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八年級語文教案(多篇)

八年級語文教案(多篇)

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一

一、教育目標:

1、情感:感受親情,理解一個人的責任感以及生命傳承的意義。

2、語言:詞語和語句。

3、寫作:仿寫

二、重點、難點:

1、重點:在閱讀中品味文章的語言,運用文中的詞語仿寫。

2、難點:理解生命傳承的意義。

三、教時安排: 一教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你和你的家人一起散過步嗎?到哪裏去散步?今天,老師要帶着你們到田野上,跟隨着作者莫懷戚一家一起去散步。打開書本。

(二)、散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提示:

帶着問題去朗讀:散步的時間、地點、人物是什麼?

散步中的分歧是什麼?

1、散讀:

2、回答:春天、南方的田野、母親、我、妻子、兒子。

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

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三)、研讀課文:

提問:

1、爲什麼“母親本不願意出來”?後來爲什麼同意去散步?

2、發生分歧時一家人是如何表現的?

3、“我”和母親分別作出什麼決定?爲什麼?

學生活動:

1、讀:默讀課文。

2、劃:劃出有關語句。

3、議:四人小組交流。

4、讀:有感情地朗讀劃出的語句。

班級交流:

(1)、爲什麼“母親本不願意出來”?後來爲什麼同意去散步?

明確:“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累。

“我說,正因爲如此,才因該多走走。”

(2)、發生分歧時一家人是怎麼表現的?

明確:“我的母親老了,……嚴重關頭時那樣。”

(3)、最後“我”和母親分別作出什麼決定?爲什麼?

明確:“我”走大路。因爲“我伴同他……已短。”

小結:作者一家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分歧並得到了完美的解決,可以體現了一家人融融的親情,包括了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祖孫之情、夫妻之情。

(四)、過渡:作者一家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分歧並得到完滿的處理,體現了一家人之間融融的親情。最能體現這種情感的是哪一個畫面呢?

1、單讀第8節。提示:找體現了一家人之間融融的親情的詞語。

2、關鍵詞:“蹲下來”、“背起了”、“慢慢地”、“穩穩地”、“仔細”、“整個世界”。

3、朗讀指導:傳情達意。關鍵詞、句讀重音。

4、美讀。

5、理解末句的含義:理解一個人的責任感以及生命傳承的意義

(五)、默讀課文,找關鍵詞,體現融融的親情。

母親:信服、習慣聽從、摸摸。

我:責任重大、伴同、

蹲下來、背起了、慢慢地

穩穩地、走得仔細、整個世界

妻子:總是聽我。

兒子:習慣聽從 (板書)

(六)、拓展:

(1、)散步是一個平常的家庭場景,一個成功的作家小事也能寫出大意境來。選材不一定是轟轟烈烈的大事,關鍵在於你開掘的角度,對生活的感受,賦予文章的情感,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的場景呢?

班級交流

(2、)寫作訓練:(任選一題)

情景1:晚飯後,一家人看電視,爺爺奶奶要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要看新聞節目,你要看動畫片,遙控器在你手中,你怎麼辦?

請運用“信服”、“習慣聽從”、“伴同”“責任重大”、“摸摸”、“總是聽我”寫一個片斷,體現親人之間樸素而真摯的愛。

情景2:半夜裏,我忽然發高燒,爸爸媽媽送我去醫院。請運用“蹲下來”、“背起了”、“慢慢地”、“穩穩地”、“走得仔細”、“整個世界”,寫一個片斷,體現融融的親情。

1、課堂寫作:

2、班級交流:

(七)、作業佈置:

背誦第6節、第8節

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神話的文學常識。

2、理解文中聯想和想象的運用,並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學習文章對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繹與擴充,培養改寫神話故事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比較《風俗通》和本文中“女媧造人”的文字內容。

2、小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3、通過閱讀富有想象力的文字,激發學生的靈感,發揮想象力改寫《女媧造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女媧偉大的母親形象以及文中對於人類誕生所表現的喜悅之情。

2、激發學生探求未知領域的強烈。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體會文中大膽而新奇的想象。

2、學習文章對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繹與擴充,培養改寫神話故事的能力。

教學難點:

