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論語十二章教案(精選多篇)

第一篇:《論語》十二章教案_2014人教版

論語十二章教案(精選多篇)

《論語》十二章

第一課時

1、導入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半部《論語》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這部儒家經典對後世的卓越貢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孔子,隨着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探討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孔子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3.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特別注意加點字的音、形、義。

人不知而不慍(yùn)學而不思則罔(wǎng) ..

思而不學則殆(dài)不亦說(yua)乎 ..

傳(chuán)不習乎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

第二階段:自主探究

1、教師泛讀課文,然後學生自主朗讀。

2、根據課下注釋,翻譯課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學習了,然後時常複習它,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們不瞭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譯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爲政》)

譯文: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

譯文:溫習學過的知識就會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可以憑藉這點當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

譯文: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思考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譯文:孔子說:“多麼有賢德啊,顏回!一竹籃飯,一瓜瓢水,住在 簡陋的小巷子裏,別人都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依然自得 其樂。多麼有賢德啊,顏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譯文:孔子說:“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爲樂趣的人。”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着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譯文: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師。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的短處就要改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譯文:孔子說:“一個軍隊的主帥可能被奪去,但一個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奪去。”

子(一篇好範文帶來更多輕鬆:)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譯文:子夏說:“廣泛地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並且能多考慮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三階段:合作探究

根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小組內合作研討,概括每一章所講的內容。

第一章:第一句講學習方法。第二句將學習樂趣。第三句講爲人態度,屬於個人修養範圍。不斷溫習,(知識)方能牢固,學習之樂;志同道合的人遠道而來,切磋促進,人生之樂;自求長進,不怨他人,提高修養。

第二章:討論思想品德修養。朱熹認爲,重在爲學。“傳”指受之於2

師,“習”則熟之於己,而“忠”“信”爲“傳習”之本。由此可見古代治學之人非常重視思德修養。

第三章:講的是不同年齡階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討論學習方法,說明了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

第五章:討論正確的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認爲二者不可偏廢,學習與思考想結合,方能所得。

第六章:討論思想道德修養,顏回清平樂道的高尚品質。

第七章:講正確的學習態度。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鑑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彌補不足。

第八章:講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應樂在其中,不羨慕、不貧圖不義之財。

第九章:講的是要學習別人好的地方,借鑑別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點。

第十章:告訴我們時光飛快流逝,我們要學會珍惜時間。

第十一章:用國家的帥將與一個人的志向做對比,說明立下大的志向,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十二章:一個人,要有大志,還要善於思考,纔能有較大的收穫。

第二課時

第一階段:學情診斷

1、導入:

上節課我們從《<論語>十二章》學到了很多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識。這十二章的語言都很簡練,但卻蘊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學習後,每個人都會受益匪淺。此外,《論語》是處成語最多的文化典籍,我們就更不能小視對這篇課文的挖掘。接下來,我們就繼續學習它。

2、準確翻譯句子。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3、檢查課文的背誦情況。

第二階段:自主探究

試按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品德修養將課文中的句子進行分類。

1、學習方法:

(1)學而時習之。

(2)溫故而知新。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學習態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3、品德修養: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乎吾身。

(3)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第三階段:合作探究

通過本文的學習,你能救本篇課文的寫作特點及對後世的影響,談一點自己的看法嗎?

1、寫作特點:

(1)語言簡潔、含蓄雋永。語錄體是《論語》文體的基本特徵,它或是記錄孔子的隻言片語,或是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對話,都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達卻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學習。

(2)《論語》的文學色彩在於表現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數語中,蘊含着一個爲人師者的胸襟、風範,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一個師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影響:

《論語》這種在對話中說理的形式,直接影響了先秦說理文的體制;言近旨遠、詞約義豐的說理,形象雋永的語言,使它成爲先秦說理文主要的形態。

第二篇:論語十二章2014人教版經典教案

10.《論語》十二章

馬鞍山成功學校王香

【教學目標】1.掌握有關《論語》和孔子的基本文學常識,體味《論語》的語言風格及其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2.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並背誦課文。

