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爬山虎的腳教案(精選多篇)

第一篇:爬山虎的腳教案

爬山虎的腳教案(精選多篇)

爬山虎的腳(葉聖陶)

一、教材分析

這篇講讀課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觀察,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着

重介紹了它的“腳”。寫了“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作用。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

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點,去學習寫出內容具體的文章來。

二、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背誦3、4自然段。

能力目標: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情感目標: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像爬山虎一樣的向上精神。

三、教學重點

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四、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有順序的觀察事物的方法。

五、教學準備

爬山虎的實物

六、課時安排

兩課時

七、教學過程

八、作業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上課之前我們先猜兩個植物謎語:(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大家都知道絲瓜藤和葡萄藤都是依附架

子生長,否則無法向高處生長。而有一種植物,它不像絲瓜、葡萄依附架子往高處生長。它

不用搭架子自己就能向高處生長。這是什麼植物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走進它,揭穿它自己

就能向高處生長的祕密。同學們,請打開書本,大聲地告訴老師,那種植物是什麼?(爬山

虎,師書寫課題)有哪些同學見過爬山虎?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爬山虎,我們一起來看爬

山虎是什麼樣的。(帶領大家一起觀察)我們觀察到爬山虎有葉子,藤蔓??我國著名作家、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他的筆下爬山虎又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爬山虎的腳》。

大家又發現課題有什麼特點嗎?(擬人)

介紹葉聖陶的生平。

二、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敘述脈絡

1、自由朗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生字和不懂的詞語。

嫩綠舒服均勻重疊空隙漾起拂過蝸牛緊貼蛟龍枯萎逐漸牢固葉柄引人注意

多音字:佔得鋪空着曲

帶領學生分析生字,掌握較難字的寫法。解釋學生不懂的詞語。

2、再讀課文,一二三四自然段分組讀,最後一自然段齊讀,想想每個自然段都講了

什麼。抽學生回答,教師帶領學生完成段落大意的歸納。

3、根據段落大意進行課文的分段,並歸納大意。(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得很茂

盛。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

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課文分

爲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家裏和學校都有爬山虎,引起作者的觀察興致,引出下文。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主要寫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第三段(第三到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樣子以及時怎樣一步步向上爬的。

三、抄寫詞語,熟讀課文,試着背誦三四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進入課文。

上節課我們初步瞭解了課文每個自然段的意思,誰能說說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葉子,腳的樣子,怎麼爬的和腳的變化。)那課文先寫了什麼後寫了什麼呢?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

二、教學一二自然段

(一)、第一自然段

一二大組的同學讀第一自然段,三四大組的同學想一想,文中哪些詞語說明爬山虎長的很茂盛。(滿是、一大片)文中兩次提到牆,有什麼意義呢?(暗示爬山虎是一種喜歡攀爬的植物)

(二)、第二自然段

1、剛纔我們大家一起觀察了爬山虎的葉子,下面我們請三四大組的同學爲我們大聲的朗讀第二自然段,一二大組的同學思考一下:這一段共有幾句話?每句話寫什麼?(這一段共四句話:第一句寫葉子顏色的變化;第二句寫長大的葉子引人注意;第三句講葉子顏色美,排列整齊、均勻;第四句講風吹過時的景象。)

2、文中那句話體現了葉子很美?(那些葉子綠得那麼鮮豔,看着非常舒服,這是一種靜態美。)

3、齊讀第三句,“一順兒”是什麼意思?爲什麼爬山虎的葉子“一順兒”朝下,鋪得很均勻並且沒有重疊(推薦打開範文網:)?(“一順兒”指同一個方向或順序,爬山虎的葉尖一順兒朝下,是說沒有一片葉子是朝另一個方向的,長得非常整齊。我們知道,爬山虎是靠着腳向上爬的,而與它的腳相反方向長的葉柄便向下垂,葉尖便自然也向下垂。葉子的生長要吸收陽光,如果重疊生長,那麼有的葉子就不能吸收陽光了,所以葉子鋪得均勻,沒有重疊。)

4、女生讀第四句,體會“漾”字的生動之處。想象微風吹過,成片的葉子隨風起伏,如綠色的海蕩起的波紋,讓人的心裏不由得震撼。這是一種動態美。

5、從文中找出爬山虎葉子顏色的變化: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

6、葉聖陶的筆下爬山虎的葉子是那麼的美麗,那麼哪位同學能把那種美讀出來呢?