1、初步掌握閱讀古書的科學態度和思考方法。

2、思考神話的現實意義並形成個性看法。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比較閱讀法、讀寫結合法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朗讀時採用文圖轉化的方式,並在文圖比較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2、獨立思考並討論探究,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進行思考,學會學習。

3、打破已有的文字窠臼,另闢蹊徑,培養創新能力。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進行探究式學習,然後加以點撥與指導,激起學生探索未知領域的興趣。

四、教學過程

(一)神話知識導入

1、出示圖片,猜一猜故事的名字。(盤古開天闢地、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女媧補天。)

2、這些故事都是中國古代神話。古人爲什麼要創作神話呢?

師:神話是遠古先民表現對自然及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象的故事。它並非是現實生活的科學反映,而是以遠古先民貧乏的生活爲基礎,藉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觀世界擬人化的結果。

3、你還知道哪些神話?(引出女媧造人)

【設計意圖】瞭解神話的定義和特點,增強對中國古代神話的認識,同時激發學生閱讀學習神話的興趣。

(二)感知學習

1、看動畫和文字,聽朗讀。

2、快速閱讀,思考相關問題:

(1)文章寫了有關女媧造人的哪些內容?文章又是按照什麼順序敘述的?

(2)你認爲動畫中的女媧形象跟文中的女媧形象一致嗎?你喜歡哪一個?請說說你的看法。

教師總結(1):女媧爲什麼造人,怎樣造人,怎樣造更多的人,怎樣讓人自己繁衍生息。

天地無人──黃泥捏人──創造許多人──分爲男女,延續後代

引導學生(2):動畫中的女媧年青有活力,富有創造力;文中的女媧吃苦耐勞有智慧,像慈愛的媽媽。(答案不)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以及女媧的形象。

(三)內容探究

1、女媧造人的故事在中國古代的《風俗通》中就已經出現。

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絙泥中,舉以爲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凡庸者,引緪人也。

譯文:民間傳說,天地開闢之初,大地上並沒有人類,是女媧摶捏黃土造了人。她幹得又忙又累,竭盡全力幹還趕不上供應。於是她就拿了繩子把它投入泥漿中,舉起繩子一甩,泥漿灑落在地上,就變成了一個個人。後人說,富貴的人是女媧親手摶黃土造的,而貧賤平庸的人只是女媧用繩子沾泥漿,把泥漿灑落在地上變成的。

女媧禱神祠祈而爲女媒,因置婚姻。

譯文:女媧在神祠裏禱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於是女媧就安排男女婚配。

2、袁珂寫的《女媧造人》比《風俗通》對女媧造人的描述豐富許多,作者補充了哪些內容?

教師引導學生:

課文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1)女媧爲什麼造人;(2)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3)人造出來之後歡欣喜悅場面;(4)女媧像人一樣具有心理活動和喜怒哀樂等情緒……

3、你最喜歡作者補充的哪一部分?說說爲什麼。

舉例:(1)女媧造出小人之後歡欣鼓舞的場面。

(2)對女媧的人性化描寫。

學生圈點勾畫細節描寫,具體分析女媧形象。

【設計意圖】比較閱讀培養國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對喜歡內容加以評說,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塑造的女媧形象以及人類被造出來之後的歡樂喜悅之情。

(四)想象寫作

1、神話是古人創造的。本文的作者袁珂補充了女媧造人的原因和方法,並作了豐富精彩的描寫,這都源於他的想象力。同學們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改寫《女媧造人》。請同學們從以下兩個角度任選其一,擺脫袁珂想象的情節,重新描述你想象中女媧造人的原因或方法:

(1)女媧爲什麼造人?

(2)女媧怎樣造人?怎樣造更多的人?

2、交流習作,互相點評。

【設計意圖】從閱讀體會到文段改寫,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五)問題探究

1、《風俗通》中說:“故富貴者,黃土人;凡庸貧賤者,引緪人也。”你如何理解?

教師引導學生:

瞭解《風俗通》──理解封建社會的侷限性──讀古書要有批判的精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神話是古人因當時的侷限性不能科學地解釋人類起源、自然現象等的產物,如今人類對這些問題已經有了更科學的探索和結論,爲什麼這些神話依然流傳並得到人們的喜愛?

