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八年級語文教案新版多篇

八年級語文教案新版多篇

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一

教學目的

1、體把握文章的內容

2、對文中"鶴鷹之戰"開始時鶴羣的驚慌的理解。。

3、理解作者讚頌鶴的羣體精神。

教學重點:目標1、目標2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步驟:

一、課前三分鐘:(3分鐘)

1、按學號說近來的見聞。

2、抽一學生從內容、儀態和技巧方面評價。(目的在於促使學生認真聽講,練習口才,讓說話者也有緊迫感。)

(備學生)如果學生講得不好,教師應給予糾正,學生評價若不知如何說起,教師也要給予指點。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3分)

可以播放歌曲《丹頂鶴的故事》或者一段介紹鶴的生物短片,使學生初步感受鶴的形象,以導入新課。

三、介紹學習重點,交代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有方向。(也可滲透在教學過程當中)

四、指導學生學習全文。

(備學生)指導時,可分步進行,步步推進,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理解課文內容,指導時,講解不宜過多,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參與興趣,主動投入,積極思考。教師作適當點撥即可。

(一)初步瞭解文章內容。(目標1)

1.快速閱讀全文,感受文章要點。

要求:給自然段標上序號。大致瞭解文章內容,如果有不理解的問題可以在書上標誌出來,也可以寫出來。

2.排除閱讀障礙,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詞句標出來,必要時查查工具書。

①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佇()立綺()麗湮()沒剽悍()盤旋()

②結合課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義:

佇立:長時間的站立。

綺麗:鮮豔美麗。

輕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條,動作輕快。

剽悍:敏捷而勇猛。

寡不敵衆:人數少的抵擋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隻鷹抵擋不住衆多鶴的攻擊。

無濟於事:濟,幫助。對事情沒有幫助,指解決不了問題。

盤旋:環繞着飛或走。本文指鶴羣環繞着飛。

(二)仔細閱讀文章,思考以下問題。

1.這篇文章是用第幾人稱寫的?

2.複述文章主要內容。

3.梳理文章寫作思路,劃分結構層次。

提示:

這篇文章是運用第一人稱來寫的。"我"是鶴羣翔空全過程的目擊者,又是文中情感抒發者。運用第一人稱,可以使"我"的所見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沒有半點雕琢的痕跡。作者從南側羣山上空浮現一排小斑點寫起,一直寫到鶴羣向北飛去爲止,敘述了自己觀察到的鶴羣翔空的全過程。其中鶴鷹之戰是重點,戰前,戰鬥,戰後,是三個大層次。戰前又有兩個小的層次,前一層寫"一"字形模隊的飛翔貌,後一層寫變換方向。戰後,也分兩層,一層是護送,一層是遠飛。

(三)深人閱讀,完成以下閱讀任務。

1.找出文章表現鶴羣飛翔於空中的細節。

2.找出文章表現鶴羣搏擊蒼鷹的細節。

3.找出表現鶴羣救護同伴的細節。

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篩選主要信息,整體把握文意;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局部說明順序,學習作者說明的技巧。

一、導語設計

第三單元我們學習了五篇說明文,它們都屬於事物說明文。這個單元我們開始學習說明文的另一種類型,即事理說明文。今天我們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語言,“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列寧語)。我們人類通過語言輸出信息,獲取信息,服務於學習、工作、生活,人類社會才得以生存和發展。同時,人類在生產、生活中不能沒有一個信息來源“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也有“語言”嗎?它告訴我們人類什麼?有什麼意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介紹“大自然的語言”的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

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

春柳的飄逸,夏荷的嫋娜,秋楓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詩如畫,各具風韻,這就是物候現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物候學知識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作者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先生。(板書文題、作者)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多媒體顯示一年四季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風景。聲屏顯示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

多媒體顯示:

(1)辨別字形,讀準字音。

衰草連天(shuāi)/蓑衣(suō)連翹(qiáo)/阻撓(náo)緯度(wěi)/忌諱(huì)

銷聲匿跡(xiāo)/悄然無聲(qiǎo)候鳥(hòu)/諸侯(hóu)難測(cè)/側面(cè)

(2)掌握下列詞語,並用詞造句。

銷聲匿跡:原指不公開講話,不公開露面,這裏指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

衰草連天:遍地是衰草。

風雪載途:風雪滿路。

周而復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環。

草長鶯飛:綠草茂盛,鶯兒啼飛,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3.學生讀課文兩遍,然後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

(1)什麼叫物候?什麼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3)決定物侯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侯學有什麼意義?

