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內容: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能回答課後1、2題。

2、瞭解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

3、學習作者有順序、細心觀察植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

目標2、3。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用詞準確生動,並通過詞語表達感情的特點。

教學過程:

1、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第15課《爬山虎的腳》。板書,齊讀課題。

2、自讀課文。

(1)看看課文有幾段。

(2)課文題目是“爬山虎的腳”,從課文中找出寫爬山虎的腳的段落。

3、讀講3——5節寫爬山虎的腳的部分。

(1)不看書思考:想知道什麼是爬山虎的腳,要從課文的什麼地方找?

(2)自讀3——5節,回答:什麼是爬山虎的腳?

找會的同學回答從課文的什麼地方知道了什麼是爬山虎的腳,讓不會的同學讀相應段,再回答什麼是爬山虎的腳。

(3)分節學習。

第3節。

①承上導入:這一節告訴了我們什麼是爬山虎的腳,齊讀寫什麼是腳的句子。

②逐句讀,引導學生明白,這一節是從位置、樣子、顏色三方面寫什麼是爬山虎的腳。

第4節。

①自讀,思考,概括意思。(爬山虎的腳怎樣爬。)

②教師以“觸”字爲例,引導學生找出寫爬山虎的腳怎樣爬的字詞。

③“爬山虎的腳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爲什麼作者不說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④講解爲什麼是“一腳一腳地往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爬山虎是植物,它的腳不會動。它要向上,必須不斷地長出新腳。也就是說,它向上爬,實際上就是不斷地長出新腳。所以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地往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也要向作者學習,認真思考,做到用詞準確。

第5節。

①自讀,分兩層。

②引導概括兩層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再引導概括本節意思。(爬山虎的腳的變化。)

4、第1、2節學習。

(1)第1節。

齊讀後思考,概括意思,(爬山虎的位置。)並回答:爬山虎長在什麼地方?——認真思考,不準說“我家後院”或“學校操場”上。

(2)第2節。

①自讀,概括意思。(爬山虎的葉子。)

②講解“拂過”、“漾起”的意思,體會作者用詞準確生動並傳達感情的特點。

“拂過”。

<1>“一陣風拂過”中的“拂過”能換成“吹過”嗎?

<2>“拂”字是提手旁,說明這個字的本義與手有關,是用手輕輕抹過的意思。這個意思可以組常用詞“拂塵”。“拂塵”字面的意思就是輕輕地抹去灰塵,現在指拂去灰塵的一種工具,類似於我們常見的“雞毛撣子”。用“雞毛撣子”抹去灰塵,當然是很輕了。所以,“拂”字常用的意思表示動作輕。比如,媽媽爲我拂去衣服上的灰塵。這個“拂”,不僅寫出了動作輕,還表現了媽媽對“我”的愛。課文中的“一陣風拂過”,當然也說明風是輕輕地吹過。媽媽對“我”輕輕地“拂”表現了媽媽對“我”的愛,那麼,課文中風輕輕地拂過葉子,就寫出了風像人一樣,很愛惜爬山虎的葉子,不捨得猛刮。作者寫的風都這麼愛惜葉子,那麼,作者對爬山虎的葉子是什麼態度呢?

<3>簡單的一個“拂”字,就寫出了作者的感情,我們在寫作文時,要向作者學習,通過選用準確的字詞來表達我們的感情。所以,這兒的“拂過”不能換成“刮過”。讓我們帶着作者喜愛爬山虎的葉子的這種感情,來自己有感情地讀一下這一段吧。

“漾起”。

“漾”字是三點水,說明這個字的本義與水有關,是寫水面微微動盪的樣子。課文中,“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漾”字既照應了前面的“拂過”,說明風小,葉子只是微微動着,又寫出了葉子在牆上鋪得看上去像水面那樣平。我們在寫作文時,同樣要學習作者用詞的準確和生動。

5、全課小結。

(1)結合板書,不看書給課文分段,並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2)由(1)引導學生明白,課文的主要內容可以作爲課文的題目。

課文寫了爬山虎的位置、葉子和腳,但課文的題目是“爬山虎的腳”,而課文的主要內容也是“爬山虎的腳”。這說明,文章寫了很多內容,可以用文章的主要內容做文章的題目。這是給文章擬題的一個方法。

(3)結合全文讓學生明白,要寫一篇文章介紹一種植物的一部分,一般也應該簡單介紹一下這種植物的整體情況。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爬山虎的腳,但課文還寫了它的位置和葉子。這說明,要寫一篇文章介紹一種植物的一部分,一般也應該簡單介紹一下這種植物的整體情況。

6、作業。

(1)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模仿本課,寫一種自己熟悉的植物,重點寫它的樣子,並向作者學習,通過一些詞語表達出自己對這種植物的感情。

7、板書。

15、爬山虎的腳

位置(1):牆上

葉子(2):拂過漾起

爬山虎的(3)什麼是腳:位置顏色樣子

腳(4)怎樣爬:觸巴拉貼一腳一腳

(5)變化:觸着牆沒觸着牆?

課後小記:

1、應利用文中插圖。

2、應在學習興趣激發上努力。

3、學生回答問題後應給予及時評價。

附:

爬山虎的腳

學校操場北邊牆上滿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從小院的西牆爬上去,在房頂上佔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兒一順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麼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就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着牆,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着牆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牆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二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五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自覺運用抓重點詞句、聯繫生活實際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5、學習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方法,激發留心周圍事物的興趣。

【重點難點】

1、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難點)

2、領悟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方法。 (重點)

3、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下來。

【教學過程】

一、課前遊戲,激疑激趣

1、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就給大家猜兩條謎語,看誰猜得又對又快。

第一條: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打一種植物,是什麼?(葡萄)

第二條,上搭架,下搭架,開黃花,條條青龍藤上掛。也打一種植物。(絲瓜)

2.如果種葡萄和絲瓜啊,還要做一項特殊的工作,什麼工作?(要給他們搭架子。)

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們就沒法兒往上爬了)

二、揭示課題,感知文題

過渡:剛纔我們都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爲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板書課題)

誰知道老師爲什麼把“腳”這個字寫得這麼大嗎?那按照他這個意思,這題目該怎麼讀呢?指名讀。

老師把腳這個字寫這麼大,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相信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會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預習,理清脈絡

(一)交流對爬山虎腳的初步瞭解

1、學生交流:課前,通過預習,你們對爬山虎的腳有了哪些瞭解?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介紹)

2、教師參與:課前,老師也瞭解了爬山虎的腳,我還從這本書(出示《十萬個爲什麼》)中瞭解到,爬山虎的腳其實是它的另一種根,因爲它生長在空氣中,所以叫氣生根。你看,老師這是怎麼了解的?觀察、讀課外書、查找資料都是預習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們運用這些方法都對爬山虎的腳有了一些瞭解。那麼,葉聖陶爺爺他是怎樣寫爬山虎的腳的呢?請同學們看第6課。

(二)初讀感知,讀準詞語

1.檢查字詞。出示課後生字,指名讀。

2、出示: 嫩莖 一順兒漾起波紋

觸着牆 痕跡蛟龍

強調多音字及兒化音的讀法。

3、快速讀讀課文,看一看課文哪幾個自然段講的是爬山虎的腳呢?