教師引導學生:

(1)神話中構想的世界是古代人真實世界的反映,蘊藏着歷史的X,表現着精神的追求,讓人們能看到祖先的影子。例如神話中有人們對歷史和英雄人物的幻想、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等。

(2)神話本身容易引起人的興趣,蘊含着瑰麗的想象、豐富的文化等,給人藝術的審美享受與深刻的啓迪。

(3)神話是文學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較爲鮮明,讀來親切感人。例如盤古的英雄形象,女媧的母親形象,精衛填海的鬥士形象等。

【設計意圖】教給學生讀古書的科學態度和思考方法;引導學生認識神話的美好,思考神話的現實意義,並能形成自己的個性觀點。

(六)佈置作業

1、請同學們發揮大膽新奇的想象,進行人性化的擴寫。

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奔月宮。(《淮南子姮娥奔月》)

2、拓展閱讀。

課外閱讀:袁珂《盤古開天闢地》,魯迅《故事新編奔月》。

【設計意圖】1、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寫作能力。2、開拓學生視野,激發想象力。

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三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掌握本單元課文中實詞的意義和常見虛詞的用法,八年級語文第六單元 複習。

2、理解文中出現的多義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的意思。

3、領會句意,把握課文思想內容。

4、領會文中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培養賞析古詩文的能力。

5、體會個性鮮明的寫人方法,學習生動、形象的寫景方法。

6、識記有關常識,美文及名句。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思維的哲理性,培養觀察能力以及鑑賞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培養樂觀的志趣,豁達的胸懷,進取的精神

(四)美育滲透點

感受自然美,欣賞生活情趣美。

二、學法指導

1、撰寫100字左右的單元內容概述。(課前)

2、自制文體,文學常識積累卡。

3、自制實詞、虛詞積累卡。

4、自制名句積累卡。

5、通過練習加以鞏固。

6、進行能力遷移訓練。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體會個性鮮明的寫入方法;

2、學習生動、形象的寫景方法;

3、背誦課本中要求背誦的古詩文。

解決辦法:一是反覆吟詠、背誦。二是討論歸納。

四、課時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進行知識搶答

2、交流積累卡。

3、練習鞏固。

4、能力遷移訓練

七、教學步驟

(一)概述單元內容

本單元所選課文有的寫人,有的寫景,有的記事,有的抒情,國中二年級語文教案《八年級語文第六單元 複習》。要注意體會《五柳先生傳》的寫人方法,《小石潭記》中生動形象的寫景以及《觀潮》中的語言描寫。同時要背誦五首詩歌,悉心體味其中的名句。

(二)知識搶答

1、有關文學常識

2、多義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宇

3、名句背誦

(三)歸納常見虛詞的用法

(四)鞏固練習

背誦默寫

1、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七言絕句《秋詞》

2、《五柳先生傳》中描寫五柳先生生活貧困的句子是

3、全石以爲底,近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差披拂。

4、蘇軾詞《浣溪沙》中着重描寫清泉寺的外部環境,以襯托寺廟清靜和優雅的三個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重點語段

閱讀下面語段,回答文後問題。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年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相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解釋文中加點詞。

(1)佁然:愣住的樣子 (2)傲爾:忽然

(3)逝:離去 (4)邃:深

2、把上文畫線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那石岸的形狀像狗牙公似的凹凸交錯,沒法知道它的源頭了。

3、上文第1段,作者寫潭水時,通過游魚、陽光、影子等具體的描寫,突出了潭水 清澈透明 的特點。

4、作者描寫魚,採用了動態和靜態描寫的方法。上文描寫魚靜態的語句有 怡然不動 ,描寫魚動態的語句有 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5、第2段運用了形象的比喻:“鬥折”寫的是 溪身 ,“蛇行”寫的是 溪水 。

6、潭上四周景色給人的印象是什麼?作者這樣描寫抒發了自己怎樣的心情?