3.積累成語、格言、警句,體會文章所闡述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能力。

【教學難點】孔子的教育思想;《論語》的語言風格。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1.介紹孔子及《論語》;朗讀全文,2.研讀並背誦前四章。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爲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們同學們進入中國小學習已經七年了,關於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體會。我國古代的孔子是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論語》這部儒家經典中,他的弟子記錄的孔子言論,有不少是談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對同學們搞好學習,加強個人品德修養都有很大意義。現在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這篇課文。

二、作品簡介

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被公認爲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終不再仕。晚年返魯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孔子被後世統治者尊爲“聖人”,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這樣幾個方面:發憤忘食,安貧樂道;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與人爲善,直道而行。

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對其祭祀。舉世聞名的“三孔”——孔廟、孔林、孔府,位於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組具有東方建築色彩和格調、氣勢雄偉壯麗的龐大古代建築羣,總佔地面積約3500餘畝,擁有近千間建築。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文化遺產,於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遺產名錄》。

2.《論語》其書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其體式歸納起來主要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對話體;敘事體,。其內容上以教育爲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東漢時,《論語》被列爲“七經”之一(七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爲“四書”, 1

成爲儒家的重要經典。

三、初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1.讀準字音

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思則罔()論()語 ...

思而不學則殆()不亦說()乎不逾矩()() ....

三省()吾身傳()不習乎曾()子 ...

一簞()食曲肱()而枕之..

2.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彙。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彙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爲“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裏,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繫上下文,正確理解。 先仔細讀幾遍課文,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着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學生朗讀課文並提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幫助學生解決。

四、合作探究,重點學習課文前四章。

1.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齊讀。第一遍讀準字音 ; 第二遍讀出節奏 ; 第三遍抑揚頓挫。

2.小組合作解決字詞意義和語句翻譯,教師適時點撥。

第一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學(學習)而(表順承)時( 按時(名詞作狀語))習(複習)之,不亦(也是)說(同“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瞭解)而(錶轉折)慍(生氣)不亦君子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了又按時複習,不也是很喜悅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人們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嗎?”

(二)課文探究

第1句講:學習方法

第2句講:學習的樂趣

第3句講:個人修養

第二章

(一)分析文義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詞作狀語)三(多次)省(反省)吾身:爲(替)人 謀(出主意)而(錶轉折)不忠乎?與朋友交而(錶轉折)不信(誠信)乎?傳(傳授的知識,名詞做狀語)不習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真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傳授的學業是否複習了?”

(二)課文探究

本章強調治學的人重視品德修養

第三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順承)志於學,三十而立(獨立),四十而(表順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順承)知天命(自然規律),六十而(順承)耳順,七十而(表順承)從心所欲,不逾(超過)矩(規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瞭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對各種言論能明辨是非,到七十歲纔可以隨心所欲,又不會超出規矩。

(二)課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學習和提高修養的過程。

2.從本章來看,學習和修養的過程可分爲幾個階段?

十五歲到四十歲:學習領會

五十、六十歲: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觀意識和做人規則融合爲一

3.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怎樣的?

思想與言行融合,自覺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

4.我們從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麼啓示?

道德修養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循序漸進。

第四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溫(複習)故(就的知識,形容詞做,名詞) 而(表順承)知新(新的領悟), 可(可以)以(憑藉)爲(成爲)師矣。”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翻譯:孔子說:複習舊的知識,並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做到這樣的程度,可以成爲老師了。

(二)課文探究

本章談學習方法

五、課堂小結

這幾章強調了學習態度要謙虛,學習方法上要獨立思考和複習。

六、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前四章。

2.熟讀課文五至十二章。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1.朗讀課文,背誦前四章;2.繼續研讀課文五至十二章。

一、朗讀課文,檢查背誦前四章,考查句子的翻譯及重點詞語的解釋。

二、繼續研讀課文五至十二章

第五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學而(錶轉折)不思則罔(迷惑),思而(錶轉折)不學則殆(有害)。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便會迷惑而無所得。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有害。”

(二)課文探究

本章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

第六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 賢(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樂於學)。賢哉,回也!”

