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杜甫詩三首《登高》教案(精品多篇)

杜甫詩三首《登高》教案(精品多篇)

《登高》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理解杜甫在本詩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2、賞析本詩情景交融等手法的運用。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賞析本詩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杜甫在本詩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學方法:

朗讀法、品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春意盎然、鳥語花香的春天,人們喜歡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麗與生機勃勃。而在秋高氣爽的秋天,人們登高望遠,飲酒作賦。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到:“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詩聖”杜甫一首關於“登高”的。詩,詩的題目就是《登高》。

二、詩人生平和背景介紹

我們常說要“知人論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詩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興到衰的見證者。

1、年輕的時候,曾有“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豪情壯志。

2、曾有“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羹與冷炙,處處潛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經歷。

3、曾有舉家吃草度日,幼兒因餓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就是“安史之亂”,並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軍扣留9個月受盡侮辱的經歷。曾有從叛軍營裏逃出,由於直諫而被貶的經歷。

6、晚年,杜甫在成都憑藉很難遮風擋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鄉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濟。

7、58歲時,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55歲,這年秋天,詩人來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遠,面對蒼茫的秋景和滾滾的長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萬千,詩人抑制不住內心的詩意,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三、朗讀

1、聽教者朗讀。

2、自由朗讀。

3、個別學生朗讀。

4、聽錄音朗讀。

5、集體朗讀。

四、賞析

在聽錄音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同學已經被這首詩深深地打動了。我想這不僅是因爲別人朗讀的好,還因爲這首詩寫得好。其實後人對這首詩的評價很高,明代胡應麟曾評此詩“古今七律第一”!現在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這首詩。

(一)前兩聯

本詩是詩人登高之作,請大家找一找,詩人寫了哪些景物?從這些景物中可以體會出詩人怎樣的情感?爲什麼?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確:

1、景物:風、天、猿嘯、渚、沙、鳥飛、落木、長江

四句八景,語言凝練。

2、情感:悲涼、悲壯

①風急:秋氣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時使人心裏感到淒涼。

②天高:在廣闊的天地間,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獨。

③猿嘯哀:爲景物蒙上了一層悲愴、淒涼的色彩。

由“兩岸原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可知,猿聲無所謂哀與不哀,只是詩人的內心哀傷,所以猿聲聽起來才哀傷。

④渚清沙白:顏色上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

⑤鳥飛回:爲何是盤旋着的鳥?

可能因爲風大,風的猛烈,其實詩人的處境與在急風中低徊盤旋的鳥是何等的相似啊!

此詩中的鳥是一隻還是一羣好呢?

都可以:一隻鳥正好是詩人的化身;一羣,鳥的一羣正好反襯詩人的孤單

(詩人後來在《旅夜抒懷》中有一句詩:“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老病孤獨的詩人到處漂泊像什麼呢?就像天地間一隻孤零零的沙鷗!)

⑥落木蕭蕭下:落木即落葉。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而紛紛飄落的葉子讓人感覺似乎所有的樹木都進入了生命的秋季,這肅殺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詩人想到自己的處境,自己的人生也進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暫啊!

在動盪的社會中,詩人就像這飄零的落葉,四處漂泊,而黃葉飄落,落葉歸根,可是詩人卻在他鄉,年老了卻沒有回鄉,這更添了一層悲涼之情!

⑦不盡長江滾滾來:落葉給人生命短暫之感,那麼長江呢?

這亙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給人時間無窮之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在無窮、永恆的時間前,更顯得詩人的渺小!

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聲有色有形,上下聯相互照應(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二)朗讀

因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們在朗讀時,需要帶着情感讀這些景物。請大家一起朗讀前兩聯!

(過渡)詩人的這四句詩向我們描繪一幅蒼涼而壯闊的秋日圖,在這幅圖裏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

(三)後兩聯

可是詩人悲什麼?(請從詩歌中找一找,用筆畫一畫,最好在每句詩中找出兩個,可以和前後左右的同學交流交流)

1、離家多年,有家難歸

“作客”:寄居別處,漂泊他鄉(區別於“做客”:訪問別人,自己做客人)

“常”:(時間上)說明詩人經常漂泊他鄉,多年漂泊他鄉。

“萬里”:(空間上)離家萬里,有家難歸(交通不發達,詩人的潦倒處境)

“悲秋”:季節上給人悲涼的感覺。

2、晚年多病,孤苦無依。

“百年”即暮年,此時詩人已經55歲。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詩人身患肺病等多種疾病。

“登臺”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陽節,帶上親朋好友,而此時詩人卻是獨自一人!詩人的朋友高適、救濟他的朋友嚴武等都已經離開人世,詩人此時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詩人僅爲自己的身世而悲麼?