(六)能力遷移

臨江之人畋(tián),得幼麋,畜之。入門,羣犬垂涎,揚尾皆來。其人怒,怛(dá)之。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使勿動。稍使與之戲。積久,犬皆如意。幼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爲犬良我之友也,牴觸偃仆,益狎。犬畏主人,與之俯仰甚善,然時啖其舌。

三年,麋出門外,見外犬在道甚衆,走欲與爲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註釋]畋:打獵。怛:恐嚇。

1、下列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解釋都正確的一項是(B)

①得幼麋,畜之(養)

②羣犬垂涎,揚尾皆來(搖動)

③稍使與之戲(玩耍)

④積久,犬皆如意(心滿意足)

⑤以爲犬良我之友也(友善)

⑥牴觸偃仆(俯臥)

⑦益狎(親近)

⑧狼藉道上(指幼麋屍骸散亂)

A.①④⑧ B.①③⑦

C.②⑤⑦ D.②⑥⑧

2、下列加點的“之”,意思完全相同的是(D)

①臨江之人畋②得幼麋,畜之

③其人怒,怛之④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

⑤稍使與之戲⑥忘己之麋也

⑦以爲犬良我之友也 ⑧與之俯仰甚善

⑨共殺食之

A.①⑥⑦ B.②④⑧

C.③④⑤ D.②⑤⑨

3、爲下列各句選擇正確的意思。

(1)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使勿動。(C)

A.從這後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羣狗,經常性地把幼麋給狗看,只是讓它別亂動。

B.從這後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羣狗,給狗看幼麋(讓它們彼此)熟悉,並讓狗不要亂動。

C.從這後每天抱着幼麋走近羣狗,經常性地把幼麋給狗看,並讓狗不要亂動。

D.從這後每天抱着幼麋靠近羣狗,給狗看幼麇(讓它們彼此)習慣,只是讓幼麋別亂

八年級語文教案 篇四

目標:理解作者所寫的橋之美;與中國石拱橋比較,感受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理解一些難句的情味。

課時:兩課時(課內指導一課時,課外自讀鞏固一課時)

第一課時(課內指導)步驟:

○導入

○簡介作者:吳冠中1919年生,中國現代畫家。

○在早讀課讀過書的基礎上,快速閱讀課文,(或看播放有關畫面)思考:在作者看來,"橋”美在何處?你對此有什麼感想,從中受到什麼啓發?

提示:這篇課文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美術工作者以獨到的視角,引領我們用“另一種眼光”去看我們此前雖感覺到美好而說不出好在何處的景物,這些景物在此時煥發出新的靈性與生命力。

畫家眼中的橋有什麼特殊的美感呢?學生先思考或回答,教師再明確指導:

概括地說,是橋在不同環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

第一個例子,是寫石橋與密密的葦叢相配合給人帶來的特別感受。厚厚實實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第二個例子,是寫石橋與細柳合作創造的動人景緻。細弱的柳枝拂着橋身厚重堅硬的石塊,這裏有形體上的強與弱、輕與重之分,有動靜之分,有顏色上的對比,還有變(柳枝年年發新芽)與不變(橋能歷久不變)之別,種種不同,歸結起來,其實是陽剛與陰柔這兩種美的類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諧統一,可能就在於橋有着經過精心設計的輪廓吧。

第三個例子,是寫長橋之美。長橋一般建在比較寬闊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單調感。同時,如前所說,橋是人們勞動的成果,出現在蒼茫水面上的長橋,是人類創造力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個例子寫的是形式比較獨特的橋——風雨橋,作者沒有明言橋所起的作用,不過,我們不妨做一些揣測。如,從作者說風雨橋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畫中點綴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結合我們欣賞國畫的經驗,可以想像得到,橋面上蓋有廊和亭的橋,給人安閒、自在的感覺,這種感覺恰好與險峻的山峯、橋下的急流給人的感覺形成對照

在以上四個例子中,橋或爲主體,或爲陪襯,或起着畫龍點睛的作用,但都與周圍景物成爲和諧的一體,共同構成入畫的景緻。

隨後,作者比較概括地寫橋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聯繫形象的重疊與交錯。這是對作者眼裏的“橋之美”的進一步補足。文章以《清明上河圖》裏的“虹橋”及鄉間小橋爲例,指出通過橋能構成豐富的畫面。此後作者宕開一筆,開始結合具體實例談橋與周圍景物要互相襯托、呼應的問題,作者是所舉實例基本上持否定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