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語文新課程教學心得(精選多篇)

第一篇:語文新課程教學心得

語文新課程教學心得(精選多篇)

古典詩歌的教學目的是傳承文化遺產、培養學生的文學趣味、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明確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古典詩歌的喜好和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自覺性,纔會收到較好的效果.(本文來源本站:)通過朗讀,體會古典詩歌的節奏、韻律和音樂性,把握詩歌形式特徵,體驗詩歌表達的情感.賞析作品重點是領會詩人的情感,掌握表達情感的表現方法。在浩瀚如煙的文學長河中,古詩就如璀璨的明珠傳承着華夏兒女的血脈精髓。作爲一名語文教師理應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架起這道通往文學聖殿的橋樑。這就要求教師自身具有厚實的語文功底,用對古詩詞的喜愛,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帶着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帶着對古詩詞的崇敬之情,去學習、口評、賞析,從中汲取文學營養。《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這裏所說的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理解、運用,就要靠教師用情感去點燃。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是積極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可以實際的課堂中,教師總是以理性俯視學生,以漠然試圖激起學生的情感。通過實踐,我覺得“倡導背誦,實現‘量’的積累,增進朦朧理解”的做法確實不錯。可以說是“粗”中有“細”。在此,我就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點體會和見解。

一、以讀爲主,體驗情感。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朗讀對理解的重要作用。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不僅可以感悟詩中情感,還要把握詩的內容。這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我能動性,在朗讀中的理解可以充分展現自我觀點。這就爲學生構建了一個自我發現的平臺,讓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得到了充分體現。當然,讀也要注意方法。首先,要讀得“忘情”。在把握重音、情感、節奏的基礎上,盡情、盡興地朗讀,從而獲得整體感悟。其次,要讀出“花樣”。如果一味用某種形式讀,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比如:個體讀與集體讀相互映襯、男生讀與女生讀相映成趣、學生讀與老師讀相互比較……還比如配樂讀等等,都能激活思維,調動興趣。 實踐證明,這樣讀不但激發了學生興趣,還成功地將他們帶入了詩的情感世界。 另外,教師對學生的朗讀還要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也可達到激活情感的目的。

二、準確感悟、培養素養。在詩歌教學中,教者設計問題多、雜。這樣會讓學生無法獲得一個整體感受,而且課堂重點也模糊,老師自己也講得很累、很辛若,課堂效果也不會好到哪兒去。所以,設計問題一定要少而精,可以圍繞三方面來設計問題,即內容(事物、事件)、畫面、情感。 但是,要做好“用精美語言描繪畫面”,學生的語言組合能力及詞彙量畢竟有限,老師的語言示範非常重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生髮展的基礎。”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語感強調了個人經驗,個人感悟,個人語言修養。語感從何而來,古詩詞則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好教材。由於古詩短小精悍,有好些詩在孩提時代學生已會背誦,教師應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積累,加以引導,激活興趣。如鼓勵學生主動背誦,開展“每日一詩”活動;偶有學生用上一、兩句詩詞,大加褒揚;採用講詩詞故事,誦詩接龍,出遊誦詩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背詩的積極性,開展誦詩擂臺賽,評選背詩小能手。在這一系列活動中,不僅訓練學生記憶力,還積累了衆多的佳句、絕唱,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使學生感受到他們心魄相系的古詩文的獨特美質。

第二篇:語文新課程教學心得

古典詩歌的教學目的是傳承文化遺產、培養學生的文學趣味、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明確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古典詩歌的喜好和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自覺性,纔會收到較好的效果.通過朗讀,體會古典詩歌的節奏、韻律和音樂性,把握詩歌形式特徵,體驗詩歌表達的情感.賞析作品重點是領會詩人的情感,掌握表達情感的表現方法。在浩瀚如煙的文學長河中,古詩就如璀璨的明珠傳承着華夏兒女的血脈精髓。作爲一名語文教師理應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架起這道通往文學聖殿的橋樑。這就要求教師自身具有厚實的語文功底,用對古詩詞的喜愛,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帶着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帶着對古詩詞的崇敬之情,去學習、口評、賞析,從中汲取文學營養。《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這裏所說的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理解、運用,就要靠教師用情感去點燃。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是積極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可以實際的課堂中,教師總是以理性俯視學生,以漠然試圖激起學生的情感。通過實踐,我覺得“倡導背誦,實現‘量’的積累,增進朦朧理解”的做法確實不錯。可以說是“粗”中有“細”。在此,我就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點體會和見解。

