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說“木葉”》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說“木葉”》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說木葉》教案 篇一

一、課文悟讀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纔會噴涌而出。一味想方方正正分析詩的人,讀詩必將是顧此失彼的折磨——詩人跳躍的思維恰是調皮的小精靈,它不守理性的規則,自然也就不會顧及跌跌撞撞的老學究。

讀林庚先生的《說“木葉”》,我首先想到這樣一段話。誠如林先生所言,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學”的解答的。馬致遠的被譽爲“秋思之祖”的曲子《天淨沙秋思》,展示了秋天夕陽下的特有的意象,表達了遊子浪跡天涯的孤獨與愁苦。曾有一位數學老師發問:什麼“枯藤老樹昏鴉”,什麼“小橋梳水人家”,什麼“古道西風瘦馬”,什麼“夕陽西下”,把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湊在一起說個啥意思呢?我無意貶責這位老師。我想,如果他讀過《說“木葉”》,定會化解心中的疑團。

林先生在這篇詩論中所給的答案是:詩歌語言富於暗示性。“這暗示性彷彿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後”,成爲一種“潛在的力量”,詩人“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於是成爲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成爲令人玩味無窮的“精妙”的詩歌語言。在吟詠之間,那些“潛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着讀者,感染啓發着讀者,讓人情思靈動,視通萬里。就比如文中所說的“木葉”,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就是“樹葉”。然而,“木”卻“具有着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着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幹,而很少會想起了葉子”,這樣,也就有了“落葉”的暗示,還有顏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着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乾燥的而不是溼潤的”。於是,“木葉”詩句便“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讀着它,甚至“彷彿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遊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之於“樹葉”一字千里的差異。

林庚先生深諳詩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詩歌創作與鑑賞的玄機,撩開了詩歌神祕的面紗。很值得一提的是,林先生沒有擺出那種“理論”的面孔來嚇唬讀者,沒有故弄玄虛地搬弄術語,而是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麗並滲透於古詩“木葉”意象的捕捉和闡釋中。這樣,讀者也會在一種“潛在的力量”的影響下,不知不覺地參悟了深蘊其中的道理,走進詩歌的殿堂。

二、亮點探究

1.詩歌的語言富於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鑑賞詩歌,不僅要品嚐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嚐言外的滋味。從課文看,“木”與“樹”的意味有什麼異同?

探究學習: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本植物的通稱。而“木”作爲“樹”的概念的同時,卻具有着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會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幹,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樣,“木”也就給人以落葉之感。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能給人以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

2.課文說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彷彿是概念的影子,成爲語言形象的潛在力量,這些潛在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結合起來,就成爲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文中說到的“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葉”有怎樣不同的意味?

探究學習:“樹葉”,“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給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的感覺;而“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乾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甚至還讓人彷彿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遊子的漂泊。“木葉”是屬於風的而不是屬於雨的,屬於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屬於沉沉的陰天,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葉”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而“落葉”,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來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淨了。

3.第4、5段是課文的中心段,文中闡釋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藝術特徵?

探究學習:“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徵:其一,“木”比“樹”更顯得單純,它彷彿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幹,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它可能是透着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乾燥的而不是溼潤的。

4.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而標題卻擬爲“說‘木葉’”,若改爲“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爲如何?

探究學習:標題若擬爲“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恐怕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標題擬爲“說‘木葉”’,文章選取古詩中的“木葉”意象作爲論題,在結構安排上由引古詩到探意蘊,先排除古詩人考慮文字洗煉的因素,再從它用於秋天的情景中探尋其含有落葉等因素,最後才觸及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問題並加以闡釋。這樣,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麗並滲透於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並逐層深入,探幽發微,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說‘木葉”’的擬題應該是本文的一個亮點。

5.課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諳詩歌妙道的學者,也是一位暢遊詩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詩人關於“木葉”的詩句,揣摩一下這對於闡發道理起了怎樣的作用。

探究學習:一是作引子,引出議論話題;二是作爲例證,使得析理有憑有據;三是調節文氣,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內涵。

三、選題設計

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爲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關“月亮”的古詩。

(2)班級交流。

(3)鑑賞研究,寫成小論文。

整體感知 篇二

1、全文談了怎樣一個文學現象?

——文學語言或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

2、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第五段。

3、請大家說說作者是怎樣闡釋暗示性的?

樹 —— 繁茂枝葉——密密層層——濃密

木——樹幹——落葉

4、回到開頭,大家回答剛纔的問題——大雁何以能表現對故鄉的思念,對親人信息期盼的情感?

