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①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並背誦課文,七年級語文上冊《童趣》教案設計。

②理解只有善於觀察,善於聯想想像,纔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④理解文章敘事順序,瞭解各層大意。

二、教學重點。

①反覆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瞭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藉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三、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覆朗讀,並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麼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四、教學內容。

使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領會課文大意。

五、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麼辦?建築師們就帶着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

這說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敘童年怎樣藉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纔會有樂趣。

(二)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範讀。

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爲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

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

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ao)、項爲之強、鶴唳(li)、怡(yi)然、凹凸(aotu)、爲壑(he)、癩(lai)蝦蟆。

(三)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佔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佔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繫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並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五)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啓發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註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爲之強。(脖子、頸項)

②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③以叢草爲林。(樹林)

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

⑩夏蚊成雷:蚊羣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六)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麼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國中一年級語文教案《七年級語文上冊《童趣》教案設計》。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七)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羣鶴,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牆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纔會得到。

(八)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於善於觀察,善於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九)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後,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爲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①“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②“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③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穫。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3)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並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4)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羣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爲林”“蟲蟻爲獸”“凸者爲丘”“凹者爲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爲什麼?

不可以。因爲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羣鶴,到把草木、蟲蚊、土牆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二)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三)討論。

問題l: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麼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爲什麼?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啓示?你有什麼感受?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於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爲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於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四)作業。

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五)點評。

《童趣》說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的草、蟲蚊、土礫、癩蛤蟆……幻象迭出,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很容易激發學生興趣,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文言文。由於其語言習慣與現代文不同,因而,幫助學生越過這一“語言習慣”障礙,克服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懼心理,奠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繫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理想,併爲之奮鬥

二、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三、課前準備

①蒐集有關爲理想而奮鬥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蹟。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製作課件。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反覆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二、教學設計

1、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裏,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裏的“海”指的是什麼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麼,什麼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爲什麼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麼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二、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①範讀

最好由教師範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②正音、正字、釋詞

③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麼?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c.試着分析詩歌的結構

④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迴指導。

⑤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三、板書:

歷史意義(2、3)

人格意義(4、5、6、7)

人生意義(8、9、10、11)

四、研討與賞析(上)

①精讀

逐段(17節)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覆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②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l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它對於表現思想內容有什麼作用?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有關提示:採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表達了什麼意思?能試着舉例說明嗎?

教師應啓發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麼角度談理想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樑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着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樑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三、四句有什麼深刻含義?

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重大意義。

提示: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鬥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麼?有理想的人爲什麼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裏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捨,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採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現和見解應予重視。8?12節教學研討,也應如此。

五、作業

①抄寫並識記字詞。

②背誦這首詩歌。

③完成“研討與練習”二(準備課堂交流)。

④預習剩餘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檢查作業。

②繼續研討與賞析。

③語言運用。

二、教學設計

1、檢查作業

①識記字詞。 ②朗讀、背誦。

課堂討論(8-12節)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語形象化語言。

第8節,你能從現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實例,說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麼是“大寫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舉出實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理想的人生意義。

第9節,這一節與上一節有什麼關係?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麼特點?作用是什麼?作者列舉“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麼典型意義?

提示:並列關係,都是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上一節是從正面寫,這一節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爲有理想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第10、11節,這兩節詩歌在結構上是什麼關係?在內容上有什麼不同?可否將“蛻”字改換成“變”字?爲什麼?

提示:層進關係。第10節從被動方面寫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應該怎麼辦。第1l節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理想而產生的後果。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第12節,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麼?第一、二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閱讀體驗

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繫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理想,併爲之努力奮鬥。

教師應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4、語言運用

①語言運用並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捲來濃密的雲;

愛心是雲,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爲你撐起綠陰。

這個練習難度比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鼓勵學生大但嘗試,並多給予賞識性評價。

②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方法,可由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5、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並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着我們的人生之旅。願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併爲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鬥。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6、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一。②將“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隨筆。

三、信息反饋:

