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中語文《涉江採芙蓉》教學教案2023(多篇)

高中語文《涉江採芙蓉》教學教案2023(多篇)

《詩》之《涉江採芙蓉》教案 篇一

教學過程

一、文學常識(結合註釋瞭解)

《古詩十九首》是樑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覆言。初無奇闢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如此之高,而後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積累要點:

1、是東漢一批文人五言詩的選輯。南朝梁代的文學家蕭統(梁武帝蕭衍的長子,太子。531年三月,遊後池,乘船摘芙蓉,姬人盪舟,落水後被救出,傷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諡昭明,世稱昭明太子。主持編撰的《文選》又稱《昭明文選》。)將風格相近的十九首詩合在一起,收入其《文選》並題爲《古詩十九首》,詩歌沒有題目,一般以每首詩的第一句爲題目。

2、劉勰《文心雕龍》譽之爲“五言之冠冕”,鍾嶸《詩品》稱之爲“天衣無縫,一字千金”。

二、範讀課文,正音,圈點重點字詞

三、合作探究

1、詩歌表達的情感是一種怎樣的情感?

憂傷之情,痛苦惆悵之情。

2、到底是誰思念誰?本詩的抒情主人公是男性還是女性?

“所思在遠道”——妻子思念丈夫。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丈夫思念家鄉的妻子。

因此,本文抒發的是分居兩地的夫妻相互思念的“憂傷”之情。

注:朱光潛認爲是女性,這詩可納入“閨怨詩”範疇。

3、詩歌中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麼?其目的是什麼?

方式:採芙蓉。

目的:“遺”遠方的丈夫。

附錄:相思·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賞析:後兩句曲筆,本來是自己思念對方,卻寫願君多采擷,用此物來寄託相思。將感情寫得含蓄深沉而委婉。

4、“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一句在詩歌中有什麼作用?

側面烘托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蘭草,又名蘭花,是中國的特產,因此又名“中國蘭”,是“中國十大名花之首”。價格十分昂貴,成都溫江區第三屆蘭花節覽中最貴、也是最神祕的一盆蘭草“天逸荷”據說是價值在2000萬左右,有人出了1500萬都沒有賣。

5、三、四句在詩歌中有什麼作用?

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爲表現抒情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轉變爲黯然銷魂做鋪墊。

6、分析詩歌最後兩句所表達的情感。

一是黯然痛苦的心情,二是彼此深摯篤厚的愛。

7、這首詩最明顯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1)意境高潔清幽(2)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積累文學常識;

2.學會朗讀五言詩,運用想象和聯想能力描摹詩歌畫面;

3.理解詩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和思想內涵。

【教學重點】

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教學難點】

多角度解讀詩歌

學生分析】

由於教師長期按傳統模式教授詩歌,對內容機械講解,原本優美精緻的詩詞常被講得枯燥乏味,味同嚼蠟,教師變成了生物系講解剖學的學者,賞析詩詞變成了將一首首詩詞“五馬分屍”,原本營造的典雅絕美意境也變得支離破碎。學生對鑑賞詩詞興趣並不高,對詩詞的學習僅停留在翻譯詩句,背誦詩句就完成任務的認識上。故而教師首要的任務是激發他們的熱愛之情,才能進入詩境,鍛鍊想象能力,與詩歌發生共鳴。

【教學內容分析】

本詩是一首反映遊子羈旅異鄉的遊子詩。大意是講,一個人去採蓮,想把美麗的蓮花送給思念的人,結果因爲路太遠沒送出去,想到以後也不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很傷感。看起來比較簡單,語言質樸無華,沒有多少生僻字和難以理解的難句子,如未璞之玉,藏秀於其中。泛泛而讀,如同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反覆咀嚼賞鑑,則回味無窮,始覺甘如飴。故要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激起審美體驗的靈感。

【教學過程】

一、導語(通過多媒體展示豐富多彩的古典遊子詩之名句。訓練拓展遷移能力,用類比法鑑賞詩歌)

中國古典詩詞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其中反映遊子羈旅異地他鄉,思戀故鄉和親人的“遊子詩”不在少數,宛如詩壇一支奇葩,散發着別樣的藝術光彩。下面回憶背誦並簡單賞析以前學過的遊子思鄉詩。如李白的《靜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寫了詩人因看見明月引發思鄉之情。又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借蕭瑟悲涼的秋景塑造了一個漂泊異鄉孤苦伶仃寂寞惆悵的詩人形象。

