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設計多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設計多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 篇一

設計者:李俊偉

計劃學時:1課時

教材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獲得創造的智慧。”孔孟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歷代傳誦的議論文名篇,全文邏輯嚴謹,層層推進、步步深入的論證,使結構非常清晰,富有說服力。文章所說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強的歷史意義,是傳承和弘揚人類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

學情分析:

九年級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文言文的經驗和基礎,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經典議論文,部分語句比較晦澀,這就給學習本文帶來了一定困難。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適當降低難度,把重點難點放在“疏通文意,積累重點字詞;體會作者思想,研討現實意義”上。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準確而流暢地誦讀課文,掌握文言詞彙,準確翻譯課文。

2、過程與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層層深入論證論點方法,把握文章寫作特色。

3、情感與態度:反覆品讀,體會作者思想。聯繫古今中外歷史和現實領會人處於困境纔會奮發有爲,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樹立正確對待苦難和安樂的人生態度。引導學生結合現實,思考討論其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1、準確而流暢地誦讀課文

2、掌握文言詞彙,準確翻譯課文。

3、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及現實意義

教學難點:

1、掌握一些字詞的特殊用法,並準確翻譯課文。

2、體會層層推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方式;

採用多種形式朗讀,自主、合作、研討、識記積累,質疑探究,引導點撥,拓展感悟,。

教學模式:語文個性化閱讀課堂教學模式

創設情境——自主質疑——導讀解疑——研讀探究——品讀鑑賞——拓展延伸

教學過程設計

一、情境導入:

“我所知道的孟子”資料蒐集展示:

孟子:名軻,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後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聖”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論爭。《孟子》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後世散文發展有很大影響。《孟子》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

孟子生活在戰國,社會動盪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當時,各大國間“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對此,孟子的政治主張主要是“兼愛”“非攻”,主張和平,反對戰爭。孟子最早提出“民貴君輕”主張,呼籲各國諸侯重視人民作用;主張殘暴之君是“獨夫”,人民可推翻;強烈反對不義戰爭,認爲只有“不嗜殺人者”,才能統一天下。孟子嚮往歷史上堯舜功績,到處遊說,宣傳他的“仁政”、“王道”,並把這寄希望於封建統治發“仁心”,力圖維護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歸順,以成就王業,“黎民不飢不寒”。這反映孟子繼承並發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對恢復經濟,發展生產,使人民休養生息,有一定作用。今天看,孟子思想雖有階級時代侷限性,唯心倒退,但許多間接主張,客觀上對人民有利,值得肯定。

二、自主質疑:

1、推薦一名同學朗讀,其他同學聽讀並評價。

2、教師範讀,明確字音、句讀。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讀順。

4、師生齊讀課文。

5、自主學習,結合課文註釋疏通文意,標記疑點、難點。

6、四人小組質疑交流。

三、導讀解疑:

1、師生合作解決疑難

2、重點強調,通過大屏幕檢查學生翻譯效果,並強調重點詞句:

詞性活用:苦、勞、餓、空乏、亂、動、忍都是形容詞或動詞的使動用法,翻譯時,要譯成“使……”

一詞多義:國、拂、

通假字:曾、衡、拂

虛詞:於、以、

重點句:①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④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3、歸納文言文翻譯小敲門——“五字法”即留、刪、替、添、調(留——保留原有的專有名詞;刪——刪除一些語氣詞;替——將單音節詞替換成雙音節詞;調——調整個別詞語的順序)

四、研讀探究:

1、文章開頭列舉了那些事例,運用什麼樣的句式?請你用自己的話分別概括他們的經歷。

2、這六位古代聖賢的經歷有什麼共同點?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

3、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主要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4、作者是如何論證的?說說作者的論證思路。

重點點撥:本文使用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

本文的論證結構:個別事例——一般道理——正反論證——點明論點

五、品讀鑑賞:

本文語言內涵豐富,給人啓迪,找出你認爲蘊涵深刻道理的句子,說說你的理解,並做一點賞析。(可從修辭運用、句式特點、內容啓迪等方面任選一角度)