3、國事艱難,壯志難酬

“艱難”國事艱難,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艱難。

此時安史之亂已經過去四年,可是國家仍然動盪不安,這對於杜甫來說是一件極其悲痛的事情!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的人,忠君愛國、關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輕的時候,杜甫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他的忠君愛國是真心實意的,骨子裏的!儒士認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而杜甫是無論如何窮困潦倒都要心繫天下,爲國家擔心!在《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中,自己連住的房子都沒有了,卻想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接着又嘆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樣忠於國家,心憂天下!

俄國別林斯基說過:“任何一個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爲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裏!”而杜甫就是這樣的一個偉大的詩人!當他看到國家仍然動盪不安,內心是何等的悲痛啊啊!

“苦恨”是非常恨,詩人恨什麼?

恨國家仍然動盪不安,恨自己已經人到暮年,不能爲國家效力,恨自己壯志難酬啊!這種苦恨使自己的兩鬢白髮都增多了,“繁霜鬢”的“繁”即:使……增多

4、人生潦倒,銷愁無途

“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嘗不是國事艱難所賜呢!

國難家愁一齊堆積在詩人胸中無法釋懷,詩人該怎麼辦?

喝酒解愁!(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但是人卻“新停濁酒杯”,“新停”,剛剛停,爲何呢?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窮困潦倒,此時詩人孤苦無依,無朋友的救濟,喝酒的錢都沒有了。

那麼這種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鬱積心頭!

(四)朗讀

因此我們朗讀的時候應緩慢一點,把這種悲苦之情讀出來。

齊讀!

(五)整體小結

1、本詩借悲秋之景抒發悲秋之情,請大家讀一讀,“悲秋”二字在詩中有幾層含義?

三層:季節之秋

人生之秋

國事之秋

2、小結

律詩的特點是頷聯和頸聯對仗,可是杜甫在本詩中卻是每聯都對仗,句句照應,可見杜甫詩歌寫作技巧的高超,因此本詩也被稱爲“古今七律之冠”,但我想對杜甫詩歌的評價之所以這麼高,不僅有技巧,還有情感的感人!正如本版塊的標題“詩從肺腑出”!詩人所抒的情感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國事之悲,帶着作者的這些悲情再來讀一讀品一品詩歌,詩歌將別有一番滋味:在蒼茫的天地之間,秋風猛烈地吹向一個登上高處的孤苦老人,兩岸的猿似乎要將詩人鬱積在心頭的悲涼之情全部啼嘯出來,急風中的飛鳥低徊尋找着落腳點,這又多麼像流浪他鄉的詩人的化身啊!此時詩人鬱積在心頭的悲苦又像這落葉和江水一般,難排不盡,驅趕不絕,此情此景達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詩人又爲何如此悲苦?因爲國難家愁,因爲詩人對國家、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3、朗讀

①現在請大家帶着對本詩的理解,再次齊讀《登高》!

②自由朗讀,爭取能背誦!

③一齊有感情地背誦本詩!

(六)作業

1、收集杜甫詩歌中的名句,並把它積累起來。

2、課外收集並賞讀杜甫的詩歌《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3、選擇詩句中你最喜歡的一句,用散文話的語言描述出詩句的意境,要求不少於150。

《登高》教案 篇二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課下注釋:

渚:水中小洲。回:迴旋。

落木:落葉。蕭蕭:風吹落葉聲。

萬里:指詩人離家萬里。

百年:這裏指到了晚年。

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

繁霜鬢:兩鬢白髮不斷增多。繁,這裏作動詞,增多。

全句是說,窮困潦倒本可借濁酒以澆愁懷,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杜甫生平及寫作背景。

技能與方法:在吟誦的基礎上,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聯繫詩歌的寫作背景把握詩人豐富的感情。

教學重點:

1、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2、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被稱爲“詩聖”,他的詩被稱爲“詩史”,反映安史之亂前後廣闊的社會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

這首詩是大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時寫的。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四年,但地方軍閥乘機爭奪地盤,國家仍是一片混亂。杜甫身逢戰亂,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爲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寫這首詩時作者已經55歲了,漂泊了第八個年頭,3年後病死在出蜀途中。國運的艱難,身

世的悲苦,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去世――這些都壓在他的心頭,他是爲排遣鬱悶抱病登臺。

三、朗讀詩歌

1.同學個別朗讀

2.教師範讀

3.集體朗讀

4.聽朗讀錄音

四、把握詩人豐富的情感

1.聽過錄音,初步感知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是什麼樣的?詩中流露出杜甫怎樣的感情?可以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悲

2.同學融入感情朗讀

3.仔細品味感情:人們稱杜甫這首詩歌是“古今七律第一”。律詩書寫規律先寫景後抒情,品味頸聯所蘊含的感情。

宋代的羅大經指出《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聯竟然有八種悲,同學們踊躍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種或幾種。

“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悽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

《鶴林玉露》明確:

(1)“萬里”:聯繫課下注釋,指離家萬里。很遠的地方,詩人作此詩地點

在夔州,他把長安當做自己的家鄉,遠離家鄉在外漂泊。第一層悲,遠隔萬里之悲。

(2)“秋”:古詩傷春悲秋的主題,一片蕭索之景,可聯想到人的暮年。

(3)“作客”:和現在的“做客”是否相同?