二、朗誦?(師朗誦,學生朗誦。培養朗誦五言詩的基本能力,掃除讀音障礙)

1.先講朗讀方法,注意斷句和朗讀的語氣。斷句:五言詩一般爲二三字格式或者二一二字格式。教師示範。不可讀成蘇軾的豪放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那樣大氣磅薄正義凜然。因本詩是遊子思親詩,最後一句直接畫龍點睛,寫出“憂傷以終老”,那種相知相愛不能相守的別離之情應該是很悽楚的。故應該怎麼讀才能表達這種語氣呢?(緩慢,悠長,低婉,哀傷的語氣)

2.再聽老師朗誦。字音:遺讀wèi?贈與,送給,如遺之千金。

3.再聽學生集體朗誦,自由朗誦。點評。

三、用自己的話簡單複述一下本詩的大致情節。

明確:一個人去採蓮,想把美麗的蓮花送給思念的人,結果因爲路太遠沒送出去,想到以後也不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很傷感。

結構思路:採花——送花——望鄉——思親

四、品析鑑賞詩歌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情感。

1.第一、二句: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選擇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起什麼樣的作用?

明確:“芙蓉”“蘭澤”“芳草”“江”等意象。描述了涉江採摘芙蓉的美麗優雅迷人的情景,營造的是輕鬆歡快的氛圍。可聯繫《荷塘月色》裏引用的梁元帝的《採蓮賦》的描寫採蓮的盛況,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着小船,唱着豔歌去的。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有異曲同工之妙。

“芙蓉”“蘭澤”“芳草”等意象,用環境描寫側面烘托詩人情懷的高雅,感情的純潔、美好。

補充說明蓮花的意象:《愛蓮說》(宋)周敦頤?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第三、四句: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主人公表達情感的方式是什麼?花送出沒有?想象主人公情緒發生怎樣的變化?使用了什麼樣的藝術手法?

明確:摘花欲贈送親人。可花沒送出去。由作者自問自答可看出他的情緒悄悄地由歡欣轉爲失落,爲後文的黯然神傷作鋪墊。

用了以樂景襯哀情的手法。用美好熱鬧歡快的場景來襯托人的悽清心境。王夫之:“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3.第五、六句: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展開想象的翅膀,用文學的語言描述一下畫面的內容。?

明確:畫面感鮮明強烈。展開想象的翅膀,我們似乎能看見在美麗的荷花,歡樂的人羣背後一個主人公正孤單憂愁地站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的方向張望,可是展現在他面前的是山水迢迢路遙遙。

4.第七、八句: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情感:黯然憂傷和兩個彼此相愛之人的真摯深厚的情義。因愛之深,故思之切,故痛之刻骨銘心,故才憂傷以終老。

五、此詩的主要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本詩主要採取了什麼表達手法?(歸納能力)

明確:遊子思念愛人、家鄉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以樂景襯哀情。

心情變化:輕鬆歡樂——樂極生悲——憂從中來——愁苦綿綿

六、討論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誰?合理想象,創設情景,談談自己的觀點和依據。

A.是男主人公。本詩全爲實寫,寫他採花送花望鄉思人。

B.是男主人公。但前四句是他想象家鄉的情人在採蓮,並思念他的情景;後四句則是他自己在想心事。故前虛寫,後實寫。

C.是女主人公。前四句是女子在採蓮。後四句是她想象外地的男子正在思念她。

七、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訓練拓展遷移,對比閱讀的能力)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關於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爲是“遊子思歸鄉”,有人認爲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爲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答:遊子思歸鄉:一、二句是遊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遊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後兩句遊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

思婦盼歸人: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遊子;最後兩句寫思婦設想遊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

二者兼有:全詞以遊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情思。

八、作業

背誦詩歌,並將詩歌改寫成一篇優美的百餘字的散文。(訓練記憶能力,寫作能力)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 篇三

一、設計思想

詩歌教學重在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賞鑑能力,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因此本課設計着重抓住學生的思維特點,找準切入點,從讀詩、品文、賞情、悟法入手,緊扣“四個一”,在教學中滲透激趣、感知、探究、拓展等多種語文思想,真正引領學生進入高中的古代詩歌鑑賞領域。