例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句話以駢句爲主,結構整齊,增強了語言氣勢,告訴我們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爲,成就大事,就必須先在思想和行爲等方面經受艱苦的磨練。

六、拓展延伸:

1、聯繫古今中外歷史和現實,你還能列舉那些處於困境而奮發有爲的例子。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爲也。”

2、你知道歷史上有哪些因貪圖安逸享樂而亡國的例子。(隋煬帝、宋高宗)

3、“正是憂患意識,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勵精圖治,纔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吳;正是憂患意識,大和民族精誠團結,忍辱精進,纔在二戰的廢墟上建立了一個科技大國。改革開放後,我國取得了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可另一方面,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列強想盡千方百計,遏制中國的民族復興;日本更是亡我中華之心不死;海峽對岸還叫囂着‘一中一臺’……請同學們結合個人和民族的現實,思考討論憂患意識的現實意義。

板書設計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聖賢經歷——————苦難造就人才

(事例)(結論)

個人(正面)

層層論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論點)

國家(反面)

教學反思:

孟子這篇短文是歷史傳誦的說理名篇,本文不僅邏輯嚴謹、富於辭采,而且所說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強的歷史意義,是傳承和弘揚人類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引導學生學會文言文學習的技巧和要點,深刻理解文章內容,發掘文章的教育意義,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最終實現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的目的,應是教學的重點難點。基於此,自己嘗試採用在“導引---誦讀---翻譯----細品---拓展”課堂教學模式組織教學,通過教師啓發誘導,讓學生反覆誦讀課文,在誦讀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疏通文意,通過合作探究仔細品味理解文章內容、文章思路,體會語言特色。拓展延伸則引導學生聯繫古今中外歷史和現實領會人處於困境纔會奮發有爲,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樹立正確對待苦難和安樂的人生態度。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原文 篇二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譯文 篇三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工作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裏釋放後被舉用爲相,孫叔敖從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中被舉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首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困苦,思慮阻塞,然後纔能有所作爲;這一切表現到臉色上,抒發到言語中,然後才被人瞭解。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

這就可以說明,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 篇四

學習目標:⒈準確而流暢地朗讀課文;

⒉掌握一些字詞的特殊用法,並準確翻譯課文;

⒊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

⒋體會層層推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重點:掌握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逆境成才的道理。

教學難點:1、學習層層推理的論證方法。

2、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增強憂患意識。

學習方法:預習、交流、指導相結合

教學設想:學生自學一節課,交流探討、反饋一節課。

教學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預習課)

一、預習目標

通過一節課時間的預習,能熟讀課文,掌握生字詞及文學常識,瞭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對照課後註釋翻譯課文,積累喜歡的佳句,談談自學後的感受和體會。

二、預習過程

1、自讀課文1-2遍,劃出生字、生詞和文中精彩的句子,然後查、寫、記生字詞。積累劃出的句子,完成練習的第2-3題。

2、瞭解“孟子”及《孟子》,並進一步讀課文。

作者及作品摘抄在預習筆記本中,完成練習第1題。

(1)誦讀課文。聲音要洪亮,讀出節奏,讀出氣勢。可一人讀,也可合作;坐着、下位讀都可。

3、對照註釋,邊讀邊譯文。可獨立完成,也可小組合作完成,注意特殊字詞的用法和含義。(完成練習第4題)

4、分析課文,並把對文章的感受和體會寫在預習筆記本上。教師可強調以下問題:

(1)作者想告訴我們什麼?本文的中心論點又是什麼?

(2)作者是如何闡明自己的觀點的?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5、自由交流,解決疑難。

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其他同學交流,進一步理解、分析,也可用自己喜歡的形式來表達對文本的理解。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引題。(勾踐臥薪嚐膽引出課題)(課件出示)

2、釋題。(誰能說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什麼意思?)