不同。作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在外漂泊,當時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時期。

(4)“常作客”:長期的漂泊在外,羈旅之久。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爲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作客是客居他鄉,漂泊在外因爲當時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時期。所以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遠隔萬里可能還不那麼悲,但如果你是長期的漂泊在外,那這個悲就很大了。

(5)“百年”:聯繫課下注釋,指到了晚年。

(6)“多病”:杜甫疾病纏身。

(7)“獨登臺”:重陽節登高,隻身一人沒有親朋。聯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8)“臺”:高迥處也。高和感情有什麼關係?

聯繫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它能夠感受到宇宙時空是那麼的寬廣,而我渺小的孤獨的一個人在這樣大的一種時空當中,更突顯落寞和孤寂。

4.品味尾聯所蘊含的感情

(1)“艱難苦恨繁霜鬢”:既指杜甫個人的命運又指國家的命運,表現出憂國憂民的情懷。聯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具有博大的胸懷。

(2)“潦倒新停濁酒杯”:古人認爲酒能澆愁,無奈多病連酒也不能喝了。這種憂愁怎麼排解呢?

5.融入感情,同學再讀頸聯和尾聯,指導朗讀頸聯是他的身世之苦,讀“萬里”的時候就要想象出浩淼的感覺,巨大的空間感。“悲秋”重點突出悲字,這是這首詩的感情基調。“常作客”突出“常”。

五、探究景物描寫

1.詩歌中的景跟情有關係嗎?詩歌當中的景跟大自然的景有什麼區別。找同學回答。

明確:詩歌中的景蘊含了作者的感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歌中的景象我們叫做意象。

2.首聯寫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風、天、猿嘯、渚、沙、鳥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身體冷,心裏冷。

高天:高遠的天空下感覺人很渺小。

猿嘯哀: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

3.頷聯寫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木:中國古人說“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生命的隕落之感,韶光易逝。不盡長江:時間的永恆之感。

對比之下,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越顯得短暫。

4.分析意境

剛纔同學們說初步感覺這首詩是“悲”的,當我們整體的體會這首詩給我們的境界感的時候,你覺得你會用得很麼詞來表達呢?悲哀,悲沉還是其他的什麼?

明確:悲壯

六:小結

小結:作者在寫景時呈現出來的是一種蕭瑟、淒涼、開闊的景象,而他所表達的感情有羈旅愁,有身世苦,同時還有非常高遠的家國憂。景象與感情融合到一起就是這首詩的意境“悲壯”。

七、集體背誦本詩

八:作業:

1.背誦本詩

2.比較閱讀:《望嶽》

《望嶽》杜甫24歲在齊魯大地壯遊時所寫。早年作品和晚年的《登高》作品不同在哪裏。

九、板書設計

登高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詩歌,體會詩人沉鬱苦痛的思想感情。

2、誦讀並改寫詩歌,學習杜詩語言凝練內涵豐富的特點。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的藝術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1、賞析首聯中的意象爲本文奠定的沉鬱悲涼的基調。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的藝術特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創作背景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杜甫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鬱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無心遊賞,觸景傷懷,寫下了這千古傳唱的詩篇《登高》,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無限悲苦。

2、作品特點: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屬於近體詩。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詩只有中間兩聯對偶的寫法,而是四聯皆對偶,被譽爲“古今律詩第一”。

二、自讀全詩

1、誦讀課文

先聽配樂朗誦錄音,再正音正字,然後誦讀課文。

2、注音

渚(zhǔ)清作(zu)客霜鬢(bìn)濁(zhuó)酒

3、詞語註解①渚:水中的小洲。②落木:落葉。

③蕭蕭:落葉紛紛的肅殺淒涼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鄉。

⑤百年:猶言一生。

⑥潦倒:猶言困頓,衰頹。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鬢:形容兩鬢頭髮斑白。

⑨新停:剛停。這時杜甫正因病剛剛戒了酒。

⑩濁酒:未過濾的水酒。

4、詩歌翻譯

風急天高猿嘯哀,——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悽清,

渚清沙白鳥飛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歸鳥在飛旋。

無邊落木蕭蕭下,——無邊無際的落葉在蕭蕭地飄落,

不盡長江滾滾來。——流淌不息的長江水在滾滾地奔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離家萬里面對秋景悲嘆自己常年漂泊他鄉,

百年多病獨登臺。——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獨自登臨高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艱難困頓可恨白髮長滿了雙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澆愁的酒杯。

三、自主賞析

1、整體感知

提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從景和情兩方面看,全詩是怎樣的內容層次?

