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論語》十則的教案示例多篇

《論語》十則的教案示例多篇

教學流程 篇一

一、導入

師:“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我們中華民族有着幾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史,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請同學們說說他們的名字和著作。

學生課外蒐集與課文有關的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瞭解先秦文化對我國幾千年的政治、思想、文化產生的深遠影響。

現在我們共同學習探究《〈論語〉十則》,一起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出示課題。)

《論語》十則的教案示例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認讀字詞;

2、理解各則語錄;

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二、教學思路

板塊式教學思路,全課的教學主要分爲三個板塊。

三、創新意圖

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

四、教學過程

第一個教學板塊: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着“點讀”課文註釋。

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註釋,說譯文。

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第二個教學板塊:析讀課文。(12分鐘左右)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註,概括每一則的內容大意。

3、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與學習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與學習習慣有關”,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度有關”等。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爲什麼喜歡它。

第三個教學板塊:理讀課文。(20分鐘左右)

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知新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①用於學習態度: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厭敏而好學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②用於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③用於思想修養:人不知而不慍三人行必有我師

④用於思想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⑤用於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⑥用於日常生活: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難句翻譯”類練習: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⑥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朗讀比賽 篇三

出示下列詞句,每組派一名學生回答三道讀音測試題,其他同學說理由並正音(音義結合),教師出示正確讀音,然後根據正確率評分。

不亦說( )乎 不亦樂( )乎 學而不思則罔( ) 人不知而不慍( ) 知之爲( )知之 傳( )不習乎 三省( )吾身 爲( )人謀而不忠乎 是知( )也 可以爲( )師矣 思而不學則殆( ) 誨女( )知之乎

教師進行朗讀方法指導,可採用“搖頭晃腦”式,語速稍慢,語調抑揚頓挫,在停頓、節奏、語氣、感情等方面也給予點撥。學生先自由朗讀,然後每組選一名代表進行朗讀比賽,分四組讀完,一組比賽後,其他三組進行點評,最後分組齊讀比賽,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打分。

新課程強調凸顯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在語文課中的表現之一就是強調個別朗讀。的確,個別朗讀有凸顯學生朗讀個性、提高朗讀水平等長處。然而一味地進行個別朗讀,其表現往往是:一人讀,衆人聽。雖然老師也佈置聽的任務,但相當部分的學生感覺自己與朗讀關係不大。個別朗讀的時間越長,多數學生讀書的實踐就越少;被動聽讀的學生越多,單位時間內的朗讀效率就越低。實際上,齊讀不僅爲全體學生的朗讀實踐提供機會,還具有扶優攜差、共同提高的作用。適當的齊讀不僅不會扼殺個性,而且利於全員訓練,利於優生和學困生在各自的水平上更上一層樓。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2、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3、積累成語、格言、警句,能對照反省自己。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

1、蒐集資料:

瞭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瞭解《論語》的主要內容;蒐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2、藉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2、朗讀、背誦課文。

3、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一、激起興趣,導入學習

1、導入:

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爲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特別是《論語》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爲人們所效法。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板書課題。

2、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爲大成至聖。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爲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爲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爲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二、誦讀感知

1、範讀: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2、自讀:學生自讀課文,

3、感知: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着重談學習,後五則着重談修養做人。

(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三、合作探究學習課文前五則

1、學生放聲自由朗讀前五則。

2、齊讀。

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

(提示: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3、小組合作解決語句並翻譯。

4、質疑交流:就課文字詞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並加以提煉、補充。

5、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

(學生自主閱讀。)

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麼?

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麼?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上強調獨立思考和複習。

學生再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並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複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四、拓展體驗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爲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爲什麼?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後有何打算?

五、課外延伸

1、(必做題)從問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並說出理由。

2、(選做題)蒐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註明出處、含義,並製作讀書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3、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一、課文導入

儒家學說是爲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二、合作探究學習後五則

1、誦讀: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2、感知: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⑴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⑵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⑶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⑷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

學生討論交流:松柏有什麼樣的品性?這句話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聯繫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⑴ 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爲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於人;

⑵ 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麼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⑶ 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麼人、什麼事。

5、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後已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三、體驗反思

1、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爲哪些內容使你收穫最大?談談感想。

2、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3、溫故而知新對於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麼重要意義?

