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設計(精選多篇)

目錄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設計(精選多篇)
第一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設計第二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設計第三篇:26《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設計第四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設計第五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設計及反思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設計

品味人品感受作品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設計

【教材解讀】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組“成長的故事”專題中的一篇課文。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爲了紀念葉聖陶先生寫的回憶文章,回憶了1963年葉聖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並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聖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苟、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課文借抒情景,感人至深,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教育性。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聯繫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詞的意思。

2. 感受葉老堪稱楷模的人品和作品,培養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

3. 學習結合上文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教學重難點】

瞭解葉聖陶先生的人品與文品,感受作者對葉老的思念、敬重與感激之情。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結合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準備】

課前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蒐集葉老和肖復興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認識葉聖陶,導入新課

1、出示葉聖陶照片,簡介。1988年,葉老先生在北京去世,作家肖復興爲紀念他,寫下了這篇文章。

2、指導學生讀好題目。

【設計意圖:上課伊始,出示葉老照片,介紹葉老及肖復興寫這篇文章的背景,葉老的慈祥的面容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拉近學生與葉老的距離。】

二、出示重點語句,概括主要內容

1、這篇文章在選作課文時做了改動。課前大家也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來試着說一下在文中肖復興回憶了他和葉老先生的哪兩件往事?

2、指名讀課文最後一段。

(1)讀準“堪稱楷模”,理解意思。

(2)那麼,在肖復興的眼中,葉老先生是一位怎樣的大作家呢?

(板書:人品作品堪稱楷模 )

【設計意圖: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並抓住課文的中心句,直奔主題,引領學生學習全文。】

三、感受作品“堪稱楷模”

1、簡介《開明國語課本》:葉聖陶先生一生致力於國小教育,是最早爲國小生編寫課本的人。

2、出示學生學過的葉聖陶的文章:《小小的船》、《記金華的雙龍洞》、《爬山虎的腳》,引讀重點句子。

3、出示葉聖陶童話故事:《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他的作品開創了中國20世紀童話創作之先河。

4、出示葉聖陶先生更多的作品集:《倪煥之》、《腳步集》??

師總結:他就是用這樣的作品陶冶着我們的心靈,伴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所以說他的作品——堪稱楷模。

【設計意圖:在這裏再現學生熟悉的葉老的作品,補充葉老的相關作品資料及對後人的影響,不僅回顧舊知,感悟“作品——堪稱楷模”,還讓學生對葉老先生產生親切感,並帶着對葉老的崇敬走進課文,從而爲學生理解課文做好情感鋪墊。】

四、品味人品“堪稱楷模”

(一)學習“修改作文”一部分

葉老先生曾說過“要作文,先做人”,那他又具有怎樣的人品呢?

1、找出作者看到葉老修改後感受的句子。

出示: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fú)面。

(1)指導讀準“春風拂(fú)面”, “春風拂面”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帶着這種感覺再來讀一下這個詞語。

(2)誰再來讀這段話,把春風拂面的感覺帶給大家?

(3)葉老先生怎樣的人品讓我有了春風拂面的感覺?(板書:平和)

【設計意圖:“春風拂面”這個詞語的學習,不僅要求學生讀得準確,還要讓學生體會到詞語表達的意境,運用這樣的方法,既“得言”又“得意”,學生很容易走進作者的內心,感受葉老的人品。】

2、葉老先生爲“我”的作文做了哪些修改呢?(出示葉老的修改原稿)

(1)出示句子:映入眼簾的是紅色的修改符號和改動後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幾頁紙上到處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

理解“密密麻麻”,指導讀句子。

(2)比較“一張”和“一幅”有什麼不同?這樣用字就準確了。

(3)比較“怎麼你把包幾何課本的書皮去掉了呢?”和“怎麼你把幾何課本的包書紙去掉了呢?”改前和改後有什麼不同?

(4)像這樣的修改,文中還有很多呢!(出示原稿)補充:肖復興的這篇作文原稿僅僅有1500字,而葉老卻爲他修改了160多處,你從這樣的修改中體會到什麼?

3、總結:是啊,這就是大作家對待寫作一絲不苟的態度呀!所以作者發出這樣的讚歎: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麼寫的。(出示,齊讀)

【設計意圖:德國大詩人歌德說:“要學會用兩隻眼睛讀課文,一隻眼睛讀文字表面的意思,另一隻眼睛要看見文字背面的意義”。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通過多媒體出示葉聖陶

先生修改的原件,並補充原稿中葉老修改的處數,讓學生帶着自己看了原件後的體會品讀重點句子,學生除了用“一隻眼睛”看到作文修改的一些方法,還很容易用“另一隻眼睛”看到葉聖陶先生對待寫作一絲不苟的態度,對葉聖陶先生的“敬佩”之情也會油然而生,突出學習重點。】

4、找出葉老爲“我”寫的評語,這段評語中葉老先生指出了“我”作文的哪些優點呢?爲什麼在他的評語裏寫的卻全都是“我”的優點呢?