3、學生簡介作者與作品。

★孟子,名,字,時期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後人將他和並稱爲。孟子主張施行“”,以統一天下。

★《孟子》是一部的書。現存()篇,是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將《孟子》列爲“”之一。四書即《》《》《》《》

二、明確目標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檢查字詞過關情況。

(1)字音。(課件出示字詞)

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a.舜發於畎畝之中()()

b.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c.膠鬲舉於魚鹽之中()

d.法家拂士()

e.曾益()

f.百里奚()

(2)交流通假字掌握情況。(課件出示)

注意下列字詞的特殊用法:

⑴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同,解釋爲。

⑵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同,解釋爲。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同,解釋爲。

(4)解釋下列幾個重點詞的意思。

苦()、勞()、

餓()、拂亂()、

動()、忍()、過()

四、讀文譯句(課件出示朗讀要求)

1、指名讀課文。

2、按節奏齊讀課文。(節奏見課件)

3、邊讀邊譯課文。(注意練習4的解答)

五、小組合作探究、交流。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2、作者是如何進行推論的?所列舉的六位聖賢有何共同點?

3、孟子認爲人才的造就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六、引申拓展

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的磨鍊。請查找相關資料,補充一些例子,說說你的看法。

2、你還知道哪些與課文觀點相似的名言?試寫一兩句。把你喜歡的名句寫在積累本上。

3、作者的觀點是逆境出人才,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在現今物質條件相對優越的我們如何成才?請談談你的看法。

板書設計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列舉六位聖賢事例(舉例論證)

個別

一般

擔當重任必先經過一番磨練(道理論證)

身處逆境須努力奮發國無憂患易滅亡(正反論證)

個人(正)(反)國家

(中心論點)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教案設計 篇五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測,導入新課:

具體內容:“我所知道的孟子”資料蒐集展示:

孟子:名軻,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後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聖”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論爭。《孟子》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後世散文發展有很大影響。《孟子》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

孟子生活在戰國,社會動盪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當時,各大國間 “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對此,孟子的政治主張主要是“兼愛”“非攻”,主張和平,反對戰爭。孟子最早提出 “民貴君輕”主張,呼籲各國諸侯重視人民作用;主張殘暴之君是“獨夫”,人民可推翻;強烈反對不義戰爭,認爲只有“不嗜殺人者”,才能統一天下。孟子嚮往歷史上堯舜功績,到處遊說,宣傳他的“仁政”、“王道”,並把這寄希望於封建統治發“仁心”,力圖維護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歸順,以成就王業,“黎民不飢不寒”。這反映孟子繼承並發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對恢復經濟,發展生產,使人民休養生息,有一定作用。今天看,孟子思想雖有階級時代侷限性,唯心倒退,但許多間接主張,客觀上對人民有利,值得肯定。

設計策略:課前蒐集資料;

評價方式:以單元組爲單位抽層展示資料蒐集情況;

設計意圖:一個好的導語能有效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孔孟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作爲生活在孔孟之鄉的中學生應該對孟子有一定的瞭解,但他們大都相對對孔子瞭解得多一些,對孟子知之甚少。所以課前設計蒐集關於孟子的資料,一方面培養學生蒐集資料、歸類整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對孟子及其思想的瞭解。課前檢測時,各組學生紛紛發言,介紹自己所瞭解的孟子及其思想。既展示了課前預習的結果,又順勢導入本篇課文學習。

(二)自主學習,理解內容

1、反覆誦讀:

具體內容:誦讀課文:

設計策略:自由誦讀、錄音範讀、齊讀和指導誦讀、評讀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反覆誦讀。教師指導誦讀分三個層次:一讀,讀準字音;二讀,讀對停頓;三讀,讀出氣勢和感情。

評價方式:指名誦讀

設計意圖:誦讀是古詩文教學方法之首選,也是學生感知課文內容的前提和基礎,是古詩文教學的關鍵環節,決定着課堂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節課要充分引領學生誦讀。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誦,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哲人對話,初步感知文章的思想內涵,突出了教學重點中的“反覆品讀,體會作者思想”。

2、自主翻譯:

具體內容:翻譯全文:

設計策略:

① 自主翻譯,學生藉助課下注釋,逐詞逐句翻譯課文;