學生分頭篩選信息,然後用課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教師爲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後,教師按照先後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最後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

學生明確: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爲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教師可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誌性詞語,如“首先是爲了……”“此外還有……”“對於………”“還可以……”“也可以……”“爲了……”。這些標誌性詞語對信息的篩選、概括很有參考價值。

三、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並板示,其餘同學評價。

明確: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

如有不同見解,其餘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

明確: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後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着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後說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髮言:通常採用的說明順序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複雜。文章四部分內容有着密切的內在聯繫;第一部分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對此作具體闡釋,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進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

1.學生齊讀6~10段

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後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於接受。

五、佈置作業

1.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閱讀下文,回答文後的問題。(教師以文字資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閱讀)

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

(1)在音樂輔助下,展開想象,通過聽讀、美讀,感知詩歌的畫面美和詩歌人物的形象美。

(2)學習詩歌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學會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通過個性化賞讀,把握詩歌的抒情意境美。

2、情感目標:理解詩人在種種意向之中所蘊涵的情感,培養自己高尚的審美情趣。

3、過程方法:聽讀感知——賞讀品悟——合作探究——比較拓展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通過聽讀美讀,展開想象,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感知詩歌的畫面美和人物的形象美。

2、難點:學習詩歌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通過個性化賞讀,把握詩歌的抒情意境美。

三、教學方法:

1、美讀法

2、討論法

3、質疑法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

五、教學時數

1課時

六、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創設情境,營造美的氛圍,導入新課:

師導入:同學們,盛夏時節,江南水鄉最美的景色是什麼?是啊,江南水鄉盛夏,碧清如鏡的湖面,青綠的蓮蓬立於婷婷玉立的荷花和青綠如蓋的荷葉間,接天蓮碧,幽香陣陣。此時,採蓮就是件樂事,挎個竹籃,踏上小船,一頭扎進綠、白、粉、紅交織成的斑斕世界,一邊採蓮,一邊賞花,該是多麼詩情畫意!忽然飄來一葉蓮舟,傳來悅耳的歌聲,那是誰?(採蓮女)同學們想領略這美麗的江南水鄉意境嗎?讓我們走進朱湘的詩歌《採蓮曲》中,去盡情地體驗和感受其中的美妙吧!

(二)聽讀詩歌,初步感知詩歌的畫面美:

1、多媒體播放配樂詩歌朗誦,學生靜靜聆聽,默默感受,走入詩歌的畫面。

2、教師提問:聽着動情的朗讀錄音,你聽出了美嗎?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哪些畫面?聽到了什麼聲音?嗅到了什麼味道?感受到了什麼?

(明確:看到了:美麗的農家採蓮少女划着一葉輕舟,在溪水中採蓮;蓮葉碧綠田田,荷花鮮紅妖嬈,微波盪漾,楊柳搖擺,蜂蝶飛舞……;聽到了漿聲應答着歌聲,風聲和着浪聲;嗅到了花香和衣香;感受到採蓮女在時時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

3、師引導:是啊,這首詩歌的畫面不僅有色、有聲,而且有味、有情,它就像一幅精緻優美的水彩畫,一支典雅悠揚的古典樂曲,讓我們共同朗讀詩歌,去具體品讀這閃光欲滴的奇麗世界!

(在古典音樂背景中,學生分小節美讀詩歌。)

(三)美讀詩歌,賞析詩歌中人物的形象美:

1、師導入:通過剛纔你的朗讀,你讀出了美嗎?在這幅迷人的水彩畫上,有景有人,你認爲誰最美?(採蓮女)

2、師提問:是啊,詩歌描繪了採蓮少女,她的美無處不在,你感受到了嗎?請你說說她美在何處,讓我們共同分享她的美。

(明確:美在外貌:荷花般妖嬈;

美在勞動的情態:輕盈、歡快

美在採蓮的歌聲:婉轉悠揚

美在採蓮過程的情感:羞澀、甜蜜、喜悅

美在……)

3、師引導學生邊朗讀,邊賞析,嘗試着說說心中採蓮女的形象,感受詩歌人物的形象美。

(四)賞讀詩歌,領會詩歌的抒情意境美

1、師質疑:讀完這首詩,爲什麼我們眼中的採蓮少女如此純美,你明白是什麼原因嗎?作者主要通過什麼藝術手法把人物形象完美精緻地呈現出來?