(1)誰知道課文哪幾個自然段講的是爬山虎的腳?(3.4.5)

(2)課文除了講爬山虎的腳,還講了什麼?(葉子)

四、以讀代講第二自然段

1、自讀一讀第二自然段。注意:在這一段中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從這句話中我們就能知道這一段重點講的是什麼?請同學們一邊讀一邊把這句話畫下來。

2、出示:“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

(1)你能從這句話裏讀出這一段重點講的什麼嗎?(長大了的葉子)

(2)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引人注意)

3、再讀讀這段話,看哪幾句話具體講的是長大了的葉子?(3.4.5句)

4、那誰能通過朗讀把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現出來呢?(學生練讀)

(1)指名讀。(學生評議)

(2)欣賞爬山虎葉子畫面,聽老師讀。

(3)指名讀。老師給你配上一段優美的音樂。讓你來美美地讀一讀,其他同學一起來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長大了葉子。

(這位同學讀的時候,聲音和感情都非常豐富,這可以用一個四字的詞來形容。哪個詞?聲情並茂。讀書就應該這樣去讀。 )

過渡:剛纔我們一起欣賞了爬山虎長大了的葉子。那麼爬山虎的腳又是什麼樣呢?

四、讀文畫圖,自主學習“爬山虎的腳”

(一)讀文畫句

默讀第三自然段,畫出寫腳的有關句子。學生讀句子後,課件出示: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二)讀文畫“腳”

1、教師板畫,提出要求。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爬山虎的一根莖和兩三片嫩葉。

提出要求:請同學們認真默讀寫“腳”的句子,注意

要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讀完之後,請同學們根據這一

部分內容在黑板上畫出爬山虎的“腳”。

2、學生讀書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畫“腳”。

①選顏色:老師這兒有紅、黃、綠三支粉筆,請一位同學選擇一種顏色來畫。

方案一:學生選擇的是紅色

說明這位學生認真讀書了,而且讀懂了書上寫顏色的句子。教師可請學生說說爲什麼選擇紅色。(說課文依據)

方案二:學生選的不是紅色

教師不能簡單地否定,而是把學生出現的這一偏差點作爲有利的訓練點在學生評議時進行強化訓練,從中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和閱讀習慣。

②畫“腳”。學生在老師畫的莖、葉上畫出爬山虎的腳。

③全班評議。學生再讀書,以課文爲依據,對照同學畫的“腳”進行評議,糾正錯誤。重點理解以下幾點: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

形狀: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顏色: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方案一:學生畫得不對

請學生評議,主動發現問題並在黑板上改正畫錯的部分,結合課文內容說一說爲什麼這樣畫。

方案二:腳的位置畫錯了

腳的“位置”是理解的難點,學生如果發現把腳的“位置”畫錯了,但又不知道畫哪兒更準確,教師可引導學生再讀一讀寫“腳的位置的句子”,對照圖文評議、理解、感悟。

小結:是啊!只有認真讀書,才能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

4.組合朗讀。咱們這樣來讀:

第一組讀黃色部分,這部分寫的是——

第二組讀藍色部分,這一部分是——

第三組讀紅色部分,這部分寫的是——

最後一句大家一齊讀。

過渡:你們看,葉聖陶爺爺寫得多清楚啊!這一段,通過同學們認真讀書,自己就讀懂了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請同學們這樣認真去讀,看看這一段,你們能知道什麼?

五、品詞析句,探究體驗,理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一)瞭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1、讀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麼?(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2、爬山虎是怎樣爬的,讀有關句子。

課件出示: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樣爬的呢?老師通過讀“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這一部分,抓住了關於爬山虎爬的一個重點詞“觸”。請同學們像老師這樣再讀讀後面的句子,想一想,還應畫出哪些重點詞,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樣爬的了。

課件出示:(觸)()()()()()

4、學生評議。

方案一:說得不對

請學生再讀文並調整詞序。

變彎

觸巴拉貼

方案二:學生漏掉“變”和“彎”

教師引導學生分別討論去掉“變”、“彎”行不行,爲什麼?

小結:這些動作前後之間的聯繫都是非常緊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體會朗讀。注意:只要讀好這些詞,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樣爬的了?教師指導重點詞的讀法。

(二)看畫面配解說

那爬山虎是不是這樣爬的呢?

(1)放動畫。你們注意了嗎?這個畫面和電視上的畫面比起來,是不是少點什麼?

(2)給畫面配解說詞。不過,解說要講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麼,我們就說什麼。解說一定要與畫面同步進行。(試說後指名說)

(三)質疑問難

學到這兒,還有沒有不懂的問題?

(學生質疑:①爲什麼用“一腳一腳”而不用“一步一步”?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四)解決問題

1、爲什麼用“一腳一腳”而不用“一步一步”?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學生認爲: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腳一腳”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時教師不動聲色,請其他學生髮表自己不同的見解。

方案二:理解“一腳一腳”和“一步一步”

學生認爲:“一步一步”是用腳交替着爬。而“一腳一腳”的爬是指長一隻腳就巴住牆,再爬,必須再長出一隻新腳再巴住牆。教師請學生動作演示,進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腳一腳”是怎樣爬的。

2、教師板畫描述啓發:爬山虎並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就巴住牆。爬山虎要想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3、在這兒,葉聖陶老爺爺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腳一腳”,你能體會出什麼?

(葉聖陶老爺爺連續觀察、細緻觀察、用詞非常恰當。)

小結:體會葉聖陶老爺爺作了連續觀察,觀察細緻,用詞準確。

六、交流爬山虎腳的變化

(一)自由讀第五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主要講的什麼?