② 小組交流,學生以單元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解決疑難詞句,再不會的問題板書提交全班解決;

③ 課堂釋疑,師生共同解決學生提出的上兩步尚未理解的詞句;

④ 重點強調,通過大屏幕檢查學生翻譯效果,並強調重點詞句:

詞性活用:苦、勞、餓、空乏、亂、動、忍都是形容詞或動詞的使動用法,翻譯時,要譯成 “使……”

一詞多義:國、拂、

通假字:曾、衡、拂

虛詞:於、以、

重點句: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評價方式:指名學生以接龍形式翻譯全文,師生共同糾正、補充。

設計意圖:翻譯環節至關重要,它是學生積累文言詞語的過程,牽涉到學生對文意的正確理解和對文章思想的正確解讀。本階段各個環節,步步推進,穩抓穩打,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翻譯文言文的能力,突破教學重點中的“疏通文意,積累重點字詞”,併爲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了準備。

(三)合作探究,點撥提升

具體內容:理解作者思想觀點,明確寫作思路,把握語言特色。

設計策略: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理解文章思想觀點,明確文章觀點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後,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寫作思路及語言特色。學生髮言後,通過屏幕展示文章思路:“文章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實說明人才在苦難中造就;然後從正面論述磨難對於人生的意義,由人生擴展到治國,反面論述沒有憂患的危害;最後得出作者的思想觀點。”語言特色是使用了大量排比句,雄辯有力、富有氣勢等。

評價方式:以單元組爲單位抽層展示合作交流、探究的結果。

設計意圖:本階段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文章寫了什麼?(思想觀點)二是怎樣寫的?(寫作思路、語言特色等)本環節進一步落實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繼續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最後教師點撥提升。突破教學重點“體會作者思想”,解決教學難點“把握文章寫作特色”。

(四)拓展延伸,豐富積累

具體內容:引導學生聯繫古今中外歷史和現實領會人處於困境纔會奮發有爲,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樹立正確對待苦難和安樂的人生態度。

設計策略:課前蒐集資料,課上小組交流教師點撥提升。師補充“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爲也。”

評價方式:以單元組爲單位抽層展示交流情況。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蒐集資料,合作交流,聯繫古今中外歷史和現實進一步理解人處於困境纔會奮發有爲,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樹立正確對待苦難和安樂的人生態度。

(五)隨堂檢測,直面現實

具體內容:結合個人和民族的現實,思考討論憂患意識的現實意義。

設計策略:“正是憂患意識,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勵精圖治,纔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吳;正是憂患意識,大和民族精誠團結,忍辱精進,纔在二戰的廢墟上建立了一個科技大國。改革開放後,我國取得了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可另一方面,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列強想盡千方百計,遏制中國的民族復興;日本更是亡我中華之心不死;海峽對岸還叫囂着‘一中一臺’……請同學們結合個人和民族的現實,思考討論憂患意識的現實意義。”

評價方式:以單元組爲單位抽層展示交流結果。

設計意圖: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通過這一環節拓展閱讀和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從語文小課堂走向了社會大生活,喚醒了學生的憂患意識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激發學生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激情。同時隨堂檢測的教學環節,也能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進一步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板書設計: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事例)六位聖賢——(結論)苦難造就人才

個人—國家(對比)——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論點)

反思重建:

孟子這篇短文是歷史傳誦的說理名篇,本文不僅邏輯嚴謹、富於辭采,而且所說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強的歷史意義,是傳承和弘揚人類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怎樣才能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文章內容,發掘文章的教育意義,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最終實現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的目的?應是教學的重點難點。基於此,自己嘗試採用在“導引---誦讀---翻譯----細品---拓展”課堂教學模式組織教學,通過教師啓發誘導,讓學生反覆誦讀課文,在誦讀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疏通文意,通過合作探究仔細品味理解文章內容、文章思路,體會語言特色。拓展延伸則引導學生聯繫古今中外歷史和現實領會人處於困境纔會奮發有爲,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樹立正確對待苦難和安樂的人生態度。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目標:

1、準確而流暢地朗讀課文。

2、正確翻譯課文作文吧,積累文言詞彙。

3、把握作者的思想觀點,瞭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教學準備:引導學生課前預習——朗讀課文並結合註釋翻譯;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思考

美國阿拉斯加的一個自然保護區原是鹿與狼共存的。爲保護鹿不被狼吃掉,人們趕跑了所有的狼。不料,在“和平安寧”環境中的鹿悠哉遊哉,不再狂奔快跑了,體質明顯下降,不久便有很多鹿病死。人們只得再把狼“請”回來。不久,鹿又生機煥發充滿活力了。同學們想想這是爲什麼?

二、讀:朗誦課文,初步感知

1、給生字注音。

畎畝、傅說、曾益、拂士

2、給下面句子劃分朗讀節奏。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3、抽查一名學生朗讀。

4、教師示範朗讀。

5、全體學生齊讀。

三、譯:學習檢測,理解大意

1、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衡:同“橫”,梗塞,不順

拂:同“弼”,輔佐,輔弼

2、詞類活用:

(1)使動用法

苦(使。.。.。.痛苦)

勞(使。.。.。.勞累)

餓(使。.。.。.飢餓)

空乏(使。.。.窮困缺乏)

動(使。.。.。.驚動)

忍(使。.。.。.。堅韌)

拂亂(使。.。.。.顛倒錯亂)

(2)名詞作動詞:過(犯錯誤、犯過失)

(3)動詞作狀語:入(在國內)出(在國外)

3、古今異義詞:

舉於士(今義:士兵古義:獄官)

4、多義詞:

於:舜發於畎畝之中(從)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給、到)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

發:發於畎畝(舉,被任用)

發於聲(顯露、表現)

拂:行拂亂其所爲(違背)

法家拂士(同“弼”,輔佐,輔弼)

5、翻譯課文。

三、析:走進文本,理解文意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課文第一段連舉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作者舉例想說明什麼道理?

——都出身貧賤,都經歷了磨練,最終都大有作爲

——只有經歷磨練纔能有所作爲

3、文章的第二段運用什麼論證方法進行說理,論述了什麼道理?

——對比論證,先從正面論述了憂患對於人才的重要意義,再從反面論述了安樂最終導致國家滅亡的道理。

教師引導:憂患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意義,激勵人不斷得到生存和發展,而貪圖安逸享樂則會導致滅亡。而且“生”與“死”之間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只要善於調適自己的狀態,就能很好的改變現狀,發展自己。(板書主要內容)

4、請說說本文的論證思路。

首先列舉六個名人的事例論證了“只有經歷磨練纔能有所作爲”的道理,然後從正面闡述了憂患對於人才的重要意義,再類推到國家,從反面論述安樂最終導致國家滅亡的道理,通過對比論證的方法,最後歸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四、補:調動積累,補充論據

請調動你的生活積累,爲課文補充道理論據或事實論據。

名言: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憂患激發天才。——霍勒斯

患難困苦,是磨鍊人格之最高學校。——梁啓超

醉於酒色奢靡的生活,不理朝政,終被周武王討伐致商國滅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 篇七

一、教學目標:

(一)德育目標:領會人處於困境纔會奮發有爲,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

(二)智育目標:學習有關文言文知識,分析作者如何層層深入論證論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分析文章內容,特別是文章第二。三段。

(二)引導學生結合實際領會文章論點蘊涵的深刻哲理。

三.練習鞏固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名句的作者是誰?(孟子)今天我們再學習他的議論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用兩分鐘時間搶記和作者有關的文體常識。

(作者孟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被後人尊稱爲“亞聖”,名軻,字子輿。文章是一篇議論性散文。課文選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幾位弟子共同撰寫的,是孟子講學遊說言論的記錄,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他主張“仁政”、“民貴君輕”。)

二、感知課文

1、齊讀課文,版述學生讀錯的字詞並解釋:

