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七年級語文教案人教版(多篇)

七年級語文教案人教版(多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①反覆朗讀,感知內容,體會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③聯繫實際,廣泛閱讀,開闊視野。

教學重點

反覆朗讀,感知內容,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課前準備

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課前佈置

學生去搜集關於春的詩文,以開闊視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識積累。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學設計

整體感悟

①導入新課

課文中這一幅幅的畫面,讓我們在美麗的春光中陶醉,爲那洋溢的詩情所感染,爲那盎然的生機所激動。春,會在我們的心靈中幻化出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麗的,當我們帶着對美好景物的熱愛、讚美之情的時候,我們思想的河流會跳動出充滿對生命熱愛的美妙無比的浪花;我們感情的波瀾也會在秀美迤邐的景色的雲海中起伏飄蕩。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繪的景物就充盈着躍動的活力和生命的靈氣。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春》,瞭解感知作者是怎樣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中的。

出示目標,板書課題。

②感知內容

a、認知性朗讀,讀準字音,疏通字詞,朗讀中教師正音,學生圈點。

b、感知性朗讀,朗讀時記住課文內容,並將大屏幕上的畫面按課文內容的順序重新排列,從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輪廓

春草圖——草報春

春花圖——花爭春

盼春——繪春春風圖——風唱春——頌春

春雨圖——雨潤春

迎春圖——人迎春

研讀與賞析

朱自清先生將自己的感情融於景物中,在他的筆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無不充盈着躍動的活力和生命的靈氣,以至於也撩撥起我們的喜愛之情。

①潛心精讀:

[問題組]

a、你喜歡朱自清先生描繪的哪一幅圖畫?

b、說說你爲什麼喜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賞析好詞好句)

c、讀一讀,讀出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體味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每組推舉一人全班討論發言。全班討論回答,明確上述問題。

“說說你爲什麼喜歡”一題,是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感悟,可以是一個詞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話寫得形象、生動。

[明確]

◆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鑽”字用得好,“鑽”表現了生命力頑強,寫出了春草而出的擠勁。“偷偷地”寫出了不經意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這樣寫賦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識,富有情趣,惹人喜愛。“偷偷地”要輕讀,將“鑽”換成“長”或“躥”就平淡了,既沒有了那種頑強的生命力,語言也不生動形象了。

◆“嫩嫩的,綠綠的”本該在“小草”的前面,爲什麼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單獨從句子中拿出來,主要是爲了強調,突出了小草嫩綠的特點,同時使句子生動活潑,富有生氣。讀時第一個字重讀,後兩字要輕。將“嫩嫩的,綠綠的”放回原來應在的位置,作比較朗讀,體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撫摸是一種溫暖、親切、慈愛、幸春天是福,含有深情的感覺。

◆課文最後三段的三個比喻句,總寫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潑生動;春天是健壯的,她充滿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麼殷切。東風來了——報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腳步近了——賦予春以人的動作,表現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悅的心情。

◆春風是無形的,是難以描繪的。作者嫺熟地從觸覺、聽覺、嗅覺的角度,把無形、無味、五色的春風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感。

學生還可以找出多處去理解、品味、鑑賞、朗讀。

[教師小結]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後,同學們針對自己喜愛的圖畫,抓住重點的字詞句,仔細品味、賞析,真正體味到了《春》一文準確生動、樸實鮮活、異常精美的語言。文章開頭寫盼春,以“腳步近了”始,以“領着我們上前去”終,起於擬人,終於擬人,體現了結構的美妙和嚴謹。作者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中,表現出作者嚮往春天、熱愛生活、充滿希望的真情實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讓我們追隨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脈搏,調集起我們對春天的讚美之情去朗讀全文。

②聲情並茂地朗讀,體會作品的意境、風格,讀出對春天的由衷的讚美,可以小組展開朗讀競賽,學生可以互評。看畫面朗讀,背誦。

體驗與反思

①質疑交流

閱讀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麼?

面對着這大好春色,你準備做些什麼?

你還有哪些問題沒解決?