明確:全詩分兩層:

前四句寫景,描繪了一幅雄渾高遠而又悽清悲涼的秋景。

後四句抒情,抒發了詩人感時傷世的愛國情感和長年飄泊的孤苦愁緒。

2、自主鑑賞。(給每聯寫一段不少於100字的賞析短文)

首聯兩句,描寫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迴翔的景象,指明瞭時節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構成一幅登高遠壯闊而又蒼涼蕭瑟的秋景圖畫,爲全詩定下了哀婉淒涼的基調。對仗工穩,句法嚴謹,語言極爲凝練。

頷聯從大處落筆,仰頭寫山景: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俯視寫江景: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索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恆。透過沉鬱而又高昂的精工對句,顯示着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歷來被視爲千古佳句。

頸聯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橫寫“萬里悲秋常作客”,再縱說“百年多病獨登臺”。一橫一縱,承上啓下,點出了全詩感時傷世、羈旅飄淪的主旨;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沉鬱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臺。極爲沉鬱頓挫。宋代學者羅大經在《鶴林玉露》評說:“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可見詩人內心深處是何等的愁苦沉痛。

尾聯兩句是悲嘆自己窮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寫詩人備嘗艱難之苦,白髮叢生;對句寫自己困頓潦倒,疾病纏身。國難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這澆愁的酒杯。“艱難”,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全詩就在這憂憤無奈的感嘆聲中收筆,悲憤深沉,而又寄意深遠。

《登高》知識點

一、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他在五十六歲時寫下的。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爲“七律之冠”的《登高》。

二、作者介紹

1、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爲“老杜”。

代表作《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等名作。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爲“詩聖”,他的詩被稱爲“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2、祖父

杜甫的祖父爲唐初詩人杜審言。杜審言很有才華,但恃才傲世。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合稱“文章四友”。

3、杜甫詩名句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夢李白》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贈花卿》

新鬆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登樓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絕句四首》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佳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望嶽》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戲爲六絕句》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二首》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登高》教案 篇四

杜甫《登高》教案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困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一、教學目的和要求

1、學習對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3、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二、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歌中的意象爲本文奠定了怎樣的基調。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三、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爲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爲杜少陵杜工部。生平詩歌創作研究資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他祖上還有西晉著名將領、鎮南大將軍杜預。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學的轉折點。許多詩人都在詩中反映了這場殘酷的戰爭唐帝國所帶來的巨大災難。杜甫就是這樣一位有着憂國憂民情懷的詩人,正因如此,他的詩被後人成爲“詩史”。(見孟棨《本事詩》以及宋祁等《新唐書。杜甫傳》)杜甫生於712年,這首詩是他55歲時所作,詩人懷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計窘迫。登上高樓,個人悲愴與國家疾苦一齊涌上心頭,他寫下了這首詩。

2、誦讀

(一)誦讀全詩

(二)簡介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時詩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個年頭,已經是一位飽經滄桑的五十五歲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的重重創傷,感受到了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獨和生活的艱辛,心中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慷慨激越、動人心絃的七言律詩。

3、賞析全詩

(一)先看詩的頭兩句,也就是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首聯主要是寫景。景物有: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來描述。十四個字寫六種景,極爲凝練。這些景物給我們的感覺是顯得十分悲涼、悽清。根據是:

①急風使人感到十分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②高天,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③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十分悲涼。“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④飛鳥,是一隻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爲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隻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這是一隻跟鳥羣失散的鳥。

⑤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俗話說: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已經到了生命的晚秋,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於712年,卒於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⑥清渚和白沙是冷色調的。

⑦以長江的永不停息襯托生命的短暫。這些地方都說明這首詩所描述的景物是悲涼和悽清的。“哀”字奠定了全詩的情感基調: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艱難。也是全詩的詩眼。作者巧妙的運用了一系列描繪哀景的詞,既是自然環境的客觀描繪,也是作者情緒的折射與投影。正像清代詩人王夫之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種,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法請大家

注意。

疑問:

①飛鳥,就應是一種什麼處境的鳥?這是不是一隻歡樂的鳥呢?

明確:(賞析時要敢於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飛鳥,能夠是一隻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能夠是一隻跟鳥羣失散的鳥。總之,這是一隻孤獨痛苦的鳥,而且只能是一隻,而不是多隻。因爲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②詩人毛澤東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鷹擊長空”;詩人王維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鳥鳴山更幽”。它們和杜甫筆下的鳥有什麼不同嗎?