4、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深刻含義。試着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四、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繫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後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積累拓展

1、完成研討與練習。

2、蒐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3、背誦課文。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 篇五

一、複習檢查:

1、注音、釋義:

說 信 慍 三省

2、翻譯句子: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二、精讀課文,深入感悟,鑑賞創新:

1.學生試作批註,概括、歸類每則內容大意。

2.積累格言警句和成語。

指導學生運用“__________與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有關”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習慣有關,“人不知而不慍”與個人修養有關。

教師點撥,幫助學生完成分類式學習筆記如下:

(1)成語類

溫故知新 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師 任重道遠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格言警句類

①談學習態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

②談學習方法的

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③談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三人行,必有我師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三、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1)“學而”章

此章爲儒家壓卷經典《論語》開宗明義第一段。三個“不亦……乎”的反問復迭,盡得一唱三嘆之妙。那麼“君子”指的是什麼人?一個人在別人不瞭解他的情況下總是怨天尤人,這樣的人配稱爲君子嗎?聯繫孔子經歷,從中感受到孔子怎樣的人格呢?

明確:“君子”,在《論語》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義。

孔子一生際遇坎坷,但這位大智者能從理智上保持一種心理平衡,表達出一種坦蕩曠達的氣度,自謂之“不慍”,這種“不汲汲於富貴,不慼慼於貧賤”的精神足可爲百世之師。

(2)“溫故”章

有些老師知道世上許多事情,講起來娓娓動聽,這樣的老師能說是好老師嗎?結合孔子的思想談談。

明確:《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爲人師。”這說明了孔子認爲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爲師”。

(3)“誨女”章

《論語》中這段話非常簡練,也沒有交代說話的背景,而《荀子》書裏記子路盛服見孔子的談話背景,就詳細得多,書中說子路穿戴得整整齊齊去見孔子。臉上還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經孔子批評後,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舊。從這個背景看,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什麼?

明確: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遜的態度,不可強不知以爲知。

(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有過不同看法,聯繫生活體驗,談談該怎樣看待。

明確:曾子曾經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孔子用這句話給“恕”下定義,其中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對這一開放性的題目,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有可取則予肯定,說錯了的(有可能誤解句意)要糾正。

(5)“歲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後凋比喻什麼?

明確:何晏集解:“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這是借鬆 柏後凋比喻社會現象。

四、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1.“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處世之道,對此,曾有過不同看法,請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怎樣看待“所不欲,勿施於人”?

2.從“我的學習方法”或“我從《論語》學到很多”兩個題目中任選取一個爲題寫一篇文章。要求能引用論語或格言中關於學習方法的句子,字數500字左右。

五、佈置作業:

完成寫作練習

六、板書設計:

《論語》十則

學習方法:1、3、4、

學習態度:5、6、7、

修身做人:2、8、9、10、

課後反思:

《論語》十則的教案示例 篇六

教學目標:

1、瞭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地位。

2、瞭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識,能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含義及一些虛詞的用法。

3、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運用於實踐的意識。

4、汲取課文的語言精華和思想內涵,在傳統文化的薰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教學重點:

1、瞭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識,能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含義及一些虛詞的用法。

2、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運用於實踐的意識。

教學難點:

1、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運用於實踐的意識。

2、汲取課文的語言精華和思想內涵,在傳統文化的薰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第一節

一、導入: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如今在聯合國總部裏懸掛着從《論語》中摘錄的名言“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說明不論是古代還是當今世界,《論語》在治理天下方面還用得着。治理天下如此,治理一國,一省,甚至一校,一家也是如此。可見《論語》是不可不讀了。

二、孔子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他的大部分時間用於聚徒講學,也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終不見用。回到魯國後致力於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獻,晚年整理“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

三、關於《論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於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人們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合稱爲“四書”。成爲封建時代讀書人的必讀書。

四、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原文:

五、疏通課文

1、學生質疑、釋疑,教師把關。

2、教師檢查重要詞句的掌握。

第二節

一、導入:

1988年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發表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兩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那麼,孔子究竟以什麼樣的智慧影響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呢?

