在課堂上就可以以點評爲主,隨時在教學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隨時給學生以指導。因此,此種教學模式的運用,還需要不斷摸索,實驗,方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篇二十七:《行路難》課後教學反思

1、教學導入富於詩意,略有創意。我把個人對李白的理解與解讀作爲切入點,製造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嚮往和激情。

2、教學環節簡明流暢,清晰適用。我用課堂生成提升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領悟能力和理性精神,努力實現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3、運用“聯讀”的方法引導學生讀古詩,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有較大的信息輸入,先從大體上感知,然後運用在課堂上得到的閱讀經驗去閱讀李白的其他詩歌,從而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能更深入地與作者對話,與自己對話。

4、這堂課的不足之處在於:教師在導入之後沒有照顧到學生已經具有的閱讀熱情,沒有給機會展示、交流他們在預習時自己獲得的閱讀體驗。在具體的閱讀實踐活動中,教師也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只在被任務驅使,爲環節所困,過多考慮教學的形式,因而學生的活動甚少,這是新課堂之大忌。總之,“聯讀”是一種嘗試,理論支撐不夠,實踐經驗也缺乏,課堂就顯得力不從心。

四、改進措施

以新課程理論爲指導,努力建設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力爭圍繞構建和諧課堂、高效課堂去開展教學活動,使我們的課堂更具活力,更有凝聚力。今後應從以下角度去關注一堂課(一堂好課的“八字方針”):

魚,知識內容;

漁,過程與方法;

欲,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望;

序,課堂設計的順序合理、條理清楚;

量,單位時間課堂的有效容量、課堂效率;

度,考慮每一節課的程度、深度與難度;

恕,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教學、容許學生在課堂上出現錯誤;

變,讓課堂豐富多變、讓教學方式多變,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教育語絲

用賞識的眼光看孩子,讓每一個孩子成爲最好的自己;

用孩子的視角看教育,讓每一個孩子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用慧眼發現教育真諦,讓每一個孩子都滋生夢想

篇二十八:多媒體課後教學反思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髮生了改變,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四個部分組成。教師通過教學媒體傳輸教學內容,學生通過教學媒體接收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在實踐教學活動中發揮着橋樑紐帶的作用。

把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三者緊密聯繫在一起,而多媒體課件作爲新生的教學媒體,它跨越出傳統教育媒體的侷限,把語言、文字、音樂、圖像、動畫等集於一身。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單一而枯燥,教師僅靠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來工作,教師累得夠嗆,學生也不輕鬆,常被大量的重複性學習壓得喘不過氣來。

現在,多媒體進入了課堂教學,利用它可以把複雜的數學問題直觀形象化,可以使枯燥的幾何圖形在計算機的演示下有聲有色的動起來,大大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加大了課堂容量,爲學生的學習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本應在課下完成的作業在課堂上就可以解決了,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利用它會使教師的教學更加輕鬆,富有感染力。

利用多媒體,教師可將課程的內容有計劃、有層次、由淺入深地展示給學生,當觸及新舊知識的結合點或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自己動腦思考或小組形式討論,若有困難,則可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給學生,多媒體課件的直觀形象化,生動有趣化,真正爲教師解決課程的重點和難點提供了最佳手段。

同時創設出了激起學生的積極情感,進而形成了對知識的熱烈追求、積極思考、主動探求新知識的教學環境;創設出了———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

但是,多媒體的不合理濫用,不僅起不到優化課堂教學的作用,反而適得其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課堂重點、難點不能得到突出和突破,浪費教師或課件製作者的大量精力和體力等等。針對上述現象綜合教學實踐談一談筆者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要遵循趣味性、高效性原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能在數學學習時集中注意力、活躍思維。利用課件進行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媒體的畫面、音樂、文字是否真實有趣,能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動併產生求知慾望。

教學中的高效是指在一定條件下花最少的時間取得最大的教學效果。多媒體課件的優點在於短時間內向學生呈現大量語言、圖形文字,乃至活動畫面等信息,讓學生在優越的教學環境下獲取更多的信息。

二、製作多媒體課件需要注意的問題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運用多媒體課件是爲了使學生在多媒體技術創設的優良環境中學習,覺得更有興趣、更快、更好,同時讓他們接受現代教育技術的薰陶。

所以,編制課件必須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水平,從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規律出發,做到內容表達清楚準確,難易適當,趣味性強,問題的提出、回答及反饋易爲學生接受,視覺、聽覺要合理搭配,聲音和畫面要精選,以免干擾學生的視聽,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三、課件應有較強的教學針對性,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媒體是爲教學服務的,事實上,無論一個教師是多麼善於表達、比劃,也難以表現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識內容,而這些知識內容又往往是一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多媒體教學的過程再現等操作,便可以輕鬆解決問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如“順次連結四邊形(或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各邊中點所得到的四邊形是什麼圖形?”這是一道常見的題目,以前用傳統的方法來講,要在黑板上畫出大量的圖形,而且很難講清楚,筆者用幾何畫板製作了一個課件,動態地展示了當四邊形變爲“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時,順次連結四邊形(或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各邊中點所得到的圖形的變化情況,使學生很容易掌握了這個規律。不要把一些很容易講清楚的內容也做成複雜的課件,這樣不僅教師費時費神,學生也抓不住重點。

四、用多媒體教學要注意節奏在使用媒體課件教學時,要根據課堂的需要合理使用課件,不要出現教師在講解課件的怪現象。課件始終應服務於教學而不是教學圍繞着課件。所以,該使用的時候使用,不該使用時不用,避免教師急於向學生展示自己高超的製作技巧,一下子把課件從頭到尾演示給學生,學生因此而傾倒,一堂課下來,學生只感到欽佩,而沒有學到真正的知識。

五、要巧妙合理地使用多媒體課件要不斷推廣多媒體課件的使用範圍,創設條件,引導、鼓勵教師多利用多媒體課件開展教學,而不是停留在公開課上使用;要在數學課上多平衡發展多媒體課件,使之多元化、多樣化;要以提高教學效益爲宗旨,選擇合適的課件;要集思廣益,成立多媒體課件製作組,共同研製,開發課件,以節省人力、財力,並通過網絡來實現資源共享,以優化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

六、儘量地讓學生參與到課件的製作和操作過程中來自從媒體引入到課堂中來,教師一直是課件的操作者,學生雖然受到了多重感官的刺激,但是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是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所以,儘量讓學生參與課件的操作和製作過程,如此會使學生不僅是學習者更是研究者,這樣的課堂會徹底改觀,學生的參與意識會空前高漲,學到的知識當然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幾何畫板”軟件當然是首選,據瞭解,國內已有大批學校開展了“畫板”教學,教師和學生一起製作、一起操作、一起研究,課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實踐證明: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生動、形象的描述,能從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展現知識的內在規律,突破時間、空間、抽象、宏觀、微觀的限制,讓學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開拓學生的視野,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多媒體課件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中介,運用得好壞直接關係着教學實踐活動能否順利進行。因此我們必須努力研究多媒體課件的特點,在實踐中多用、巧用、妙用,充分發揮其作用,優化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篇二十九:多媒體課後教學反思

《小露珠》寫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過程,以及小動物和植物對小露珠的喜愛,表現了小露珠外表美麗,心靈美麗,她在美化、滋潤萬物的同時蒸發了自己。

讚揚了小露珠無私奉獻、無怨無悔的高尚品質。本文融科學知識、優美語言、思想啓迪於一體,有利於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美好情操。語言準確、生動形象,爲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供了很好的憑藉。

我從網上收集了很多優美的圖片內,並根據我上課的需要製作成了課件。

如何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並且緊緊抓住課文中每一個美的要素和亮點,激發學生去咀嚼、品位、感悟文中小露珠的外表之美、心靈之美?是我教學的重難點。

(一)複習導入。

上課伊始,先出示謎語,導入我要講的課,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小露珠形成這一抽象的過程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聆聽美的聲音,欣賞美的畫面,感受美的形象,使學生對露珠形成了表象,具有了感性的體驗,爲學習全文創設良好的意境。

第一自然段就在我的範讀和畫面展示中順利地被學生複習鞏固完畢。在這一環節中,利用多媒體的動畫效果吸引學生注意力,達到教學效果。

(二)形象演示,感悟品味。

課文的2—4小節描寫了三個小動物來到小露珠面前讚美小露珠的情景,這三段話有兩個顯著特點:比方形象;動詞確切。爲了讓學生感悟第2個特點,我利用多媒體動畫,學生從畫面上形象地看到:青蛙蹦到大荷葉上;蟋蟀爬到草稈上;蝴蝶落在花朵上。這時圖下出示三個句子,引導學生讀一讀,好好體會加點的詞把三個小動物的動作寫得多麼準確啊!“蹦、爬、落”這三個動詞生動地寫出了三種小動物不同的活動特點和生活習性。

在以上教學中,這些知識不是靠老我空洞的講解傳授給學生,而是通過動畫讓學生心領神會,使字詞訓練落到實處,同時把學生引入課文情境,獲得美的享受。

(三)圖文互補,內化積累。

課文第6小節描繪了一幅小露珠反射着霞光,使得所有的植物都變得格外精神、格外生機勃勃的美景。我在讓學生通過兩次自由讀充分感知這一小節的內容後,請學生思考“植物們爲什麼喜歡小露珠?”我重點理解了“光彩熠熠”這個詞語,出示與該詞相對應的迷人畫面,讓學生比較“黎明時的小露珠”與“霞光中的小露珠”有了什麼不同?學生通過看圖比較,知道了這時的小露珠更美了,不僅晶瑩透亮,還有了美麗的色澤。