句子劃分停頓: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翻譯: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二)課文探究

本章讚揚了顏回樂於學習、安於貧困的品質。

第七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知之(代詞,指代學問)者(……的人)不如好(喜歡,愛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以……爲樂趣,名詞意動用法)之者。”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翻譯:孔子說:“對於學習,瞭解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爲樂的人。”

(二)課文探究

本章闡述了學習態度:以學習爲快樂

這一段運用了什麼修辭?:頂真

講學習的三個層次:知、好、樂,層層推進,使說理更加透徹,令人信服。

第八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飯(吃飯,名詞作動詞)疏(粗糧)食飲水(冷水),曲肱(彎着胳膊)而(表順承)枕之,樂(樂趣)亦在其中矣。不義(正當手段)而富且貴,於(對於)我如浮雲。”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着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二)課文探究

本章講人的道德修養

第九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三(幾個)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擇其善者而(表順承)從(跟從)之(代詞,學習),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子劃分停頓: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師的人。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爲借鑑,改掉自己的缺點。”

(二)課文探究

本章講學習態度:向一切人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鑑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

第十章

子在川(河)上曰:“逝(流逝)者如斯(這)夫,不捨(捨棄)晝夜。”

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二)課文探究

本章講時光易逝,應珍惜時間。

本章運用了什麼修辭?: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時間的飛逝,指明時間的寶貴。

第十一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三軍(軍隊)可奪帥也,匹夫(普通人)不可奪志也。”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翻譯: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二)課文探究

本章講一個人應當堅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

(一)分析文義

子夏曰:“博(廣泛)學而(表並列)篤志,切(懇切)問而(表並列)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

句子劃分停頓: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譯: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懇切地向別人發問,多考慮當前的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

(二)課文探究

本章講堅定信念、廣泛學習。

三、學生齊讀,鼓勵當堂背誦。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1.積累成語、名言、警句;2.文言詞語用法、意義及特殊文言句式總結;3.《論語》的語言特點與文學色彩。

一、積累成語、名言、警句

1.找出你喜歡的名言警句並說說理由。

2.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爲哪些內容使你收穫最大?談談感想。 (讓學生自由談)

3.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二、文言詞語用法、意義(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及文言特殊句式總結

(一)通假字:

1.不亦說乎。(說:同悅,喜悅、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有:同又,放在整數與零數之間)

(二)古今異義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養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爲師矣

古:可以、憑藉今:可能、許可

3.飯疏食飲水

古:粗劣今:疏通、疏散

4.飯疏食飲水

古:冷水今:無色無味無臭的液體

5.匹夫不可奪志也

古:普通人今:無學識、無智謀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今:數詞,三

(三)詞類活用

1.學而時習之時:名詞-狀語,按時

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詞-狀語,每日

3.溫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詞-名詞,舊的知識、新的體會

4.傳不習乎傳:動詞-名詞,傳授的知識

5.飯疏食飲水飯:名詞-動詞,吃飯

6.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名詞-意動。以??爲樂

(四)一詞多義

爲:

可以爲師矣(當,做)爲人謀而不忠乎(替) 知

人不知而不慍(瞭解)溫故而知新(懂得) 而

人不知而不慍(錶轉折)溫故而知新(表順承)博學而篤志(表並列)

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1.可以爲師矣。“以”後面省略代詞“之”2.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動詞“擇”

判斷句:1.賢哉,回也!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三、《論語》的語言特點與文學色彩

1.語錄體散文

語錄體散文是《論語》文體的基本特徵。它或是記錄孔子的隻言片語,或是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對話,都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文字雋永,言近旨遠,辭約意豐。《論語》這種在對話中說理的形式,直接影響了先秦說理散文以及後世《世說新語》之類的軼事小說,乃至禪宗和宋明理學的《語錄》。