(板書:萎了牢固)

(二)教師小結:第五自然段主要講爬山虎的腳觸着牆和沒觸着牆的變化。

七、迴歸整體,領悟方法

這篇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又講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的;最後講了爬山虎的腳沒觸着牆就“萎了”和觸着牆的巴在牆上相當“牢固”。

1、迴歸課題。學到這裏,我們再來看看課題,老師爲什麼把腳這個字寫得這麼大,現在你有沒有新的理解和認識?(這腳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沒有腳爬山虎就沒法往上爬了!)

2、如果我們也像葉聖陶爺爺一樣去了解爬山虎的腳,觀察一次行嗎?觀察一天行嗎?

3、小結:是啊!葉聖陶老爺爺對爬山虎的腳不光進行了細緻觀察,而且經過了長期的觀察,否則不可能寫得這麼清楚。這正是我們所要努力學習的。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三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是魯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着重介紹了它的“腳”。寫了“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牆的。其目的是在讀懂,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繼續學習和進一步鞏固怎樣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知識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對爬山虎不甚瞭解。但瞭解植物的特點,感受植物的無窮魅力,熱愛大自然這些都是學生於生俱來的興趣,課前可讓學生實地觀察,不失爲了解爬山虎的好辦法。同時課上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更進一步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並通過圖文結合,引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感悟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習慣,習作方法,並能遷移運用讓學生會觀察自己身邊熟悉的植物,並寫出特點,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策略

1、課前佈置學生實地觀察爬山虎,獲得直觀感受。

2、根據學生的實際,先理清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爬山虎的。然後再從課題入手,直奔重點段落,研讀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它是怎樣一步一步爬上牆的,然後再學習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葉子與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關係。

3、課文的重點段落,即描寫爬山虎腳的部分,特別是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部分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在教學時要採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讀懂,並充分交流讀書的收穫。爲了突破這一理解上的難點,要藉助多媒體展示爬山虎緊貼着牆往上爬的課件,一邊演示一邊讀文,圖文結合,引導學生自主發現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而課文的最後一部分,主要運用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通過對比,瞭解爬山虎的腳觸着牆與沒觸着牆的不同結果,以及爬山虎的腳與牆的依賴關係。

4、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抓住重點與舉相機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抓住特點觀察事物的。藉以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5、利用資料袋,引導學生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如,觀察自己感興趣的植物,並做記錄;或是做個小實驗,連續觀察實驗中的變化,使學生體會到觀察特別是連續觀察是一種好習慣,並能有意識地運用於自己的生活實踐,也能留心觀察、寫觀察日記。

四、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3、讀懂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能抓住主要課文內容。

4、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寫具體的,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和細緻觀察事物的習慣。

五、重點難點

通過學文、觀圖和實際觀察的方法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把事物寫具體的方法。是教學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難點。

六、教學準備

課前準備爬山虎的教學掛圖,製作演示課件。佈置學生課餘觀察爬山虎,對照課文內容,瞭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七: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師:1、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認識一種植物,請看(出示圖片:滿牆的爬山虎),大家知道這是什麼嗎?(生齊:爬山虎)

2、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呢?

其實,你們平時看見的都是爬山虎的什麼?(生:葉子)

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生——)

爬山虎的腳究竟是什麼樣子呢?很少會有人注意。但葉聖陶爺爺卻是一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文章——《爬山虎的腳》。

3、板書課題(師邊板書邊指導:“虎”是本課的生字,我們來一起寫一下。)

4、齊讀課題

(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寫?

(指生:葉子、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怎麼爬、腳的變化)

(2)那葉聖陶爺爺都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這篇課文大家已經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下面請大家再大聲朗讀課文,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句子可多讀幾遍。開始吧!

2、誰願意讀給大家聽?(採用自願選擇段落的方式,指5名學生分別讀5個自然段)注意: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哪些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哪些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

(1)學生讀課文時,如果出現讀得不準確的字音,等這一段課文讀完後,老師要立刻糾錯,並讓全班學生齊讀兩遍,加以鞏固。

(2)(學生讀完第2段時)

師:同學們,這段課文中的(課件出示:均勻、空隙)“均勻”是兩個生字組成的,讓我們再一起讀一讀——“均勻”;“空隙”的“空”是一個多音字,在這讀——空隙;它還有另外一個讀音,比如“天空”。

師:讓我們再放回句子中讀一讀(出示句子,齊讀):

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3)(當學生讀完第3段時)

師:這段課文中的“莖和柄”是生字(出示圖片),大家認一認,哪是爬山虎的莖?哪是葉子的柄?(教師指圖,讓學生說)

(4)課件出示句子,齊讀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2、理清層次

(1)師:剛纔大家讀得認真,聽得仔細,那課文哪些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葉子?哪些段寫的是它的腳呢?(生:第2自然段寫的是葉子,3、4、5自然段寫的是腳)

(2)教師板書:葉子、腳

(3)師:課文共5個自然段,葉聖陶爺爺用了3個自然段寫“腳”,爲什麼?(生:因爲文章題目是“爬山虎的腳”,所以,要重點寫“腳”)

(4)師:對,寫文章要詳略得當,重點內容要寫具體。今天,咱們就重點學習三四五段。

三、品讀重點,感悟寫法。

(一)學習第3自然段,交流“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1、現在請同學們默讀第三段,邊讀邊體會:這一段都寫了“腳”的什麼?可在課文旁邊做批註。(生默讀,師巡視看學生讀書、批註的情況)

2、(出示課文)交流: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麼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1)師:誰來談談:通過讀你知道,這段都寫了什麼?

生:我讀懂了,“這段寫了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

(師板書:位置、形狀和顏色)

(2)師:腳的位置在哪呢?誰來讀讀有關句子。

(生讀: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

師:出示圖片指着:大家看,這就是莖上長葉柄的地方。那它的腳長在哪裏?(生指說:它的反面),對,葉柄的反面就是腳生長的位置。

(3)師:那腳的形狀又是怎樣的呢?誰來讀讀有關句子

(生讀: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師:作者把腳的樣子比作什麼?(生: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

師:可是當它巴住牆的時候變成了什麼樣子呢?誰能聯繫下文說說(生說:像蛟龍的爪子)

(4)師出示“蝸牛的觸角”“蛟龍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腳”的對比圖”:大家看,這就是蝸牛的觸角和“蛟龍的爪子”,它們和爬山虎的腳相似嗎?

可見葉聖陶爺爺觀察多麼仔細,描寫多麼逼真!

(5)師:那腳的顏色又是什麼樣的呢?誰來讀給大家聽?(指生讀: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原來,腳的顏色是嫩紅的!

