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多篇)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多篇)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8課《橘頌》教案 篇一

【教學構想】

《橘頌》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詠物詩,是《楚辭·九章》中的一篇。整首詩節奏感強,文辭優美,但語言較爲深澀,而且還運用了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因此,學生學習起來有困難,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時可以嘗試以下教學模式進行:

1.通覽全文,初步感知:以學生的習慣、情趣和對課文的熟悉程度選擇朗讀、默讀、全文閱讀或是重點閱讀。讓學生在朗讀中疏通文字,邊讀邊想邊記,獲取初步印象題材、內容、作者思路、思想情感、藝術手法。

2.互動感悟:精讀全文,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理解詩句意思,試找出文章中的重點句,並將自己理解中的難句梳理出來,在討論、交流時形成對文章內容、結構等全面深刻的認識。

3.局部突破:教師總結學生的感受後,針對學生異議或重難點,對解決問題的關鍵和突破口進行引導分析。

4.鑑賞創造:文言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通過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識,達到閱讀淺顯文言文的目的,而且還應該學習文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寫作知識、領悟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養學生審美鑑賞能力。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掌握本文重要實詞,辨析文言虛詞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

2.掌握詩歌朗誦技巧,通過朗誦逐步理解詩歌主旨。

3.學習文章託物言志、詠物抒情相結合的寫作手法。

4?把握橘樹的精神,理解作者借對橘堅貞品質的讚美所體現的人生追求。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本文重要實詞,辨析文言虛詞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

難點:學習託物言志、詠物抒情相結合的寫作手法,把握橘樹的精神以及作者所體現的人生追求。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導人:

《晏子春秋》記載: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橘樹的這種奇異特性本是一大遺憾,但在深深熱愛故;國鄉土的屈原看來,這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秉性,正可與自己矢志不渝的愛國情志相通。所以他遭讒被疏時,以南國的橘樹作爲自己的榜樣,深情地寫下了詠物名篇一一《橘頌》。

2.介紹屈原生平及本文寫作背景。

(通過教師的導入和介紹,可以渲染氣氛、加強體驗、增加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l.大聲、自由地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對停頓,注意語氣。

2.由學生提出應該注意的字詞讀音、句內停頓及個別語句的語氣處理,並且進行範讀。

3.同學們根據朗讀標準進行點評,教師適當進行指導。

3.全班齊讀。

(學生通過反覆朗讀課文,熟悉文中的詞句,爲疏通文意做準備)

三、學習課文

1.學生再次朗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和查找工具書,試着理解課文,疏通文意。將自己無法解決的字、詞、句劃出來,在小組討論時解決。

2.分小組討論,逐段翻譯課文。四人一組,由一人負責翻譯全文,其他三人邊聽邊記下和自己理解不一致的地方。

3.在討論時,學生將閱讀所得、所感以及困惑提出.與小組同學進行相互交流。

4.全班探討問題,找出文章中的重點句,提出小組討論時難以理解的句子,共同解決。還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師答疑點撥。

5.學生反覆誦讀,達到一定熟練的程度,直至背誦。

四、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思考課後練習和提出的問題。

(將課後練習作爲作業讓學生思考,是爲下一節課分析課文做準備。)

第二課時

一、教師出示重點詞句,學生解答

1.重點字詞。

徠服壹志曾枝剡棘摶文章類

姱廓淑離師長置

2.重點句子翻譯。

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

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閉心自慎,不終失過兮。

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

3.檢查背誦。

(複習鞏固上節課的內容,讓學生掌握重要的字、詞、句,檢查背誦課文的情況,使學生養成勤背詩文的好習慣。)

二、探究、理解課文內容

1.詩中哪幾句寫了橘的生長習性?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2.在下文中作者又從哪兩個方面來具體頌橘的?

具體從橘樹的外形美麗動人和美好精神兩個方面來歌頌。

3.從哪些方面寫了橘的外形美?

①讀課文,從中勾畫出描寫橘外形的句子。

②將找出的句子進行歸納提煉。

葉一綠;花一素;枝一曾;棘一剡;果一形摶、精色、內白

4.這些外在美又表現了橘怎樣的精神品質,請在文章的後半段找出相對應的句子。

課文原句:獨立不遷、廓其無求、橫而不流、閉心自慎、淑離不淫、梗其有理。說明了橘淡泊寧靜、疏遠濁世、超然自立、豁達正直的精神品質。

5.作者僅僅只是在頌橘嗎?這種通過頌橘來表達自身品性的寫作方式是什麼?

作者看來是句句寫橘,但不是僅僅在頌橘,而是將它與人的精神、品格聯繫起來,給予讚美。這就是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6.作者是如何言志的?(結合課文分析)

無論是對橘樹的描述或對橘樹的頌揚,作者的目的是爲了言志。用橘的特性表達了自己紮根故土、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感和特立獨行、懷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本環節教師引導學生理清詩歌盼內容層次,抓住詩中的關鍵詞句.瞭解全詩主旨、作者寫作意圖和精神追求。)

三、拓展延伸

1.屈原作爲一個愛國、追求崇高人格的詩人.借橘的特性表達了自己紮根故土、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感。那麼,古今中外還有哪些人具有橘的精神品質?

(學生在此環節往往很活躍,很多學生都會想到我們曾經學過的一些名人和革命英雄的故事,以此展開話題,教師應當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和鼓勵。)

2.選擇一種植物,模仿本文的手法,寫一篇400字左右的抒情短文。

(本文學習了託物言志、詠物抒情的寫作手法,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將這種方法運用到寫作中去。)

【教學後記】

中學語文課本中文言文篇目佔到近四分之一,教學大綱雖然對文言文的要求有所降低,只要求學生讀懂,但這對國中學生來說,讀懂也不是一件易事。針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了這樣的教學方法:

1、讀字當先,激發興趣。

國中學生學習文言文乃爲啓蒙,沒有文言文語感,文字生疏,且無停頓斷句常識,要學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讀字擺在首位。讀法有多種,但我認爲,在教學中範讀、默讀、朗讀、齊讀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同我們今天語言中常見的讀法不一樣,這就需要老師的範讀,以加深記憶。通過老師的範讀,能使學生掌握住音節停頓,讀得琅琅上口。這時再引導學生對照課下注釋默讀,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再指名朗讀、組織齊讀。教師一面驗收讀的效果,一面評價讀的成效,使學生有興趣和信心去學習。讀多了,要求背誦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其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2、切合實際,教會方法。

