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課文《月亮上的足跡》的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課文《月亮上的足跡》的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 篇一

預習作業:

1、熟悉一下課文,摘錄自己在讀書中發現的疑問。

2、根據課文中提到的時間,把登月過程列成一張表格(包括時間、事情)。

一、導入: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裏,如果還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讀出來的就只能是書呆子而不是能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作爲真正的現代讀書人,當然應該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今天上課前,老師就想先考一考大家,看看我們班級裏有多少同學是真正“事事關心”的?

老師的問題是:你知道在20xx年10月這個月份裏,中國大大小小的媒體報道中最熱點的新聞是什麼嗎?(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首次載人航天成功。)

邀請大家一起再回顧一下“神舟”五號發射的全程錄象——約4分鐘。

導入到課文學習。

二、小組合作,理清內容:

1、小組內交流預習時自己設計的表格,並互相補充完整。

2、把這些事件進行“合併”,看可以把登月過程分成哪幾個大的階段?

三、配合圖片深化內容:大家最有興趣深入瞭解的是哪個階段?

選擇其中學生感興趣的階段詳細瞭解,另外的則略過。

注意各個部分深化時運用不同的方法:

1、“準備階段”:1)課文寫到了哪幾個方面的準備?(火箭發射架、宇航員)

2)仔細觀察圖片“火箭發射架”,填完整描寫的句子。

的火箭發射架上,“土星5號”火箭像一樣,。

3)看圖片“宇航員”,你能用一個詞語形容一下他們嗎?

2、“升空階段”:把“阿波羅11號”飛船升空後去往月球的過程畫一張簡單的示意圖。3、“登月階段”:大聲自由朗讀,能不能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一下:兩位宇航員在月球

上做了哪些事情?——用動賓短語的形式進行概括。

4、“返航階段”:“對接”圖片簡要說明。

四、“意義”探討:

爲了登月,耗費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你覺得值得嗎?意義何在?

——先請同學說,然後一起讀“課後研讀”的練習二,幫助同學理解。

——總結人類登月的意義:①人類智慧的結晶②科學探索史上的巨大飛躍③探索外層空間的嶄新起點……

五、拓展和延伸:

小組合作設計一個“登火星計劃”。

——提示:可從登火星的最佳時間和路線、生存裝備、實驗考察的內容等方面選擇一項。

——如果制定的速度較快,在課堂上交流幾組的計劃。

六、通過學習,是否把預習中發現的問題都解決了?是否有新問題產生?

(1)科學書上說的登月時間和我們課文中的時間不同,你知道是爲什麼嗎?

(2)在返航時,宇航員把登月艙甩在太空,你認爲這種做法合適嗎?舉出你的理由來。

(3)直到今天,還有些人說美國人登月是個“騙局”,因爲在那些照片上發現了很多疑點,你怎麼看?

(4)……

七、總結和作業:

一堂課的結束不是“結束”,而恰恰是我們新的學習的開始,希望大家在課後,能繼續發揚科學探究的精神,去解決學習中不斷髮現的新問題,好嗎?

作業:課外找資料繼續探究月球奧祕,準備“綜合實踐活動”。

教學反思:

與其說這是篇語文課文,倒不如說它是一篇介紹登月事件的科普小品更恰當。因此在這節公開課的整個準備過程中,有兩個問題始終在我的腦海中出現:如何才能在教學中上出語文課的特點來?如何才能把新課程的理念貫徹其中,真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經過對教材的分析和挖掘,最後決定把着眼點放在以下三點:第一、在教學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精神、科學探究的興趣;第二、注意與科學學科的整合和有意識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科技大事;第三、讓他們明白髮現問題的重要性,並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精神。

