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合集多篇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合集多篇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經歷認識放大、縮小現象的過程,通過擺三角形等認識圖形放大或縮小。

2.理解放大和縮小的含義,能按要求擺放大或縮小的圖形。

3.對生活中的放大或縮小現象有好奇心,體會圖形的相似,發展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理解放大和縮小的含義,能按要求擺放大或縮小的圖形。

教學準備:

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放大與縮小

1.師拿出放大鏡,讓學生說一說它的作用,並用放大鏡把課本上的文字放大,引出“放大”概念。接着,讓學生觀察《教師用書》上的課本同頁內容,說一說發現了什麼,引出“縮小”的概念。

2.提出“說一說”的要求,師生舉出生活中放大或縮小的事例。

(設計意圖: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教學放大和縮小的概念,讓學生更清楚明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擺三角

1.提出“分別用3根、6根和9根小棒擺成三個等邊三角形”的要求。讓學生獨立操作,然後全班交流。

2.提出“觀察用3根、6根小棒擺成的三角形,你發現了什麼”的問題,給學生觀察和思考的時間。

3.交流學生觀察、思考的結果。要給學生充分表達不同意見的機會。由第二個三角形的每條邊都是第一個三角形的2倍,得出:第一個圖形的邊長放大到原來的2倍後得到第二個圖形。

4.提出“議一議”的問題,讓學生充分討論並交流。得出:第一個圖形的邊長放大到原來的3倍後能得到第三個圖形。

(設計意圖:通過擺小棒的方法來學習放大或縮小,不僅讓學生清楚明白,還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效果好。)

三、練一練

第1題,先讓學生討論:每個圖形的各邊縮小爲原來的1/2實際根小棒?然後再用小棒擺出個圖形。

第2小題。由學生獨立完成。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提高學習的效率,深刻理解兩個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概念。)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學情分析:

掌握各部分量佔總數量的幾分之幾,能熟練地按已知一個數求它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求各部分量的新方法。

教學難點:

能根據實際情況,判斷各部分量之間應該按怎樣的比例來分配。

教學重點:

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及解題方法.教學難點: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實際應用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按一定比例來分配一個數量的意義,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和解題方法;

2、培養學生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實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教學策略:

引導學生將比轉化成分數、份數,指導學生試算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作調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看題目:“比的應用”,你想知道什麼?

2、小小調查員:前幾天,我已經請同學們去作了課外調查,看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識。下面,請彙報一下你調查到的信息。

3、小結:通過調查,我們已經初步感受到比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聯繫。今天,我們就隨一位小朋友:小明一起去看看,比在生活中有什麼用處?

二、新課

1、配置奶茶

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來了一位客人。剛巧爸爸媽媽有事出去了。於是小明就做起了小主人,親自招待這位王叔叔。

師:請客人坐下後,一般要幹什麼?(泡茶)對,這是待客的基本禮儀。小明打算親手配製一杯又香又濃的奶茶,招待王叔叔。

(1)奶茶中,奶和茶的比是2:9。看了這句話,你知道了些什麼?

(2)小明想要配製220毫升的奶茶,

(a)先要解決什麼問題?(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b)請你先獨立計算一下,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4)評價

(a)請你談談你對這些不同解法的看法?你比較喜歡哪一種解法,爲什麼?

(b)其實,這些方法都很好。不過,第(b)種解法是我們今天所學到的一種新方法。它是“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的問題,我們把它叫做“按比例分配”。(顯示課題,齊讀)

2、計算電費

(1) 剛纔小明就按大家計算的結果給王叔叔配製了一份奶茶。王叔叔在小明家坐了一會兒,剛巧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張電費的清單。原來,“小明家和另外兩戶居民合用一個總電錶。九月份共應付電費60元。”(顯示)王叔叔想看小明這個小主人合不合格,就問小明:“你們家上個月交了多少元電費?”

(a) 你覺得小明家應付多少元電費?你是怎麼想的?

(b) 你爲什麼不同意他的想法?(不公平)

三、課堂小結

今天這堂課我們學習了“按比例分配”,你有什麼收穫?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3

教學內容:蘇教版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130頁-132頁

教學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知道軸對稱圖形的含義,能夠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學重點: 使學生知道軸對稱圖形的含義,並瞭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教學難點:

1、瞭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2、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具準備:

1、一張不對稱的人的臉部圖;

2、寫有軸對稱圖形含義的紙條;

學具準備:

1、每位學生找一些樹葉;

2、準備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的紙;

3、一張白紙;

4、一把小剪刀。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老師帶來了一張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的臉部圖形,看後笑聲可不能太大喲。

(出示兩眼都在左邊的大頭娃娃的臉部圖形。)

提問:你們爲什麼笑?

通過學生的說逐步引導,得出“對稱”的含義。

那請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有對稱的情況?

(學生個別口述。)

那我們今天就來研究這樣的圖形的特徵。(板書課題:軸對稱圖形)

二、新授:

(一)教學軸對稱圖形的含義:

1、下面請同學們拿出老師給你的紙,先對摺一下,然後隨你剪一個什麼圖形,(注意剪時從摺痕邊下剪。)再展開,並觀察一下,你有什麼發現?(個別口述)

2、讓學生把各自的作品上來展示,並請同學們說出這些圖形的共同之處。(個別口述)在學生說的基礎上,共同總結出:如果一個圖形沿着一條直線對摺,兩側的圖形能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摺痕所在的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出示紙條,學生齊讀定義)。

3、讓學生口述如何區別“軸對稱”和“對稱軸”的意義

4、讓學生相互指出剛纔所剪圖形的對稱軸。

(二)研究樹葉中的對稱情況:

1、要求學生把課前準備的樹葉拿出來,按今天所學把它們分成兩大類。(學生小組討論、合作完成。)

2、然後選出有代表性的軸對稱樹葉到展示平臺上展示,並讓學生說理由。(個別口述。)

3、學生舉例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了軸對稱知識?(個別舉例。)

(三)研究學過的平面圖形中有哪些是軸對稱圖形?