(6)下面咱們分角色讀課文(課件出示)

(請女生讀描寫位置和形狀的句子,男生讀描寫顏色的句子,老師讀最後一句)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7)師總結引導:爬山虎的腳位置長得這麼隱蔽,形狀像蝸牛的觸角那麼細,都被葉聖陶爺爺發現了。大家猜猜,他是怎麼發現的?

(生:可能天天都來觀察;

可能從剛剛長出來就開始觀察,一直到枯萎;

可能觀察的時候離得很近,看得很仔細

可能看的時候還扒開了葉子,有時候還拉拉它的莖。……)

(8)師總結:是啊!葉聖陶爺爺因爲經過長期仔細的觀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腳的特點,才能寫得這麼細緻。

(9)讓我們再齊讀這段課文,進一步感悟它的寫法吧!

(圖片出示本段課文:齊讀)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麼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二)學習課文第4段,交流“怎麼爬的”。

師過渡:那它是怎麼往上爬的呢?

1、請大家默讀第4段,邊讀邊把寫爬山虎怎麼爬的動詞圈起來。開始吧!

(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圈畫;師巡視看學生圈畫的情況)

2、課件出示

爬山虎的腳( )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 )成小圓片,( )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 )一把,使它緊( )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1)剛纔大家讀書都很投入。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呢?咱們一起試着說一說。(一起讀課文填空)

(2)出示課文

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A誰來說說,在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呢?(指生說:觸、變、巴、拉、貼;師板書)

b大家再讀一讀這段話,想想這幾個動詞的位置能調換嗎?爲什麼?

(請大家邊讀課文,邊在桌子當牆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動作)

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誰來談談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c師講解總結:這些詞是有先後順序的,不能互換,它們之間也存在着因果關係,比如,正是細絲由直變彎曲,縮短了莖與牆的距離,產生了拉力,才使他在牆上貼得緊。現在同學們知道爲什麼細絲由直變彎曲,就緊貼在了牆上,對莖才產生了拉力。葉聖陶爺爺正是準確運用了這些動詞,才把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寫得這麼有序。這種準確表達的方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3、引讀課文

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漸漸爬滿了山坡,爬滿了牆壁,爬滿房頂。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訴大家你是這樣爬的——(指名讀課文)

不管烈日炎炎,還是狂風暴雨,它總是一腳一腳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訴大家你就是這樣爬的——(指名讀課文)

你們讀着讀着,我彷彿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腳一腳往上爬,請大家齊讀第四段。

4、這裏的“一腳一腳往上爬”能換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嗎?爲什麼?

5、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幾隻腳交替着爬,而是長一隻腳巴住牆,再爬就必須再長一隻腳,再巴住牆。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聖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

6、想親眼看看它到底是怎麼爬的嗎?(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一邊演示,老師一邊誦讀課文內容)

6、看着演示圖,能把它爬的過程背下來嗎?

(1)先自己練習背誦一下。

(2)指名背誦(誰願意背給大家聽?)

(3)咱們一齊看圖背誦一遍。

(三)學習第5段,交流:爬山虎的腳有什麼變化。

1、師小結過渡:剛纔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着牆的腳是怎麼爬的。大家知道嗎?葉聖陶爺爺還發現了爬山虎腳的祕密。請大家自由讀讀第5段,看看是什麼祕密。(生自由讀)

2、(出示課文)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着牆,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着牆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牆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1)誰能說說是什麼祕密?(沒有觸着牆的,枯萎了,觸着牆的,腳變成灰色,牢固地巴在牆上。)(板書:變化、萎了 牢固)

(2)那爬山虎的腳與牆的關係怎樣?

(3)“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說明了什麼?

(4)師: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牆是多麼牢固啊!

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不能!)

雨能阻擋它,不讓它向上攀登嗎?(不能!)

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

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麼新的感受?(敬佩、喜愛……)

(5)請帶着這種感受再讀最後一自然段(齊讀)。

(四)、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1、師指板書點撥:作者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按照觀察爬山虎“腳”的順序,給我們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腳的位置、形狀和顏色;一個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還介紹了觸着牆和沒觸着牆的的變化。那葉聖陶爺爺的觀察是一時的嗎?(不是)是的,葉聖陶爺爺懂得連續的觀察,才爲我們展示了這麼可愛的爬山虎。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啓發?

(1)觀察要細緻,要連續觀察。

(2)要抓住特點觀察。

(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

3、以前我們只注意到爬山虎的葉子,而葉聖陶爺爺卻對不引人注目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真是了不起!那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爲什麼還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呢?它和腳有什麼關係呢?咱們下節課再探究。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作業設計:

同學們,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能發現許多大自然的奧祕。想知道嗎?那就趕快行動吧。課下,請同學們仿照《爬山虎的腳》一文的觀察方法,仔細觀察一種植物。觀察得時候,可先從遠處整體看,再從近處一部分一部分仔細看,特別要細心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麼特點,甚至有什麼變化,做好觀察記錄,最後再具體方面寫下來。

板書設計:

5 爬山虎的腳

腳 位置、形狀、顏色

爬:觸——→巴——→拉——→貼

變化:萎了 牢固

自我評析:

1、把學習的主動權始終還給學生

爲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他們的興趣,我以親切談話、課題探究的形式激發他們學習的慾望。檢查讀課文的情況時,我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在體會課文內容時,給他們充分讀、思考的時間,都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

2、還語文課堂以朗朗的讀書聲

閱讀教學要以讀文本,要讓書聲成爲課堂的主旋律。課始,學生初讀,掃除生字障礙,理清了課文脈絡。接着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 在讀中培養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薰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後,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於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3、讓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

本教學比較好地實現了信息技術和理解內容的結合。如果課件出示過早,那些直觀形象的畫面容易代替學生的思維,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學適宜時機運用多媒體,提高了教學效率。

(1)呈現美景,激發情感。在課始,爲了激發學生情感,我請學生欣賞了爬山虎爬滿山坡、牆頭、岩石的情景,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薰陶。

(2)再現過程,突破難點。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以及它是怎麼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在學生自己讀、畫、議的基礎上,再適時機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和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難點,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有順序、深入細緻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3.朗讀課文,能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著名作家葉聖陶爺爺寫的《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作者通過深入細緻的觀察,把滿牆的爬山虎葉子寫得很美。

2.那麼,爬山虎的葉子有什麼特點呢?課文第二節向我們作了介紹,下面請同學們用課文裏的話爲爬山虎葉子的畫面配上解說詞。

(放錄像:爬山虎葉子的畫面。學生齊背課文第二節)

3.通過這一節課文的學習,我們知道

(映示燈片)完成填空: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葉子”這個意思,仔細觀察了葉子的 、、,還觀察了葉子的 和 ,寫出了葉子的美。

4.齊讀填空題。

二.講讀第三段。

1.導入:這節課,我們學習課文第三段,看看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具體、寫清楚的。

2.這一段有三個小節,每一節說了什麼呢?我們一節節來看。

(1)默讀課文第三節,看看有幾句話?每句話說了什麼?