從整個教學的過程來看,預先定的目標能基本達到,學生一頭的反應也不錯。

考慮文章比較通俗淺顯,所以教學中沒有在文本研讀中花太多的時間,只是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先把課文內容理清,在課堂上利用第一次小組合作進行交流和小結;在接下來的“登月過程”的深化中,根據學生感興趣的程度選擇其中兩個部分進行了稍微詳細的解析——其間注意對學生的一些語文能力(分析、理解、概括、學科整合……)提出要求和進行培養;後面對“登月意義”的探究和設計“登火星計劃”,可以說是對學生傳統學習習慣和方式的挑戰,因此花了些時間,應該也是值得的。之所以把一般老師習慣放在教學中間的“問題探究”放在最後,則是考慮到與本單元“綜合實踐活動”的配合、以及最終要告訴學生的。一個道理:課堂的結束並不等於學習的結束,恰恰相反,它往往是新的學習的開端。我們總是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再解決……”,鼓勵學生養成刻苦鑽研、深入探究的科學精神。總體上採用的是“框架式”結構,便於靈活機動地根據學生的動態組織教學。

當然,沒有一堂課是沒有遺憾的,我們不也是在這樣那樣的遺憾中逐漸成長、成熟的嗎?認真反思一下,自己覺得主要還有兩個問題值得繼續探索:

1、像這樣在課堂教學最後把學生的問題全部“還”給學生,對好的同學可能確實是提供了更多的探究話題,但是對於普通或者更差的同學來說,會不會這些問題從此就被“塵封”了?是不是在課堂上討論解決更好?如果是那樣,放在哪個環節中更合理呢?

2、從整堂課的反應來看,雖不如專家所誇獎的那麼好,總體上還差強人意,但是自己上完課後的感覺仍是把“我”放在首位,學生一頭還放不開。固然有公開課的壓力和借班上課的因素在作怪,但是追根究底,還是理念上沒有能真正做到“投胎換骨”,還不能真正把學生的“學”放在第一位來更開放地組織教學。

教學重點 篇二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瞭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精心搭設“橋樑”把這一課過渡到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瞭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學知識,理解人類登月成功的偉大意義。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

(三)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對太空探索的興趣和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點:

訓練學生的速讀能力,準確地概括課文內容的要點。

教學難點:

對登月技術的理解,用簡練的語句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教學方法與學法指導:

前半節課進行常規教學,以學生自讀爲主,後半節課重點進行討論(包括課文最後一句話),補充一些有關太關方面的知識,以培養興趣、增長知識。

課文類型:閱讀課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示範朗讀帶、投影儀等。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激趣,引入課題。

今天,我帶來了一些圖片,想請大家看一看。你們知道這些珍貴的圖片資料拍攝的是什麼嗎?對,是我們的宇航員探索外星球的圖片。那麼,你們想了解人類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過程嗎?讓我們一起學習《月亮上的足跡》。

(板書課題、作者。)

二、快速閱讀課文,完成下列各題。

請同學們帶着兩個問題速讀課文①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爲幾個階段?②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幾件事?速讀時要注意速讀的要求。

1、這是一篇記實報道,是記敘文的一種,請找出文章中所交代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引導學生回答。)

2、本文所敘之事是登月,那它是分幾個部分描述登月的全過程的呢?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擇其要點板書。

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爲四個部分:

①升空準備(3、4)升空前的氣氛、登機。

②飛向月球(5—9)檢查、點火、升空、飛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飛船。

④返回地球(16—20)起飛、歸航、回到地球、暢談感受。

3、宇航員登月,不僅開創了人類的首次載人探索外星球的新紀元,而且還肩負着特定的任務,那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做了些什麼?:

①檢查登月器的着陸情況。

②採集月壤和月岩。

③樹立登月紀念碑。

④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激光儀和月震儀進行科學探測。

⑤插上美國的星條旗。

⑥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通電話。

4、提問:從登月準備、飛向月球、成功登月到返回地面,文章是按什麼順序來報道這一過程的?