一、以讀爲主,體驗情感。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朗讀對理解的重要作用。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不僅可以感悟詩中情感,還要把握詩的內容。這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我能動性,在朗讀中的理解可以充分展現自我觀點。這就爲學生構建了一個自我發現的平臺,讓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得到了充分體現。當然,讀也要注意方法。首先,要讀得“忘情”。在把握重音、情感、節奏的基礎上,盡情、盡興地朗讀,從而獲得整體感悟。其次,要讀出“花樣”。如果一味用某種形式讀,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比如:個體讀與集體讀相互映襯、男生讀與女生讀相映成趣、學生讀與老師讀相互比較……還比如配樂讀等等,都能激活思維,調動興趣。 實踐證明,這樣讀不但激發了學生興趣,還成功地將他們帶入了詩的情感世界。 另外,教師對學生的朗讀還要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也可達到激活情感的目的。

二、準確感悟、培養素養。在詩歌教學中,教者設計問題多、雜。這樣會讓學生無法獲得一個整體感受,而且課堂重點也模糊,老師自己也講得很累、很辛若,課堂效果也不會好到哪兒去。所以,設計問題一定要少而精,可以圍繞三方面來設計問題,即內容(事物、事件)、畫面、情感。 但是,要做好“用精美語言描繪畫面”,學生的語言組合能力及詞彙量畢竟有限,老師的語言示範非常重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生髮展的基礎。”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語感強調了個人經驗,個人感悟,個人語言修養。語感從何而來,古詩詞則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好教材。由於古詩短小精悍,有好些詩在孩提時代學生已會背誦,教師應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積累,加以引導,激活興趣。如鼓勵學生主動背誦,開展“每日一詩”活動;偶有學生用上一、兩句詩詞,大加褒揚;採用講詩詞故事,誦詩接龍,出遊誦詩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背詩的積極性,開展誦詩擂臺賽,評選背詩小能手。在這一系列活動中,不僅訓練學生記憶力,還積累了衆多的佳句、絕唱,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使學生感受到他們心魄相系的古詩文的獨特美質。

三、淡化詩意,尊重理解。有位哲人說:正是兒童承襲了人類最初的詩性性格,他們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靈看到的地方。教師不能以自己獨白式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啓迪。詩意的理解,只要學生藉助註釋大體理解即可,在詩意理解上要充分體現並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詩人寥寥數語要表達的情懷卻在字裏行間,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這種意境美最好的表現方式,是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詩情畫意盡在學生腦海中。如何去展現,誦讀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誦讀,才能體會出詩的真味。學生吟誦詩文,抑揚頓挫,韻味無窮,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的音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薰陶和感染。

四、多元教學,入情入境。詩中有畫,畫中有情,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讓學生領略到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詩教學的難點,因此這就要靠語文教師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古詩教學豐蘊起來。好的語文課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好的古詩教學同樣給人帶來藝術的享受,令學生回味無窮、餘音繞樑。例如,教學中師生依靠詩意情境作畫,教師的深情範讀,相配的古典名畫,師生誦讀時配以古樂激情,欣賞現代作曲家演繹的古詩詞等等,都能讓學生體會到詩文中的詩情畫意,激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師只有通過多種手段、媒體才能使學生跨越時空,捕捉到古人那悠遠、空靈的氣息,陶冶情操。

五、拓展閱讀,積澱底蘊。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古詩詞距離學生遙遠,有很多詩詞都有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這就要靠學生具有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學習詩前要閱讀、收集大量與本詩有關的資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這一次次的積累中,學生的語文功底,領悟理解力才能漸漸地厚重起來。引導學生髮現美、欣賞美,走進詩詞歌賦的王國,享受美感體驗和揮灑才思的愉悅與幸福,是師生共同生成的大課堂,這是最令人歡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詩教學。

總而言之,在古詩詞的欣賞中,要抓住“讀”與“想”,在“讀”中感悟情感,在“想”中體會意境。因此要想使學生具有激情,教師首先要做到有熱情,教師理應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慣性,使教學方法呈現多樣化,力戒刻板,張揚創新,在進行古詩教學的每一課,都應找準激情點,以此做契機。教師只有以情激情、找準情感基點,才能使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中學習語言,才能使學生從中獲取情感與人文精神的養料,起到豐富他們的感情世界,開啓藝術想象力,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性格、氣質和語文品質。