①曉髮梳臨水,寒塘坐見秋。

鄉心正無限,一雁過南樓。 ——濃濃的思鄉之情

提示:大雁是候鳥,定期南飛北返,春秋遷移。秋天,大雁彷彿在奮力飛回故巢,這就容易使那些滯留外鄉,不能按期定時回家的遊子,對比自己,每每牽動起思鄉之情,生髮出無盡的鄉思、鄉情。

② 雁過也,正傷心,

卻是舊時相識。 ——思念遠方親人,期盼親人的信息

提示:我國古代有”鴻足傳書”的傳說,因爲古人與外出的親人之間難通音訊,所以又讓大雁承擔了“信使”的使命。

對以上兩句詩的理解,暗示性起了重要作用。

《說“木葉”》同步練習篇三

一、基礎部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笑靨(yè) 夢魘(yǎn) 湍急(chuān) 揣測(chuǎi)

B.復辟(bì) 癖好(pǐ) 褐色(hè) 謁見(yè)

C.城垣(yuán) 橫亙(ɡèn) 反詰(jí) 拮据(jié)

D.箴言(zhēn) 緘默(jiān) 標識(zhì) 熾熱(zhì)

2、下列各組詞語中有兩個錯別字的一組是

A.水瀉不通鬼域伎倆緝拿歸案流連忘返

B.飢腸漉漉關懷倍至度過難關貌合神離

C.伸張正義綠草如茵精兵減政相形見絀

D.跌宕起伏歌功誦德食不果腹恰如其分

3、對下列詞語意義的解釋,正確的一組是

A.出遊(出去遊歷) 出生入死(一生下來就面臨生命危險)

出醜(露出醜相)出類拔萃(超出同類之上)

B.辨別(根據特點加以區別) 別出心裁(獨創一格,與衆不同)

別緻(新奇,跟平常不同)天淵之別(比喻差別很大)

C.比照(按照,仿照) 朋比爲奸(互相勾結幹壞事)

比鄰(位置接近)比翼齊飛(爭相追逐,一同飛翔)

D.休整(休息整頓) 休慼相關(彼此間禍福相互關聯)

休想(不要想)休養生息(休息調養,恢復體力)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這種草藥能治療高血壓病,對人體又沒有任何副作用,我們屢試不爽,你還有什麼可懷疑的?

B.角色的個性鮮明,是電視劇《康熙王朝》最值得欣賞的地方。甚至連配角都栩栩如生,令人難忘。

C.儘管世界盃小組出線的前景微乎其微,“米家軍”的全體將士仍然準備再做最後一搏。

D.明星出書無可厚非,但有的書錯別字連篇累牘,簡直讓人不堪卒讀。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上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①地質工作是地下情況的調查研究工作,往往在短時間內不能產生經濟效益,容易被有些領導__________。

②凡星期天參加本系統歌詠比賽的同志__________調休一天。

③殖民主義者掠奪、擴張的野心是絕對沒有__________的。

A.輕視 一律 界線

B.忽視 一概 界限

C.輕視 一概 界線

D.忽視 一律 界限

6、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剛剛創刊的這一期《青年文學》,以大約一半的篇幅,對年輕人關注的話題進行了重點採訪和報道。

B.生活是一個宏偉的競技場,大家儘可以在那裏進行奪取勝利的較量,但必須老老實實地遵守比賽規則。

C.馬克思主義者認爲,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地前進,這是由於事物內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會種種外因所決定的。

D.這個時候不適當地澆水施肥,就會影響今後莊稼的生長。

二、閱讀部分

(一)閱讀《木葉》全文,回答文後問題。

(全文略)

詩歌的語言富於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鑑賞詩歌,不僅要品嚐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嚐言外的滋味。認真閱讀本文,回答下列問題。

7、“木”與“樹”的意味有什麼異同?

8、說說“樹葉”與“木葉”“落木”與“落葉”的意味的不同。

9、“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藝術特徵?

10、在我國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於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例如課文中的“木葉”),但也有的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裏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下邊詩詞中“梅”這一意象,表現的感情就不盡一致,試做一點辨析。古代詩歌中類似“梅”的意象不勝枚舉,不妨多找出一些,大家相互交流。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爲有暗香來。

(王安石《梅花》)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陸游《卜算子·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說木葉》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本文內容比較單純集中,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特徵,談詩歌的精微之處的表達效果,本文看似繁瑣,其實內容並不多,在結構疏理上可簡單化。爲何用“木”不用“樹”,這個問題是全文的關鍵,也是重點。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二就是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鑑賞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理解“落木”與“落葉”的不同意味,瞭解其造成的詩的意境的差別。

2.瞭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於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3.品味關鍵語句,獲得審美體驗,喚起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教學難點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徵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熟讀課文,會生字,能準確注音,排除字詞障礙。

3.學生課前認真朗讀一遍課文,提出自己最困惑、最弄不明白的一個問題,寫在紙上交給老師。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詩中有兩句傳誦千古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同學們知道這裏的“落木”是什麼意思嗎?如果他寫成了“落葉”

可不可以呢??

