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我的閱讀之路

我的閱讀之路,我的成長之路

我的閱讀之路

從國小到高中,在我的世界中,所謂的知識,應該就是老師每天站在三隻講臺上所宣講的一切。當然我對此也沒任何興趣,同時,也並不覺得它分外的重要。但在童年時期,在一個朋友家看到了安徒生的《白雪公主》,我的內心分外的欣喜,不曾記得自己反反覆覆地翻閱了好多遍。這應該就是我與書籍、閱讀的第一次擦肩而過。

國中的時候,也許是因爲自己的踏實認真,讓我在學習上找到了自信。所以,那個時候我開始認真地讀教科書了。也曾聽周邊的同學說:“我們的老師好厲害!好有才!”可是,我的國中時期並沒有與熱愛閱讀的人相識,周圍也沒有課外書籍。並且對於知識,對於思維,此時的我仍舊是一片矇昧。

高中的時候,一切以大學聯考爲出發點,我們的全身心都用於學習課本,每時每刻都同各種各樣的試題鏖戰。爲了學習,爲了分數,我一直壓抑自己,不去交朋友,不表達自己,甚至封閉自己。雖然,這段時期如此苦悶,既是對自己的身體的挑戰,更是對自己心理和神經摧殘。這段時間,我就像一頭老黃牛,沒有任何方向和思考,憑着自己內心單純的一股勁莽撞地向前衝。但我仍舊感激自己,在後來我讀了相關的心理學的書籍之後,明白了它培養了我的非智力因素,勤奮,努力,堅持。這段期間,雖然自己沒能與書籍正式結緣,但在內心我是羨慕課外閱讀量大的人,敬仰知識豐富的人。可能這段期間閱讀已經在我的潛意識裏變得尤爲重要了!

大學聯考並不如意,但我也沒有過多的去糾結。在黑暗的高中,跌跌撞撞行走了三年,焦慮了三年。初入大學,雖然大學的環境並不讓人如意,但我確實是一年之後才反應過來:原來我讀大學了,這就是我的大學,相較於其他人的大學,我的更像高中。

正因爲高中的壓抑和苦悶,纔有大學時期的求索……

大學的校園,仍舊是高中的樣子,甚至它的硬件設備遠遠落後於高中。三種教學樓,一教熱鬧而醒目,有兩年的時間,我們的固定教室在此,並且這裏也是我們經常上課的地方;二教幽深,除了機房和微課教室,到現在我都沒弄明白,裏面到底是幹什麼的?三教寧靜,那是我們平時年級上大課的地方,期末的時候,爲了複習得更好,會有幾個同學在那裏背書,平時門戶緊閉。類似煤渣鋪成操場,下雨天路過,踏着淺水窪,也會在褲腳上濺起斑斑點點的泥漬。這一切都是那麼的平常,激不起我心中的漣漪,只是校園中那一棵棵粗壯的香樟樹,像是吸收了歷史的養分,驕傲地彰顯出厚重。在校園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應該就是圖書館了,它十分的特別,上自習的地方和借書的地方是分開。我們將上自習的地方稱之爲閱覽室,借書的地方稱之爲書庫。書庫一在二樓的一間大房子裏,裏面非常的幽靜,同學走路時,簡直聲聲入耳。一進門,裏面擺着四大列泛紅卻不光亮的書架,書的種類齊全,彷彿靜立各個角落,等待着欣賞他們的人去挑選。經歷歲月的沉澱許多書已經泛黃了紙張,漸增了摺痕,偶爾翻開一本,還可以看見,幾年前或是十幾年前的學生的筆跡。可見,這是學校精神食糧的主要輸出地。書庫二的書偏理科些,也更新。爲了滿足我自己的私心,方便自己找書和借書,大學時,我在那裏做了一年半的助理,在幫助還書的過程中,瞭解了全院同學的閱讀內容,也算是滿足了自己讀書的慾望,讀了一本又一本自己心儀的書。後來,不知覺自己的寫作水平太差,還是受了民國那位大家的影響,我竟開始瘋狂地讀民國時期學貫中西的知識分子的散文。

去圖書館工作,主動去接近書,開始都因爲我想安撫極度焦慮的自己。只因了機緣,我的大學老師爲我開啓了一扇門,進去之後一個又一個優秀的人,他們喚醒了我沉睡已久的思維,啓迪了我的智慧。