1、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學過的各種圖形的紙片,找出軸對稱圖形,並分工畫出它們的對稱軸。(學生小組合作,共同討論研究。)

2、學生先彙報哪些是軸對稱圖形,教師注意對特殊圖形要加以指導,比如平行四邊形、一般的梯形等。

3、進一步研究剛纔的軸對稱圖形中各有幾條對稱軸?

(學生口述,教師注意對特殊圖形要全班交流、討論、校對。比如等邊三角形、等腰梯形、圓形等。)

三、練習:

完成第131頁“練一練”中的第3小題

四、全課小結:

通過剛纔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個別口述。)

五、主題延伸:

1、展示精美的蝴蝶圖案,讓學生欣賞,進一步體驗對稱美。

2、要求學生課後到生活中去尋找軸對稱的美。

3、也可以自己設計精美的軸對稱圖形,相互進行交流。

六、課後作業:

完成練習二十七的第5題。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4

一、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對本冊有關統計知識的系統複習。重點複習的內容有扇形統計圖的意義、特點以及從扇形統計圖中獲取信息和結合扇形統計圖解決問題。本節複習課在教學設計上有如下特點:

1、談話回顧,建立聯繫。

通過談話,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能促進教學任務的有效完成。上課伊始,根據複習課的特點和知識結構,進行關鍵點的有效回顧,幫助學生與接下來的學習內容建立聯繫。這樣的設計,符合教育的本真,即教育的任務在於激勵、喚醒。

2、充分發揮小組合作、討論的作用。

《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小組合作是數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小組合作中,學生的傾聽能力、組織能力、思考能力都會得到鍛鍊與提升。在複習中重視小組合作、討論的作用,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突破教學重難點,進一步理解各種統計圖的特徵,並學會根據統計圖分析數據。

二、課前準備。

PPT課件。

三、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我們一共學過哪幾種統計圖?

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

這幾種統計圖分別具有什麼特點?

(1)小組內交流。

(2)學生彙報。

生1:條形統計圖的特點是很容易比較各種數量的多少。

生2: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是不但可以表示數量的多少,還可以清楚地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

生3:扇形統計圖的特點是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數量與總數之間的關係。

2、什麼是扇形統計圖?

扇形統計圖用整個圓表示總數,用圓內各個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數量佔總數的百分比。

(二)複習用扇形統計圖知識解決問題。

1、根據扇形統計圖解決問題。

課件出示教材114頁6題。

我國城市空氣質量正逐步提高,在20xx年監測的330個城市中,有273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監測城市的空氣質量情況如下圖所示。

(1)空氣質量達到三級標準的城市有多少個?

(2)瞭解你所在城市的空氣質量,討論一下如何提高空氣質量。

2、解決問題。

(1)解決問題(1)。

①思考:題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無用信息有哪些?

②彙報。

生1:題中“有273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是無用信息。

生2:對於問題(1)而言,題中“330個城市”和“16.1%”是有效信息。

③根據統計圖算出空氣質量達到三級標準的城市有多少個。

330×16.1%≈53(個)

(2)解決問題(2)。

①組內交流:說一說你所在城市的空氣質量問題。

②全班交流:如何提高空氣質量?

生1:要改善取暖工程。

生2:加強環保意識。

生3:嚴禁開私家車,統一乘坐公交車,這樣避免二氧化碳大量排放。

生4:減少工廠廢氣排放。

(三)鞏固練習。

1、小紅收集的各種郵票統計如上圖。

(1)小紅收集的風景郵票、人物郵票和建築郵票數量的比是( )。

(2)小紅收集的( )郵票數量最多。

(3)小紅共收集了200張郵票,其中風景郵票有( )張。

2、完成教材117頁17題。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複習,你有什麼收穫?

(五)佈置作業。

查資料,進一步瞭解扇形統計圖的應用範圍。

板書設計:

統計與概率

統計圖的種類: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

扇形統計圖的特點: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數量與總數之間的關係。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5

教學內容:第1~2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1—7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2)使學生能夠應用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比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2)引導學生總結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出示複習題。(投影片)

(1)整數乘法的意義是什麼?

(2)列式並說出算式中的被乘數、乘數各表示什麼?

5個12是多少?9個11是多少?8個6是多少?

(3)計算:

計算時向學生提問:這道題的什麼特點?計算時把什麼做分子?使學生看到三個加數都相同,計算時3個3連加的結果做分子,分母不變。

2、引出課題。

分數加法是否也有簡便算法?今天我們學習分數乘法。(板書課題:分數乘整數)

(二)探究新知。

1、教學分數乘整數的意義。

出示例1,指名讀題。

(1)分析演示:

師:每人吃塊蛋糕,每人吃的夠一塊嗎?(不夠一塊)接着出示如課本的三個扇形圖。問:一個人吃了塊,三個人吃了幾個塊?使學生從圖中看到三個人吃了3個塊。讓學生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解答3個人一共吃了多少塊?(教師在3個扇形下面畫出大括號並標出?塊)訂正時教師板書:+ + = = =(塊),(教師將3個雙層扇形圖片拼成一個一塊蛋糕的圖片)

(2)觀察引導:

這道題3個加數有什麼特點?使學生看到3個加數的分數相同。教師問:求三個相同分數的和怎樣列式比較簡便呢?引導學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師板書:。再啓發學生說出表示求3個相加的和。

(3)比較和12×5兩種算式異同:

提示:從兩算式表示的意義和兩算式的特點進行比較。(讓學生展開討論)。

通過討論使學生得出:

相同點:兩個算式表示的意義相同。

不同點:是分數乘整數,12×5是整數乘整數。

(4)概括總結:

教師明確:兩個算式表示的意義相同,誰能用一句話概括出兩算式的意義?(引導學生說出都是表示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

2、教學分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法則。

(1)推導算理:

由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導入。

問:表示什麼意義?引導學生說出表示求3個的和。板書:+ +學生計算,教師板書:提示:分子中3個2連加簡便寫法怎麼寫?學生答後板書:(塊)教師說明:計算過程中間的加法算式部分是爲了說明算理,計算時省略不寫。(邊說邊加虛線)

(2)引導觀察:的分子部分、分母與算式兩個數有什麼關係?(互相討論)

觀察結果: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的分子2與整數3相乘,分母沒有變。

(3)概括總結:

請根據觀察結果總結的計算方法。(互相討論)

彙報結果:(多找幾名學生彙報)使學生得出是用分數的分子2與整數3下乘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

根據的計算過程,明確指出:分子、分母能約分的要先約分,然後再乘。約分進約得的數要與原數上下對齊。然後讓學生將按簡便方法計算。

(啓發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學習總結、歸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反饋練習:

(1)看圖寫算式:做一做、練習一第1題。

訂正時讓學生說出乘法中被乘數、乘數各表示什麼?