第三篇:教學心得:《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注重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心得:《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注重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要求培養孩子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語文教學應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新課程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的方式。語文教材將努力貫徹新課程的指導思想,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和合作學習方面會做出許多有益的探索,學會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用心去記住,並能以語言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在語文教學中不只是單純的就課本而講課本,而應引導孩子們自主學習。指導他們逐步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特點的學習策略,並能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來不斷地調整學習策略。作爲教師要引導學生動學習,幫助他們形成以能力發展爲目的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和探究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同時在教學中我們還要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利用其它學習資源來完成學習任務,利用圖書、網絡等蒐集資料,拓展課外知識,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同時擴大自己的視野。回想自己過去一年的語文教學,對於書本上的知識可以說對孩子們要求的比較嚴格,然而現在明顯的感覺到自己所忽視的是什麼,孩子們的拓展能力,感知能力和表達能力是應該在課堂中逐漸滲透積累的,一定要讓孩子們對文章有自己的情感體驗,這點在今後的教學中應緊記。現今的語文提倡教學的大課堂。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活動。學習內容也要具有開放性。不要拘泥於課本的教學,學科的教學,而應該有學科之間的滲透會更好,比如在語文教學中有歷史、社會的滲透,學生會更加喜歡內容豐富的課堂,更加喜歡課本以外的知識,對老師會更有欽佩感。語文教學也提倡合作性。小組合作交流來完成老師佈置得教學任務。它以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來實現解決問題的目的。生生互動的形式,凝聚了集體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於優勢互補,縮小個體差異;教學的合作性主要表現在:以討論的形式研討教師或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在討論中一般要──“傾聽”: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對別人的意見進行評價和補充;“協作”:用自己擅長的形式(如讀、畫、唱、演等)展示問題的解決過程;“分享”:讓每個人獲得成功的體驗,並從中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爲。新課標提倡了自主、互助在我們的教學中也逐漸體現出來,課堂上也在不斷實踐着。

教學方案: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第四篇: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評價之我見

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評價之我見

安徽全椒中學於平

新頒佈的課標強調:“語文學習具有重感悟和情感體驗的特點,因此評價要尊重學生的主觀感受,要重視形成性評價,變重終結性評價輕形成性評價爲關注學習結果更重視學習過程。要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做到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家長評價相結合。語文教學要徹底改變那種教師獨掌評價人權、評價方式單一、評價內容繁瑣機械的狀況,真正讓評價成爲改進教師教、學生學,促進學生髮展的有效手段。”這是針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確定的評價目的。強調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突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新理念。

高中語文教學評價要關注每一位學生。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承載着傳授知識,訓育人才的重任。高中語文教學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全面。語文學習是一個複雜的場域,它包含許多學習方面,諸如聽、說、讀、寫。高中語文教學評價要求語文教育工作者用科學的發展觀指導自己的語文實踐,打破以“讀、寫”爲中心的語文評價體系,拓寬語文教育的視野。高中語文教學評價要關注學生的發展。我們用現代的評價眼光關注學生的學業水平提高,又關注學生道德修養的提升,這纔是關注學生髮展的全部。

全面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包括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綜合考察,學生在高中階段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無疑是評價中的重點。獨立閱讀,主要立足於理解能力的培養。鑑賞閱讀,旨在“注重審美體驗”和發展“審美能力”,提高學生對文學類文本中“不同文體作品的閱讀鑑賞能力”。探究閱讀,立足於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力求明確界定可以預期的學習結果,闡述學習的內容。要針對語文教學過程的前、中、後三個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在整個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把教學評價的重心放在能夠改進教學品質和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興趣的形成性評價上。語文教學目標的多重性必然要求評價方法的多元化,因爲沒有一種評價方法可以用來評價學生所有的重要學習結果,任何評價方法都有其特殊功能和侷限性。教學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以及改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因此,獲得一個正確的診斷結果或提供正確的評價反饋信息,對達到最終目的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在不同的情境中評價學生的表現,可以讓具有不同情趣和經歷的同學參與,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評價工作中來,保證充分客觀地判斷學生的學習是否產生了良好的改變。無論如何,教學總是在某種情境中的教學。語文教學要指導學生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培養讀寫聽說的語文能力,都離不開特定的情境。這就要求語文教學評價不能離開教學的情境。