5、補充資料:葉聖陶先生當時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了,而且擔任教育部的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總編,工作繁忙,可他仍然會擠出時間來,爲孩子們認真地修改作文。假如你就是文中的作者肖復興,看了這樣的修改,這樣的評語,你又有什麼感受呢?通過朗讀把這種心情表達出來吧!(再讀寫作者感受的句子)

【設計意圖:這段寫作者感受的話,包含着作者對葉老先生濃厚的情感,爲了讓學生更容易的理解和體會這些情感,通過補充相關資料,設計情感暗示,把學生的理解引向深入,讓學生帶着這種情感深情朗讀,便能讀出韻味,走進作者的內心。】

(二)學習“邀請做客”一部分 未曾謀面,卻讓人如沐春風,那麼當作者親眼見到葉老先生時,又有怎樣的感受呢?現在,就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一起走進葉聖陶爺爺(請收藏好 範 文,請便下次訪問)家的小院。

1、出示第一處描寫爬山虎的句子。

(1)肖復興馬上就要看到大作家了,他的心情是什麼樣的呀?

(2)在他緊張、興奮的時候,這片綠綠的爬山虎撲入他的眼簾,他的心情會怎樣呢?指導學生讀出當時的心情。

(3)作者是藉着爬山虎來表達自己的激動的心情呀!這就是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設計意圖: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努力調動學生與本節課學習內容相關的一切生活經驗,幫助他們建構新的知識。這一環節提出“肖復興馬上就要看到大作家了,他的心情什麼樣呀?”這個問題,正是針對學生已有的經驗而提的——兩人地位、身份相差如此懸殊,葉才居然邀請“我”去做客,折射出的正是葉老人品的偉大,而“借景抒情”這一寫作方法的學習也便水到渠成。】

2、請同學們默讀8、9自然段,畫出描寫“我”見到葉老後感受的句子。(學生中巡視,適時指導)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自己抓重點句子體會作者的感受,“教——扶——放”的做法給了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主導地位的教學理念。】

3、交流找到的句子:

出示句一:像會見大人一樣同我握了握拳手,一下子讓我覺得距離縮短不少。

(1)(師握生手)模擬情景。

(2)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並帶着自己的感受來讀這句話。

出示句二:我們的交談很融洽(qià),彷彿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個他的老朋友。他親切之中蘊含的認真,質樸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黃昏的到來。

(1)讀準“融洽”,理解意思。 是什麼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呢?

指導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來讀這段話。

(2)這是文中的插圖,從圖上你能感受到葉老先生是個怎樣的人呢?讓學生想像着這幅畫面來讀。

(3)猜想:整整一下午,葉老會跟“我”談些什麼呢?

補充資料: “這樣好!愛好文學的人不要只讀文科的書,一定要多讀各科的書??” 在此基礎上再次有感情朗讀。

4、是啊,這是一幅多麼難忘的畫面,在這裏,作者再一次借景抒情,這樣寫道——(爬山虎第二處描寫,配樂朗讀)

【設計意圖:感悟葉老“平易質樸”的人品是本課的重點。此環節的教學,把“讀”的訓練和想、說、看巧妙結合,通過理解詞語、觀察插圖、補充資料,引導學生咀嚼品味,賞析昇華,朗讀訓練層層遞進,紮紮實實地走好閱讀教學的每一步。這樣,抽象的語言文字被激活、喚醒,使學生完全沉浸到課文的意境之中,讓葉老的光輝形象深深地印在學生的心裏。】

五、回顧,補充資料,昇華情感

1、是啊,正是葉老先生的堪稱楷模的人品與作品引領作者走上了輝煌的人生之路。(出示肖復興簡介)

2、而葉老先生對他的教誨和感染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裏,就像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時時在他的心裏搖曳着??(課件出示,引讀)

當翻到我的那篇作文??

當我看到葉老簡短的評語後?? 當葉老像會見大人一樣同我握了握手??

當葉老和我交談時??

3、補充:葉老先生就是這樣的人,他不僅幫助過肖復興,還熱情地幫助過許多文學青年,發現並培養了茅盾、丁玲等現代文學巨匠,被譽爲“文壇伯樂”。

4、面對這樣一位德高望衆的老人,我們怎能不由衷地讚歎——

他就是這樣一位人品與作品都堪稱楷模的大作家。(齊讀)

5、他以自己的作品和人品告訴我們——作家就是這樣做的??

【設計意圖:肖復興資料的引入,可以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葉老先生“堪稱楷模的人品與作品”對作者一生的影響之大;重點段落(作者感受)的回讀,既是對全文內容的回顧整理,更是情感的昇華,使本課的教學回歸整體,首尾呼應。至此,相信大師的形象也高高地矗立在學生的心裏。】

6、回讀課題:

當他的第一本作品集出版時,他忘不了葉老先生對他的教誨,也忘不了——(生齊讀: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當他的第一部作品獲得大獎,他再次想起葉老先生對他的教誨,眼前又再次浮現——(生齊讀: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7、所以他在文章的結尾寫道(讀):十五歲那個夏天意義非凡,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着。

8、每當作者看到這綠綠的爬山虎時,他都會想到什麼?

