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精品多篇)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精品多篇)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會認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手鋸、玩意、免得、搶走、難過、算術、當初、隨便、仍然、敵人、臺階、所以、懂得”等詞語。

2.學習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3.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4.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讀懂課文內容,瞭解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初步學習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要按事物變化的規律辦事的道理。

2.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預習課文。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會認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手鋸、玩意、免得、搶走、難過、算術、當初、隨便、仍然、敵人、臺階、所以、懂得”等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能讀懂課文內容,瞭解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

教學流程

一、結合實物,出示課題

1.教師出示實物:木盒子。引導板書“木匣”,“匣”字注音,學習“匣”的音、形、義。

2.完整板書課題:《科利亞的木匣》。

科利亞是個蘇聯的孩子,這篇課文講了他的什麼事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讀完後同桌相互交流課前藉助字典預習的生字,多讀幾遍。

2.課件出示生字詞,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3.再讀課文,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評議,字音是否讀準,句子是否讀通。

4.教師範讀課文,學生邊聽邊思考課件出示的兩個問題:

(1)課文講了科利亞的一件什麼事情?請嘗試完成:

木匣→木匣→

議一議:看看從哪兒到哪兒是講科利亞埋木匣的,從哪兒到哪兒是講科利亞挖木匣的。

(2)你覺得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

三、鞏固生字

1.課件依次出現生字詞語,學生開火車認讀。

2.小組分類記憶要求會寫的字,互相交流。

左右結構歸類:挖鞋鋸搶難初敵階懂

形聲字歸類:匣階鋸管搶懂

比較記憶:斧和爺、鋸和據、免和兔、搶和槍、難和準、階和價、屋和到

3.給生字組詞,練習用詞語說句子。

四、指導寫字

1.觀察字形,互相說說寫這些字時要注意哪些地方?

2.學生寫生字兩遍,再把詞語表中列出的本課的詞語抄寫一遍。

五、拓展延伸,佈置作業

課外閱讀:《刻舟求劍》

思考:(1)那個人最終能把寶劍撈上來嗎?爲什麼?

(2)從這個故事中,你讀懂了什麼?

準備一下,學到“語文園地七”時和大家交流。

【因爲《刻舟求劍》這一成語故事與本文聯繫相當緊密,所以把語文園地七的成語故事提前讓學生接觸。學生在學習本文的基礎上去學習《刻舟求劍》,可以觸類旁通。】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能讀懂課文內容,瞭解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初步學習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2.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3.學習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教學流程

一、複習導入,教師簡介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精讀感悟,深入理解課文,明白道理。

1.學生輕聲自由朗讀課文第1-3自然段,思考問題:科利亞的木匣裏有什麼?他是怎樣埋木匣的?爲什麼要埋木匣呢?

(1)教師採用範讀的方式告訴大家:科利亞的木匣裏有什麼?

學生找出句子朗讀:木匣裏盛着各式各樣好玩的東西,有冰鞋、小斧頭、小手鋸和其它小玩意兒。

結合課件展示的圖片認識:冰鞋、小斧頭、小手鋸。

聯繫下一句理解“各式各樣”,並練習用“各式各樣”說話。

(2)教師結合生字學習,指導朗讀。全班齊讀。

(3)教師引導學生畫出描寫科利亞埋木匣子的句子,讀給大家聽一聽。聽後評議。

注意強調錶示動作的詞語,還可以邊做邊讀讀這幾個句子。

(4)教師引讀:科利亞幹嘛要把這些東西埋起來呢?學生接讀第三自然段。

(5)課件出示對比表格:四年前:

媽媽

埋大箱子

走30步

科利亞

埋小匣子

走10步

2.學生默讀課文4-12自然段,邊讀邊思考:科利亞後來是怎麼找到木匣的?

(1)課件出示對比表格:四年後:

媽媽

走30步

挖到大箱子

科利亞

走10步

沒有挖到小匣子

(2)用線段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3)引導學生找出科利亞開始挖木匣時的言行的句子,讀一讀。體會科利亞是個勤于思考,善於動腦的孩子。聯繫上文理解“果然”一詞的意思,並用“果然”練習說句子。

3.學生齊讀課文最後一段,邊讀邊思考:從這件事中,科利亞懂得了什麼道理呢?

(1)指名讀這一段,讀後評議。

(2)分男生、女生賽讀這一段,讀後再評議。

(3)隨文理解“不光……還”。

(4)引導學生回顧課文:說說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圍的一切在發生變化?