爲了讓學生知道小露珠不僅用自己美麗的身體裝點了植物們,還用自己的身體滋潤了他們,我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明白到小露珠滋潤了植物們,被滋潤後的花兒更美了、葉兒也更綠了。這就爲後面的想象說話奠定了基礎,埋下了伏筆。

然後,我展示了一組小露珠的圖片,一邊出示,一邊從“裝點”和“滋潤”兩個方面來引導學生想象說話。學生對小露珠這兩方面的印象更加深刻了。

當學生能美美地讀出該小節後,我帶着學生一邊想象,一邊複述該小節內容。

在以上教學中,我提供了很多美麗的畫面,當課文中抽象的文字有了具體可感的畫面作爲依託後,學生便積極主動地積累課文中的語言,並進一步使之內化爲自己的語言。

(四)啓迪想象,情感昇華。

課文最後一節描繪的是小露珠變成水蒸氣離去時,植物們與之深情告別的場面。白楊樹向她招手,喇叭花動情地吹奏着樂曲。此時我引發學生想象:向日葵在風中直點着頭,好象在說:學生總是在說:“留下來吧,小露珠!”或者“小露珠,你別走啊!”還有的學生側重於要小露珠留下來幫助他。

我評價時就問:“小露珠爲我們做了這麼多的事,有沒有要感謝小露珠的呢?”“你要感謝小露珠的什麼呢?”讓學生懂得不要只知道對別人索取,接受了別人的幫助應當表示感謝。這一環節的設計起到了潛移默化地育人作用。

小露珠呢?她面對植物們對自己的挽留和感謝,她的心裏又是怎樣的呢?從文中“笑盈盈”一詞,學生感受到了她的快樂,小露珠的快樂是因爲她幫助了別人。從而昇華了主題,學生體會到了小露珠的助人爲樂、無私奉獻的精神。

這節多媒體教學使學生通過觀看童話故事般的課文情節,深刻的記住本課內容。是童話的抽象性在現實中展現出來。可以讓學生們在很直觀的條件下體會本課的內容。

篇三十:多媒體課後教學反思

在中學教學中,語文是一門特殊的學科。語文的媒介是語言,語文教學是通過語言去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語言的特殊教學活動,它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的文字水平(語文教學大綱),使學生的口頭、書面表達規範、生動、有說服力。

如果一堂語文課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渴望,並通過學生反覆練習,提高語言技能,這就是一堂好的語文課。某些數理化等認知學科,如果有疑難解決不了,運用多媒體教學室只是形象化,直觀化,問題往往會迎刃而解。

而語文學科則不同,它的豐富和複雜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比擬的,因爲它的媒介(語言)是不斷髮展的,用同樣的語法和詞彙構造可以創造出許多不同言語的作品來,這不是用一個有限的畫面或一個活動的場景(即多媒體課件)就能解決的。

中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是世上少有的,探究語言的過程就是理解和感受語言的魅力的過程。再精彩的語言只有經過學生的思維才能吸取到營養,因此,課堂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任何有礙學生自由探索的舉動都是多此一舉,甚至適得其反的.。

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介入,卻是這個想象的空間縮小了,林黛玉、哈姆雷特只剩下電視屏幕或圖片上的一個形象了,不再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他已經講學生的想象封殺,將其固定在一個模子裏,形成了“千人千面”、衆口一詞的局面。因此,語文教學應慎用多媒體,不可濫用。

篇三十一:多媒體課後教學反思

多媒體教學優點很多,我感受最深的是:

1、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官,促進大腦思維的展開,提高他們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

2、提高學習效率。視覺與聽覺相加,給大腦留下的印象遠遠不是1+1=2。

3、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時間。利用PowerPoint製作幻燈,不僅可以將所講的章節標題、重點、要點、難點、習題、答案等等都在大屏幕上一一展現出來,還可以將用於板書的時間節省下來講授更多的專業知識。

4、可以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侷限。例如傳統模式的視唱練耳教學的聽力技能訓練只侷限於一種模式一種音色——鋼琴,而實際音樂的形式和音色卻是非常豐富多彩的。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學生由此能夠得到多種音樂形式和音色的實踐和感知,課堂學習也不再單調和枯燥。

5、準確規範課堂教學。例如視唱練耳教學和考試中的旋律聽寫或模唱,可以因爲彈奏的速度、語氣、表情的不同,其難易程度也就不同。

對一條旋律的演奏,即使是由同一個老師來進行,也不可能做到每遍演奏的速度、語氣、表情都一樣,有時還可能彈錯音高或節奏,更不要說由不同的老師來彈奏了。而多媒體就可以做到無論重複多少遍、無論在何時何地進行都始終如一。

多媒體教學的好處真是難以一下子說遍。我認爲它的前景廣闊,大有作爲,它可以運用到每個學科的教學中去。

篇三十二:高中地理課後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地理教師,在今年的地理教學中,深感許多教學環節沒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重視,保證必要的時間投入,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並千方百計創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今年我執教高二年級,反思以往教學上的不足,改進教學方法,思考今後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尤顯的緊迫而必要。以下是我教學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處和今後的對策,希望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再走同樣的彎路,調整和改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儘管我每次備課時在教學目標的設立,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學法指導等諸方面都有自己的設計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採用的是教師教知識,學生記知識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生怕自己講的不夠多,有時一堂課下來,滿堂灌,原定的教學目標很難完全實現,教學目標無從談起。

對策: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圍繞並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通過學生的聯想,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對教學目標的實施,要正確處理師與生,教與學的關係,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突顯在學生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切實達到教學活動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二、現用的地理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學思想和理念指導下編寫的,具有時代性和超前性,特別是強調了生活的地理和學習的實用性,符合當代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學過程當中仍然難棄傳統的思維和方式,乃至全搬教材,因此學生感到課堂空洞、乏味,久而久之產生了對地理學習的抑制情緒,影響了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調動。

對策:緊扣地理學科的特點,充分挖掘地理學科的特色,優化地理課堂教學。尤其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三、應該怎樣對學生進行教學,我會說要因材施教。可實際教學中,我又用一樣的標準去衡量每一位學生,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掌握哪些知識,要求每一位學生完成同樣難度的作業等等。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地理成績的提高。

對策:每一位學生固有的素質,學習態度,學習能力都不一樣,對學習有餘力的學生要幫助他們要更高層次前進。平時佈置作業時,讓優生做完書上的習題後,再加上兩三道有難度的題目,讓學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降低學習要求,努力達到基本要求。佈置作業時,讓學習困難的學生,儘量完成書上的習題,課後習題不在加做。

人無完人,隨着我教學工作時間的增長和時代的進步,將會出現更多的不足之處,我只有在教學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不斷進步,不斷完善,才能使自己成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篇三十三:高中地理課後教學反思

我國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以素質教育爲鮮明旗幟,拉開了帷幕;通過一年來的教學實踐,我們感覺新一輪課程改革給高中地理教學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一、對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認知

湘教版的這套新教材,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較舊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簡潔、生動,圖文並茂,呈現形式活潑多樣。與以往的教科書比較,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顯減少,圖幅數量增多,甚至許多地方採用以圖代文,使圖像成爲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新課程在設計上明顯增強了對學生的啓發性,更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盡力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突顯新課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現方面,刻意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景,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精神。

新教材加強了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分析過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訓練,有意識地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創造條件。強調開展多種地理活動,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成爲探究問題的過程,獲取技能和方法的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倡導師生互動,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動”中,專門設計了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內容。動手:引導學生演示晝夜更替,解釋晝夜交替是怎樣產生的;畫圖表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計算兩地的時差等。動口:引導學生說明生命出現應具備的條件。動腦:引導學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總結八大行星的運動規律;分析歸納太陽輻射隨緯度分佈的規律;分析晝夜長短分佈規律;用科學的術語解釋四季的形成原因和過程。這些都爲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提供了有利條件。

教材還刪除了一些難以讀懂,不易理解的地圖;重視地理教學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應用。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開展閱讀、觀察、實踐和探究活動。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給教師提供了較大的、創造性的發展空間,以利於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新教材內容結構包括正文、圖表、讀圖思考、閱讀活動、案例等。所有呈現方式都是教材的組成部分,彼此相互聯繫,教學過程中就要做到靈活整合融會貫通。應特別重視圖像中的讀圖思考與活動內容的學習,它是“知識與能力”的載體,這也應是重點突破的地方。圖像在當今地理教材中已不再是“附圖”或“插圖”,而是與文字敘述並重的教材表述手段。如在教學中,積極利用教材案例創設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設問情景,極易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例:在學習氣旋與反氣旋時,利用颱風與寒潮的案例設問,對學生學習常見的天氣系統能起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動和讀圖思考,體現“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的基本理念。同時通過設計這種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新內容的過程中來。一些問題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具有開放性的特點,爲教與學留下思維空間。

二、課改以來教學工作上的困惑

在新教材實施的過程中,我們盡力把新課程改革的種.種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有收穫,同樣也有困惑,這些困惑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

1、新教材在知識結構方面,較舊教材而言更加不繫統,這對於教師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廣度,如何處理好教材的知識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學內容方面雖然做了適當的刪減,刪除了一些較難於理解的知識點,圖表,但課堂活動量明顯增加,如何有效的組織好這些活動,如何安排好教學進度,這些都爲我們每一位高一的教師提出了挑戰。我們感覺到課時緊張,在活動的組織上時間難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參於,那就只是走過場,流於形式,如果充分調動每位同學,那麼時間又難於滿足,教學進度無法完成。