剛進入大學時,我們的文學老師——於老師,他進行了一場激情澎湃的演講,其中的內容我已忘記了,但從他的眼裏和聲音裏,我人生中第一次聽到了:我們應做什麼樣的人?文明的,有文化的,有素質的,而這三種人竟是不同的人生境界。而要做這樣的人,唯有多讀書。從此,“多讀書”就深深地鐫刻在我的心上了。

進入正常的學習了,學校的培養方式:把我們培養成萬能的國小老師,所以我們除了學習專業的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當代文學等,還要學習音樂、體育、舞蹈等內容,外加一些大學的通識知識,所以我們學習任務也十分緊張。後來,爲了自己多讀書,我就選擇性地聽課,凡是我自己喜歡或者在我看來跟語文專業有關的,我就認真聽。其餘的課基本是桌子下面一本書,自己悄悄地翻過去了。而在所有的專業課中,我最喜歡的是古代文學,最喜歡的人是蘇東坡。他能在各種外在環境中,寵辱不驚,從容不迫,活出自我,這種曠達的人生態度,就是支撐我前行的勇氣。當然,我不能以平凡人的普通去否定屈原和杜甫的偉大,但我確實不能接受一個人不愛惜自己的生命,一個人連自己的小家都照顧不好,還去論天下蒼生。所以,我更欣賞蘇東坡的人生態度。後來,讀了林語堂寫的《東坡轉》,細緻瞭解了他的人生經歷,我這更加佩服這個曠達的人。中國的古代的文化參若星河,有段時間不知道是受誰的影響。我開始去讀《論語》,可是,讀了四遍,我仍舊是一頭霧水,除了孔夫子的那些做人做事的格言,我根本不知道他爲什麼要這樣說,這話有什麼好處,放在現實中是否合適?可能那時還未到閱讀這本書的季節吧!大學四年,也就是本本分分地跟着老師們讀了這些專業的書,只不過我的老師們十分敬業,而且對於裏面的知識有自己的見地,並且他們在讀書這一方面給予了我許多的鼓勵。

學校的課業大致如此,而徹徹底底讓我和閱讀結緣的是課外閱讀。大一的時候,我記不清自己看了些什麼,總感覺自己是在各種成功學中打轉。有一天,跟一個同學聊天,他說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非常好看。抱着翻一翻的心態,在新華書店捧起了這本書就放不下來了,那應該是我買的第一本書。與我們差不多大的安德烈,作爲知識分子媽媽,他們是那麼不一樣,但又各有各的道理。我被龍應臺這個獨立而強大的女性所吸引了,帶着好奇的心,接二連三地讀完了她的《野火集》、《孩子,你慢慢來》、《目送》。後來一段時間,我開始讀小說了,記憶最深刻的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當時的閱讀能力欠佳,整整讀了三個星期,總覺得孫少平太可憐,作者即使不賜他一個涅槃的人生,但至少該給他一個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後來讀了一些外國名著,《簡愛》、《茶花女》、《包法利夫人》、《傲慢與偏見》、《安娜卡列琳娜》等,可能是我當時的思考力欠佳,並且對小說這種文體不瞭解,所以我並不喜歡小說。後來,我的閱讀文體,主要是散文、隨筆類。民國時期的大家,現當代的一些作家,各行業優秀人的書都讀。雖然是一通亂讀,但我喜歡真誠訴說的作家。如:梁實秋的博學多才,巴金的熱心;王小波的犀利和深刻;席慕蓉的寧靜、善感;張曉風的俠氣;畢淑敏的悲天憫人;餘秋雨文化式的散文;周國平對於人生的思索;楊絳和錢鍾書與世無爭、安貧樂道的人生態度……其中,從女性的作家的文字學到的是一種精神獨立、有自我追求的生活態度。而在這些作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周國平的文字,在一個暑假裏,除了他的學術著作外,我讀完了他其餘的所有著作,後來不自覺的,我的文字也帶有哲理性和思辨性。在這些書中我又一本循着一本,開展了葉脈似的閱讀。

不過這些人,這些書,只是給了我另外一個世界,他們也並未是吸引我一直堅持的原動力,那時的我仍舊不明白什麼是思考?該如何去思考?