(5)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上的事、社會上的事,也可以聯繫上一課時作業或其它課外文章說說:“我們周圍有什麼在變化。”

(6)再讀最後一段,試着背下來。然後把它摘抄到“好詞佳句”記錄本中,邊抄邊體會這段話的內容。

【關注學生是這一環節的主要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用表格、線段圖等幫助學生突破難點;二是關注學生的生活經歷,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聯繫生活來理解課文內容。】

三、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練習複述課文。

個人練習。指名複述,全班評議。指導複述。

四、拓展延伸,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

1.課件出示填空題:課文記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訴了我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練筆:寫一寫自己親身經歷或看到的一件小事,200字左右,並說一說這件事給了你什麼啓迪?

五、佈置作業

1.實踐活動: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不方便的事情,你是怎麼想、怎麼做的。準備一下,到“口語交際”時與大家交流,

3.抄寫自己喜歡的詞語、句子。

【實現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在這樣的遷移訓練中,提高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習4—13段,瞭解科利亞挖木匣的過程,理解開始挖不出的原因,體會科利亞的聰明。

(2)理解最後一段中科利亞的話的含義。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嘗試着把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

2.過程與方法:

在讀中瞭解課文內容,瞭解道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與科利亞一起認識到一切事物都在變化。

教學重、難點:

聯繫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尤其是最後一段,讀懂課文。

教學過程:科利亞的木匣(第二課時)精品教案教學設計

一、複習導入:

1、課文先寫了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什麼?

(生答,師板書: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啓示)像這樣的寫作順序叫做時間順序或者稱爲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

2、指名上臺畫圖,說說科利亞是怎樣埋下木匣子的?

二、讀中求悟,學習4—12段。

1、自由讀文,小組學習,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2、學生彙報:讀懂了什麼?

A、我讀懂了科利亞回來時已經大了四歲。

B、我知道媽媽量了三十步,挖出了以前埋下的箱子。

C、我明白了科利亞開始挖不出木匣子是因爲他長大了,步子

也變大了,當初的十步,現在只要五步。

D、我覺得科利亞很聰明。

。.。.。.

(當出現類似答案C的回答時,可讓他上臺藉助埋木匣的圖,再畫圖,並做說明。)

3、教師小結:大家討論得很熱烈,回答也很精彩,科利亞經過動腦認識到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自己長大了,按原來的步子已經找不到木匣了。以前走十步埋下的木匣子現在只需要走五步就能挖到了。

4、師質疑:爲什麼媽媽能按原來埋木匣的步子挖到木匣子呢?

5、大家來讀一讀4—12自然段,你覺得應該怎樣讀?

(1)自由讀喜歡的段落,可以讀給同桌聽一聽,請他給你評一評,提提意見。

(2)把你喜歡的語句讀給全班同學聽一聽,其他同學注意認真聽,等一會兒起來評一評。

6、引導讀12段,/article/你覺得這段中的“果然”是什麼意思?(和猜想的一樣)可以換個詞兒嗎?(真的)換成“真的”讀一讀,體會一下意思有無變化。(中國的文字真奇妙,同一個意思卻可以用不同的詞兒來表達,看來我們還得注意加強積累,讓我們的寫作能夠信手拈來!)

7、全班有感情地齊讀4—12段。

三、藉助朗讀,理解13段。

師過渡:剛纔同學們的發言都非常精彩,老師覺得你們和科利亞一樣都是愛動腦筋的孩子,那麼,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課文的最後一自然段,看看聰明的你們能讀懂什麼?

1、默讀課文,思考:你認爲科利亞懂得了什麼道理?

A、科利亞懂得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如果是小孩子,他會一天天長高,增重,步子變大。

三年級教案《科利亞的木匣》 篇三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瞭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並從中獲得啓示。

3、體會科利亞愛動腦筋、善於思考的特點,感悟“時間在變,人在變,周圍的一切都在變”的道理,初步學習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難點

感悟“時間在變,人在變,周圍的一切都在變”的道理。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矛和盾的集合》,引發思考:

相同的課文結構:通過一個事例,說明一個道理,

《矛和盾的集合》通過發明家發明坦克的故事告訴我們: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那麼這一課,又是通過一個什麼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

二、學生默讀課文,思考:

1、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用課文中的原話回答)

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嗎?(改成陳述句)

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

2、這個道理又是通過什麼事例來說明的呢?

學生讀後回答:講的是科利亞埋木匣,過了4年,科利亞又重新把埋下的木匣挖了出來,他從中受到了啓示。

三、教師帶學生讀課文練習2,明確分段依據:

(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啓發”的順序將課文分成三段。)教師板書。

教師問:爲什麼科利亞要埋木匣,又幹嘛把它挖出來,從這件小事中,他又悟出什麼道理了?我們先來看看科利亞爲什麼要埋木匣?他又是怎樣埋的?

