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教案多篇

《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教案多篇

《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能選擇合適的實驗器材,設計實驗方案。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小組討論,養成分析、概括的能力,設計實驗方案。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知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繫,能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出物理現象。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實驗方案的設計。

【難點】

器材的選用和方案的選擇。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問題導入】

首先我會讓學生思考:我們照鏡子時,我和鏡子裏的“我”有什麼區別?

由於學生自身的經驗,學生很快答出:一樣。那麼我和鏡子裏的“我”到底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導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解決這個問題。

環節二:建立規律

探究光的`反射規律

根據日常生活的感知,介紹與平面鏡成像中光的幾個術語:

物:平面鏡之外的物體。

像:平面鏡裏可以觀察到的物體

【提出問題】:

平面鏡成像時,物和像有什麼特點?

【作出猜想】

(1)物比像大。

(2)物與像等大。

(3)物比像小。

【設計實驗】

(1)實驗器材:兩隻相同的蠟燭,刻度尺,玻璃板,白紙。

(2)實驗方案:

在桌面上放白紙,紙上豎着放一塊平面鏡,在玻璃板前點燃一支蠟燭,可看到鏡中的像。

拿未點燃的相同蠟燭,在玻璃板後移動,直到蠟燭和像完全相同。

用刻度尺測量像和物的位置關係。

改變點燃蠟燭的位置,多測量幾次。

【記錄數據】

環節三:鞏固提高

爲什麼在實驗中只點燃一支蠟燭?

答:一是爲了比較像與物的關係,二是便於觀察。

環節四:小結作業

《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 篇二

預習目標:

1、觀察自己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猜想平面鏡成的像有哪些特點。

2、嘗試設計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方案。

一、複習回顧

1、當光從一種物質射向另一種不透明的物質的界面時,會返回到原來傳播的物質中,這種現象叫做光的____ ,在這種現象中光路是 的。

2、光的反射定律的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鏡面反射、漫反射都遵循 定律。

二、學生自學活動

1、觀察自己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思考如下問題:

平面鏡中成像時,像的大小、形狀、及位置與物體的大小、形狀及位置有什麼關係?平面鏡所成像能否呈現在光屏上?

進行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學內容:自學課本P77,邊閱讀邊觀察圖4.3-2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1)實驗所需要的器材是:XXX 。

(2)實驗中使用玻璃板而不使用帶水銀的平面鏡,爲什麼?

(3)實驗中要求玻璃板如何放置?

(4)觀察4.3-2兩隻蠟燭到平面鏡的位置有什麼關係?通過什麼器材測量可以知道這個關係?

(5)圖4.3-2中的兩隻蠟燭有什麼特點?爲什麼使用這樣的蠟燭?

(6)用直線把圖4.3-3中的S與S1連接起來看一看這條線與平面鏡所在的直線有什麼關係?

《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 篇三

一、學習目標:

1、瞭解平面鏡成像的原因是光的反射。

2、通過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3、瞭解虛像的的成因及與實像的區別。

4、初步瞭解凸面鏡、凹面鏡及其應用。

二、學法指導:本節主要學習了平面鏡成像,通過學習我們應該瞭解平面鏡 成像的特點,瞭解虛像是怎麼形成的,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在實驗探究方面能夠設計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瞭解替代法。初步瞭解凸面鏡、凹面鏡及其應用。

三、激趣導入:右圖中的小女孩把頭貼在桌面上,便在桌面上出現了與小女孩一摸一樣的像,與頭部組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生活中,我們站在平面鏡前也能看到自己的像,通過觀察,你能得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嗎?

四、自主學習

1、自己悟一悟:觀察右圖,瞭解平面鏡成像的原因是光的反射。通過平面鏡成像原理圖可以看出,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爲物體在平面鏡中成的像,也可以理解成反射光線是由像點直接發出的。

2、仔細讀一讀:課本43頁之探究,重點記住實驗操作過程。(課堂上注意觀察,思考教師演示實驗)

3、自己做一做:查找資料,弄懂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溫馨提示:平面鏡的成像總是與物體等大的。爲什麼我們離平面鏡越遠感覺所成的像越小?這是視覺造成的,就像我們站在路中間,越朝遠處看路越窄一樣。

4、想想議一議:

(1)看課本44頁之虛像,對比小孔成像談談虛像與實像的區別:

(2)課本43頁之想想議議。

5、仔細讀一讀:看課本244頁科學世界初步瞭解凸面鏡、凹面鏡及其應用。

五、當堂訓練

達標測試

1、表面平的金鏡子、玻璃板、表面拋光的金屬板、平靜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對光發生 反射而成像。

2、平面鏡所成的像是 像;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 相等;像和物體的 相等;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說是 的。

3、一個人當他走面鏡時,像與平面鏡的距離 ,像的大小 。一隻小鳥在離湖面10米的空中飛行,它在湖中所成的像距該小鳥的距離是 米。

4、利用凸面鏡作爲汽車觀後鏡是因爲它可以 光線, 視野。

5、手電筒的反光裝置相當於 面鏡,它對光線有 作用。

能力提升

1、如圖,岸邊的樹在地面上有影子;小橋在水中有倒影。前者是由 形成的,後者是由 形成的。

2、在賓館的長廊盡頭的牆上安裝了一塊與牆壁等大的平面鏡如圖,這是利用了 原理給人一種走進無盡長廊的感覺。

3、猴子撈月的寓言故事說,猴子看到井中有個月亮如圖所示,以爲月亮掉進井水中了,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1 題圖 2題圖 3題圖

A.水中出現月亮屬於光的直線傳播 B.水中出現月亮屬於光的反射現象

C.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離比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離近

D.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

4、在研究平面鏡成像的實驗中。如圖(a)在桌面上豎直放置一塊玻璃板,把一支點燃的蠟燭 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玻璃板後面出現蠟燭的像。

(1)要想研究玻璃成像的特點,關鍵問題是設法確定像的位置,仔細想想,實驗時具體的作法是: 。我們這樣確定像的位置,憑藉的是視覺效果相同,因而可以說是採用了 的科學方法。

(2)實驗中爲了判斷燭焰所成的像是實像還是虛像,所採取的措施是 。

(3)某實驗小組實驗所記錄的現象如圖(B)能否得出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結論?爲什麼?

(4)實驗中某同學提出在玻璃的同一側,通過玻璃扳看到了同一支蠟燭的兩個像,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 ,你可以如何驗證你的猜想?

(5)若用平面鏡代替玻璃板,上面的實驗 (填能或不能)進行。

《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瞭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並能解釋日常生活中實際問題;通過親自實驗,鍛鍊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總結、交流與合作培養學生的表達和交流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生真正地參與科學的探究過程,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學會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並能順利地完成合作從而得到正確的結論;另外通過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意。

(3)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在探究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麗,獲得成功的喜悅,並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過了解平面鏡在日常生活、生產、科技方面廣泛的應用,激發求知慾,培養良好的非智力品質。初步認識人類生活離不開科學,而科學也真正的服務於社會。

二、重點與難點:

(1)重點: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感受探究的各個環節。

(2)難點:虛像的概念

三、實驗器材:

每個實驗小組不等大蜡燭2支、棋子2顆,平面鏡一面、平板玻璃一塊、火柴、支架、細線、刻度尺、白紙、方格紙,電腦等多媒體設備。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人們常說桂林山水甲天下,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這甲天下的山水圖片吧!(課件出示三幅圖片:船行山頂)

面對此情此景,清代詩人袁枚這樣賦詩:“船于山頂行,槳在天上撐”,你能根據畫面說說:船能在山頂行是怎麼一回事嗎?

如果在波濤洶涌的海面還會出現剛纔的景象嗎?這是因爲?(水面是光滑的平的可以看作鏡子)

學生說出鏡子後:同學們的課桌上也有一面的鏡子,大家可以拿起來觀察一下,你注意到它的表面怎麼樣?

師:像這種表面是平的鏡子(教師板書)物理學中叫做“平面鏡”。(課件出示:平面鏡)師:我們知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鏡子大都是在玻璃後面塗上水銀製成的,是不是隻有塗了水銀的玻璃纔是鏡子呢?

生:不是

師:同學們說說看,還有哪些可以當作平面鏡?

生:銅鏡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其實,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王朝時代,我國勞動人民就製造了銅鏡。

師:是不是隻有銅才能做成鏡子。(學生討論)

生:不是,有平靜的水面。

生:光亮的金屬表面。

師:不僅玻璃可製成平面鏡,拋光的金屬平面(向學生展示光盤的光滑一面)、平靜的

水面都可以看作平面鏡。

二、探究平面鏡的成像特點:

(一)虛像

這個玻璃板可以看作鏡子嗎?