(2)口答列算式:

=()×()

3個是多少?5個是多少?

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爲什麼這樣列式。

(3)計算:

先讓學生講每個算式表示的意義,然後教師提示:乘的時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約分的要先約分,若乘得的結果是假分數的要化成帶分數。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引導學生回顧總結。

(四)作業。

練習一5、6題。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6

教學內容:P4例2及“練一練”、練習二第1—5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並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會列上述方程解決三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觀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過程中,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爲方程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價值。

3、使學生在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自覺檢驗等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如何合適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題中兩個未知的數量。

教學資源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前兩節課,我們已經學過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你能說說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大致步驟嗎?

這節課我們按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繼續研究這方面的知識。

二、師生探究,學習新知

1、學習例2

(1)出示例2。讀題,理解題意。

(2)師:你能用線段圖表示題中數量之間的關係嗎?

生各自獨立畫線段圖。

(3)展示交流,明確合適的畫法。

(4)師:結合題目和線段圖,你能說說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嗎?

生答,師出示,齊讀:

水面面積+陸地面積=頤和園的佔地面積

(5)師:如果用x來表示陸地面積,那麼可以怎樣表示水面面積呢? 生答後師在線段圖上標註好,並寫出設句,齊讀設句。

(6)讓生根據數量關係列出方程。

師板:x+3x=290

說說這個方程與前面學的方程有什麼不同。

問:你會解這個方程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7)全班交流,師隨機板書過程,並說明:解這樣的方程時,一般應先化簡。

追問:求出的x的值表示哪個數量?水面面積該怎樣求?

生答師板:3x=72.5×3=217.5

(8)問:這道題怎樣檢驗?

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後,讓生看書P4的檢驗過程,說說每一步檢驗的是什麼。師隨機板檢驗過程,寫出答句。

2、“練一練”

(1)學生獨立完成,要求寫出檢驗過程。

(2)集體交流,說說是根據怎樣的數量關係列出方程的,又是怎樣解列出的方程的。

(3)比較:

引導學生說說“練一練”的解答過程與例2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追問:你覺得列方程解答這樣的問題要注意些什麼?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二第1題

(1)先讓學生說說這幾道方程與例題中的方程有什麼共同的特點,解這些方程時先要做什麼,這樣做的依據是什麼。

(2)學生獨立完成。

(3)交流反饋時,要在關注結果是否正確的同時,瞭解學生是否進行了檢驗,是怎樣檢驗的。

2、練習二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後,再要求說說寫出的每個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別表示哪個數量,是怎樣想到寫這樣的式子的。

提醒學生:填出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要進行化簡。

3、練習二第5題

(1)先獨立解答。

(2)交流,讓學生說清楚自己解決問題時的思考過程,進一步明確列出的方程依據了怎樣的數量關係。

四、全課總結:這節課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想要提醒大家注意?

五、作業:練習二第3、4題。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理解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對於分數乘法同樣適用,並能應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

2、培養學生大膽猜測,勇於實踐的思維品質。

教學重點:

會進行分數的混合運算,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明確目標)

1、運算定律。

我們在四年級時學習過乘法的運算定律,同學們還記得嗎?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運算定律)

乘法交換律:ab=ba

乘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這些運算定律有什麼用處?你能舉例說明嗎?

2574 0.36101

(學生口述自己是怎樣應用乘法的運算定律簡算上面各題的。)

二、自主探究(自主學習,探討問題)

1、引入

同學們應用乘法的運算定律,可以使整數、小數的一些計算簡便,這些運算定律能不能應用到分數乘法中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能否推廣到分數乘法)

2、推導運算定律是否適用於分數。

(1)學生髮表對課題的見解。

(2)驗證

有些同學認爲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能適用於分數乘法,而有些同學認爲不能,你們能找到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3、教學例5.

(1)出示: ,學生小組合作獨立解答。

4、教學例6.

(1)出示: ,學生小組合作獨立計算。

(2)小組彙報學習成果,說一說你們組應用了什麼運算定律。

5、小結

應用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在計算時,要認真觀察已知數有什麼特點想應用什麼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三、拓展總結(應用拓展,盤點收穫)

1、完成練習三的第6題。

學生說一說應用了什麼運算定律。

2、完成課本第10頁的做一做題目。

其中第2題引導學生討論解題思路,把87改成86+1應用乘法分配律計算比較簡便。

3、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分數乘法應用題的數量關係,學會應用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解答分數乘法的兩步應用題。

2、發展學生思維,側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數量關係。

教學難點:根據多幾分之幾或少幾分之幾找出所求量是多少。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課件出示)

1、口答:把什麼看作單位“1”的量,誰是幾分之幾相對應的量?

(1)一塊布做衣服用去。

(2)用去一部分錢後,還剩下。

(3)一條路,已修了。

(4)水結成冰,體積膨脹。

(5)甲數比乙數少。

2、口頭列式:

(1)32的是多少?

(2)120頁的是多少?

(3)綠化造林對可降低噪音,原來80分貝的汽笛噪音,經綠化隔離帶後,降低了,降低了多少分貝?

(4)綠化造林對可降低噪音,原來80分貝的汽笛噪音,經綠化隔離帶後只剩下原來的,人現在聽到的聲音是多少分貝?

3、你能把口頭列式計算中的第(3)(4)題合併成一道題嗎?