四、學習課文第一段:

1、教師讓學生想一想:科利亞爲什麼要埋木匣?(第3自然段)學生讀第3自然段。

(1)爲了躲避戰爭災難,東西多,不能都帶走。

教師給學生簡單介紹課文中的戰爭——前蘇聯衛國戰爭。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英勇抗擊,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前後差不多4年。這是場正義的戰爭。

(2)受到了媽媽的啓示。學生讀這段的最後兩句話。問:“媽媽是怎麼做的?(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進地裏)科利亞是怎麼做的?(量了十步,埋下自己的木匣)媽媽走了三十步,而科利亞爲什麼只走了十步?(因爲他只會數到十,所以就量了十步。)科利亞看媽媽這樣做,他也學會了,照着媽媽的樣子做了,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他是個善於模仿別人,自己肯動腦筋的孩子,同時他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學生概括說說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教師問:他是怎麼埋的?木匣裏都有什麼呢?

(1)學生讀1~2自然段。

(2)學生回答:他先挖坑,再把木匣放進坑裏,然後蓋上土,最後撒上細沙。

教師問:什麼叫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又說明什麼?(說明科利亞埋木匣時年齡很小。)科利亞當時有幾歲?

(3)木匣裏都有什麼?(學生讀)

(4)“蓋上土,撒細沙”看出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做事認真仔細,想得很周到。)

五、學習第二段:

教師說:媽媽和科利亞在臨走時,分別把箱子和木匣埋在地裏。那事隔四年,當法西斯被趕走後,他們又挖起自己的東西來,他們挖到了嗎?(挖到了)誰先挖到的?(媽媽)科利亞開始沒挖到,後來爲什麼挖到了呢?媽媽爲什麼能很快地挖着呢?學生讀第二大段。

1、請一個學生讀第二段,其他同學思考:他的媽媽是怎樣找到箱子的?挖到後,她說了什麼?

2、讀媽媽說的話,體會其意思。

3、科利亞開始爲什麼沒找到,後來又爲什麼挖着了呢?

“沒找到……仍然沒找到”中“仍然”一詞是什麼意思?(還是、照舊)

教師問:“當科利亞沒找到自己喜愛的木匣時,夥伴們朝他笑,他說什麼了?讀他說的話。“這裏面一定有原因”這句話說明什麼?(說明科利亞愛動腦筋,現在他已經發現問題了,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教師問:“科利亞只發現問題就完了嗎?(不是)他還在找問題的原因。在他找問題的原因時,作者用了一連串的動詞,請同學們用‘△’標出。”(丟、坐、摸、想)從這幾個動詞中看出什麼?(科利亞遇事多思考、動腦筋。)

教師:科利亞想明白爲什麼挖不到木匣了嗎?(想明白了)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呢?(突然,他笑了起來)想明白這個問題之後,科利亞的心情怎樣?(高興、激動)讓我們有語氣地來讀一讀科利亞的話。科利亞找到了自己的木匣子了沒有?他是怎樣挖着的?(量了五步,找到了木匣。)“果然”一詞什麼意思?(結果與預想的相一致,在意料之中。)

教師:科利亞埋木匣時走了十步,挖木匣時只走了五步,這是爲什麼?

學生讀科利亞的話。思考:從這兒我們知道科利亞怎樣?(善於動腦筋,善於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5、學生讀第二段,概括回答:科利亞爲什麼後來找到了自己埋下的木匣子?

6、科利亞從這件小事中受到了什麼啓示?學生讀最後一段,理解他的這番話。(時間在變,人在變,周圍的一切都在變。)

教師總結:事物不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世間的一切都在變化,要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問題。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要動腦筋勤思考。

六、總結全文,有感情地朗讀:

1、看板書總結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板書設計:

科利亞的木匣

埋木匣:四年前量十步(步小)

事例量十步沒挖到

動思

挖木匣:四年後腦考

量五步挖到了(步大)

啓示: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嗎?(反問句)

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陳述句)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四

一、學習目標:

1、認識三個生字“匣、鋸、階”,會寫文後十三個字,能正確讀教材後詞語表中本文15個詞語。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熟悉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

3、能從事例中感悟科利亞所表現出的精神品質,明白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的道理。

4、能從身邊所見、所聽、所經歷的事情中收集到關於“一切都在變化”事例,從而樹立以變化的眼光看世界。

(設計理念:這四項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個方面概括了教學這一課所要完成的任務,第一項強調了字詞等基礎知識教學的具體任務;第二項重在落實讀課文的要求及要達到的目標,不僅要正確、流利朗讀課文,而且要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三項是讀的延伸與深化,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去感悟人物的形象及課文所蘊含的道理;第四項,重在拓展,讓學生舉一反三,初步樹立唯物主義思想。這四項目標從淺入深,從基礎到能力,指導着教師的教,引導着學生的學。)

二、學習重點:

埋木匣和挖木匣。

三、學習難點:

挖木匣的失與得。

四、學習方法:

比較法與仿真操作遊戲法。

五、學習準備:

預習課文,給課文標序號,在文中圈畫生字詞,藉助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字詞意思。備好筆盒當木匣,鏟子4把、沙子等。

六、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扣題探究

板書題目“科利亞的木匣”,讀題目兩遍。

問:1、看到題目,你想知道什麼?