二、品讀感悟課文:

第一則:

這一則體現出了孔子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孔子認爲: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應當過多地講究自己的飲食與居處;不應過多地追求物質享受;而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方面。

感悟:“物質的追求可讓你富足一時,精神的追求卻讓你充實一生。”

第二則:

這一則寫出了孔子的早立志與好學。孔子十五歲立下了學習的志向,並且樹立了終身學習的理想,然後堅持不懈地努力,終有所成。正是通過刻苦的學習,孔子才掌握了淵博的知識,成爲了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韋編三絕”這個成語就是講孔子勤奮讀書的。

感悟:“終身學習,便成天才”

第三則:

孔子實事求是的精神。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其實是很簡單的一個道理,可當代社會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到。

感悟:“實事求是纔是學習的正確態度。”

第四則:

可見孔子的博愛精神。孔子希望“老有所終,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感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五則:

孔子的樂學精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陶淵明也曾“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喜歡讀書便會甘之如飴;不喜歡讀書,便味同嚼蠟。博學如孔子他們正是因爲樂讀書,纔會一生勤學不倦。

感悟:“把學習當作一件幸福的事吧,你愛書,書也會愛你。”

第六則:

他認爲智者反應敏捷而又思想活躍,性情好動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樣。仁者仁慈寬容而不容易衝動,性情好靜就像山一樣穩重。

感悟:“知者善行若水,海納百川;仁者厚德如山,容載萬物。”

第七則:

孔子的“安貧樂道”。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孔子認爲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沒有關係,但同內心有關。而且孔子也認爲不符合道德的榮華富貴他是不會接受的。

感悟: “自由的心靈不能被物質所困。”

第八則:

孔子的坦蕩胸懷。他認爲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樂天知命,坦蕩自得。小人患得患失,斤斤計較,所以侷促不安。

感悟:“胸懷四海才能心寬天下”

第十則:

孔子的清心寡慾。沉迷美色、爭強好鬥、貪得無厭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大的誘惑,如果不能剋制自己或者自身慾望太強,就可能陷入慾望的沼澤,無法掙脫,愈陷愈深而無法自拔。

感悟:慾望是個深深的泥潭,在它面前,請停住你的腳步!

延伸作業 篇七

多讀多背課文,課外自願選讀《論語》。

請根據文中的成語、格言寫一篇讀《論語》心得,並聯系自己的學習實踐、修身做人進行自我反省,然後把習作貼在教室裏互相對照、監督。

生活體驗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基礎,語文學習的過程實質上是不斷激活生活體驗的過程。同時,生活體驗也能照亮語文學習,語文學習是在不斷地理解已有的生活體驗及其意義,而已有的生活體驗也在不斷地解讀語文。生活體驗愈豐富,愈能從不同的角度和深度進入語文並掌握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寫自己真實的學習體驗、生活經歷,通過聯繫實際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充分利用語文資源溝通課內課外,重視語文與生活的緊密結合。這樣學生學到的不僅是活生生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養成了關心生活、留心語文的習慣。由此可見,只要語文學習與生活體驗相聯相融,就能雙贏。

七年級語文上冊《論語》教案 篇八

知識與能力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瞭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3、聯繫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4、背誦

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典的原創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並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並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學習法;引導教學法。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歷史的`長空中,羣星璀璨。隨着時間的流逝,有些叱吒一時的英雄豪傑可能已經黯然失色,但是有一顆巨星卻歷經千年的風雨而愈加輝煌燦爛。他就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自2004年至今,全世界已經建立了近300家孔子學院;爲什麼孔子的思想會對後世,甚至全球產生這樣深遠的影響呢?今天讓我們帶着這份好奇與崇敬走進第十課。

二、走進作者

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fù東南)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即仁愛、愛人。在政治上主張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一視同仁),“因材施教”。

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啓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爲後人所稱道

2、《論語》是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屬於語錄體散文集,是有關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宋朝宰相趙普曾讚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從宋朝以來,《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爲“四書”,成爲封建時代讀書人的必讀書。

三、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節奏

論語lún 說yuè 慍yùn 三省xǐng 傳不習chuán 罔wǎng

殆dài 誨女rǔ 是知也zhì 凋diāo 恕 shù 業yè

亦yì 矣yí

四、小組合作朗讀,注意朗讀要求

1、聽讀

2、自讀

3、小組合作朗讀

4、品讀

5、背誦

五、小組合作,結合註釋理解課文

六、作業

抄寫

第二課時

一、全班齊讀、學生個別讀,抽查學生能背誦的內容。

二、小組合作理解課文

1、分組翻譯,每個小組重點負責1則

2、小組交流

3、小組質疑

4、教師補充,小結

三、合作理解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學: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爲“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註》一書中把“時”解釋爲“時常”。“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慍:音yùn,惱怒,怨恨。

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忠:忠心 盡心 信:真誠 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習:複習

