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教案

第1篇: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教案

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教案

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教案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目標】

1.在對課文內容進行歸類的基礎上,用較爲簡練的語言概況課文所選內容中孔子談到的學習方法及態度,以及人格修養方面的思想觀點。

2.聯繫自身,說說對文中有關“學習之道”以及個人修養論述的理解。

3.將課文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探究《論語》的現實意義,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視和熱愛。

【教學重、難點】聯繫實際理解《論語》的思想內容及現實意義,並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教學方法】引導法和講授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稱爲萬世師表的聖人,但你們知道嗎?孔子生非其時,一生屢遭打擊,從沒有獲得過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如果我們細考孔子的一生,會發現他的一生無權無勢,只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過治理國家之權。但那些聲名顯赫的王公貴族們早已在歷史的長空中灰飛煙滅,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寶貴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芒。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們爲他守喪三年方纔灑淚而去,而子貢則整整爲他守喪六年。孔子到底有怎樣的人格魅力,使得人們對他這樣崇敬景仰呢?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論語》,來探尋其深邃的思想內涵。

出示任務:對《論語》十二章課文內容的簡單回顧。

(二)再讀課文,遷移闡發

出示任務:

1.在上節課學習基礎上,學生自讀課文,用較爲簡練的語言概括所選的`這幾則語錄中孔子談到的學習方法及態度,以及人格修養方面的思想觀點。

反饋指導:注意語言的簡潔準確。

2.結合自身在學習方法和態度方面存在的問題,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態度,並談談你對“學習之道”的理解。

反饋指導:注意與自身實際相聯繫

3.圍繞課文中闡述關於修身的章節,抓住其中的關鍵詞,談談對這些詞的理解,並討論這些關於修身的論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現實意義?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反饋指導:理解詞語含義與探究現實意義相結合

(三)延讀《論語》,拓展提升

出示任務:

1.教師出示幾個《論語》中的小故事,並引出相關語句或章節,安排學生分組探究這些語句或章節的思想內容。

2.結合對本課的學習,你認爲孔子身上最打動你的是什麼?今天我們讀《論語》有什麼現實意義?

反饋指導:將本課所學內容結合到探究中

(四)誦讀課文,情蘊其中

帶有感情地齊聲誦讀課文,注意讀出音韻美,並在誦讀中進一步品悟課文內容,同時感受古代典籍的無窮魅力。

(五)小結與作業

小結:《論語》完整而充分地反映了被我們尊稱爲“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的爲政以德、仁者愛人的政治思想,誠信處事、智慧生存的人道思想,有教無類、啓發誘導的教育思想等等。所有牽涉到人類生存與社會安定的各個方面都有深刻和卓有成就的論述,堪稱人生的百科全書。雖然有些篇章僅僅是隻言片語,但卻精闢微妙,發人深省。雖歷經兩千多年,今天讀來仍激盪着我們的胸懷,啓迪着我們的智慧,給予我們豐厚的人生營養。

作業:1.課後自主閱讀《論語》,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摘抄下來,並且說說對它們的理解。

2.《論語》中有不少語句逐漸演化並固定爲成語,至今仍活躍在現代漢語中,如“溫故知新”“不恥下問”“誨人不倦”“後生可畏”“當仁不讓”等。你還知道哪些?課文蒐集積累,與同學分享。

第2篇: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教案

這是一個互助平臺,爲您提供大量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教案範文,送一篇給你。

《論語》介紹:《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爲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四書)《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五經)並稱“四書五經”。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學習了,然後時常複習它,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們不瞭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第一句講學習方法。第二句將學習樂趣。第三句講爲人態度,屬於個人修養範圍。不斷溫習,(知識)方能牢固,學習之樂;志同道合的人遠道而來,切磋促進,人生之樂;自求長進,不怨他人,提高修養。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譯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

本章討論思想品德修養。朱熹認爲,重在爲學。“傳”指受之於師,“習”則熟之於己,而“忠”“信”爲“傳習”之本。由此可見古代治學之人非常重視思德修養。

3.子曰:“吾十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爲政》)

譯文: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本章講的是不同年齡階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

譯文:溫習學過的知識就會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可以憑藉這點當老師了。 本章討論學習方法,說明了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

譯文: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思考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本章討論正確的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認爲二者不可偏廢,學習與思考想結合,方能所得。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譯文:孔子說:“多麼有賢德啊,顏回!一竹籃飯,一瓜瓢水,住在 簡陋的小巷子裏,別人都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依然自得 其樂。多麼有賢德啊,顏回!” 本章討論思想道德修養,顏回清平樂道的高尚品質。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譯文:孔子說:“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爲樂趣的人。”

本章講正確的學習態度。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鑑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彌補不足。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着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本章講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應樂在其中,不羨慕、不貧圖不義之財。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譯文: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師。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的短處就要改正。

本章講的是要學習別人好的地方,借鑑別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本章告訴我們時光飛快流逝,我們要學會珍惜時間。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譯文:孔子說:“一個軍隊的主帥可能被奪去,但一個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奪去。” 本章用國家的帥將與一個人的志向做對比,說明立下大的志向,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譯文:子夏說:“廣泛地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並且能多考慮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本章說明一個人,要有大志,還要善於思考,纔能有較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