2、請你猜一猜作者會圍繞題目寫些什麼內容?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審題能力,想象能力和依據題目思考與構思方法。)

二、初讀了解大意

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三、細讀明細節

再默讀課文找到埋木匣、挖木匣的描寫部分,並在動作詞上畫上橫線。

四、範讀:

學生聽老師範讀,並圈畫不懂問題,並準備馬上質疑問難。

五、自讀課文完成

1、結合上下文,結合預習中所查工具書理解生字、生詞意思;

2、在小組交流中進一步尋找正確答案。

六、朗讀練習:

儘量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七、練習:

抄寫生字

(設計意圖:第一課時的各步安排重在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我認爲讀一篇文章,首先要知道文章的主要內容、大致情節,然後再去細究字、句的意思。也就是說初讀重在篇的整體理解。對於一篇講讀課文,值得學習的方面很多,值得吸收的知識很多、值得揣摩玩味的文句很多,必須要引導學生好好閱讀,儘量多的吸其精華。這一節我設計了五次讀課文,每次都有明確任務,採取多種讀書形式,讓學生充分感知文本內容。“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語文實踐。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我認爲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學生在讀中明白大意,在讀中動手批畫,在聽讀中學習生疑,在自讀中合作探究學習,解答疑問,在練讀中提高朗讀能力。這些教學環節的相連與完成,不僅促進了學習主式的變化,而且落實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體現了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基本理念。)

第二課時

一、複習:

1、抽讀課文生字16個、詞語15個(見本文詞語表中)

2、說出你難讀的字、詞大家讀讀。

二、指名分節讀課文,思考:

科利亞是怎樣挖到木匣的?他從這件事中懂得了什麼道理?

三、探究品味閱讀

1、自由讀8、9、10節,說說科利亞是怎麼挖木匣的?

2、分角色朗讀這一部分進一步感知人物形象。

3、現場表演埋、挖木匣經過。

(預先在教室前鋪上3.5米長,0.2米寬的長方形沙道,用木板攔住,用文具盒當木匣,備一把鏟子)

a、請一幼兒(或班上最矮一名)當小時候的科利亞,表演埋木匣過程。

完後老師採訪:科利亞小朋友,你埋的什麼東西?爲什麼要埋?你走幾步埋下木匣的?

b、請一高個學生來表演挖木匣,找5位學生當小夥伴,表演好9、10節對話。

老師採訪這位高個學生:你的寶貝會被挖走嗎?爲什麼?你會採取什麼辦法挖到它呢?(也可由其他學生來多方面回答。)

c、啓發:媽媽埋的箱子挖到了,科利亞的木匣應該還在,那麼科利亞爲什麼挖不到呢?他的挖法錯在哪裏呢?(引導學生展開議論)

d、指名讀11、12節,思考:科利亞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結果又如何呢?

比較腳步,埋、挖者上臺各走十步,比所走距離。

請現在的科利亞再次挖木匣。

問:你這次一下子就挖到了,你埋的時候走了十步,現在爲什麼只走五步就挖到呢?

說說“果然”的意思

e、有感情讀8~11節。

(“咬住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對於課文的重點難點,教師要不惜時間、精力重錘敲打,讓學生充分感知,真正理解。埋木匣時的小,挖木匣的大,埋木匣的實,挖木匣的失與得,對於三年級的國小生來說,光讀一讀效果不會太好,我抓住他們好動、直觀性的特點,設計了課文內容現場表演演示方法,加上記者現場採訪法,活躍了氣氛,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有力地促進了學生對學生重難點的理解與消化,也必將爲學生領會課文中心鋪好道路。)

四、讀最後一節,思考:

科利亞明白了一個什麼道理呢?

1、結合課文內容,說說哪些事物在起變化?