這節課,我們通過對詩歌語言特性的解讀來回答這個問題。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簡介作者、作品

林庚(1910—20xx)字靜希。我國現當代著名學者、詩人、文史學家。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體詩集《夜》。林庚先生歷任廈門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出版過《春野與窗》《問路集》等六部新詩集及古典文學專著《詩人李白》《中國文學簡史》等。

2.詞語積累

①嫋嫋:形容細長柔軟的東西隨風擺動。

②灼灼:形容明亮。

③熟能生巧:熟練了就能產生巧辦法,或找出竅門。

④不落於言筌:不在語言運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跡。

⑤冉冉:形容(毛、枝條等)柔軟下垂的樣子。

⑥相去無幾:互相間存在的距離不大。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1.全文可以分成幾個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麼?

提示:全文可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象,“木葉”成爲詩人筆下鍾愛的形象。

第二部分(第4—6段),說明“木葉”的兩個藝術特徵,以及爲什麼有這些特徵。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在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

2.“木”在形象上的兩個藝術特徵是什麼?

藝術特徵:

第一,“木”彷彿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

第二,“木”暗示的顏色性,使“木葉”有了落葉的微黃與乾燥之感,帶來了疏朗的清秋的氣息。

四、精讀(選讀)課文,深入感悟

1.品味探討詩句“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和“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木葉”與“落葉”的不同意味。

方法提示:

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美女妖且閒,採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乾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特徵。請同學們再結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體會一下。

2、思考:“木葉”所以是屬於風的而不是屬於雨的,屬於爽朗的晴空而不屬於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這句話怎麼理解?

剖析:杜甫《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柳永《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描寫的都是明淨爽朗的深秋季節。而“木葉”以其固有的暗示性讓人想到秋的蕭瑟,它不是飽滿的,而是乾枯的;它不是歡快的,而是惆悵的;它不是昂揚的,而是失落的。悲秋之人,無不對“木葉”感慨不已。

3、理解重點句段:“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的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彷彿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遊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

明確:“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秋天一過,一年就快完了,古人由此產生聯想併發出這樣的感嘆:人到了中年,一生也就快完了。所以古代的文人進入中年(或暮年)時,或因壯志未酬,抱負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難就;或因身處逆境,窮途末路;或因羈留異地,倍感思鄉;或因宦遊在外,思念家人。他們面對肅殺、蕭索、冷落

的秋景,一種悽然悲涼之情就會隨之而生。而我們讀者看到“木葉”“落木”之類的字眼,就會想到詩中主人公的頹然之貌、悲愴之情。

4、思考:本文僅僅是爲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徵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爲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彷彿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後。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於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爲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啓示性。

5、討論: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卻擬題爲“說‘木葉’”,若改爲“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爲如何?

明確:標題若擬爲“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而標題擬爲“說‘木葉’”,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於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爲簡單,化抽象爲形象,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

6、詩歌語言有暗示性,其實不少東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紅色代表熱情、綠色代表生命、鴿子代表和平、白色代表純潔,引導學生聯想。

思考同類文學現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瞭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課件展示:詩詞與表達情感連線。

五、藝術特色

1、結構嚴謹,環環相扣。

文章採用首句標義法,每段開頭都用一句話領起下文,容易讓讀者把握“說”的要領。

2、比較分析,說理透徹。

認識內部規律,需要敏銳的藝術眼光和嚴謹的思維邏輯。作者採用層層設疑、由表及裏的比較分析方法,使文章井然有序,讓“木葉”的藝術魅力躍然紙上。在比較分析的過程中,採用由現象到本質、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思維模式;

3、引用詩詞名句,旁徵博引。

課文旁徵博引,引用了大量不同時代、不同作者的詩句進行比較、辨析、歸納。

六、板書:

課堂總結

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裏,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遺產,更是我們的驕傲。希望同學們在今天有了審美體驗之後,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讀詩,學詩,愛詩,成爲一個個有激情,有修養的小詩人。

七、佈置作業

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的感情不盡一致。請找出一些,寫一篇300字左右的鑑賞性小論文。

《說木葉》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本文主要是學習、理解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質。

2、根據詩歌語言的特質,進行遷移,領略詩歌的精妙之處,給同學如何鑑賞詩歌提供實感。

教學過程

導入:

文學作品中,一個字精妙與否,可以決定作品是流光溢彩,還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們的古典詩詞,用簡短的幾個字,造就的卻是豐富的情感與深遠的意境。讀後滿口餘香,卻是妙處難與君說。這跟詩歌的語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們就通過《說"木葉"》一文,對中國古典詩詞語言特質作一番探幽。