三、男女生分角色朗讀三四自然段,師讀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以下問題:

1、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2、爬山虎是怎樣爬的?用了哪些動詞?

3、最後一句把爬山虎的腳比作蛟龍的爪子,有什麼作用?

4、爬山虎的腳在生長的過程中有什麼變化?

5、要是??休想??說明了什麼?(非常牢固,風吹雨打都不能阻擋它向上攀爬,它是如此的堅強與執着,請帶着這種感情再讀第五自然段。)

四、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對爬山虎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那爲什麼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因爲人們主要觀賞的不是爬山虎的腳,而是爬山虎好看的葉子。)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啓發?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1)觀察細緻。(2)要抓住特點觀察。(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具體的觀察方法,使理論和實際例子相結合,學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麼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六、板書設計

七、作業

背誦三四自然段,仿寫一種植物。

第二篇:爬山虎的腳(教案)

《爬山虎的腳》教案

教學目標:

1. 認識五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痕跡”等詞語。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 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2.3.

教學難點:3.4.

教學用具:爬山虎實物,ppt課件,白紙鉛筆

教學方法:教師講解爲主,學生討論爲輔。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 謎語導入

a: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麼工作?——搭架子,因爲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可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爬山虎也是攀緣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上生長,這是爲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學習《爬山虎的腳》,看看葉聖陶先生是怎麼觀察爬山虎的。

二、 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的敘述脈絡

1. 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注意兩個問題。(1)圈出課文中帶拼音的生字新詞,(2)作者在每個自然段中分別寫了爬山虎哪些方面?

2. 檢查:

在ppt中出示下列詞語:嫩綠 舒服 均勻 重疊 空隙 漾起 拂過 葉柄 蝸牛 緊貼 蛟龍 枯萎 逐漸 牢固,朗讀兩遍,解決生字問題。

你讀懂了每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哪個方面?在這個問題上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來總結每一段的大意,或者找出文中的話來論證自己的看法。(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三、 自主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學習第一自然段,思考問題:

爬山虎都生長在哪些地方?(學校操場、家中庭院,相機在ppt中介紹爬山虎的植物特性:生性隨和,適應性強,喜陰耐乾旱,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長,佔地少生長快,綠化覆蓋面積大) 從“滿是”,“一大片”等詞語中,你體會到什麼?(爬山虎長得很茂盛,很能爬)在ppt中出示一些爬山虎爬在岩石、屋頂、牆上的圖片,給學生以直觀的認識

學習第二自然段,思考問題:

(出示爬山虎爬滿牆壁綠意盎然的圖片)你覺得爬山虎的葉子美嗎?美在什麼地方?

動態美:“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指導朗讀: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

靜態美:“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理解“一順兒朝下”,(指朝向同一個方向)

爲什麼美?(綠得新鮮,鋪得均勻,不重疊,不留空隙) 指導朗讀:你能讀出葉子這種綠、密又勻稱的美嗎?

作者還寫到了爬山虎葉子的哪一方面?爬山虎葉子的顏色是怎麼變化的?

剛長出來是嫩紅——沒過幾天是嫩綠——長大了的葉子綠得很新鮮(出示顏色變化的動畫)葉子顏色的變化也很美,我們一起結合這些漂亮的圖片,把第二自然段美美地讀一遍。第二課時:

一、 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跟隨作者的觀察對爬山虎的生長地方和葉子都有了很好的理解,我們知道,爬山虎是一種攀緣植物,它有着不依賴任何東西自己就可以爬得很高的本領,其中的祕訣就在於“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我們這一節就好好去認識爬山虎的腳。

二、 細讀課文,自主學習

1.認真朗讀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詞語,再認真地讀一讀,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

形狀:枝狀的細絲,像蝸牛的觸角;(把腳的樣子比作什麼?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麼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並數了有六七根,說明葉聖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啊!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出他觀察十分細緻)

顏色:嫩紅

出示課前準備的植物爬山虎(學校後面圍欄有),給學生仔細地觀察一下,拿出課前準備的鉛筆白紙,動手畫一畫,看看理解得是否正確?同桌之間互相看一看是不是像課文中所描繪的那個樣子,再讀課文,對照課文內容和自己所畫的爬山虎的腳,仔細觀察,看畫對了沒有。

3.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仔細默讀課文,作者運用到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你能找出這些動詞嗎?