(2)分析

①指名六人讀

②第一句話說什麼呢?(以前沒注意過爬山虎的腳)

是啊,以前沒注意,所以不知道爬山虎有腳。

③第二句是說 (今年,我注意到爬山虎有腳。)(映示燈片)

爲什麼我以前不知道爬山虎有腳,而今年我知道了呢?找這句話中的一個詞語來說明。(注意)

小結:說明作者在寫文章前,經過了仔細的觀察。

用“因爲……所以……”這個句式來練說這句話。(因爲今年我注意觀察,所以知道了爬山虎是有腳的。)

④第三、四句話說了什麼呢?自己輕聲把這兩句話讀一遍。

交流板書:位、形。

位置在 (板書:長在莖上)

形狀是 (枝狀的六七根細絲)

爲了具體地說明爬山虎腳的形狀,課文中用了個比喻,一起來讀比喻句。(映示燈片)

這句話,簡單一點說就是……像……?(板書:細絲……像觸角)

你看見過哪些動物的觸角?觸角長在哪兒?是什麼形狀的?

(學生交流。)

我們來看看,爬山虎的腳是不是真的像蝸牛的觸角?

(學生看錄像。)

同學們看到了,爬山虎的腳的確像蝸牛的觸角,這一比喻生動傳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齊讀比喻句)

三、四兩句話之間是什麼關係?(先概括,後具體)

⑤第五句話是說 (爬山虎腳的顏色)

它的顏色是 (嫩紅的)

⑥齊讀“這就是爬山虎的腳。”第六句話對整節課文作了小結。

(3)那麼在這六句話中,哪幾句是具體介紹了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三至五句)

齊讀三至五句

(4)你能集註這三句話的意思,用書上的話來說說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的嗎?

(自己輕讀課文,同桌練說)

指名說,評議

(5)請同學們再把第三節課文複習一遍,準備背誦。

試背課文第三節

3、講讀第四節

(1)過渡: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的,長在什麼地方,我們已經知道了。呢麼,看看第四節,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又寫了哪方面的內容呢?

(2)指讀思考回答:這一節主要講了什麼?(爬山虎的腳怎麼爬)

(3)課文中有一句話能表達這個意思,你能找出來嗎?

出事:“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齊讀)

“這樣”指的是什麼呢?爬山虎的腳到底怎麼爬牆,我們一起來看錄象。

(4)請同學們自己輕生讀課文,完成天空:(映示燈片)

①爬山虎的腳 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 住牆。

② 細絲原先是 的,現在 了,把爬山虎的嫩莖一把,使它緊 在牆上。

(5)實物淙,講解板書:觸、巴、拉、貼

(6)如果仔細看那細小的腳,你會產生豐富的聯想。你想到什麼呢?

(蛟龍的爪子)

齊讀比喻句。

(7)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巴住牆向上爬”這個意思把這一段寫具體的?請同學們自己輕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腳怎樣爬牆。

4.講讀第五段。

(1)導入:從第四節我們可以知道,爬山虎的腳和牆有着密切的聯繫。其實,爬山虎的腳觸着和沒觸着牆,結果是不同的。我們來讀第五節。

(板書:觸着 沒觸着)

(2)男同學讀沒觸着牆的句子,女同學讀觸着牆的句子。

(映示燈片)思考填空:

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顏色變成 ,巴在牆上 ;沒觸着牆的,不幾天就 ,後來連 也沒有了。

(3)什麼叫“萎了”? (乾枯,衰落)

板書:(萎了 灰色)

(4)爬山虎的腳觸着牆,變成灰色,巴在牆上相當牢固,這說明牆對爬山虎是多麼 (重要)

(5)齊讀課文。

1、這節課我們一起 學習了課文三、四、五節,課文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敘述。是哪三個方面呢?

2、讀三、四、五節,邊讀邊想,完成天空:(映示燈片)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寫了三個自然段:

先講了 ;再講 ;最後講 。這幾個方面的內容聯繫緊密,寫清楚了爬山虎腳的 。

3.學生交流填空題,後齊讀。

4.爬山虎的葉子固然是綠得新鮮,引人注目,但它的腳卻是不大會引起我們注意的。但葉聖陶陶爺爺無論是寫爬山虎的葉子,還是寫它的腳,都是那麼有條有理,敘述具體,這是什麼原因呢?

(觀察細緻)

(板書:觀察細緻 敘述具體)

5.寫爬山虎的腳,還有許多別的內容可寫,作者爲什麼選取了課文中的三方面內容向我們介紹呢?(最能說明爬山虎的特點。)

那麼課後,我們就學習這篇課文的寫法來寫片斷。

四.課後練習。

細緻觀察一種植物,圍繞這種植物的某一特點,選取幾個方面的內容寫一個片斷,把這一特點寫清楚。

長在莖上

位、形 細絲……像觸角

10 爬山虎的腳 爬 牆 觸 巴 拉 貼 沒觸 萎了

變 化 觸着 灰色

觀察細緻 敘述具體

教學反思:

陶行知說:兒童的思維在手上,所以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動一動。“演一演”這一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表演中理解抽象的語言,這既符合國小生的思維習慣,又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教學中讓學生評一評,既體現了學生自讀自悟的過程和以學生爲主體的精神,又培養學生理解、評價的能力。同時,生動的表演,使得本課的難點便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迎刃而解。

作者依據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向上爬的特點,巧妙地抓住它的位置、樣子、顏色。文章的“核心”針文中爬山腳的葉子和爬山腳的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運用比喻的手法,提示出作者留心細緻觀察事物特徵的生長過程。這襯出了作者對爬山腳喜愛之情,運用這一學法好處在於形象、生動、具體勾畫描寫事物更加吸引讀者。教學思路簡潔明快,教學目標清晰,這更有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留心細緻觀察事物的特點,能實施個體自主學習與羣體合作探索,較好地體現課改對語文對學生的要求,讓學生成爲獨立自主學習的真正主人。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五

教材分析:

這篇講讀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往上爬的,啓發人們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寫作方法。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的特點。教學的難點是體會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彩色筆、畫紙。

教法學法:我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創設多種情景突破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質疑課題。

同學們回想一下,《雪地裏的小畫家》都是畫的什麼?(小貓的腳、小狗的腳……)這些都是動物的腳。那你們知道植物也長腳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葉聖陶老先生寫的《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並齊讀,接着質疑課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課堂。)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檢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大屏幕出示生詞,多種形式認讀。

2、感知課文內容。

說說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三、學習探究,交流感悟

1、自主選擇,以學定教

你對爬山虎哪一方面最感興趣?這樣就把學習的選擇權交給學生,教師再以學定教,打破傳統的“串講”形式。(這一問題預設有兩種情況,可能多數同學對爬山虎的腳感興趣。根據學生的選擇隨機交流話題)

2、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交流話題一: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喜歡寫爬山虎葉子的同學請舉手。

(1)請同學們觀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一牆的爬山虎。

你看到了什麼?葉子有什麼特點?