9、同學們,我想學了這篇課文,這片爬山虎不但在作者的眼前一直綠着,相信在我們每個人的眼前也這樣綠着??(看屏幕)

【設計意圖:回扣課題、教學結尾處的美讀、教師飽深情的敘述、優美的音樂、精美的畫面,進一步把學生的感情與作者感情融爲一體,使學生的讀進入到“美在心中流淌,情在心中充盈”的美妙境界。】

六、作業:推薦閱讀葉聖陶《稻草人》。

板書設計:

26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借景抒情

肖復興

人品:平和質樸

葉聖陶堪稱楷模

作品:一絲不苟

【教學反思】

追求課堂教學的“溫度、深度、廣度”

市優質課評比活動已經結束,而備課、磨課過程卻歷歷在目。靜下心來細細沉澱,有辛苦,有失落,有歡喜,更有收穫,經歷了許多,也成長了許多。這一路走來,豁然發現自己對竇桂梅老師說的“課堂要有三個維度,即溫度、深度、廣度”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溫度——研讀教材,找準情感基調

記得竇桂梅老師曾說:“教師要把外在的激情內化爲一種氣質,你的溫度就是你的感染力,你要在課裏有一個磁場,你要在課堂努力營造一種適合的情感的河流。”剛拿到課文,隋校長反覆叮嚀:要想學生喜歡這堂課,首先你自己要投入進去,帶着對葉聖陶先生的崇敬走進課堂。於是除了研讀課文,還蒐集了大量與葉聖陶、肖復興有關的資料來細細品讀,讓大師的形象先在自己的心中矗立起來。

試講中自己感覺心裏已經“裝着”大師了,但學生似乎沒有明顯的感應,看着學生懵懂的眼神和毫無激情的朗讀,我陷入了迷茫。這時我看到的是隋校長一臉的鼓勵:投入,再投入!牟校長也語重心長地教導:回憶多麼溫暖、多麼幸福,蘊含在作者心中的是永遠的尊重、敬佩和感激,老師的情感還要盡力與文本契合啊!

再打磨,再實踐,不僅情感定位要準,還要用微笑把學生“吸緊”,練課中有時看着鏡子中的自己,真有點啼笑皆非。而這堂課最後呈現出來後,一位老師這樣對我說:“看着你課堂上甜美的微笑,我們也覺得如春風拂面了。”我想,我做到了,我的課裏也有一個“磁場”了,是豐厚的積澱、親切的話語,充滿笑意的眼神,陡然拉近了孩子與葉老先生、與老師的距離。我明白了:怎麼才能深入理解、怎麼才能在課堂裏呈現好,除了老師要把教材的情感、態度挖掘好,還要把自己的性情釋放和把握好,這樣的課堂纔會有適度的溫度。

二、廣度——利用資源,走進課文意境

雖然教師有了對教材的把握,對課文的理解,但如何能讓葉聖陶很快地走進學生的內心?所以在上課伊始,逐一帶領學生回憶以往學過的葉老先生寫過的文章:《小小的船》、《爬山虎的腳》、《記金華的雙龍洞》,並補充了在30年代葉老編寫的《開明國語課本》和他的童話作品,緩緩打開孩子們記憶的閘門,如春雨滋潤着他們的心田,建立起對大師的親近感,讓學生帶着對葉老的崇敬走進課堂。

另外,在學習“修改作文”一部分時,呈現葉老密密麻麻的修改原稿,讓葉老先生一絲不苟的寫作態度在學生的心裏烙下印記;在體會葉老“親切、質樸”的人品時時,引入原文中葉老對作者的教誨,讓學生看到這樣一位德高望衆的文學大師對下一代的關心;肖復興的圖像及作品的出示,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葉老先生“堪稱楷模的人品與作品”對作者一生的影響之大……對葉老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

這些環節的設置,把語文學習從課本延伸到其他相關文本,拓寬了語文學習的廣度,在開放中豐富教學資源,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更好地體現了“大量閱讀”的新課程理念。

三、深度—— 抓住重點,體悟人品作品

本節課教學首先從結尾段引發學生思考,從“人品作品都堪稱楷模”爲切入點,直奔學習重點。而學習重點的落實上主要抓住了重點的段落的品讀,通過齊讀、默讀、創設情境讀、引讀等多種形式,帶領學生以讀促悟,以讀促情。如在理解“我們的交談很融洽”一部分,讓學生思考:是什麼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來讀;接着觀察插圖,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穿着等體會葉老的親切、質樸,想像畫面來讀;接下來猜想:“我”會和葉老先生談些什麼?問題層層深入,這個時候,葉老先生的親切、認真、質樸、期待已深入學生內心,帶着這種情感再去讀,輕而易舉地引起了孩子們情感的共鳴。在優美的樂曲中,在精美的畫面中,學生對葉老的崇敬、思念也溢於言表,聲情並茂地朗讀了課文的片段,從朗讀中獲得了情感體驗,對文本的理解也達到一定的深度。