明確:毛澤東筆下的鳥是充滿活力和朝氣的鳥,因爲那時毛澤東正處在立志改造中國的青年時期;王維筆下的鳥是悠閒自在的鳥,王維個性嚮往幽靜的大自然。由此看來每一位詩人筆下的鳥都是他們的化身。

渚:音zhu,上聲。水中小塊陸地。

(二)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頷聯給我們勾畫出一副極其廣闊深遠的圖景,前人譽之爲“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寫了幾種景物?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幅畫面。

(2)聯繫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應對此情此景,詩人想到了什麼?

明確:落木蕭蕭:①杜甫看到落葉飄零,會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覺。

②也許會加重鄉愁,他會問自己,這常年飄泊的生活何時能結束。

不盡長江―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他會超越時空的限制,聯想到歷代的一些優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悵望千秋一灑淚”以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

(3)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繫起來總結一下,什麼寫法?

明確:比較、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唐代詩人陳之昂的《登幽州臺歌》也是這種寫法。

(三)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1)什麼是“作客”?是否和此刻的“做客”相同?

明確:“作客”和此刻的“做客”不同,那裏的“作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那裏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常”作客。杜甫從48歲開始,一向到58歲去世爲止,11年中,一向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

(2)什麼叫登臺呢?聯繫王維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回答。

明確: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登臺,是爲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齊去,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但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悲涼的秋天,做客並登臺。

(3)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在什麼年紀?

明確:“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體。

(四)尾聯:“艱難苦困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從哪聯的哪句詩明白的?

明確: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於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

(2)這是一種什麼情緒?憂愁還是憂憤?

明確:是一種憂憤的情緒,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髮叢生,兩鬢染霜。

(3)“苦恨”和“新停”應怎樣理解?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國難當頭,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纏身,雖憂國憂民,卻無能爲力,他的情緒必須是極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而“新停”又是“剛剛放下”。“新”與“苦”都是副詞,兩相對應。這兩句,詞相應,句相同。“苦恨繁霜鬢”“新停濁酒杯”分別是“十分痛恨兩鬢染霜”“剛剛放下濁酒杯”之意。(聯想到朱慶餘的《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停字,什麼意思?)

(4)杜甫爲什麼“苦恨繁霜鬢”“新停濁酒杯”呢

明確:國家的艱難,人民的苦難,激起杜甫強烈的憂國憂民情懷,無奈年老

多病,無能爲力,他怎能不悲愁萬端?古人認爲有酒方能澆愁,無奈多病不能喝酒,這種愁悶,這種傷憂,怎樣了卻、怎樣疏解只能鬱結在詩中,鬱結在心頭!因此,我們讀這首詩,解這首詩,既要把握詩境對錶現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發的內涵--詩人杜甫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剛烈情懷!

四、欣賞格律

此詩在句式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此詩八句皆對。首聯不僅僅上下兩句對,而且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對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人韻(哀)。頷聯、頸聯不僅僅上下兩句對,而且“無邊”“不盡”和“萬里”“百年”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優秀的近體詩總是把格律和資料結合的很好,即遵循格律的要求,又照顧充分照顧到情感的表達。

五、賞析小結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詩的代表作品,這首詩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詩的壓卷之作,除了因爲資料的豐富深沉外,在藝術上也具有極高的成就:

一是對仗工穩,音調鏗鏘。

二是寫景抒情筆法錯綜變化,而又相互照應。

明代人胡應麟說:“此詩自當爲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爲唐人七言律第一。”明代胡應麟說:此詩自當爲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爲唐人七言律第一。又《詩藪內編》卷五評曰:“若‘風急天高’則一篇這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串,一氣呵成。驟讀之,首尾未嘗有對者,胸腹若無意於對;細繹之,則錙銖鈞兩,毫髮不差,而建瓴走阪之勢,如百川東注於尾閭之窟。”

六、板書設計

風天猿渚沙鳥--孤獨哀傷

無邊落木不盡長江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多病登臺漂泊孤苦

七、佈置作業

1.反覆朗讀這首詩,結合自己的領悟,展開想象,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豐富、合理,資料與詩歌一致,語言順暢,三百字左右)

2.學習了杜甫的詩歌,請同學們嘗試評價一下杜甫其人其詩(學生能夠暢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登高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詩歌,領會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賞析詩歌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體會杜詩蘊含的深沉憂思。