對學生語文學習的合理評價,可以作爲我們改進教學的參考,作爲補救教與學的依據。根據學生語文學習的結果,教師可以明瞭自己在教學上的缺失,判斷教材的可用性,判斷教學方法的有效性。評價的結果,爲我們教師改進教學提供了十分有用的參考信息。對學生語文學習的合理評價,還可以讓我們瞭解學生的學習類型,可以作爲教師實施補救教學的依據,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學習類型的學習行爲特性,以及不同認知結構缺陷的所在,有針對性地提出符合個別需要的補救教學的策略與措施,個別輔導,以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第五篇: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反思1

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隨筆

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是伴着《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而開始的。應該說《語文課程標準》是對語文教學起引領作用的綱領性文件。它從語文課程的性質、語文課程的目標、課程的基本結構幾個方面對語文課程進行了定位。廣大語文教師在課程標準的先進理念倡導下,重新審視語文教學,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一)由傳統的注重知識的傳授轉變爲更加註重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相統一。

越來越多的語文老師認識到語文是最接近人的心靈的一門學科,它包含大量的情感、道德、意志的內容。語文教學就是塑造人的心靈,傳承民族文化而絕不僅僅是一種知識、技能的培養活動。因此關注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已成爲每一位語文教師的自覺實踐。教語文就是教學生學會生活,教語文就是教學生學會做人。

(二)課堂教學由傳統的問答式教學轉變爲對話式教學。

新課程倡導一種對話教學的理念。認爲,人類在閱讀中認識世界,人類文明在閱讀中前進。良好的閱讀可以使一個人的精神視野和人文胸懷得到無限的擴展進而極大的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而任何閱讀活動都是讀者和作者之間通過文本所進行的一場跨時空的對話。正是基於這樣一種認識,新課程改革三年以來的語文教學正逐步走向對話教學。它改變了長期以來語文教學處於教師單方面講解、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缺乏生機和活力的獨語狀態。教師、學生、文本之間開始了雙向溝通、交流與互動。使語文教學真正變成了民主平等的教學;溝通合作的教學,互動交往的教學,創造生成的教學。

(三)教師、學生的地位發生了轉變。

教師的地位由傳統課堂教學中的以教師爲中心的主體地位,轉變爲教育課堂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設計者、指導者與參與者。學生變過去傳統的被動學習狀態的客體地位爲主動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真正成爲主宰學習的主人,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探索者與研究者。

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的改變必然導致教學行爲的改變。

(一)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改變。

教師更加註重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勇敢地把課堂還給學生。無論是哪種課型,新授課、複習課,考練課、講評課,閱讀課、寫作課,無一例外,它的活動主體永遠是學生,讓學生全新地面對文本讀,讓學生說閱讀的第一感覺,寫他們閱讀的深層認識,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歷,寫自己的人生得失。讓語文課堂成爲學生展現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的舞臺。

(二)學生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轉變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過去教師主動的“教”爲學生主動的“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的積極性,立足於學生學習興趣的開掘與培養,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學習的樂趣,養成敢於、追根問源的科學精神,而學生自主、合作意識,也因爲探究的逐漸深入而相得益彰。

(三)課堂氛圍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進行分組、必不可少,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發揮,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學生變得比以前更加活躍, 1

更加主動、更加積極,以前沉默寡言的學生,也開始變得興奮起來,信心大增,思維活躍起來,課堂不再沉悶,教師和學生彼此都感到輕鬆愉快,因而學習效率得到提高。

就像任何一件新事物剛剛誕生時不被人們理解和多有誤解一樣,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也在現實情境中潛在着諸多困惑。

(一)觀念的更新需要一個過程。

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需要時間來磨合。長期以來教師己經習慣於以教師爲中心思維方式和行爲模式,要以平等的心態傾聽學生的聲音並非輕而易舉。而學生改革意識的欠缺也成爲制約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的“瓶頸”環節。學生的學習習慣仍很傳統,習慣於對知識的被動接受,缺少自主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識,反感及至排斥新課程。教師固然要轉變教學觀念,學生更要轉變學習觀念,學生教師是課堂的主體,而目前看來,轉變學生學習習慣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二)自主、合作、探究極易流於形式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有些語文課堂上出現了一味求新求奇,一味追求課堂表面的熱鬧,輕視學生基礎培養的現象。比如,目前不少教師利用小組討論的形式來組織課堂教學。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經常呈現出這樣一片“生機勃勃”“熱鬧繁榮”的景象:待小組討論的口令一宣佈,教室裏氣氛立刻活躍起來。學生迅速地把腦袋湊在一起,熱熱鬧鬧、旁若無人地討論,教室裏充滿了熱烈的討論聲。幾分鐘後,老師一喊“停”,學生立即安靜下來,開始彙報個人意見……這種討論看似氣氛活躍,人人蔘與,但仔細觀察問題就出來了。首先小組成員間的發展機會不平等,看似全員參與,卻是好學生的一言堂,學困生只能袖手旁觀;其次一些小組的學生還在閒聊,尚未進入討論狀態;小組活動的時間不充分,學生還未進入真正的學習狀態或問題還沒有足夠的探究,教師就要求每組派代表彙報,草草收場;再次討論是一種合作,學生缺乏合作技能,不會傾聽,不會合作,以自我爲中心,無法進行相互學習;還有討論有相當部分是散漫的、隨意的、膚淺的、侷限於表層的,缺乏明確的目的。我們認爲新課程改革倡導合作、探究,也不排斥討論。關鍵是究竟什麼樣的討論對於學生的發展具有真正的教育價值?