二、教材分析

《涉江採芙蓉》是新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第二單元《古詩三首》中的一首。《古詩十九首》多是文人創作的詩歌,在中國古代詩歌的藝術手法上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這首五言詩無論是在藝術上,還是在思想上都已經達到了十分純熟的境界,是一篇指導學生鑑賞古代詩歌的極好範文。

三、學情分析

學生剛進入高中的古代詩歌鑑賞,對其要求及方法還很陌生,尤其前三課不是太簡單(如《詩經》篇章),就是太難(像《離騷》),或是太長(如《孔雀東南飛》),都只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古代詩歌的特點,這首詩歌纔開始真正引領學生進入高中的古代詩歌鑑賞領域。新課標鼓勵學生作個性化解讀,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就此作些探索。

四、教學目標:

①通過朗讀教學,逐層深入地把握詩歌的情感。

②運用聯想和想象描摹詩歌中的藝術畫面,進而揣摩詩歌的意境。

③引導學生從意象領會詩中高潔的情懷,從而培養學生高雅的情趣和高潔的品格。

五、教學重點、難點

①抓住詩歌意象把握詩歌情境,培養學生詩歌鑑賞能力。

②通過朗讀和探究,揣摩詩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變化。

六、教具、課時安排:多媒體課件一課時。

七、教法學法:

這篇課文,主要採用“激趣——感知——探究——拓展”的教學模式完成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聽、讀、思、議、寫的學習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以提高學生詩歌鑑賞能力。

八、教學過程:

(一)一個故事的導入,營造氛圍

播放《紅豆生南國》的曲子,在音樂的背景中教師開始講述“紅豆”的故事——(相傳,古時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於高山上的大樹下祈望;因思念邊塞的愛人,哭於樹下。淚水流乾後,流出來的是粒粒鮮紅的血滴。血滴化爲紅豆,紅豆生根發芽,長成大樹,結滿了一樹紅豆,人們稱之爲相思豆。因此古人常用它來象徵愛情或相思),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出王維《紅豆》一詩,解析紅豆是思念的象徵,所以人們採擷它寄託相思之情。藉以引出在古詩中,詩人常以物寄情,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詩十九首》中的名篇《涉江採芙蓉》去體會主人公借物寄情的方式,看他以何寄情,所寄何情。

(二)文學常識積累

《古詩十九首》是樑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

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覆言。初無奇闢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西漢)古詩,皆在其下。”(注:教師要對此進行淺析,讓學生初步體會到《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價值。)

(三)一種深情的朗讀(主要解決下面兩個任務),初步把握情感。

1、文意疏通,引導學生翻譯詩歌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1)直接抒情的詞或句。

明確:憂傷

(2)詩中誰在憂傷?(啓發學生從多角度闡釋自己的觀點)

明確:

A遊子在憂傷——這是一首遊子思念家鄉及親人的詩歌。

(首句說遊子採摘香花芳草欲送給對方;次說所思的人身在遠方,心願難遂;最後說人各一方,憂傷難遣。)即:採蓮人、送蓮人、思鄉人同爲一人——遊子

B一種相思、兩地憂傷

閨中女子採摘芙蓉想要寄給“所思”的男子,同時推己及人想象那位男子也在“還顧望舊鄉”思念自己,他發出“長路慢浩浩”欲歸不得之嘆。這樣理解與下文“同心而離居”一句相應,相思是兩個人共同的感受。即:採蓮人與送蓮人爲女子,思鄉人是女子所想、所思的遊子。

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一種相思、兩地憂傷”的情境,可做相應的拓展延伸,如: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讓學生明確這種推己及人的想象在古代詩歌中的作用。

小結:詩中把客觀實際與主觀想象完美結合,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虛實結合的手法,其作用是使情感更濃郁。

教師總結:至此,學生已經初步把握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情感。播放朗讀音頻,讓學生來深入品味詩歌的情感。

(四)一類人、景、物關係的探究(主要完成下面兩個任務),深入掌握主旨。

1、物與人的關係

(1)詩歌中提到了哪些意象?

明確:芙蓉、蘭、芳草

(2)這些意象有何特徵?