觸着牆——巴住牆——拉——貼住牆

(重點理解:“細絲原先是直的,後來彎曲了”,啓發學生體會“彎”、“拉”“緊”的因果關係,由直到彎,所以產生了拉力,使它在牆上貼得更緊。)

讓學生理解是怎麼爬的,我覺得是一個難點,光靠理解文字可能學生都會不能理解清楚,首先我想用手臂來做實驗,隨着手指彎曲,胳膊被帶動着上升,手臂也就緊貼在牆上了,爬山虎就這樣帶動嫩莖爬牆的;其次爲學生播放flash動畫,看看視頻中的爬山虎是怎麼爬的。

思考:爬山虎的腳要是沒有觸着牆,又會有什麼變化呢?對比方法進行學習爬山虎與牆的關係。

(沒有觸着牆的,枯萎了;觸着牆的,腳巴在牆上的相當

牢固,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

“??要是??休想??”說明了什麼?

爬山虎的腳巴住牆是多麼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麼新的感受?請帶着這種感受再讀最後一自然段。

三、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1、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啓發?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

(1)細心觀察。(葉尖兒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才能發現爬山虎的腳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2)連續觀察:所以纔會發現原先直的細絲,後來變彎了;纔會發現“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麼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五、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嫩紅 嫩綠 綠得新鮮 勻稱整齊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麼爬:觸--→巴--→拉--→貼

腳的變化:牢固 萎了(與牆的關係)

第三篇:爬山虎的腳教案

爬山虎的腳教案

一、 導入

1、(出示圖片)師:這是什麼?(——爬山虎),真聰明,一眼就看出來了。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一片關於爬山虎的文章。板書課題:35 爬山虎的腳

2、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一)學習第一小節

1、師:爬山虎長在哪裏呢?

出示:學校操場北邊牆上滿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從小院的西牆爬上去,在房頂上佔了一大片地方。(指名讀)

師:“滿”你能給他換個字說說嗎?(全,都)

放到句子中去讀一讀。

(二)學習第二小節

1、課文是怎麼介紹爬山虎的?請你輕聲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邊讀邊想:課文從哪兩個方面介紹了爬山虎?

2、交流,根據交流,板書:葉子腳

3、指一名朗讀第二小節。其他同學想一想,作者是怎麼描寫爬山虎的葉子的?

(1)顏色

(出示)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很小,是嫩紅的,不幾天就變成嫩綠的。葉子長大了,綠得那麼鮮豔,讓人看着非常舒服。(指名朗讀)

1、師:葉子的顏色是怎麼變化的?

交流,板書:嫩紅——嫩綠——綠

2、

(2)怎麼長

(出示)它們一順兒朝下,均勻地鋪在牆上,沒有重疊,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指名朗讀)

“拂”換個字說說他的意思

“漾,”誰來學習這個字,書空

板書:均勻

三、仔細品味

1、課文的題目是《爬山虎的腳》,爲什麼作者要寫爬山虎的葉子呢?(正因爲爬山虎的腳努力地爬,纔有滿牆碧綠碧綠的葉子)

2、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得呢?自讀345節,完成填空: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長的反面,形狀,顏色是的。

交流劃的內容,我來介紹爬山虎的腳。

3、爬山虎的腳和蝸牛的觸角有什麼相似的地方?我們來看看圖片。 (渦,最後一筆是點)是呀,作者觀察多仔細呀,我們也來做一做觀察仔細的人,你還能用什麼來形容爬山虎的腳?(學生自由想象)

4、(像蛟龍的爪子)

是啊,爬山虎的腳到底是怎麼爬牆的呢?(交流句子)

板書:巴住牆拉嫩莖緊貼

原來爬山虎是這樣爬牆的,怪不得作者說爬山虎的腳像蛟龍的爪子,那麼有力,能夠緊緊地抓住牆壁。我們一起來讀好這一小節。

5、爬山虎的腳還有什麼小祕密呢?

沒觸着:萎了(誰來理解)

觸着:變成灰色的

第四篇:爬山虎的腳教案

爬山虎的腳

一、新課導入

師板書:腳

同學們,還記得雪地裏的小畫家嗎?|從文中我們知道了,小雞的腳像竹葉,小鴨的腳像楓葉,小狗的腳像梅花,小馬的腳像月牙,小動物們都有自己獨特的腳,最近老師發現了一件稀奇事,植物也長腳,而且它還有一個動物性的名字 ,叫爬山虎,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呢?教學生字“虎”

二、初讀課文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不通順的地方多讀幾遍,看看課文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2.剛纔同學們都讀得很認真,相信也解決了剛纔老師提出的問題了,課文寫了爬山虎那些方面的內容(葉、腳)那那幾段是寫葉,哪幾段是寫腳的呢?今天我們就重點來觀察一下爬山虎的腳。