竇桂梅老師說:當我們的專業達到這樣的三個度,當我們最後有高度的時候,你就可以很自豪地說:“我有尊嚴地站在講臺上!”反觀我的課堂教學:師生之間的交流成了課堂的主流,生生互動還有待加強;其次,教師的評價應能迅速捕捉學生語言表達的正誤,並有效指引學生去感悟。我將會不斷反思、不斷調整,讓自己的教學達到一定的高度。

第二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設計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設計

一、設計理念:

以生爲本,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學生展開與文本、教師和同伴的對話,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鼓勵每一個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通過自主學習,以讀促悟的學習方式,研讀文本,體悟情感,領會文章的表達特點,在讀中感悟,並在教學中充分體現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機統一,在學生得到充分的情感體驗的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認真修改作文的良好習慣。

二、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選自人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這一單元以“成長的故事”爲專題,體驗成長的快樂。四年級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問題,但他們中卻很少有人去思考這些問題,更不會意識到這些問題在自我成長道路中所起的作用,而這篇課文是當今文壇著名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爲了紀念葉聖陶先生寫的回憶文章。回憶了1963年葉聖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並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讚頌了葉聖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苟的文品和對人平易真誠的人品。文章的篇幅較長,其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比較多,適合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達到以讀促情、以讀促悟的教學目標。另一方面,文章中葉聖陶先生批改了“我”的作文,所以還可以學習如何修改作文的。

三、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文本鑑賞力,還有一定量的詞彙積累,他們能夠自主學習字詞,進行有感情地朗讀,並能在交流和討論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但是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往往只停留於文字表面,對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還不容易理解,對文中所表現的葉老關愛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於此,我想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和感受葉老認真的態度,以及對下一代的關愛就是教學難點。感受葉老的人品和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學重點。

四、教學目標:

1、 學習葉聖陶先生偉大的人品與文品,懂得學習作文首先應學會作人的道理。

2、 聯繫上下文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3、 培養學生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

五、教學重難點:

針對本單元教學重點和本課內容,我認爲本文教學重點爲:

1、 體會葉老一絲不苟的寫作態度和他平易真誠的人品。

2、 從葉先生對<<一張畫像>>的修改中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

我認爲本文教學難點是:對文中幾句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和養成修改作文的良好習慣。

六、教學方法: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主要採用誦讀法、對話式教學法和自學輔導法等教法,這三種方法穿插運用,可以充分調動師生兩方面的能動性,鼓勵學生即興創造,在對重點詞句的反覆誦讀中,形成學生個性化的理解,體會文章的情感脈絡。在學生的自學與教師的導學中打造一個動態生成的課堂。在對學生的學法指導上在課前指導學生進行了充分的預習工作,這樣不但打破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陌生感,掌握了基礎知識,理清了文章脈絡,也有利於學生問題思考意識的養成。在閱讀指導上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添加批註,記下心得體會的方法,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

七、教具:多媒體課件

八、課型:新授課

九、課時:第二課時

十、教學過程:

因爲我上的是《綠綠的爬山虎》的第二個課時,在第一課時中,我已經進行了一、談話導入;二、試讀課文,自學生字詞;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三個教學階段,接下來是我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一) 複習導入,設疑深入

(1) 讀題,課文中哪句話點明瞭題目?

(“同時,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着。”這句話點明瞭題目。那麼爲

什麼在作者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着呢?

(2) 文中最後一個自然段寫道“讓我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

作品就是這樣寫的。”那麼是什麼使我“模模糊糊懂得”的呢?讓我們再帶着問

題來仔細地讀一讀課文,看看文中的兩件事是如何分別體現葉老的文品和人品

的?

(二) 自讀自悟,各個擊破

(1)要求:作品是怎麼寫的?請在“修改作文”這部分找個成語概括。作家是怎樣做的?請在“邀請作客”這部分找個成語概括。(競賽形式)

(2)交流:(作品:一絲不苟;作家:平易近人)造句:堪稱楷模

(3)引入:“修改作文”這部分是怎樣具體表現葉聖陶先生一絲不苟的修改作風的?自讀“修改作文”部分,把表現“一絲不苟的句子畫出來。

a、多媒體課件出示:<<一張畫像>>1,2小節修改稿。

b、同學們看了有什麼感受?肖復興呢?引讀:“我翻到的那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曲線。”

c、看多媒體課件引讀課文第四自然段節。(突出:準確,乾淨,規範,確切)(填空:修改後的作文做到用字──、──,句子──,──)

d、比較自改與葉聖陶修改的<<一張畫像>>的第三小節,進一步體會“一絲不苟”的修改作風(出示投影修改稿)

e、齊讀“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如春風拂面。”引入學“邀請作客”部分。

(4)自讀“邀請作客”部分:

a、課文中那些詞語表現了葉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用筆圈出,若能談談理由就更棒了。

b、交流:這次談話給我的“感受”(多媒體課件)