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多種多樣。我在教學時從以下兩方面人手:一方面,讓全班同學把各自不懂的字、詞、句指出來,分組討論,教師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討論,但不把結論強加給學生,允許有遺留問題,鼓勵學生課外通過其他的途徑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就課文內容,旬、段的含義,作者的思想感情、寫作動機,精美語言,獨特風格,人物形象等展開辯論。這一環節,對教師的素質要求較高。

實詞教學方面,有一詞多義、古今詞義異同等,教師還要注意綜合、比較、歸類,使學生能舉一反三。文言文虛詞教學更是難點,這就需教師幫助學生找出規律,促其牢固掌握。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8課《橘頌》教案 篇二

學習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感受作者字裏行間表達的濃厚感情。

2、欣賞優美的語言,體會景物描寫及其作用。

3、學習課文以小見大的寫法。

學習過程:

一、知識積累

1、回顧學過的《錯過》,用文中的詞語填空。

德高望重,心中裝滿美好 的季羨林先生因爲燕園中的古藤蘿被毀,寫下了對靈魂 之人強烈不滿的《幽徑悲劇》。

宗璞先生沒有因爲紫藤蘿花架的一時被毀而心中 ,反而在紫藤蘿花瀑前 到生命的永恆。誦讀、_______這些充滿詩意和哲理的文字,我們能否感受到存活的 ?如果想要增加我們生命的厚度,我們應該學會觀察、思考和 生活 ,不 生活賜給我們的每一次良機。

2、收集有關作者資料,簡介作者。

3、將你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寫下來與同學討論。

4、課前熱身: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親戚( ) 波光粼粼 ( ) 分歧 ( ) 酷 冬 ( )

霎時( ) 熬 過 ( ) 桑樹( ) 嫩 芽 ( )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a、散步的人有:

b、散步的地點是:

c、散步的季節是:

d、散步的過程中發生了: (用原文中的一個詞來回答)

e、本文的感情線索是 ;敘事線索是 。

三、細讀品味,合作探究(再讀課文)

1、合作探究,把握課文中心事件和人物。

a: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讓一個平凡的家庭如此和美?

b:你最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爲什麼喜歡?(用一個詞來概括人物的特點)

2、細讀品味,感受親情之美。

a、從詞語的運用和表達的感情方面品味:

“我的母親老了,他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b、從句式和表達的感情方面去品味下面5個句子。

1、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

2、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3.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4、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5、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四、通讀全文,互動探究

1、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蘊含着深刻的道理,通過這件事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2、你怎樣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3、本文敘述的是初春時節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寫着墨不多,卻充滿了詩情畫意,作者寫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4、從文中找出大詞小用的語句,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五、用自己的話來小結課文的內容。

八年級語文鞏固案(矯正反饋)

二十二 散步

a: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酷冬( ) 熬過( ) 挺不住( )

分歧( ) 霎時( ) 水波粼粼( )

b:讀課文6—8自然段,完成下列問題。

1、第六自然段中“強壯”、“高大”應如何理解?

2、家庭出現分歧時,文中說:“不過,一切都取決於我。”其原因是什麼?

3、後來“我”決定委屈兒子的原因是什麼?

4、第7段第二句屬於什麼描寫?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5、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表達了怎樣的意思?

c:遷移應用

請以親情爲主題,寫一段溫馨的話語。

家是 ;

親情是 。

d、親情體驗

1、回家後,請爲你的父母做一件事,比如說捶捶背、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記住父母的生日,記得在他們生日時,送上你最真摯的祝福。

3、寫封信給你的父母,說說自己的心裏話,讓他們感受到你的愛。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 篇三

內容預覽:

第7課《海思》教案

【教學構想】

本文屬於學者型散文,其知識含量的豐富,思維方式的獨特體現着智慧的魅力。

文章通過對海的博大、壯闊的描述,引出有關海的種種聯想,進而引出海與人類的關係,作者縱情讚揚了海的壯闊之美,讓我們感受人類在大海面前的渺小。從作者深邃的思考中,我們懂得了大海是人類生命的搖籃,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是^類心靈的家園。

本文的教學應注重以下三點:

首先,弄清文本的基本內容,學會編寫閱讀提要是學習本文的主要任務。

其次,在文學欣賞上,不要忽視語言的魅力。本文寫景語言生動形象,在聯想與想象中不失磅礴的氣勢。如何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這些美旬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用朗讀激發學生深人理解文本的內涵也是本文教學的重點。

第三,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應着力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由眼前的海而產生的聯想與沉思。海思的思是全文的核心,思的引發,思的方向,思的廣度,思的深度,處處體現着作者的智慧。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的獨特思路,研究這種奇特的聯想中闡發的主題,探討作者思想的深度。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也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理清文章結構,學會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2、理解作者由海而產生的獨特的聯想和深邃的思考。

3、體會文中富有哲理的語言。

4、探究作者思想的廣度和深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編寫閱讀提要。品讀語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作者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教學安排]兩課時

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學會編寫閱讀提要。

2?正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品讀富有哲理的語言。

4?關注作者獨特的行文思路。

5?拓展挖掘,歸納提高寫作水平的方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課件展示幾組海水翻騰的畫面,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談自己的感受。

(借用圖片這一直觀教學用具,能使學生很輕鬆地進入學習境界,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展開想象,喚起學生對課文中所描繪景象的主動體驗。)

2、教師小結,引入文本。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疏通生字、生詞。

2、再讀課文,梳理文章結構層次。

在學生仔細閱讀課文之後,要求他們着重思考幾個問題:

①文中有哪些句子自然完成了內容間的轉換?

②作者眼前的海是怎樣的?作者心中的海是怎樣的?

③作者圍繞海所做的思考是爲了表達什麼感情?