(2)文中爬山虎的葉子又是怎樣的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3)讀了有什麼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4)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漾起波紋的動作。

(5)老師指導感情朗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這一話題處處注重了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引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嚮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過渡:在這一片美麗的葉子下面就藏着爬山虎的腳。請大家到書中去找吧(這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1) 找出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句子讀一讀。

(2)大屏幕出示圖片:誰能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腳的形狀像什麼?顏色是怎樣的?

(3)引導學生畫一畫爬山虎的腳。

(圖文結合,認識爬山虎的腳;接着引導學生動手畫一畫爬山虎的腳,更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交流話題三:爬山虎是怎麼爬的

(1)默讀第四自然段,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b、標出爬的動作詞,體會爬的過程;

(2)小組合作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麼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學生可根據演示說出怎麼爬。 (這一環節抓住重點詞句去體會,又以多媒體直觀演示,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突破了教學難點。)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還有什麼特點呢?(牢固 )

“……要是……休想……”說明了什麼?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牆是多麼牢固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麼新的感受?請帶着這種感受再讀最後一自然段。

3、學習觀察方法

四、迴歸整體,深化情感

1、讀了本課,你有什麼收穫?

2、用你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畫一畫,感情朗讀、背誦,編兒歌,猜謎語等)

3、配樂(在輕鬆愉快的音樂聲中結束本節課的學習)

4、展示

五、拓展延伸

仔細觀察自己喜歡的一種植物,寫一寫它的特點。

板書設計:

25 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

位置、形狀、顏色

腳 觸--→巴--→拉--→貼

變化:牢固 萎了

教後反思:

一、讓學生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

爲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他們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學習,給他們充分的時間自讀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課文的內容。學完課文之後,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學生興趣盎然,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教學效果超出了我的預測。這些設計都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突破重點難點

我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較好地實現了信息技術和理解內容的結合,提高了教學效率。

1、再現美景,激發情感。學習爬山虎的葉子時,創設情景出示一牆的爬山虎,讓學生直觀感知葉子的美。然後通過語言文字品味爬山虎葉子的靜態美和動態美。爲了進一步激發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薰陶。

2、再現過程,突破難點。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以及它是怎麼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在學生自己讀一讀、畫一畫、演一演的基礎上,再適時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以及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讓學生很容易地認識爬山虎的特點,進一步體會到爬山虎到底是怎樣爬牆的。這樣的設計,突破了教學的重點難點,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從中感受到要把課堂交給學生,把選擇權交給學生,把讀書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閱讀感悟,討論交流,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同時,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突破難點,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過程與方法:

對課文重點語句的品讀、賞析,學習作者的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三、教學策略

《爬山虎的腳》一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觀察,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着重介紹了它的“腳”。細緻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讀後使我們也產生了探究的願望,激起我們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點,去學習寫出內容具體的文章來。

四、教學過程

(一)進入課文,引導質疑

1.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葉聖陶爺爺寫的一篇文章,齊讀課題。

師:讀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預設:植物爲什麼會有腳。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的?

2.下面就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走進課文。請同學們觀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麼?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說嗎?

3.葉聖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二)走進文本、深入探究

1.品讀課文,瞭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爬山虎的葉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預設:很美。

讀: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教師追問: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美?

預設:

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

教師追問:爲什麼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

(2)觀察葉子中,葉聖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麼變化的?

預設:

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

教師引導: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看着爲大家讀出這種美來?

(3)教師總結:多麼新鮮的葉子啊,多麼茂密的葉子啊,多麼美麗的葉子啊。作者通過對爬山虎葉子樣子和顏色的描寫,爲我們呈現出了一幅美麗的圖畫,如果你不注意看,能看清楚葉子下面的腳嗎?這些都說明作者在認真觀察。

【設計意圖】通過對爬山虎葉子樣子和顏色的描寫,引導學生關注文本,感受景物的美。同時讓學生感受到這一切美好的描寫背後,都需要認真觀察作爲基礎。

2.細讀課文,探究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1)教師引導:作者還認真看出了什麼?自己讀讀3~5自然段,將作者認真觀察到的內容用橫線畫在書上。

預設:

爬山虎的腳是長在莖上的。

師引導:這是寫爬山虎腳長的位置。

預設:

爬山虎的腳像蝸牛的觸角。

師引導:這是寫腳的樣子。樣子像──蝸牛的觸角。這裏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比喻──把腳比作觸角。)

預設:

顏色跟剛長出來的嫩葉差不多,也是嫩紅的。

師引導:這是爬山虎腳的顏色。好,把作者注意的這些綜合一下,你認識爬山虎的腳了嗎?在紙上畫出你認識到的爬山虎的腳的樣子。

師引導:哪位同學再來給大家完整生動地介紹一下爬山虎的腳?

【設計意圖】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要把觀察到的內容按照一定的順序,可以從不同方面進行介紹,還可以運用一些表達方法及恰當的語言寫出來,就會更加生動。

(2)教學過渡:既然爬山虎是利用腳來往上爬的,那麼作者有沒有注意它的腳是怎麼爬的呢?請用筆在文中圈出表示動作的詞語。

預設:

抓住動作詞:觸、變、巴、拉、緊貼、爬。一系列詞語清楚地寫出爬山虎爬牆的過程。

師引導:和同桌交流,說一說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誰來給大家演示一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

師導語:爬山虎就是這樣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後長出一隻腳,接着爬──同學接讀課文。

過渡語: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正是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後長出一隻腳往上爬,所以他的葉子很均勻,沒有重疊的。這也體現了爬山虎的聰明,均勻無重疊的葉子有利於充分吸收陽光。

師引導:同學們再看看這些動詞,他們的順序能互換嗎?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不能換位置,是按順序寫的。)

師小結:這些詞是有先後順序的,不能互換,他們之間也存在着因果關係,如,正是細絲由直變彎曲,縮短了莖與牆的距離,產生了拉力,才使他在牆上貼得緊。現在同學們知道爲什麼細絲由直變彎曲,就緊貼在牆上了吧是,因爲產生了拉力。葉聖陶爺爺運用了這些動詞,準確地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這種準確表達的方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3)爬山虎的“腳”與牆有什麼關係呢?