(明確: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以畫面迷人的景色來襯托採蓮少女的形象美,體現了詩歌的意境美)

2、教師引導學生賞讀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師先進行示範賞讀:(多媒體展示)

然後,引導學生通過美讀-把握詩歌意象-展開豐富的想象,以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積累去充實畫面的內容,品讀自己心目中的詩歌意境。

3、請學生選擇自己欣賞的畫面進行美讀,個性賞析,相互交流,品讀採蓮女那歡快甜蜜而又羞澀的感情,感知詩歌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4、師提問:這首詩歌把純美的採蓮少女與優美的景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奇麗的境界,這種景象彷彿只在天上纔有,那麼作者在詩歌中描繪這樣的景象目的是什麼呢?

(明確:寄託了作者對寧靜、詳和理想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通過剛纔的賞讀,我們領會到了詩歌的美嗎?讓我們在典雅的音樂聲中,選擇你喜歡的詩節帶着情感去朗讀,隨着採蓮女的小舟飄搖到天上人間交融的綺麗世界。

(五)遷移拓展,合作探究,比較閱讀,引導學生關注我國的採蓮文化:

1、師引入: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採蓮是江南常見的農事民俗活動,自古以來,採蓮的詩作就非常多。現在讓我們來欣賞另一首唐代王昌齡的《採蓮曲》,同樣是描繪採蓮女的美麗和勞動場景,但是它與朱湘的《採蓮曲》在表現手法上有什麼異同?

(多媒體在音樂聲中出示王昌齡的《採蓮曲》)

請學生進行比較閱讀的賞析,探究體會兩首詩歌的寫作方法的異同點。

2、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採蓮詩文?請讀出來讓我們共同分享描寫採蓮的美麗文字,共同領略採蓮文化的無窮魅力!(學生交流朗讀)

(六)佈置回家作業:

用你喜歡的表達方式改寫《採蓮曲》,領會不同文學樣式的藝術魅力。

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訓練用普通話正確朗讀的能力學習圈點批註的讀書方法。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3、體會中心與段落層次的關係。

4、通過學習課文引導學生觀察父母的生活與情感,主動爲父母分憂解難。

教學重點

1、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2、體會中心與段落層次的關係。

教學難點

課文2、3兩段對於表達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難點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導入新課,介紹相關文學常識。

2、檢查預習情況,初步感知全文。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課前準備〗在上課前,在大屏幕裏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親》這首歌,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師】(激發情感,創設氛圍)在我的記憶中有這樣幾首歌詞:“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險峯萬里它最偉岸,爸爸,親愛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親是兒那登天的梯,父親是那拉車的牛,想兒是一封家書,千里寫叮囑,盼兒歸,一袋悶煙,滿天數星斗”。這些飽含深情的話語充滿了對父親的愛戴之情,同時也是父親最真的寫照,

今天,我們就來學一篇文質兼美的紀實散文,其中也刻畫了一位疼愛兒子的父親,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書課題〗

二、解題

1、《背影》是一篇的紀實性散文,也可以說是回憶性散文,本文寫於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廣大讀者所傳誦,多少年來也一直被選入教材,哺育了幾代人。對於這樣的名篇,我們應認真閱讀、學習。

2、作者簡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號秋實。江蘇省揚州市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創作成就的是散文,細膩清麗、意境雋永、於樸素中見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氣息。

三、朗讀訓練

1、聽錄音朗讀(選一段節奏舒緩情調感傷的音樂)

要求:將那些自己讀不準的字標出記號;將自己不能理解的詞語框出來

2、檢查課前預習情況

給加點的字注音(出示課件)

奔喪、差使、狼藉、簌簌、妥貼、躊躇、迂、蹣跚、箸、拭、瑣屑、晶瑩。

3、朗讀

可以分爲四個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別找不同的小組讀。6段齊讀。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學,圈點批註與整體閱讀訓練。