學生討論後,可以向老師質疑,可以向同學提問,以形成對文章的進一步學習與探討。

[明確]作者筆下的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如同一幅幅細緻的工筆畫,側重描繪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圖則是集中筆墨描繪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過細緻觀察,用心靈,通過含情的畫筆,描繪了春天的各種景物,賦予各種景物以鮮明的感情色彩。結尾以三個形象的比喻,進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創造力和無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說:“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偉大的畫家”“春天是個美麗活潑的仙子”……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同學們可將自己蒐集的關於春的詩文互相交流。

[作業]

《我看秋天》,仿照《春》寫一篇文章,字數不限。

教學反思:

語文人教版七年級教案 篇二

【設計理念】

1.立足小說故事內容,緊扣小說情節發展,發展學生推理能力。

2.分角色朗讀,在對話中感受人物形象,說出人物性格,學習人物描寫方法。

3.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

4.注重發展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守住語文教學的根。

5.在學生情感共鳴的基礎上“練筆”,讓學生有話想說、能說。

【教學目(本站★www.haoword.com)標】

1.根據課文語境,說出“自作主張、仗義、形影不離、合二爲一”等詞語的意思,積累這些詞語。

2.分部分、分角色朗讀課文,抓住描寫,評說文中人物,推想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說出文章運用插敘手法的作用。

3.用自己的話說出讀課文後的感受或受到的啓發。

【教學重點】

抓住語言、動作、神態、心理,評說文中人物,推想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

【教學難點】

插敘手法的作用。

【教學方法】

1.教法:朗讀法、啓發式、問題法、推斷法。

2.學法:朗讀法、討論法、問答法、圈點勾畫做批註。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預習課文,弄清生字讀音、字形、意義;弄清詞語意思;讀懂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詩句導入。

友誼是冬日的一縷陽光,讓飢寒交迫的人感到溫暖;

友誼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讓瀕臨絕境的人看到希望;

友誼是一首飄蕩的歌謠,讓孤苦無依的人獲得慰藉。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由友誼引發的一個故事——《羚羊木雕》。

2.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⑴孩子們已經預習了課文,我檢查檢查。

⑵提出問題:全文一共有多少自然段?抽學生回答。

提出問題:課文圍繞“羚羊”木雕發生了什麼事情?(學生試着回答或有回答的xx。)

二、研讀課文1—10自然段

1.要求學生自由讀課文1—10自然段,用橫線畫出媽媽說的話,用波浪線畫出“我”說的話,並注意“我”和媽媽的神態、動作。

2.分角色朗讀課文1—10自然段,讀後說出寫什麼?

⑴學生讀課文。

⑵說出該部分寫什麼:媽媽追問羚羊木雕的下落,我告訴她送給萬芳了。(PPT:追問木雕)

3.評說文中人物。你從文中的語句中讀出媽媽怎樣?我怎樣?說明理由。

⑴媽媽:從“媽媽的問話咄咄逼人;媽媽的神態、動作”,讀出媽媽嚴厲。

將媽媽的問話連起來讀,讀出媽媽追問木雕下落語氣咄咄逼人;

抓住媽媽的神態、動作:“目光緊緊地盯着我;把手搭在我肩上。”感知媽媽嚴厲。

(板書:媽媽嚴厲)

⑵“我”:

讀“我”的回答,注意讀得低沉、小聲,讀出“我”的心虛。

抓住“我”的神態、心理、動作:“心怦怦地跳;小聲地說;一動不動,低着頭不敢看她;聲音有些發抖。”讀出“我”害怕,讀出“我”無奈。

(板書:我心虛無奈)

4.推想故事的發展。

⑴媽媽爲什麼那麼嚴厲?我又爲何那樣害怕和無奈呢?從中你可知道什麼?(木雕十分珍貴)

⑵故事就在媽媽追問木雕下落過程中發生了。(PPT:發生)

⑶請推想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學生說出自己的推想。)

三、研讀課文11—24自然段

1.要求學生讀課文11—24自然段,讀後說出發生的是什麼事情,驗證自己的推想。

(學生說出該部分內容,驗證自己的推想。)

(肯定學生的推想,說出故事就這樣發展下去了。)

(PPT:逼要木雕發展)

2.研讀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

⑴研讀“媽媽”的語言、動作、神態:

注意讀出“媽媽”語言的語氣(抓住感嘆號),注意媽媽的動作、神態。(讀出媽媽堅決和軟硬兼施。)

(板書:堅決、軟硬兼施)

⑵研讀爸爸的神態、動作、語言。(根據爸爸的神態、動作、反問句,讀出爸爸的冷酷和不可抗拒。)

(板書:冷酷不可抗拒)

⑶研讀“奶奶”的語言。(讀出奶奶善解人意。)(板書:奶奶善解人意)

⑷研讀“我”語言,注意讀出“我”的語氣。(讀出我的無奈)

⑸分角色朗讀人物語言,強調語氣、語速。

3.這一讀,我們將課文17—23自然段給忽略了,那這幾個段寫了什麼?在文中可不可以省略呢?爲什麼?