譯文:“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謀劃是否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複習過呢?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譯文:孔子先生說:溫習舊的知識,就可以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這樣的人就可以做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迷惑而無所得);

殆:指精神懈怠 而:卻(但是)

孔子說:“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女:同“汝”,人稱代詞,你。 是,此、這。 知,通“智”。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聰明的啊!”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賢: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亦即賢士;思:想

齊:即相等,也可釋爲“看齊”

省:反省,亦即比照別人不足之處,檢查自身存在的問題

譯文: 孔子說:“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向他看齊,如果見到有人做不好,也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情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師的人。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爲借鑑,改掉自己的缺點。”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剛強勇毅,因爲他責任很重,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比喻要經過嚴酷考驗,才能識別一俱的品質。比喻只有在艱難的環境中才能體現人的品質。相似的句子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古人稱鬆、竹、梅爲“歲寒三友”,讚美它們經冬不凋的品質,也就是讚美那些在艱難困苦中不屈不撓、堅持真理、守衛正義的人們。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行:奉行 之:代這句話 欲:想要 施:施與 於:給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不要施加給別人。”

四、朗讀,背誦

五、作業

繼續背誦課文,並把不會翻譯的句子找出來,把它翻譯完整。

第三課時

一、背誦導入

二、合作探究

1、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爲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爲什麼?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後有何打算?

三、整理歸類

1、成語類

溫故知新 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師 任重道遠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格言警句類

①談學習態度的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

敏而好學——好學 不恥下問——肯問,善問 學而不厭——不滿足,不驕傲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謙虛誠實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不要不懂裝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習爲樂

②談學習方法的

學而時習之——按時複習溫故而知新——總結複習,發現新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合 默而識之——不斷積累

③談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三人行,必有我師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吾日三省吾身

四、總結文言語法:

1、通假字:(通誰讀誰,通誰講誰)

說:通“悅”,讀yuè,意爲:愉快,

知:通“智”,讀zhì,意爲:聰明。

女:同“汝”,讀rǔ,意爲:你(第二人稱代詞)

2、文言虛詞

而:

①順接連詞,表並列或承接關係,意爲“並且”“而且”“就”或不譯。

例:學而時習之 任重而道遠(並且)

溫故而知新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

死而後已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 (不譯)

②轉折連詞,錶轉折關係,意爲“卻”

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人不知而不慍

③連接狀語和中心語

例:提刀而立

④修飾語,可譯爲“着”“地”

例:默而識之(地)

爲(1)wéi以爲:把……當作(以:把 爲:當作)

例:可以爲師矣

(2)wéi 是

例: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3) wèi介詞,意爲“替”“爲了”

例:爲人謀而不忠乎? (替)

之(1)代詞:代指人(第三人稱)、事、物

例:由,誨,女知之乎!(代事,代指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

擇其善者而從之(代人,代指可學習的人)

(2)助詞 ①結構助詞,意爲“的”。

②結構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中間,起連接主謂語,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簡稱“取獨”)

例: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其:(1)代詞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代人,代指可學習的人) (2)語氣詞,放在句首表示揣測或反問語氣。

例:其恕乎!(表揣測,意爲:大概,也許)

其真無馬邪?(表反問,意爲:難道)

焉(1)句尾語氣詞,無實意。

(2)代詞,相當於“之”

例:見賢思齊焉。(代指他,賢德的人)

(3)兼詞(一字代兩字的意思)相當於“於之”

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相當於“於之”,意爲:在那裏)

則 表承接關係的連詞,意爲“就”

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五、作業:

1、翻譯

2、背誦《〈論語〉十則》

3、課時方案

《論語》十則的教案示例 篇九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讀會寫慍、罔、殆、矣、誨、弘、凋、恕等字詞。

2、積累、理解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任重道遠、三人行,必有我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詞語。

3、能準確流暢地朗讀並熟練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理解、運用《論語》中關於學習的名言警句。

2、培養文言註釋能力。

德育目標

1、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開闊胸懷,提高成熟處事的思想修養。

2、聯繫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評點《論語》十則內容。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論語》十則內蘊。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本文所選的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論語》十則,主要是談學習態度、方法和思想修養的,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教師指導學生反覆誦讀,營造背誦課文的氣氛,在讀中理解、領會每一則語錄,力爭當堂熟讀成誦。