師:都說水火不容,下面老師給大家表演一個魔術,不滅的火焰((表演:一塊平板玻璃與黑板平行,豎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在平板玻璃的兩邊分別對稱地放置兩支相同的蠟燭,朝學生的一面點燃,朝教師的一面未點燃,教師向未點燃燭焰上澆水,問學生火焰滅了嗎?生答沒有,師轉過玻璃板讓學生看到蠟燭其實是滅的)

教師:這奇妙的現象是因爲什麼呀?

生:平面鏡

教師:對,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像一般能呈現在屏幕上,那麼這燭焰的像也可以呈現在屏幕上嗎?

生:可以

教師:好,我們來試一試,請一位同學到講臺前觀察,並把現象告訴大家(白紙上沒有燭焰的像)

教師:看來這種像有點神祕,物理學中把這種能被看見,但在屏幕上得不到的像叫做虛像。(課件出示)所以我們說,平面鏡所成的像是像。

(二)實驗探究(將虛像的講解放入第一次探究中問題彙總時,效果會怎樣?)

師:小時候的我們就對鏡中的自己充滿了好奇(出示課件小孩照鏡子),現在我們再拿起桌上的鏡子觀察,

然後大家猜想一下,平面鏡成的像跟物之間有何關係?(猜想寫在黑板上)並對學生的活動與猜想作出合理的評價。

大家通過觀察活動,提出這麼多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猜想,有些是可以直接觀察到(在黑板上打勾),而有些僅僅是我們的猜想,要科學的確定這些觀點是否正確,我們應該怎麼做?

《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 篇五

【課程標準要求】

1、知道平面鏡的作用及成像特點,瞭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應用。

2、經歷實驗探究過程,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內容主要包括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平面鏡成像原理和虛像。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就是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探究學習,體會科學探究的七個步驟,即: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歸納;得出結論和交流評估。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主要以學生分組實驗、教師點撥爲基本方法,通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和分析討論,逐步形成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由於學生在小組實驗中經歷了科學探究的一系列過程,遇到困難時通過小組合作想辦法解決困難,使學生體驗到實驗成功帶來的樂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任務及學情分析】

平面鏡學生很熟悉。上課時可以讓學生觀察自己在平面鏡內所成的像,進而提出問題讓學生猜想平面鏡成像有哪些特點。本節課所提出的問題,並不需要學生立即回答,只是爲了引起研究興趣,爲進一步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作必要的鋪墊。目的在於要讓學生通過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自己總結出規律,同時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實驗現象的印象,使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加牢固。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平面鏡的作用,掌握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理解平面鏡成虛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3、瞭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過程。

2、體驗實驗探究中所用到的科學方法——等效替代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通過學生的交流活動,培養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的精神,初步形成與他人交流合作的團隊意識。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以及平面鏡成像的原理。

2、難點:設計實驗找到“虛像”,以及對“虛像”的理解。

【實驗器材】

1、教師用具:蠟燭、光屏、鍍膜玻璃、支架、平面鏡、直尺、量角器、多媒體課件等

2、學生用具:蠟燭、鍍膜玻璃、支架、刻度尺、平面鏡、座標紙等

【教學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及講授解析

【評價設計】

1、注重過程評價:注意對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中各種能力和方法的考查和評價;

2、設計當堂檢測題,檢查學生所學知識和方法的掌握情況。

【教學過程】

1.課前熱身——複習導入

小孔成像的成像特點及原理

(1) 已知入射光線,根據反射定律做出反射光線

2.新課教學

模塊一:通過觀察活動,建立“像”的概念,明確平面鏡的作用

教師引導:利用課前熱身2,鞏固平面鏡的第一個作用——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學生活動:通過平面鏡觀察自己或其它同學。

提出問題:你看到了什麼?鏡子中的“你”叫什麼?

交流發現:看到了一模一樣的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像)。

教師歸納:在物理學中,鏡子中的“你”,叫做“像”;它不同於“影”。引導學生得出平面鏡的第二個作用——成“像”,從而建立“像”的概念。

(模塊設計意圖:通過同學們的生活體驗,使學生了解平面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建立“像”的概念,爲後續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學習打下基礎。)

模塊二:探究平面鏡的成像特點

環節一:提出問題——平面鏡成像有什麼特點?

