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蘭亭集序》教案(新版多篇)

《蘭亭集序》教案(新版多篇)

《蘭亭集序》教案 篇一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文言文單元第一篇課文,它與後面兩篇文言文都是記遊並說理的文章。《蘭亭集序》敘寫蘭亭美景,抒發人生感慨,寫景妙趣天成,說理深沉悠遠。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王羲之其書其人其事。

理解作者爲何“樂”,又爲何“痛”。

過程與方法:鑑賞寫景手法和文本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珍惜生命、有益社會”的人生觀。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經過《蘭亭集序》第1課時的學習,學生已通曉文意,但難以獨立鑑賞文本,難以理解王羲之的人生悲慨。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演示法、問題啓發式教學、情境教學法、探究法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1 鑑賞寫景手法和語言風格。

2 理解作者的人生悲慨和其中蘊涵的積極的人生觀。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組織各組學生彙報預習成果 “我瞭解到的王羲之其書其人其事”。

學生活動——各組學生課前利用網絡蒐集資料並製成幻燈片,課上向全班彙報。

設計意圖——學生課前網上搜集和篩選資料、組內彙總、代表彙報的過程可以激發學生興趣,提高人文素養,達到傳播知識與培養能力同步。

教師活動——設問1觀賞視頻後概括出作者的“樂”包括哪些內容。2作者是如何用文字“畫”出蘭亭勝景的,試描繪。請學生找出相關內容在書上勾畫作批註。

學生活動——在書上勾畫作批註,想象蘭亭美景,感悟作者的“樂”;到白板前演示自己作的批註。

設計意圖——影像將學生帶入情境;要求學生作批註,訓練學生用舊知分析文本從而獲得新知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文本的習慣,達到傳播知識與傳授學習方法同步。

教師活動——設問1作者爲何“痛”?2王羲之是個悲觀主義者麼?要求學生勾畫關鍵句、思考、作答。

學生活動——勾畫關鍵句、思考、作答;看視頻,知背景;賞雜誌,找同感;觀影像,悟人生。

設計意圖——視頻幫助學生理解當時政權的頻繁更迭和殘暴的政治迫害讓當時文人選擇了談玄悟道或放浪形骸,幫助學生理解王羲之想到他們無論選擇哪種方式生活,都在一天天走向衰老死亡,所以“痛”。電子雜誌收集古代中外作家關於“人生苦短所以應該珍惜生命、建功立業”的文字來幫助學生橫向聯繫,深入理解王羲之的“死生亦大矣”。教師設計的影像用強烈的感官衝擊引導學生樹立“珍惜生命,有益他人” 的人生觀,達到情感態度教育與價值觀引導同步。

教師活動——佈置作業即作爲“後之覽者”,讀完本文你對人生有何感悟?結合本文,寫一篇三百字以上的隨筆。教師通過網上回復加以點評指導。

學生活動——學生課下登陸教師博客,閱覽教師提供的拓展閱讀資料,寫出自己的收穫。

設計意圖——教師利用網絡博客將課堂引發的思考深化。

七、教學評價設計

1 上課之初,找出上節課學過的典型的重點的實詞、虛詞,打在幻燈片上,讓學生一齊作答,引導學生評價自己第1課時的學習成效。

2 課上彙報預習成果時,各小組間交互評分。

3 課上學生討論後發言,教師對學生的結論和得出結論的依據及時加以點評。

八、板書設計

樂———— 暢敘幽情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流觴曲水

痛————— 修短隨化

《蘭亭集序》反思

作爲教師不講公開課是不完美的,作爲青年教師不講公開課是不成熟的。

自從接受這次公開課任務以來,我的生活是充實的,是忙碌的。我要講的課題是《蘭亭集序》,首先我專研教材,把課文和課下注釋反反覆覆地看了又看,然後把教參反覆研究,接着利用電腦查找所有和本課有關的資料,最後形成自己的教學方案,並結合學生實際操作,讓同教研組的有經驗的老教師提意見,再進一步修改,如此反覆幾次,才確定下來。回首這個過程真累,但心中很坦然,因爲我對這課的內容已瞭然於心。

