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二語文《阿Q正傳》精品教案

高二語文《阿Q正傳》精品教案

高二語文《阿Q正傳》教案

教學目標

(一)透過藝術形象領會思想內容,學習魯迅清醒的識別能力和熱切的愛國情懷。

(二)分析人物形象,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1. 通過心理描寫展示人物性格;

2. 通過對比刻畫人物性格;

3. 讓人物用自己的言行、神態顯示性格。

(三)理解本文諷刺手法的運用。

(四)學習本文用詞準確、生動的特點。

難點、重點分析:

(一)講明寫作意圖。

作者的寫作意圖主要有二:一是“畫出沉默國民的魂靈”,“暴露國民的弱點”,讓讀者瞭解長期封建統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國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療救的注意”;二是總結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批判它的妥協性和不徹底性。

(二)導入新課。

1. 《吶喊》反映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前後的中國社會,特別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下的農村和村鎮的面貌;塑造了沒落知識分子(《孔乙己》)、城市貧民(《藥》)、人力車伕(《一件小事》)、被壓迫農民(《故鄉》、《**》)等形象。

取名《吶喊》是要以吶喊聲“驚起較爲清醒的幾個人”,破毀“鐵屋子”並“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魯迅提出革命必須喚醒民衆和自覺地“聽將令”,體現了魯迅的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和熱切的愛國之心。今天所講的《阿Q正傳》,也飽含了魯迅的這種思想感情。分析課文時請注意,這種感情是如何滲透其中的。

2. 教師簡介《阿Q正傳》有關材料:《阿Q正傳》寫於1921年12月~1922年2月間,以巴人的筆名分章刊載於《晨報副刊》,後收進《吶喊》。全文共9章(見課文註解)。它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未莊爲背景,塑造了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貧苦農民阿Q的形象。在魯迅心目中,這個阿Q“該是30歲左右,樣子平平常常,有農民式的質樸、愚蠢,但也很沾了些遊手之徒的狡猾……不過沒有流氓樣,也不像癟三樣”。(魯迅《寄<戲>週刊編者信》)他貧窮而地位低下,“沒有家,住在未莊的土穀祠裏,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連姓也沒有。“未莊的人們之於阿Q,只要他幫忙,只拿他開玩笑。”他自尊自大,明明窮,和人口角時偏要瞪着眼說:“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或“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裏”。當別人嘲笑他的癩頭瘡時,他就報復“你還不配……”,被別人打了,他心裏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實吃了虧,但他這樣一想,精神上得勝了,於是也就心滿意足了。當打不過別人,口頭上也不能佔上風時,他又覺得自己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有這“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麼?於是又得勝了。他還欺軟怕硬,“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學,氣力小的他便打”,受了別人的欺,他就欺小尼姑,打比他更瘦弱的小D。當辛亥革命波及未莊時,他也要“投降”革命,結果被糊里糊塗抓去槍斃了。魯迅先生爲什麼要寫這樣一個人呢?我們帶着這個問題來學習課文。

課文選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準革命”,講的是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現和遭遇。在他回未莊“投降”革命之前,阿Q因爲向女傭吳媽求愛闖了大禍,全鎮的人把他當作怪物,誰也不再請他做工,他在未莊斷了謀生的路,只好遊蕩到城裏去。在城裏加入了小偷的隊伍,一次偷東西出事了,於是他連夜爬牆出城,逃回未莊。正當走投無路之時,辛亥革命波及到了未莊。

(三)梳理課文內容。

第1部分:革命

(1)未莊風傳革命

①未莊閉塞落後 ②全村人心搖動 ③反動勢力勾結

(2)阿Q宣佈革命

①阿Q對革命的態度 ②阿Q對革命的認識

A. 革命綱領 B. 革命對象 C. 革命目的

③阿Q在革命中的表現

(3)封建勢力投機革命

①樣樣都照舊 ②反動勢力迅速聯合 ③靜修庵的假革命醜劇

第2部分:不準革命

(1)未莊沒有革命

①城裏剪辮子 ②未莊盤辮子 ③阿Q學盤辮

(2)假洋鬼子不準革命

①趙家父子投機革命 ②阿Q投革命黨被趕出 ③阿Q革命幻想破滅

(3)阿Q痛恨造反,起心告狀

討論爲何從烏篷船開始寫起?

