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做學生閱讀路上的引路人

摘要: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讓孩子們獨立閱讀。在孩子不能獨立閱讀前,我們要做好孩子讀書的引路人。課外閱讀作爲課內閱讀的延續和補充,極大的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學識。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應該積極拓展渠道,爲學生的課外閱讀保駕護航,讓學生徜徉在書海中,在書的海洋中去積累語言,親近母語,陶冶情操,昇華品格。

做學生閱讀路上的引路人

關鍵詞:課外閱讀 興趣  有機銜接  活動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文學就像一條清甜溪流,可以滋潤學生心田,啓迪學生心智,完善一個人的人生。《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閱讀實踐活動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同時《課標》還明確指出了各年級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多處強調了“閱讀”和“積累”,並對課外閱讀明確提出了量的要求,“國小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45萬字,背誦優秀詩文160篇(段)。”

在一次對學生課外閱讀的調查中,我發現學生的課外閱讀不僅時間短,閱讀面窄,而且閱讀的效果也不是很好。無論是平時還是週末,絕大部分學生平均每天只能保證10分鐘左右的課外閱讀時間,而平時能堅持課外閱讀30分鐘的僅佔22.5%,雙休日內堅持課外閱讀30分鐘的也僅佔38.5%,每天堅持課外閱讀1小時的則更少。這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只滿足於入眼不入腦的淺表性閱讀,滿足於過眼雲煙式的娛樂性閱讀,滿足於缺乏精神營養的快餐式閱讀,而對那些真正能滋養心靈的經典書籍卻幾乎無人問津。

爲了改變這種現狀,讓孩子養成愛閱讀、會閱讀的好習慣,我做了大膽的嘗試。通過近一年的研究與實踐,我覺得有以下幾種方法值得一試:

一、巧設懸念,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有了課外閱讀興趣,自然就會主動努力地尋求閱讀機會,從中獲得信息,得到閱讀滿足,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而得到的知識和愉快的體驗又會增加閱讀的興趣,如此循環,學生必會將讀書視爲習慣,甚至達到“一日無書,百事荒蕪”的境界。

那麼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每個孩子都愛聽故事,高一的大孩子同樣是這樣!每當老師聲情並茂的講故事時,孩子們總是睜大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老師,生怕漏掉一點。正當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或講到情節緊張時,教師戛然止住並告之孩子:欲知後事如何,請課後自讀原文,後面的故事情節更加精彩!比如給孩子推薦《紅樓夢》這本史上排名最難讀下去的經典首位的著作之前,我就將其中的一個故事以這樣的形式講給孩子們聽,讓學生在享受故事情節所帶來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課外讀物的誘惑,從而帶着強烈的好奇心開始閱讀之旅,這效果恐怕比任何說教都有效!事後8班就有好幾個學生集體到噹噹網訂購了“紅樓”。

二、課內外有機銜接,相互補充

語文課的閱讀本來可以從不同視角對課內外材料進行適合學生認知規律的重新組合配置,給學生以全新的感受。課外的美文佳作猶如廣袤豐美的土壤和取之不盡的活水,若教師課外閱讀指導得法,就會爲學生開啓一扇通往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之門。

第一,如果所學課文是節選的,到課外查找、閱讀整套的著作

如必修4就有《廉頗藺相如列傳》引自歷史鉅著《史記》,《蘇武傳》出自《漢書》《張衡傳》選自《後漢書》以及其它中外古今經典作品。每次學到這樣的經典佳作,我都會引入原著中其他的經典片段,讓學生在課堂上品味欣賞,課後將閱讀原著就佈置成作業,漸漸地讀書變成孩子良師益友。

第二,學以致用是非常有用的手段,它讓學生迅速愛上閱讀

文學巨匠都是從模仿開始的。比如,學習巴金先生的《小狗胞弟》後,學生程詩韻就寫了她家的一次養狗的經歷,但她沒取標題,我看完文章不假思索地對她說:“就叫《小狗多多》多好啊!(“多多”是她文章中狗狗的名字)”此語一出,全班鼓掌認可,程詩韻也不斷的點頭稱是。