明確:按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將有關表示時間的短語在書上圈點。

三、組織討論:

1、我這裏有一組數字,它們是從本文中節選出來的,請大家看一看,有關於時間的,有關於速度的,也有關於高度的。(邊展示解說)作者在文章中用了這麼多數字,有什麼作用呢?(學生回答後切換課件)

因爲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而太空探索,對數字的精確度要求十分高,這些數字主要是體現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記實報道的特點。

2、文章最後寫阿姆斯特朗談到登月的意義時說:“這一小步,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你是怎樣理解的?

“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們從飛般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講確實很容易,毫不費力。但是這一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表明了人類高度發達的科技水平,開創了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新紀元,這意義就非同小可,因此說這是巨大的飛躍。

3、人類第一次成功地探訪月球已是三十多年的事了。時光飛逝,時至今日,人類向宇宙邁進的步伐從沒停止過,你想知道人類探索宇宙奧祕的其他成果嗎?哪就請蒐集了相關材料的同學爲大家介紹一下吧?(學生介紹)

人類向宇宙邁進的步伐從未停止過,不僅成功地登上了月球,拜訪了火星,而且在金星、土星等行星上,也留有人類進駐的足跡。我國作爲一個發展中國家,一隻沉睡多年的東方雄獅,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請聽介紹(學生介紹,)

4、先介紹最後一幅圖片,然後再說:“人類在航空航天方面取得了如此令人矚目的成就,聽完這些介紹,你有些什麼感受?”(引導學生談感受,以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5、大家說得很好。衆所周知,當前美英聯軍運用高科技對伊拉克實行的軍事打擊,向我們提出一個更具時代性的問題:我們不僅要進行科學技術的研究,而且要和平利用科研成果,不能讓伊拉克災難在歷史上重演,不要讓高新技術,破壞我們的生存環境,危害人類,甚至毀滅地球。

四、小結:

《月亮上的足跡》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文章按照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來記敘,條理十分清晰,記敘的要素交代得一目瞭然,且語言平實、準確,體現了新聞報道的準確性、真實性、科學性。(奏響歌曲《我的中國心》)希望大家通過今天的學習,立志成爲明天學科學,愛科學,並和平利用科學的新型建設者。

五、板書設計:

月亮上的足跡

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爲四個部分:

①升空準備(3、4)升空前的氣氛、登機。

②飛向月球(5—9)檢查、點火、升空、飛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飛船。

④返回地球(16—20)起飛、歸航、回到地球、暢談感受。

六、教學後記:

這是一篇記實報道。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字裏行間透露着作者對登月成功後所表現出的喜悅之情以及對於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吧嘆。這篇記敘文將記敘的要素和順序交代得清清楚楚,值得學生品味。

七年級上冊語文《月亮上的足跡》原文 篇四

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鄰。雖說是近鄰,離地球也有38萬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1969年7月,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終於代表全人類拜訪了月球,邁開了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樹起了宇航事業的一塊新的里程碑。

這一年的7月16日,美國佛羅里達半島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火箭發射架上,“土星5號”火箭像巨人一樣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藍天,高達一百多米。它將推動“阿波羅11號”飛船進入太空。地面服務人員已經爲它的三級燃料罐加滿了燃料,第一級火箭加進了煤油,第二級和第三級加進了液氧液氫。

飛船指令長阿姆斯特朗、指令艙駕駛員科林斯和登月艙駕駛員奧爾德林在宇航中心的食堂裏吃了早飯,穿上了宇航服。一個偉大的時刻就要來到了,他們就要踏上探索月球的征程。他們同前來送行的人們一一道別。這將是人類進行的距離最爲遙遠的一次旅行。他們健步來到發射架下,乘上電梯,來到指令艙前,進入狹小的指令艙。

地勤人員對火箭作了極爲仔細的檢查,情況一切正常。指揮中心發出點火指令,計算機開始自動工作。自動點火裝置點燃了點火器,“土星5號”發出隆隆的聲音,大地劇烈地震動起來,火箭緩緩上升,不斷加速。三位宇航員躺在艙內,觀察着各種儀表的讀數。此時,他們承受着巨大的壓力,那是由於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發射後2分42秒,第一級火箭自動脫落,二三兩級火箭繼續上升。達到182公里高度時,第二級火箭自動脫落,速度達到每秒68公里。離地9分5秒,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啓動工作,飛船在預定的時間、預定的高度進入預定的軌道。此刻,“阿波羅11號”飛船的高度爲2650公里,速度爲每秒767公里。