學情預測:在回答這三個問題的時候,過渡句的選擇可能會比較容易,但對眼前的海和心中的海的對比理解可能會有些困難,教師應該作適當的指導。

學情反饋:關於第一個問題,學生能夠從第3自然段找到句子被織進一張藍色的大網中,這種可見而不可觸的蔚藍色,似有似無,給人一種遐想,一種飄渺,一種思想的馳騁,從而弄清作者由眼前的大海過渡到寫心中的大海。

對於第二個問題作者心中的海是怎樣的?學生的回答有時會偏離文本的內容,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明確作者聯想的觸發點海的深和廣以及乘船返回,在海浪的搖動中產生新的思考。這樣,纔有利於學生明白作者心中的海的形象。

對於作者情感的把握,教師應依據文本內容作適當提示,如引導學生看議論抒情句,讓學生全面把握作者愛海的博大精深,愛海的包容一切,愛海給人類心靈的慰藉。

(這三個問題的設計由表及裏,從理清文本結構入手,儘量激發學生自己歸納總結的意識,基礎的內容弄清楚了,再去探究作者的情感就不會使學生泛泛而談。)

全班交流各自編寫的閱讀提要,並要求學生進行板書設計。

學情反饋:實踐證明,這一過程的設計,既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又能檢驗他們對文章內容的把握程度。

三、細品文本。

品讀課文第2自然段,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作者眼前的大海,並設計朗讀方案。

學情預測:學生的回答可能會架空,教師要提出明確細緻的要求,比如:這裏寫的是什麼內容?從哪個角度寫的?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才達到了這樣的效果?哪個詞用得最好?用細化的問題幫助學生將朗讀設計落到實處。

學情反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明確細緻的要求,確實能夠讓學生走進課文。如果能配以音樂朗讀,教學效果會更好。

(這一過程的設計既完成了對課文內容的熟悉,又鍛鍊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還讓學生通過品味朗讀深入探究描寫海的壯麗圖景所用的方法,激發學生對課文深入的理解。)

四、自主研讀

選擇文章中富於哲理的句子或含蓄的句子進行品評,在深入探尋句子含義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學情預測:學生可能對於是,我明淨的心頭又涌上一汪藍色的沉思海啊,你在我的心裏這兩個句子難以理解,教師要在此作適當點撥。

五、積累佳詞美句

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和段落。

第二課時

一、合作探究,歸納總結

1.教師提出疑問:課題爲海思,那麼作者圍繞海作了哪些思考?他爲什麼會有這種思考?這一步只要求學生在互相探討的基礎上談出自己的觀點。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這一過程主要是強調學生在解讀文本時有自己的思考)

學情反饋:學生基本上能從作者聯想奇特的角度去討論,但作者爲什麼會有這種思考以及作者爲什麼要沉思海與人類的關係?學生卻心存疑惑。教師應介紹樑衡的散文特點及其大散文觀,讓學生在作者作品風格和思想深度上去感受行文獨特的思考。

2.在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奇特的聯想中,引導學生挖掘一些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

(這一設計將閱讀與寫作緊緊聯繫起來,以此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二、拓展延伸,進行想象思維訓練

1.藉助具體物象,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①金錢確實可以買到許多東西,但它不是萬能的,如金錢能買牀鋪,不能買甜蜜的夢;能買書,不能買到知識請你聯想它的作用和侷限,越多越好。

②有位作家寫了一首詩《0的斷想》:

0是謙虛者的起點,驕傲者的終點;

0的負擔最輕,但任務最重;

0是一面鏡子,讓你重新認識自己;

0是一隻救生圈,讓弱者隨波逐流;

請你運用發散思維續寫下去。

③我撲在書上像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這是文學家關於書的比喻,它還可以比喻成什麼?運用發散思維展開聯想,請口頭表達。

2.超越時空侷限,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美國科幻小說《地球上最後的一個人》地球上最後一個人獨自在房間裏,這時突然響起了敲門聲請你作合理想象。

創新提示:

①能買藥物,不能買健康;能買娛樂,不能買幸福;能買房屋,不能買家庭;能買選票,不能買人心

②0是一塊空地,可種五穀;是菸圈,虛度年華;是鐵環,組成堅韌;是戰鼓,激人奮進

③書是進步的階梯、知識的源泉、駛向知識海洋的船(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隨時引導。)

(這一過程是在閱讀文本基礎上進行的延伸與拓展,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及創新能力。)

三、佈置作業

以大自然的啓示爲題,深入觀察、研究,獲得自己獨特的發現,寫一點自己的思考。

(通過作業設計,讓學生養成細心觀察、潛心思考的習慣,讓學生進一步體驗一些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方法。)

【板書設計】(一)

7海思

內容:海的波瀾壯闊海的博大(包容力)

海與人類的關係

目的:愛海的博大精深,愛她的包容一切,愛她給人類心靈的慰藉。

【板書設計】(二)

7海思

海:洶涌澎湃波瀾起伏海天一色

思:(聯想)海的深和闊

(沉思)海與人類的關係

【教學後記】

面朝大海,普通人呼吸到的是海潮,而作者樑衡呼吸到的是海魂。跨越時空的聯想,奇特的感受,大氣磅礴的語言,不僅增加了本文的藝術魅力,而且也讓讀者受到震撼和啓迪。

如何處理這篇散文的重難點?如何落實新課標下的三個維度?如何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這節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點嘗試:

1.語文課注重體現出語文味。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解讀文本的習慣與方法,注重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結合,充分體現出語文學科的特點。

2.注重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文本的能力。

改變傳統教學中煩瑣的分析方法,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特別是學生自己寫板書的這一過程,不僅強調了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而且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營造了一種平等自主的學習氛圍。

3.注重閱讀與寫作的整合。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如何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怎樣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提高寫作的能力?在最後一個拓展思維的環節設計中,着重體現、強化學生對課文寫作方法的借鑑與拓展。激活學生的思路與創造力,這不僅體現學習《海思》一文的重點,也加強了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 篇四

教 學目 標

1、體會蘊含於小說中的父母對子女濃濃的愛心和淡淡的哀怨。

2、學習在曲折的情節中展示人物鮮明的個性特徵和表現深刻的主題思想。

3、學習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寫法。

重難點

1、重點:學習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寫法。

2、難點:作品流露出的濃濃的愛心和淡淡的哀怨。

【自學質疑】

結合學案內容,學生自學,小組交流,提出自己的疑惑,組內解決問題。教師對學生的活動進行點撥和指導。(此環節放在課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音樂《假如愛有天意》,創設情境。