信息技術與國中語文教學整合

一、科學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效率

國中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教學情境的設置。如果只是單純的讀、寫、背,學生會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會對語文教學漠不關心,只是機械地完成學習任務,基本沒有情感的投入,更談不上與作品或者是與作者的心靈互動。學生喜歡視覺和聽覺的感官刺激,因此,信息技術的引入,能有機整合優質的課程資源,爲學生提供了適合學生需求的語文素材,並且不斷地變化着視覺和聽覺的出現形式和效果,爲學生創設不斷變化的教學情境,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效率。比如,在進行《蘇州園林》的教學中,很多學生都聽說過蘇州園林,或者是從網絡上、電視上看見過相關介紹,但基本沒有幾個學生去過蘇州園林,沒法體會那裏真實的美。教師上課時可以利用ppt課件展示蘇州園林的系列圖片,給學生創設真實的園林美景。第一組圖片主要展示的是園林的流水。那波光粼粼的水面,那淙淙的流水聲給學生一種身在溪邊的意境,使人望溪止步、流連忘返。第二組圖片是園林的花卉。含苞待放的、爭先鬥豔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水中亭亭玉立的,叫學生目不暇接、凝神靜氣。第三組圖片的是園林的建築。雅俗共賞、獨具風格的一座座亭臺鑲嵌在林中,使人有種賓至如歸的感覺。一組組的圖片無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產生積極主動學習的願望,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率。

二、科學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落實學生主體地位

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不僅僅是教材的改革,更是教學過程的改革,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師和學生在課堂地位的改革。我們必須轉變觀念,發揮信息技術手段的優勢作用,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爲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比如,在進行《〈孟子〉二章》的教學時,我在課前就佈置給學生學習任務,讓學生根據學習小組進行自主學習,通過上網查詢、工具書查詢、同學之間的討論、蒐集生活課程資源等方式,完成學習任務。比如,有的小組負責查閱孟子的簡介,詳細查詢孟子的基本信息,包括孟子的生辰、名、字、國別、學派代表人、思想、政治和哲學主張等;有的學生查閱有關孟子的言行記錄,有關孟子的大事年表;還有的學生查詢孟子在歷史發展中所處的地位以及對社會發展所做的貢獻等。通過分任務查詢,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在短時間完成教師佈置的學習任務。還有很多學生查閱了教師佈置任務之外的信息,大大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課上,我讓學生分小組進行成果交流,並利用ppt或者是flash課件進行成果展示。教師可確定一個主持人,並讓每個小組選出一個主發言人,負責本組查閱成果的交流與展示。小組交流過程中,組間可以實現互動交流。教師在這個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基本上沒有過多的言語,實現了以學生爲主體,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整節課下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彰顯了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特色。

三、科學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強溝通與交流,提高實踐運用能力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監管的關係,教師利用各種手段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學生想辦法逃避教師的管理和責罰。這樣,師生之間很難做到友好相處,基本上沒有多少溝通和交流,使得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鍛鍊。這樣的教學,很難實現新課程理念,很難落實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處理各種圖片、聲音,並通過多媒體、網絡的互動效果進行教學,組建班級網絡平臺,不定期分享教學課件、教材上的視頻資料、課堂訓練、專家講座、名師微課等資源,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業餘生活,還鍛鍊了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和家長進行及時的溝通與交流,使語文課堂延伸到家庭,綜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在進行《誰是最可愛的人》的教學時,我利用班級博客發佈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家庭裏、在學校、在社會上尋找自己最可愛的人,並把自己最可愛的人的可愛之處告訴身邊的人。這一活動有效鍛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綜合提升了學生的實踐技能,爲學生將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小結

總之,信息技術爲語文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我們語文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的優勢作用,科學整合教學資源,實現語文教學的長足發展,全面落實新課程教學理念,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三

[教學設想及依據]

1、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根據語文學科和詩歌體裁的特點,以及《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的要求。)

2、教學難點

①學習和借鑑詩中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感情的寫法。

②提高朗讀和鑑賞能力。(依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

3、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4、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提高朗讀能力。