分組討論:觀察平面鏡中的像,你認爲像與物體有什麼關係?

(設計意圖:根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提出最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問題,便於學生理解問題和展開討論。)

環節二:提出猜想,交流發現

學生活動:圍繞着學案上的問題,邊觀察平面鏡中的自己,邊進行猜想。

學生交流:通過觀察發現像與物之間左右相反、上下一致、大小相等/不等、像近大遠小……(提示學生說明猜想依據)

教師活動:整理學生的猜想,並進行歸類:同學們的猜想主要圍繞着像與物之間的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日常感受展開討論,用最貼近學生生活的方式引導學生完成科學猜想。)

環節三:設計實驗方案

教師引導:選用怎樣的器材才能找到像的位置?怎樣比較像與物體的大小關係?如何確定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

學生活動:分組實驗、比較,選擇合適的器材解決問題。

突破難點:利用鍍膜玻璃不僅可以看到像,而且可以找到像,便於確定像的位置。利用另一支同樣的蠟燭代替物體在平面鏡中的像,便於比較大小關係。(請學生到講臺來,演示交流小組討論得出的實驗方案。)

形成目標:通過上述過程使學生明確實驗步驟,形成正確的實驗方案,知道器材的選擇和實驗的操作步驟,以及在實驗中觀察、收集、記錄相關的實驗信息(或數據)的方法。

(設計意圖:由於本實驗的最大難度在於怎樣找到“像”,因此,通過教師預設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構思,從而設計出正確的實驗方案,讓學生充分理解利用鍍膜玻璃代替平面鏡、利用同樣的蠟燭代替像的原因——等效替代,體現科學方法教育。)

環節四:進行實驗並收集數據

溫馨提示:爲了使實驗結果更具有普遍性、科學性,應改變物體與替代物的位置多做幾次。

學生活動:根據最終確定的實驗方案進行分組實驗

教師活動:巡視各組實驗情況,並在多媒體上展示實驗的基本過程,爲在設計實驗方面仍存在疑問的同學提供幫助。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另外,將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用多媒體呈現,確保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問題時能夠及時解決。)

環節五:分析歸納

學生活動:展示實驗成果,並嘗試對收集的信息進行分析歸納。

教師引導:如果將對應的像與物的位置相連,會有什麼發現?

(設計意圖: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請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培養學生對數據處理、歸納總結的能力;對於學生不易發現的“連線垂直”問題,教師可以進行適時的點撥,幫助學生髮現這一特點。)

環節六:綜合分析、得出結論

學生活動:根據實驗記錄得出結論

教師歸納: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設計意圖:交流提升實驗結果,得出明確的實驗結論,幫助學生理解實驗結果。)

環節七:評估(按課堂的實際情況進行講解)

教師提問:通過實驗我們發現像與物的大小相等,那麼,爲什麼在生活中我們會有像“近大遠小”的感覺呢?

課件展示:人眼在觀察同一個物體時,視角會隨着物體到人眼的距離發生變化,當視角變小時,就會感覺好像物體變小了。

(設計意圖:此環節提出的問題是根據學生的課前猜想所隨機制定的,如果學生沒有提出像“近大遠小”的特性,教師則沒有必要人爲的增加學生的認知難度來講解此部分的內容。)

(模塊設計意圖:讓學生知道進行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模塊三:平面鏡成像的原理——建立“虛像”的概念

環節一:知道平面鏡成“虛”像

教師引導:如果有木板把點燃的蠟燭遮住了,你有什麼辦法可以看到燭焰嗎?

學生討論:利用平面鏡觀察。

教師引導:(用平面鏡改變角度,使學生可以通過平面鏡再次看到燭焰。)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同學們看到的是蠟燭的“像”,這個像有什麼特點呢?