(家中東西、家、木匣子……)

2、我們周圍有什麼在起變化呢?

a、啓發:自己身體、學習、家庭……

b、奧運會:上一屆、這一屆金牌變化

c、天氣

d、其它方面

(有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緊緊抓住課文最後中心句,創設情景,讓學生暢談真實感悟,只要是學生的真切體驗,只要是學生思想和內心的獨特表露,只要能自圓其說,都將予以肯定和接納。設計這一環節就是要把學生所吸收的東西化爲自己的見解,充分地釋放出來。這一環節要保證時間,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展示,讓學生的生命潛能得到張揚。)

五、齊聲朗讀課文,說說學了這一課的收穫(包括問題的質疑與解答)

(齊讀,富有感情地讀,進一步整體感知深入內化所學談收穫,包括基礎知識、寫法特點、明白道理等,同時,也讓學生有疑質疑,解決還未弄明白的問題。)

六、作業:

1、抄寫本文詞語表中15個詞語和最後一段課文。

2、回家給父母講講《科利亞的木匣》這個故事。

附板書設計

(周圍的一切 都在起變化)

(該板書緊扣題目與課文重點,以埋木匣、挖木匣作對比,用線段代表尺寸的長度,形象地揭示出挖木匣的失敗、成功與當時埋木匣的關係,以及蘊含在其中的身體變化,直觀地顯示事例與中心句的內在聯繫。一個問號,引發思考,一方面表現了科利亞愛動腦筋,另一個方面也在說明做事情要注意周圍事物的變化特點,才能把事情辦好。)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會認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手鋸、玩意、免得、搶走、難過”等詞語,理解“仍然、果然”

2、學習課文,瞭解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得啓示的過程,初步懂得周圍的一切都是在起變化,學習科利亞愛動腦筋、勤于思考的好品質。

【教學重點】

瞭解課文內容,知道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得啓示的過程,明白科利亞是怎麼找到木匣的。

【教學難點】

懂得周圍的一切都是變化的道理,學習科利亞愛動腦筋、勤于思考。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匣”字導入

1、板寫“匣”,仔細看老師寫“匣”字,最後一筆是豎折。

2、猜一猜什麼是匣。放東西的方形小盒子,所以一邊是不能封口的。木頭做的小盒子就可以叫木匣

3、小朋友,你們有木匣嗎?你們的小木匣裏會放些什麼呢?(都是自己最心愛的東西,都是你們的小祕密)

4、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介紹一個新朋友,它叫科利亞,(相機知道“亞”的讀音)。

5、板書課題,質疑,看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麼?(科利亞的木匣裏有什麼,科利亞的木匣有什麼故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

(1)劃出生字新詞,讀準生字

(2)把課文讀通順,標上自然段序號

(3)解決課前的疑問並思考課文圍繞木匣寫了科利亞的哪些事

2、生字詞 字音:多音字“量” 字形:挖、搶、懂

三、細讀文本

1、科利亞的木匣裏裝着什麼?出示第二自然段,生字教學“鞋、斧、鋸”

朗讀指導:讀出喜愛的心情

2、木匣裏都是科利亞最喜愛的小東西,爲什麼要把這些放進木匣?在什麼情況下埋木匣的?

3、學生交流法西斯戰爭、戰爭帶來的破壞。

4、所以科利亞把自己的小木匣——( ),簡單地概括,埋木匣。他是怎麼埋的,

5、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找到科利亞埋木匣的動作詞語。從這些動作裏,你感受到什麼?

朗讀指導:埋好木匣,免得被人發現,小心翼翼的。邊做動作邊讀。

6、故事還在繼續,科利亞和木匣之間還有哪些故事?

7、理清思路,課文圍繞木匣寫了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懂道理(得啓示)

8、挖木匣又是一個怎麼樣的故事,又從中懂得了什麼道理,下節課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複習生字詞

2、複習課文圍繞木匣寫了哪些事

二、以挖木匣切入

1、找到文中具體描寫科利亞挖木匣的自然段,默讀兩處

2、解讀第八自然段

1)“也”:爲什麼要用“也”,說明誰也挖木匣?

媽媽是怎麼挖木匣的?結果怎麼樣?媽媽爲什麼高興?高興地讀一讀媽媽的話。從中你感受到媽媽是怎樣的人?

2)“十步”:科利亞看到媽媽成功挖出木匣,他想到自己曾經埋下的木匣。他是怎麼挖木匣的。第一步怎麼做?

爲什麼走十步?說明那時還小。畫一畫科利亞四年前怎麼埋木匣的

3)“挖”:接着怎麼挖?理解“仍然”的意思。

挖呀挖呀,找到了嗎?坑已經挖得很深了,找到了嗎?朝左挖呢?朝右挖呢?可能還怎麼挖?挖得怎麼樣?(滿頭大汗,汗流浹背)

你感受到科利亞挖得怎麼樣?(辛苦)辛苦地讀一讀。

他想挖的是什麼?是一個怎樣的木匣?仍然沒挖到,心情怎麼樣?(着急、焦急)讀一讀。

他最後挖到了嗎?心情怎麼樣?(失落、失望)帶着這種情緒讀一讀。

3、媽媽用三十步的方法找到了木匣,爲什麼科利亞沒有找到?是不是被法西斯挖走了?找出理由。到底是什麼原因

4、解讀第二次挖,第十二自然段

1)理解“果然”,結合課文內容說說對“果然”的理解

2)找到這次成功的關鍵因素。步子大了一倍,簡筆畫展示

3)一起畫一畫,驗證是不是真的能找到木匣

4)如果你就是科利亞,此時的心情怎麼樣?讀一讀

5、通過這件事,科利亞有什麼收穫?從十步沒有挖到後來五步挖出心愛的木匣,科利亞知道了什麼?