傳說:上帝創造了人,但沒有精力照顧好他們,所以給每個人創造了父母。於是有了這麼一個地方,它永遠在你的心靈最深處,你願用一生的時間去呵護它,這個地方,叫做“家”;而有這麼一顆心,他讓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卻不要你任何的回報……這一顆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父母的心》,感受父母的偉大、博愛。

二、交流展示:瞭解感人故事

1、第一小組代表展示學案第1題。

(1)走近作者

川端康成,日本現代小說家。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國》、《古都》等。日本評論家認爲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隱隱的幽謐和淡淡的哀怨。這是他作品的共同風格。《父母的心》同樣具有這種風格特徵。這也許和他本身的經歷有關。他幼年父母雙亡,後祖父母和姐姐又陸續病故,孤獨憂鬱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種哀怨的情調和傷感的情緒。

(2)給劃線字注音。

瀨戶lài 襤褸lánlǚ 酬謝chóu 函館hán

艙房 cāng 失魂落魄 hún p

2、第二小組代表展示學案第2題。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內容。

本文 本文講述一對窮夫妻最終拒絕優越的條件,不願把自己的任何一個孩子給富人的故事。表現了父母

對子女的崇高愛心。

3、第三小組代表展示學案第3題。 (學生板書文中幾件事)

故事是通過哪些具體的情節來表現這一主題的?這些情節有什麼特點?(請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

富人要求領養一個孩子

送長子

一波三折 換次子

換女兒

要女兒

分析本篇小說的三要素

人物:窮父母、四個孩子、貴婦人和她的女傭;

環境:航行在海上的輪船;

情節:開端,貴婦人想要領養窮人的一個孩子;

發展,窮父母三次換送子女給貴婦人;

高潮,窮父母要回自己的女兒;

結局,窮人一家六口又團員團聚了。

3、你認爲本文故事圍繞窮父母送不送孩子情節有何特點?作用怎樣?

學生交流:

情節特點: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作用: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引人入勝;更突出了貧窮父母內心的矛盾和對子女的愛。

4、討論閱讀本文時在語速、感情方面應該注意些什麼?

學生交流並範讀。

教師指點:語速舒緩,語帶無奈、哀怨,讀出濃濃的愛心、淡淡的哀愁

故事是通過哪些具體的情節來表現這一主題的?這些情節有什麼特點?

三、合作探究:感受人物形象

1、父母把孩子送出去,抉擇是如此的艱難,內心是如此的矛盾,小組合作朗讀5-15節,在文中畫出能表現這種心理的語句,找出具體的詞語賞析,仔細體會課文中所寫的“當爹媽的心”。

(學生齊讀或小組分讀)配樂《假如愛有天意》

——小組展示:一生讀句子,其他學生說出表現這種心理的語句,一生總結。

a、財主夫人要求送一個孩子給她時?

b、送走長子時?

c、用次子換回長子時?

d、用女兒換回次子時?

e、要回女兒時?

四、精講點撥:領悟文章主旨

(質疑探究:學生事先提出問題,教師投影展示)

1、你覺得父母要回孩子的哪一次理由最讓你感動?爲什麼?

( 師總結:最後一次理由,是實質性的理由,表現了父母對子女的一顆至親至誠的愛心。)

(請同學們從文中父母的話語中選出你最受感動的語段讀一讀來傳達你內心的感動。)

2、課文如果一開頭就寫貧窮父母一個孩子也不送,不是更能體現父母的愛子之心嗎?文章現在這

樣寫有什麼好處?

(師總結:因爲父母總是爲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上好日子。當有人開出優

越的條件時,貧窮父母是不能不考慮的,爲下文情節發展蓄勢。)

五、拓展遷移:表達情感

1、過度:文中的父母忍受不了與孩子的骨肉分離,最終把孩子要回了,那麼,這一家人今後的命運將會怎樣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文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小組討論,時間3分鐘)

結束語:同學們,說的多好啊,可以看出你們都是懂事的孩子,都能夠體諒和理解父母。當代作家畢淑敏說:“當我們年輕的時候不懂事,當我們懂事的時候不年輕。有許多東西可以彌補,而許多東西無法彌補。”所以趁着我們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不論他們是貧窮還是富有,都要對父母多一份關心,盡一份孝心,也許只是粗茶一杯,也許只是淡飯一碗,但在愛的天平上他們是等值的。因爲——孝心無價。希望同學們學會用感恩的心來珍視親情、珍愛你的父母!

板書:

父母的心

〔日〕川端康成

主人公:窮父母

↙ ↘

情節 神態描寫 → 體會心理

富人要求領養一個孩子 十分猶豫 一

送走長子 眼含熱淚、難割難捨 切

次子換回長子 無精打采 爲

女兒換回次子 失魂落魄 子

要回女兒 痛哭失聲 女

八年級上冊語文優質課程教案 篇五

《三峽》

教學目標:

1、利用工具書熟練掌握生字,翻譯、理解課文內容並熟讀成誦。

2、品析課文,展開想像,領略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

3、學習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體會文章整體佈局的妙處。

教材分析

北魏酈道元的《三峽》,描寫了三峽春、夏、秋、冬四季的美麗景色,是寫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文美,也容易理解,對七年級學生而言,結合樹下注釋讀懂弄通不困難,關鍵是要適當地學會學習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如讀準句讀,特殊字詞和句子的用法;關鍵是瞭解寫景散文運用的寫作手法和文章的佈局(寫四時風光爲什麼從“山”寫起?爲什麼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 教學設想:

教學過程中儘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欣賞三峽風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熟讀成誦,積累理解”的環節對課文反覆誦讀,讀準字音,讀清句讀,進一步引導學生運用工具書並結合書下注釋通過圈畫法把字詞和譯文一一對應,儘量字字落實;通過“品讀課文,解決問題”的環節時問題呈現,然後一一解決,使學生明瞭寫景散文運用的寫作手法和文章的佈局。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三峽風光,感受引讀。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妝扮着中華大地,三峽美景是其中之一,欣賞幾幅長江三峽的風景圖吧!美麗的三峽引得無數文人墨客,揮毫潑墨盡情描繪。如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學生齊讀) 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也用優美的文字給我們展現三峽之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文言文《三峽》。(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瞭解《水經注》和酈道元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 ,他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書 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