學生活動:嘗試用光屏承接平面鏡所成的像。

交流結論:通過類比小孔成像,初步得出“虛像”的概念。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類比的方式,引導學生自己感知“虛像”的特點。)

環節二:平面鏡成像的原理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學習,尋找平面鏡成像的原理

交流學習成果。

教師活動:總結提高,利用多媒體展示“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形成目標:理解虛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鏡成像原理作圖法,並能夠結合平面鏡成像特點規範作圖。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學習,在學生已經對平面鏡成像特點有初步瞭解的基礎上,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進一步的總結、提升,對於突破難點、使學生更好的掌握這部分的知識有很大幫助。)

模塊四:瞭解平面鏡成像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師活動: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關於平面鏡成像的應用,引導學生分析原因。

學生活動:在教師舉例的基礎上,學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感受的關於平面鏡成像的應用。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善於觀察生活的物理現象,嘗試解釋現象揭示本質,從物理走向社會。)

3.課堂小結

小組討論,回顧本節課學習的知識: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在知識方面有什麼收穫?在實驗技能方面有哪些提升?還存在什麼問題和疑惑?

教師活動:根據學生的交流成果進行歸納提升,形成本節課的知識體系。

(設計意圖:師生共同構建本節課的知識體系,教師根據學生交流歸納總結的情況進一步提升,構建比較完整的知識網絡體系。)

4.當堂檢測

1、利用平面鏡的成像特點和光的反射定律,畫出物體在平面鏡中的像。(圖略)

2、身高爲1.6米的一位同學,站在平面鏡前1米的地方,他在鏡中的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爲_______;當他向鏡面移近0.5米時,他與鏡中的像的距離爲______;像的高度是_______。

(設計意圖:針對本節課的學習進行簡單的反饋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教學反思】

作爲學生國中階段第一次經歷的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本節課在學習過程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多等待突破的難點。例如在學生設計實驗時:怎樣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器材找到像的具體位置?怎樣讓學生自己發現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方法比較像的大小關係?以及在實驗結束後用什麼方式才能更好的幫助學生建立“虛像”的概念等等,都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加以合理的考慮和安排。

教師只有在課程進行過程中做好鋪墊,利用適時的提醒,使學生自己找到實驗的方法和步驟,才能讓學生感受到:他們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設計了實驗的過程,他們在主動的解決問題、主動的探究,而不僅僅是被動的執行實驗過程。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實驗的獨特魅力。

八年級物理《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教案 篇六

教學重點和難點:

設計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用平板玻璃取代平面鏡來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用物體與像重合,來比較像與物的關係.這兩個“替代”是實驗的關鍵,也是設計難點.

平面鏡成像的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

教學器材:學生用:玻璃、玻璃支架、白紙、棋子和紙三角

教師用:魔術盒、玻璃、玻璃支架、白紙、棋子、紙三角、火柴、燒杯、平面鏡、課件

魔術箱:以傾斜45°的平面鏡將箱子分成前後兩個空間,反射面須朝向觀衆,花藏在鏡後.表演場地光線要暗,以免使平面鏡反光而被識破.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

魔術吸引學生注意力

爲學生設計“替代”方法進行探究做鋪墊

實驗交流

一.創設情景,激趣質疑:

『魔術』

老師給學生們展示空粉筆盒,故做着急:“沒粉筆,怎麼寫板書?”

老師:“我來變出一些粉筆”

變魔術.

老師:“大家猜想可能是怎麼回事?”

這裏的主要道具是咱們每天都接觸到的鏡子,表面平的那種平面鏡,老師是利用平面鏡成像的方法來變魔術的,那平面鏡是怎樣成像的呢?盒子的奧妙在哪兒呢?我們今天就來探究平面鏡成的像有什麼特點.

屏幕展示:教師在鏡子前的照片宛若雙胞胎的照片或參考桂林山水、水面等圖片。

教師:根據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我們來說說平面鏡成像有哪些特點?

隨着學生的回答,教師用板書記錄

教師:如果我後退,就是物體在遠離平面鏡時,像有沒有變化?

學生:像變小.

教師:那物體離鏡面的距離變遠,像離鏡面的距離有變化麼?

學生:像變遠

教師:我們知道實驗是檢驗真理的方法.現在我們想驗證一下剛纔我們根據生活經驗所總結出的這幾條成像特點是否正確,我們需要什麼器材呢?

學生:平面鏡.

教師:平面鏡有,但如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如何測量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呢?