篇三十四:高中地理課後教學反思

自從X月份擔任高XX級地理教學工作以來,一直在盡力摸索、瞭解現在高二學生地理的學習現狀以及其對地理學習的態度,以期能夠盡好的融入這個新的學習團隊。通過這幾個月的學習共處,大致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學生對於地理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

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雖然說得不盡完美,但是對於學生學習來講,態度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很多學生認爲:地理只需要在考試之前背一背,靠硬性記憶就可以解決問題,更有一部分學生對地理還用“副科”來稱呼,這種現象在理科班表現得尤爲明顯,殊不知這種態度已經犯了學習的“大忌”。高中地理的學習已經明顯的區別於所謂“地名學”,不是單純的記住“北京在中國北方,廣州在中國南方”等等這一類常識性的知識。而是更需要理解,以及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分析、並運用課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纔是新課標背景下學習的重點所在。

二、基礎知識薄弱

目前,我們這一屆學生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基礎知識比較薄弱,而且知識的遺忘率較高。平時,我們進行系統複習和知識網絡的構建的過程中總會遇見各種知識性的問題。

三、學生的答題規範性有待提高

我們在平時練習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能夠理解知識點,但是對問題的解答過程中用語不規範,還不能用“地理語言”來回答現實的地理問題,以致在考試中影響得分。

針對於以上一些問題,我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找出了一些具體的措施,希望能夠對我們的教學起到一定的指導性的作用。

一、理論聯繫實際,提高學習興趣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通過具體的實例來證明地理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用身邊的實例來提高同學們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從根本上端正學生對地理的態度;其次,在平時和同學們說明水平學業測試的重要性,讓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一定的緊迫感和壓力感。

二、學練結合,注重練習

鑑於同學們基礎知識薄弱的現狀,我們應對部分知識點進行適當講解,同時,輔以一定的練習題,加深同學們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的能力。通過練習,提高學生的答題速度和準確率,爲我們高三進行文綜打好基礎。

三、點評到位,具體提升

對於學生的作業進行及時批改,有針對性的進行講解和點評,對於具體問題規範答題用語,從嚴要求,從細節開始進行指導提升。

篇三十五:作文教學課後反思

作文課上完後,讓我最感欣慰的是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習的積極性都較高;學生的回答是那麼富有想象力,那麼富於創新;學生動筆時興致盎然,每一個同學都感到有話可說,作文難的苦惱基本看不到了。那些平時一聽到寫作文就緊皺雙眉的學生,這一次也沒有感到困難。

同桌互說後,學生迫切地想要與老師分享自己的想象。當學生和我分享他們的想象時,我讓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充分肯定他們個性化的語言或表達形式,充分尊重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並引導他們儘可能說得具體些;隨後請學生評價,說出最欣賞的地方,讓生自悟習作要求。我根據學生的評價隨機板書,對學生進行了比較明晰的寫作指導,幫助學生歸納出想象應該大膽、新奇、有趣,在想象的過程中適當用上一些平時積累的`好詞佳句、運用擬人、比喻手法,注意神態、心理、語言、動作等描寫,這樣可以讓文章更加生動有趣,更吸引讀者。緊接着讓學生給自己的想象內容起題目。在學生擬題目的過程中,我請兩個學生說說自己打算重點寫什麼內容,進而指導學生進一步明確了習作的重點段。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還注意捕捉一切機會進行習作的指導,有意識地爲學生提供了一些習作的素材,激發了學生的習作興趣,儘量克服學生作文中千篇 一律、千人一面的現象,使原來內容空洞、乏味的作文,變得有新意,有個性;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真期待學生能寫出滿意的作文!

篇三十六:春聯課後教學反思

春聯課後教學反思

《春聯》是一篇介紹春聯的小品文。本文用生動優美的語言介紹了春聯的作用、種類、特點及讀背春聯的好處。中心突出,通俗活潑,短小精焊,語言生動優美。是引導學生去賞讀春聯,感受春聯豐富多彩、情致優美的內容,講究對仗、用詞精當的技巧和抑揚頓挫、和諧動聽的聲律,薰陶、感悟、領略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無窮奧妙。

一、創設情境,在良好情境中學習課文

施教之功,先在激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在教學伊始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並且要爲學生創設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興奮起來,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課文作好準備。再讓學生融入濃濃的文化氣息中,在這樣的情境中賞讀課文,品味春聯內容之美與形式之美,感受漢民族語言文字魅力,瞭解中華民俗文化。

二、賞讀感悟,在閱讀感悟中欣賞春聯

對春聯豐富多彩、情致美好的內容之美的欣賞以及對春聯對仗之美、聲律之美的品味,都要建立在學生對春聯閱讀、感悟、體驗的基礎上。在學生找到課文中的春聯後就盡情地誦讀這些透着美的文字,插上想像的翅膀,藉助絢麗的圖片,將春聯描寫的美妙意境描述出來,這是以讀促悟。再引導學生帶着理解讀好這些對聯,這是以悟促讀。在讀中領略春聯所表現的豐富多彩、情致美好的內容。再接下來,讓學生按照春聯的內容來送春聯就水到渠成了。在美美的朗讀中,學生自然體會到了春聯講究對仗及具有聲律美的特點,這時,教師只要引導學生將這一點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即可。語文的教學重在讓學生積累,在本課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爲學生創造和提供積累優美語言文字的機會。

三、自主探究,把學習的權利交還給學生

學完課文,我們應安排一系列練習,以鞏固今天的所得。本課教學中安排了幾個有意思的練習,在練習中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春聯內容豐富,對仗工整,讀起來抑揚頓挫的特點,並掌握了使用文字的一些技巧。在練習中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一些自我表現和嘗試成功的`機會,讓學生在自由平等、自主探究中自己去獲取知識,解決問題,求得發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更高,教學效果更好,更能激發他們課後再學習。

四、拓展延伸,在聯繫中建立語文大課堂

好的結尾會產生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的效果。結尾處要令學生對本課內容咀嚼不已,欲罷不能,促使他們在課後開展拓展閱讀,使他們的文學品味得以提升。所以,學完課文,在學生掌握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們要引導學生充分地開發和利用課外學習資源來充實對文本的解讀,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渠道,讓學生在更廣闊的時空學語文、用語文,把生活看成是學習語文的大課堂,使學生獲得的知識和產生的情感更加立體、豐厚、久遠。

篇三十七:《鄉愁》課後教學反思

《鄉愁》課後教學反思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它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思鄉之情和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而且詩歌教學重在朗讀,因此在教學中,我讓朗讀貫穿始終,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意境美,進而感受蘊含其間的濃濃鄉情。

首先,導入時讓學生說出自己所積累的表達鄉愁的詩句,讓學生明白積累的重要,然後引出新課。

其次,進行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在朗讀中讀出節奏,讀出語速語調,讀出感情等。把無聲的書面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學生與詩人在詩歌中所迸發的思鄉愛國之情產生共鳴。其間的聽課文朗讀錄音能使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和節奏,給學生有一個模仿的標準,對下一環節學生的朗讀起到了較強的指導作用。從教學過程看,朗讀的.形式靈活多樣,有學生的自由朗讀,有學生的個人試讀,還有聽課文朗讀錄音,全班同學的集體朗讀。學生在這些形式靈活多樣的反覆朗讀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漸深入感知詩的內容,領悟詩歌的意境,品味詩歌的語言。正因爲教學中很好地處理了朗讀這一環節,所以爲其他教學環節的師生互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再次,在品味詩歌的意境這個環節中,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分組討論交流,充分體現了新課標自主、合作的教學理念,在這裏,既有學生個人的見解,又有小組集體的智慧,小組成員間各抒己見,互相交流,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畫面的情景,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最後通過拓展延伸,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其中的仿寫激活了學生創新的思維。

不足之處:課堂節奏有點前鬆後緊,在仿寫指導上做得還不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仍需努力探討並改進。

篇三十八:教學課後反思怎麼寫

教學課後反思怎麼寫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那麼教學課後反思怎麼寫?