教學重點: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賞析該詩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憂思。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師:有人對唐詩中出現出現最多的季節、詞語、顏色、場景、情感等詞進行過統計,分別是秋、不(無)、白、江邊、孤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詩歌《登高》涵蓋了以上所有因素。古人對這首詩的評價也非常高。明代胡應麟《詩藪》:“風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然此詩自當爲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爲唐人七言律第一也。這首詩好在哪裏?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杜甫《登高》。師:學習詩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本課的學習目標。生:學生齊讀師:學習詩歌講求知人論世。首先我們來了解詩人杜甫。同學們對杜甫可以說耳熟能詳了,並且課下做了課前導學案,請同學們看着大屏幕填空。生:學生填空,齊答。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讀準節奏師:請同學們出聲自由朗讀課文,讀的時候注意讀音和節奏。生: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師:指明學生來讀,讀時注意讀音和節奏。其他同學注意聽,看其是否存在讀音和節奏上的錯誤。生:學生糾正讀音或節奏。師:教師正音並明確節奏。同學們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字的讀音和寫法:渚(zhǔ),“潦“爲多音字,潦(liáo)倒,潦(lǎo)水。同時注意“鬢”的寫法,由髟加賓組成,爲形聲字。節奏方面,七言詩一般有四個節拍,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不可以單看句式,要聯繫意義的表達。

師:請同學們齊讀該詩,讀準字音和節奏。

生:齊讀

師:請同學們默讀詩歌,結合課下注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提出疑難詞句,小組討論解決。

生:該詩主要寫了作者登高時的所見所感。重點疑難詞有:回:迴旋蕭蕭:模擬草木搖落的聲音百年:借指晚年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繁霜鬢:像厚重白霜似的鬢髮。

師:大家再聽一遍範讀,感受詩歌的節奏美、情感美。

3、再讀,讀出情感

師:聽完範讀以後,大家能否用詩中的一個字或詞,概括本首詩的感情基調?

生:悲師:因爲整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悲的,所以大家讀時語氣要緩慢、沉重,大家以緩慢沉重的語氣齊讀一遍詩歌,讀出“悲”的感情。

三、文本賞析4、品讀,讀準詩情師:聽完大家的朗讀,老師認爲同學們讀的感情並不到位,原因在於大家並沒有深入理會作者的悲情。下面我們就深入杜甫內心,感悟其心中深沉的悲慨。師:《登高》這首詩寫了作者登高時的所見所感,前兩聯爲所見,後兩聯爲所感。後兩聯直接抒發作者內心的悲慨。請同學們思考後兩聯寫了作者的幾種悲,你從那些字或詞中讀出的?在思考的同時,注意圈點勾畫做批註。(學生思考3-5分鐘,同時多媒體呈現杜甫生平及此詩的創作背景,以便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詩人情感。)師:請大家根據下面例子仿寫,對詩人的悲進行總結概括,“詩人悲在重陽節登高,倍感思親”。生:詩人悲在百年多病,年老又身纏重病。生:詩人悲在獨登臺,倍感淒涼。生:詩人悲在萬里常作客,客居他鄉,濃重的漂泊孤苦之感。師: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點58歲去世爲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漂泊在外的第八個年頭了,所以一個“常”字倍顯漂泊流浪之悲感。。.。.。.

師:詩人還悲在艱難苦恨。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一是指個人的艱難,生活困頓、壯志難酬:詩人遭受物質上和精神上雙重打擊。二是國事艱難,連年的戰爭,國家一片混亂,黎民百姓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詩人自身處境艱難,還處處爲國爲民憂心,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苦恨是指極度的悔恨,悔恨自己年事已高,無法挽救國家危難,壯志難酬,情感抒發達到了高潮。

師總結:個人的多病、羈旅的艱辛、壯志的未酬、時代的苦難共同構成作者的悲慨,情感愈加低沉,尾聯更是一字一頓,形成了情感抒發的堵塞之感,這就是老杜沉鬱頓挫的詩風。古代知識分子大多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自勉,而杜甫無論窮達,都心憂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稱爲“詩聖”。

師:用緩慢、沉重的語氣讀出這種爲己爲國的愁苦憂悶之情。

生:齊讀。

師:把握了詩人的情感之後,同學們感情更加飽滿,讀出了詩歌的沉重悲慨之情,很不錯。5、賞讀——緣景明情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以悲情看到的景物會是什麼樣的呢。請大家朗讀前兩聯,找出作者寫了哪些景,這些景分別傳達出作者什麼樣的情感。小組探究合作。

生:風急: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急風凜冽,詩人內心更加悲涼。天高: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己的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涌上詩人的心頭。

師:正所謂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

生:猿嘯哀,猿猴的叫聲淒厲悲慘,更加重了詩人的悲哀之情。師:詩人當時身處夔州,境內巫峽的猿啼以悽慘聞世,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悲哀之情可見一斑。

生:渚清沙白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境的冷清和淒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淒涼。。.。.。.