(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瞭解這些意象的特徵,可以引出相應的實例。)

如:“芷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爲窮困而改節”。——孔子

“制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離騷》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愛蓮說》

物(意象)人

蘭————孔子

芙蓉————屈原

蓮————周敦頤

小結:這些意象所表現出來的特徵,與人物的內在品質相關。由此也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想,詩歌中所選用的意象和主人公的品質也存在着聯繫。

教師歸納:詩歌中意象的總體特徵是美好的,能表現出主人公的品質是高潔的。

我們把這種藉助意象傳達內心情感的手法叫做——借物傳情。

爲了鞏固學生對此的理解,可做相應拓展。賞析王安石的《梅花》和陳毅的《青松》。讓學生明白詠梅、詠鬆的目的在於抒發自己的情懷和志向。從而認識到主人公藉助芙蓉、芳草等事物慾傳達出其美好情懷。

2、探究事與情的關係

問:由詩歌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出詩歌寫了件什麼事?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明確:主要寫了採摘芙蓉這件事,表達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而這種藉助採摘植物來表達自己感情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我們把這種手法叫做——借事傳情。(可舉相關例子讓學生了解在古代有很多類似的採摘植物表達自己情感的事例,如:折柳送別表達的是自己對親人的留戀、祝福之情;折梅寄人表達的是對人的相思、祝願之情。還可引入《古詩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樹》一詩,來對比閱讀,體會這種手法)

(五)一項詩歌特點的賞析,感悟詩歌的本質。

1、賞境

問:詩歌構築出一幅怎樣的畫面?表現出了何種意境?(讓學生用優美的富有詩意的語言描述出文中意象構築出的畫面,以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歸納:這是一幅清新、美麗、自然的畫面,加之主人公美好的情感,形成了純潔、高雅的意境。

2、賞情

朱光潛在評論此詩歌時說它看起來很直率,但實際上很曲折。而這曲折恰恰體現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上,該如何理解?

採芙蓉(熱情、欣喜)——欲遺誰(傷感)

望舊鄉(希望)——路漫漫(惆悵)

同心(幸福、喜悅)——離居(絕望)

小結:實質上,詩歌雖然你篇幅短小,但是內容無限。小詩中常常能孕育豐富的情感。引李端的《閨情》讓學生體會此詩中情感由寂寞到欣喜再到惆悵的變化過程,並以此啓發學生寫作避免平鋪直敘。

(六)總結

引古人對《古詩十九首》的評價來總結全文,讓學生了解其深遠的藝術價值。

“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鍾嶸《詩品》

“興象玲瓏,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動天地”

——胡應麟《詩藪》

“實五言之冠冕也。” ——劉勰《文心雕龍》

(七)作業佈置

把此文改寫成一篇散文,以遊子的身份抒發自己對故鄉的。思念之情,300字左右。

(八)板書設計

芙蓉採芙蓉

借物抒情借事傳情

採芙蓉(欣喜)——所思在遠道(失落)

望舊鄉(熱切)——長路漫漫(憂傷)

同心(欣慰)——離居、終老(絕望)

跌宕起伏

九、教學反思:

巧妙地從情感切入,強化詩歌的誦讀,注重優美語言的詮釋,緊扣詩歌的意象,補充拓展詩歌的內容,不僅較好的解決了教學重點、難點問題和抽象問題,擴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強化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好的達到了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涉江採芙蓉》優秀教案 篇四

文本解讀

一、知識積累

《古詩十九首》選自南朝梁蕭統《文選》,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並非一人所作,從內容看,主要寫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傷,寫遊子、思婦的離愁和相思。

由於作者文化素養較高,又繼承了《詩經》和《楚辭》的傳統,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所以不但善於運用比興,而且創造出一種獨特的風格,藝術成就很高,被稱爲“五言之冠冕”。

二、信息篩選

教師範讀,自由朗讀。讀後思考:

1、你認爲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遊子的思鄉思婦之情。

2、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麼?其目的是什麼?