6、在變化的僅僅是步子嗎?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你能說說自己的理解嗎?結合例子

7、科利亞這個巨大的收穫,靠得是什麼?你認爲科利亞是一個怎麼樣的孩子?

三、拓展觀察

尋找周圍的變化

三年級教案《科利亞的木匣》 篇六

一、教材分析

主要內容課文敘述在德國法西斯快要打來時,科利亞學着媽媽的樣子,在離屋門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後,科利亞回到家裏,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子,經過思考,科利亞在離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子。

中心思想課文通過敘述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說明隨着時間的變化,周圍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要隨着情況的變化採取不同的做法。

段落結構這篇課文敘述順序比較清楚,是圍繞着“埋木匣”、“挖木匣”和“從中得到的啓示”來講的,可以把課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3自然段)講科利亞埋木匣。第一節先講挖坑。第二節科利亞埋木匣。第三節主要回答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第二段(4—12自然段)講科利亞挖木匣。先講科利亞離家與回家。這裏寫得很簡略。接着講媽媽挖出了大箱子而科利亞挖不到他的木匣子。最後講科利亞經過自己的思考,終於找出了問題的癥結。

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是第三段。講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悟出的道理。他懂得,世間一切都在變化,面對變化着的事物,不能採用固定不變的態度。

寫作方法

1.本文按時間順序記敘,篇末點明中心。讀後引人深思。

2.前後呼應,結構嚴密。

課文第一段幾次寫到科利亞年齡小,“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這與後面科利亞四年後回到家鄉時“長大了,上了國小,數數能數到一百多”相呼應,爲科利亞因人長大,步子變大而找不到木匣埋下了伏筆。

教材重點科利亞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麼思考的,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麼啓發是教材重點。

教材難點科利亞冥思苦想後對小夥伴說的那段話是教學難點,要通過幫助學生在理清句羣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

二、教學建議

1.要抓好預習。預習要求可以是:仔細讀課文,畫出不懂的詞句,提出問題。在學生預習後,可做必要的檢查。看看是不是瞭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寫了一件什麼事。讓學生提出在閱讀中發現的問題,看看他們是不是真正地讀進去了,對學生提出的的疑難詞句應留心記下,以便結合講讀逐步加以解決。

2.要抓住課文重點部分啓發思考,求得理解。課文重點在“挖木匣”這一部分,科利亞按埋木匣子時量的步數找,結果挖不到,後來經過冥思苦想悟到情況的變化,結果挖到了木匣。由此得到“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的結論。這是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先讀懂課文內容,可着重提醒學生注意埋東西或挖東西各在什麼時候,時間變化了周圍事物起了變化也可以引導學生這樣考慮,爲什麼用了同樣的方法,媽媽能找到箱子,而科利亞卻找不到木匣子?可以通過板書幫助學生弄清事物在變化,在對比中加深理解:

埋木匣四年前5歲步子小量了十步

挖木匣四年後9歲步子大了一倍量了五步

課文最後一節講科利亞的體會。要求把它和上文聯繫起來理解,使學生懂得,這是在挖木匣的思考中得出的認識,時間過去,人長大,步子變大,由此認識到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教師可聯繫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會,使學生在對具體事例的感受中懂得這個道理。

3.要給學生提供練習分段和歸納段落大意的機會。可在學生初讀課文以後,按“思考·練習2”的提示,練習給課文分段,在逐段理解後讓學生練習歸納段意。

4.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是繼續運用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並受到遇事要動腦筋,要全面地看問題的教育。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說一說,哪些地方寫得真實具體。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科利亞愛動腦筋,發現問題,告訴我們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目光去看問題,要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問題。

5.理解媽媽挖到了箱子而科利亞卻挖不到木匣時可以對比着分析。媽媽的話強調了這一點:算術有用——數數挖坑——容易找到。科利亞雖然也按媽媽的做法行事,結果卻相反;數數挖坑——找不到——算術不管事。問題出在哪裏?讓學生體會,科利亞記憶沒有錯誤;十步,已經盡力去挖;挖得深,挖的範圍大;被人挖走的可能性能排除了;大箱子在,小匣子不可能不在。這裏記錄科利亞的思維過程,這個思維過程的收穫便是“這裏面一定有原因”的判斷。