生:蕭蕭,樹葉紛紛落下,自然界已進入了秋天,詩人也是年事已高,由此感受到生命的短暫。生:長江滾滾顯示出歷史和時間的悠久。

師:短暫的生命面對永恆的長江,詩人感到人生短暫而渺小,歷史悠遠而不可逆轉,因壯志未酬而產生惆悵。

師:前兩聯通過詩人登高所見,將情蘊含在景物之中,營造了一種廣闊雄渾、沉鬱而悲涼的意境,傳達出悲秋之情、壯志未酬之感。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寫作手法?

生:情景交融。師:再把這四句齊讀一遍,加深對意象的理解,領悟景中之情。注意重讀和語氣。

生:齊讀後兩聯。

師:同學們對全詩的意境和情感有了進一步的掌握,我們能否把這首詩讀的更好呢?

生:齊讀

師:這次同學們的語調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加悲慨,看來已經把握了《登高》的內涵。

6、總結:《登高》一詩寫作者登高所見所感,後兩聯直接抒情,前兩聯寫景,因作者以悲慨之心境觀物,所以景物都染上作者的主觀情緒,景中含情。達到了情與景的完美融合,整首詩運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發了對自身和國家命運的悲慨之情。四、拓展延伸任務三:梳理杜甫晚年漂泊時期創作的有關登高的作品,找出其共同點,思考其帶給我們的價值和啓示。明確:

766夔州《閣夜》

767夔州《登高》

767岳陽《登岳陽樓》

769湘陰《登白馬潭》

769長沙《樓上》

共同點:自身處境艱難,仍不忘國家和百姓。憂國憂民。啓示:古人云:“無事莫登高”,登高會觸及詩人內心的傷痛,晚年漂泊生活中,杜甫屢屢登高,站在時空的高處,倍感自身的渺小與虛弱,感傷時事的艱難和民生的苦難,在登高詩中展現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擔當: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種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正是我們當代青年所應具有的品格。我們要學習杜甫的這種品格,勇擔時代重任,爭做有爲青年。

五、課堂檢測背誦《登高》

六、作業1、熟背並默寫全詩。

2、完成鞏固案習題。

評測練習

一、情境性默寫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從高處着筆寫夔州的特定環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寫出了飄泊無定的悲苦生涯。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這兩句譽爲“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聯,俯仰結合,動靜相映,聲色並茂,對仗工整,字字精當,堪爲典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4)杜甫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聯,用了六個意象,寫出了夔州秋天蕭瑟的景色。

(5)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通過環境描寫,以猿與鳥的活動烘托出詩人內心的無限悲涼。(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6)《登高》一詩中,由高到低,寫詩人所見所聞,渲染秋江悲涼而又壯闊的景物特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兩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這兩方面寫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聲音哀怨悽慘,色彩冷豔清淡,渲染了悲涼的氣氛。

(8)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聯,描繪出有聲有色、動靜兼具的秋江圖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9)寫遠望所見,用傳神之筆描寫淒冷江色和長江氣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登高》中爲我們營造了一幅氣勢磅礴的長江秋日圖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歲暮

①杜甫歲暮遠爲客,邊隅還用兵。

煙塵犯雪嶺②,鼓角動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

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注】①本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末,時杜甫客居閬州(今四川閬中)②雪嶺: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嶺臨近鬆州、維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做本詩時,三州已被吐蕃攻佔。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交待詩人客居他鄉,在歲暮之際,聽到了邊境發生戰事的消息,看似平淡的敘述中,包含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沉重心境。

B.頷聯一個“犯”字,一個“動”字,寫出了詩人聽到外敵入侵後內心受到的強烈衝擊,詩人心繫國家百姓的那份真摯情感躍然紙上。

C.頸聯“朝廷誰請纓”一句,是杜甫對當時那些貪祿戀位、庸懦無能的文武大臣的諷刺和責問,表現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憤怒。

D.尾聯先來一個設問句:“濟時敢愛死?”點明心境,接着以“寂寞壯心驚”收束全詩,“寂寞”二字,旨在表現詩人此時獨自客居閬州,孤單寂寞之情。

2.這首詩使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舉出兩種並作賞析。

《登高》教案 篇六

設計理念:

古詩詞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極爲重要的一個課題,不單是大學聯考必考題型之一,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式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鑑賞品味。

在前面學過《秋興八首(其一)》和《詠懷古蹟》(其三)》的基礎上,再加上國中的《望嶽》《春望》《登岳陽樓》《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等詩歌的學習,學生對杜甫的人生經歷與詩歌風格已有大致瞭解,那麼杜甫流浪夔州重陽登高而寫的《登高》一詩,就要繼續在單元教學目標“理解詩意,進入詩歌意境”的基礎上,在朗讀吟誦中提高對不同時期杜甫詩歌的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從而進一步體味杜詩“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和對“急風”“哀猿”“落木”“長江”等意象的理解,疏通詩意,把握詩歌悲壯的情感基調。

