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山海經》教學心得體會

對於阿長,孩子們滿目鄙夷,睡覺擺大字、吃福橘、護城、踩隱鼠,簡直就是來搞笑的,他們歡歡喜喜毫不避諱地笑話這個粗俗迷信的農村婦女,至於買《山海經》,有那麼難嗎?不過是魯迅先生因懷念而過分的渲染罷了——他們不屑的眼神是這樣告訴我的。

《山海經》教學心得體會

課堂氣氛雖熱鬧,但我感覺到,對文意的理解,已經陷入某種僵局。王君老師說,要帶領孩子們在文字裏出生入死,奏之有效的,非情境體驗法莫屬,試試吧。

“來,我們仔細研讀買山海經這部分內容,再現阿長買《山海經》的情形,我來扮演書店售貨員,誰願意扮演阿長?”

一聽表演,孩子們更來勁兒了,紛紛舉手,我叫了一個口齒伶俐的女孩。文字背後的故事,由此展開:

“我想買一本書。”

“什麼書?”

“山海經……”

話音未落,全班起鬨:“阿長說是‘三哼經’。”

“阿長”吐了下舌頭,趕緊糾正:“我買‘三哼經’。”

“什麼三哼經四哼經,沒有!”我極不耐煩。

“就是那個有畫的書。”

“有畫的?國畫還是油畫?”我真不是故意刁難。

“……”“阿長”張口結舌,孩子們又是鬨笑。

“你到底要什麼?啥都不知道還來買什麼書?”

“那個……那個……就是有畫的,講故事的,小孩子很喜歡看。”“阿長”終於入境了。

“那邊有連環畫,自己找去吧。”

她很快舉起一本書,說,“就這個。”

臺下不樂意了,七嘴八舌:“阿長又沒見過《山海經》,怎麼可能這麼快就找到?”

“阿長”一籌莫展,急得抓耳撓腮,孩子們又笑了,那笑裏多了一層含義,有些深沉。

“阿長”沉思了一小會兒,表示抗議:“老師,我覺得阿長不一定會遇到像您這樣故意刁難人的店員,我覺得店員應該會很熱心地幫她找書纔對。”

這孩子在給自己找臺階下,不過她說的不無道理,好吧,重來:

“大娘,您要買什麼書?”我熱情地問。

“我要買那個《三哼經》。”

“什麼?《三哼經》?我這兒只有《詩經》《易經》《金剛經》,還真沒聽過《三哼經》。”我和顏悅色。

“就是那個上面有圖畫的。”

“哦,”我故作思考狀,“什麼樣的圖畫?”

“嗯……九頭的蛇,三腳的鳥,還有生着翅膀的人……”她瞟了一眼課文。

“她又沒見過,她怎麼知道啊。”思維嚴謹的男孩大聲提出異議。

“阿長”回頭爭辯道:“是迅哥兒跟我說的嘛。”

“迅哥兒說了,你又不識字,你還害死他的隱鼠,他懶得跟你說。”男孩證據鑿鑿,不依不饒。

“這裏不是寫着嗎?”“阿長”翻開課文,一字一句指着大聲讀,表示對“劇本”理解無誤:“這是我向來沒有和她說過的,我知道她並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

男孩似有所悟,鎖眉沉思。

聽着孩子們的辯論,我無比欣慰,他們已經懂得沉入文字裏尋找答案,他們在和作者的心慢慢靠近。

故事還得繼續:

“大娘,這樣吧,您自己跟我過來找找看好嗎?”

“好嘞!”

我抽出一本書遞給他,“您看是這個嗎?”

“是的是的……”

“不對不對,阿長都沒說清楚書名,怎麼可能一下子就找到?況且她又沒見過,她怎麼知道這就是‘三哼經’?”臺下一片反對。

“阿長”頭上開始冒汗。

善良的女孩替她解圍:“老師,我覺得她應該一本一本地翻開看,讓店員給解釋書上的內容,然後才判斷是不是迅哥兒想要的書。”

我讚許地點點頭。

“阿長”從桌上拿起書,一本一本地翻開,詢問,我一本一本地“解釋”,當然,都不是三哼經。

命運,從未厚待這個淳樸善良的女子,那時炎涼的世態,凋敝的文明,惶亂麻木的人心,怎麼會讓她那麼容易就找到珍珠般散落在暗茫茫海底的“我最爲心愛的寶書”?孩子們不懂,但他們一定要懂,也正慢慢在懂。

教室裏越來越安靜,“阿長”有些焦急,漸漸不耐煩了。我趁勢說:“大娘,找不到了,算了吧。”

她用祈求的眼神看我一眼,又表情復地向臺下求助,孩子們靜靜地,用期待和憐憫的眼神望着她,彷彿在望着一百多年前歷經艱辛受盡白眼爲迅哥兒找書買書的阿長,彷彿在問:“你會放棄嗎?”

“阿長”長吁一口氣,堅定地說:“不,我一定要給迅哥兒買到那本書。”說完,繼續找。

臺下響起熱烈的掌聲,他們眼裏,是感動,是敬畏。“阿長”受到鼓舞,更耐心地一本一本翻書詢問。

我的鼻子有點發酸,阿長的艱難,阿長的慈愛,阿長的“偉大的神力”已彰明較著。孩子們確有一顆靈慧的心,與其說被阿長打動,不如說,我爲眼前五十多雙瑩亮透澈的眼神裏低迴的絃音而輕顫。

時間在深沉的感懷裏悄悄流逝,突然,我驚喜地說:“大娘,您看是這本書嗎?書上有九頭的蛇,三腳的鳥 ,不是三哼經,是《山海經》。”

“阿長”如獲至寶,一把搶過書捧抱在懷裏忙不迭道謝:“謝謝你謝謝你,就是這個就是這個。”大赦般歡喜地回到座位。

教室裏再次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一男孩鎖眉凝神,一言不發。

“你有什麼問題嗎?”

“三哼經,不是山海經,她怎麼就確定不會買錯呢?”

我微笑着示意他坐下:“你說得沒錯,阿長買到《山海經》,絕對不是我們課堂上短短十幾分鍾時間就能辦到的,她所經歷的的困難,可能比我們表演出來的、想象的要大得多、曲折得多,孩子們,請告訴我,現在,對阿長,你有什麼新的看法和評價?”

他們不再是戲謔嘲笑的表情,他們很嚴肅莊重地表達對這個不幸而仁善的長媽媽的敬愛和懷念:

“她太不容易了。”

“特別愛我,處處都爲我着想。”

“她很可憐……”

“她值得我們敬畏。”

“她很善良,又讓人覺得心酸,叫人懷念。”

……

有時候,我們真的不能怪孩子們不懂,未經世事的他們哪裏知道生活的艱辛?沒有在文字裏出生入死的體驗,又怎能讀懂作者的深情?

語文課堂上,真的不必趕得太匆忙,在某一個關鍵環節,停下來,帶領孩子們探尋文字背後的故事,展開聯想,創設情境,深入對話,磕磕絆絆中,他們自己就會慢慢解開文字的密碼,產生心靈的共鳴。

肖培東老師說,好的課堂,要讓學生發生變化。這堂並不完美的課,孩子們從不屑到感動,從輕慢到敬重,於文字深處探尋、觸摸到一顆柔軟的靈魂,成爲我閱讀教學課堂上一朵輕輕盛開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