6.本課應注意的字詞

生字中“德”容易寫錯,右面部分的筆順是“十古西”。

木匣:木盒。

法西斯:本課指德國侵略者。

冰鞋:滑冰時穿的鞋。

躲避:隱蔽、離開的意思。

練習用“仍然、果然、不光……還、如果……就”造句。必須先弄清這些詞語的意思。“仍然、果然”的區別。“仍然”是“還是、仍舊”的意思。句子內容應該是說原來怎麼樣,後來還是怎麼樣。用“果然”的時候,句子後面的意思和前面是順着說的,表示事實與所說的或所想的相符合。“不光……還”表示更進一步的關係,“如果……就”表示假設一種情況會有這種結果。教師要在學生造句過程中酌情加以指導,使學生從語言實踐中體會這幾個詞的不同意思和用法。

【背景材料】

課文中提到的“戰爭”指原蘇聯的衛國戰爭,是原蘇聯人民爲反對法西斯德國及歐亞盟國而進行的正義戰爭。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英勇抗擊,經過幾年努力,於1944年收復全部被佔領土,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課文中講的差不多四個年頭,即指這段時間。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七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讀寫“木匣、冰鞋、小玩意兒、躲避”等詞語。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讀懂課文以木匣爲線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啓示分爲三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揭題:今天我們來學習第18課。科利亞是一個外國小朋友,他的木匣怎麼樣了呢?讓我們來共同學習這篇課文。

二、學習本課生字詞

1、易錯字:亞匣避挖

2、組詞:

鋸()避()倍()

據()僻()陪()

劇()闢()培()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一)學生自讀課文,思考:

1、科利亞爲什麼要埋木匣?他是怎樣埋的?媽媽怎麼埋的?

2、四年後,科利亞和媽媽又是怎麼挖的?

3、通過挖木匣科利亞懂得了什麼?

(二)分小組討論,理清文章層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亞和媽媽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亞在離屋門口十步的地方沒有找到木匣,經過思考在離屋門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三)提問: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四、總結

全文敘述了科利亞在戰爭到來時埋木匣,四年後又挖出木匣,從這件事中得到啓示的一件事。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瞭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都在發展變化的道理,培養多動腦、勤思考的好習慣。

2、用比較閱讀和讀讀畫畫的方法,讀懂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3、練習用“仍然、果然”造句。聽寫最後一個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部分

1、指名朗讀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亞和媽媽是什麼時候,怎樣把木匣埋起來的?

(2)他們爲什麼埋木匣?

(3)科利亞與媽媽埋木匣有什麼不同?

2、學生默讀,在書上勾畫。

3、討論思考題

(1)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的,媽媽又是怎樣埋的?

(4)課文爲什麼把科利亞埋木匣寫得那麼具體?

4、學生質疑。

5、學生動手畫出埋木匣的簡筆畫。

6、學習課文第二段

(1)學生默讀第三段思考:科利亞什麼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的?他和媽媽是怎樣挖的?結果呢?

(2)討論思考題

(3)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或簡筆畫)

(4)提問:從幻燈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麼?(五歲時十步,四年後長大了,所以步數要減少一半。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八

師:昨天,教師已經請大家預習了第18課,大家做了沒有?

生:做了。

師:下面老師寫課題,大家也可以在下面寫。

(師板書課題,邊寫邊講解)

師:通過預習,同學們一定產生了許多疑問,很好,今天,老師把科利亞了帶來了,你們來問問他吧?

生:你爲什麼要埋那個木匣?

生:爲什麼你邁的五步有大有小?

生:爲什麼不選其他東西,而選木匣?

生:你是怎麼想到埋木匣的?

師:同學真會提問,而且還很有禮貌,科利亞可願意回答了。請大家打開課文第96頁,答案都在課文裏呢。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看科利亞都對你說了些什麼?

(生讀課文)

師:剛纔,老師聽到的是朗朗的書聲,你們真是愛學習的孩子。

師:說說看,科利亞都對你說了什麼?

生:法西斯打到他們村子裏了。

生:因爲科利亞把埋在地下,所以用小匣子裏。

生:我懂得科利亞的木匣裏裝着許多小玩意兒。

生:他告訴我一個道理:時間一天天過去,我們一天天長大,步子也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生:我明白他不服氣小夥伴說的話,這裏面一定有原因。

師:你真細心。

生:我知道科利亞是個聰明的,愛動腦筋的孩子。

師:你真會讀書。我們知道了很多,那你想對科利亞說些什麼?

生:你很聰明。

生:你很愛動腦筋。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你是從哪裏看出科利亞愛動腦筋,很聰明的。從課文中勾畫出相關的句段,老師建議你們默讀。

(生默讀)

師:誰能把找到的讀給聽一聽?勇敢點!