4、根據學生回答,出示例4,並指出: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稍複雜的分數乘法應用題”。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學例2

1、課件出示自學提綱:

1)畫出線段圖,分析題意,尋找解題方法。

2)小組間說出圖中各部分表示什麼?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個是表示單位“1”的量?讓後把線段圖表示完整。

3)四人小組討論,根據線段圖提出不同解決辦法,並列式計算。

2、學生彙報:

解法一:80—80× =80—10=70(分貝)

解法二:80×(1—)=80× =70(分貝)

3、學生討論兩種解法的不同:兩種方法都是從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入手。第一種思路是從

總量裏減去一個部分量;第二種方法是求出部分量與總量的比較關係,再運用求一個數的

幾份之幾是多少的方法求出這個部分量。

4、鞏固練習:P20“做一做”

(二)教學例3

1、讀題理解題意後,提出“嬰兒每分鐘心跳的次數比青少年多”表示什麼意思?(組織學生討論,說說自己的理解)

2、引導學生將句子轉化爲“嬰兒每分鐘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數是青少年每分鐘心跳次數的”。着重讓學生說說誰與誰比,把誰看作單位“1”。

3、出示線段圖,學生討論交流,結合例2的解題方法,學生獨立列式計算後全班交流兩種解題方法。

解法一:75+75× =75+60=135(次)

解法二:75×(1+)=75× =135(次)

4、鞏固練習:P21“做一做”(列式後讓學生說說算式各部分表示什麼)

三、當堂測評

練習五第2、3、4、5題。

1、學生依據例題引導的解題方法,引導學生抓住題目中關鍵句子分析,找到誰與誰比,

誰是表示單位“1”的量。獨立完成。教師巡迴指點,照顧差生。

2、小組間解決疑難,全班彙報,教師講評。

四、談收穫、找疑難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不懂的嗎?

設計意圖:

例2和例3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了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礎上,學習解決稍複雜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

教學中,我依然依據教學例1時教給學生的解答步驟進行分析解答,找出單位“1”,並畫出線段圖幫助理解。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緊扣線段圖,直觀地理解題意,並引導學生從數量和分率兩方面入手,培養學生思維的多樣性。但本堂課,老師講解的部分似乎多了一些,留給學生討論、練習的時間稍爲稀薄。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能正確進行計算。

2.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提高綜合解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認真審題、準確計算的好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

難點:正確計算分數四則混合運算。

教具學具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筆算下面各題。

24÷4+16×5-37 46+50×[(900-90)÷9]

提問: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是什麼?

2.計算下面各題。

二、教學實施

(5)分析運算順序。

提問:這兩個算式裏分別含有幾級運算?應該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指名讓學生回答,並說明運算順序。全班同學各自在練習本上計算,做完後集體訂正。

2.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第33頁“做一做”。

學生說明運算順序。

3.變式練習。

學生可以先討論怎樣計算,再明確順序進行計算。

老師說明:一般情況下,在分數、小數混合的式子裏,通常把小數化成分數進行計算。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1.填空。

四、思維訓練參考答案

思維訓練

1.D 2.略

教材習題

教材第33頁做一做

板書設計

分數四則混合運算

運算順序

(1)不含括號的分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在一個分數混合運算算式裏,如果只

含有同一級運算,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如果含有兩級運算,先算第二

級運算,再算第一級運算。

(2)有括號的分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在一個分數混合運算的算式裏,如果既

有小括號又有中括號,要先算小括號裏面的,再算中括號裏面的。

備課參考教材與學情分析

例3以吃藥片爲題材,通過解決問題,引出涉及分數除法的混合運算,使學生看到已經掌握的混合運算順序,同樣適用於分數運算。例3下面的“做一做”是需要用到分數乘除混合運算解決的實際問題。

課堂設計說明

1.加強意義理解,加強分數除法與整數除法、分數乘法的聯繫,加強複習,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進行自主探索。

2.通過解決問題,理解分數混合運算的順序。

教學例3時,可以先複習以前學過的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出示例題後,可以讓學生先說出已知條件與問題,再說說自己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可以從問題入手想,也可以從條件出發思考。列出綜合算式後,讓學生說說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

3.注重直觀操作,滲透數學的思想和學習方法。

直觀操作——主要體現在計算方法的理解過程中。在例題教學和習題練習中,關注學困生的情況,需要多次演示,強化數量關係的理解(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0

本冊教學目標: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

1. 理解分數乘、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比較熟練地計算簡單的分數乘、除法,會進行簡單的分數四則混合運算。

2. 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倒數的方法。

3. 理解比的意義和性質,會求比值和化簡比,會解決有關比的簡單實際問題。

4. 掌握圓的特徵,會用圓規畫圓;探索並掌握圓的周長和麪積公式,能夠正確計算圓的周長和麪積。

5. 知道圓是軸對稱圖形,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能運用平移、軸對稱和旋轉設計簡單的圖案。

6. 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錶示位置,初步體會座標的思想。

7. 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比較熟練地進行有關百分數的計算,能夠解決有關百分數的簡單實際問題。

8. 認識扇形統計圖,能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表示數據。

9. 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0. 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假設的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2. 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第一單元 位置

單元教學目標:

1. 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數對錶示物體的位置。

2. 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教學內容位置(一) 新授課 新授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數對錶示物體的位置。

2. 使學生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教學重點能用數對錶示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能用數對錶示物體的位置,正確區分列和行的順序。

教具準備

教學過程一、導入

1、我們全班有53名同學,但大部分的同學老師都不認識,如果我要請你們當中的某一位同學發言,你們能幫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簡單又準確嗎?

2、學生各抒己見,討論出用“第幾列第幾行”的方法來表述。

二、新授

1、教學例1

(1) 如果老師用第二列第三行來表示××同學的位置,那麼你也能用這樣的方法來表示其他同學的位置嗎?