教學內容和步驟:

圈點批註與整體閱讀訓練

1、閱讀全文,用規定符號進行圈點批註

【師】批註要點

1)、詞語:不能理解的用橫線,認爲用得好的用框框

2)、關鍵語句(或寫得好的語句)用波浪線

3)、有疑問的地方,用括號再加問號

4)、用雙豎線和單豎線劃分文章層次

(這一環節主要用於學習讀書方法,形成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既是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熟悉,又是個種發現式的學習過程,當然畢竟是國中的學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夠有所批註,不論對錯都是可貴的)。

2、(稍停)找幾位同學簡要說說批註的地方並理由(找成績好的同學,旨在給其它的同學做出示範,教師可在學生閱讀時巡視,找那些批得較好的同學發言。教師可根據此收集反聵信息)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討論講解全文。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3、體會中心與段落層次的關係。

4、通過學習課文引導學生觀察父母的生活與情感,主動爲父母分憂解難。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論討講解

【討論】1、“我”與父親最後一次相見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

〖分析〗

(理解記敘的要素)

【討論】2、我與父親是在一種怎樣的背景下見面的?從文中找出寫見面的背景的句子。寫出了怎樣的一個背景。

〖分析〗

①祖母死了

②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禍不單行,家境慘淡)。

設置慘淡環境,渲染悲涼氣氛,與父親在此困境下仍不辭勞苦,爲兒子奔波,與父親對兒子滿腔溫情形成對照,更顯父愛崇高。

【討論】3、文中一共幾次提到了背影?分別給每一次的背影起一個名字。

〖分析〗

①第一段:“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舊事,思念父親。

〖板書〗惦記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

親子之愛,情真意切。(爲了兒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買着老邁的步子去兒子買橘子)

〖板書〗刻畫背影,(望父買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羣裏,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淚又來了”。

離情別緒,摧人淚下。(“黯然銷魂者,惟別離也”,可以舉兩個古人的例子:古人荊克刺王前,燕子丹給他送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這是送英雄的別離;再有“桃花潭水深千盡,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是摯之這間的別離。而我們這些課文則是親人之別離,更是感人)

〖板書〗惜別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別後懷念,追思往事,寄託思念。

〖板書〗再現背影(別後懷念)

【討論】4、面對着父親蒼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淚,文中一共寫了作者幾次流淚,找出這些語句?

〖分析〗

①課文第二段,”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

這是”悲哀之淚“,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

〖板書〗悲哀之淚

②第六段,”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的流下來“。

這是”感動之淚“,望父買橘。

〖板書〗感動之淚

③第六段,”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這是”不捨之淚“,父子即將離別。

〖板書〗不捨之淚

④第七段,”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

讀到父親的來信,觸目傷懷,又想起了往昔父親的背影,這是”傷心之淚“。

〖板書〗傷心之淚

【討論】4、這篇文章的重心在6、7兩段,那麼2、3、4、5段寫的是什麼?不寫不可以嗎?

〖分析〗2、3段介紹慘淡的家境,爲了營造一種悲涼的氣氛。

4、5段介紹父親對我無微無致的照顧,爲了鋪墊我對父親的感情,也就是鋪墊”背影"。

二、小結

(以討論的方式進行)

【討論】對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幾種看法,你認爲正確的是,簡要說明理由。

A、表現父親疼愛兒子

B、表現父親的生活艱難和老境頹唐

C、表現兒子體諒父親

D、表現父親憐愛兒子,兒子體諒父親,父子之間的美好親情

〖板書〗父子情深

三、佈置作業

1、將預習提示中的詞語的注音和解釋抄寫在作業本上。

2、思考課後第一題。

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愛橋的原因。

2、品味文章優美而富有韻味的語言。

3、學會從某一角度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橋樑專家茅以升筆下的橋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在畫家眼裏,橋的魅力在哪裏?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當代畫家吳冠中去感受“橋之美”。(板書課題,“美”字寫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簡介

吳冠中教授,是當代著名的畫家,最早畫的作品多以江南水鄉爲題材,畫面充滿詩意,他特別重視點、線、面的結合與搭配。在中國乃至世界畫壇都具有極大的影響,他也是出色的美術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體感知

1、吳冠中先生在文中說“美術工作者大都喜歡橋,”他自己對橋當然也是情有獨鍾,他對橋的喜愛是否有其獨特的視角呢?請同學們找出作者的眼中橋之美在何處?