教師:現在我們每個人利用桌上這塊平面鏡,找找自己的像,看看你能找到這個像的準確位置麼。

《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 篇七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瞭解平面鏡成虛像,瞭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

2、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義。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

2、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四)教學重點: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探究的方法與合作學習。

(五)教學難點:平面鏡成像的原理;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二、教法:實驗探究法;提問法;談話引導法

學法:觀察法;小組討論法;交流法;實驗法;實驗分析法

三、教學準備:

學生分組器材:一塊平面鏡,一塊玻璃板,兩個鐵夾作爲玻璃板支架,白紙,光屏,一盒火柴,兩支相同的蠟燭,刻度尺,筆。

教師演示器材:打火機兩個,蠟燭兩支,平面鏡,平板,教學課件。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吹蠟燭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引入新課

教師:本實驗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是玻璃板,點明玻璃板我們稱爲平面鏡,生活中常用的平面鏡是鏡子。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平面鏡成像”。教師板書課題。(本環節學生懷着好奇心觀看影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對什麼是“像”有了形象、直觀的認識)。

進行新課:

【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一)觀察:

由小時候照鏡子到鏡後找像引入學生活動:學生照鏡子,觀察自己在靠近或遠離平面鏡時,像的大小、位置有沒有發生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老師表演照鏡子,學生充當像(爲學生猜想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提供形象、直觀的感性認識。)

(二)提出問題:

教師提出本節課的探究課題:平面鏡成像時,像的大小、位置跟物體的大小、位置有什麼關係呢?平面鏡成像有什麼特點呢?(出示課件)

(三)猜想與假設:

學生根據剛纔親身的體驗提出猜想,教師將猜想在副板書寫出來:像物等大,像和物到鏡面距離相等……

(四)設計實驗;進行實驗)

1、設計實驗:(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設計驗證猜想的實驗方案,並進行小組間的方案交流,,篩選出最合理的探究方案。這樣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實驗方法,並從中初步學會如何設計實驗方案。(學生需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1)如何確定像的位置?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點燃的蠟燭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與像完全重合,這個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2)怎樣比較像和物的大小關係

(3)怎樣測出像和物到鏡面距離的關係。

引導學生知道:一次實驗有偶然性,不足以說明問題,至少要將蠟燭的位置改變一次,再重做一遍實驗。這樣要求的目的,是爲了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以免由於爲了節省時間而忽略必要的實驗環節,使學生形成以偏蓋全的片面的思維方法。(出示課件:展示疏理後的設計方案)

2、進行實驗,收集證據:

(1)實驗前教師強調實驗要領:玻璃板一定要豎直;後面的蠟燭與像完全重合;記錄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實驗數據;實驗時要注意玻璃板輕拿輕放,不要讓蠟油燙到手,實驗完畢要及時熄滅蠟燭。

(2)學生實驗時,教師巡視觀察,提供幫助,找到學生實驗小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實驗過程中的問題,爲交流和評估環節做準備。

(3)小組交流實驗記錄和數據,各小組派代表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4)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物像連線與玻璃板所在直線,這兩條相交的直線有什麼位置關係?學生很容易發現平面鏡成像的又一特點:物、像的連線跟鏡面垂直。

(5)再次點燃平面鏡前的蠟燭,用光屏在後面接收,觀察能否接受到燭焰的像。,得到平面鏡成虛像。

【平面鏡成像原理】

學生閱讀課本內容

教師:燭焰發出的光,經過怎樣的路徑進入人眼,讓我們看到像的呢?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解釋平面鏡成像原理:

燭焰上S點發出的光經平面鏡反射後,反射光線進入人的眼睛。人眼感覺這些反射光線好像是從鏡後的S’點發出的,人眼逆着反射光線看過去就看到了點S’,S’就是S在平面鏡中的像。實際上鏡後並不存在光源S’,進入人眼的光也不是由像點S’發出。像點S’是由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而成的,它不是實際光線會聚成的,我們把這樣的像稱爲虛像。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談一談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在知識和學習方法上都有哪些收穫?在實驗探究過程中有哪些經驗教訓需要總結?

板書設計:

第三節:平面鏡成像

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平面鏡成像原理:

1、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光的反射

2、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 篇八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能選擇合適的實驗器材,設計實驗方案。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小組討論,養成分析、概括的能力,設計實驗方案。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知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繫,能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出物理現象。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實驗方案的設計。

【難點】

器材的選用和方案的選擇。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問題導入】

首先我會讓學生思考:我們照鏡子時,我和鏡子裏的“我”有什麼區別?