新課標要求《蘭亭集序》一課時搞定,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任務,我認真地做了分析。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交代盛會的時間、地點、原由,與會人物、周圍環境,以及流觴的情景,天氣好,視野廣,人心樂,盛會難得。課文中沒有生僻的字詞,學生根據課下注釋能理解文章,所以我把這部分的重點設置爲朗讀、背誦。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琅琅,齊讀、齊背、單獨背誦,加強學生的集中注意力,同時也訓練學生的記憶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在短時間內緊張起來,高效率地完成教學目標。遺憾的是,由於學生預習時間有限,僅僅把課文內容結合課下注釋通了一遍,甚至還有一些個別字詞還不大明白,課堂上給的時間不多,達到大面積背誦的目標完成的不好。在作者欣賞者詩情畫意的良辰美景時,筆鋒一收,轉向對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產生“痛”和“悲”的感情。對於沉浸在幸福之中的高中生來說,這種感情來的有點突兀,甚至有點不可思議。所以我會放慢速度,先讓學生領悟課文的具體語句,真正理解作者因何而痛。讓學生從課文的具體語句說起,再用自己的話概括。這樣反覆,學生自然就理解文章內容了,所謂的難點也水到渠成的解決了。迴歸文本,理解文本,再分析感慨,才能層層遞進的如剝筍般理解文章。真不愧是河師大附中的同學,在老師的點撥下,同學們的回答很精彩,一個又一個的回答把問題講解的很透徹,真正明白作者爲什麼借用古人的話感慨“死生亦大矣”。作者已感慨人生短暫,死生無常,爲何還要進一步“悲”呢?在這裏很容易理解到“悲觀”,所以在此插進時代背景的介紹,讓學生明白當時士大夫的人生觀,崇尚老莊思想,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思想消極,行動無爲,如海上浮萍隨波逐流。此時再問“悲”什麼就有來由了。通過和古人的溝通產生共鳴,都深知人生短暫,世事無常。而對當時士大夫“一死生,齊彭殤”的思想給予批判,同時暗示自己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悲嘆人生短暫,努力大有作爲。且不必說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也不必說毛澤東的“人生易老,天難老”,就是雷鋒也說過“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爲人民服務之中去”。在當時王羲之能發出如此的感慨,不應看做是消極思想,而是積極的,難能可貴的。同時也給學生上了一課,怎樣把握有限的青春,讓生活更精彩。這其中滲透着思想教育,情感教育。

蘭亭集序 篇二

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生平及文學地位;

2.流暢地翻譯全文,並能背誦;

3.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把握文章的主旨;

4.指導學生探索生活的意義及生命的價值。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裏種過蘭花。儘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於有了王羲之的,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二、作者介紹

學生讀註釋(1)。教師補充: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時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書聖”的美稱。他不僅長書法,也長詩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風格瀟灑放脫。書法作品《蘭……》最爲有名,它被後世評論者譽爲“行書第一”,那麼它到底是什麼樣的面貌呢——請看插圖。古人評價:“飄如遊雲,矯如驚龍。”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只可惜,我們看到的只是臨摹本,其真跡已經失傳。據說被李世民帶到地下了。王羲之的詩文以《蘭……》最出色。從註釋我們已經知道,它是詩歌集子的序。《蘭亭集》的內容又是什麼呢——請看93頁的補白。集子中的詩文藝術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卻膾炙人口,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它吧。

三、課文誦讀

配樂朗讀(教師範讀)。讀後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後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最後學生齊讀。

四、疏通字詞

1.重要詞語;2.練習三,並補充:所以(所以遊目騁懷,所以興懷)、一(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爲虛誕,其情一也);3、成語及常用語

五、佈置作業

1.反覆朗讀課文,力求背誦;2.練習一;3.如何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二、朗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瞭解序的體裁特點

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後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容多是介紹書的內容和特色、成書經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爲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  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由樂而生痛,由痛而生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 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第一部分:點敘宴集盛況(樂)

第二部分:抒發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課文分析

1.逐句請學生試講,教師訂正、補充。

2.  重點語句賞析

(1)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麼特徵,與作者的情有何關係?

文章寫蘭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徵,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之間,綠樹成映,鮮花吐豔,但在作者筆下,所有濃豔之物皆不見蹤影,唯山、水、林、竹、天、風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繪竹,言其“修”而舍其綠;寫水,言其“清”而舍其碧;敘氣候,亦“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而已。一切盡顯淡雅,而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觀反照。東晉之時,玄學盛行,名士們對山水的欣賞,不僅“目寓”,而且“神遊”,到自然中去,並認真觀察思考,不只是怡情養性,還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樂也”句“樂”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從字面上看來,“樂”的具體內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環境幽雅,三是氣候宜人;但更深層次的“樂”在於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對大自然的一種領悟,“觀宇宙之大”,“察品類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置身於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兩忘達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豈不痛哉”是緣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極寫宴集之樂後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蘭亭宴集,自然快樂,但終有期限,聚會難而短,分離易而長。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內”,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靜或動,“暫得於心”,但隨着時境的變化,心境也隨之而發生變化,“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樂”亦“痛”之中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懷?