《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遊記和民俗風土錄,是一本有文學價值的地理鉅著。《水經注》的文體駢散相雜,寫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辭、漢賦影響,富有文學氣息,對後世影響較大。

三、熟讀成誦,積累理解

1、初讀課文

(1)對照註釋,小聲自由朗讀,初步讀準課文字音。

正音:闕(quē) 疊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絕巘(yǎn) 長嘯(xiào) 屬(zhǔ)引 哀轉(zhuàn)

(2)教師範讀古文,學生注意難讀易錯的字音和停頓

(3)學生放聲朗讀,體會感受讚美之情。

(4)學生兩兩互讀,相互指出。

2、研讀課文

(1)學生個別朗讀,讀清句間停頓。老師於疑難處點撥,或讓學生探討。

朗讀停頓訓練重點: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礦襄陵 [襄陵:動補短語,漫上丘陵]

沿//溯/阻絕 [沿溯:並列短語,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

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語,雪白的浪花)

[回清:動賓短語,迴旋着清波]

絕巘/多生怪柏

清/榮/峻/茂 [清,指水清;榮,指樹榮;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2、疏通文意

學生圈點勾畫,利用工具書和書下注釋,試譯短文。(四人人小組進行討論,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後把意見綜合到一處,教師只起點撥、引導的作用

(1)重點字詞解釋:

略無闕處(毫無) 重巖疊嶂(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峯)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隱天蔽日(隱蔽天日,遮蓋住了藍天和太陽)

夏水襄陵(漫上) 不見曦月(太陽)

沿溯阻絕(斷) 或王命急宣(有 )

雖(即使)乘奔御風(這裏指飛奔的馬)

不以疾也(不如) 絕巘多生怪柏(險峻的山崖或山峯)

素湍綠潭(急流的水) 飛漱其間(沖刷)

良多趣味(確實) 屬引悽異(連續;延長)

沿溯阻絕(順流而下;逆流而上) 林寒澗肅(寂靜)

空谷傳響(回聲) 故漁者歌曰(所以)

(2)重點句子翻譯: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重重疊疊的巖峯像屏障一樣,遮蓋住了藍天和太陽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見月亮。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絕:到了夏天,江水暴漲,漫上兩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斷了。

素湍綠潭,迴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迴旋着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倒影。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3、朗讀比賽

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試着背誦課文,開展小組比賽

4、反饋交流

讀完課文後,同學們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來交流。

四、品讀課文,解決問題

題一、三峽很美,哪你覺得三峽美在哪裏呢?你能用“三峽的____ 美,你看 ,它

有 的特點”的句式說一說嗎?

例1:三峽的 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天空,擋住陽光。 山有綿長、多、陡峭、高峻的特點。(板書:山——奇險)

例2:三峽的水美,你看,到了夏天,江水暴漲,漫上兩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斷了。水有迅猛的特點。(板書夏水——迅猛)

三峽的水美,你看,一千二百里的水路,早上出發,傍晚就到了,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水有迅疾的特點。

三峽的水美,你看,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激流回旋,清波盪漾,水有清幽的特點。(板書春冬之水——清幽)

例3:三峽的秋美,你看,高猿長嘯,聲聲在山谷中迴盪。三峽之秋有蕭瑟淒涼的特點。(板書 秋——蕭瑟淒涼)

問題二、作者寫景運用了哪些方法?

討論明確:

1、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正面寫山的長、多、陡、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從側面說明江面狹窄,兩岸羣峯相連,峭壁對峙,山下只見一線天。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正面描寫,可見其兇險。“有時朝發白帝,暮至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側面表現江水迅疾。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正面描寫猿啼淒涼怪異,回聲久久不絕,悲哀婉轉,到處籠罩着悲寂、淒涼的氣氛。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以憂傷的漁歌作結暗示三峽漁民的悲慘生活,側面表現三峽之秋的蕭瑟淒涼。

2、動靜結合。靜景:山 動景:水

山(兩岸連山,羣峯對峙) 水(夏:大水猛漲,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綠潭,清榮峻茂; 秋:林寒澗肅,哀猿悽清。)

3、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如:文中描寫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綠”繪色,以“湍”、“懸”、“漱”繪形。這些皆與“清榮峻茂”相照應。而寫秋景,則重在繪聲,“長嘯”、“悽異”、“哀轉”,渲染了肅殺的氣氛。其描繪手法因時而變,因景而異,顯得變化多端,搖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則蘊涵其中,一個“趣”字,確切地表達了此時的愉悅之情,而末段的“悽”字,既是對猿聲的描述,也是對秋景所觸發的感情。

問題三:寫四時風光爲什麼從“山”寫起?爲什麼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

明確:因爲“峽”的意思是兩山夾水的地方,有山纔有水,所以從山寫起。三峽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寫水。寫水先寫夏水,後寫春冬之水,後寫秋天,是承水勢的漲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漲,春冬風平浪靜,秋天水枯谷幹,順勢而下,入情入理。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寫,是因爲水的狀況比較接近。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8課《橘頌》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理解文章主旨;

二、學習文章託物言志、詠物抒情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三、掌握本文重要實詞,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

提出朗讀要求:

①字字飽滿;

②把握基調,採取不同形式的讀。

2、小組合作,逐句翻譯。

3、檢查預習情況,幻燈片展示:

①重點字詞;

②重點句翻譯;

③通假字。

4、齊讀課文,指名背誦。

三、探究、理解課文內容

1、自由朗讀課文,思考:

開篇作者用哪一個字來總頌橘?下文又從哪兩個方面來具體頌橘?

2、探究、質疑,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a、文章從哪些方面來寫橘的外形美?

b、橘具有哪些美好的精神品質?

c、作者對這樣內外兼美的“嘉樹”抒發了怎樣感情?

d、詩中兩處用了“深固難徙”和“不遷”,這樣重複使用目的何在?

e、文章只是在頌揚橘嗎?若不是,又是寫什麼?

