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蘭亭集序教案精品多篇

蘭亭集序教案精品多篇

《蘭亭集序》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文章寫景言情時的重點文言詞語,感受文字之美。

能力目標理解作者情感變化及暗含的生命哲理,欣賞文學之美

情感目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人生觀,領悟文化之美。

教學重點:

文本的情感脈絡與滲透的生命價值觀。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的“痛”與“悲”

教學方法:

朗誦法點撥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蘭亭集序》背景音樂、《生命的感動》視頻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情境創設:

背景音樂《平湖秋月》,課件背景,高天,蘭亭課題

01

導入:播放視頻《生命的感動》

剛纔視頻的標題叫《生命的感動》,畫面中的無臂少年叫劉偉,他用雙腳演繹了生命的精彩。

其中的一句“要麼死,要麼精彩的活着”讓人震撼。

1600多年前,也有這樣一個人,在一次蘭亭集會上,藉助一篇序文,以超越歷史的眼光審視生命。

他是?(王羲之)。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蘭亭集序》。看看他眼裏的生命及對生命的思考。

02

誦讀,體會文本之美

1、疏通字詞字音,大家預習過課文,是否還有誦讀或者字詞句特別理解困難的地方。

2、《蘭亭集序》全文只有324個字,可是預習中我們會發現,文字中情感跌宕起伏,作者在文中有哪些情感變化?找出關鍵句,簡單講解(板書:樂痛悲)

3、王羲之爲我們留下了千古美文,哪位同學願意用你的聲音爲我們留下一段難忘的回憶。

注意情感變化,學生範讀。(配樂)

03

品讀,“蘭亭之樂”中感受生命的活力

王羲之告訴我們蘭亭修禊,信可樂也。蘭亭之樂,樂在何處?

爲讓大家理解文本,老師設計了一個小小的活動。

活動1:女生讀一二段,男生在句號後加“信可樂也”

品味樂在何處?

找到所寫內容共同點:充滿生命的活力(板書)

04

品讀,“蘭亭之痛”中審視生命的無奈

師:沐浴在三月暖和的春風中,王羲之遠望高山,近觀竹林,徜徉山水,感受到天地萬物充滿生機與活力,真是一件樂事,就如今天我們有緣相聚在這個寬敞明亮的教室裏,共享蘭亭之美,信可樂也。可是下課後呢,再以後呢?美好就只能在回憶裏。王羲之從生命的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思考,於是有了“痛”。下面我們一起用填句子的方式來品味“蘭亭之痛”

活動設計2:填句

歸納:由——(原文)———,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於是產生了痛感。

明確:由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過程的短暫,於是產生了痛感。

由況修短隨化,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長短的被動,於是產生了痛感。

由終期於盡,王羲之思考到了生命結局的悲劇,於是產生了痛感。

師:面對滿眼充滿生機的自然生命,王羲之想到了生命的短暫,長短的被動,結局的悲劇這些無奈的現實,不禁“痛”從中來,“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板書:生命的無奈)

有感情地齊讀第二段。

05

品讀,“蘭亭之悲”中領悟生命的困惑

第四段中一聲“悲夫”讓我們頓時感受到王羲之心中沉甸甸的“悲”感,他到底爲誰而悲?悲什麼?緣何而悲?悲的結果怎樣?接下來,我希望大家聯繫前後文,認真思考討論“悲夫”前面的文字。

活動3:研討

王羲之爲誰而悲?悲什麼?緣何而悲?悲的結果怎樣?

明確:爲誰而悲?昔人、時人、後人

悲什麼?生命的短暫,生命的困惑

緣何而悲?(社會政治背景)

悲的結果怎樣?留下美文“故列敘時人———”。齊讀

小結:其實在老師看來,“悲”字的構造告訴我們,非心所願即是悲,違背心願,故而傷心,想青春永駐,可朝如青絲暮成雪。明明知道生命短暫,可又無可奈何,大家想想,無論古人今人來人,哪個人心中不藏有這樣的困惑,這樣的傷悲呢?(板書:生命的困惑)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作者對人生重大問題的深切感慨。

2、指導學生體會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寫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導學生品味本文精練優美、樸素清新的語言。

【教學設想】

1、安排兩課時。

2、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朗讀環節,指導學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3、結合課後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1、2,應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4、利用預習效果教學,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義的講解,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主要採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師適當點撥。

5、介紹閱讀課外文學作品《騰王閣序》,比較兩文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培養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水平。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簡介作家作品,引導學生參看書下注釋①。

教師可補充以下內容:

王羲之,有“書聖”之稱,也長於詩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風格瀟灑放脫。王羲之曾經一度做官,他關懷國事,在政治上曾有積極用世的一面,後辭官歸田,以山水爲娛,好服食養性,胸懷曠達,爲時人敬重。

“序”是一種文體,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時,常一同賦詩,詩成後公推一個作序,《蘭亭集序》即是膾炙人口的詩序名篇,其思想和辭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從中可以看出東晉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養、精神狀態和文學造詣。

二、朗讀

1、教師範讀。

(要求學生注意聽清文章語氣、節奏和讀音。)

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學生讀準下列生字:

齊彭殤(shāng) 趣舍萬殊(qū) 流觴(shāng) 癸(guǐ)醜 遊目騁懷(chěng) 修禊(xì)

2、學生齊讀。

(要求讀準字音,在預習初讀的基礎上,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3、默讀全文。

(要求學生參閱註釋,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預習時不能解決的字詞句,教師答疑或學生討論。應特別強調理解“俯仰”一詞在文中的意義,“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的句子含義。 )

三、整體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討論: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麼?