⑴回憶“我”和萬芳之間發生的事情,萬芳是“仗義”的朋友。

⑵在文中,這部分不可省略,既交代了“我”送木雕給萬芳的原因,又讓故事內容生動,還讓讀者覺得有人情味。

(板書:交代原因內容生動有人情味)

這種敘述方法叫插敘。(板書:插敘)

四、總結和推斷

1.總結課文1—24自然段內容;總結人物特點;總結插敘手法的作用。

2.故事因媽媽的追問而發生,故事在媽媽、爸爸逼迫我要回木雕中發展,接下來故事將進入激動人心的環節,請大家推想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麼事情,預測那時“我”的情形。

學生推想,學生預測。

3.下節課我們一同研讀文本。

五、作業

課餘讀課文,驗證自己的推想。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複習故事的發生、發展,回憶文中人物形象。

2.說出猜想,揭示文章因爲發生、發展的推動作用,小說將進入激動人心的xx部分——要木雕。

(PPT:要木雕xx)

二、研讀課文25—35自然段

1.抓住“我”的動作、神態、心理、語言,讀出我的難爲情。(板書:難爲情)

抓住萬芳的動作、語言、神態讀出萬芳的不解。(板書:萬芳不解)

抓住阿姨的語言、動作,讀出阿姨的兇狠、潑辣。(板書:阿姨兇狠潑辣)

2.抓住環境描寫,讀出“我”的傷心和風雨無阻;感受大人們對小孩的傷害和物質利益。

3.分角色朗讀文中人物的語言。

4.推想故事的下個環節。

我雖然要回了木雕,但我的心情不好受,思緒翩翩,我擔心友誼,我怨恨父母的不仁義。

三、研讀課文36—38自然段

1.根據學生的推想,揭示故事結局。(PPT:要回木雕結局)

2.環境描寫的作用。(襯托人物心情不好)

3.萬芳的仗義和我的傷心以及我對成人世界的理解。

四、總結全文,昇華情感

1.總結全文:故事內容的遞進,小說情節的發展。

(PPT出示故事內容的遞進。)

(PPT出示:文似看山不喜平)

2.“可是,這能全怪我嗎?”就這句話展開討論。

我:做事不三思。

父母:不理解人,物質利益。

3.你或許也有不理解父母的時候,你當時是怎麼看待的又是如何處理的?用簡短的話表達出來。

五、作業

練筆:xxx,我理解了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繫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理想,併爲之奮鬥

二、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三、課前準備

①蒐集有關爲理想而奮鬥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蹟。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製作課件。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反覆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二、教學設計

1、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裏,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裏的“海”指的是什麼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麼,什麼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爲什麼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麼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二、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①範讀

最好由教師範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②正音、正字、釋詞

③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麼?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c.試着分析詩歌的結構

④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迴指導。

⑤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三、板書:

歷史意義(2、3)

人格意義(4、5、6、7)

人生意義(8、9、10、11)

四、研討與賞析(上)

①精讀

逐段(17節)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覆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②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l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它對於表現思想內容有什麼作用?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有關提示:採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表達了什麼意思?能試着舉例說明嗎?

教師應啓發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麼角度談理想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樑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着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樑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三、四句有什麼深刻含義?

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重大意義。

提示: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鬥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麼?有理想的人爲什麼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裏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捨,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採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現和見解應予重視。8?12節教學研討,也應如此。

五、作業

①抄寫並識記字詞。

②背誦這首詩歌。

③完成“研討與練習”二(準備課堂交流)。

④預習剩餘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檢查作業。

②繼續研討與賞析。

③語言運用。

二、教學設計

1、檢查作業

①識記字詞。 ②朗讀、背誦。

課堂討論(8-12節)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語形象化語言。

第8節,你能從現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實例,說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麼是“大寫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舉出實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理想的人生意義。

第9節,這一節與上一節有什麼關係?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麼特點?作用是什麼?作者列舉“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麼典型意義?

提示:並列關係,都是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上一節是從正面寫,這一節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爲有理想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第10、11節,這兩節詩歌在結構上是什麼關係?在內容上有什麼不同?可否將“蛻”字改換成“變”字?爲什麼?