(2) 學生練習用這樣的方法來表示其他同學的位置。(注意強調先說列後說行)

(3) 教學寫法:××同學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們可以這樣表示:(2,3)。按照這樣的方法,你能寫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嗎?(學生把自己的位置寫在練習本上,指名回答)

2、小結例1:

(1) 確定一個同學的位置,用了幾個數據?(2個)

(2) 我們習慣先說列,後說行,所以第一個數據表示列,第二個數據表示行。如果這兩個數據的順序不同,那麼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練習:

(1) 教師念出班上某個同學的名字,同學們在練習本上寫出他的準確位置。

(2) 生活中還有哪裏時候需要確定位置,說說它們確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學例2

(1) 我們剛剛已經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學所在的位置。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在這樣的一張示意圖上(出示示意圖),如何表示出圖上的場館所在的位置。

(2) 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討論說出如何表示大門的位置。(3,0)

(3) 同桌討論說出其他場館所在的位置,並指名回答。

(4) 學生根據書上所給的數據,在圖上標出“飛禽館”“猩猩館”“獅虎山”的位置。(投影講評)

三、練習

1、練習一第4題

(1) 學生獨立找出圖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 學生依據所給的數據標出字母所在的位置,並依次連成圖形,同桌覈對。

2、練習一第3題:引導學生懂得要先看頁碼,在依照數據找出相應的位置

3、練習一第6題

(1) 獨立寫出圖上各頂點的位置。

(2) 頂點A向右平移5個單位,位置在哪裏?哪個數據發生了改變?點A再向上平移5個單位,位置在哪裏?哪個數據也發生了改變?

(3) 照點A的方法平移點B和點C,得出平移後完整的三角形。

(4) 觀察平移前後的圖形,說說你發現了什麼?(圖形不變,右移時列也就是第一個數據發生改變,上移時行也就是第二個數據發生改變)

四、總結

我們今天學了哪些內容?你覺得自己掌握的情況如何?

五、作業

練習一第1、2、5、7、8題。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求圓面積的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啓發思維,開闊思路;

3.滲透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圓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我們已經學習了圓的認識和圓的周長,誰能說說圓周長、直徑和半徑三者之間的關係?

已知半徑,圓周長的一半怎麼求?

(出示一個整圓)哪部分是圓的面積?(指名用手指一指。)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圓的面積怎麼計算。

(板書課題:圓的面積)

(二)學習新課

1.我們以前學過的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都是轉化成已知學過的圖形推導出來的,怎樣計算圓的面積呢?我們也要把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然後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決定圓的大小的是什麼?(半徑)所以,分割圓時要保留這個數據,沿半徑把圓分成若干等份。

展示曲變直的變化圖。

2.動手操作學具,推導圓面積公式。

爲了研究方便,我們把圓等分成16份。圓周部分近似看作線段,其

用自己的學具(等分成16份的圓)拼擺成一個你熟悉的、學過的平面圖形。

思考:

(1)你擺的是什麼圖形?

(2)所擺的圖形面積與圓面積有什麼關係?

(3)圖形的各部分相當於圓的什麼?

(4)你如何推導出圓的面積?

(學生開始動手擺,小組討論。)

指名發言。(在幻燈前邊說邊擺。)

①拼出長方形,學生敘述,老師板書:

②還能不能拼出其它圖形?

學生可以拼出:

等等

剛纔,我們用不同思路都能推導出圓面積的公式是:S=r2。這幾種思路的共同特點都是將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並根據轉化後的圖形與圓面積的關係推導出面積公式。

例1 一個圓的半徑是4釐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S=r2=3.1442=3.1416=50.24(平方釐米)

答:它的面積是50.24平方釐米。

想一想;求圓面積S應知道什麼?如果給d和C,又怎樣求圓面積?

(三)鞏固反饋

1.求下面各圓的面積。

r=2(單位:分米) d=6(單位:分米)

2.選擇題。

用2米長的繩子把小羊拴在草地上的木框上,羊吃到地上的草的最大面積是多少?

(1)3.1422=12.56(米)

(2)3.1422=12.56(平方米)

(3)3.1432=28.26(平方米)

3.思考題:

已知正方形的面積是18平方米,求圓的面積。(如圖)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1.使學生運用遷移的方法,把新知識轉化爲舊知識,把圓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

2.在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中,老師介紹分割圓的方法,展示由曲變直的過程,然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從各個角度推導出圓面積公式。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口頭表達和邏輯思維的能力,滲透了極限和轉化思想。

3.安排了坡度適當、由易到難的練習題,使學生由淺入深地掌握了知識,形成了技能。同時,還注意培養學生邏輯推理的能力。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2

一、長方體與正方體

第一課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教學內容: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實物、動手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以及長、寬、高(或棱長)的含義,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徵。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通過建立圖形的表象的過程,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

教學資源: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一個稍大的紙盒及一個有相對的兩個面是正方體的紙盒、學生每人準備一個長方體小紙盒、每個小小組準備一個正方體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由平面圖形引到立體圖形。

出示一張長方形的紙,讓學生說出它的形狀,然後把許多這樣的紙摞在一起,問學生還是長方形嗎?

接着電腦演示由面到體的過程,揭示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2、引導學生認識什麼是立體圖形。

讓學生用手摸長方體的紙盒的面,使學生感覺它很平,再用兩隻手握一握長方體的紙盒。問:有什麼感覺?爲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

指出它佔有一定的空間,像這樣佔有一定空間的物體的形狀就是立體圖形(電腦顯示若干立體實物)。

問: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什麼圖形呢?在這裏面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呢?

3、舉例。

讓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見過的長方體的物體實例。

師:要知道這些物體爲什麼都是長方體,就要研究長方體的特徵。

二、引導探究

1、出示例1:

(1)拿一個長方體的紙盒來觀察:

長方體有幾個面?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一個長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

指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學具,回答上面的問題。

(2)抽象圖形。

說明:因爲我們最多隻能看到長方體的3個面,所以通常這樣畫長方體。

(師邊講邊畫長方體的直觀圖,注意要規範。)

問:實物中長方體的每一個面是什麼形?作圖時,根據作圖的原理除了前面和後面之外,其他各個面都畫成了什麼形?但實際是什麼形?