(提示:方式是試圖採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明確:中國人民很早對於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麼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課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爲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託帶一枝梅花給好友。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採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託了對親朋的美好祝願。

三、合作探究

1、品讀一、二句,你認爲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麼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也是象徵,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2、品讀三、四句,這裏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爲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爲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3、品讀五、六句,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用自己的話完成)

4、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四、拓展探究:

關於《涉江採芙蓉》,有人認爲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還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爲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麼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一。)

課堂小結:

鍾嶸的《詩品》中評價《古詩十九首》說“一字千金”,意思是說《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通過這首《涉江採芙蓉》對《古詩十九首》精湛的語言已經有了初步的體會。

《詩》之《涉江採芙蓉》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 識記有關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 背誦全詩。

2、能力方面

(1)領會詩歌的思想內涵。

(2)培養學生朗讀詩歌的能力;

(3)培養學生通過意象來賞析詩歌的能力。

(4)探究詩歌的表現手法。

3、情感方面

體會詩歌含蓄不盡,餘味悠長的遊子思鄉、愛人離居的愁情別緒,積澱人文素養。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詩歌的朗讀

;(2)詩歌的賞析;

(3)詩歌的表現手法

難點:通過抓住意象來賞析詩歌。

【教學方法】

導讀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以有關芙蓉的名句引入課題。

二、通過導學案學習有關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瞭解寫作背景

《涉江採芙蓉》是《古詩十九首》中的其中一篇。《古詩十九首》包括了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並非一人所做。從內容看,主要寫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傷,寫遊子、思婦的離愁和相思。由於作者文化素質較高,又繼承了《詩經》和《楚辭》的傳統,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所以不但善於運用比興,而且創造出一種獨特的風格,語言淺近凝練,自然和諧,藝術成就很高。是五言詩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劉勰稱爲“五言之冠冕”。它是五言詩的發端,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有着承前啓後的重要地位。

三、引導賞析

(一)初讀,整體感知(聽配樂朗誦,初步感知作品)

1、試爲這首詩劃分節奏。(學生劃分,師生共同明確)

涉江採芙蓉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2、詩歌的感情基調如何?你認爲全篇中哪個字濃縮了作者的情感?(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明確)

明確:詩歌的感情基調憂傷。是“思”字濃縮了作者的情感。

3、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思”的舉動是什麼?這種行爲在古代詩歌中常見嗎?可否舉例?

明確:是採摘芙蓉。這種行爲在古代詩歌中常見。

4、詩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麼?爲全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芙蓉,即荷花,爲全詩營造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二)再讀,討論交流(請學生個別朗讀,之後小組討論作答,教師明確)

1、三、四句一問一答,在全詩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明確: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爲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爲黯然銷魂作鋪墊。

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對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麼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從側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純潔、美好。

3、你認爲這首詩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個男子還是女子?

提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言之成理即可。

(三)精讀,合作探究(教師指點精讀個別詩句,學生討論交流作答)

詩歌表現手法:

1、借景抒情

2、白描手法

3、對寫手法

(四)速背訓練(教師指導方法,學生自由背誦幾分鐘,教師抽查)

《涉江採芙蓉》

涉江,蘭澤。採之?所思。

還顧,長路。同心,憂傷。

【拓展延伸】

課堂練筆:擴寫詩句

請同學們選取《涉江採芙蓉》中自己最喜歡的兩句詩歌,擴寫成一幅100字左右的語段。

要求:

(1)可加小標題,要突出心理描寫。

(2)先闡明詩意,再發揮合理的聯想和想象。

(3)要體現出情景交融的特點。

(4)要體現自己對詩句的個性化解讀。

示例:“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兩句擴寫。

夏秋之交,故鄉江南正是荷花盛開的美好季節。身處異地的我,設想我的愛人在風和日麗中,正蕩着一葉小舟,穿行在“蓮葉何田田”、“蓮花過人頭”的湖澤之上,加入一年一度的採蓮活動,這可是江南農家女子的一大樂事呀!採蓮之際,她們摘幾枝紅瑩可愛的蓮花,回去送給各自的心上人,來表達自己的真情摯意。在湖岸澤畔,還生長着數不清的蘭蕙芳草,被採蓮的女子們摘置袖中、插上髮際,幽香襲人,簡直令人心醉!傾耳細聽,我彷彿聽到湖面上、“蘭澤”間傳來她們陣陣銀鈴般的歡笑聲!

【課後作業】

1、對比閱讀:

《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註釋:

①奇樹:美樹。

②華:同“花”。

③滋:繁盛。

④榮:即上句的華。

⑤貴:一作“貢”,獻的意思。

思考:詩歌主要通過什麼意象來抒情的?主人公表達的思想感情與《涉江採芙蓉》是否有相同之處?