明確:“橋的美並不着眼於橋自身的結構美,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2、本文舉了哪些例子來說明橋之美?

學生回答,老師明確。

明確:作者列舉了烏鎮葦叢中的石橋;江南鄉間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頤和園的仿盧溝橋、蘇州的寶帶橋;形式獨特的廣西、雲南、貴州山區的風雨橋;以及《清明上河圖》中的橋、人造索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

小結:作者就是藉助對這些橋的具體說明詳盡的闡述了他所認爲的橋之美,即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四、研讀與賞析

重點研讀第④小節。讓學生學習觀賞四幅橋之畫面,理解橋要與周圍環境既對照又和諧才能構成美景。

蘆葦石橋:密密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感覺舒暢。

細柳拂橋:柳枝的動、細弱、年年發芽和石塊的靜、厚重堅硬、歷久不變形成對比。令人銷魂。

長橋臥龍:在寬闊的水面上的長橋,打破了單調的背景,整個環境充滿了靈氣和生命。宛如史詩。

風雨廊橋:廊和廳的安閒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峯的險峻又形成對照。形式獨特。

五、拓展延伸

比較本文與《中國石拱橋》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何不同?

教師提示學生可以從兩文的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及語言特徵等角度進行比較、評析。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設計如下:

比較篇目

說明對象

着眼點

說明順序

說明方法

語言特徵

中國石拱橋

石拱橋,是一篇較爲規範的說明文

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成就突出

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後具體

舉例子、引用、列數字、打比方等

語言平實自然而又準確、嚴密

橋之美

在畫家眼裏橋美在何處

橋的美學價值,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

總—分—總

舉例子

文章語言優美,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一起領略了橋的風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勝收的景緻,或纖弱或雄壯或含蓄……讓我們練就一雙慧眼去發現、去鑑賞這大幹世界吧!七、作業佈置:

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分析人物的性格,並從原文中找出相對應的例子。學習文學作品中的語言描寫、肖像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分析老頭子人物的傳奇色彩,瞭解文章的寫作特點。

3、體會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

4、閱讀自讀課文孫梨的文章《吳召兒》,並比較異同,進一步體會孫梨文章的風格。

教學過程:

一、小說的三要素:

人物、情節、環境

二、複述《蘆花蕩》和《吳召兒》兩篇文章的大概內容。

思考並討論:

1、老頭子和吳召兒兩人性格的異同?並找出相應的例子。

相同點:豪爽、幹練、樂觀、自信、勇敢、機智、愛憎分明、有抗日熱情、責任感強。

不同點是:老頭子過於自尊和自信。

2、人物性格探究:怎樣理解“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一句中“過於”二字?從文中找出相應句子,並體會這一句話在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

老頭子對葦塘裏負責的同志說“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老頭子在澱裏撐着船那種悠閒自得的心情;送兩個小女孩進葦塘,以爲萬無一失;大女孩受了傷,他覺得這一次任務沒有完成,覺得丟了臉,發狠要爲大女孩討回血債,這些都是他始終非常自信、自尊的表現。“過於自信和自尊”這句話點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這句話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過分、自尊過分的意思,全文情節,老英雄的全部功過,都是由這一點生髮出來的。

三、塑造人物的方法

塑造人物的方法小說的人物是虛構的,是作者把現實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徵加以綜合熔鑄而成的。小說中刻畫人物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有肖像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也可以通過其他人物的反應和態度進行側面描寫等等。小說不僅勾勒人物的輪廓,刻畫其性格的一個或幾個側面,還要在情節的發展中表現人物性格的發展和變化。

1、肖像描寫:

“撐船的是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老頭子只穿一條藍色的破舊短褲,站在船尾巴上,手裏拿着一根竹篙。老頭子渾身沒有什麼肉,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可是那曬得幹黑的臉,短短的花白鬍子卻特別精神,那一對深陷的眼睛卻特別明亮,很少見到這樣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澱上。

寫老頭子年紀雖老,但老當益壯,注重描寫他的眼睛,突出他的幹練、精明。

2、語言描寫

“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什麼事也沒有,安心睡一覺吧”;“不怕,洗一洗吧,多麼俊的一個孩子呀!”“不怕,小火輪上的探照燈,它照不見我們。”;“不怕,他打不着我們!”