2、評點、質疑法。教讀本文采用評點式,就內容、文字、寫法的評點。在教學過程中,啓發學生探究、質疑,調動學習積極性。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及膠片、打印好的作業講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認讀《論語》十則,整體感知,析讀十則內容,就其語言材料進行充分有效的分類整理的實踐。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從孔子對教育的貢獻、對世界文化的深刻影響入手)

同學們,我們國家古代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僅對我國、也對世界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今天聯合國還有他的塑像,你們知道他是誰嗎?(多媒體顯示孔子像)(學生回答)對,他就是孔子。今天,讓我們共同來學習他關於學習的一些論述,看看對我們有什麼啓發。

二、關於孔子和《論語》資料助讀

投影顯示: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公認爲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開明態度。孔子學說成爲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被尊爲聖人。並在晚年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爲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在我國曆史上,他是致力於教育事業的第一人,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2、《論語》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其體式歸納起來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爲人處事的一般原則,課文中的第1至9則都屬於這種體式;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課文中的第10則屬於這種體式,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爲主。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爲四書。

三、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同學們自讀課文閱讀提示,慢讀全文。

2、聽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體會語調。

[教師提示]

(1)正音

①論語(lún)②說(yuè):通悅,意思是愉快。誨女知之乎:同汝,人稱代詞你。是知也:通智,聰明。(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象叫通假。但由於語言的演變,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間,現在已不同音了,朗讀中要讀本字的音)③慍(yùn):生氣,發怒。④三省(xǐng)吾身:察看,檢查。⑤傳(chuán)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⑥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殆(dài):有害。⑦弘(hóng)毅:強毅。⑧凋(diāo):凋謝。⑨矣(yǐ):語氣詞。

(2)句中停頓是句意層次的表現,誦讀中要正確停頓。如溫故章用陳述語氣讀出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3、學生分則朗讀,結合課文註釋疏通文義。

教師提示字詞釋義:

(1)學而章

時習:按一定的時間複習。時,副詞,相當於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爲實習、演習。

朋,舊注:同門曰朋。跟現在的同學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對弟子說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2)吾日章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九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義,不是確數,下述三事,這是巧合。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誠,誠實。

(3)溫故章

溫故而知新故,舊的,從前的。

(4)士不章

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在《論語》中,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

(5)知之章

是知也是,先秦時代不作判斷詞用,而是指示代詞,相當於這,可譯作這(就是)。

(6)其恕章

其恕乎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4、小組內交流每則文意,領會蘊含。

如有疑難,小組長可向全班同學徵求意見,確定答案。

教師抽查學生翻譯難句: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明確:(1)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裏)來,不也快樂嗎?

(2)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3)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4)我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5)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5、學生集體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6、學生跟着錄音輕讀,嘗試背誦。

四、析讀課文,深層體悟

1、學生試作批註,概括、歸類每則內容大意。

2、積累格言警句和成語。

指導學生運用__________與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有關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習慣有關,人不知而不慍與個人修養有關。

教師點撥,幫助學生完成分類式學習筆記如下:

(1)成語類

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師任重道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格言警句類

①談學習態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

②談學習方法的

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③談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問題研討

(1)學而章

此章爲儒家壓卷經典《論語》開宗明義第一段。三個不亦乎的反問復迭,盡得一唱三嘆之妙。那麼君子指的是什麼人?一個人在別人不瞭解他的情況下總是怨天尤人,這樣的人配稱爲君子嗎?聯繫孔子經歷,從中感受到孔子怎樣的人格呢?

明確:君子,在《論語》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義。

孔子一生際遇坎坷,但這位大智者能從理智上保持一種心理平衡,表達出一種坦蕩曠達的氣度,自謂之不慍,這種不汲汲於富貴,不慼慼於貧賤的精神足可爲百世之師。

(2)溫故章

有些老師知道世上許多事情,講起來娓娓動聽,這樣的老師能說是好老師嗎?結合孔子的思想談談。

明確:《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爲人師。這說明了孔子認爲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纔可以爲師。

(3)誨女章

《論語》中這段話非常簡練,也沒有交代說話的背景,而《荀子》書裏記子路盛服見孔子的談話背景,就詳細得多,書中說子路穿戴得整整齊齊去見孔子。臉上還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經孔子批評後,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舊。從這個背景看,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什麼?

明確: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遜的態度,不可強不知以爲知。

(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有過不同看法,聯繫生活體驗,談談該怎樣看待。

明確:曾子曾經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孔子用這句話給恕下定義,其中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對這一開放性的題目,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有可取則予肯定,說錯了的(有可能誤解句意)要糾正。

(5)歲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後凋比喻什麼?