教學課後反思怎麼寫

寫成功之處

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達到光輝頂點。

寫不足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爲今後再教學上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

寫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中,隨着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爲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寫學生創新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

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後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1 反思類型可有縱向反思、橫向反思、個體反思和集體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動研究法、比較法、總結法、對話法、錄相法、檔案袋法等等。

2 縱向反思和行動研究法

即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爲一個認識對象放在歷史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梳理。同時不斷地獲取學生的反饋意見,並把它作爲另一個認識對象進行分析,最後把兩個具體的認識對象揉在一塊兒整合思考。教學反思貫穿於你的教學生涯,而不是某一階段的特殊任務。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3 橫向反思和比較法

教學反思的時候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

當然,無論是運用行動研究法還是比較法,我們都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境界。

4 個體反思和總結法

“課後思”:一場課下來就總結思考,寫好課後一得或教學日記,這對新教師非常重要;“周後思”或“單元思”:也就是說,一週課下來或一個單元講完後反思,摸着石頭過河,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月後思”:對於自己一個月的教學活動進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質量分析,這是比較完整的階段性分析。

通過期會考試,召開學生座談會,聽取意見,從而進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或一屆教學的宏觀反思。

5 集體反思和對話法

集體反思指與同事一起觀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學實踐,與他們就實踐問題進行對話、討論,是一種互動式的活動,它注重教師間成功的分享、合作學習和共同提高,有助於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能使自己對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並獲得對問題解決的廣泛途徑。教師互相觀摩彼此的教學,詳細記錄所看到的情景。還可以用攝像機將教學活動拍下來,組織觀看。

每個觀摩的教師都寫教學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學實踐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後共同研討,重在針對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困惑,進行團隊反思,每個教師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即使出現認識上的衝突,也是一個智慧碰撞和切磋學習的機會。” 注重教師之間的合作與對話是反思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徵,反思不僅僅是“閉門思過”,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也是進行教學反思的重要途徑,這是由教與學的社會性本質所決定。

除了同事之間的集體反思外,還可請教育教研學者介入,提出有促進性、針對性的建議,促使教師不斷反思,從而獲得更新、更全面的認識。

篇三十九:職高課後教學反思

一、成因

1、認識的偏差。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爲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努力了一段時間不見效,就要放棄,他不知道不是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進入職高的學生大多數是偏科,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能迅速提高的專業課和數學上,而對於語文則不抱有大的信心,認爲學與不學一個樣。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

二、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爲學生的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高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爲憑着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

因此,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生的需求,因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我們應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如在講柳永的《雨霖鈴》時,可以創設一個國中畢業離別的情景。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爲“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篇四十:美術課後教學反思

美術課後教學反思兩篇

課後反思一:

通過本課學習,學生們基本掌握瞭如何讓人物和環境達到和諧關係,人物造型合理添加與形象相配的環境來突出主題。視學生的學情,一邊上課,一邊調控、創造、發展、適應。對學生各方面瞭解得越充分,教學的主動性就越大。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認真鑽研教材,整合課程資源,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把課改專家的'思想轉化爲教學實踐。督導課使我受益匪淺,不僅對教材挖掘得更深,還能通過督導課取他人之長,尋找自己的不足,此次教學發現自己離收放自如的境界,還有一定的距離,教學組織還需努力學習。平時還要不斷積累,注重課堂的生成資源,讓學生成爲真正的主人。

課後反思二:

《色彩的情感聯想》一課,雖然學生對顏色並不陌生,但對色彩的調配和變化規律卻不瞭解,而且因爲學生第一次接觸水粉顏料,可以說對每一種物品和色彩都充滿了好奇,於是我在教學中充分讓學生去自主實踐,探索發現。我首先讓學生觀察教室裏都有哪些顏色?你喜歡哪些顏色?教室裏掛了很多漂亮的裝飾物,有綠色的葉子,紅色的國旗,黃色、紫色、粉色等各色的花瓣,還有各種顏色的衣物和文具。同學們驚喜地發現,原來我們的教室裏竟然有這麼多美麗的顏色,我又讓學生觀察外面自然界中還有哪些顏色,學生通過觀察,發現了我們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繽紛,也激發了學習色彩的興趣。我又適時提出問題:這些美麗的顏色能不能用顏料調出來呢?學生齊聲回答:能。我沒有急於出示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動手調配顏色,學生的積極性特別高,不斷地向同伴和老師展示自己的新發現,學生在自主實踐中體驗着學習的樂趣,並久久回味。看到學生這樣快樂,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要讓我們所謂權威的說教代替了學生的直觀體驗,扼殺了學生探索的自由,要讓學生成爲學習的真正主人。在教學中我們還要善於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關注學生的情感,改進教學和組織形式,才能實現教學目標,創設教學的新境界。

篇四十一:課後的教學反思

初次讀《雪兒》,讀第一段時,讓我想起了趙傳的那首《我是一隻小小鳥》:我是一隻小小、小小鳥,想要飛卻飛也不高……這不正是我的真實寫照嗎?腿跌傷了,因爲爸爸媽媽工作忙,空蕩蕩的家裏只有我自己一個人度過那漫長的冬天,那時的我就像是一隻關在籠子裏的小鳥,渴望春天的到來,渴望到外面的天空去自由飛翔!

父母又怎能不知曉兒女的渴望呢?於是,爸爸給我帶回了一隻受了傷的白鴿,希望它能陪伴在自己的孩子身旁,和孩子一起玩,一起聊天,讓孩子不再感到孤獨。這裏,也體現了爸爸有一顆善良的心靈,我和爸爸一起給白鴿洗澡、敷藥,還給它起了一個好聽名字:雪兒。雪兒,多麼聖潔的名字啊,它是那麼純,那麼美,不忍讓人去破壞它所帶來的意境!就像那遼闊的、湛藍透亮的天空上飄着的朵朵白雲,於是,我們一起到陽臺上去看藍天,去看藍天上那飄飄悠悠的白雲……這裏用了省略號,激發我們想像,他們還看了什麼呢?我想,也許還去看了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吧。陽臺的空間畢竟狹小,他們渴望有更大的空間去自由飛翔,他們的志向該是何等的高遠啊!

多麼讓人喜愛的雪兒啊,它長得美,名字美,意志更美!它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能夠飛趣千山萬水,忠實地爲人們傳遞信息,從爸爸的話裏,我們認識了一隻不怕困難,意志堅強,忠誠的'信鴿,而這更是我們人類應該具備的優良品質啊。其實,爸爸還是在教我怎樣做人!這是一個用心良苦的爸爸啊!

雪兒的美還在哪裏呢?不能工作的信鴿還會美嗎?是的,雪兒渴望自由飛翔,在藍天這個大舞臺中施展自己的才華,於是雪兒飛起來更美!你看,它那雙翅膀被春風高高地托起,在藍天中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是啊,融入空中的雪兒最美!有了飛翔的理想更美!我不是也有和雪兒一樣的理想嗎?冬天來了,春天不會遠了!穿過夜色,就會迎來新的太陽!這是多麼相融一色的美景啊!這又是人與自然最和諧的景色,讓我想起了那隻站在水手肩膀上的小鳥,人與動物何時能相處得如此融洽啊?

幸好我知道信鴿有它自己的舞臺,可是動物的情感在此時此刻表現得淋漓盡致,雪兒又飛回陽臺,轉着圈兒咕咕叫,然後望望我,向藍天飛去。這隻飛翔的信鴿還承載着孩子的希望吧?我放飛的何止是一隻信鴿啊,還有自己的理想吧?

讀罷此文,我在想,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一隻怎樣的信鴿,一個怎樣的爸爸啊?

再讀課文

(以下是自己的淺見,期待您的觀點!)

一:教什麼?

1、學會愛

縱觀本單元課文,正如高子陽老師所述,無論是《微笑着承受一切》,還是後一課的《花瓣飄香》,都在無形中教會了孩子怎樣做人,在無聲無息地感染,浸潤着孩子們的心靈。這對於處在價值觀,人生觀剛剛起步的三年級孩子來說,到底能夠得到些什麼呢?那這一課,就讓孩子帶着對動物的愛來感受這一切吧!爸爸愛我,給我帶回雪兒,我愛雪兒,放飛藍天,這由小愛到大愛,到個人之愛到無私的愛,不正是孩子們所要擁有品質嗎?

2、教會孩子用自己的真情實感記事

本單元都是記事的文章,通過記事來體現人物的情感或突出一個主題,這是國小階段的主流習作。如何整合運用,我想這是我們老師所要進行深思的?特別是對我們這些沒有經驗的年輕老師來說,針對課文進行習作套路的教學是很有必要的。可惜的是,直到現在我也沒能攻克。

二:怎樣教?

以讀帶悟,各抒己見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老師的思維並不能強加於學生。這篇課文,學生就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解讀:人與動物;父母對兒女的愛;雪兒的品質等等。因此,在教學中,除了要就雪兒這一主線進行教學外,要通過各種形式的讀,特別是靜心體會讀,讓學生悟出一些道理。還可以通過課後習題4一併進行感悟,讓學生各抒己見。

篇四十二:課後的教學反思

一年來,經過不斷的培訓學習和鑽研摸索,我對靈動課堂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日常教學生活中一邊實踐,一邊改進,也經常與組內教師交流探討,相互學習。我們積極進行小組建設,加強對學生的培訓。每天總會出現這樣那樣不同的情形。預期的內容講不完是常有的事,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不如意也是常有的事情。小組交流時那些表達能力強的學生明顯佔有優勢,而那些不善表達的同學只是被動的聽,甚至在嘈雜的討論聲中一無所獲。在彙報時這些同學幾乎成了擺設。一開始輪到他們組彙報時,這些同學自動放棄機會不參與。後來規定必須全員參與時,他們只是完成讀題,讀指定的段落這些任務。在質疑補充環節中,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知識層次還達不到要求,所以一方面質疑補充的深度不夠,另一方面被質疑方缺乏判斷的能力,不能正確的反駁,甚至別人說錯了,也不能堅守自己的意見,還笑容滿面的對質疑者說:謝謝你,我接受你的意見。在靈動課堂開展的過程中,各式各樣的困惑、矛盾不斷出現,各種的牢騷、抱怨也經常出現,這樣的課堂模式到底適不適應國小階段的學生,內心充滿了困惑。每日總在不斷的反思、改進。再反思、再改進,希望有朝一日孩子們能達到靈動課堂的效果。我的內心充滿了期待。

十月的一天,要講的課文是《爬天都峯》。這是第一課時的教學。課前我已經佈置了預習。一開課,我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經過昨天的預習,這篇課文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問題一出,孩子們積極發言。一個孩子說:“我覺得天都峯很高。”剛說到這裏,幾個孩子就爭着舉手要告訴大家他是從那句話看出來的。一個孩子說:“我是從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這句話看出來的。”另一個立即要求補充,“老師,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這句也能看出來。”“老師,除了這幾句,我還從真叫人發顫感受到了山高。還有人不服氣,接着說:課文中小姑娘問老爺爺的一句話也能看出來。”當這個孩子提出:請大家把書翻到第十頁,跟我讀這句話:“老爺爺,你也來爬天都峯?”時。其餘同學立即表示贊同。聽着孩子們的回答,看着他們身上所透射出來的自信,我的內心有一絲欣慰,這不正是我們的課堂所要的嗎?