首先,討論的話題要真正具有教育價值並適合於學生。話題應該是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討論熱情,又對學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是單個學生難以獨自完成的,是學生感到疑惑不解、易於引發學生認知衝突的,必須經過交流、爭議、思維碰撞和相互接納才能明確的。

其次,討論要分解任務,明確個人分工和職責,使小組裏每個成員都能充分、主動參與到討論中。並學會尊重別人的意見,有效接納別人的見解,有質疑和爭辯,但不譏諷和嘲笑別人。

(三)教師主導地位的失落

新課改以後的語文課堂經常出現教師不敢講授,少有分析的情況。使一堂語文課由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和滿堂說,教師無節制地放縱學生的“你的理解”“你的理由”“你的生活體驗”“你的看法”學生的發言也很熱烈,表面上看學生是動起來了,給人感覺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得還不錯。但仔細觀察便會發現,這些課,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熱熱鬧鬧。學生的積極發言是由於老師的表揚獎勵等刺激,而有些教師也不善於捕捉學生髮言中有價值的東西,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學生的深層次思維沒有被真正激發起來。語文教學的對話變成了以對話爲目的的對話。

我們認爲對話的實質是交流。所以講授和分析未必就不是對話,淺顯的問答也未必就是實質性的對話。教師如果不能把學生髮言中有價值的東西引向深人,其結果不是聽任對話在一個膚淺的水平上滑行,就是眼睜睜看着課堂陷於一片混亂。新課程標準反對教師的話語霸權而倡導平等的對話。提出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但是我們需要明確的是,這裏強調的是不應“代替”而不是不應“分析”。在學生對作品的言語形式和言語意義缺乏正確而深刻的感知的情況下。講析仍不失爲一種最快捷的方法。語文教學走向對話不應理解爲就是讓教師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閱讀。學生的自主閱讀若離開教師的指導,勢必如一盤散沙。而且從閱讀的角度看,只讓學生自己來“說”,是不夠的。學生自己的“說”,既可能是“鑑賞者”取向,又可能是“感受性閱讀”,也可能是“誤讀”,還可能是個人的“獨白”篡位;既可能是脫離文本語境的“似對話”,還可能是無視文本的“不對話”。從教學的角度,教師不僅應該維護學生的話語權,而且應該通過教學的對話,引導學生朝着學會與文本的“對話”的方向發展,因爲語文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在閱讀中如何有效地傾聽、正確地言說。

(四)評價方式難以改變

我們從《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與《新課程大學聯考語文考試大綱》的對比中或許能發現一些評價方面的問題。相對於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來說,新課程考試大綱只能算是課程改革中的一種“調和劑”,沒有完成課程改革的評價目標。其實,仔細想想,《課程標準》只是單一的語文教學領域的問題,而《考試大綱》因爲觸及大學聯考,就會涉及到社會的各個方面,畢竟大學聯考是目前社會生活中十分敏感的話題。而現實狀況是,社會對高中的關注度是空前的,社會評價學校辦學質量的主要標準仍然是升學率。社會不會同情教育,家長也不會原諒學校和教師的任何閃失。所以如果評價方式沒有轉變,只要大學聯考的指揮棒還牽動着每個教師的神經,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仍然要尋找大學聯考與課改的結合點,所以就很容易回到應試教育的老路上去。由此看來,對我們來說評價是個極爲關鍵的詞彙。它直接影響新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我們期待着評價方式的轉變,這關係到新課程改革的成敗。

新課程改革,我們在困惑與探索中前行。改革不是萬能靈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唯有一步一個腳印,用我們的汗水與思考才能壘就些微的教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