明確:①從烏篷船寫起,是形象化的開頭;載來了辛亥革命的信息;透露了舉人老爺轉移財物,引起小鎮的議論,消息得以傳開。②日期的詳細點明爲了突出時代背景。結合註解:1911年11月4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已25天。中國的新興資產階級對封建制度由“改良”轉變到“革命”,引起了社會巨大的震動。當時離未莊最近的縣城紹興也已宣佈光復。但未莊仍是靜悄悄的。用宣統年曆更襯托這裏的未開化,死氣沉沉。消息傳來在未莊如死水中丟進了顆石子,引起了一點波瀾。未莊人“大不安”了,人心動搖,謠言旺盛。但他們對辛亥革命全然不瞭解,只有一點戲裏的武打場面和“反清復明”口號的模糊印象。

(四)分析人物形象。

毛澤東同志在《論十大關係》中說:“魯迅在這篇小說裏面,主要是寫一個落後的不覺悟的農民。”魯迅先生塑造的阿Q是一個具有時代特徵、階級特徵、性格特徵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在分析阿Q這一形象時應突出兩點:一是應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應把他的主要特徵——精神勝利法突出來。

提問:阿Q前後有哪些“革命行動”?他的心理變化又是怎樣? (課文中找出這些段落),作者如何描寫他的精神勝利法?

討論。明確:前後的“革命行動”除高喊“造反了!”以外還有三次,心理活動是隨着行動而變化的(結合表格找課文中主要心理描寫段落):

作者在描寫阿Q心理變化時,突出他的精神勝利法。如①大嚷“造反了”時好像已經是革命黨,精神上高於未莊的其他一切人,情緒高漲感覺良好,對原來害怕的趙太爺們也不恭順了,到土穀祠飄飄然地幻想“革命”後的好處了。②去靜修庵,趙秀才已先他一步革了命,他自悔之餘馬上“退一步想”,他們不來招呼他因爲是不知他已經投降革命黨。③看到小D竟敢也盤了辮子,本來是要“懲罰他忘了生辰八字”的,後來單是怒目而視吐了一口唾沫,表示我已是革命黨,不再與你一般見識。④當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時,他無聊憂愁,喝了兩碗酒又升起了“白盔白甲”的幻想,於是又高興起來。⑤最後爲了報復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想象假洋鬼子滿門抄斬,他又馬上釋然了。

提問:造成這種精神勝利法的社會原因是什麼?你能簡單概括阿Q這一人物的性格特徵嗎?魯迅對阿Q是怎樣的態度?你如何理解魯迅說寫阿Q是“要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的”這些話?

討論。明確: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他長期受封建階級的剝削、壓迫,被剝奪了人生正常權力的結果,也是封建統治階級在外族侵略特別是近百年帝國主義入侵中產生的失敗主義的思想影響結果。他生活在被侮辱被損害的環境中,心猶未甘又無力反抗,只好以妥協求生存,以自欺欺人的思想方法達到精神上的自我滿足。

封建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念,使阿Q誤解革命;屈辱的地位和悲慘的處境不能不使阿Q本能地傾向革命,說來似乎並不光彩的“偷兒”行徑,其實就是阿Q的初步造反行動!當阿Q發現革命使舉人老爺恐懼萬分,未莊一羣鳥男女驚慌失措時,便深感“快意”,於是“神往”革命,判定“革命也好罷,革這夥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黨了。”

阿Q是一個落後的不覺悟的農民,他愚昧、貧窮。精神勝利法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徵。當辛亥革命的消息傳來時雖一時反對,但低下的社會地位使他本能地傾向革命。他對革命的理解是錯誤而可笑的,行動是遲鈍而軟弱的,最後在假洋鬼子的棒喝下革命美夢徹底破滅。魯迅先生對阿Q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作者描繪阿Q的悲慘處境,顯然是爲了提醒:中國的任何革命必須注意解決億萬貧苦農民的問題;魯迅寫阿Q傾向革命的本能,是提醒革命者:廣大農民是有革命要求的,決不應視而不見這支力量。上述兩點,無疑表現了魯迅對辛亥革命的看法。

小結:阿Q要革命是好的,但他心目中的革命便是“我要什麼便是什麼,我喜歡誰便是誰”,這表明阿Q並未真正覺悟。辛亥革命之風吹醒的阿Q朦朧的革命意識,很快被假洋鬼子打了回去,直至使他成爲了無辜的犧牲品。遺憾的是,阿Q也有不準小D革命的想法,由此可見,阿Q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一個落後而不覺悟的農民典型。