篇四十三:課後的教學反思

《老師的手》一課它隸屬於第十二版塊“愛在我們中間”,講述了母親節這天,從小失去母愛的小道格拉斯在獻給母親的畫中畫上了老師的手,讚美了師愛的偉大和孩子心靈的質樸。我設計的這堂課,旨在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和感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用自己溫暖的手給予學生慈母般的愛。

我在教學過程中把感悟第三自然段做爲重點,主要讓學生體會老師的愛。首先讓學生找出詞和句子,然後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師愛的偉大。縱觀本節課的教學活動,還覺得有以下幾點不足:

1、教學方法單一。提問,學生朗讀,學生回答時急於讓學生跟隨着老師的思路,替代學生回答的語言過多,制約了學生的思維。

2、對語文品析式教學的教學方式領悟運用不夠透徹、膚淺,不能做到大膽放手,勇敢嘗試。

3、沒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需求。在這節課中只是關注到一部分學生的反映,未能給學習困難生更多發言的機會。而且課上發現了這樣的問題並沒有及時地採取措施。

4、沒有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的意識。有一部分學生雖然也好奇、興奮,但那種主動的意識沒有被激發出來,沒有參與進去,而只是站在了旁觀者的位置上。

6.教學環節不夠緊湊。課文的內容簡短,雖只有三個自然段,但由於沒有準確的把握住教學的時間,故在教學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時間有些匆促,未能達到朗讀感悟的目的。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必須要駕馭好課堂。在時間安排、環節設計中都要認真思考,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課文內容的重點出發,力使自己的教學簡單有效。真正在語文課堂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感悟的能力。

篇四十四:高中生物教學課後反思

新一輪課程改革以全新的課程理念,新的課程標準,爲新一輪課程實施描繪了一幅美好的藍圖。我校新課程實施已半個多學期,在這過程中體驗到了新課程改革的種.種酸甜苦辣,下面就談談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心得與反思。

1、轉變教學觀念,全面落實課程目標

本着教學方式應當服務於學生的學習方式這一教學思想,教學中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通過全組教師參與式的研討,運用課改的理念,對課例進行分析、模仿、借鑑,從中領悟一些新穎的教學方式,啓迪自己的課堂教學,加強集體備課,取得共識,發揮羣體效應,全面挖掘教材,探討教學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間互相聽課,課後及時組織評課,傾聽教師的意見。通過聽課、交談等途徑將教師一些好的教學方法進行梳理、小結。通過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學方式呈現個性化、多樣化。

2、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充分合理地開發新教材

新教材中的課程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具有基礎性、先進性、時代性的特徵,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最大的變化是呈現形式上的變化,每章節由章首頁、若干節、本節小結和自我檢測四個部分組成。每節由問題探究、正文、旁欄、練習四個版塊組成,旁欄又安排了“相關信息”、“知識鏈接”。每節課均以“問題探究”開始,通過觀察圖片、創設情景、討論問題進行課堂導入,這些情景、問題貼近生活,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並且步步深入,引導課堂內容的呈現。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或展示圖片等手段,發揮學生的視覺感官,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說。“本節聚焦”是一節課的具體學習目標;“相關信息”是對正文主欄內容的補充和延伸。“知識鏈接”是不同章節的前後呼應,形成概念間的邏輯聯繫。對正文中的“資料分析”(或資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與討論”多采用自主學習、探究和小組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去討論、去操作、去試驗,從而對知識進行歸納形成概念,得出結論。每章節後面都編排了些習題,這些課後練習和章檢測題比以前要求高了,增加了與生活實際聯繫的練習題,特別是增加一些活題,如技能應用、拓展題,有一定難度,既有思維拓展,也有知識用,還有某些科學探究技能的訓練等。對於這類習題採取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各自的觀點,再由學生進行相互評價,最後由老師加以點評,從而使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悟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3、組織好探究性學習,促進能力的發展

《分子與細胞》中有四個探究性實驗,這些探究活動改變傳統注入式或啓發式,而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通過各種途徑尋求答案,在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科學方法上加強點撥和引導。一開始對於這些沒有定路可循的探究活動,我們確實很是費了腦筋。怎樣開展這樣的課程,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做?學生的能力有限,結果定是一片混亂、一無所獲;還是像傳統驗證性實驗一樣給個經典的套路,直接告訴答案,死記硬背下來?那樣的話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這些課程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經過我們備課組的共同探討,我們對探究性實驗採取兩種手段:1、設置恰當的問題情景,引發有價值的課堂交流。2、營造複合型、多元化的課堂交流氛圍。教材中的探究提供了背景資料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通過這些現象和知識點的聯繫,從而提出問題。學生對生活的問題很感興趣,迫不及待地想找出問題的答案,有了問題之後老師不能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通過蒐集資料或者設計探究方案,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

4、多元化地評價學生

新課改對學生的評價不在以考試成績作爲唯一的評價手段,而是本着一切爲了學生髮展的理念,採用多元化的評價手段。經過備課組的多次研究,本學期我們的評價內容包括模塊考試、單元測試、實驗技能和平時表現(包括預習作業、課後作業、課堂表現)。

篇四十五:六年級教學課後反思

作爲剛剛擔任六年級語文教師的我,面臨的問題就是: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我覺得一節好的語文課可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以任務引導學習,激發學生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學習內容。語文教學離不開情境,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讓學生自由“展示自己”

課堂上,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每學習一篇新課文,我都鼓勵學生儘可能地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上課時,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提高。我經常上網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另外,我還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內容,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使學生儘量領悟不同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鼓勵學生閱讀中外兒童名著,領略書中的精妙所在。

篇四十六:幼兒園課後教學反思

詩歌《夢來過了》短小簡潔,層次清晰明朗,富有兒童情趣,也符合大班幼兒具體形象的思維和感性的、富有幻想的心理特點。每個人都會做夢,孩子也會做夢。但對孩子來說,夢是那麼神奇和不可捉摸,對於夢的感受也是那麼的難以形容。將該詩歌作爲欣賞載體,讓幼兒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感受詩歌的意境美。這也是本次教學活動的重點。

美中不足的是,我覺得事先我可以準備一段優美的音樂,在音樂中,讓孩子們聽聽音樂,說說感受。然後我導入了主題。“聽着這麼好聽的音樂,甜甜的睡下了,做了一個甜甜的夢。你想知道是什麼夢嗎?”相信孩子們都會很好奇的張大眼睛說“想知道”。於是,我把自己的夢和小朋友分享。接着,我與孩子們都討論起各自的夢,孩子們的夢有的是夢見自己變成超人打敗了怪獸。有的是變成了一隻漂亮的蝴蝶在花叢中飛舞,有的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個漂亮的小公主等等。而我則是由自己做夢引出一個小朋友做夢,引出了詩歌。

如果我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朗誦起詩歌。孩子們會更安靜的傾聽,彷彿就像自己正在做夢一樣。有了前面討論的鋪墊,再通過“夢什麼時候來的?”“夢什麼時候走的?”“夢去了哪裏?”這些問題的回答,孩子們對詩歌很快就掌握並熟悉。

最後環節,如果有音樂,孩子們自己跟着音樂朗誦詩歌,感受到夢是很美的。是虛幻的,是抓不住,留不住的。這樣活動可以在好朋友之間說說剛纔的夢中結束。

活動反思:

(一)反思活動目標:

本次教學活動達成了我預期的效果,活動的完成基本完成活動目標。活動的重點的考量也很好,因爲,這首詩歌是很簡單易懂的,但是詩歌的學習不僅僅是會讀、會表演。而是讓孩子們在學習詩歌的同時,感受到詩歌《夢來過了》這一文學作品所帶來的意境美。

(二)反思活動環節:

1、導入環節。

孩子們的想象有點太偏、太雜。如果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感受那種美的意境,一定會渲染的很好,但我覺得我的導入有點偏離了活動的主旨,如何讓孩子們發揮充分的想象,卻又要讓孩子們的想象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在說說自己的.夢的時候,孩子們的夢千奇百怪,大部分孩子的夢是美好的,但還有個別幼兒的夢是很可怕的,我沒有加以引導,沒有將這幾個孩子引導這個優美的意境中來。

2、學習詩歌的環節。

我的形式太單一。可讓孩子們發揮自己的想象,說一說小男孩在找夢的時候是怎麼樣的心情,他還可以去哪找找,爲提煉夢是留不住的打好基礎。

3、結束的環節。

活動太單調,

活動結束,可以讓幼兒通過遊戲的形式,爲幼兒營造一個輕鬆的活動氛圍。讓孩子在學中玩,玩中學。

(三)對文學作品反思:

傳統的詩歌教學,教師只注重“教”的過程,只是把讓孩子學會背誦詩歌、會表演作爲最終的教育目的,而忽略了孩子“學”的過程,把孩子當成了知識被動的“接受者”,孩子的創造力不能得到發揮,孩子的主體地位更是難以體現。只有讓幼兒充分的去看、去想、去說、去體驗、去發現、去創造,幼兒纔會更快、更好的掌握詩歌內容,同時獲得詩歌以外的能力發展,爲其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篇四十七:英語課後教學反思