飛船進入預定的軌道後,先繞着地球飛行,以便檢測飛船是否正常,能否向月球飛行。根據飛行狀況的測定,休斯敦地面指揮中心發出了向月球進軍的指令。於是,第三級火箭再次發動,使速度達到每秒105公里,進入登月軌道,向着月球奔去。

三名宇航員在艙內吃了晚飯。在發射後13小時30分開始平靜地進入夢鄉。地面站停止對他們發出指令,以免干擾他們的好夢。他們必須好好休息,因爲要成功地進行登月飛行,沒有良好的體力和精力是不行的。

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中緩緩地行駛。它飛過了月亮和地球距離的中間點,19日晚上8點33分,又飛過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點。這個引力的靜止點在離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這一點上引力平衡。從飛船上可以看到美麗的月球已經遙遙在望。它發着美麗的銀光,靜靜地懸在飛船的上方。

19日晚上9點32分,地面指揮中心發來呼叫。三個人急忙起身。這一天,他們應該按計劃登上月球。飛船開始作減速飛行,用不了多久,他們就要到達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個宇航員緊張地工作着,他們手握操縱桿,以防一旦計算機出現故障,就用手工操縱。還好,計算機發着正常的指令,飛船減慢到一定速度時,就自動作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點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換乘登月艙,並與地面指揮中心通了話。不久,登月艙和飛船脫離,飛船繼續在繞月軌道上飛行,登月艙則開始降落,在橢圓形軌道上緩緩下降。

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平穩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員興奮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報告:他們已經勝利着陸。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興地祝賀他們的成功。

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了艙門。11點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處是細小的顆粒,有點像地球的海灘。緊接着,奧爾德林也來到了月面。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這是人類偉大的一步。這一時刻的精確時間是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這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一到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馬上開始了緊張的工作。他們的任務很多,但是供給他們呼吸的氧氣卻很有限,只夠使用四個小時。因此,分分秒秒都得抓緊。他們檢查了登月器的着陸情況,情況一切正常;他們拿出鐵鍬,採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樣品;他們從登月艙中取出一塊紀念碑,把它樹立在月球上。紀念碑刻着地球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圖像,上面還刻着:

1969年7月,太陽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類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跡。我們代表全人類,來這裏作一次和平的旅行。

然後,奧爾德林從登月艙中取出電視攝像機,安裝在月球的表面;他們又安裝了一臺太陽風測定裝置,用來檢測宇宙射線;還安裝了用來精確測定月球和地球之間距離的激光儀;還安裝了測定月震的月震儀。他們又取出美國的星條旗,神色莊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這些工作完成後,他們舒了一口氣,跟美國總統尼克松進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間的第一次通話。總統熱情地祝賀他們登月成功。

三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他們的氧氣袋中只剩下夠一個小時使用的氧氣。休斯敦地面中心命令他們停止作業,從月球返回登月艙內。他們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艙,脫掉登月服,換上艙內航天服,美美地吃了頓中飯,甜甜地睡了七八個小時。

1969年7月22日0點15分,休斯敦地面中心喚醒了飛船上的科林斯和登月艙中的兩名宇航員,命令登月艙升到一定的繞月軌道,與“阿波羅11號”飛船對接。登月艙發動機啓動了,它不斷地上升,不斷地加速,進入了預定軌道。22日上午6點35分,它與去那裏等候的“阿波羅11號”飛船對接成功。三位宇航員在月亮上空會合了,他們激動地在狹窄的指令艙裏緊緊地握手。登月艙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將它帶回地球是不合算的。於是,它被甩在太空。