本文由“樂”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寫景、寫事、寫情,以一“樂”字作統領,然後寫宴集之後的感慨,以一“悲”字爲核心。由“樂”而“悲”,看似突兀,但卻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頓生感慨;隨着時光流逝,生命也終有盡期,感慨之餘,產生傷感,“悲”隨之而生。作者將目光上移至古人,從古人留下的文章來看,古人亦爲人生的變化而興嘆,因此斥莊子“一死生,齊彭殤”爲虛妄,再將目光移至未來、推想後人,未來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錄其所述”併爲之作序,目的在於引起“後之覽者”的感慨與共鳴,能夠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觸,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與前文的“樂”遙相照應,形成一個整體。

3.本文的語言特色:

東晉文壇盛行駢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爲主,駢散結合,樸素自然而又錯落有致。

五、小結

我認爲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並不等於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爲亂世英雄。正是因爲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着,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着其裏”,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着的努力。

蘭亭集序 篇三

《教學目標 》

1.學習作者敢於衝破時俗,否定當時流行的莊子“一死生,齊彭殤”觀點。

2.體味本文敘議結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積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實詞。

《學習重點》

仔細揣摩本文景與情的關係。

《教學過程 》

(-)研讀步驟

步驟一:課前預習。

1.查字典,解決生、難字的讀音,能順利誦讀;

2.查註釋,疏通文意,掌握課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

3.瞭解與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

步驟二:課文分析。

1.體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寫作風格;

2.體味本文迴環曲折地抒發感情的特點。

(二)問題探究

1.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麼特徵,與作者的情有何關係?

文章寫蘭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徵,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之間,綠樹成映,鮮花吐豔,但在作者筆下,所有濃豔之物皆不見蹤影,唯山、水、林、竹、天、風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繪竹,言其“修”而舍其綠;寫水,言其“清”而舍其碧;敘氣候,亦“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而已。一切盡顯淡雅,而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觀反照。東晉之時,玄學盛行,名士們對山水的欣賞,不僅“目寓”,而且“神遊”,到自然中去,並認真觀察思考,不只是怡情養性,還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樂也”句“樂”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從字面上看來,“樂”的具體內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環境幽雅,三是氣候宜人;但更深層次的“樂”在於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對大自然的一種領悟,“觀宇宙之大”,“察品類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置身於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兩忘達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豈不痛哉”是緣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極寫宴集之樂後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蘭亭宴集,自然快樂,但終有期限,聚會難而短,分離易而長。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內”,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靜或動,“暫得於心”,但隨着時境的變化,心境也隨之而發生變化,“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樂”亦“痛”之中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懷?

本文由“樂”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寫景、寫事、寫情,以一“樂”字作統領,然後寫宴集之後的感慨,以一“悲”字爲核心。由“樂”而“悲”,看似突兀,但卻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頓生感慨;隨着時光流逝,生命也終有盡期,感慨之餘,產生傷感,“悲”隨之而生。作者將目光上移至古人,從古人留下的文章來看,古人亦爲人生的變化而興嘆,因此斥莊子“一死生,齊彭殤”爲虛妄,再將目光移至未來、推想後人,未來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錄其所述”併爲之作序,目的在於引起“後之覽者”的感慨與共鳴,能夠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觸,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與前文的“樂”遙相照應,形成一個整體。

5.本文的語言特色:

東晉文壇盛行駢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爲主,駢散結合,樸素自然而又錯落有致。

(三)[能力訓練]

1.選出下列詞語中加橫線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組:( )

A.癸(ku)醜 修禊(al) 流殤fallozls) 遊目騁(汕ellg)懷

B.激湍(tuAn) 形骸(hi) 嗟(仰)悼 感慨系(if)之

C.蓬蒿(h則) 管絃(d加) 虛誕(dbo) 趣舍萬殊

D.悲夫(fo) 鋒鏑(df) 甕牖(…加) 度長挈( )大

2.選出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用法不同的一句:

(1)

A.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B.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

C.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軼麗

D.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2)

A.信可樂

B.煙濤微茫信難求

C.信義著於四海

D.謂爲信然

(3)

A.引以爲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B.鑄以爲金人十二

C.南取百越之地,以爲桂林、象郡

D.酈元以爲下臨深潭,微風鼓浪

(4)

A.所以遊目聘懷,足以極視聽之娛

B.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C.所以動性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D.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3.閱讀下列文字,回答文後的問題。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所寄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變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

(1)選出有通假字的一項:( )

A.晤言一室之內

B.雖趣舍萬殊

C.死生亦大矣

D.不能喻之於懷

(2)下列句中加橫線字解釋有誤的項是:( )

A.夫人之相與 與:結交

B.曾不知老之將至 曾:曾經

C.向之所欣 向:過去

D.未嘗不臨文嗟掉 臨:面對

(3)“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翻譯“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一句。

蘭亭集序 篇四

教學目的

一、指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作者對人生重大問題的深切感慨。

二、指導學生體會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寫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三、指導學生品味本文精練優美、樸素清新的語言。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

二、在教學過程 中,應重視朗讀環節,指導學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三、結合課後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一)、(二),應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四、利用預習效果教學,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義的講解,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主要採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師適當點撥。