2、學習和借鑑詩中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感情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在朗讀、想像和合作探究中,讓學生學習和借鑑詩中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感情的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體驗人間至愛親情,激發他們關愛母親,回報母親的熾熱情懷。

[教學策略]

1、音樂導情:上課之前,我讓學生聽與本文主題相同而且他們都很熟悉的歌曲《魯冰花》,喚起學生對母親的愛,讓學生帶着這一情感走進課文,使他們更容易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過程中,背景音樂始終縈繞在課堂,使學生沉浸在那種歡愉而深沉的氛圍之中。

2、朗讀悟情:在本課的教學中,讀是一個學習的重要手段。我採取的方式有:自由讀、選擇讀、示範讀、齊讀、分角色讀等。讓學生通過讀來了解文章的內容,品味文章的語言,進入文章的意境,體會文中的情感,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他們的朗讀能力。

3、想像入境:讓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感受詩中的意境,領悟詩歌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4、“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爲了讓學生掌握閱讀詩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技巧,並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我首先按品讀——感受——賞析——仿寫的步驟引導學生學習第一首詩,然後讓學生按照學習第一首詩的方法自學第二首詩。以此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情

(播放歌曲《魯冰花》導入新課)大家知道這首歌曲的歌名嗎?誰能說說這首歌曲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呢?學生回答。(教師導入)是啊!母愛是人類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母子之情是全人類的共同情感,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表達母子之間親密情感的散文詩——《金色花》(請同學們打開課本127頁)板書課題。

(二)初讀知情

1、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作者資料。(師讀)

2、結合屏幕上字詞的拼音和解釋自由朗讀課文,朗讀課文時,注意讀準字音、注意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

3、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篇文章的內容。

(三)美讀悟情。

1、誰能說說應用什麼感情來朗讀這篇文章呢?學生髮言後,讓學生選取最喜歡語段試讀,讀後請學生評一評。教師小結: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溫馨、深情的,還應該讀出兒童特有的。調皮。

2、多媒體顯示難讀的句子,一起來分析該如何讀,先由學生大膽的試讀,再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該怎樣讀,最後請學生分角色朗讀。

“你到哪裏去了,你這壞孩子?”(嗔怪、擔憂、焦慮、欣喜,交織在一起的情感,假裝生氣)

“我不告訴你,媽媽。”(淘氣、機靈、撒嬌、調皮的語氣)

(四)感受入情

老師在朗讀的時候透過眼前的文字,感受到了一幅幅孩子與媽媽嬉戲的生動畫面,老師想先給大家描述一幅。請同學們邊聽邊張開想像的翅膀看能否進入老師描繪的畫面中。

(1)教師示範

清晨,在開滿金色花的林蔭中,走出一個美麗而修長的身影,喔!是媽媽,她溼發披在兩肩,髮絲上的水滴輕輕飄落,親吻着林間的小草,她悄無聲息地走進小庭院,緩緩地把雙手放在胸前,媽媽在做禱告,突然媽媽的雙眉微微揚起,好香呀!這香氣從哪來的呢?此時,我屏住呼吸,一聲不響。

請你也從你感受到的畫面中選取一幅展開想像用語言來描述。

(2)學生髮言

(五)、賞析人物

在這一幅幅的畫面中孩子和媽媽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請用以下的句式來說話。

我看到了一個--------孩子,我是從---------------看出的。

我看到了一個--------母親,我是從---------------看出的。(投影)

(六)、仿寫延情

1、寫法的探討

在這首詩裏我們感受到了母子間的款款深情,但文中卻沒有一個“愛”或者“喜歡”這樣的字眼,那作者是借什麼來表達這母子間的濃濃情意的呢?