讓學生上去指一指,圖上哪3個面是我們能直接看到的?另外3個面在哪裏?

2、認識長方體各部分的名稱。

(1)教師結合直觀圖逐一向學生介紹棱和頂點,並及時在圖中作出標註。

(2)同桌學生用手摸長方體紙盒,互相指出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電腦分別顯示面、棱、頂點這三個部分,加深印象。

3、長方體的特徵。

出示:長方體有幾條棱和幾個頂點?它的面和棱各有什麼特徵?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並在小組裏交流。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長方體有什麼特點,討論後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長方體特點。

(1)面的特點

長方體有幾個面?誰能迅速的數出長方體的6個面?比較哪一種方法好?

長方體的6個面是什麼形狀的?還有不同看法嗎?這兩個面的位置是怎樣的?(可結合拍手理解“相對”)

(還可以出示預先準備好的紙盒讓學生直觀感受長方體的一種特殊情況,一般來說,長方體的每個面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相對的面形狀相同,大小一樣,可以用這四個字(出示:完全相同)來代替。(電腦演示相對的面完全相同這個特點)

(2)棱的特點

長方體有多少條棱呢?誰能給大家介紹一種很快的數出這12條棱的方法?

如果有學生是分組來數的,可以結合長方體鐵絲框架數一數。想一想:每組有幾條棱?每組4條棱的位置是怎樣的?相對的棱有什麼特點?(長度相等)(電腦顯示棱的特點)

(3)頂點的個數

長方體有幾個頂點?你是怎樣迅速數出來的?

(4)概括長方體的特徵

**讓學生看着自己的長方體紙盒說說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各有什麼特徵。

**小結: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它有12條棱,8個頂點。一個長方體的面可以分爲3對,相對的面完全相同;長方體的棱可以分爲3組,每組4條,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4、學習長、寬、高

(1)問:相交於同一頂點的3條棱的長度都相等嗎?

指出:長方體相交於同一個頂點的這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兩條棱分別叫做長和寬,把豎直方向的一條棱叫做高。(師邊講邊標註)

(2)學生選擇一個長方體實物,量出它的長、寬、高。

5、認識正方體的特徵

(1)師:學習了長方體的特徵,你們想不想自己來探究正方體的特徵?你們準備從哪幾個方面進行研究?想用哪些辦法來研究?

(2)學生交流後,讓他們小小組去探究。

(3)全班交流。

6、討論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1)觀察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

明確:正方體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由於正方體的12條棱長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長度不分長、寬、高了,就叫做棱長。

(2)選擇一個正方體實物,量出它的棱長。

7、小結: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看第10—11頁的內容。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1題。

看圖說出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結合第3個圖形再說說這個長方體的'面的形狀有什麼特別之處。

2、練習一第2題。讓學生說一說。

3、練習一第3題。讓學生仔細觀察後回答各問題,並說說怎麼看出來的。

明確:這個長方體前後的兩個面是正方形,其餘的4個面是完全相同的長方形。

4、練習一第4題。

先讓學生判斷擺出的這幾個幾何體分別是長方體還是正方體,再讓學生互相指一指每個幾何體中長、寬、高(或棱長)的位置,說說它們分別是多少釐米。

5、練習一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後交流。

四、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師:這兒有一個關於長方體特徵的順口溜。大家可以輕聲讀讀。

出示:

長方體立體形,8頂6面十二棱;

棱分長、寬、高,每組四條要記好;

6個面對着放,對應面都一樣。

五、課外延伸

在家裏找一個自己喜歡的長方體玩具或物體,仔細觀察一下它的面、棱、頂點;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個長方體並塗上或畫上喜歡的圖案。

教學後記:

第二課時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展開圖

教學內容:P3例3、“試一試”“練一練”、練習一第6—7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實物、動手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進一步加深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認識。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通過建立圖形的表象的過程,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

教學資源:學生每人準備正方體、長方體紙盒各一個、剪刀

學生按小小組分別準備教科書14頁思考題中所需的若干張硬紙(每種6張)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說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2、師:這節課,我們要繼續研究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

二、自主探究

1、讓學生看教科書3頁,像例3那樣,將有關的棱用紅線描出,並按照例題所示的步驟進行操作,得到正方體的展開圖。

2、把展開圖再復原成立體圖,再進一步展開、復原,讓學生從展開圖中找到3組相對的面。

3、讓學生獨立一剪,並在小組裏交流自己得到的展開圖,在交流中認識不同的正方體展開圖,並思考展開圖中的各個面與原來各個面的關係。

4、學生獨立完成“試一試”。

拿一個長方體紙盒,沿着一些棱剪開,看看它的展開圖,先從自己的展開圖中找出長方體的3組相對的面,然後在其他同學的不同的展開圖中找。最後讓學生觀察相對的面在不同的展開圖上的分佈情況,發現其中的規律。

4、“練一練”

第1題讓學生在觀察展開圖的基礎上,先在圖中標註下面、後面、和左面,並說明自己的理由。然後將展開圖復原成立體圖來檢驗。

第2題

(1)出示各展開圖,引導學生先想像把展開圖復原成立體圖的過程,再判斷。

(2)把教科書117頁的圖形剪下來試着折一折從而驗證自己先前的判斷是否正確。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6題

讓學生在仔細觀察展開圖的基礎上作出判斷。對於不能圍成長方體的圖形要說明理由,最後再進行操作驗證。

2、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並進行選擇,再通過交流讓學生說明選擇的根據。

四、思考題

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硬紙,先啓發學生思考:要圍成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至少要用幾張硬紙片?這幾張硬紙片的形狀和大小有什麼關係?再讓學生操作。然後說說有沒有找到什麼規律。

五、總結

通過學習,你有什麼收穫?想提醒大家注意什麼?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3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第55頁、第56頁。

教學目標:

1、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

2、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數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按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意義,並進行實際應用。

教學難點:

把比熟練地轉化成分數,將分數知識橫向遷移。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牽引(課件出示)

同學們,通過前幾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認識了什麼是“比”,那麼,如果我現在告訴你“某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數比是5:4”,從這組比中,你能推斷出什麼信息呢?(課件出示題目)

學生自由發言,預設推斷如下

1、全班人數是9份,男生佔其中的5份,女生佔其中的4份。

2、以全班爲單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男生爲單位“1”,女生是男生的(),全班是男生的()。

4、以女生爲單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5、女生比男生少(或20%)。

6、男生比女生多(或25%)。

追問:你還可以從中推斷出這個興趣小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嗎?(請3個學生說說,把握總人數比是5:4就可以了。)

二、情境導入,引出課題(課件出示)

昨天我和王老師合夥買福利彩票,我出了30元,王老師出了50元,結果我們中了一個二等獎,獎金8000元。我想對半分,各分4000元,王老師說這不公平,你們認爲呢?怎麼分獎金才合理呢?