五、介紹閱讀課外文學作品《騰王閣序》,比較兩文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培養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水平。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簡介作家作品,引導學生參看書下注釋(1),教師可補充以下內容:王羲之,有“書聖”之稱,也長於詩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風格瀟灑放脫。王羲之曾經一度做官,他關懷國事,在政治上曾有積極用世的一面,後辭官歸田,以山水爲娛,好服食養性,胸懷曠達,爲時人敬重。

“序”是一種文體,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時,常一同賦詩,詩成後公推一個作序,《蘭亭集序》即是膾炙人口的詩序名篇,其思想和辭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從中可以看出東晉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養、精神狀態和文學造詣。

二、朗讀

1.教師範讀。要求學生注意聽清文章語氣、節奏和讀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學生讀準下列生字:

癸(guǐ)醜 修楔(xì) 流觴(shāng) 遊目騁(chěng)懷 趣(qū)舍萬殊 齊彭殤(shāng)

2.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在預習初讀的基礎上,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3.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閱註釋,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預習時不能解決的字詞句,教師答疑或學生討論。應特別強調理解“俯仰”一詞在文中的意義,“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的句子含義。

三、整體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討論: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麼?(分別用六個字來概括。)學生髮言後,明確本文層次,板書:

(一)記敘蘭亭盛況;

(二)抒發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討論第一段內容

完成課後練習(一)中的(1),教學的同時要求學生試背誦。

提問:本段共有六句話,作者是如何記敘這次蘭亭聚會的盛況的?指名學生依次朗讀每一句的內容,然後概括出每句話的內容要點。板書明確:

(一)記敘蘭亭盛會:

(1)時間:“永和……癸丑……暮春……”

地點:“……蘭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羣賢……少長……”

(3)環境:“此地有……,又有……” ,

(4)活動:“引以爲流觴曲水……”

(5)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6)感受:“……信可樂也。”

講析過程中,給定短暫時間強化記憶,然後指名學生根據板書內容提示,試背誦。

討論:這段文字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學生髮言後,明確:寫景抒情,敘議結合。如敘說“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緊接着引申而論“雖無絲竹之盛,……亦足以暢敘幽情”;下面也同樣是敘議結合:“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由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得出這樣的結論:“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討論:這段話語言有什麼特點?

教師明確:記敘性文字言簡意賅,如開頭總敘,只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表現出高超的語言技巧;寫景的文字精練優美,樸素清新。

五、佈置作業

1.背誦第一段;

2.預習思考:作者是如何圍繞樂憂生死等人生重大問題展開議論的?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第二課時

一、集體背誦第一段

簡要複習第一段內容,導人新課。

二、討論第二段內容

1.教師領讀或學生齊讀。

2.“俯仰”一詞在這一段中兩次出現,意思是否相同?引導學生參看註釋,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

3.本段教學有一定難度,應先指名學生串講大意。

4.提問:這段話作者是圍繞什麼主題展開議論的?是如何逐步展開的?學生髮言後,明確:作者承上文的“樂”字,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感慨。

5.結合課後練習(一)中的(2),討論這段話的議論與上一段的敘事有何聯繫。講析:首句“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羣賢畢至,少長鹹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觀宇宙之大,俯察晶類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開一步的說法。下面承此句論述了兩種人:一種是“晤言一室之內”倦於涉獵遊玩的,一種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們雖然“取捨”“靜躁”不同,但當“欣於所遇”時都是“不知老之將至”的,隨着時間的推移,又都是情隨事遷,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無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書: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或晤言一室之內(靜)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於所遇(快然自足) 情隨事遷(感慨系之)

況修短隨化 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6.齊讀。指導學生在板書提示下試背誦。

三、討論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後人感懷。

1.指名學生朗讀。

2.討論:結尾部分從“臨文嗟悼”說到“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發言後,明確:這段議論中飽含感情,寫出了閱讀昔人興感之作時內心苦悶傷感與古人產生共鳴。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的觀點,認爲“有生就有死”,對於生死說得如此痛切,雖有悲觀消極情緒,但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批判了老莊哲學中的虛無主義世界觀。

3.如何理解這篇書序行文的巧妙?學生討論後明確:作者寫供後人閱讀的《蘭亭集序》,卻先寫閱讀昔人興感之作,由“今之視昔”想到“後之視今”亦是如此,爲使後人也對今天的所爲所思“興懷”,所以“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後之覽者”也會“有感於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後人有感串聯起來,巧妙地交代了詩集的由來,說明了編集的目的。

4.全班齊讀。

四、歸納總結

本文先繪聲繪色地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接着敘志抒懷,抒發了對人生的無限感慨。語言清新樸實,敘議結合,在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充斥文壇的當時,顯得尤爲可貴。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後練習三。

3.比較閱讀:課外閱讀《騰王閣序》,比較與本文在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