明確:何晏集解: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這是借松柏後凋比喻社會現象。

4、學生集體背誦全文。

五、課堂小結

《論語》十則的教案示例 篇十

一、課前準備,激趣熱身

任務:蒐集主題資料,並進行分類整理

活動:主題預設------走近儒家傳統文化(結合北師大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十課《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走近孔子(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主題活動:《孔子世家》---司馬遷、《孔子:第一位教師》---馮友蘭、《孔孟》---黃仁宇、《四書五經的假面目》---南懷瑾、《孔子家語》---王肅、《儒學對人生價值的追求》---餘翔林等)、走近《論語》(《論語》相關簡介及評論)

學情預估:

傳統文化知識的蒐集與整理長期以來是語文學習的“禁區”,學生相對來說比較陌生,同時又略顯有點難度,因此,平時我在閱讀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課上比較注意讓學生蒐集、分類並進行整理這方面的知識,依此作爲文言學習的知識儲備。與“走進儒家傳統文化”相比,“走進孔子”“走進《論語》”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搜索與分析。

說明:

資料的蒐集與整理是本節課學深學透的基礎,同時隨閱讀量的增加,疑點會呈波浪式出現,有些問題不解自知,而更多的疑點則會呈現一派“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情景。我們正是抓住這點點滴滴的疑,從而展開探究。

二、文本導讀質疑

任務:依話題爲導向,結合文本交流彙報資料,從而使資源共享達到最優化,依此激趣導課

活動:話題預設-----“遨遊儒家傳統文化”、“感悟傳統經典”“我心中的孔子”“我與孔子的心靈對白”“走進《論語》”……依小組爲單位,依據蒐集資料的實際選擇言之有物的話題,結合文本具體信息完成初讀學習的生疑、質疑,進而爲下一步的悟疑、解疑作下鋪墊!

學情預估:

七年級的學生交流自己查找的資料,可能不很主動,最重要的是交流要切中主題,這需要教師既要點燃學生自我展示的熱情,又要進行方向性極強的指導。

說明:

關注文本,注重文本的生成與創新是文言學習的主旨所在,依據資料生疑、質疑,進而圍繞文本展開討論,走進文本,深入探究。(重點參讀南懷瑾《四書五經的假面目》)

三、探究研讀賞析

任務:圈點文言重點字詞,訓練句讀,分類商譯文本內涵

活動:

1、抄讀文本,刪除標點,訓練句讀,自主探究

2、圈點字詞,商譯(商討、翻譯)文本,分類整理

3、交流異議,反覆誦讀

4、《論語》成語、格言、警句集錦

學情預估:

學生可能對文言文中的通假、句式、詞義的演變以及文言文常識性問題的解決產生障礙,諸如“說”同“悅”;“知”同“智”;“女”同“汝”以及“三省”、“三人行”中“三”的用法等,這些我們需要引導學生藉助工具書進行正確詮釋!同時,在進行句讀訓練時,注重語法,商譯文本時,也要符合現代漢語語法。

說明:

句讀訓練是文言學習的最基本能力,通過訓練可以增加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爲商譯與誦讀做好了鋪墊。而商譯與誦讀的'過程則是對文本的深層次的探究研讀。由文本歸納總結成語、格言以及名言警句便是活學活用文言文的標誌,更容易拉近學生與文言文的距離。

四、交流感悟,強化體驗,自省篤行(實踐)

任務:沉浸文言經典體驗感悟實踐

活動:

1、誦讀感受,體驗經典

2、交流感悟,結合所蒐集資料,整體感悟孔子思想及《論語》

3、歸納大家的想法,進行類的昇華

4、參照文本,強化自我體驗,實踐真知

學情預估:關注學生的是實際情感體驗,給學生搭建一個自我展示的舞臺,內化文本知識,拓展學生視野,關注學生的知識構建和人文素養。交流這個環節是最具開放性的,學生依據《〈論語〉十則》的文本信息,加之補充讀物和所蒐集資料,從而學生會更有可言之的話題,因此,“放之有度”的教學在這裏更能體現語文學科的民主與開放,也更具有人文關懷,因爲我們始終在關注着學生。

說明:

歸納是對共性的提煉,學生可能會發現都是氣勢很大的東西,類的昇華能提高學習效率。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訓練思維,進行情感與價值觀的學習,新的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三個維度的規定值得我們仔細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