3、配樂朗讀,再次感受橘的內外美。

四、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有哪些名人具有“橘”的這種精神?

2、選擇一種植物,仿本文寫法,寫篇抒情短文。

3、全班同學一起賞析點評。

五、總結

六、板書設計:

橘頌

外形:綠葉素榮——託物言志

嘉樹

品質:獨立不遷—— 抒發情感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案 篇七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本文的生字詞,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力目標:學習本文的表達方式及其產生的表達效果。

3、情感目標:領悟列寧格勒的人們在堅苦卓絕的環境中所具有的寧死不屈、百折不撓、堅強高貴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在敘述中採用對比的手法來表現羣體的崇高品質。

三、教學難點

體會列寧格勒人民的人性光芒與人格的高貴。

四、教學時數

1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年代,過着幸福寧靜的生活。我們遠離戰爭、飢餓和寒冷,戰爭的殘酷、恐怖是我們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裏的人們難以想象的。你們知道生活在巨大的戰爭陰影下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嗎?今天我們走進《列寧格勒的樹》,去看看被圍困了九百天的列寧格勒城的人們在生命面臨威脅的時刻,寧願凍死也不砍伐一棵樹的壯舉,讓我們的靈魂接受一次洗禮,去感受一下人性的光輝吧。

(二)時代背景:

60多年前,德國法西斯出動70萬大軍、1200架飛機、1500輛坦克和12000門火炮妄圖一舉拿下這座城市,卻受到蘇聯軍民英勇頑強的抵抗,德軍迅速佔領列寧格勒的企圖化爲泡影。於是,希特勒下令嚴密封鎖該城,企圖以斷水、斷糧等手段征服列寧格勒,從而開始了長達900天的圍困期。面對險惡的處境,300多萬英雄的列寧格勒軍民沒有屈服,他們頑強抵抗,依靠在拉多加湖上開闢的“生命之路”,傳奇般地戰勝了飢餓的威脅,挫敗了德軍的罪惡計劃。

列寧格勒保衛戰緊緊拖住並消滅了德軍大量有生力量,爲蘇軍取得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等戰役的輝煌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殘酷的戰爭也使列寧格勒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據材料記載,列寧格勒在圍困期因飢寒交迫致死的人多達64萬人,死於德軍炮火空襲的有2.1萬餘人。

(三)初讀課文,積累字詞。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課文,用線畫出你不認識的字,用……線畫出需要積累的詞語。用畫出你喜愛的句子。

1、學生讀完以後,老師提醒學生注意:

踉蹌(liàngqiàng)凍餒(něi)

2、需要積累的詞語:

不堪回首戰雲密佈陰雲慘淡魔劍高懸座無虛席

(四)探究課文。

1、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說說最使你感動的語句有哪些,找出來細細讀一讀,品一品,討論交流:哪些細節、哪些語句最讓你感動?

2.重點討論分析課文的第四自然段。請一位學生朗讀一遍。

本段寫了悲慘的一幕,但作者沒有對這一情節進行過多地描寫、渲染,只是用平靜的筆觸進行了簡潔地敘述,只交代了三個必要的細節,是哪三個細節呢?

明確:小棺材、凍餒而死的孩子、舊鋪板。

作者只交代了三個必要的細節,既沒有女士臉上的表情,也沒有寒冷對她臉色和軀體的效果,也看不出作者感情的特殊性,他追求的不是煽情,而是以敘述來說明問題,我們同樣被打動了。看來,打動人心不光靠描寫、渲染的手法,敘述同樣能產生感動的效果,這真是“殊途同歸”啊!

3.請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具體地描繪一下當時的場景。

學生思考並回答。

4.作者一邊進行冷靜地敘述,一邊又在敘述中進行對比,請同學們說說對比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回答後,教師明確:一方面是如此嚴酷的飢寒,“人們賣房屋,變賣首飾,變賣傢俱,賣一切可賣之物,只爲換取一點可憐的口糧和棉毯”;另一方面卻是:“在最艱苦的900天內,列寧格勒城裏的人們,沒有爲生計砍伐過一棵樹”,“沒有誰去砍樹生火取暖。”

5.光有這樣的對比似乎還不太充分,因而作者在此基礎上,又採用了議論、抒情的手法加以補充,請同學們找出這樣的句子。

學生回答後,教師明確:

把樹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們是怎樣的人們。那是一羣精神強健人格高貴的人。

——這句話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學生回答後,教師明確:起了畫龍點睛,點明主旨,深化主題的作用。

6.爲了進一步印證這一點,作者又例舉了生活在巨大的戰爭陰影籠罩下的列寧格勒的人們的一些生活狀況:劇照貼滿大街小巷,劇院天天夜裏開演,觀衆座無虛席;學校準時開學,上課鈴聲從未間斷……

多麼堅強高貴的人們啊,在厄運、苦難面前,他們仍從容地、有尊嚴地活着。這是一羣寧死不屈、百折不撓、精神強健的人,正因爲他們具有樹一樣的堅韌挺拔的精神,纔有了不讓侵略者前進一步的輝煌。

7.能用《日曆》裏的語言來描述一下他們是如何度過每一天的嗎?

學生回答後,教師明確:他們用情感、忠誠、愛心、責任感,以及創造性的勞動去書寫每一天的日曆。

8.900多個日日夜夜啊,人們生活在飢寒交迫中,即使一個又一個離家失所的人凍死在街頭,人們也沒有砍伐一棵樹來取暖,人們何以把樹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呢?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明確:生命是是無價的,但並不代表它是最寶貴的,正如裴多菲在詩中寫道:“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樹的綠色是被圍困的人們心中的希望,的精神寄託。正是這一片綠支撐着他們熬過900個苦難的日子。

9.請同學們結合《每天誕生一次》的內容,想象一下,列寧格勒的人們從煙霧裏透出的曙光中醒來時,看到這片綠,他們會想些什麼?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他們在醒來的一剎那可能有一種陌生感,也有一絲慶幸的心理———“我又活過來了?”我還活在自己國家的領土上,明天還能撲向嶄新的太陽,還有見到下一個黎明的希望。對他們來說,生命即綠,假使有一天見不着綠了,那麼,死亡也就來臨了。