對比學習:沒觸着牆……萎了,沒有痕跡。

觸着牆的……變成灰色,相當牢固。

師引導:從剛纔的學習當中,你有什麼體會?

預設:知道(1)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向上爬的;(2)作者觀察細緻;(3)不是一次觀察,而是長期觀察。

師小結:觀察不但要用心,還得細心和有耐心,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們在平日的生活中也要像作者那樣處處留心觀察。

【設計意圖】本部分的設計力圖從多角度引導學生深入閱讀。一是讓學生關注到作者是抓住動詞描寫具體的;二是體會出作者是在長期的認真觀察後,才能寫出這樣生動,具體的文章。

(三)總結學法、佈置作業

師引導:同學們,你們覺得葉聖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美嗎?老師想請大家說一說,爲什麼葉聖陶爺爺能把這普普通通的爬山虎寫得這麼有魅力呢?

預設:觀察仔細。抓住了爬山虎的特點進行了細心觀察,觀察了很長時間。

師引導:是呀,只要養成了細心觀察的好習慣,你就會有許多新的發現,老師想邀請同學們來參加快樂嘗試活動,大家願意嗎?

請同學們打開記憶的閘門,用一句或幾句話來描述一下圖片中的事物,也可以說說你喜歡的植物或者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可以嗎?

預設:我喜歡柳樹的枝條,微風一吹,她隨風搖曳,像一位美麗的女孩在翩翩起舞。

預設:我喜歡仙人掌,雖然它的外表長滿了尖刺,卻能開出鮮豔美麗的花。

預設:我喜歡含羞草,它是一種有趣的植物,很怕羞,只要你用手輕輕碰一下,它的葉子就會左右合併,過一會兒又會散開。

預設:我喜歡月亮姐姐的臉,她的臉是多變的,有時候是圓的,有時候是半圓的,有時候只露出小半邊臉。

(四)佈置作業

1.回家後把爬山虎是如何生長的介紹給你的家人或小夥伴。

2.回家後去仔細觀察一下你周圍的植物,相信每個同學都會有自己的驚喜發現,然後可以寫一篇觀察日記,下星期的語文習作課進行交流。

3.把課文中你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七

【思路】

可以有效地幫助廣大學科老師將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積累轉化爲多媒體課件方式。

多媒體課件開發一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兩張皮”的效應。傳統的軟件開發一般是由學科老師和計算機制作人員組成,由於各自的專業所限,有效的教學溝通成爲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許多商業化教學軟件的質量都是由此引起的)。爲解決這一難關,一方面製作羣體應增配教學設計人員(主要是教學形象轉化設計者);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倡導廣大教師儘快學會運用教學稿本而成爲多媒體軟件的創意和設計者。教學稿本就是爲教師們而設計,下面以幾個教學實例說明教學稿本的設計撰寫。

有了一定理論的儲備,我們就很容易找到多媒體教學設計的表達邏輯了。爲了明確多媒體課件設計的特點及其表現形式,我們先看下面兩個按常規教學形式表達的一個多媒體教學設計方案(教案)。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細緻觀察的和口語表達的能力。

2、認識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生長部位。

3、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麼樣一腳一腳爬上牆的。

4、結合觀察發展學習的審美情操。

【教學具】

文字教材、多媒體課件。

【教學思想】

1、創設審美情景,以 爲主導地極大地調動學習的積極與主動。

2、教學設計分爲四個大的環節:

創設情景,審美欣賞—細緻觀察,建構新知—反饋操作,強化認知—形成評價,自我完善。其中前兩個環節是以教學講授與演播爲主,而後兩個環節卻是以學習的自主操作爲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審美欣賞

1、啓發談話:

誰知道爬山虎?它一般生長在什麼地方?你能否說出它的一些特點?它美不美,怎樣美?

2、讀課文,重點讀一讀第三、第四兩個自然段,體會一下爬山虎與爬山虎的腳有些什麼特點?

3、教師演示 ,看一看描寫第三段的有關爬山虎的視頻資料,初步感受“均勻”、“空隙”等詞彙,並重點感受“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了波紋,好看得很。”的動態藝術。

4、說一說你所感受到的美,再讀讀課文,體會一下課文中語言文字的藝術表達。

二、細緻觀察,建構新知

1、熟讀第四自然段,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顏色、形狀。

2、cai,看一看描寫第四段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顏色、形狀視頻資料。培養口語表述能力。

3、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它到底長在什麼位置?

4、邊讀課文,邊想象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與長成的動態效果—嫩紅的六、七根細絲慢慢長大,細絲的頭上又長出幾個圓片,就像是蛟龍的爪子,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三、反饋操作,強化認知

1、從上面的學習你真的知道了爬山虎腳的那些外部特懍寺穡?

2、利用 和教學交互網絡的操作,請你找一找爬山虎的腳長在爬山虎的植物的什麼部位?

3、根據操作的交互反饋,再閱讀課文。

4、最後用自己的話重點說一說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什麼位置?

5、細緻觀察爬山虎的腳長成的動畫。

四、形成評價,自我完善

1、讀一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課文說了些什麼?