3、動作描寫:

P15“老頭子的身體往上躥了一躥,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幾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表現他對這意外的發生感到很驚訝。

P17“一個乾瘦的老頭,只穿一條破短褲,站在船尾上,有一篙沒一篙地撐着,兩隻手卻忙着剝那又肥又大的蓮蓬,一個一個投進嘴裏。”表現老頭子的鎮定。

動作描寫集中在那一場英雄的行爲上,他捉弄鬼子,誘鬼子上鉤,舉起篙狠狠敲打鬼子的腦袋,叫鬼子頭破血流。

4、心理描寫:

P16表現老頭子把大菱的責任歸咎於自己。

以上描寫都是正面描寫,另外還有側面描寫:

如“每到傍晚,葦塘裏的歌聲還是那麼響,不像餓肚子的人們唱的,稻米和肥魚的香味還是從葦塘裏飄出來。又如寫二菱對老頭子的懷疑,不信任,側面寫老人的英雄行爲。還有寫敵人封鎖的嚴密,也是從側面寫老頭子的幹練、精明。

四、領會景物描寫的妙處:

景物描寫一定要切合環境和人物的心境,切記遊離的寫景,《蘆花蕩》的景物描寫,處處與戰爭環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諧,不僅渲染了故事的氣氛,也給作品增添了一種戰鬥的詩情畫意,構成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討論:請找出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並分析它的含義。

1、“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裏,呆望着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裏,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的深夜,葦塘裏纔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裏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這段文字傳達出怎樣的環境?

環境很黑暗氣氛有些緊張。“呆望、陰森黑暗”這些詞可表現。“呆望”一詞還可以看出敵人的束手無策。

蘆花蕩的夜色非常優美,非常安寧,澱水晶瑩透澈,星星閃爍不定,從“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裏,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這一句可以看出來。

“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這一句可以思考兩個問題:爲什麼要寫蘆葦長得高?怎樣形容蘆葦長得高?這樣揣摩可以明白什麼時候需要作景物描寫,怎樣寫景。

孫犁在他的小說《荷花澱》中的一段描寫,我想,與這一句所傳達的語言信息是一樣的。“她們奔着那不知道有幾畝大小的荷花澱去,那一望無邊際的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着陽光舒展開,就像銅牆鐵壁一樣。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澱的哨兵吧!”

“狠狠地往上鑽”,把白洋澱裏的人民那種在殘酷的戰爭環境裏頑強生存的姿態烘托了出來,充滿了意志和力量,蘆葦和荷花是白洋澱人民那種在殘酷的戰爭環境裏頑強生存的意志和鬥爭的力量的象徵吧。

2、“月明風清的夜晚,人們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見有一隻小船從葦塘裏撐出來,像一片葦葉,奔着東南去了。”

表現老頭子的身輕如燕,可用一種輕快、瀟灑的語調來讀。

3、“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

天空的明淨,用環境的寧靜、優美來爲下文所發生的不平常的事情作鋪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後的葦塘,有些颯颯的風響。”

“用颯颯的風響”來形容老頭子此時的心情,月亮也落下去了,老頭子心情十分沮喪。

5、“她們在家鄉的道路上行軍,眼望着天邊的北斗。她們看着初夏的小麥黃梢,看着中秋的高梁曬米。雁在她們的頭頂往南飛去,不久又向北飛去,她們長大成人了”

把女孩子的逐漸成長描述得多麼富有生活韻味,莊稼的自然成熟,雁羣的南飛北迴,暗喻着時光的流逝。“天邊的北斗“也是一種暗喻,暗喻她們在黨的光輝的指引下,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6、“第二天,中午的時候,非常悶熱,一輪紅日當天,水面上浮着一層嚥氣。”

因爲天氣悶熱,所以鬼子要出來洗澡,爲下面情節作鋪墊。

7、“這裏的水卻是鏡子一樣平,藍天一般清,拉長的水草在水底輕輕地浮動。”