精神勝利法是阿Q性格的主要特徵,這也是阿Q落後不覺悟的重要原因。阿Q不滿別人的壓迫,想反抗又不得力,便用精神上的勝利掩蓋實質上的失敗。這種“東西”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鴉片戰爭後統治階級失敗主義的毒害,二是被壓迫被剝削的農民階級安於現狀和宿命論思想的影響。阿Q被譽爲具有世界意義的典型形象,魯迅在《我怎樣做起小說來》中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中間,意在揭出痛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造成阿Q性格有其社會原因,那麼有阿Q性格的就不只是阿Q了,所以,魯迅所要療救的對象也有其廣泛的社會意義了。

(五)評析典型環境。

魯迅先生通過未莊這個小小的社會窗口,展示了阿Q性格和阿Q悲劇產生的社會土壤,反映了當時中國農村社會的全貌。

點擊下一頁分享更多 高二語文《阿Q正傳》優秀教案

本文的環境描寫有兩大特點:

1. 把典型環境的描寫融進故事情節的敘述之中。7、8章的開首部分,既是情節的敘述又是時代氣氛和典型環境的描繪。

2. 通過富有典型意義的事件和細節,反映特定的時代氣氛。如衣箱寄存,信件往來,辮子盤法等細節。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的落後、閉塞,交待了故事的社會背景和典型環境。

另外,還要搞好深化閱讀。如讀《阿Q正傳》全文,讀茅盾的《阿Q相》,與《藥》等篇對比讀等,這裏,不再細述。

通過《阿Q正傳》(節選)的教學,應讓學生深入體會魯迅先生透過作品剖析人們靈魂的寫作動機,理解這篇不朽作品在當時對喚醒國人、改造社會、拯救民族的巨大作用。

阿Q死了,他並未斷子絕孫。《阿Q正傳》的主題是永恆的,阿Q形象永遠是一面鏡子!

(六)本文是怎樣通過人物的夢境、幻想顯露人物個性的?

分析:通過人物的夢境、幻想等形式來分析人物,能夠比較直接地看出人物所追求的“形象”,從而能夠比較準確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性格。“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境與幻想,往往是人們對某種事物“過分”追求時的反映。

阿Q在那土穀祠中絕妙的幻想(雖非夢境,卻也近於夢境),就是他所追求“對象”的生動圖解。這段暢想曲共四部分:第一部分,寫他的革命方式,來一羣白盔白甲的革命黨,拿着鋼叉招呼阿Q一同去。第二部分是對未莊裏欺負過他的人的處置態度,一概殺掉,“王胡本來還可以留,但也不要了……”第三部分,對於財物金錢的態度,大把大把地拿進:元寶、洋紗衫、洋錢,秀才娘子的一張寧式牀、錢家的桌椅。第四部分對女人的選擇,他充分考慮,認真推敲,有的太醜,有的作風不正,有的“眼胞上有疤”,“吳媽長久不見了,不知道在哪裏,——可惜腳太大”。他的得意之態,他的貪婪之心,他的敵我不分,他的“精神勝利”,躍然紙上。這一人物形象的歸結,都離不開對主人公的追求“對象”的分析。

(七)本文是如何運用心理描寫提示人物性格的?

分析:有些心理描寫是通過人物的獨白、回憶等形式直接吐露或表現出來的。我們在分析人物形象時就應該而且必須抓住這些片斷,分析人物在想什麼,爲什麼想,從而揭示了人物性格。課文的最後一段就是以這種形式來描寫阿Q心理的。

“他躺了好一會,這才定了神,而且發出關於自己的思想來: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並不來打招呼,搬了許多好東西,又沒有自己的份,——這全是假洋鬼子可惡,不准我造反,否則,這次何至於沒有我的份呢?阿Q越想越氣,終於禁不住滿心痛恨起來,毒毒地點一點頭:‘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媽媽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殺頭的罪名呵,我總要告一狀,看你抓進縣裏去殺頭,——滿門抄斬,——嚓!嚓! ’”

這段回憶和獨白寫出了阿Q遭到打擊後的心理活動。他回憶的是剛纔所見趙家遭搶的情景,他獨白的確是對假洋鬼子的恨怨之情。這使我們不能不想到他先前“投降革命黨”時的神氣活現,“造反”時的趾高氣揚。當然,他後來得出的“造反是殺頭的罪名”,這一公式含有對假洋鬼子的仇恨,但也明確告訴我們,他對革命的認識程度也不過就停留在這個水平上——打掠財物,滿足私利。這段回憶和獨白,也再一次體現了他的“精神勝利法”。這類描寫在文學作品裏是比較常見的。

(八)什麼是直接的心理描寫,在本文起到了什麼作用?