(三)整合課文,昇華情感

(1)釋疑:現在我們知道了爲什麼“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着”(葉老的人品和文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知道了爲什麼課文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爲題。

(2)重點解析:讀題,讓我們找出文中有關爬山虎的句子,再來讀讀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再來感受體會那片爬山虎在“我”心中的形象。(多媒體可見出示相關句子) 十一、作業超市:

(1) 用“堪稱楷模”、“春風拂面”造句

(2) 寫寫你成長中的故事,並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

(3) 收集名人的成長故事,說說自己從中得到什麼啓示。

十二、板書設計:

作品

修改作文────作品就是這麼寫的

一絲不苟那綠綠的爬山虎

人品

邀請作客────作家就是這樣做的

平易近人

第三篇:26《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設計

26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耿罡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①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聯繫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詞的意思。

②從葉聖陶先生對《一幅畫像》的修改中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 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④學習結合上文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意思。

⑤理解文章記敘事情的思路,學習簡單的記敘、描寫、議論的方法。

2.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從葉聖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啓發,培養一絲不苟地認真修改自己習慣。

②感受和理解葉聖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誠寬厚的人格魅力。

二、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葉老一絲不苟的寫作態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 2.從葉先生對<<一張畫像>>的修改中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三、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

四、教學課時: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聯繫舊課,啓發談話,導入新課。

1.回憶課文《爬山虎的腳》。簡介課文作者及主要內容。

2.板書課題,齊讀,簡介作者。

3.說明本文與葉聖陶先生的關係及寫作背景。

(二)檢查預習。

1.生字新詞。

①多媒體課件出示生字詞,自由拼讀。

②學生說出記憶生字的方法。

③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

④教師總結理解詞語的幾種常用方法。

⑤集體朗讀生字新詞。

⑥學習小組交流:讀課文後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引導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板書:修改文章,請我做客,給我印象)

3.理清課文寫作思路,指導劃分段落。

① 劃出生字新新。

② 在不明白的地方旁邊做上標記。

4.各學習小組彙報,教師概括共性的問題。

5.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簡單複習第一節課的教學內容。

(二)再讀課文,深入體會。

1.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研讀感悟課文。

①簡介文章寫作特點:記敘爲主,夾敘夾議。

②輕聲讀課文,劃出寫作者議論、感受的語句,標上記號。 ③彙報歸納出五處寫作者感受的地方。

④小組研讀課文中寫作者感受的語句,理解這是作者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感受?你是怎樣理解其中意思的?

2.學生圍繞感受產生的原因、感受的意思,並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實際進行彙報。

3.在學生彙報的同時,出示多媒體課件,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和對話,進行朗讀和說話的訓練。

4.朗讀課文有關描寫爬山虎的句子,體會其作用,理解課文題目的含義。

5.人物評價:

①本文給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誰?

②說話練習:葉聖陶先生是一個_______________的人。(結合課文說出所填詞語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

在那片星子下

——舒婷

還是那條林蔭道,老師纖細的手沉甸甸地擱在我瘦小的肩上。

她送我到公園那個拐彎處,我不禁回頭深深望了她一眼。 星子正從她的身後川流成爲夜空。

最後她自己也成爲一顆最亮的星星,

在我記憶的銀河中,我的老師。

(四)作業佈置:

①背誦課文,摘抄含義深刻的句子。

②和同學們交流寫作文和改作文的體會。

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26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葉聖陶

修改文章一絲不苟(改、斷、刪、增)作品

請我做客平易近人人品

給我印象堪稱楷模

第四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設計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爲了紀念葉聖陶先生寫的回憶文章,回憶了1963年葉聖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並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聖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苟、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這篇課文的篇幅較長,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比較多。這樣的文章對剛剛升入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很有難度。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對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不容易理解,對文中所表現的葉老關愛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於此,我想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和感受葉老認真的態度,以及對下一代的關愛就是教學難點。感受葉老的人品和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學重點。教學中力圖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不同內容的對比,補充課外資料,自主練習修改句子中的問題等方法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二、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推薦、眼簾、刪掉、規範、燥熱、融洽、黃昏、客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課文內容,聯繫上下文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培養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懂得學作文應先學做人。

5.通過學習課文,感受葉老對文一絲不苟,對人平易真誠的文品和人品。

三、教學準備

學生練習朗讀、背誦第6課《爬山虎的腳》,瞭解有關爬山虎的知識以及葉聖陶的生平。教師準備自制多媒體課件及字詞卡片,《一張畫像》的修改稿,蒐集有關資料。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讀出“推薦、刪掉、規範、燥熱、融洽、黃昏、客廳、曲線、春風拂面、映入眼簾”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清課文思路,理解“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這個含義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葉老的認真、平和。教學重點

理解“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這個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學難點

初步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認識兩個修改符號,並能運用其修改句子中的問題。一、揭示課題,激趣導入