2.通過深入吟誦和小組合作交流,體味杜詩“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追求,理解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揣摩詩歌意象,疏通詩意,把握情感基調,體味杜詩“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追求。難點是理解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分析法

教學課時:

40分鐘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前面我們學習了《秋興八首(其一)》和《詠懷古蹟》(其三)》的基礎上,我們知道杜甫晚年幾乎跑遍了唐朝所有的“不毛”之地。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本單元本課《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詩歌《登高》。明代學者胡應麟說,《登高》當爲古今七言律詩第一;清代學者和楊倫也曾評價說《登高》是“杜集七言律詩第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登高》。

二、初讀文本,共同感知

1.初讀:要求學生自由誦讀本詩。

2.悟讀:學生帶着情感體悟個讀。

3.嘗試爲本詩劃分節奏,再讀。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起)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承)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轉)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合)

4.鑑賞詩歌,整體讀完後都會對詩歌的情感氛圍有一個把握,我們通常稱之爲情感基調,這首詩的情感基調是怎樣的?

明確:悲壯。

5.律詩的常見結構爲“起承轉合”,“轉”往往是在頷聯的基礎上進行語意宕轉,爲尾聯蓄勢。那麼,在本詩的“轉”上,詩歌內容發生了什麼變化?

明確:前兩聯寫詩人登高所見之景,後兩聯寫詩人登高所感。

三、細讀文本,品讀語言

1.下面我們細細讀一讀本詩的首聯和頷聯,也就是詩人登高所見,來品味其中的意象,並請大家談談你喜歡的景物描寫以及喜歡的理由。

明確:“急風”“哀猿”“落木”“長江”等意象,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迴翔。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

2.請大家先看看課後“研討與練習”的第3題,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說過,《登高》的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含有八層意思,大家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宋代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析此聯雲:“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頸聯十四字呈現給讀者的並非是孤立的八層意思,而是一股感情的`洪流,是悲嘆暮年老病漂泊而兼具追憶平生的意味,不宜拆開來孤立理解,從而消解詩意。

3.結合最後兩聯,請大家談談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

明確:我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時世艱難,生活困苦,我常恨鬢如霜白;濁酒消愁,卻怎奈潦倒,以致需要停杯。

詩歌的後兩聯一下轉到詩人的個體命運上來,呈現出一個“潦倒”的、年老多病窮困憂愁的詩人形象。

4.杜甫說過“爲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接下來請大家結合全詩談談。

(1)“落木”能否換成“落葉”?

明確:“落木”從屈原《湘夫人》的“木葉”轉變而來,更古雅,更有體積感,更能顯出悲秋的沉重心情。 (黃庭堅“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2)“蕭蕭”“滾滾”有何藝術效果?

明確:不只寫出葉與水之“聲”,也寫出葉與水之“形”———“蕭蕭”顯出落葉衆多,“滾滾”顯出江水浩大;不僅寫出秋之“形”,也寫出秋之“神”———既蕭颯蒼涼又寥廓壯大。在“落木”前面冠以“無邊”,在“長江”前面加上“不盡”,又用“蕭蕭”“滾滾”兩個象聲詞分別形容落葉聲、流水聲,這就使登高所見的秋景,十分寥廓,且聲色俱現;而在景物中,寄寓着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自己一生功業的失望,對漂泊四方、寄食於人而又年邁體弱處境的無奈。

(3)有人說“無邊”“不盡”“萬里”“百年”等字是無用的“冗字”,你怎麼看?

明確:這些字並不是冗字,去掉這些字就喪失了闊大的時空感,並且喪失了悲涼感慨一唱三嘆的意味。

四、體味“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

同學們,我們通過對詩歌的吟誦和細讀,疏通了詩意,把握了感情基調,也對杜詩“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追求有了深入的體味,也許對胡應麟和楊倫對《登高》的高度肯定有了些許瞭解。接下來,我們先請同學們自讀全詩,嘗試背誦,我們再進一步來體味詩人“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

PPT呈現:“沉鬱頓挫”本是杜甫《進雕賦表》評揚雄、枚皋辭賦的詞語,後人以之指杜詩的風格特色。

清人吳瞻泰說:“沉鬱者,意也;頓挫者,法也。” (《杜詩提要》)一般認爲, “沉鬱”,主要指詩歌內容深廣,意境雄渾,感情深沉;“頓挫”,主要指詩歌表情達意抑揚跌宕,音調聲情起伏迭變。

請同學們暢所欲言,對杜甫詩歌《登高》“沉鬱頓挫”風格的理解。

板書設計

登高

杜甫

首聯頷聯寫景

頸聯尾聯抒情

作業設計:

1.背誦全詩

2.拓展閱讀杜甫的其它詩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