三、精度課文

1,請同學們仔細閱讀第三自然段,請你從中找出爬山虎腳的相關信息。

2.精讀句子的理解

(1)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

“長在莖上"也就是告訴我們爬山虎的腳所長的位置(板書:位置),那”莖“又是什麼呢?看着這大屏幕上的圖片,你能把它指出來嗎?原來這根粗粗的就是爬山虎的莖啊。

(2)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嫩紅“一詞告訴我們爬山虎腳的顏色(板書:顏色),這顏色課真美啊!你能再把這句子美美得度一遍嗎?

(3)“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這句話說得是爬山虎的樣子、它的形狀(板書:形狀),“莖上長葉柄的地方”,請同學們注意這個“柄”字,它是左右結構,而且是左窄右寬,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吧這個字寫漂亮(師範寫),現在請同學們拿起筆寫一寫。剛纔同學們一眼就把“莖”找出來了,你現在能不能找出葉柄呢?原來葉子與莖相交的地方。“反面伸出??細絲”,同學們看到“細絲”了嗎?“就像蝸牛的觸角”這爬山虎的腳可真是太有趣了!竟然有六七隻腳,而且像蝸牛的觸角,你能用你的朗讀來表現這既有趣又稀奇的事兒嗎?(指名讀)我看大家都對着感到很有趣,我們一起來把這句話讀一讀吧1

四、小結

短短的幾句話,同學們就從中讀出了這麼 多關於爬山虎腳的信息,同學們課真會讀書,那爬山虎這細絲般的腳又是如何爬上高高的牆的呢?下節課我們再仔細地去瞧瞧,這節課就到這。

第五篇:《爬山虎的腳》教案

《爬山虎的腳》教學課例

[情景說明]

《爬山虎的腳》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組中的一篇課文,課文細緻介紹了爬

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細緻、連續地觀察事物的,從而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興趣和習慣;二是學習作者是怎樣把觀察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下來的。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重點詞語,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2、能力目標: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詞語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爲了突破課文的難點,我充分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呈現課文內容畫面。在學習爬

山虎的腳的位置時,讓學生在電腦畫面中動手找出爬山虎腳的生長位置,深化對文本的認識。在學習爬山虎如何利用腳“一腳一腳”地向上爬的部分時,先讓學生讀書,抓住描寫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的詞語,並在電腦上將這一組詞語按順序排列。再將整個動作過程的動畫呈現出來,讓學生分步點擊單個的動詞,分解動畫,逐幅觀察,最後完整地演示整個爬的動畫過程。這樣去有效地突破學習的難點,使課文內容變得更加形象、直觀,易於理解掌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爬山虎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出爬,這是爲什麼呢?

2、通過預習,你們對爬山虎有了哪些瞭解?

3、根據課題你想了解哪些問題?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

(二)探究問題,深入學習

1、學習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師: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爬山虎葉子的?(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批畫)

生1:作者是抓住爬山虎的葉子的形狀和動態兩方面來寫的。

生2:作者是從剛長出來的葉子和長大了的葉子兩個方面來寫的。

師:剛長出來的葉子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麼特點呢?(學生讀書、彙報)。

電腦屏幕展示1——

視頻畫面:剛長出來的葉子→長大了的葉子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注意爬山虎葉子顏色的變化。

學生再讀課文,重點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幾個詞語體會。

電腦屏幕展示2——

視頻畫面:“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了波紋,好看得很”一句的畫面及意境,配樂讓學生欣賞感受。

師:爬山虎的葉子給了你什麼印象與感受?

生1:很美。

生2:很有生命力。

生3:十分惹人喜愛。

師:那麼就請大家試着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讀出自己的感受。

2、學習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師: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爬滿牆壁,跟它的腳關係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朗讀第三自然段,邊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來。

學生自讀課文,初步瞭解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用自己的話與同桌互相交流。 教師指名發言,學生讀出相關句子。

電腦屏幕展示3——

粗大的莖上有爬山虎的葉柄和葉片的靜畫

師: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哪兒呢?請一位同學上來用鼠標點按出來。

生1用鼠標點按莖上長葉柄的地方,電腦出現提示語“錯了,再試一次!”

師:仔細讀讀課文中寫爬山虎腳位置的句子,看看到底在哪裏?(生再次讀句子,思考。) 生2用鼠標點按長葉柄的反面。該位置出現的爬山虎的腳由六七根細絲慢慢長大,頭上變成圓片的動畫。同時出現語音提示:“對了,你真聰明!”