(分別用六個字來概括。)

學生髮言。

明確本文層次。

板書:

1、記敘蘭亭盛況

2、抒發人生感慨

3、交代作序目的

四、討論第一段內容

完成課後練習(一)中的⑴,教學的同時要求學生試背誦。

1、提問:本段共有六句話,作者是如何記敘這次蘭亭聚會的盛況的?

(指名學生依次朗讀每一句的內容,然後概括出每句話的內容要點。)

板書明確:

記敘蘭亭盛會:

1、時間:“永和……癸丑……暮春……”

地點:“……蘭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羣賢……少長……”

3、環境:“此地有……,又有……”

4、活動:“引以爲流觴曲水……”

5、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6、感受:“……信可樂也。”

(講析過程中,給定短暫時間強化記憶,然後指名學生根據板書內容提示,試背誦。)

2、討論:這段文字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學生髮言。

明確:寫景抒情,敘議結合。如敘說“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緊接着引申而論“雖無絲竹之盛,……亦足以暢敘幽情”;下面也同樣是敘議結合:“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由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得出這樣的結論:“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3、討論:這段話語言有什麼特點?

教師明確:記敘性文字言簡意賅,如開頭總敘,只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表現出高超的語言技巧;寫景的文字精練優美,樸素清新。

五、佈置作業

1、背誦第一段。

2、預習思考:作者是如何圍繞樂憂生死等人生重大問題展開議論的?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第二課時

一、集體背誦第一段

簡要複習第一段內容,導人新課。

二、討論第二段內容

1、教師領讀或學生齊讀。

2、“俯仰”一詞在這一段中兩次出現,意思是否相同?

(引導學生參看註釋,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

3、本段教學有一定難度,應先指名學生串講大意。

4、提問:這段話作者是圍繞什麼主題展開議論的?是如何逐步展開的?

(學生髮言。)

明確:作者承上文的“樂”字,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感慨。

5、結合課後練習(一)中的⑵,討論這段話的議論與上一段的敘事有何聯繫。

講析:首句“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羣賢畢至,少長鹹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觀宇宙之大,俯察晶類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開一步的說法。下面承此句論述了兩種人:一種是“晤言一室之內”倦於涉獵遊玩的,一種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們雖然“取捨”“靜躁”不同,但當“欣於所遇”時都是“不知老之將至”的,隨着時間的推移,又都是情隨事遷,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無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書:

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或悟言一室之內 (靜)

或放浪形骸之外 (躁)

欣於所遇 (快然自足)

情隨事遷 (感慨系之)

況修短隨化 死生亦大矣 (豈不痛哉)

6、齊讀。

(指導學生在板書提示下試背誦。)

三、討論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後人感懷:

1、指名學生朗讀。

2、討論:結尾部分從“臨文嗟悼”說到“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發言)

明確:這段議論中飽含感情,寫出了閱讀昔人興感之作時內心苦悶傷感與古人產生共鳴。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的觀點,認爲“有生就有死”,對於生死說得如此痛切,雖有悲觀消極情緒,但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批判了老莊哲學中的虛無主義世界觀。

3、如何理解這篇書序行文的巧妙?

學生討論後明確:作者寫供後人閱讀的《蘭亭集序》,卻先寫閱讀昔人興感之作,由“今之視昔”想到“後之視今”亦是如此,爲使後人也對今天的所爲所思“興懷”,所以“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後之覽者”也會“有感於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後人有感串聯起來,巧妙地交代了詩集的由來,說明了編集的目的。

4、全班齊讀。

四、歸納總結

本文先繪聲繪色地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接着敘志抒懷,抒發了對人生的無限感慨。語言清新樸實,敘議結合,在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充斥文壇的當時,顯得尤爲可貴。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後練習三。

3、比較閱讀:課外閱讀《騰王閣序》,比較與本文在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

《蘭亭集序》教案 篇三

《蘭亭集序》反思總結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爲書法作品,歷來爲人推崇,被尊爲“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其實,作爲入選教材,文章也是文辭優美,識見高遠,至今膾炙人口,熠熠生輝。而作爲一篇文言文來教學,如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妥善處理好文言關係,打破傳統機械的先“言”後“文”教學模式,卻值得探討研究。我的這節課是《蘭亭集序》的第一課時。主要學習內容是文章一二兩段,解決的是三個問題:一是瞭解作者及其創作的緣由,瞭解書序的相關知識;一是掌握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一是體會作者的感受及寫作的特點。

本節課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到一節課下來大家的學習情緒沒能調動起來,課堂氣氛不是很好,原因當然有很多,有學生預習不夠,也有老師備課上的問題,比如在解決字詞這一塊學生就很被動,感受作者的的感受的時候也不夠深刻。

基於此於是我參照新課標精神嘗試改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在教學中多讓學生去讀,多讓學生去說去感受。

首先加強誦讀,多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適當時候才做點撥。

第一遍聽讀: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讀錯誤。勾畫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讀完後討論。

第二遍自讀:自由誦讀第一自然段,讀出自我體驗。

第三遍誦讀:齊讀,從每一段中找出一個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悟讀:帶着感情誦讀,在朗讀中分別體現出歡樂、痛惜、悲傷的感情。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歡樂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爲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爲何而悲?

採取誦讀的教學方法後,我發現,許多過去需要講解的知識在誦讀中就解決了。在誦讀中去感受“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三句話中的情感就跟自然了。“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終身受益不盡。” 誦讀是文言文學習的金鑰匙。

其次我更加強了學生的動手和思維能力的訓練,比如以填表格的形式完成一二段內容的教學,並對其進行了分析和總結,還讓學生自己在本節課結束前總結歸納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爲自動學習,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我想:只要我們教師能夠逐漸培養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就一定能將古文課上得有滋有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實踐探究更實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