分析:所謂直接的心理描寫,就是作者直接出面描述並剖析人物的心理。我們分析人物時如果從作者的寫作目的入手,倒會顯得容易些。本文的寫作目的是藉助阿Q的形象來批判辛亥革命嚴重脫離羣衆的弱點。那麼反映在主人公身上的,也便是對革命的不理解,或對革命的盲從性,或“愚昧”、“麻木”之類。當辛亥革命的消息傳到未莊後,課文對阿Q的一段心理描寫就體現了這一問題。文中說:“他有一種不知從哪裏來的意見,以爲革命黨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爲難,所以一向是‘深惡而痛絕之’的。殊不料這卻使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有這樣怕,於是他未免有些‘神往’了,況且未莊的一羣鳥男女的慌張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這裏邊道出了阿Q“神往”革命的原因有兩條:一是舉人老爺害怕,二是未莊的一羣鳥男女慌張。從而可見阿Q對革命是如何的不理解,這也恰是辛亥革命脫離羣衆的後果。再如“他近來很容易鬧脾氣了……而阿Q總覺得自己太失意;既然革了命,不應該只是這樣的”一段描寫也說明了以上觀點。

(九)概括主題思想。

通過阿Q想革命又不覺悟、最後革命美夢徹底破滅過程的描寫,反映了封建統治者所造成的國民的愚昧,深刻揭露封建勢力兇殘狡猾的反動本質,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十)總結寫作手法。

提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時,用了哪些手法?

討論。明確:①心理描寫②對比手法③言行神態的白描④諷刺手法。如寫趙太爺對舉人箱子的處理;怯怯的叫“老Q”。趙秀才到靜修庵“革命”順手牽羊拿了宣德爐;盤辮子的描寫;買“柿油黨的頂子”等。假洋鬼子白着眼吹牛。阿Q表現精神勝利法的地方。⑤詞語選擇準確生動(這一點放在佈置作業中完成)。

高二語文《阿Q正傳》內容簡介

第一章《序》:阿Q還沉睡在背景之中,也還沒有給予姓名。作者彷彿從傳說中發掘實際人物一樣。用考證學的方法描繪阿Q這個人物的輪廓。阿Q生活在叫做“位莊”的農村,連姓氏和身份都不清楚,是一個被人看不起的無足輕重的人物。作者把這樣一幅阿Q的素描留給大家之後,就退場了。第二章開始,爲了設置阿Q活動的舞臺,作者只是時常露一下臉,並沒有浮現表面。

第二章《優勝記略寫》:阿Q住在未莊的土穀祠裏,給人家打短工度日。雖然常常被村裏人開玩笑,但內心他還反過來看不起村裏人。他有一個缺點,就是頭上有一塊癩瘡疤。所以只要被人說道有關瘡疤的話題,他就發怒。大家覺得他的發怒很有趣,就更加開他的玩笑了。如果覺得對手弱,他就故意找茬吵架。但結果往往是輸。輸的時候對自己說:“我總算被兒子打了”,心裏充滿了優越感,如果優越感被粉碎了,他就又想:我是個“能夠自輕自賤的”大人物了,便又心滿意足了。有一次,他賭錢幸運贏了一回,不過好容易贏得很多錢卻被搶走了。這一次他覺得他真的嚐到了失敗的痛苦,於是就自己打自己,覺得好像自己打了對方一樣,又滿足地睡去了。

第三章《續優勝記略》:有一天,阿Q看到“王胡”在太陽下捉蝨子,阿Q便也捉起了蝨子但是看到自己的蝨子竟比自己看不去的“王胡”少,阿Q覺得自尊心受到了傷害,便找茬打仗。但是卻輸給了以爲不是自己對手的“王胡”。正在這時,“假洋鬼子”——錢太爺的兒子走過來了。平常阿Q看到他常常躲着走,可是今天阿Q正在氣頭上,爲了撒氣,就罵了一句。於是遭到了少爺一頓哭喪棒的痛打。這時,小尼姑走了過來,這下好了,阿Q對她又是罵髒話又是掐臉蛋,終於覺得剛纔的憋氣都散了,又充滿了自豪感。

