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四年級語文《爬山虎的腳》的教案精品多篇

四年級語文《爬山虎的腳》的教案精品多篇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有順序、深入細緻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3.朗讀課文,能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著名作家葉聖陶爺爺寫的《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作者通過深入細緻的觀察,把滿牆的爬山虎葉子寫得很美。

2.那麼,爬山虎的葉子有什麼特點呢?課文第二節向我們作了介紹,下面請同學們用課文裏的話爲爬山虎葉子的畫面配上解說詞。

(放錄像:爬山虎葉子的畫面。學生齊背課文第二節)

3.通過這一節課文的學習,我們知道

(映示燈片)完成填空: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葉子"這個意思,仔細觀察了葉子的 、、,還觀察了葉子的 和 ,寫出了葉子的美。

4.齊讀填空題。

二.講讀第三段。

1.導入:這節課,我們學習課文第三段,看看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具體、寫清楚的。

2.這一段有三個小節,每一節說了什麼呢?我們一節節來看。

(1)默讀課文第三節,看看有幾句話?每句話說了什麼?

(2)分析

①指名六人讀

②第一句話說什麼呢?(以前沒注意過爬山虎的腳)

是啊,以前沒注意,所以不知道爬山虎有腳。

③第二句是說 (今年,我注意到爬山虎有腳。)(映示燈片)

爲什麼我以前不知道爬山虎有腳,而今年我知道了呢?找這句話中的一個詞語來說明。(注意)

小結:說明作者在寫文章前,經過了仔細的觀察。

用"因爲……所以……"這個句式來練說這句話。(因爲今年我注意觀察,所以知道了爬山虎是有腳的。)

④第三、四句話說了什麼呢?自己輕聲把這兩句話讀一遍。

交流板書:位、形。

位置在 (板書:長在莖上)

形狀是 (枝狀的六七根細絲)

爲了具體地說明爬山虎腳的形狀,課文中用了個比喻,一起來讀比喻句。(映示燈片)

這句話,簡單一點說就是……像……?(板書:細絲……像觸角)

你看見過哪些動物的觸角?觸角長在哪兒?是什麼形狀的?

(學生交流。)

我們來看看,爬山虎的腳是不是真的像蝸牛的觸角?

(學生看錄像。)

同學們看到了,爬山虎的腳的確像蝸牛的觸角,這一比喻生動傳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齊讀比喻句)

三、四兩句話之間是什麼關係?(先概括,後具體)

⑤第五句話是說 (爬山虎腳的顏色)

它的顏色是 (嫩紅的)

⑥齊讀"這就是爬山虎的腳。"第六句話對整節課文作了小結。

(3)那麼在這六句話中,哪幾句是具體介紹了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三至五句)

齊讀三至五句

(4)你能集註這三句話的意思,用書上的話來說說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的嗎?

(自己輕讀課文,同桌練說)

指名說,評議

(5)請同學們再把第三節課文複習一遍,準備背誦。

試背課文第三節

3、講讀第四節

(1.)過渡: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的,長在什麼地方,我們已經知道了。呢麼,看看第四節,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又寫了哪方面的內容呢?

(2)指讀思考回答:這一節主要講了什麼?(爬山虎的腳怎麼爬)

(3)課文中有一句話能表達這個意思,你能找出來嗎?

出事:"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齊讀)

"這樣"指的是什麼呢?爬山虎的腳到底怎麼爬牆,我們一起來看錄象。

(4)請同學們自己輕生讀課文,完成天空:(映示燈片)

①爬山虎的腳 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 住牆。

② 細絲原先是 的,現在 了,把爬山虎的嫩莖一把,使它緊 在牆上。

(5)實物淙,講解板書:觸、巴、拉、貼

(6)如果仔細看那細小的腳,你會產生豐富的聯想。你想到什麼呢?