2、找一找描寫爬山虎的腳爬牆的動詞(觸/變/巴/拉/彎/貼)。

3、在 找到這些詞,並在課件上將這些動詞拖至交互區,然後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

4、分別用鼠標點擊這些動詞,看一看與此相關的描述爬山虎的腳的相應動畫。

5、對照畫面,用自己的話有順序地說一說爬山虎的腳是怎麼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6、可以完整地觀看一遍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完整動畫。

這個簡略的教學方案一個十分明確的特徵就是強調了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應用( ),並在創設生動的語言環境中,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這個教學設計方案中不難看出:一方面多媒體教學設計有別於常規電教的本質區別在於 課件幾乎主導了整個教學的程序(這也就是 課件創意與多媒體教學設計原本就是一回事的緣故);另一方面就是“學”的意義真的可以在 具備的物質條件下落實在自我形成的動手操作之中。

如果考慮到如何將常規教學方案轉變成 課件創意的表達方式,我們不妨創設這樣一個大家熟悉的常用表格,將有關《爬山虎的腳》的 設計可能涉及到的教學要點詳細集中起來,以便於整理和觀察。

其實,上述表列式的教學內容表達本身基本沒有意義,但作爲常規教學方案《爬山虎的腳》的設計,可以轉化成了一些基本的教學創作要素,這些要素就是多媒體需要表達的直觀化素材,我們將這些要素通過一定的形式全部整理成多媒體素材,並說明這些素材的表現形式和策略,那麼一個漸趨於完善的 創意表述形式也就基本形成了。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八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能流利得朗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重點:

1、通過對課文的理解,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難點:

爬山虎的腳往上爬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談話: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也是奇妙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欣賞了理想的無比的五彩瑤池,感受了高大的皂莢樹給我們帶來的快樂……今天老師帶同學們去觀賞一種植物——爬山虎

2、板書課題爬山虎的腳

3、齊讀課題思考:從課題看,課文主要寫了爬山虎的什麼?

4、質疑看到課題同學們想知道一些什麼呢?(學生自己提問)

(1)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

(2)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的?(是不是與我們人的腳是一樣的)

(3)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的?

二、總體感知,明確重點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寫爬山虎的!

2、再一次齊讀課文,邊讀邊想,解決新詞的讀音問題

均勻(junyun)空(konhg)隙莖(jing)柄(bing)蛟(jiao)龍

三、重點講解學習3----5自然段

1、解決第一個問題

(1)讓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讓我們來找一找課文中哪一部分內容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把這一段找出來,讀一讀

(2)說說你找出的這段話中哪一句準確地描寫了爬山虎腳的位置,認真讀一讀(2—3遍,個人讀,齊讀)——————原來,爬山虎的腳是長在莖上的。

(3)我們已經知道了,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那麼,如果讓你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你還需要知道那些信息呢?(回答第二個問題)我們來找一找這些信息!

(大屏幕展示)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讓同學注意標號的詞)

(4)動手畫,比一比

(5)肯定同學的正確答案,再引導大家注意劃線的詞,讀一讀

2、解決問題三

自然過渡:原來,爬山虎的腳就是那幾根細絲,可是你們看(出示爬山虎爬滿圍牆及高樓的圖片),學生驚

(1)大屏幕上出示第四段的內容,讓同學們找找動詞,用橫線畫出來,讀一讀這幾句話

(2)看到這些動詞,你的腦海中戰線了爬山虎向上爬的形象嗎?

(3)學生困惑

(4)課件展示動畫[爬山虎其中一隻腳巴在牆上的過程,仔細觀察腳的變化]

(細絲由直到彎曲,到長出小圓片,最後巴在牆上)

(5)爬山虎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3、如果爬山虎的腳要是沒有觸到牆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1)生齊讀第五段,在讀中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2)讀一讀,比一比連痕跡也沒有——巴在牆上非常牢固

四、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五、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位置莖上

腳怎麼爬觸——巴——拉——貼

沒觸牆萎了

變化

觸着牆牢固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九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細緻觀察的和口語表達的能力。

2、認識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生長部位。

3、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麼樣一腳一腳爬上牆的。

4、結合觀察發展學習的審美情操。

【教學具】

文字教材、多媒體課件。

【教學思想】

1、創設審美情景,以爲主導地極大地調動學習的積極與主動。

2、教學設計分爲四個大的環節:

創設情景,審美欣賞—細緻觀察,建構新知—反饋操作,強化認知—形成評價,自我完善。其中前兩個環節是以教學講授與演播爲主,而後兩個環節卻是以學習的自主操作爲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審美欣賞

1、啓發談話:

誰知道爬山虎?它一般生長在什麼地方?你能否說出它的一些特點?它美不美,怎樣美?

2、讀課文,重點讀一讀第三、第四兩個自然段,體會一下爬山虎與爬山虎的腳有些什麼特點?

3、教師演示,看一看描寫第三段的有關爬山虎的視頻資料,初步感受“均勻”、“空隙”等詞彙,並重點感受“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了波紋,好看得很。”的動態藝術。

4、說一說你所感受到的美,再讀讀課文,體會一下課文中語言文字的藝術表達。

二、細緻觀察,建構新知

1、熟讀第四自然段,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顏色、形狀。

2、看一看描寫第四段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顏色、形狀視頻資料。培養口語表述能力。

3、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它到底長在什麼位置?

4、邊讀課文,邊想象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與長成的動態效果—嫩紅的六、七根細絲慢慢長大,細絲的頭上又長出幾個圓片,就像是蛟龍的爪子,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三、反饋操作,強化認知

1、從上面的學習你真的知道了爬山虎腳的那些外部特懍寺穡?

2、利用和教學交互網絡的操作,請你找一找爬山虎的腳長在爬山虎的植物的什麼部位?

3、根據操作的交互反饋,再閱讀課文。

4、最後用自己的話重點說一說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什麼位置?

5、細緻觀察爬山虎的腳長成的動畫。

四、形成評價,自我完善

1、讀一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課文說了些什麼?

2、找一找描寫爬山虎的腳爬牆的動詞(觸/變/巴/拉/彎/貼)。

3、在找到這些詞,並在課件上將這些動詞拖至交互區,然後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

4、分別用鼠標點擊這些動詞,看一看與此相關的描述爬山虎的腳的相應動畫。

5、對照畫面,用自己的話有順序地說一說爬山虎的腳是怎麼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6、可以完整地觀看一遍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完整動畫。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十

【教學目的】

1、瞭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與牆的關係。

2、學習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具體地描寫事物。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教學重點】

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教學準備】

實物爬山虎、小黑板、學生用的彩筆。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二、明確學習任務,交代學習方法

三、導學第三自然段

1、學習自讀,找出爬山虎的腳的關鍵句子,讀一讀。

2、請在這3個關鍵句中找出寫位置、形狀、顏色的關鍵詞。

3、小結

四、討論完成第四自然段

1、點讀本段,圈出寫爬山虎怎麼爬的動詞。

2、學生彙報。

3、學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麼爬的?

4、重點理解什麼叫“一腳一腳”往上爬。

5、小結。

五、獨立學習第5自然段

1、對比學習,觸着牆與沒觸着牆的不同情況

2、爬山虎的腳與牆的關係怎樣?

六、總結

【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位置

腳 形狀

顏色

爬山虎的腳

爬 觸着牆──觸、巴、貼(牢固)

沒觸着牆──(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