(讓學生齊讀這段文字,並試着用簡筆畫畫出爬山虎腳的生長情況。)

3、爬山虎怎麼向上爬

師:爬山虎是如何用自己的腳“一腳一腳”向上爬的呢?讀課文第4自然段,劃出寫爬山虎爬牆動作的詞語。

學生自由讀課文,圈畫詞語。

四人學習小組互相交流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

電腦屏幕展示4——

主界面上包括:動畫展示區,播放爬山虎用腳爬牆的動畫;文本出示區,內容爲本段文字;移動文本的交互操作區,將相應動詞拖入其中並點擊觀看動畫。

學生從文本中找出6個表示動作的詞語:觸、變、巴、拉、彎、貼,並用鼠標按順序拖至交互操作區。在教師的提示下,分步點擊交互區文本中單個動詞,觀察分解動作,也可完整觀察連續的動畫。

( 三)拓展延伸,展示交流。

師:同學們,爬山虎在我們生活中是極其常見的,大家還想了解到更多關於爬山虎的信息嗎? 生:願意。

電腦屏幕展示5——

八組形態、顏色各異的爬山虎及其所攀附建築的圖片;四組反映爬山虎所屬、形態、習性和價值的視頻及文字資料。

教師提議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從校園局域網或互聯網上瀏覽、蒐集有關爬山虎的圖文資料,以獲取更豐富的信息。同學間展開交流、分享成果。

(四)總結全文,佈置觀察。

1、教師總結 。

2、鼓勵大家親手種植一種植物,美化家園,美化生活,並記下觀察日記,瞭解這種植物的樣子及生長變化。

[教學反思]

這節課後我反思了整個教學過程,有以下四點感受。

一、利用信息化學習環境和資源,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欣賞、觀察和思維能力。在教學爬山虎的葉子部分,我先呈現靜止的爬山虎葉子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知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和長大了的葉子的顏色、形狀,從而感受到葉子的鮮嫩、茂盛。滿牆的葉子在微風的吹拂下漾起層層的波紋,這樣一幅優美的情景,則是靜止的插圖和單純的文字描述難以表現的。

二、藉助多媒體呈現內容豐富,具有聯想結構的特點,培養學生自主發現探索的學習能力。在學習爬山虎的腳的生長情況一段時,學生若不仔細讀書,難以準確地弄清楚腳的位置和形狀,所以在這裏我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在電腦上通過動手操作,找準生長點的環節,既使學生通過訓練牢固掌握,深化了對教材的認識,又有利於激發他們參與探究的興趣。

三、給學生提供自我評價反饋的機會。在學習爬山虎如何利用腳“一腳一腳”地向上爬的部分時,我先讓學生讀書,抓住描寫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的詞語,並在電腦上將這一組詞語按順序排列。這樣的設計讓學生進一步地理解了爬山虎的腳在攀爬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系列的動作變化,更爲巧妙的則是教師將整個動作過程製成了動畫,分步點擊單個的動詞,可以分解動畫,逐幅觀察,同時也可以完整地演示動畫,從而有效地突破了學習難點,使課文內容變得更加形象、直觀。

四、藉助信息工具平臺,嘗試創造性實踐,培養學生加工處理信息和表達交流的機會,組織協商活動,培養合作學習精神。對於爬山虎的腳及爬山虎有關知識的瞭解,單靠多媒體呈現幾幅圖畫或播放幾段視頻以及課文有限的文本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安排了知識的拓展延伸,讓學生藉助信息工具平臺,通過網絡蒐集相關的信息並進行適度的加工處理。同學間分小組進行交流表達,擴大知識面,也鍛鍊了他們協同合作學習的精神與意識。

當然課堂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說學生的積極性雖都調動起來了,但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還不強,但不管怎麼說利用信息技術,能充分展示語文課堂和魅力。

[專家點評]

當前,在學校教學中應用的信息技術主要是指以數字化、網絡化、多媒體化和智能化爲特點的現代信息技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終目標,一是要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二是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三是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法。

在這節語文課中,教師和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整合中來,學生既是知識的建構者,又是信息技術的使用者,在信息技術素養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上得到雙重提高,爲今後開展自主性、研究性學習打下基礎。對於教師來說,則有效地把信息技術整合到學科教學中去,在學習過程中成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協作者和最終作品的評價者。是一節比較成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