通過靜來反襯下面的情景,引出下文的情節。以靜來寫動。

8、“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老頭正狠狠地敲打着鬼子,內心萌發着輕鬆、痛快的感受,鮮嫩的蘆花也顯得格外美麗。

《蘆花蕩》寫的是殘酷的戰爭環境裏的人和事件,但決沒有那種悽慘的描繪,就連那個女孩子受傷後的幾聲,也被輕輕一筆帶過,作品要高昂濃重地傳達出來的,是一種戰勝敵人的堅定信念和樂觀情緒,即使在殘酷的戰爭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靜從容的姿態抒寫白洋澱的美麗風光,細心地鐫刻白洋澱人民心靈的塑像。

五、結合自讀課文《吳召兒》進行寫作手法的比較,並拓展孫梨的另一篇文章《荷花澱》,進行對比閱讀,談談孫梨文章的風格。

孫犁文章風格:

孫犁和其他作家(有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等)在文學界上被成爲“荷花澱派”

1、選材上,以小見大,選取小人物來寫,寓偉大於平凡之中。

如老頭子,沒有姓名,他代表了千千萬萬個與他一樣的普通抗日英雄,像他這樣的英雄很多,吳召兒也是鄉村的一個姑娘而已。《荷花澱》裏的水生嫂也是抗日遊擊隊的一個大嫂而已,並沒有寫一些偉大的人物。

2、以抗日戰爭爲背景,體現了時代的精神。

老頭子和吳召兒都不顧個人安危,是什麼促使他們這樣做?是一種民族的愛國精神,實現了個人與時代的完美結合。

3、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充滿詩情畫意,富有抒情味,烘托了人物形象。

4、簡潔樸素的人物對話,展示了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徵。

語言清新、淳樸,如《荷花澱》裏的幾個大嫂的對話,很簡潔,但很符合人物當時的心情。

5、文中充滿樂觀的精神。

如老頭子的自信、勇敢,智鬥鬼子的勝利;如吳召兒“無論走到哪裏,都不用擔心吃的”等也體現了她樂觀的精神。

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七

教學目的

1、學習文章優美的語言中內含豐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採用第一人稱,藉助豐富的想像,表現出對人生的思考。

教學重點、難點

1、朗讀課文,體會感情。

2、理解作者筆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熾熱(chi4)禱詞(dao3)執拗(niu4)俊俏(qiao4)

衷情(zhong1)饋贈(kui4)憔悴(cui4)真諦(di4)

夫穹(qiong2)璀璨(cui3can4)鑲嵌(xiang1qian4)

翱翔(ao2)喪籲短嘆(xu1)千山萬壑(he4)

2、解釋下列詞語。

執拗:固執任性,不聽從別人的意見。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饋贈:贈送(禮品)。

真諦:真實的意義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鮮明。

鑲嵌:把一物體嵌入另一物體內。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愛時所立的誓言和盟約,表示愛情要像山和海一樣永恆不變。

長吁短嘆:因傷感、煩悶、痛苦等不住地唉聲嘆氣。

盛氣凌人:傲慢的氣勢逼人。

紋絲不動:一點兒也不動。

二、導入

詩人有一顆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筆下,浪和雨有生命,有靈氣,有個性,它們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構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時,它們又閃爍着理性的光輝,給人以啓迪。

作者簡介:

紀·哈·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畫家。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選自《淚與笑》。《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詩,這裏選的是其中兩首。

三、朗讀課文

要求讀出感情和節奏,初步體會兩首詩表現作者怎樣的感情。

四、學習課文

(一)學習《浪之歌》。

1、朗讀課文,學生在散文詩旁用旁批的形式寫下自己的短評。

如《浪之歌》開頭寫浪花對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潑的,她像一個純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戲在海岸身邊……

學生討論、交流。

2、學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並加以評析。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確:海浪的形象是一個博愛者的形象。

(二)學習《雨之歌》。

1、朗讀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加以評析。

學生交流自己的見解。

2、理解文章豐富的內蘊。

明確:風情雨態是難以描摹的,更何況所寫的並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場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繪了種種的雨:輕輕灑下的,如金線瀉地,珍珠拋落;伴同雷電而來的,瓢潑而下,療救飢渴的大地;叮咚作響的,輕叩着人們的心扉。