飛船開始向遙遠的地球返航。25日凌晨1點35分8秒,它以合適的角度進入地球大氣層。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時候,三個大型降落傘在空中張開,“阿波羅11號”飛船準確地濺落在預定的海域,被早已等候在那邊的海軍救起。

人類第一次踏上了月球。這次偉大的探險來回經過76萬公里,歷時195個小時,三位宇航員共同完成了一次從一個星球到另一個星球的探險。

登月歸來不久,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員到美國國會大廈,在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表了演說,暢談登月的感受。

阿姆斯特朗談到了登月的意義。他這樣評論他們離開登月艙、踏上月球的“一小步”:“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七年級上冊語文《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 瞭解記敘語言的平實準確

2) 把握文章記敘的主體內容

3) 分析人類登月的現實意義

2、技能目標

1) 速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大意

2) 準確概括文章各節要點

3) 網上迅速搜索相關資料

3、情感目標

1) 正確理解登月的意義

2) 瞭解人類偉大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對太空探索的興趣

4、媒體目標

1) 展示圖片和錄像片段,創設課文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2) 安排學生利用手提電腦上網蒐集相關資料,培養學生組織概括並利用網絡資源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培養學生的速讀能力、準確概括文章要點的能力、網上迅速搜索相關資料的能力

難點:迅速準確概括文章要點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5`)

1、情景導入

(背景midi音樂:《城裏的月光》或《但願人長久》)

展示美麗的嫦娥奔月神話圖,簡述人類最早的登月嚮往。

展示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書影,簡介凡爾納作品。

2、引入課文

(展示登上月球的三位宇航員的照片)

時至1969年,人類終於登上了夢寐以求的月亮。讓我們記住這三個人的名字,並一起來看看,當時宇宙飛船是如何飛上太空的。

(播放火箭升空瞬間以及空中一級、二級火箭脫落的錄像片段)

(二)學習新課 (25`)

1、速讀課文

思考問題:登月過程可以分成哪幾個階段?

明確:1)飛船升空前的準備

2)飛離地球,飛向月球

3)登月成功,開始工作

4)勝利返航,暢談感想

2、細讀課文,

1)完成表格

時間 事情進展

1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推動阿波羅11號飛船發射升空

2 發射後2分42秒 第一級火箭脫落

3 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啓動工作

4 火箭發射後13小時30分 宇航員進入夢鄉

5 19日晚8點33分

6 19日晚9點32分 地面呼叫,飛船減速,準備登月

7 20日上午7點32分

8 登月艙平穩降落在月球上

9 21日上午ll時39分 登月艙打開艙門

10 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月球

11 7月21日11點56分20秒

12 22日0點15分 宇航員被喚醒,登月艙升空,離開月球

13 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

14 25日凌晨1點35分8秒

(登月全過程圖片文字資料展示,學生自由討論,概括要點)

(2)宇航員踏上月球后做了幾件事?

1) 檢查登月器的着陸情況

2) 採集月壤和月岩樣品

3) 樹立登月紀念碑

4) 安裝各種儀器進行科學探測

5) 插上美國國旗

6) 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通電話

(三)課文小結(5`)

1、登月意義

如何理解阿姆斯特朗說的:這一小步,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明確: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們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講確實很容易,毫不費力。但是這一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表明了人類高度發達的科技水平,開創了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新紀元,這意義就非同小可,因此說這是巨大的飛躍。

2、語言特色

平實、準確

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對數字的精確度要求非常高,文章運用的數字體現了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了記實報道的特點。

(四)學生活動 (10`)

網上搜索相關資料:人類宇航發展史、當代宇航發展現況

每組選一個代表組織材料發言,概括講述查找到的資料內容。

(五)作業佈置

網上搜索關於人類宇航發展史的相關資料,收集整理成文。

四、教學組織策略

1、教學方法

1) 多媒體演示法

人類成功登月的事件雖然家喻戶曉,但現在的國中學生,距離這件轟動全球的歷史事件已經有一定時間,能真正通過電視電影直觀瞭解這個重大的歷史場面的人,還是很少的。本節課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音像資料展示到學生面前,使學生比較直觀地瞭解了人類登月的全過程。