學生思考,代表發言。教師明確,這就是託物言志的寫法。

2、仿寫

母愛是無私的、偉大的,誰不應該感謝母親抱答母親呢?泰戈爾筆下的孩子願變成一朵金色花來表達對媽媽的愛,如果你也具備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隨意變化,那麼你想變成什麼來表達你對媽媽的愛呢?請用“假如我變成了……”開頭寫一段話,表達你們對媽媽的愛。

(七)、詩情的誦讀

讓我們滿懷着對媽媽的愛,充滿深情的朗讀全文。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瞭解課文記敘的內容。

2.瞭解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及其表現作用。

3.感受細膩生動的描寫,瞭解清晰明瞭的思路。

4.積累詞語,背誦全文。

學能目標

1.培養閱讀古文的良好習慣,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

2.掌握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的寫法。

德育審美目標

1.感受中華民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藝術。感受古人寫作語言的簡約及營造廣闊的想像空間的技巧。

教學重點

積累詞語,瞭解寫法,品味語言,培養寫作能力。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洛桑學藝》光碟,佈置課前預習作業。

學生:查閱有關口技的音像資料,記錄整理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可做口技練習,體會口技表演。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總體把握文章結構,瞭解主要內容,感知“善”字在全文的統領作用。

教學設計

表演激趣

播放《洛桑學藝》模仿樂器演奏的片段。趁學生情緒高漲之時,教師引導:普通的一張嘴,竟能將如此衆多的樂器模擬得惟妙惟肖,令人神往,可真是嘆爲“聽”止。這就是我國曲藝園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藝術。洛桑如此,那林嗣環筆下的那位口技藝人和他相比又是如何呢?他爲我們營造了一個怎樣的聲音世界呢?

整體感悟

1.檢查預習,把握讀音。

教師範讀。朗讀過程中設“陷阱”(故意讀錯),學生在教師朗讀過程中挑錯誤,加以改正。

2.討論學習,瞭解大意。

學生討論口技藝人表演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由哪些語言來判斷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

教師點撥,幫助學生找出標誌時間推移的副詞及不同階段場景的內容,幫助學生歸納:時間副詞:少頃,既而,是時,一時,未幾,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節:夢中驚醒——漸入夢鄉——火場百象

感知語言,領悟特點。

學生從描寫中找出每一個場景刻畫了哪些聲響,進一步瞭解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

教師明確:

(具體聲響略)聲音由少而多、雜,也越來越大,三個場景聲音變化情形:小——大——小——大。

合作探究

學生討論:當我們觀看一場表演時,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

教師在學生髮言後引導:首先確定一場表演涉及的雙方(表演者、觀衆)

表演者 表演的內容 表演的道具

觀衆 看錶演的反應

師生討論得出結論:最精彩的表演=最複雜的內容+最簡單的道具+最熱烈的觀衆反應。

教師引導學生找課文中原句來印證合作探究得出的結論。

教師協助歸納:

內容 夢中驚醒:犬吠、欠伸、囈語、大啼、婦嗚、絮絮、夫叱。

漸入夢鄉:齁聲、婦拍兒漸止、鼠作作索索、傾盆器(聲)、咳嗽。

火場百象:大呼、齊哭、百千大呼、齊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聲、風聲、求救聲、搶奪聲、潑水聲(無所不有)。

道具 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觀衆反應 表演前:滿座寂然,無敢譁者。

夢中驚醒: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爲妙絕。

漸入夢鄉: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場百象: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結論 表演精彩善

教師引導學生用課文中一個詞來概括——善。

質疑問難

學生將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交流,教師歸納總結,交學生下來分小組討論研究。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五

《秋天的懷念》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懷念》是部編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的文章以親情爲主題,以不同的生活爲背景,抒發了同樣感人至深的親情。學習本單元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多方面的教益。

作爲敘事性散文作品,《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能夠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

《秋天的懷念》選自《史鐵生作品集》,這是一篇飽含深情的懷念母親的散文,作者通過回憶自己癱瘓時,身患絕症的母親忍受着病體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護他、照顧他的事情,歌頌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表達了對母親的懷念之情。

二、學情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剛升入國中的七年級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於探究,尤其是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較重,他們樂於發言,課堂上能與老師保持良好的互動,與同學積極合作、共同學習。但是也存在情緒不穩、浮躁等問題。鑑於他們的生活經驗所限,對於特殊境遇下如何體會深沉無私的母愛會有所困難。可能會遇到:理解問題、分析問題不夠深刻,語言表達不夠準確等問題。這都需要教師從不同層面給予合適的引導。