由於學生自身的經驗,學生很快答出:一樣。那麼我和鏡子裏的“我”到底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導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解決這個問題。

環節二:建立規律

探究光的反射規律

根據日常生活的感知,介紹與平面鏡成像中光的幾個術語:

物:平面鏡之外的物體。

像:平面鏡裏可以觀察到的物體

【提出問題】:

平面鏡成像時,物和像有什麼特點?

【作出猜想】

(1)物比像大。

(2)物與像等大。

(3)物比像小。

【設計實驗】

(1)實驗器材:兩隻相同的蠟燭,刻度尺,玻璃板,白紙。

(2)實驗方案:

在桌面上放白紙,紙上豎着放一塊平面鏡,在玻璃板前點燃一支蠟燭,可看到鏡中的像。

拿未點燃的相同蠟燭,在玻璃板後移動,直到蠟燭和像完全相同。

用刻度尺測量像和物的位置關係。

改變點燃蠟燭的位置,多測量幾次。

【記錄數據】

環節三:鞏固提高

爲什麼在實驗中只點燃一支蠟燭?

答:一是爲了比較像與物的關係,二是便於觀察。

環節四:小結作業

四、板書設計

五、教學反思

八年級物理《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教案 篇九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能選擇合適的實驗器材,設計實驗方案。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小組討論,養成分析、概括的能力,設計實驗方案。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知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繫,能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出物理現象。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實驗方案的`設計。

【難點】

器材的選用和方案的選擇。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問題導入】

首先我會讓學生思考:我們照鏡子時,我和鏡子裏的“我”有什麼區別?

由於學生自身的經驗,學生很快答出:一樣。那麼我和鏡子裏的“我”到底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導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解決這個問題。

環節二:建立規律

探究光的反射規律

根據日常生活的感知,介紹與平面鏡成像中光的幾個術語:

物:平面鏡之外的物體。

像:平面鏡裏可以觀察到的物體

【提出問題】:

平面鏡成像時,物和像有什麼特點?

【作出猜想】

(1)物比像大。

(2)物與像等大。

(3)物比像小。

【設計實驗】

(1)實驗器材:兩隻相同的蠟燭,刻度尺,玻璃板,白紙。

(2)實驗方案:

在桌面上放白紙,紙上豎着放一塊平面鏡,在玻璃板前點燃一支蠟燭,可看到鏡中的像。

拿未點燃的相同蠟燭,在玻璃板後移動,直到蠟燭和像完全相同。

用刻度尺測量像和物的位置關係。

改變點燃蠟燭的位置,多測量幾次。

【記錄數據】

環節三:鞏固提高

爲什麼在實驗中只點燃一支蠟燭?

答:一是爲了比較像與物的關係,二是便於觀察。

環節四:小結作業

四、板書設計

略。

《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 篇十

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瞭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瞭解平面鏡成虛像,瞭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4)初步瞭解凸面鏡和凹面鏡及其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

(2)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意。

(3)通過觀察感知球面鏡對光線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

(2)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通過對平面鏡、球面鏡的應用的瞭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設計思想:

1、通過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領略物理課教學的特點和魅力。

2、本課的重點是:在“探究”和“設計”的過程上:“如何探究像與物是否等大”(實驗目的)→怎樣比較虛像與物的大小→找一個跟物體完全相等的物體(替代物)與像比較大小→怎樣才能同時觀察到像與替身物→把平面鏡改爲白玻璃(實驗基本思想方法),從而有意識、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訓練和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技巧性,開拓學生思路,對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進行訓練,培養其發散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引入

1、提出問題:照鏡子,平面鏡能成像(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平面鏡成像有什麼特點呢?

二、新課教學

2、提出猜想:

平面鏡成像有什麼特點呢?

(教師不做任何暗示,讓學生充分想象)

[學生討論、歸納]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許有不正確猜想)

(1)像與物等大;

(2)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3)像與物左右相反;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確探究目的]

[老師給學生思考空間,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

我們採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像與物是否相等呢?[設疑]

——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明確探究方法]

——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替身物體]與像比較。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同學們找桌子上的器材試試看,行不行。[白玻璃暫時不取出]

——用兩支相同的筆。

——用兩隻相同的蠟燭。

同學們成功了嗎?有什麼障礙?