剛纔我們複習了《爬山虎的腳》,今天我們要學習這篇課文也寫到了爬山虎,齊讀課題。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一)放聲讀課文,把字音讀正確,語句讀通順。(二)自學生字新詞

同桌練習讀準含有生字的詞語。

(三)檢查自學情況

1.開火車形式讀詞。

2.自由讀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簾的是紅色的修改符號和改動後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幾頁紙上到處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

3.指導“曲”在“曲線”這個詞中的讀音。

4.自由讀這兩組詞。想想第一組和第二組分別是寫誰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認真平和質樸

第一組寫肖復興。

第二組寫葉聖陶。

(四)理清課文結構

課文寫了葉聖陶先生和“我”之間的哪兩件事?怎麼分成兩部分?(修改作文1-5.邀請做客6-10)

三、細讀課文,重點品味

(一)出示自學提示,學生自學

默讀課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葉老爲“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

(二)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簾的是紅色的修改符號和改動後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幾頁紙上到處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

藉助資料袋感受葉老爲“我”修改了很多處(密密麻麻),指導朗讀。

2.第四自然段

題目《一張畫像》改成《一幅畫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準確性。

(1)通過對比一“張”和一“幅”,體會用字的準確。

(2)通過了解“刪”字的造字過程,學會這個字,並體會這句話的意思。

“怎麼你把包幾何課本的書皮去掉了呢?”葉老先生改成“怎麼你把幾何課本的包書紙去掉了呢?”

(3)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認識兩個修改符號。

(4)師生合作讀整段。

(5)通過課外資料的補充,有感情的朗讀,體會葉老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

3.第五自然段

“這一篇作文寫的全是具體事實,從具體實施中透露出對王老師的敬愛。肖復興同學如果沒有在這幾件有關畫畫的事上深受感動,就不能寫得這樣親切自然。”

(1)通過朗讀明確寫作文的兩個要求:寫具體事實,表達真情實感。

(2)鼓勵學生質疑,體會葉老的評語樹立了“我”寫作的信心。

四、整合課文,昇華情感

通過填空練習,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體會“我”的情感變化。

當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時,我(一下子愣住了)。

當我仔細看了葉老的修改後,我(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

當我看到葉老簡短的評語後,我(樹立了寫作的信心)。

五、讀寫結合,練習修改

(一)複習鞏固兩個修改符號。

(二)運用修改符號試着修改一句話。

六、拓展延伸,提出問題

(一)剛纔你們修改的就是肖復興《一張畫像》中的句子,你們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寫了些什麼嗎,課下可以讀一讀。

(二)再看課題,第一件事中沒有提到爬山虎,可題目是《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這是爲什麼呢?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解決這個問題。

(三)佈置作業

第一課時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推薦、刪掉、規範、燥熱、融洽、黃昏、客廳、曲線春風拂面、映入眼簾”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聯繫上下文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背誦喜歡的部分。

4.理解課文題目和內容之間的聯繫。

5.瞭解葉聖陶先生的人品與文品,感受作者對葉老的思念、敬重與感激之情,體會學作文應先學做人的道理。

教學重點:

1.瞭解葉聖陶先生的人品與文品,感受作者對葉老的思念、敬重與感激之情,體會學作文應先學做人的道理。

2.能聯繫上下文體會“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着。”這個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題目和內容之間的聯繫。

一、複習鞏固,聽寫詞語

二、回憶內容,深入理解

(一)回憶上節課的內容

1.這篇課文主要寫了誰和誰之間的哪兩件事?

2.葉老爲“我”修改作文這件事,讓“我”感受到了什麼?

3.葉老邀請“我”到他家做客,又給“我”留下怎樣的印象呢?

(二)學習第二部分

1.出示自學提示,學生自學

默讀課文第二部分,思考:

“我”應邀做客,葉老給“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第8自然段

通過看文中插圖、想象、朗讀感受葉老平易近人,和藹親切。

3.第9自然段

我們的交談很融洽,彷彿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個他的老朋友。他親切之中蘊含的認真,質樸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黃昏的到來。

通過朗讀、補充課外資料──葉老和“我”談話的內容,感受葉老的親切、質樸。

4.第10自然段

(1)理解詞語:楷模──榜樣,模範。

葉老的人品──平易近人、真誠寬厚;作品──一絲不苟,寫作極爲認真。

5.在葉老家,還有什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虎)

(1)畫出文中具體描寫爬山虎的句子,再讀一讀。

(2)全班交流:

剛進裏院,一牆綠蔥蔥的爬山虎撲入眼簾。夏日的燥熱彷彿一下子減去了許多,陽光都變成綠色的,像溫柔的小精靈一樣在上面跳躍着,閃爍着迷離的光點。

落日的餘暉染紅窗櫺,院裏那一牆的爬山虎,綠得沉鬱,如同一片濃濃的湖水,映在客廳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搖曳着,顯得虎虎有生氣。