英語課後教學反思

英語課後教學反思(一)

國小英語教學反思過程實際上是教師把自身作爲研究的對象,研究自己的教學觀念和實踐,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效果。簡單地說,教學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學,即“教中學,學中教”。

在國小英語教學中,及時地、有效地進行反思,科學、全面地分析教學過程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反思,教師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計劃,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計劃更迎合實際需要。這對提高教師個人的教學專業水平和教學專業技能,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優化教學,培養學生的良好綜合素質都有着重要的意義。那麼,怎樣寫好國小英語教學反思呢?教師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反思。

一、思效――自我評價

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教師最關注的問題,進行課後反思要做到“當堂思效”。即上完課後要對本節課的教學效果作一個自我評價,比如分析學生哪些內容掌握得好,哪幾部分有困難,哪些學生學得成功,還有多少學生需要指導等;同時,還要堅持“階段思效”,即對一階段的教學工作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進行自我評價。如在學習《用英語問候他人》。我根據課文內容作如下的安排:

1、學生聽錄音,感知課文。2、聽音,識圖。3、聽音,重複課文。4、分角色朗讀課文。上完課我發現學生非常的聽話,總是被我牽着走。老師讓做什麼,他們就做什麼,學生始終處於被動中,可是這樣的學習是不會有利於學生的長遠發展的。針對這種情況,對教案做了重新調整,我採用了“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在熱身複習之後,我交待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多學一些禮貌用語。我告訴學生要開展評比“禮貌之星”的活動。比一比看誰能獲勝。任務的明確,給了學生一個學習的動力,讓他們有了明確的目標。他們的積極性就高了。當我組織學生參加“找朋友並問候你的朋友”的活動時,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了高潮。他們拍着手,興致勃勃的去交朋友,用英語問候朋友。

二、思得――總結經驗

一節課結束後,回顧教學過程,體會學生學習的成功之處,教師一定能從中受到啓發,總結成功的經驗,如能及時記錄,可作爲日後教學工作的借鑑,有助於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如我在教“cock (公雞)”一詞時,突然有個男孩子怪聲怪調地說:“有沒有母雞呀?”頓時,全班一片喧譁。我沒有馬上批評那個學生,而是平靜地說:“有,不僅有母雞,還有小雞這個單詞。”接着一一講解,並表揚了那位學生好學好問,但也批評了他說話的態度。我覺得這樣機智的處理,既沒有干擾正常教學,還使學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識,受到了教育。

三、思失――及時補救

課堂教學中有所得也必定會有所失,學生的性格各異,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參差不齊,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過程總會有不相適應的地方,如教法的運用,知識的講解,例子的選用,板書的設計,學生的反應等方面,課後都會覺得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對於教學工作的不足,要反覆思考,仔細琢磨,採取措施,及時補救。例如在上完《This? is our? school.》這一課時,我進行了反思:時間的把握不好,精神緊張,生怕不能夠上完自己準備的內容而提前講課,而在感覺時間有餘時又沒有及時地調整教學進度,還是快速地講完內容,這對整節課影響很大。以後再上這節課,可讓學生仿照課文自編對話,時間即可控制得當。或在備課時就要預防出現時間多的情況出現,準備音樂或短片,在時間充足的.情況下讓學生欣賞,既讓學生放鬆了身心,緩解了孩子的疲勞,又將時間把握得分寸有度。

四、思改――得出新法

“思”的最終目的是“改”,通過對各個教學環節得失的客觀分析,找出問題的癥結,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對策,提出改進教學的策略和方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思“改”對我們從事多班教學的英語教師來講非常必要的,例如:在教授《用英語問候他人》,因爲有了前一班教學後的反思,所以在後一班班的教學方法就改變了,教學效果也顯着提高了。

五、思疑――提升自我

在國小英語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尤其是學生當堂提出的與課外知識相關的問題,我們未必能當堂一一作答,出現“卡殼”現象勢必難免,這種“教然後知困”值得我們深思。如在教《At? the zoo》這首chant時,我講到了袋鼠是澳大利亞獨有的動物,這時,就有一個學生問我:“老師,你知道考拉嗎?英語怎樣講呢”,就這個問題我確實是不知道的。我對學生們講等老師查到了再告訴你們吧,或者你們也可以從網上找到答案再告訴老師。聽我們這麼一說,學生們回家後就積極查找資料並在第一時間告訴我。當然,我也上網查找了相關資料。

課後反思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一位優秀的教師,上完課後必然會自覺不自覺地進行反思。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課後反思都必須用文字記述下來,寫成手記。教學手記記的應當是有價值的東西。下面五個方面可供參考:

一、記成功之舉。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如在上《新標準英語》第二冊第十模塊第一單元時,我採用了歌曲鞏固句型,即用《兩隻老虎》的旋律,把句型Where? is …?It’s on/in/under…同時把學生喜歡的“福娃”當作詢問的對象,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高漲,教學效果非常好。

二、記“敗筆”之處。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爲以後再上時應吸取的教訓。在《新課程研討會》的一節公開課上,由於擔心時間不夠,在學生做遊戲時,對於個別學生違反規則時沒有把她/他指出來。過後我進行了反思,認爲這個環節成了這節課的“敗筆”之處。因爲這個活動除了鞏固三個方位介詞之外,同時旨在培養學生的誠信理念。

三、記教學機智。課堂教學中,隨着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爲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四、記學生見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他們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爲以後豐富教學的材料養分。如:在講到單詞“kangaroo” 時,學生知道它是Australia獨有的一種動物,但有個別學生還告訴我澳大利亞的國寶是一種叫“考拉”的動物。我請他給全班同學講了它的特徵與生活習性,最後,他說他將在本班QQ羣內詳細介紹。通過這件事,我認識到我們的學生是會思考的,是有着自己獨特見解的鮮明個體,我們應好好利用這無比優越的資源,使我們的英語課堂更加有吸引力。

五、記再教設計。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啓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因爲,我們國小英語教師所教的班級不只一個班,“再教設計”能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

總而言之,寫課後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時寫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寫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穫。只要多一點教學反思的細胞,就會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益處多多,其樂無窮!

英語課後教學反思(二)

以下是我在校展示課上執教《 Unit2 Point to the desk 》一課教學活動的反思。

一、 反思教學內容

本課是閩教版國小英語三年級《 Unit2 Point to the desk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習新單詞 desk/chair/blackboard 以及對上節課的舊單詞 door/window/point to the… 的複習。根據當天的學生的感知和記憶情況來看,新詞 desk 的發音學生的掌握很模糊,尤其是 /e/ 這個音。句型 point to 的發音也是很模糊,同時在句型的單詞的呈現方式上我可以更多引導就好了,要對他們給予更多的信任,讓學生成爲課堂真正的主人。

二、 反思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主要採用的是 TPR 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這兩種教學方法結合符和新標準英語的教學理念,整個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教學環節一環扣一環。教學過程中在教讀 desk 的發音拉慢了原計劃的進度,致使後面的 Let’s sing 沒有學習。另外對句型 Point to the 、、、的操練不是很到位,這個教學環節應該讓學生多張嘴練習,即使有的同學發音困難,老師都應該充分的相信和肯定他們,多給他們機會練習。時間把握的比較不好 .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必須做到取長補短,不斷上進。

英語課後教學反思(三)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過程中影響學習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學習者的情感控制。近幾十年來,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包括動機和態度等對英語學習的效果乃至成敗起到相當大的作用。如何將素質教育理論引入外語教學是當前外語教學戰線的一大課題。英語學習成功的因素中,除了智力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那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英語教師的教學重點是放在教學內容,教學大綱和考試形式上呢,還是將教學注重點轉移到學生的性格、興趣、情緒等方面的培養和控制?這是,現代教育思想轉變的重大原則問題 。()事實證明,認爲自己“民主、開放、平靜、友好、體貼、樂於助人、聰明、富於邏輯性和快樂”的人,一般來說,其學習英語成功的可能性要大於與上述性格相反或相差極大的學習者。另外,在外語學習過程中,由於外界因素的影響,學習者會出現焦慮沮喪煩躁不安等情況,英語教師作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應注意對外語學習者情感因素的培養和控制。尤其是在中學的低年級階段,英語教師要培養對學生的親近感。在課堂教學中英語教師要十分尊重學生,注意激勵學生,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在當前“減負”工作中,英語教師尤其要注意體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心理感受,親近學生,使學生喜愛英語教師和英語課,從而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益。

篇四十八:觀潮課後教學反思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爲主的散文,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後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觀其景。姚佳妤老師執教的是第二課時,把潮來時這一段作爲教學重點,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爲:通過感情朗讀,感悟課文重點內容,背誦三、四節;學習作者按照觀潮順序、抓特點記敘景物的寫作方法及用詞的準確、恰當;瞭解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綜觀這節課,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突出言語實踐,體現了聽說讀寫的整合,凸現了語文本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這節課教師讓學生在大量的讀說寫的實踐中進行了紮紮實實的言語訓練。