——從平面鏡的正面看見了像,想把“替身物體”放到平面鏡後面的像位置上,從平面鏡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體”,而看不見像,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爲什麼像不見了呢?[學生:思考、討論]

——平面鏡成的像不是真實存在的。

有沒有真實存在的像,你們見到過嗎?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線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儀投射到銀幕上的像。

——電影院放映機投射到銀幕的像。

——樹林裏地面上圓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陽的像。

平面鏡成的像是不是有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呢?

——不是的,平面鏡的背面有一層漆,光線是不能透射過去的。

[小結]好!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能夠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們叫它實像,而平面鏡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實光線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虛像。

怎樣才能同時看見像和“替身物體”?

[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

——要同時觀察到像和替身物體,必須要讓物體通過鏡面的反射光線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都能進入人眼。(教師在此可作適當解釋“光的反射”,具體下面要學習)

好![激疑]我們看見物體(棋子)在平面鏡內成的虛像是由於物體射出光線(或反射)經過鏡面的反射進入人眼的。怎樣才能同時看見鏡後的替身物呢?

——必須使平面鏡後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那麼現在鏡後的替身物射出光線爲什麼沒有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

——被塗在平面鏡後面的漆擋住,光線無法透過平面鏡。

那麼怎麼辦?

——把塗在鏡後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沒有其它辦法?

——換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現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選擇器材試一試實驗。[學生選擇器材實驗]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

——像較弱,看不清。

同學們,筆的像比較弱,看不清楚,你有辦法讓物體所成的像明亮起來?

——增強光的亮度(照度)。用點燃的蠟燭做。

同學們,試試看。

[學生選擇器材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存在兩個問題:

(一)實驗時間長,點燃的蠟燭燒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

(二)蠟燭不容易放置,有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

——點燃的蠟燭時間長燒短了,像比物短。

——蠟燭不容易放豎直。

——蠟燭容易倒下。

想什麼辦法改進實驗呢?看看裏面桌還有什麼器材。[兩把手電筒]

——用手電筒作爲物體,代替蠟燭。

你們再試一試看。

[有的學生沒開亮做,像較弱,看不清;有的學生開亮手電筒,但燈光豎直向上射出同樣效果不好]

同學們,手電筒的像爲什麼比點燃的蠟燭的像弱;看不清楚,動一動腦筋,有沒有辦法使手電筒成的像明亮起來?

——把當作物體的。手電筒開亮,並把手電筒的頭旋下來做。

對,這樣可以增強光的亮度。再來試試看。

[啓發]作爲替身物的手電筒(沒開亮的)應移到什麼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與開亮的手電筒的像完全重合。

[學生的主動積極探索實驗,幾經挫折,實驗成功後能很好地體會到科學探究成功後的成就感。]

平面鏡成的虛像與物體的大小?

——等大。

實驗驗證: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它們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把上面實驗放在白紙上做,只要記錄兩手電筒和玻璃的位置。改變開亮手電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實驗兩次。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每次實驗中兩手電筒的位置。

分析實驗記錄:

量出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到玻璃板的距離。

連接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的位置,觀察連線與鏡面的關係。

[得出實驗結論]

5、交流與評價:

(1)同學們各自的探究結果是否相同?

(2)關於平面鏡成想的特點還有那些猜想?準備怎樣去驗證它?

學生課後自己探究:

(1)改變物體與平面鏡的距離,像的大小是否改變?

(2)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左右相反的嗎?

三、課堂小結:

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成虛像;

(2)像與物等大;

(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4)像與物左右相反。

2、科學探究的過程包括以下要素(視學生的具體情況,可明確):

(1)提出問題;

(2)猜想與假設;

(3)制定計劃與設計試驗;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5)分析與認證;

(6)評估;

(7)交流與合作。

四、佈置作業:

讓學生在理解科學探究的情況下寫出簡單的探究報告(包括探究的問題、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結論)

自讀教材“凸面鏡和凹面鏡”部分。

教學說明:

本課體現了科學家在進行科學探究時從問題—實驗—問題—實驗—結論的過程。所以,一方面要防止出現學生盲目探究,教師要引導;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師直接告訴學生“要怎麼樣”、“應該這樣”,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可在思考方向上給以啓發、點撥,最後還是要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