提示:層進關係。第10節從被動方面寫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應該怎麼辦。第1l節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理想而產生的後果。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第12節,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麼?第一、二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閱讀體驗

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繫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理想,併爲之努力奮鬥。

教師應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4、語言運用

①語言運用並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捲來濃密的雲;

愛心是雲,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爲你撐起綠陰。

這個練習難度比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鼓勵學生大但嘗試,並多給予賞識性評價。

②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方法,可由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5、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並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着我們的人生之旅。願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併爲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鬥。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6、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一。②將“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隨筆。

三、信息反饋:

信息技術與國中語文教學整合

一、科學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效率

國中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教學情境的設置。如果只是單純的讀、寫、背,學生會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會對語文教學漠不關心,只是機械地完成學習任務,基本沒有情感的投入,更談不上與作品或者是與作者的心靈互動。學生喜歡視覺和聽覺的感官刺激,因此,信息技術的引入,能有機整合優質的課程資源,爲學生提供了適合學生需求的語文素材,並且不斷地變化着視覺和聽覺的出現形式和效果,爲學生創設不斷變化的教學情境,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效率。比如,在進行《蘇州園林》的教學中,很多學生都聽說過蘇州園林,或者是從網絡上、電視上看見過相關介紹,但基本沒有幾個學生去過蘇州園林,沒法體會那裏真實的美。教師上課時可以利用ppt課件展示蘇州園林的系列圖片,給學生創設真實的園林美景。第一組圖片主要展示的是園林的流水。那波光粼粼的水面,那淙淙的流水聲給學生一種身在溪邊的意境,使人望溪止步、流連忘返。第二組圖片是園林的花卉。含苞待放的、爭先鬥豔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水中亭亭玉立的,叫學生目不暇接、凝神靜氣。第三組圖片的是園林的建築。雅俗共賞、獨具風格的一座座亭臺鑲嵌在林中,使人有種賓至如歸的感覺。一組組的圖片無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產生積極主動學習的願望,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率。

二、科學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落實學生主體地位

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不僅僅是教材的改革,更是教學過程的改革,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師和學生在課堂地位的改革。我們必須轉變觀念,發揮信息技術手段的優勢作用,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爲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比如,在進行《〈孟子〉二章》的教學時,我在課前就佈置給學生學習任務,讓學生根據學習小組進行自主學習,通過上網查詢、工具書查詢、同學之間的討論、蒐集生活課程資源等方式,完成學習任務。比如,有的小組負責查閱孟子的簡介,詳細查詢孟子的基本信息,包括孟子的生辰、名、字、國別、學派代表人、思想、政治和哲學主張等;有的學生查閱有關孟子的言行記錄,有關孟子的大事年表;還有的學生查詢孟子在歷史發展中所處的地位以及對社會發展所做的貢獻等。通過分任務查詢,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在短時間完成教師佈置的學習任務。還有很多學生查閱了教師佈置任務之外的信息,大大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課上,我讓學生分小組進行成果交流,並利用ppt或者是flash課件進行成果展示。教師可確定一個主持人,並讓每個小組選出一個主發言人,負責本組查閱成果的交流與展示。小組交流過程中,組間可以實現互動交流。教師在這個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基本上沒有過多的言語,實現了以學生爲主體,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整節課下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彰顯了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特色。

三、科學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強溝通與交流,提高實踐運用能力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監管的關係,教師利用各種手段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學生想辦法逃避教師的管理和責罰。這樣,師生之間很難做到友好相處,基本上沒有多少溝通和交流,使得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鍛鍊。這樣的教學,很難實現新課程理念,很難落實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處理各種圖片、聲音,並通過多媒體、網絡的互動效果進行教學,組建班級網絡平臺,不定期分享教學課件、教材上的視頻資料、課堂訓練、專家講座、名師微課等資源,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業餘生活,還鍛鍊了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和家長進行及時的溝通與交流,使語文課堂延伸到家庭,綜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在進行《誰是最可愛的人》的教學時,我利用班級博客發佈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家庭裏、在學校、在社會上尋找自己最可愛的人,並把自己最可愛的人的可愛之處告訴身邊的人。這一活動有效鍛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綜合提升了學生的實踐技能,爲學生將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小結

總之,信息技術爲語文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我們語文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的優勢作用,科學整合教學資源,實現語文教學的長足發展,全面落實新課程教學理念,提高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