通過朗讀、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時間的變化、光線的變化,前後描寫不同。

6.葉老的談話不僅給了“我”信心,還帶給“我”怎樣的收穫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麼寫的。聯繫課文內容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合課文,解決問題

1.結合重點句理解爲什麼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爲題。

2.小結:批改作文、邀請做客這兩件事,給了肖復興極大的影響,鼓舞着他努力學習,堅定了他的文學之路。

3.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最後一段。

四、拓展延伸,總結課文

(一)“我”15歲時的那個夏天意義非凡。那個夏天以後會發生什麼事?補充肖復興的相關資料。

(二)肖復興沒有忘記葉聖陶先生對他的教誨,沒有忘記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三)再讀課題,佈置作業。

第五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設計及反思

人教國標版四年級上冊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第一課時教學設計及反思

一、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爲了紀念葉聖陶先生寫的回憶文章,回憶了1963年葉聖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並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聖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苟、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這篇課文的篇幅較長,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比較多。這樣的文章對剛剛升入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很有難度。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對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不容易理解,對文中所表現的葉老關愛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於此,我想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和感受葉老認真的態度,以及對下一代的關愛就是教學難點。感受葉老的人品和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學重點。教學中力圖通過抓住文章“借物喻人”體裁特點,以多種形式的讀,不同內容的對比等方法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二、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讀出“推薦、刪掉、規範、燥熱、融洽、黃昏、客廳、曲線、春風拂面、映入眼簾”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清課文思路,初步理解課文中描寫爬山虎的句子。

教學重點:

1. 以讀爲主線,讓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爲第二課時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2.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課文思路。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開篇讀——抓住主要人物

1.要求:請大家讀一篇文章,打開課本126頁,看看誰能通過這次讀書,讀出這篇文章寫的是誰?

2.操作:學生自由讀課文。

3.彙報:學生彙報,老師板書:肖復興葉聖陶

4.交流:遇到哪個字不會讀,可以查字典、或向他人請教,難讀的句子,讀給同桌聽,

請同桌幫忙幫忙。

5.評價:重點評價學生的讀書效果,意在激勵、提示有效的讀書方式、方法,讓學生在讀書學會讀書。

二、 二次讀——瞭解主要事情

1. 要求:請同學們再自由朗讀課文:看看課文重點寫誰,做了什麼事?

2. 操作:學生自由通讀全文,讀完後,用筆畫、圈相關文段,歸納“誰 做了什麼事”

3. 彙報:學生彙報:誰 做什麼?老師板書。

4. 評價:從“帶着思考去讀書,讀書效果就會好”的角度評價學生的讀書行爲及效果。

三、 三次讀——瞭解主要內容

1.要求:讓學生默讀課文,提示學生關注兩個問題,一是人物,二是事情,讀完後,老師再提問。

2.操作:學生快速默讀課文,讀完後,教師提問:誰能用老師板書的內容連起來說一句話?

3.彙報:學生彙報。

4.評價:依然重點評價學生的讀書效果,讓學生談談怎麼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四、 四次讀——推敲文眼,讀“爬山虎”文段

1. 疑問:文中,主要寫的是葉聖陶修改我的作文,請我到他家做客,爲什麼課文用“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作題目?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到“爬山虎”?

2. 操作:學生找出相關文段,讀讀。個別讀。

3. 評價:重點評價學生讀得是否正確、流利,並在指導學生朗讀中讓學生學會如何才能讀得正確、流利。

五、 五次讀——讀寫生字詞

1. 要求:板書“會讀、會記、會寫、會用”的生字詞學習目標。通過與同桌合作,自學生字詞。

2. 操作:先自己讀生字,讀給同學聽,落實“會讀”。同桌互相交流怎麼識記生字,落實“會記”。選一兩個“最拿手”的字來寫,寫好後在小組裏交流“寫得最漂亮的字”,並請兩個同學上黑板來寫,落實“會寫”。結合課文,在小組裏說說一兩個自己能理解的詞語,落實“會用”。

3. 彙報:以“a”組點名“b”中某個同學的形式來彙報小組合作學習生字的情況。

4. 評價:從學習方式、方法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六、 六次讀——讓“爬山虎”與葉老融通

1. 要求:集體朗讀課文,再次檢查讀書效果。朗讀時關注兩個地方,一是葉老說的、做的、想的句段,二是描寫爬山虎的句段,想想,爬山虎與葉老有什麼聯繫?

2. 操作:學生朗讀,教師適時提示葉老說的、做的、想的句段和描寫爬山虎句段。

3. 問題預設:下節課,讓我們再深入研讀課文,讓“我”帶着我們,走近葉老,體會葉老爲“我”修改作文這件事,讓“我”感受到了什麼?葉老邀請“我”到他家做客,又給“我”留下怎樣的印象呢?