生:……小斧頭、小手鋸……

生:從鋪上一層細沙,免得被人發現。

生:……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了木匣。科利亞看見了媽媽的做法,就學着做,真聰明。

生:他會學媽媽,做得比媽媽還好。

師:我們來讀一讀,把科利亞的聰明讀出來。

(生讀課文)

師:科利亞很聰明,你們也找到相關的句段,也很聰明。還有嗎?

生:……現在我9歲了,……應該走五步。因爲旁邊的夥伴都沒想到,他想到了。

生:他用手摸着腦門想,而沒有去問媽媽,說明他愛動腦筋。

師:爲什麼科利亞一想就想到挖不出木匣的原因,看來,想是很重要的。那麼,他到底想什麼呢,請同學們讀第五到十八自然段,假如你就是科利亞,你會想什麼?

(生讀課文)

師:現在你叫什麼名字?

生:我是科利亞,我想,這個小盒子是四年前埋的,現在已經是九歲了,步子也大了,就不應該是十步了。

生:我想,這個木匣是四年前埋的,每個人都會長大的,我的步子也會長大的,會比以前大兩倍。

師:咱們班的科利亞真會想,那麼想的對不對呀,從哪裏看出來

生:從科利亞找到木匣子看出來,(讀句子)

師:在這個自然段中,有一個詞語已經告訴我們了,從哪個詞語看出來。

生:果然。

師:作者用詞很準確,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課文)

師:科利亞的想法,你們明白了嗎?

師:我們用學具把它埋木匣——挖木匣——找到了的過程擺出來。

(在黑板上擺學具,先擺上四年前埋的過程)

師:那麼四年後挖木匣還能不能用這樣的一個小方塊做爲一步呢?大家來擺一擺第一次和第二次挖的過程。

(學生在自己座位上試擺)

(一學生上臺擺,擺得不對)

師:剛纔我發現有一組同學擺得和別人組不一樣,現在看黑板,有沒有不同意見?

師:讀第八到第十二自然段,他這種擺法對嗎?(出示詞語:仍然一倍不是……而是……果然)

(學生自由讀)

師:他們這種擺法對嗎?

生:第一次還應該再加上十塊,第二次還應該加上五塊。

生:我認爲不對。

生:我認爲是對的。第一次還應該再加上十塊,因爲他步子大了一倍。第二次還應該加上五塊,因爲他的五步比原來大了一倍。

師:誰還有疑問?

師:那第一次挖木匣和第二次挖木匣的想法變了沒有?

師:他找到了木匣,也就挖到他的寶貝了,他高興嗎?同學們笑一笑,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

師:還能從哪兒看出來他聰明?

生: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還懂得了時間一天天過去,我們一天天長大,步子也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師:我留給同學們作業 :思考科利亞的周圍發生了什麼變化,如果你是科利亞,你第三次會說些什麼?如果這些問題都解決了,說明你讀懂了。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篇九

學習目標

①認識“匣、鋸、階”3個生字。會寫“挖、鞋”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等15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瞭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課前準備

①生字詞卡片。

②抄寫課文最後一段的小黑板。

第一課時

分步揭題

①板書“木匣”,“匣”字注音,學習“匣”的音、形、義。

②完整板書課題。

科利亞是個蘇聯的。這篇課文講了他的什麼事呢?

朗讀課文,初步瞭解內容

①學生自讀,把課文讀正確,想想課文講了什麼事。

②指名學生朗讀,糾正讀錯的地方。請學生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寫了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默讀課文,瞭解敘述順序

①佈置默讀。默讀課文,邊讀邊做記號,看看從哪兒到哪兒是講科利亞埋木匣,從哪兒到哪兒是講科利亞挖木匣的。

②默讀、思考,做記號,也可與同座討論。

③全班交流。

a.哪幾個自然段講埋木匣,哪幾個自然段講挖木匣?

b.另外的幾個自然段講的是什麼?(有的是講情況的變化,有的是講從這件事受到的啓發。)

學習字詞

①出示要求會寫的13個生字,讀一讀,再組詞。

②觀察字形,互相說說寫這些字時要注意哪些地方。

③學生寫生字(兩遍),再把詞語表中列出的本課的詞語抄寫一遍。

第二課時

複習字詞

①用生字詞卡片指名認讀。

②聽寫本課應掌握的詞語。聽寫後對照詞語表自我批改訂正。

突出重點,加深理解

①提出重點問題:科利亞是怎麼找到木匣的?從這件事他懂得了什麼道理?

②學生帶着這個問題認真讀書、思考。

③全班交流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④教師出示課文最後科利亞說的話。引導學生用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或自己經歷過的事例,說說對“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的體會。

⑤鼓勵學生把最後一段抄下來。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佈置作業

①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或一、二年級的小朋友聽。

②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不方便的事情,你是怎麼想、怎麼做的。準備一下,到“口語交際”時和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