三、合作探索,解決矛盾

1、你能幫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嗎?請試試看,可以小組內交換意見、討論想法。

2、說以說你的想法。組織反饋,逐一展示學生解題思路。

3、我們分到的獎金是否合理,該怎樣檢驗?(兩個數量和要等於8000,出資的比是3:5或5:3)

4、小結:像這樣把8000元彩票獎金按照出資多少來進行分配的情況叫做按比例分配。(板書:按比例分配)

(出示課題:比的應用)

四、自主探索

1、課件出示教材(1),把一筐橘子分給大班和小班,大班30人,小班20人。

思考:把這筐橘子分給大班和小班,怎麼分合理?

學生商量分法,得出: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數來分比較合理。

2、大班人數和小班人數的比是3:2 學生分好後,交流分法,填表完成。

3、如果有140個橘子,按3:2分,可以怎樣分?你會分嗎?試着分一分。

學生試做。

4、與同學交流分的方法。分組討論疑點,並試着在組內解決。

四、交流方法,老師精講

1、班內交流,老師答疑

三種方法

(1)、方法一:藉助表格分。

(2)、方法二:畫圖

發現橘子總數被平均分成了5份,大班佔3份,小班佔2份。先求出一份的數,再分別乘以3和2,就求出了大班和小班分的橘子個數。

140個

140÷(3+2)=28 大班:28×3=84(個)

小班:28×2=56(個)

追問:爲什麼要“140÷(3+2)”?

(3)、方法三:根據分數的意義解題。先求出一共分成幾份,再求出大班和小班分的個數分別佔橘子總數的幾分之幾,最後根據分數的意義解題。

3+2=5 140× = 84(個)

140× = 56 (個)

答:大班分84個,小班分56個,比較合理。

2、以上幾種方法你最喜歡哪種?說明理由。引導學生小結方法⑶的思路。

⑴計算分配的總份數。

⑵計算各部分佔總量的幾分之幾。

⑶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解題。

五、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1、小清要調製2200克巧克力奶,巧克力和奶的質量比是2:9。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

2、3月12日是植樹節,學校把種植60棵小樹苗的任務分配給602班和603班,兩班都是43人。想一想,如果你是大隊輔導員,你會按怎樣的比例分配,兩班各栽多少棵?

3、完成教材第56頁練一練第3題合理搭配早餐。

六、總結評價

1、回顧這節課所學的知識,談談收穫。

2、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比的應用

3+2=5 140× = 84(個)

140× = 56 (個)

答:大班分84個,小班分56個。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4

教學目的:

1.讓學生知道什麼是圓的周長.

2.理解圓周率的意義.

3.理解和掌握圓的周長計算公式,並能初步運用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推導圓的周長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

理解圓周率的意義.

教具學具:

1.學生準備直徑爲4釐米、2釐米、3釐米圓片各一個,線,直尺.

2.電腦軟件及演示教具.

教學過程:

一、複習: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圓,誰能說說什麼是圓心?圓的半徑?圓的直徑?在同圓或等圓中圓的半徑和直徑有什麼關係?用字母怎樣表示?

二、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圓的周長(板書課題).

1.指實物圖片(長方形)問:這是什麼圖形?誰能指出它的周長?

2.指實物圖片(圓)問:這是什麼圖形?誰能指出它的周長?

問:什麼是圓的周長?

板書:圍成圓的曲線的長是圓的周長.

3.你能測量出這個圓的周長嗎?(能)

4.指實物(用鐵絲圍成的圓)問:你能測量出這個圓的周長嗎?

5.用拴線的小球在空中旋轉畫圓.問:你能測量它的周長嗎?

回答:不能.

想一想圓的周長都可以用測量的方法得到嗎?(不能)這樣做也會不方便、不準確.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計算圓的周長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三、請同學們用圓規在練習本上畫幾個大小不同的圓,想一想圓的周長可能和什麼條件有關?(半徑或直徑)再看電腦演示(半徑不同周長不同)圓的周長和它的直徑或半徑究竟有什麼樣的關係?請同學們測量手中圓片的周長(用線或滾動測量),再和直徑比一比,看誰能發現其中的祕密?

四、學生動手測量、教師巡視指導.

五、統計測量結果.

觀察表中數據,想一想發現什麼?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任何圓的周長都是直徑的3倍多嗎?

六、電腦演示

(幾個大小不同的圓,它們的周長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誰知道我國曆史上最早發現這個規律的人是誰?圓的周長到底是直徑的3倍多多少?請同學們帶着這個問題認真讀書93頁,默讀“通過實驗”到“π≈3.14”.

七、看書後回答問題:

1.是誰把圓周率的值精確計算到6位小數?

2.什麼叫圓周率?

3.知道了圓周率,還需知道什麼條件就可以計算圓的周長?

4.如果用字母c表示圓的周長,d表示直徑,r表示半徑,π表示圓周率,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應該怎樣表示?

現在你們已經掌握了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誰能很快說出你手中圓片的周長約是多少?(π取3.14)

八、出示例1:

一種礦山用的大卡車車輪直徑是1.95米,車輪滾動一週約前進多少米?

(得數保留兩位小數)

請同學們想一想:車輪滾動一週的距離實際指的是什麼?