板書:

26片綠綠的爬山虎

人肖復興葉聖陶

事寫獲修改

做客邀請

物爬山虎

第二課時(略)

教學目標:

1.聯繫上下文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背誦喜歡的部分。

2.理解課文題目和內容之間的聯繫。

3.瞭解葉聖陶先生的人品與文品,感受作者對葉老的思念、敬重與感激之情,體會學作文應先學做人的道理。

教學重點:

1.瞭解葉聖陶先生的人品與文品,感受作者對葉老的思念、敬重與感激之情,體會學作文應先學做人的道理。

2.能聯繫上下文體會“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着。”這個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題目和內容之間的聯繫。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聽寫詞語

二、回憶內容,深入理解

三、整合課文,解決問題

四、拓展延伸,總結課文

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我從我的思考、設計與課堂實踐效果三方面來反思。

(一)我的思考:

1.閱讀課堂教學,我們“有效”的面,是面向個別學生、少數學生、還是全班學生?是某個教學環節的參與,還是全程參與?(面向全體學生,即課改的理念“全員參與、全面參與、全程參與”)

2.如何落實“有效”的面?重點是教師的教學行爲,還是學生的學習行爲?(教師要扮好自己的角色,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主要體現在學習行爲上——“聽、說、讀、寫、思”)

3.課堂上的學習行爲,最終的落腳點在哪?對行爲效果影響最大的因素是什麼?(學習方式,合適、有效的學習方式,纔可能帶來學習效果的“有效”)

(二)我的設計:

三個教學內容,一是初讀課文、二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三是生字新詞教學。這節課,教學重點是如何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1.確定目標:根據課程標準要求,三、四年級對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是這樣表述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我這樣來理解這個目標要求。首先“能初步把握”是一個目標,要求不高。從“能”字來看,學生應該通過學習,初步形成這種能力。

2.教學策略:確定了“整體感知文章主要”這個教學內容,明確了“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這個目標,我採取的,就是分解問題、分步解決、讓學生親歷學習過程的教學策略,把如何整體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分解成三個問題“課文寫什麼人?”“課文分別寫了這些人的哪些事?”“這些人中,誰是主要人物,這些事中,哪些是主要事情?”

3.教學方法:讓學生有目標、有層次、充分地讀書,所以就有開篇讀——找出人物,二次讀——找出事情,三次讀——確定主要人物、主要事情,四次讀——推敲“文眼”,選讀“爬山虎”的文段。讓學生“讀書”就是最主要的教學方法,把“大”內容,分解成幾個“小”內容,讓學生逐步感知,然後根據同學們讀出的內容進行梳理、歸納,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了。

4.學習方式:這樣的教學方法,完全是爲了更好地落實具體的學習方式,這節課上,我設計的學習方式主要有:1.讀書,每一次讀書,只提一個要求,只解決一個問題。2.交流,每一次交流,必先有前面讀書思考作準備,全班學生必須處於“傾聽”狀態。最爲明顯的,就是讓學生在小組裏,用板書的內容說一句話,然後才全班交流。在小組裏先交流,保證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全班交流,有“傾聽”的保證,也是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3.讓學生以“讀、聽、說、思”爲主的學習方式。

5.具體措施:要保證這些學習方式的“有效”性,或者說保證學生學習更有效,我首先認定:課堂有秩序、教學步驟明確,教學目標要循序漸進。所以,我採取以下策略:

1.課前約定,課前與學生“三約定”,一是學會傾聽,二是要真誠,三是小組合作。上課時,如果發現學生不注意聽或聽得不專心,我就讓學生看黑板上的“約定”,以此提示,學生很快進入狀態。2.任務驅動,每一次小的教學內容,都讓學生明確,就是讓學生清楚要做什麼,就是前面提到的如“每一次讀書,只提一個要求,只解決一個問題”。3.激勵機制,引入小組競爭機制,比如在分小組學習生字這一環節,就讓某小組的人來點名讓某個小組某個人來或讀、或講、或寫。4.評價推動,每完成一個教學任務,老師就針對學生有效的學習狀態、有效的學習方式進行評價,以推動下一個教學任務。5.方法助動,交給學生學習生字的方法“讀、記、寫、用”,簡單明瞭,易於操作。

(三)實踐效果思考:

怎樣的課堂才“有效”?我們不是專家,我們也沒有掌握一套科學、完善的評估系統,我從這幾方面考慮,請大家給予評價。

1.教與學的用時,是老師教的用時多,還是學生學的用時多。

2.教與學的設計,教學設計是重視老師的“教”,還是重在如何提供機會給學生“學”。

3.教與學的精彩,是老師上得精彩,還是學生學得精彩,比如學生的發言,是不是透露出他讀書的“得”。

4.教與學的狀態,是老師教筋疲力盡,還是輕鬆從容;是學生學得疲倦困頓,還是津津有味,樂此不疲。

這些主要是從教學現象來看的,我們可以透過這些現象,推測其效果,迴歸我們的課程標準,再看其質量,則我的這些教學方法、學習方式,是否讓教學“有效”。

本網推薦訪問其他精彩內容: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設計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設計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設計(4稿)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設計 microsoft word 文檔 (4)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第一課時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