2、請完成《贏在課堂》的相關習題。

高中語文《涉江採芙蓉》教學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 識記有關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2) 背誦全詩。

2、能力方面

(1)領會詩歌的思想內涵;(2)培養學生朗讀詩歌的能力;(3)培養學生通過意象來賞析詩歌的能力;(4)探究詩歌的表現手法。

3、情感方面

體會詩歌含蓄不盡,餘味悠長的遊子思鄉、愛人離居的愁情別緒,積澱人文素養。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詩歌的朗讀;(2)詩歌的賞析;(3)詩歌的表現手法

難點:通過抓住意象來賞析詩歌。

【教學方法】導讀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以有關芙蓉的名句引入課題。

二、通過導學案學習有關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瞭解寫作背景

《涉江採芙蓉》是《古詩十九首》中的一篇。《古詩十九首》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並非一人所做。從內容看,主要寫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傷,寫遊子、思婦的離愁和相思。由於作者文化素質較高,又繼承了《詩經》和《楚辭》的傳統,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所以不但善於運用比興,而且創造出一種獨特的風格,語言淺近凝練,自然和諧,藝術成就很高。是五言詩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劉勰稱爲“五言之冠冕”。它是五言詩的發端,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有着承前啓後的重要地位。

三、引導賞析

(一)初讀,整體感知(聽配樂朗誦,初步感知作品)

1、試爲這首詩劃分節奏。(學生劃分,師生共同明確)

涉江採芙蓉

?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2、詩歌的感情基調如何?你認爲全篇中哪個字濃縮了作者的情感?(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明確)

明確:詩歌的感情基調憂傷。是“思”字濃縮了作者的情感。

3、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思”的舉動是什麼?這種行爲在古代詩歌中常見嗎?可否舉例

明確:是採摘芙蓉。這種行爲在古代詩歌中常見。

4、詩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麼?爲全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芙蓉,即荷花,爲全詩營造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二)再讀,討論交流(請學生個別朗讀,之後小組討論作答,教師明確)

1、三、四句一問一答,在全詩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明確: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爲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爲黯然銷魂作鋪墊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對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麼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從側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純潔、美好。

3、你認爲這首詩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個男子還是女子?

?提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言之成理即可。

(三)精讀,合作探究(教師指點精讀個別詩句,學生討論交流作答)

詩歌表現手法: 1、借景抒情

高中語文《涉江採芙蓉》優秀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識記有關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背誦全詩。

2、能力方面

(1)領會詩歌的思想內涵。

(2)培養學生朗讀詩歌的能力;

(3)培養學生通過意象來賞析詩歌的能力。

(4)探究詩歌的表現手法。

3、情感方面

體會詩歌含蓄不盡,餘味悠長的遊子思鄉、愛人離居的愁情別緒,積澱人文素養。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詩歌的朗讀;(2)詩歌的賞析;(3)詩歌的表現手法

難點:通過抓住意象來賞析詩歌。

【教學方法】導讀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以有關芙蓉的名句引入課題。

二、通過導學案學習有關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瞭解寫作背景

《涉江採芙蓉》是《古詩十九首》中的一篇。《古詩十九首》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並非一人所做。從內容看,主要寫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傷,寫遊子、思婦的離愁和相思。由於作者文化素質較高,又繼承了《詩經》和《楚辭》的傳統,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所以不但善於運用比興,而且創造出一種獨特的風格,語言淺近凝練,自然和諧,藝術成就很高。是五言詩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劉勰稱爲“五言之冠冕”。它是五言詩的發端,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有着承前啓後的重要地位。

三、引導賞析

(一)初讀,整體感知(聽配樂朗誦,初步感知作品)

1、試爲這首詩劃分節奏。(學生劃分,師生共同明確)

涉江採芙蓉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2、詩歌的感情基調如何?你認爲全篇中哪個字濃縮了作者的情感?(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明確)

明確:詩歌的感情基調憂傷。是“思”字濃縮了作者的情感。

3、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思”的舉動是什麼?這種行爲在古代詩歌中常見嗎?可否舉例?

明確:是採摘芙蓉。這種行爲在古代詩歌中常見。

4、詩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麼?爲全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芙蓉,即荷花,爲全詩營造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二)再讀,討論交流(請學生個別朗讀,之後小組討論作答,教師明確)

1、三、四句一問一答,在全詩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明確: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爲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爲黯然銷魂作鋪墊。

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對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麼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從側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純潔、美好。

3、你認爲這首詩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個男子還是女子?