10.同學們知道老山蘭的故事嗎?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們的鋼鐵戰士血灑南疆,誓守國土,在炮火硝煙中,日夜陪伴我們戰士的,就是綠色的蘭花,戰士們取名“老山蘭”,他們把從陣地上採擷來的蘭花栽在廢棄的空罐頭盆裏或栽在陣地前沿的土裏,甚至栽在了鋼盔裏。戰士們精心呵護着它們,那墨綠色的葉片給炮火硝煙中的戰士們帶來絲絲生活的慰藉,綠是生命,是和平,是希望,多少人爲了心中的那片綠而挺身而出。

和平年代,我們應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綠,人類與綠色應和諧相處。想想戰爭年代的那些人們吧!我們有什麼理由去摧殘眼前的這片綠呢?請愛護眼前的一草一木吧,我們將會從他們身上汲取精神和力量。

五.閱讀比較、探究

如果以《列寧格勒的樹》爲材料,你會如何接着寫《每天誕生一次》或《日曆》呢?試動筆寫寫看。

〔參考答案:在《列寧格勒的樹》的故事裏,可以找到上述兩篇文章的種種影子,包括共同的、不同的方面。如果與《日曆》接,可以放在保存歲月的方式是把歲月變成永久的詩篇之後,或者放在書寫每一天的日曆那段之後。如果與《每天誕生一次》接,可以接到撲向嶄新的太陽那句之後,也可以接到篇末。當然還可以有其他的接寫方式,比如也放到《日曆》的篇末。〕

此項練習的主要目的是互相解讀這幾篇課文,並不在一定要寫成完全融爲一體的一篇文章。還有,可以引用故事的基本素材,也可以只引用片斷,還可以打亂順序,比如從劇院天天開演說起。還要指導學生在敘述故事時不是原文照抄,內容要適度,文字要與主篇接近。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8課《橘頌》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調動訓練學生聯想想象思維,身臨其境地閱讀文本。

2、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字、詞、句,細品文本語言,感受文本含蓄委婉的情感之美。

3、深入發掘解讀文本的個體生命意識及民族文化內涵,薰染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激發學生心懷天下的歷史責任擔當。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品析文本語言,感受文本的情感之美。

教學難點

深入發掘解讀文本隱含意蘊,理解其個體生命意識和民族文化內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昨夜伏案,掩卷靜思,阿來筆下的麗喚醒了屬於我的詩和遠方。如夢如幻,多麼美好啊!沉醉之中,我頭腦中浮現出這樣的字句:“何妨去做個詩性的古城人呢?哪怕做一天,沾沾詩氣也值!”一位香格里拉的文人竟如此深知我心。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一滴水經過麗》,盡情暢遊在麗的詩情畫意裏。

二、浸潤經典賞畫意

作者筆下的麗,我心中的日月,是陶淵明筆下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世外桃源,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聰慧的你漫步在作者筆下的麗,捕捉到了怎樣的風景呢?

請你選取形象鮮明或印象深刻的景物、人物,進行合理的聯想想象,簡潔生動地描述畫面。

提示:注意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

預設:

1、玉龍雪山冰川剔透、白雪晶瑩、霧氣繚繞,巍峨挺拔矗立在蒼茫雲海間。“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2、四方街我赤腳輕踩在鋪滿五花石的老街,彷彿觸到千百年前麗的清涼,嗅到家家戶戶沁人的花香,聽到院落裏悠揚的古樂和鳴。“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3、馬幫行色匆匆的馬幫翻山越嶺,和着百靈鳥的歌唱,杜鵑和山茶的舞動,消失在落日餘暉中。“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石出。”

三、字斟句酌品詩情

麗風光無限,風情怡人。讓我們帶着初遇麗的歡喜,細細咀嚼這座古城的悠悠詩情。請細心的你字斟句酌地精讀文本,抓住重點字詞句,品析本文的語言之美。

預設:

1、“又”“想”“被”

2、“看見了”“來到了”“經過”“看到了”“喧譁”

“一滴水”“麗壩,麗壩”“麗,麗”

示例:“一滴水”一滴水的'來之不易。它帶着美好的夙願,經歷着漫長的黑暗與等待,爲即將開始的長途旅行積蓄能量。

3、“這些人來自遠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靜時分,他們的內心也很喧譁;在這裏,盡情換歌處,夜涼如水,他們的心像一滴水一樣晶瑩。”

示例:對比,讓你感受麗古城淨化心靈,安頓靈魂的靜謐純淨,也能感受到作者對麗古城的讚美和敬意。

4、“一些薄雲掠過月亮時,就像麗古城中,一個銀匠,正在擦拭一隻碩大的銀盤。”

示例:詩意的比喻,精妙的聯想,把薄雲掠過月亮的景象比作麗古城的銀匠擦拭銀盤,突出薄雲掠過月亮星空的晶亮之美、飄逸之美、靈秀之美,讓人慨嘆並沉醉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彷彿能見到作者對麗之美的陶醉。

四、醍醐灌頂見真諦

位我上者燦爛星空,家國天下在我心中。“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相關。”

我們旅行,讀書,並不是爲了從中訴求什麼,而是因爲:世界如此美麗,生而爲人,我們應該用心去欣賞它,觸摸它,更幸福地生活。我以我心映照此文,獲益匪淺,願分享給大家,請善思的你靜靜聆聽,希望拋磚引玉,讓你重新審視文本的意蘊之美。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已經成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命題之一。它不僅是一種人際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種對待世界的哲學態度,也是修德養性的關鍵,還是社會交往的準繩,更是國與國共處的原則。反覆閱讀文本,我在字裏行間讀出了傳統文化“和”。

(一)從個體角度來看

1、個體與自己的和諧。譬如,經過麗的這滴水,它執着尋訪四方街的夢想,經歷山高水長,激流淺灘,最終美夢成真,迴歸入海,完成了生命歷程,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2、個體與他人的和諧。譬如,遠方來的遊客和民居的主人親切交談,互通消息。又如古城院落的家人,鄰里和諧融洽的閒聊,歡聲笑語……