(蛟龍的爪子)

齊讀比喻句。

(7)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巴住牆向上爬"這個意思把這一段寫具體的?請同學們自己輕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腳怎樣爬牆。

4.講讀第五段。

(1)導入:從第四節我們可以知道,爬山虎的腳和牆有着密切的聯繫。其實,爬山虎的腳觸着和沒觸着牆,結果是不同的。我們來讀第五節。

(板書:觸着 沒觸着)

(2)男同學讀沒觸着牆的句子,女同學讀觸着牆的句子。

(映示燈片)思考填空:

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顏色變成 ,巴在牆上 ;沒觸着牆的,不幾天就 ,後來連 也沒有了。

(3)什麼叫"萎了"? (乾枯,衰落)

板書:(萎了 灰色)

(4)爬山虎的腳觸着牆,變成灰色,巴在牆上相當牢固,這說明牆對爬山虎是多麼 (重要)

(5)齊讀課文。

1、這節課我們一起 學習了課文三、四、五節,課文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敘述。是哪三個方面呢?

2、讀三、四、五節,邊讀邊想,完成天空:(映示燈片)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寫了三個自然段:

先講了 ;再講 ;最後講 。這幾個方面的內容聯繫緊密,寫清楚了爬山虎腳的 。

3.學生交流填空題,後齊讀。

4.爬山虎的葉子固然是綠得新鮮,引人注目,但它的腳卻是不大會引起我們注意的。但葉聖陶陶爺爺無論是寫爬山虎的葉子,還是寫它的腳,都是那麼有條有理,敘述具體,這是什麼原因呢?

(觀察細緻)

(板書:觀察細緻 敘述具體)

5.寫爬山虎的腳,還有許多別的內容可寫,作者爲什麼選取了課文中的三方面內容向我們介紹呢?(最能說明爬山虎的特點。)

那麼課後,我們就學習這篇課文的寫法來寫片斷。

四.課後練習。

細緻觀察一種植物,圍繞這種植物的某一特點,選取幾個方面的內容寫一個片斷,把這一特點寫清楚。

長在莖上

位、形 細絲……像觸角

10 爬山虎的腳 爬 牆 觸 巴 拉 貼 沒觸 萎了

變 化 觸着 灰色

觀察細緻 敘述具體

教學反思:

陶行知說:兒童的思維在手上,所以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動一動。“演一演”這一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表演中理解抽象的語言,這既符合國小生的思維習慣,又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教學中讓學生評一評,既體現了學生自讀自悟的過程和以學生爲主體的精神,又培養學生理解、評價的能力。同時,生動的表演,使得本課的難點便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迎刃而解。

作者依據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向上爬的特點,巧妙地抓住它的位置、樣子、顏色。文章的"核心"針文中爬山腳的葉子和爬山腳的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運用比喻的手法,提示出作者留心細緻觀察事物特徵的生長過程。這襯出了作者對爬山腳喜愛之情,運用這一學法好處在於形象、生動、具體勾畫描寫事物更加吸引讀者。教學思路簡潔明快,教學目標清晰,這更有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留心細緻觀察事物的特點,能實施個體自主學習與羣體合作探索,較好地體現課改對語文對學生的要求,讓學生成爲獨立自主學習的真正主人。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二

一、導入新課

師:上節課,我們瞭解到了爬山虎是一種葡萄科藤蔓植物,並且瞭解到本篇課文是從哪兩個方面描寫爬山虎的?(葉子、腳)我們一起回想一下,爬山虎的葉子有什麼特點(顏色好看、排列整齊),爬山虎的腳究竟有什麼特點,咱們大家一起到課文中找一找,好嗎?

二、研讀課文,品味爬山虎的腳的位置,特點

1、通過第一節課的學習,哪幾個自然段是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呢?(3—5自然段)爬山虎的腳長在哪裏呢?它長什麼樣子呢?請同學們帶着問題讀第三自然段,用橫線畫出相關語句。

2、請生回答,預設找出句子:“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簡筆畫板書)同學們說這爬山虎腳的位置和形狀,老師來畫一畫。

男女生分讀:結合圖片,腦海中想象一下爬山虎的腳,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3、大家見過蝸牛的觸角嗎?仔細觀察過蝸牛的觸角嗎?今天我特意帶來一隻小蝸牛,你們想不想看?(課件出示圖)這是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把爬山虎的腳比作蝸牛的觸角,非常生動形象。看到蝸牛的觸角,說說你的感受。

預設生:蝸牛的觸角給我的感覺有點滑,很有光澤,特別細,長得很漂亮。

4、同學們找得很仔細,如同蝸牛觸角般的細絲,作者葉聖陶爺爺是怎麼發現的?預設學生回答“仔細觀察”,師繼續追問:你本自然段中從哪一個詞語知道的?“注意”。是啊,正是由於作者今年注意到了爬山虎的腳,所以纔會把這麼可愛的“腳”分享給同學們。

三、研讀課文,瞭解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1、作者除了觀察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請同學們繼續朗讀課文第4自然段,找出爬山虎腳如何向上爬的語句?圈出相關的動詞。

2、請生回答:“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簡筆畫板書)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細絲變成了小圓片,巴住牆,細絲由直變得彎曲。爬山虎如何爬的相關動詞,你可以圈出來了嗎?