畎(quán)畝:田間、田地傅說(yuè)曾(zēng)益:同“增”,增加膠鬲(gé)拂(bì)士:同“弼”,輔佐君主的賢士拂(fú)亂:違反、阻撓

2、自由朗讀課文,疏通文意,教師出題檢查掌握情況:

(學生圈點勾畫出穎難字詞,並且學生之間自由討論,共同解決)

A、詞類活用。

勞(形容詞活用爲使動詞,使。.。.。.勞累)其筋骨餓(使。.。.。.飢餓)

空乏(使。.。.窮困缺乏)所以動(使。.。.。.驚動)心

忍(使。.。.。.。堅韌)性行拂亂(使。.。.。.受到阻撓)其所爲

人恆過(名詞活用爲動詞,犯錯誤、犯過失)

入則、出則(動詞活用爲名詞,國內、國外)

B、古今異義詞。

舉於版築之間(今義:建築、修路古義:搗土用的杵)

舉於士(今義:士兵古義:獄官)

C、多義詞。於:舜發於畎畝之中(從)而:而後作(承接連詞)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給)而死於安樂也(並列連詞)

徵於色(在)生於憂患(由於,在)發:發於畎畝(舉,被任用)是:於是人也(這樣的)發於聲(表現)今義,判斷動詞拂:行拂亂其所爲(阻撓,違反)拂士(同“弼”,輔佐,輔弼)

學生如果還有疑難,可以讓他們舉手示意,老師再加以疏導,共同解決。

3、齊讀課文,加深印象。

第二課時

一、齊讀課文,感知內容

二、分析課文第一段

1、請一學生示範朗讀第一段,並請另外一名學生翻譯這一段

2、這段提到古代幾個人物?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論證方法是什麼?

(六個,都出身貧賤,都經歷了磨練,最終都大有作爲。這種論證方法叫做舉例論證。)

3、作者舉例想說明什麼?(說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經歷磨練;只有經過磨練纔能有所作爲。即論證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的“生於憂患”)

4、請你舉出古今中外同類型的事例。

(韓信受胯下之辱成將軍;愛迪生經歷上千次實驗發明了電燈;諾貝爾發明炸藥,實驗中多次被炸傷;貝多芬耳聾後寫出《命運交響曲》;居里夫人發現了鐳元素;;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領導人開創了新中國的歷史;張海迪高位截肢自學了四國外語。.。.。.。.。)

三、分析課文第二段:

1、第一段是記敘,那麼第二段屬於什麼?議論

2、一學生示範朗讀,並請另一同學翻譯,老師給予糾正出現的錯誤。

3、作者在這段中議論的觀點是什麼?

古往今來受“大任”、成大業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經歷種種肉體和精神的折磨,從而鍛練意志,增加才幹。即從道理上論證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的“生於憂患”。

4、背誦第二段(採用抽查一兩個學生的形式)

四、分析課文第三段:

1、一學生示範朗讀,另一學生翻譯

2、這段從哪兩個方面來論述了什麼道理?

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個人成才與國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個人老犯錯誤,就能促使他改正錯誤,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一個國家,如果內無堅守法度的世族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無足以與之抗衡的鄰國和外患的入侵,這樣的國家就會滅亡。即從道理上論證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的“死於安樂”。

五、最後,作者提出了一個什麼觀點?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六、當堂背誦課文

七、完成練習

練習

1、解釋劃線的詞。

(1)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2)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3)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4)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

(2)人恆過然後能改

(3)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下列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1)A、故天將降大任∕公問其故B、天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任重道遠

C、所以動心忍性∕此先漢所以興隆也。D、行拂亂其所爲∕或異二者之爲

(2)A行拂亂其所爲∕入則無法家拂士B、舜發於畎畝之中∕不悱不發

C、發於聲而後喻∕不言而喻D、人恆過然後能改∕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3)A、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衆議舉寵爲督B、徵於色發於聲∕從此替爺徵

C、曾益其所不能∕曾不弱孀妻弱子D、行拂亂其所爲∕無絲竹之亂耳

4、作者認爲一個國家走向衰敗滅亡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