第四章《戀愛的悲劇》:不過阿Q那掐過小尼姑臉蛋的手指總是有股滑膩的感覺,讓他總是念在心裏放不下。“斷子絕孫的阿Q!”——小尼姑的罵聲在耳邊揮之不去,他覺得自己是想女人了。於是他就勾引趙老太爺家的女傭吳媽,結果引起了混亂,被大家都知道了。阿Q的全部財產都被壓了,而且又向趙老太爺賠罪,才終於得到了原諒。

第五章《生計問題》:那以後,阿Q每在街上走,村裏的女人就遠遠躲開了。阿Q卻不知道爲什麼。也沒人僱他打短工了。阿Q非常不理解。後來他終於打聽到,原來人家都僱傭小D,不在要他了。於是他就找敵人小D打架,不分勝負。後來,他到了離村子很遠的尼姑庵偷蘿蔔。終於他決定離開未莊。

第六章《從中興到末路》:半年之後,阿Q悄無聲息地回到了未莊,這次因爲兜裏有了好多錢,村裏人都對他刮目相看。他說他在城裏最富有的人家打工,博得了人們的尊敬。他得意和人們談起在城裏看到殺革命黨的頭的事。因爲阿Q有很多衣服,以前都躲着阿Q的女人們也都來買。趙太爺也要買。不過他覺得阿Q有些可疑,讓大家當小偷提防着他。這樣在村裏他就被敬而遠之了。一些閒人追求真相,阿Q就毫不隱瞞地和他們說了,他其實不是小偷,只是給小偷打下手,那些東西是偶人才到他手的。於是那些對他敬而遠之的人又開始嘲笑他竟然連小偷都走不成。

第七章《革命》:革命的謠言傳到了村子裏,引起了村裏的不安,阿Q看過革命黨被殺,覺得自己也成了革命黨,村子人也開始討好阿Q這個“革命黨”。阿Q相信革命黨一定會來找他,他做着搶到好多東西的美夢睡過去了。第二天起來,到了尼姑庵去革命,才知道假洋鬼子已經來過了,把像樣的東西“革命”去了,這讓他很失望。

第八章《不準革命》:雖然革命了,但卻沒有什麼顯著的變化只是人們走到街上都被剪掉辮子,哭着回家了。阿Q十分不滿意。一打聽才知道假洋鬼子當了革命黨的大官。他也想請假洋鬼子他們讓他加入革命黨,但是正在演講的假洋鬼子卻對他大喊大叫,把他攆了出去。有一天晚上,趙太爺家遭遇搶劫了。阿Q出去看熱鬧,看到那些革命黨穿着那些他在夢中見過的服裝正在進進出出地搬東西。阿Q感到特別遺憾。他認爲這是因爲假洋鬼子不讓自己革命,所以革命黨纔沒有來叫自己。

第九章《大團圓》:趙家遭搶事件引起了未莊的恐慌。事件第四天,阿Q住的土穀祠被軍隊包圍,阿Q被輕而易舉抓了起來。他被送到了城裏的監獄,可是他自己卻不知道爲什麼被抓。被帶到法庭,看到一排排好多大人物,他不自覺地腿一軟,雖然人家命令他站起來,他還是不站起來,跪下了。一個頭目說:“奴隸性”。他因爲趙家的搶劫事件受審。他向人陳述革命沒有讓自己入夥的憤恨。於是頭目讓他在一張紙上簽名,阿Q不認字。人家就讓他畫圈。他平生第一次握筆,自己想畫一個圓圓的圈,但是手一抖,卻畫成了瓜子模樣的。他覺得這是他一生的屈辱,遺憾的不行。但是轉念一想,孫子才能畫好呢,便又放心了。有一天,他被叫出去,穿上了白衣服,坐上了有警衛的車,他很得意。突然他意識到這是要去被砍頭,於是眼前一片黑暗。可是馬上又泰然了:“似乎覺得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難免要殺頭的。”在看熱鬧的人羣中,他看到了久違的吳媽,不過吳媽卻沒有看他,而是看着士兵們的洋槍。這時他發現那些看熱鬧的人的眼睛,很想四年前那匹一直追着他,後來他終於逃命的狼的眼睛。那些眼睛都在一起好像咬他的“靈魂”。他耳朵聽到槍聲,覺得全身迸散了。

看了“高二語文《阿Q正傳》優秀教案”的人還看了:

1.高一語文《鑄劍》優秀教案設計(2)

2.高二語文《春意掛上了樹梢》教案及原文

3.高二語文如何打造高效課堂

4.高二政治《我們的民族精神》優秀教案

5.高二語文必修四《原君》優質教案

6.高二語文《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優秀教案

7.高二語文《咬文嚼字》的教案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