提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言之成理即可。

(三)精讀,合作探究(教師指點精讀個別詩句,學生討論交流作答)

詩歌表現手法:

1、借景抒情

2、白描手法

3、對寫手法

(四)速背訓練(教師指導方法,學生自由背誦幾分鐘,教師抽查)

《涉江採芙蓉》

涉江,蘭澤。採之?所思。

還顧,長路。同心,憂傷。

【拓展延伸】

課堂練筆:擴寫詩句

請同學們選取《涉江採芙蓉》中自己最喜歡的兩句詩歌,擴寫成一幅100字左右的語段。

要求:

(1)可加小標題,要突出心理描寫。

(2)先闡明詩意,再發揮合理的聯想和想象。

(3)要體現出情景交融的特點。

(4)要體現自己對詩句的個性化解讀。

示例:“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兩句擴寫。

夏秋之交,故鄉江南正是荷花盛開的美好季節。身處異地的我,設想我的愛人在風和日麗中,正蕩着一葉小舟,穿行在“蓮葉何田田”、“蓮花過人頭”的湖澤之上,加入一年一度的採蓮活動,這可是江南農家女子的一大樂事呀!採蓮之際,她們摘幾枝紅瑩可愛的蓮花,回去送給各自的心上人,來表達自己的真情摯意。在湖岸澤畔,還生長着數不清的蘭蕙芳草,被採蓮的女子們摘置袖中、插上髮際,幽香襲人,簡直令人心醉!傾耳細聽,我彷彿聽到湖面上、“蘭澤”間傳來她們陣陣銀鈴般的歡笑聲!

【課後作業】

1、對比閱讀:

《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註釋:①奇樹:美樹。②華:同“花”。③滋:繁盛。④榮:即上句的華。⑤貴:一作“貢”,獻的意思。

思考:詩歌主要通過什麼意象來抒情的?主人公表達的思想感情與《涉江採芙蓉》是否有相同之處?

2、請完成《贏在課堂》的相關習題。

板書設計

古詩十九首·涉江採芙蓉

一、作者與背景

1、作者:漢代無名作家

2、《古詩十九首》是漢代五言詩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譽爲“五言之冠冕”南朝梁蕭統將之合收在《文選》中。

3、作品的主要風格:用淺近凝練,自然和諧的文字表現深厚的感情

二、思想內容賞析

1、全篇的抒情線索:“思”。

2、詩歌的主要思想內容:表現遊子思鄉、愛人離居的愁情別緒。

3、詩句的擴寫。

三、藝術特色分析

1、借景抒情2、白描手法3、對寫的手法

高中語文《涉江採芙蓉》教學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一、感知層次:?

1、瞭解有關《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涉江採芙蓉》。?

二、感受層次:?

1、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2、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三、感悟層次:?

1、環境描寫和人物形象之間的關係;?

2、古詩中“思鄉懷人”情感的審美價值。?

【教學重、難點】?

1、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情感,培養詩歌鑑賞能力。?

【教學設想】?

1、教具:多媒體;?

2、教法:誦讀法、討論法、賞析法;?

3、教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投示:鍾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麼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古詩十九首》選自南朝蕭統《文選》,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採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誦讀感知?

1、多媒體範讀。?

2、學生自由朗讀、試背誦。?

3、提問:詩歌中出現的人物形象是誰

(詩歌中出現可能是“思婦”也可能是“遊子”形象。以下我們是從“思婦”的角度來鑑賞)?

三、鑑賞品味?

1、朗讀“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一句,思考: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什麼環境下登場了?她要做什麼

結合多媒體圖片明確:抒情主人公在芳草萋萋的江邊出現了,她要去採摘芙蓉花。?

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麼作用

討論、交流: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3、朗讀“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兩句,回答:?

提問:抒情主人公採芙蓉花做什麼

討論、交流:送給“所思”之人。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麼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邶風·靜女》:“靜女其孌,貽我彤管。”),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遠行的人爲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託帶一枝梅花給他(陸凱《贈范曄》:“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又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採花折柳,甚至是紅豆,都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既可以傳達對親朋的關懷和思念,又可以寄託對親朋的美好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