3、個體與自然的和諧。譬如,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順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山水之間的亭臺樓閣……麗滋養了人們,人們也美麗了麗。人們在永恆美麗的大自然的懷抱裏像個純淨安然的嬰孩,返璞歸真,找到了心靈安適之所,建構了赤子般的精神家園。

(二)從民族文化角度來看

1、麗古城實現了傳統和現代的逐步融合。譬如,麗四方街白鬚垂胸的老者演奏清雅古樂,也有華燈初上時燈紅酒綠的夜夜笙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由此,得以窺見現代化進程中的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脈絡。

2、麗古城以其亙古不變的歷史積澱和文化魅力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吸引着古今中外的人們前來觀覽膜拜。麗古城是中國歷史文化變遷的縮影,當下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一樣堅定有力,彰顯了我們民族自信包容的博大胸懷和傳統文化中“和”的智慧。

五、情真意切詠家鄉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行走世間,我們不僅要仰望星空,更要親吻大地。我們的生活的這片土地和麗一樣歷史悠久,文化璀璨;一樣博大盛情,笑迎中外遊客,四海賓朋。

請熱情的你做一名古都洛陽的宣傳志願者,學習借鑑本文擬人的手法,爲美麗的古城洛陽一句話,爲美麗的洛陽花會添光彩!

示例:

1、我願意是古城河邊的一株垂柳,春風拂面,撫慰那遠行的天涯遊子。

2、我願意是古城花園的一隻夏蟬,守候在凋零的落紅身邊,初心不改。

3、我願意是古城天空的一朵雲,爲奼紫嫣紅的牡丹仙子送去一片陰涼。

作業佈置:

1、複習再讀《一滴水經過麗》,並參考課外閱讀書目,完成課外閱讀。

2、選擇課外閱讀的一篇文章,寫一篇讀後感。(字數不少於300字)

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九

課文原文教案教學設計教學實錄

第一單元

1、新聞兩則三課時√√(二課時) √(會員)

2、蘆花蕩√ √(原創 四課時)√ √(長、詳)

3、蠟燭√詳案 √√(原創) √

4、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簡) √ √探索型√

5、親愛的爸爸媽媽√① √② √

第二單元

6、阿長與《山海經》√ √三則

7、背影√ √ √

8、臺階√(Doc版,一課時) √ √二則

9、老王√簡案 √(詳) √

10、信客√(簡)(詳)各一份 √ √

第三單元

11、中國石拱橋√簡案 √ √二則

12、橋之美√兩則 √(創新研究) √

13、蘇州園林√ √

14、故宮博物院√ √ √

15、說“屏”√(簡) √ 名師√

第四單元

16、大自然的語言√簡詳各一則 √ √

17、奇妙的克隆√ √ √

18、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 √

19、生物入侵者√(簡) √

20、你一定會聽見的√ √ √

第五單元

21、桃花源記√ √ √

22、短文兩篇 陋室銘 愛蓮說優秀√√ √ √√陋室銘2課時

23、核舟記√詳案√(詳)第二課時 √ √

24、大道之行也√優化教學方案 √ √(簡)

25、杜甫詩三首 望嶽 春望 石壕吏√ √ √

第六單元

26、三峽√①√珍藏版 √ √

27、《短文兩篇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寺夜遊 √

28、觀潮√(2課時) √詳略各一則√(名師)

29、湖心亭看雪√① √② √ √ 30.詩四首 歸園田居(其三)使至塞上 登岳陽樓√√ (名校資料)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8課《橘頌》教案 篇十

一、說校本課程

我校校本課程《柑橘文化》從2005年開始啓動實施,制定了校本課程實施方案、課程綱要,開發了各年級校本課程教材,校本課程《柑橘文化》申報市級課題於2018年12月順利結題。一直以來,我校高度重視校本課程,得到了縣教研信息中心的精心指導,全體教師認真落實校本課程教學,全校學生在校本課程學習中提升了素養,也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高度肯定與讚揚。《橘頌》課時是校本課程《柑橘文化》“開發柑橘”中《柑橘栽培歷史》單元的內容,適用於國小六年級學生學習。

二、說教學目標

1、學習目標

(1)能朗誦《橘頌》,,初步瞭解詩詞大意。

(2)從詩詞中瞭解中國古代柑橘栽培歷史。

(3)淺析愛國詩人屈原的《橘頌》,體會柑橘的優秀品質,從中感悟屈原精神

2、學習重點

通過淺析《橘頌》,從詩詞中感受中國悠久的柑橘栽培歷史,從中感悟屈原精神。

3、學習難點

理解楚辭《橘頌》的大意

三、說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通過展示學校教學樓主樓梯牆上的《橘頌》圖片導入新課。

淺析《橘頌》

1、通過試讀、聽媒體讀、自由讀、點名讀等達到有感情朗讀的要求。

2、學生對照手中學習單中詩詞註釋初步掌握詩詞大意,教師適當點撥。

3、出示課堂交流(一),先小組內同學交流,再小組選派代表班上交流,瞭解中國古代柑橘栽培歷史,進一步理解詩詞大意

認識屈原

1、出示屈原銅像和屈原祠山門圖片,引出《橘頌》作者屈原。出示屈原生平簡介,讓學生初步瞭解屈原。

2、出示課堂交流(一),先小組內同學交流,再小組選派代表班上交流,深入感悟屈原精神。

課堂小結

通過課堂小結和課後實踐,深化對屈原精神的感悟

四、說板書設計

1、附板書設計

屈原

秭歸人

矢志不渝

榮辱分明

爲國爲民

上下求索

2、板書設計說明

板書內容有課題,“屈原,秭歸人”,以及屈原精神的關鍵詞。力求簡明扼要,抓住重點。

五、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淺析《橘頌》詩篇和感悟屈原精神,不僅讓學生了解柑橘栽培歷史,還讓學生初步學習《橘頌》,感悟屈原精神,受到屈原文化薰陶。國小六年級學生知識儲備不足,對古文楚辭《橘頌》理解有較大難度,另外,對於屈原,時空跨度大,感悟屈原精神既是難點也是重點。因此,佈置學生課前蒐集屈原資料,課後閱讀屈原詩詞,能更深入的瞭解屈原。畢竟是國小生,只能讓學生初步瞭解,不能有過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