3、如果把“巴”換成“挨”字可以嗎?當然不可以,“巴”字說明爬山虎貼在牆上很牢固。如果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可以嗎?“一步一步”是指雙腳交替前行,而爬山虎是長出一隻腳,巴住牆,向上爬,再長出一隻腳,再巴住牆,這樣一腳一腳的向上爬的,所以不能換。

4、同學們,瞭解過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請大家藉助你的雙手,一隻手臂扮演牆壁,另一隻手扮演爬山虎的腳,同桌兩個人互相來演一演吧!請同學示範演。

5、帶動作齊讀:請同學們帶着動作一起讀一讀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

6、作者葉聖陶爺爺仍然是通過怎樣的方式,瞭解到爬山虎的是怎樣向上爬的?從文哪一個詞語直接告訴了我們?“仔細看”這一個詞語體現作者觀察認真,仔細。

四、爬山虎與牆的關係

師: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它是一腳一腳向上爬的,如果沒有觸到牆呢?會怎麼樣?

課文第5自然段。這說明爬山虎與牆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呢?爬山虎依賴牆壁。

無論是爬山虎的葉子、腳還是它如何爬的,作者觀察爬山虎特別仔細,那他是採用了那種觀察的方式呢?板書(連續觀察),在我們的課文中有哪些表示他連續觀察的詞語呢?

預設生找出:不幾天、以前、今年、原先、現在……

五、練筆

這節課,我們瞭解到了爬山虎腳的特點、怎麼爬?它與牆的關係?如果你是爬山虎,讓你來自述一下自己,你會如何去說呢?請同學們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寫一寫“爬山虎的自述”。

格式:

1、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長在……

2、我爬的時候,腳先……再……

3、我與牆……

六、昇華

因爲爬山虎有了腳它才能不斷地向上爬,每走一步都是那麼堅實。一步一個腳印,做人也應該這樣。你喜歡它嗎!當然,我們也要學習葉聖陶爺爺善於觀察的特點,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要求:

知識與能力:

1、正確認讀本課六個生字,掌握十個會寫的生字,理解相關詞語的意思。

2、能流利的朗讀課文。

3、以品讀感悟、想象畫面爲主要手段,使學生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逐漸養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過程與方法:

採用重點語句品悟法、圖畫法、課件演示法、朗讀法等方式使學生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爬山虎葉子、腳的特點,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逐漸養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難點:

使學生清楚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教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一種新的植物,它是爬牆的高手,可以不借助任何藤架就能夠爬滿牆,還記得這種植物是什麼嗎?這節課,我們繼續走進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寫的文章《爬山虎的腳》。

二、回顧全文,理清順序。

引導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課文圍繞爬山虎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三、品悟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一)讀悟結合品悟葉子的美。

那一牆綠綠的爬山虎啊,是那麼引人注意,它吸引了作者的眼睛,爬山虎的葉子真美,寫葉子的語言更美。請同學們自由讀第二自然段,勾出你認爲寫得美的詞語或句子,體會葉子的美。

交流:

預設:

1、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

在學生感悟品讀的基礎上,出示圖片引讀:

這是新鮮得快要滴出水的葉子,看着那麼舒服,你能讀出來嗎?

這是新鮮得發亮的葉子,耀人的眼,你能讀出來嗎?

2、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一順”、“均勻”體會葉子排列的整齊美。

出示圖片感情引讀:這是大自然的傑作,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就這樣鋪滿牆。你能讀出來嗎?

3、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在學生想象出海上波浪般的美麗後,引導學生讀出這種美。

觀看視頻:你們真了不起,已經完全體會出了爬山虎的葉子的美,老師決定送給你們一個小禮物(播放視頻,起風時爬山虎的葉子。)

談感受:你有什麼感受?