整體把握課文,概括每個段落的大意。

第1段,說明從屈原《九歌》開始,“木葉”成爲詩人們筆下鍾愛的形象。文章舉了謝莊《月賦》、陸厥《臨江王節士歌》、王褒《渡河北》爲例。

第2段,說明“木葉”就是“樹葉”,但是古代詩歌中有用“樹”的,有用“葉”的,就是用“樹葉”的十分少見。大量的是用“木葉”,後來又發展到用“落木”。

第3段,說明“木葉”“落木”與“樹葉”“落葉”的不同,關鍵在於“木”字。由此可見,在詩歌中,概念相同的詞語,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區別。

第4段,說明“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徵:含有落葉的因素。從“木”所用的場合可以看出,自屈原開始把“木”用在秋風葉落的季節之後,後代詩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效果。作者把曹植詩中的“樹”的形象與吳均詩中“木”的形象作比較,“樹”沒有落葉的形象,而“木”顯然有落葉的景況。

第5段,說明“木”爲什麼有這個特徵。因爲詩歌語言在概念的背後,還躲着暗示性,它彷彿是概念的影子。“木”作爲“樹”的概念的同時,還具有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讓我們想起樹幹,而不大想到葉子,“葉”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這排斥暗示着落葉。而“樹”與“葉”的形象之間是十分一致的。作者以周邦彥的詞爲例加以說明。

第6段,說明“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徵:有落葉的微黃與乾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氣息。正因爲有這個特徵,所以《九歌》中的“木葉”才如此生動。而曹植《美女篇》中的“落葉”,是飽含水分的繁密的葉子;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中的“黃葉”,是在濛濛細雨中,沒有乾燥之感,因此都與“木葉”的形象不同。至於“落木”,比“木葉”更顯得空闊。“木葉”的“葉”,有纏綿的一面,“木葉”是疏朗與綿密的交織,而“落木”就連“葉”這個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淨了。

第7段,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在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

綜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爲三個部分。

第1至3段爲第一部分,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象,就是“木葉”成爲詩人筆下鍾愛的形象,而“木葉”形象的關鍵在一個“木”字。

第4至6段爲第二部分,說明了“木”的兩個藝術特徵,以及爲什麼有這些特徵。

第7段是小結。

“木”的藝術特徵的分析

通過對文章的理解,我們應該知道造成“木”的這個特徵的原因: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文章第五段開頭)

在文學領域,概念相同的兩個字,它們在形象、色澤、聯想意義上,可能大有區別。進入詩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段:“樹”和“木”的對比

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詩人們用"木葉"取代了"樹葉"。接下來我們看看,木葉與樹葉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空闊黃色——木: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

飽滿綠色——樹: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木”比“樹”更顯得單純,防範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

第五段:

“木”的暗示性,潛在的形象——樹幹,暗示着落葉。

“樹”則具有繁茂的枝葉,“樹”與“葉”有太多的一致。

第六段:“木”所暗示的顏色性

“樹”:褐綠色;“木”:黃色

樹葉(綠色繁潤綿密):美女妖且閒,採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木葉(微黃疏朗乾燥):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落木:空闊、洗淨

木葉:疏朗而綿密,迢遠而情深,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總結:

正是有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樹與木纔有了不同的意味,我們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葉,詩人爲何用"木葉"取代了"樹葉"。"木葉"更能體現清秋的性格:空闊,疏朗,微黃,乾燥。正有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我們的天才詩人屈原才吟出了如此動人的不朽詩句。

教學過程: 篇六

一、導入新課:

師生一起欣賞一篇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屏幕顯示):廣闊的蒼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絕世的舞蹈。然後,一個“雁字”,接着一個“雁字”。我呆在那裏,無法動彈,直到夜幕徐降,蘆葦蕩的盡頭響起了母親的呼喚聲。

年少的我,並不知這裏邊有一種民族文化哀愁。後來,我在古代名篇中,讀到了“雁陣驚寒”,頓時感到了一種徹骨的詩意。於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尋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們越來越少,“雁陣驚寒”般的名篇也很少問世……

是誰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誰,荒蕪了文化的天空,扼殺了我的詩意?……

(2007年大學聯考江蘇卷《懷想天空》)

一種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着一種生活情景的消逝,這位敏感的作者對此充滿了嘆惋和悵惘。請大家找一找古詩文中包含大雁這一美好意象句子。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一剪梅》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李清照《聲聲慢》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王灣《次北固山下》

寒塘坐見秋曉髮梳臨水寒塘坐見秋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

――唐。趙嘏《寒塘》

漁舟唱晚,響絕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王勃《滕王閣序》

這些詩句寄託着對故鄉的思念,對親人信息的期盼。但大雁何以能表現這種情感?今天我們在學習《說“木葉”》的過程中就會得到更深刻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