1、注重了朗讀的訓練和指導。書聲朗朗是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朗讀既是理解的手段,也是表達的手段。本節課教者做到了以讀爲本,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學生朗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有滋有味,讀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偉。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了學生的語感,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注重了語言的積累與運用。熟讀成誦,是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語文課堂中教師抓住機會引導學生在讀熟的基礎上背誦課文,促進了語言的積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感。語文教學最終的落腳點應在“讀寫結合”上。“教材只是個例子”,“讀”是爲了會“寫”,也就是讓學生把從教材中學到的寫作知識和方法在實踐中運用。本節課教者注重引導學生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並及時爲學生提供了一段海潮的錄象,讓學生模仿作者描寫錢塘江大潮的方法進行練筆,可謂水到渠成。讓學生把學過的詞語、句子運用,更有利於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用精美的教學語言給學生以薰陶感染。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裏的對話是一個多元化、多層次的對話,教師與文本的對話是第一位的。一個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語言領悟能力,只有教師對文本感受得深,領悟得透徹,教起來才能得心應手,遊刃有餘,引導學生才能到位。正因爲教者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解構,在教學過程中才會用精美的語言啓課、過渡,如:引導新課部分“大自然是偉大的魔法師,它賦予了錢塘江大潮奇特、壯觀的美,而作者又是神奇的畫師,他用優美的語句,勾畫出錢塘江大潮一幕幕有聲有色、雄偉壯觀的場面。究竟是什麼樣的語言魅力,使得大潮猶如在我們心中澎湃呢?那麼這節課讓我們隨着作者再次去感受錢塘江大潮那無法抗拒的美吧!又如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和背誦部分“作者按照從遠到近的順序描寫,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隨着時間的推移,大潮從遠處向我們移來,聲音越來越大、氣勢越來越宏偉、場面越來越壯觀……帶着對錢塘江大潮深深的愛,把潮來時氣勢非凡、奔騰咆哮的壯麗圖景背誦下來。再如“錢塘江大潮的奇不單單表現在潮來前平靜而又略顯幾分神祕,也不僅僅表現在潮來時的非凡氣勢,潮頭過後的情景,我們也能品味出它的神奇……這如詩如畫的語言象溪流一樣流進學生的心田,無時無刻不給學生以薰陶感染。

三、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爲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採用了錄像手段讓學生感受到了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偉,體會到了文章的描寫順序。特別是錄象中教師爲學生提供了文中描寫大潮的關鍵詞語如:聲音:悶雷滾動→響聲越來越大→山崩地裂形態:風平浪靜―-一條白線――橫貫江面――白浪翻滾――白色城牆――白色戰馬。使學生把抽象的語言和具體的事物結合起來,使大潮的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更形象,有如身臨其境,從而進一步感受到作者語言的優美。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篇四十九:多媒體課後教學反思

目前,應用多媒體教育手段進行教學主要體現於課堂教學形式上,即課件形式,並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通過電子課件設計,教育信息能夠快速、準確、全面地傳授給學生。同時,這種教學方式又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學性,在教學中發揮其魅力,促進了教學形式的豐富多彩、教學過程的優化組合和教學質量的普遍提高,從而給教育教學注人了新的活力和生機。

一、多媒體教學的優點

1、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習興趣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力求探究知識和技能、帶有強烈愉悅情緒色彩的認知傾向。它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也在學習活動中生成與發展。它可以成爲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認識本身就是一個激發生動的、不可熄滅的興趣的最令人讚歎、驚奇的奇異的過程。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一切學習活動包括語文學習活動在內都應該有濃厚的興趣伴隨。教師應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上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要認真去研究、敏銳地捕捉,我們就會擁有多種激發學習興趣的手段和方法。

皮亞傑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啓發性原則,強烈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思維,使之振奮起來,產生積極探求新知的慾望。多媒體教學作爲一種新型先進的教學方式,以其生動性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勾起了他們強烈的求知慾。

2、可以使課堂更加活躍。

多媒體可以將無聲的語言和有聲的口頭語言與文字、圖片、聲音、動畫、視頻等有機統一起來,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事物、現象或過程生動地再現於課堂,並將教學中無法展現出來的東西呈現在學生面前,將文字、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融於一體,把學生的各種感官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從而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人學習,這是傳統教學中粉筆加黑板所無法比擬的。

3、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相結合,形成了一種全新的開放式學習方式。

多媒體技術,特別是網絡媒體的介人,使教學實現了從文本認知到超文本認知的發展。這種全新的、開放的學習方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教育資源極其豐富,學生就能方便地查閱、獲取相關知識,滿足他們對知識的遷移學習與理解,體現了信息社會對個體創新能力發展的要求。同時,也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新的標準,能更好地驅動教師們去探求教法與知識結構的改革。

二、使用多媒體教學的誤區

1、“不得已而爲之”。

一些教師爲了應對檢查和聽講,便強拉硬扯,將多媒體拖進課堂。僅以語文教學爲例,在《鴻門宴》這篇課文中,有很多老師在藉助多媒體課件授課時,往往會把課文照搬到課件中,再簡單地配置幾張插圖,在邊看邊讀中翻譯文章內容;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中,有的老師只是簡單地回放一下相應的影片資料,然後膚淺地點評,便草草了事;在教學《我的空中樓閣》時,有的老師從網絡上找一些意在表現“空中樓閣”獨特意境的圖片讓學生欣賞,孰不知圖片的表現力並不能與文字所提供給讀者的無限想象空間相比。在實際教學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教師往往出於狹隘的功利主義,運用多媒體來迎合某些已走人形式主義的標準,而全然不顧所選資料是否與課堂教學的主題合拍。這種不得已而爲之,只能使課堂徒增無效信息,干擾學生的注意力,不僅不能促進教學,反而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

2、盲目“借用”。

目前,真正能親自制作課件上課的教師並不多。在這種情形下,教師想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怎麼辦?當然是“借用”。現在市場上、互聯網上的課件很多,可以方便地下載。但問題的關鍵是一些教師養成了“不能自理”的毛病。一個成功課件是製作者在深人鑽研教材、認真分析學生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其教學理念、教學環節安排等諸多因素設計製作而成的,它深深地凝聚着製作者的教學習慣、教學思想、教學風格,以及他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學習水平的認識等主觀因素,就這個角度而言,課件是個別的,不可借用的。盲目“借用”,只能使課堂機械、僵化、缺乏個性。

三、改進當前的多媒體教學形式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種情緒狀態,它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他們的定向能力與普中的學生相比差一些,他們的注意狀態仍然取決於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很容易被新異的刺激活動而興奮起來。針對這些情況,運用多媒體,可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充分感知,把握重點難點。

學生的認識是遵循“具體一抽象一具體”的發展規律,多媒體可提供形象、豐富的信息,讓學生感知。

3、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自我創造。

時一聖陶先生曾說:“教師主要在於引導學生求得知識,也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課堂上,教師不要以自我爲中心去進行授課,要在師生的互動中,使學生親自去探究書本中的隱含知識,從而讓學生更能體會多媒體教學的樂趣。切記,不要使傳授知識的課堂變成電腦藝術的演示廳。

多媒體教學逐漸代替傳統的黑板加粉筆是時代的必然,然而它仍處於發展階段,我們在使用的過程中應着眼於其“輔助”作用。所以,只有正確地認識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才能實現以媒傳知、以媒生情,才能爲學生認識過程的重點、難點服務,才能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如果把課堂變成毫無生機的“人機對話”,或爲追求時尚,藉此來譁衆取寵,裝點門面,或以此來掩飾自己基本功的不足等,將會使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失去其積極的意義。

篇五十:多媒體課後教學反思

《國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因而,在進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並運用語文知識。多媒體技術應運而生,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這一不足,滿足了素質教育的新要求。正如美國蘋果公司總裁斯卡利曾聲稱“由於多媒體技術,人類將要迎接一次比印刷術、電話和電視更大的技術革命”這樣,多媒體技術改變了人們固有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也給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勃勃的生機。可以說,多媒體的介入給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優化了課堂結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那麼,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發揮着怎樣的作用呢?

(一)運用多媒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才能樂於接受,真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配樂朗誦、照片、背景資料、影片、錄像等,能創設與教材密切相關的情和景,通過聲像並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1、畫面渲染,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他們或展示河流山川的雄壯美,或展示花草樹木的秀麗美,或展示名勝古蹟的神奇美,或展示燦爛文化的含蓄美。這些文章薰陶了學生的情操,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那麼如何把課文內容立體地呈現於學生的眼前呢,多媒體可助一臂之力。我們通過圖片渲染,創設課文之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渾激越的鼓點敲擊的詩篇,是一曲用旺盛生命演奏的樂曲。作者描繪了一羣樸實得像紅高梁一樣的陝北後生,在黃土高原上表演腰鼓的場面,展現中華民族淳樸的民間文化藝術,抒發了中華民族在掙脫了束縛與保守後的歡樂痛快的感情。但是生活在南方的學生僅憑文字很難感受到這些,這時教師藉助多媒體,把從網上下載的表演錄像展示給學生,看着有聲有色的畫面,學生如身臨其境,一下子拉近了與文本的距離,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了課文。

2、音樂渲染,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音樂渲染,尤其在古詩中得到完美的運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古詩中的意境,有時只可意會而無法言傳,這給教學中的信息發射與反饋形成了一種屏障。但是,在課堂上適當採用音樂,既能給學生帶來美感,又能爲再現意境創設氛圍,爲情感交流架設起一座橋樑。詩歌和音樂從來就有不解之緣,它們就像兩朵姐妹花,相伴而生。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與故人的離情別緒,完全融於水天一色的江南美景之中。在教學中選用與本詩的詩意相協調的古箏樂曲《送別》,那舒緩、悠揚的旋律拔動了學生的心絃,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在長江之濱,黃鶴樓下,一代詩仙李白與老友握手話別後,目送帆船的影子消失在天水之間,可詩人仍佇立江邊,不肯離去。