2)情景導入法

一節課能否引起學生的興趣,導入這個環節非常重要。本節課結合中外歷史中關於人類登月的傳說和幻想,配以合適的背景音樂,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興趣,順利引出正文。

3)速讀訓練法

本文是自讀課文,要求學生能獨立完成閱讀,迅速抓住文章要點。本課安排學生在三分鐘內速讀課文後,迅速找出課文要點,培養學生的速讀能力和抓課文要點的能力。並要求學生將在網上搜索到的資料迅速整理歸納,培養了他們的語言歸納的能力。

2、學生活動

1) 自由討論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這是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本節課以學生活動爲主體部分,安排學生自由討論,自主得出結論。教師從旁點撥。

2) 電腦操作

利用學生手中的手提電腦,在課堂上佈置電腦操作練習,讓學生自己作表格,既能達到教學目的,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3) 網上搜索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通過學生在網上搜尋人類宇航發展史、當代宇航發展現況等資料,拓展了課文內容、擴大了學生知識面,並且培養了學生蒐集、整理、利用信息的綜合能力,提高了他們的信息素養。

五、多媒體手段的選擇和應用

1、選擇: 登月全過程圖片展示

登月火箭升空錄像資料4段

學生上網搜索所得資料

2、應用

1) 創設課文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2) 突破課文重點,提高學習效率

3) 運用網絡資源,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隨想

國中語文第二冊課文《月亮上的足跡》是一篇說明文,文章內容包含了許多相關的天文知識及科學概念,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這些內容較爲抽象,單純分析課文語言很難令學生理解具體的內容。從前講讀這篇課文的時候,總會在一些具體的問題上卡殼,尤其是難以形象地描述登陸月球這一振奮人心的時刻,總讓人感到有所不足。傳統教學粉筆黑板和教師的語言很難彌補這種不足,課堂難免空洞乏味。

社會科技的進步使多媒體引入課堂成爲普遍情況,多媒體教學最大的好處就在於它對課堂傳統模式不足之處有極大的補充。飛船升空的影象視頻、登陸月球的現場圖片、地面指揮中心的熱鬧景象、以及踏出人類第一步的宇航員的光輝形象……學生在品讀課文精緻描述的同時,觀賞着與之相關的豐富圖片與視頻,更能容易接受和掌握這些本來繁瑣和枯燥的知識,原本乏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學生本來對科技知識就有很大的好奇心,這樣豐富的課堂既滿足了學生好奇的心理,更是容易刺激他們繼續求知的慾望。課本中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教師在上完課文之後,繼續引導學生通過上網搜尋資料,查找到更多更新的宇航發展現況,這樣的方法很容易吸引學生去主動汲取自己所感興趣的知識,既圓滿地完成了課文教學的要求,更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還培養了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習慣,可謂是一舉三得。

多媒體教學方法當然不是萬能的良藥,但是它在彌補傳統教學的許多不足方面確實有着得天獨厚不可取代的優勢,只要我們能正確看待它的優劣,真正把多媒體用在合適的地方,發揮它的優勢,就一定能使課堂綻放光芒。

學生分析 篇六

上這節課的班級學生上課較活躍,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該班學生信息技術能力較強,計算機水平較好,對網絡和網站知識都有了解,並且經常上網查找資料,有一定的檢索、收集、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所以進行分組學習,上網探究,讓計算機作爲一種工具,爲學生的網上探究提供了技術保障。大多數的學生能獨立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有一定的創造能力。因此,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各種能力,如在上課前讓學生動手做一些與月亮有關的手工作品或畫月亮圖,上課時畫出登月軌跡圖,將較好的作品貼在牆上,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營造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質疑登月常識及課文,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自己上網,上網過程中自主選擇,培養了學生的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歸納總結後要向協作小組和全班同學彙報,增強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交流與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