感情朗讀:此時此刻,我們彷彿置身於一面爬山虎鋪成的牆前,在那綠意盎然的葉影間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清爽氣息。帶着這種感覺,我們一起讀一讀這段話。

(二)讀畫結合瞭解腳的特點。

過渡:爬山虎之所以綠得這麼鮮亮,是因爲腳能牢牢地抓住牆壁,才能使它舒枝展葉,任意吸吮陽光,顯出這般的勃勃生機。那麼,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的?又長在什麼地方呢,請同學們默讀第三自然段,用橫線勾出腳的位置,用曲線勾出腳的樣子。

交流:

腳的位置:學生找出腳的位置的語句後,教師出示畫有爬山虎的小黑板,引導學生對照課文找出圖中腳的位置。

腳的樣子:在學生找出腳的樣子的句子後,先讓學生說一說枝狀、蝸牛的觸角有什麼特點,再在小黑板上畫腳,其他學生拿彩筆在練習本上畫。

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判斷黑板上腳的對錯。

觀看腳的視頻:想看一看爬山虎真實的腳嗎?認真觀看,看看它和葉聖陶先生寫得是不是一樣?跟你畫得是不是一樣?

你覺得葉聖陶先生寫出腳的特點了嗎?他是怎樣做到的?這段中也有一個詞表明他進行了認真的觀察,是那個詞?(注意)正是因爲他注意了,才寫出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再讀一讀這段話,注意讀出腳的特點。

(三)讀書與探索相結合發現爬的祕密。

作者不僅觀察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還觀察了它怎樣爬的。請同學們自由讀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

思考:爬山虎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往上爬,這樣指的是怎樣呢?

誰能讀出相關的語句?

默讀這一段話,你能發現什麼?

引導學生髮現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發生了變化:細絲的頭上變成小圓片,細絲由直變彎;還要引導學生髮現腳發生變化的用途:變成小圓片是爲了巴住牆,細絲由直變彎是爲了將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

指導學生讀這段話,邊讀邊想象爬的情景。

課件演示爬牆的過程。一邊看課件一邊用書上的語言描述。

思考:你明白什麼叫一腳一腳往上爬嗎?

總:爬山虎長一隻腳巴住牆,然後再長一隻腳再巴住牆,不斷長腳,不斷向上爬,向左爬、向右爬,最後,爬滿整面牆。

四、總結全文,學習作者認真觀察的精神。

你想對作者說些什麼?

總:事物的美、事物的特徵、事物的奧妙,是不容易一下子被發現的,需要進行認真地觀察、甚至長期的觀察。你看,葉聖陶爺爺認真觀察了爬山虎很長時間,才發現了爬山虎特徵。這長期、認真觀察、反覆觀察是多麼重要啊。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四

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第7冊的課文《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學習課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啓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說說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能力目標: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學重點

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四、教具準備

課件、彩色筆、畫紙

五、教法和學法

結合本課的特點和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以讀書訓練爲經,語言文字訓練爲緯,開發全腦爲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說、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管形式,在藝術的薰陶下激發學生興趣,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創設良好的課堂教氛圍,在閱讀教學開始時,教師通過生動的多媒體課再現與課文有關的情景,激發學生情感,然後老師就問:你們知道在這一大片綠油油的葉子裏面藏着什麼?這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讀

國小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如;

(1)畫一畫

讓學生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議一議,瞭解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

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標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動詞(觸、巴、拉、貼)。然後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臺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裏,不好的地方應該怎樣改。最後引導學生欣賞課件,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看課件、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3)用“如果……就”的句式說說你的發現。

(三)總結全文,指導學法

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纔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因此,本節課採用問題來總結課文:學習這篇課文,作者在觀察方面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四)拓展文本,延伸課堂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課外閱讀的開始。佈置的作業是:以《我發現的祕密》寫片段。

七、板書設計

(一)教法

1、多媒體直觀法。

教師利用電教手段,創設多種情景,使學生完全置身於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之中,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能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從而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2、質疑問難法。

課堂教學中運用恰當手段,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能激發濃厚的思考興趣和創新思維。

3、自主、合作、探究法。

(二)學法

結合本課的特點和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姚老師引導學生採用“自瀆、自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來理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