(二)運用多媒體,可以擴大課堂的容量。

如何有效地利用好課堂的45分鐘,是每個教師在備課及上課時都會考慮的問題。而運用多媒體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裏增加知識量,擴大課堂的容量。

如文言文字詞教學中,教師做課件時,把需要解釋的詞做好批註,上課時快捷、方便、清楚地呈現出來,既節省時間,又可反覆使用。有些課文內容豐富,課時多,知識分散,在總結課上,利用電教媒體,可以化零爲整,形成整體認識。如小說《故鄉》重點塑造了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把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進行比較,把中年楊二嫂與老年楊二嫂進行對比。對這兩個人物的分析可用表格形式投影出來,這時用多媒體就快速省力,提高了上課的有效性。

(三)運用多媒體,可以促進教師的個性化教學。

多媒體教學的關鍵是課件,沒有課件,再好的硬件也是擺設。課件也能反映教師的教學風格,因爲很難找到適合自己要求的現成的課件,所以需要教師自己修改、製作。而這個過程爲教師的個性化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師根據自己對課文的把握,結合自己的風格,設計出滿意的課件,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所以多媒體使教師的教學個性得以很好地彰顯。

(四)運用多媒體,可以提高備課質量。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社會的外延相等”,侷限在一個具體學科中的語文教學,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其他科目的內容,而這些內容,教師怎樣去收集、組織、運作都是一個難題。如今,信息化社會就爲我們提供了便利,教師可以輕鬆上網,享受網絡資源,還可以和千里之外的同行交流,吸收各種各樣的知識。備課時,我們不會苦於僅有的一本教材、一本教參、一本詞典了,我們聯想到的某個內容,我們可以通過網上的搜索引擎查找到相關的內容,教師的視野拓寬了,備課的內容更豐富充實。教師從網上查資料、做課件或下載課件,用到教學上。因爲借鑑了別人的經驗,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情況,備起課來很省事。備課組裏教師互相學習借鑑,共享課件資源,提高備課質量。

(五)運用多媒體,可以彌補教師自身的不足。

對於小說、戲劇類的課文,如果靠教師一個人在臺上講解,儘管用盡渾身解數,常常是老師在上面講得口乾舌燥,學生趴在課桌上呼呼大睡。雖然課文有生動的情節和鮮明的人物形象,但由於個人表演能力有限,很難將人物的情感準確地表達出來。因而學生覺得課文索然無味,上課提不起精神來。如果運用多媒體,效果就大不同,如小說《智取生辰綱》與連續劇《水滸》的相關情節聯繫起來;戲劇《威尼斯商人》與相關的影視資料聯繫起來。由於多媒體的直觀性,聲圖並茂,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專業演員逼真的表演,恰當的語氣,將學生的情感細胞都調動了起來,學生就會隨着故事的情節時而緊張,時而嚴肅,時而拍手,時而大笑。學生從人物的喜怒哀樂中,明白了人生的.哲理,體會了作者所要表達的生活中的甜酸苦辣。

多媒體爲語文教學增添了許多魅力,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多媒體的作用也不是萬能的。它並不能包辦代替一切教學手段。如果在使用過程中,忽視其“輔助性”,使用不當,反而會有損於教學。結合這幾年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實踐經驗,筆者認爲使用多媒體教學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一)使用多媒體教學不應脫離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感悟。

語文是語言文字的學科。我們學習的課本是語言文字的規範,作家們把形象的事物轉化成精妙的文字,我們再通過對這些文字的理解,在每個人的頭腦中把文字轉化成形象,這是一個美好的過程,是培養學生理解力和想象力的過程。但如果課堂上教師過度迎合學生口味,一味追求新奇刺激,只大量堆砌圖片和音樂,大玩花樣,就會流於形式,華而不實。這樣既剝奪了學生思維中將文字轉化成活的形象的過程,也制約了學生的思維,框住了學生的想象空間,從而導致學生脫離對課文中優美的語言文字的品味,給教學帶來負面影響。

例如有位教師講授《春》這一課時,先放了長達10分鐘的“春日美景”欣賞,然後又是一首詩、一支曲子、很多幅美麗的圖片,把一篇課文分割得七零八落,把學生搞得個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然後是對課文中的優美的語言、對文章精巧的構思來不及品味便匆匆下課。其結果是“課堂上熱熱鬧鬧,課後卻空空洞洞。”上這樣的課,學生怎麼會有收穫?

衆所周知,語文課是以研究語言文字爲本,“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永遠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學生是通過與文本對話,對語言進行品讀、感悟、積累來獲得閱讀感受、培養語感的。課堂上被大量的聲像文件充斥,學生怎麼有時間和機會從優美的課文中得到浸潤呢?

(二)使用多媒體教學不能抑制師生的主觀能動性。

由於多媒體對聲音、文字、圖像、動畫的處理已經達到比較完善的地步,因此有些教師在製作課件時總是力求將課件設計得非常全面,從導入、提問、分析、答案、板書到作業甚至各部分之間的連接語都全部放進了課件中。表面上看,教師準備得相當充分、周密。但實際上靈活的教學過程變成了固定的機械的程式。在教學中,教師只能按程序一步一步進行演示,一旦出現問題需要修改,不僅會浪費時間,而且會影響整個課堂的流暢。而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千變萬化的,需要教師靈活地把持掌握,常常會有一些預料不到的情況需要教師隨機應變地去應付,而往往正是在這隨機應變中顯示出教師的教育機智、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因此這種固定的教學程式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教師的個性和特長,使教師的能動性難於很好地發揮。而且由於一切都是設定好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勢必一步一步將學生引導到自己設計好的答案中,學生便沒有機會通過與文本對話產生個性閱讀感受,一些學生很有創意的、豐富多彩的見解也沒有機會得到肯定。長此下去就會嚴重抑制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得不到,造成思維的單一性。

因此教師在製作課件時,在素材的組織上應是靈活的,準備的素材要多,將它用菜單的形式提供出來。在上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適時調整,確定哪些該用,哪些可以不用。在問題的設計上,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設計得開放一點,讓學生有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空間,同時要捨棄那些凝滯的、呆板的所謂標準答案。在教學環節的設置上,應該着重考慮留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注意與學生的交流。同時,要能根據課堂教學需要隨時調整教學進程。總之,不能把課件製作成呆板的機械的模式,非那麼講不可,從而真正做到課件爲人所用,而不是人爲課件所役。

(三)使用多媒體教學不應超出學生的接受能力。

由於多媒體提供材料的方便性,不少教師便將大量的資料揉合在一個課件中,課堂上便不厭其煩將大量的資料傳遞給學生,這從正面上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學生的接受能力反應能力畢竟有限,過多的資料使他們目不暇接、食多不化,有些東西學生還來不及反應、來不及理解就過幕了。而且有的老師貪多求全,只要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東西他便不經篩選全部網羅進課堂,有時一個“作者簡介”便用到了幾十張圖片文字資料。但教學時間畢竟有限,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大講特講,佔用了較多的時間,一些重要的東西便來不及講深講透便下課了。再者,學生上這樣的課,做起筆記來會出現無所適從的狀況,他們不知道哪些內容是重點,哪些內容是非重點。而一些重要的內容學生往往來不及抄下來便一閃而過,不少多媒體課堂常出現學生筆記不完整的情況,課堂教學效果反而不好。

因此,要想避免這種明顯違反教學要求的情況,教師製作課件時必須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細緻的分析,從教材中捕捉出重點和難點,從突破重點和難點出發選擇資料。對一些表面上精美但與教學重點無關的東西要堅決摒棄。從而做到在課堂上明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理解得清楚透徹,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多媒體教學的使用確實改變了以往那種“一支粉筆書中夾,一根教鞭空中劃”的教學模式,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生動活潑的新局面,它在教學中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但與此同時,多媒體教學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對於多媒體,我們既要使用它,又要慎用它,要讓它做到“該出手時纔出手”,這樣才能揚長避短,更好地爲優化教學服務。

總之,在運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只要我們時刻注意以“服務學生、發展學生”爲宗旨,認真考慮課件的使用價值,縝密思考、科學設計,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作爲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一定會開拓出一片更爲廣闊的天地。

篇五十一:《野望》課後教學反思

《野望》課後教學反思

《野望》是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二課《唐詩五首》中的第一首詩。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這首詩在詩歌歷史上有着不同尋常的位置又是這一課的第一首,所以我把這首詩歌當作典範來上,故而上的比較細緻。

在這次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變換不同的形式,採取學生喜歡的方式,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在重難點的的突破上,問題的設置我也是反覆推敲,太簡單沒有研討價值,也引不出要講的`內容,重難點自然無法突破,太難太深學生又不能自己解決,又會變成一言堂的填鴨式課堂。所以我設置了幾個難易適中又能很巧妙的的引出講解內容的問題,雖然是師生共同完成,但學生依然覺得是自己解決了所有問題,很有成就感,以後就更有學習詩歌的興趣了。不足之處是我原來打算讓學生默寫詩歌,然後我借用完成板書,這樣板書也是師生共同完成,但因爲時間原因,只好刪掉,改成背誦了。覺得這一節課的容量還是有點多,但又不捨得刪掉,所以時間有點緊張,這也是一點不足之處。

標籤:課後 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