因爲我的專業,我讀了許多小語界泰斗級人物的隨筆。第一個讀的是於永正老師的,當時我正在思考怎麼才能成爲一個優秀的老師,讀完了他的傳記,我發現他從小受過很好教育,而在他的成長中,書籍對他的影響尤爲重大。後來,朱永新老師、魏書生老師、李鎮西老師、王淞舟老師、薛髮根老師、竇桂梅老師、支玉恆老師、薛瑞萍老師、閆學老師、李吉林老師、於漪老師等人的書陸續地出現在我的世界中。他們每個人都在強調讀書的重要性,我想這是我能堅持閱讀的理由吧。在讀這些名師的書時,我也開始思考我的專業問題了,可讀完江浙一帶老師們的書,我內心又留下了深深的挫敗感,我發現我和他們之間的距離太遙遠了,很長一段時間我被自己可能成爲不了他們這樣優秀的人而焦慮着。在她們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應該是薛瑞萍老師和閆學老師。大學時期,我讀完了薛老師的書,性情的相似,對語文的認識相同,而我的語文學習印證了她的很多觀點。從她的文字中,我瞭解了親近母語這批老師。但後來,工作了,我才認識到,他們收穫的幸福,是要用時間去修煉的,而我只是一個剛啓程的孩子。曾經多希望把每一課都上成於老師式的公開課,可我對到底應該在課堂上教什麼?怎麼教?毫無想法,而且剛開始更多的是疲於奔命,既要應對家長,又要管理孩子,簡直苦不堪言……不過我仍舊堅持閱讀,再後來,讀到了陳琴老師的《經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靈魂的良藥》以及韓興娥老師的海量閱讀,我對自己的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

他們只是堅固了我“多讀書”的信仰,而到底該讀什麼?該往哪個方向行走,這仍然是困擾我的問題。這不得不說一說閆學老師了,曾經很偶然的一次機會,在國小語文雜誌上,看到閆老師教作文的課堂實錄,我當時的第一反應,這纔是真正的課,這纔是優秀的老師。從此,這個人就刻在了我的記憶中了,後來我在很多人的影響下,我開始去了解相關分析文本的書籍,其中就有她的兩本,在後來又陸陸續續買了她關於蘇霍姆林斯基的學術著作,再後來讀到了她《給老師的閱讀建議》。從她的經歷中,我知道自己該往精深專業閱讀,廣闊的人文閱讀和深厚的教育學、心理學閱讀這四個大版塊出發。由此,我折回民國,開始讀葉聖陶、朱自清、夏丏尊、呂叔湘等大師關於語文教學的作品。邊讀的時候便慨嘆:要是我在大學認識他們就好了,要是我在大學得到這樣的語文訓練就好了;同時,也準備好好讀讀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陳鶴琴等人的關於教育的文字。

而真正讓我見識到什麼是思考,該如何去思考的人,是我國研究班主任工作,研究孩子教育的專家——王曉春。從他的一個又一個的案列分析,我經常被他的思考所折服。他經常告訴我們年輕的人,遇到問題最應該做的是:多問爲什麼?然後,纔是去想怎麼辦?在此,我明白了何爲思考。後來,讀了萬煒老師的《班主任兵法》,我被他思考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目前只能說我是一個在思考這條路上剛啓程的人。

正如陳琴老師說:文字是修正靈魂的良藥。對於我來說:文字是治癒心靈的良藥。正因爲讀了一些文字,所以我會去思考自己成長經歷,思考自己曾受的家庭教育。所以心理學和家庭挺教育書籍也是我的愛好,它們幫助我修正自己的性格,治療我的膽怯和自卑。由此我認識了孫雲曉和尹建莉,對比他們的著作,我更喜歡陳鶴琴寫的《兒童心理學》,因爲他的文字更具體、更細緻。

梳理了自己的閱讀路徑,回頭看,自己的知識結構不完整,而且知識不深厚。正如楊絳先生所說:“你的最大的問題在於你讀書太少,而想太多。”又如陶行知先生的理念:社會即教育。閱讀的路並不只有快樂和欣喜,更多的時候糾結和矛盾,但我深知這已經是我的一部分了,並且一如既往地堅持。

標籤: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