解:d=1.95 單位:米

c=πd

=3.14×1.95

=6.123

≈6.12(米)

答:車輪滾動一週約前進6.12米.

九、課堂練習:

1.投影:計算下面圖形的周長.

2.判斷下面各題(正確的出示“√”,錯誤的出示“×”)

(1)圓周率就是圓的周長除以它的直徑所得的商. ( )

(2)圓的直徑越大,圓周率越大. ( )

(3)圓的半徑是3釐米,周長是9.42釐米. ( )

3.小明和爺爺分別沿小圓(A→B→C→D→E→A)和大圓兩條路線散步.(如圖)

如果速度相同,兩人同時出發,誰先回到出發地點?爲什麼?

小明的路線長:20×3.14+20×3.14

=62.8+62.8

=125.6(米)

爺爺的路線長:3.14×(20+20)

=3.14×40

=125.6(米)

兩條路線一樣長,兩人應同時回到出發點.

4.一棵大樹(投影)又粗又壯,不用鋸倒大樹,你能知道大樹的直徑是多少嗎?討論.

結論:先測量大樹一週的長度,再用周長除以圓周率,就得到了直徑.

小結:今天我們共同努力研究出了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誰能說說圓的周長應當怎樣計算?計算時要注意什麼問題?今後我們在學習探索新的知識時一定要積極動手動腦,紮紮實實地學好科學知識.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5

20xx年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姓名:沈金鵬

學號:134080303

院、系:數學學院

專業:數學與應用數學

20xx年1月22日

第二單元位置與方向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瞭解確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2.會看簡單的路線圖,能根據路線圖說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線。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體會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的應用。

2.探索和發現確定位置的有效方法。

情感態°價值觀:

1.體會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瞭解確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會看簡單的路線圖,能根據路線圖說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線。

教學難點:

在學習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學生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比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和結果。

課時安排:

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位置與方向

第1課:位置與方向㈠

教學內容:教材第19、20頁相關內容及練習題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解決問題,體會確定位置在生活中的應用,瞭解確定位置的

方法。

2.學會通過測量描述物體在平面圖上的具體位置,並會根據描述在

平面圖上畫出物體的具體位置。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探討,掌握畫圖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重點:能根據任意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

難點:根據描述標出物體在平面圖上的具體位置。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教學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討

教師:多媒體課件,直尺、量角器等。教、學具準備:學生:直尺、量角器。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交流例題1中有關臺風的消息。

⑴同學們聽說過颱風嗎?你對臺風有什麼印象?

⑵播放有關臺風的消息:目前臺風中心位於A市東偏南30°方向、距離A市600km的洋麪上,正以20千米/時的速度沿直線向A市移動。

師:聽到這側消息,你有什麼感想?

啓發學生交流,引導學生關注颱風的位置和動態。

2.導入新課

現在臺風的確切位置在哪裏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確定物體位置的知識。

[板書課題:位置與方向(一)]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颱風的相關信息,引導學生關注到確定位置的數學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教學的展開作鋪墊。

二、探究新知

㈠教學題例1

1.投影出示例題1。

學生觀察情境圖,交流從圖中信息?

(啓發學生觀察時關注以下幾方面的信息: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在哪裏;以哪裏爲觀測點;圖中臺風中心的個體位置在哪裏。)

2.交流確定颱風中心具體位置的方法。

⑴讓學生嘗試說說颱風中心的具體位置。

⑵教師結合學生的彙報情況進行引導。

提問:東偏南30°是什麼意思?

(東偏南30°表示的是颱風中心位置相對於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颱風中心位置與A市的連線和正東方向的夾角是30°,即正東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結確定位置的方法。

提問:如果只有一個條件,能夠確定颱風中心的具體位置嗎?

引導學生得出:要確定颱風中心的具體位置必須知道兩個條件,即物體所在的方向和物體在這個方向上距離觀察點的距離,簡單地說就是要用“方向+距離”的方法來確定物體所在的具體位置。

3.組織計算。

師:現在我們知道颱風中心所在的具體位置了,那臺風大約多少小時後到達A市

呢?

學生獨立計算,組織交流。

600÷20=30(小時)

(二)教學例題2

1.投影出示例題2。

提問:在例題1的圖中,B市、C市的具體位置應該標在哪裏呢?請你在例題1的圖中標出B市、C市的具體位置。

2.嘗試畫圖。

⑴學生獨立思考怎樣標出B市、C市的具體位置。

⑵小組交流作圖的方法。

⑶嘗試畫圖。

教師巡視交流,參與部分小組討論,輔導有困難的學生。

3.組織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學生完成的作品。

組織交流和評議,通過交流明白在圖上標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確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點與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線與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離,用1cm表示100km,B市距離A市200km,在圖上也就是2cm。

C市:先確定方向,直接在圖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離,用1cm表示100km,C市距離A市300km,在圖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颱風到達A市後,移動速度變爲40千米/時,幾小時後到達B市?

200÷40=5(小時)

5.總結畫圖的基本步驟。

交流:你們認爲在確定物體在圖上的位置時,應注意什麼?怎樣確定?

總結:

(1)確定平面圖中東、西、南、北的方向。

(2)確定觀測點。

(3)根據所給的度數定出所畫物體所在的方向。

(4)根據比例尺,定出所畫物體與觀測點之間的圖上距離。

【設計意圖】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給學生足夠的探索時間和空間,體會在圖上確定位置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用於生活的價值和魅力。

三、鞏固練習

1.教材第20頁“做一做”。

這道題物體所在的具體方向和距離都沒有直接給出,需要學生自己測量和計算。⑴讓學生獨立進行測量、計算、填空。

⑵組織交流。

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測量方向的,怎樣計算距離的。

2.教材第21頁“做一做”。

⑴學生獨立進行畫圖。

⑵投影展示,組織評議。

⑶交流畫圖的方法。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知道要確定物體的位置,關鍵需要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在平面圖上標明物體位置的方法是先確定方向,再以選定的單位長度爲基準來確定距離,最後畫出物體的具體位置,標出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