2.文學色彩

《論語》的文學色彩在於刻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

四、佈置作業

1.完成全解練習。

2.聯繫自己的實際,結合學習《〈論語〉十則》,寫一篇短文,談談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到的啓發。

[板書設計]

第三篇:論語十二章原文和譯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論語十二章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爲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孔子說:“複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着做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說:“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爲樂趣的人。”

8.子曰:“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說:吃簡陋的食物,和涼水,彎曲手肘當做枕頭,也樂在其中啊,用不正當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貴,這對我如同浮雲一般。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

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孔子在河邊說:“時光像河水一樣流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說:“三軍的主帥可以被俘虜,匹夫的志向是不可以被改變的。”

三軍:古時軍隊作戰分左軍、中軍、右軍,合稱三軍。在此代指全軍。奪志:改變志向。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說:“博覽羣書廣泛學習,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四篇:10.《《論語》十二章》教學設計

10.《〈論語〉十二則》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瞭解《論語》一書和孔子及其思想。

2. 理解文章的思想,並用以指導自己的言行。

3.積累成語、格言、警句等。

重點: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

二、孔子及《論語》簡介

(1)《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爲主,涵蓋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比較完整地體現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論語》在中國的地位就相當於西方社會的《聖經》一書,所以也有人把《論語》譽爲中國人的《聖經》。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爲“聖人”。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爲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爲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三、課文內容提要及問題設計

(一)內容提要

本課所選內容主要涉及這麼幾個方面:一是關於讀書做學問的,二是修身養性的,三是關於立志與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問題設計

1.爲什麼每一則前面都有“子曰”呢?

第 1 頁 共 1 頁

提示:子,指先生,因爲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所記,用“子”是表示對老師的尊敬。因爲《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言行的書。所以《論語》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說的話。

2.《論語》篇名的由來

提示:《論語》這本書形式上的一個特點:分章記述孔子的言行。這種形式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做語錄體,若干章爲一篇,其篇名大多是選取每一篇文章開頭第一句話的頭兩三個字來命名的,如《學而》、《爲政》等,都是篇名。《論語》一共20篇,篇名有些是孔子弟子的名字,有些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含義。

3. “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嗎?

提示:古代人對“三”、“六”、“九”有一種數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數,而不是一個確切的數字。

4.孔子關於讀書的論述對我們有何啓發?

提示:關於讀書,孔子提出了“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獨到見解,並以“吾嘗終日不食,終日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來進行論證。這些對於我們科學的求知和事半功倍地學習都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5.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麼樣的人?

提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一詞在《論語》中的“出鏡”率最高,約一百多次。孔子認爲君子除了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與人和睦相處的人,還有一個重要的說話和做事的標準,他應該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於事而慎於言”、“君子喻於義”。

(三)本課中出現的成語、格言和警句等。

成語:溫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見賢思齊擇善而從

格言警句

1.談學習態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見賢思齊焉,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談學習方法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

3.談修身做人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四)正確認識和評價《論語》

一個時期以來,孔子及其《論語》似乎被人神化,其實《論語》是一部內容很平實、很富於人情味兒的充滿了人生智慧的書,一部可以用審美鑑賞的眼光去讀的書。只要善於讀,我們不僅可以從中得到一種美的愉悅,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啓迪和人格的感染。因而,在諸子百家中,以孔子爲第一人,諸子之書以《論語》爲第一部。但這並不等於說,《論語》就是中國文化,孔子就是真正的聖人。

第五篇:《論語》十二章原文與翻譯

《論語》十二章原文與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

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孔子說:“學習並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從心裏感到高興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作風嗎?”

2、曾子(曾參,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自己還不精通熟練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爲政》)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

譯文: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

譯文: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無所得。”

這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要學習與思相結合。啓示: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茫;只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譯文∶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爲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着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譯文: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 日夜不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譯文: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譯文:子夏說:“博覽羣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