作者藉助豐富的想像,藝術地描繪了“雨”的生活,借寫雨來讚頌人類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愛,並藉以袒露詩人自我仁愛博大的襟懷,表現出對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寫雨的精魂,精魂離不了形體,從形體描摹入手,從與各種各樣外物的關係中展開,不求工巧,而求離形得魂,從一枝一葉中讓人想見全貌。如第四節寫雨在雲彩和田野間傳信,天低雲暗,雨絲綿綿,似乎把雲彩與田野連結起來了,雨霽風止,雲淡了,龜裂的土地平復了,確實如“這位乾渴難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醫治。”“雨”是曠達的,對於自己的放逐,雖然有過淚,但它明白。“塵世人生也是如此:開始於盛氣凌人的物質的鐵蹄之下,終結在不動聲色的死神的懷抱。”對“死”的淡然態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來的結局,因此甘於犧牲自己,造福萬物。

五、口頭仿寫訓練

朗讀《浪之歌》第五節“曾有多少次,當美人魚從海底鑽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賞星空時,我圍繞她們跳過舞;曾有多少次,當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傾訴自己爲愛情所苦時,我陪伴他長吁短嘆,幫助他將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與礁石同席對飲,它竟紋絲不動,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無笑容。……”

要求運用“曾有多少次,當……時,我……;曾有多少次,當……時,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來說一段話。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說話要有一箇中心,前後句連貫,銜接自然。

六、拓展閱讀

教師向學生推薦紀伯倫《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學生用旁批的形式寫下自己的短評,並摘抄散文詩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話語,大自然說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間,然後又說一遍……

我是星星,從蒼穹墜落在綠茵中。

我是諸元素之女:冬將我孕育;春使我開放;夏讓我成長;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我是婚禮的冠冕;我是生者贈與死者最後的祭獻。

清早,我同晨風一道將光明歡迎;傍晚,我又與羣鳥一起爲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搖曳,使原野風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風中呼吸,使清風芬芳馥郁。我微睡時,黑夜星空的千萬顆亮晶晶的眼睛對我察看;我醒來時,白晝的那隻碩大無比的獨眼向我凝視。

我飲着朝露釀成的瓊漿;聽着小鳥的鳴囀、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爲我鼓掌。我總是仰望高空,對光明心馳神往;我從不顧影自憐,也不孤芳自賞。而這些哲理,人類尚未完全領會。

七、小結

紀伯倫《組歌》與一般哲理詩一樣,也採用擬人化手法,但又與一般哲理詩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種哲理爲目標,而是最終形成一個有豐富感性內容的,難以被抽象爲簡單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裏,海浪的形象是一個博愛者的形象,從中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影子,詩人是世間種種美好事物的守護者。在《雨之歌》裏,雨的形象是一個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潤萬物,也把距離遙遠的事物聯結起來。

八、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八

第一課時

【目標】

1.藉助工具書,能順暢朗讀課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積累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重點難點】

1.重點: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積累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難點: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課文提示】

1.“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即書信。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寫給誰。信題多爲“報……書”、“與……書”、“上……書”、“答……書”等。《答司馬諫議書》文題意思是:回給司馬諫議大夫的信。

2.王安石,宋朝文學家、家。王安石當政時,推行變法。在這次變法中,以王安石爲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馬光爲代表的保守派發生過激烈的鬥爭。通過這篇文章我們依然可以領略到當時脣槍舌劍的滾滾硝煙。

【正音正字】怨謗(bàng) 難壬人(nàn) 胥怨(xū) 盤庚(gēng) 會晤(wù)

【閱讀課文】

1. 從文中看,王安石爲什麼要進行這場變法?

人“習於苟且”;士“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衆”;上“欲變此”。

2. 實施變法時,出現了什麼情形?司馬光認爲出現這種情形的原因是什麼?

實施變法時,天下“怨謗”;衆人“洶洶然”。

司馬光認爲,這是王安石在變法中,“侵官、生事、徵利、拒諫”造成的。

3. “侵官、生事、徵利、拒諫”在文中具體指什麼事?

“侵官、生事、徵利、拒諫”在文中具體指:“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 “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 “爲天下理財”; “辟邪說,難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