第三,查找、閱讀與課文內容相聯繫但體裁、寫法不同的文章

魯迅先生說過: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爲了進一步豐富學生的閱讀視野,領悟不同的寫作方法與寫作風格,我還會查找一些與課文主題相似但體裁或寫法截然不同的文章或書籍,引導學生閱讀。如學習時馬致遠寫的《天淨沙 秋思》,我將白樸的散曲《天淨沙 秋》帶入課堂,讓學生感悟兩位詞人截然不同的心情與表達方式。

三、藉助豐富多彩的活動 ,引領學生將閱讀進行到底

課外閱讀僅有“量”的要求是不夠的,假如沒有激發孩子內在的對閱讀的渴求,只靠外力的強迫是不能持久的。如果每一個孩子都能持續地對閱讀產生長久的興趣只是一種理想,所以要讓孩子對閱讀的興趣能持續,我們得想更多的辦法。除了建立班級圖書角,讀書筆記徵集,好書換一換等活動,我還在班內開展了以下活動。

1、講故事比賽

利用學生爭強好勝,愛聽故事的特點,一學期我會圍繞當前所學課文的專主題開展了各種主題的講故事比賽,比如:我愛童話講故事大賽、講三國、品三國故事大賽、我最欣賞的名人故事、講一講人與動物的感人故事……活動現場往往是臺上的孩子講的聲情並茂,臺下的孩子聽得津津有味。通過這種形式,既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開闊了閱讀視野,也極好地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好書推薦會

每個月我會在班上利用一節班會課,讓孩子們相會推薦好書, 推薦好書的孩子不僅要介紹書名和作者、推薦理由,還有把書裏最精彩的一兩段話讀給大家聽,讓孩子們自己去品評選擇,當然,我也會參與其中,在適當時引導學生選擇有價值的書目,爲了進一步激勵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我還會爲好書推薦會的優秀者經行獎勵。

3.師生共讀

“師生共讀”是一種同步雙向交流的形式,師生圍繞着同樣的內容進行同步閱讀,進行雙向交流。在這種基礎上產生的“對話”能夠讓教師更好地理解學生,平等地面對學生,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使兩者擁有更多更廣的共同語言。同時,“師生共讀”可以給學生一種榜樣的力量,教師的以身作則擁有更強大的感召力,吸引着學生,對學生的閱讀習慣的養成以及寫作水平的提高有着潛移默化的作用。本學期,我就與孩子一起共讀了《紅樓夢》,我們一起欣賞精彩的片段,一起交流讀書的感悟,在不知不覺中,在班級形成濃郁的書香氛圍,真正實現教學相長,達到師生雙贏! 

4、親子共讀

身教勝於言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閱讀不僅僅是孩子的事,親子閱讀也是父母與孩子間更積極的對話,是培養親子關係的重要途徑。所以,就算工作再繁忙,父母也應該做到每天抽出十幾分鍾陪孩子讀書。只要能堅持下去,孩子一定會潛移默化對閱讀產生興趣,一旦產生興趣,我想當孩子自己認字的時候,就會有愛看書的習慣,愛上閱讀對以後的寫作是有極大幫助的。在幼兒時候和他一塊兒讀書,告訴他什麼是好的,把一些好的東西推薦給他,我覺得非常重要,同時這段時間也是不可逆的,過了可能要再補會比較難。

親子閱讀也是維繫親子關係的一條紐帶,也是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交流。每天父母陪孩子讀讀書、開開玩笑,增長知識的同時,也增進了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有利於養成融洽的親子關係。從親子閱讀中更容易瞭解孩子的個性和想法。

以上是我從“親子閱讀”中得到的一點體會。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閱讀方式也將改變,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讓我們的孩子獨立閱讀。在孩子不能獨立閱讀前,我們要做好孩子讀書的領路人。

當然,除了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外,作爲語文教師還需在日常的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科學有效地閱讀方法。總之,課外閱讀作爲課內閱讀的延續和補充,極大的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學識。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應該積極拓展渠道,爲學生的課外閱讀保駕護航。讓學生徜徉在書海中,在書的海洋中去積累語言,親近母語,陶冶情操,昇華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