三、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課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及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已有知識及存在的問題,我確定了下列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知識與能力: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過程與方法:通過母親的“好好兒活”,分析母親的形象,理解母愛的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由我是怎樣“好好兒活”的,聯繫學生生活體驗,引發我們應該怎樣“好好兒活”的思考。

教學重點:通過對母親的語言神態等描寫的品味,分析母親的形象,理解母愛的內涵。

教學難點:由我是怎樣“好好兒活”的,聯繫學生生活體驗,引發我們應該怎樣“好好兒活”的思考。

四、教法學法

(一)教法的運用:根據文章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以下四種方法進行教學,以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1、閱讀感知法:遵循閱讀的整體性原則,引導學生反覆閱讀文本,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2、問題引導法:用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讀文本,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3、啓發式教學:以啓發、點撥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同時利用小組合作,促進生生間、師生間的互動。

(二)學法的滲透:教是爲了不教,本節課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滲透學法。

1、品評賞析法:學習過程中,對文中精彩的語句、段落進行品評、賞析、積累。

2、討論交流法:通過問題的引導,讓學生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3、小組合作法:隨着自主、合作、探究成爲語文學習的新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成爲了一種新的學習組織形式。通過小組合作,學生能夠交流學習體會,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五、教學設計

在對教材和學生分析的基礎上,依據“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基本原則,本節課主要設計了以下六個教學環節: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配樂朗誦《我與地壇》片段,引導學生體會兒子對母親的愛,進入主題,這篇書寫着母親對兒子愛的《秋天的懷念》。呈現片段:

那時的我,作爲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爲母親着想,我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爲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的兒子;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着,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於能找到——而這樣的母親,註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親。

設計意圖:聯繫本單元的內容,喚起學生曾有的情感體驗,通過朗讀,爲下文的學習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好情感鋪墊。

(二)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前提下閱讀文章,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本環節設計的主要問題是:

1、作者在秋天懷念的是誰?

2、爲什麼會在秋天懷念?

要求:邊讀邊在文中劃出相關的語段,瞭解文章的情節。

設計意圖: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自主閱讀,主動學習,做到“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同時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簡潔準確表達的能力。

(三)品讀課文,分析形象

通過熟讀、品讀文章,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情感,以深入理解文章,解讀人物。

本環節設計的主要問題是:

1、母親是怎樣“好好兒活”的,分析母親的形象。

2、母親是怎樣教導我要“好好兒活”的,理解母愛的內涵。

要求:品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母親動作,語言和神態的詞句,用不同的符號標出,並圈出重點詞,仔細品味母親“好好兒活”的含義,然後小組一起交流學習成果。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讀、品讀文章,體會作者的情感,教師補充背景,增進學生對寫作背景的瞭解,進而討論交流、分析鑑賞文中母親的形象,母愛的內涵,增強學生語言的感悟能力,以達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積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分析方法,感悟博大深沉的母愛,突出教學的重點問題。

(四)再讀課文,引發思考

在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教師補充文章的寫作背景知識,讓學生再讀文章,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而引發思考。

本環節設計的主要問題是:

1、我是怎樣“好好兒活”的?

2、我們應該怎樣“好好兒活”?

要求: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段落,帶着感情誦讀,思考。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好好兒活”的含義,把握文中“我”是怎樣“好好兒活”的?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結合學生自身的生活【本站】體驗,思考當下我們應該怎樣做到“好好兒活”,從而突破教學的難點問題。

(五)重讀課文,知識拓展

通過學生再讀文章,瞭解文章在敘述方式上的特點,從而拓展知識。

本環節設計的問題是:

1、瞭解敘述方法——“插敘”

2、文中插敘的內容和作用

要求:朗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插敘的內容,思考其作用。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敘事性散文常用的敘述方式,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在日常寫作中掌握插敘這種方法技巧。

(六)佈置作業,讀寫結合

1、閱讀史鐵生的名篇《我與地壇》。

2、學了這篇文章,你對母愛有什麼新的認識?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你對母愛的理解。(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