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促織》教案(多篇)

《促織》教案(多篇)

促 織 篇一

文曉林

一、教學目標

知識:掌握文學常識,瞭解文章借古諷今的特點。

能力:歸納文言現象,掌握學習規律。

情感:揭露封建社會的罪惡,寄託對受盡欺凌和迫害的下層羣衆的深切同情。

二、教學重點

理清曲折離奇、跌宕起伏的情節線索,把握作品主題。

三、教學難點

鑑賞細膩生動、真實感人的心理描寫。

四、教學過程 設計

1 導語 設計

清代鄒弢的《三借廬筆談》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怪人”:此人家裏窮得叮噹響,他典當了所有破舊衣物,置辦茶水擺在路邊,供過往行人歇腳、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錢,只要求每個歇腳的人給他講個新奇的故事。原來此人是在蒐集寫作素材。他遵照一位駝背老人說的“甜、酸、苦、辣”四個字去做。“甜”就是嘴巴甜,對人和氣,男女老少都能接近;“酸”指心腸酸,故事裏的人傷心,他就跟着落淚;

“苦”指寫作吃苦,不管條件多麼艱難,都要堅持不懈;“辣”指文字有鋒芒,尖銳潑辣,能警世醒人。他白天聽,晚上伏案寫作,終於創作了《聊齋志異》。這個“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學家蒲松齡。

2 解題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清代小說家,出身於一個沒落地主家庭。天資聰明,學問深厚,十九歲時連中縣、府、道三個第一,但此後屢應省試不第,年七十一,始被補上歲貢生,一生憂鬱自傷,窮愁潦倒。他從二十歲左右開始寫作,歷時二十餘載,創作了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另有詩、文集《聊齋詩集》、《聊齋文集》。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傾力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是作者的書齋名。“誌異”就是記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誕不經的奇聞軼事。作者巧妙地通過這些離經虛幻的故事,大膽地揭露社會多方面的黑暗現實,讚美了青年男女敢於衝破封建禮教樊籬的精神,抒發了作者自己滿腔的“孤憤”。郭沫若曾題蒲松齡故居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題聯:“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簡明而生動地道出了《聊齋志異》的文學特點。

《促織》是《聊齋志異》中的名篇,作者通過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納蟋蟀,以致傾家蕩產,但又終於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殘酷,辛辣地諷刺了“一人飛昇,仙及雞犬”的醜劇,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3 疏通文章重點詞句

學生通讀全文,教師點撥重點疑難詞句。

假此科斂丁口 假:借,利用

成然之 然之:以之爲然, 然:是

靡計不施,迄無濟 靡:沒有 迄:最終,終究

兩股間膿血流離 離:通“漓” 流淌的樣子。

展玩不可曉 展:展轉,翻來覆去。 玩:玩味,細細體會。

循陵而走 走:行走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而:通“爾”

如披冰雪 披:蓋上,披着

思試之鬥以覘之 之:代蟋蟀 之:角鬥的本領。

徑造廬訪成 徑:徑直 造:到

蟲躍去尺有咫 有:通“又”

蟲盡靡 靡:失敗

撫軍亦厚賚成 賚:賞賜,賜予

天子一跬步 跬:跨出一大腳的距離,兩跬爲一步,這指“一舉一動”的意思。

信夫 信:確實,的確

4 理清故事的情節線索

在上面通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再次帶着目的讀全文,然後給每個小段擬定一個小標題,(注意,每個小標題限於兩個字,其中一字必須是“蟲”字。)

[明確] 《促織》一文以“促織”爲線索,情節概括如下:徵蟲——覓蟲——求蟲——得蟲——失蟲——化蟲——鬥蟲——獻蟲。

其中,“徵蟲——覓蟲”是故事的開端;“求蟲——得蟲”是故事的發展;“失蟲——化蟲——鬥蟲”是故事的高潮;“獻蟲”是故事的結局。最後一段是一段評述性的文字,這也是筆記體小說常用的一種形式,通過評語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類似於司馬遷的《史記》裏每篇文章後有一段:“太史公曰”。

5 提問: 圍繞主線,情節經歷了幾次波折?作者這樣安排的妙處是什麼?

[明確] 情節發展經歷了三次大的轉折:第一次:歲徵促織,成名破產受刑,無計可施,走投無路時得到神巫指點,成名得蟲。第二次:節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織,投井自殺,成家陷入絕境。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織,成家因禍得富。

這樣的安排避免了一覽無餘,正所謂“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豐滿了故事,深化了主題,贏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而情節的變化曲折,再現了生活的需要,因爲生活本來就是豐富多彩,充滿波瀾的。

6 閱讀重點段落“未幾,成歸……”從文中選出成名的心理變化的詞語,填入括號內,鑑賞心理描寫的好處。

成名聽說他兒子誤斃促織則(怒),得兒子屍則轉爲(悲)。見兒子氣息惙然,則轉而爲(喜),但顧蟋蟀籠虛則又轉爲(愁)。忽聞門外蟲鳴則既(驚)且(喜),然見促織短小則認爲它(劣);視之,意似良,又轉而爲(喜)。將獻公堂,不只能否符合官老爺之意,心中又(恐)。

可見,一隻小小的蟋蟀竟然牽動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運,這細緻入微,曲折變化的心理描寫與動作描寫熔於一爐,有力地揭示了皇帝的荒淫,官貪吏虐致使百姓受難的罪惡現實。

7 作業 佈置

思考:如果讓你來安排故事的結局,你會安排這樣的結尾嗎?爲什麼?

作者郵箱:

[1]

《促織》教案 篇二

爲了提高同學們的複習效率,下面小編精心爲大家整理了《促織》閱讀理解答案,供大家學習參考,希望對同學們的複習能有所幫助。

《促織》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久不售。爲人迂訥,遂爲猾胥報充里正役,百計營謀不能脫。不終歲,薄產累盡。會徵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憂悶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歸,提竹筒絲籠,於敗堵叢草處,探古發穴,靡計不施,迄無濟。即捕得三兩頭,又劣弱不中於款。宰嚴限追比,旬餘,杖至百,兩股間膿血流離,並蟲亦不能行捉矣。轉側牀頭,惟思自盡。

時村中來一駝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資詣問。見紅女白婆,填塞門戶。入其舍,則密室垂簾,簾外設香幾。問者爇香於鼎,再拜。巫從旁望空代祝,脣吻翕闢,不知何詞。各各竦立以聽。少間,簾內擲一紙出,即道人意中事,無毫髮爽。成妻納錢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頃,簾動,片紙拋落。拾視之,非字而畫:中繪殿閣,類蘭若;後小山下,怪石亂臥,針針叢荊,青麻頭伏焉;旁一蟆,若將躍舞。展玩不可曉。然睹促織,隱中胸懷。折藏之,歸以示成。

《促織》閱讀題目

16、《促織》的作者是______,其代表作是《__________》。(2分)

17、解釋句中加點的詞。(4分)

①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久不售。( ) ②展玩不可曉( )

③探石發穴,靡計不施( ) ④成妻具資詣問( )

18、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2分)

A、時村中來一駝背巫,能以神卜。 B、各各竦立以聽。

C、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D、以我酌油知之

19、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4分)

①旬餘,杖至百,兩股間膿血流離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巫從旁望空代祝,脣吻翕闢,不知何詞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促織》參考答案

16、蒲松齡 《聊齋志異》

17、①從事 ②琢磨 ③無,沒有 ④到……去,往

18、B

19、①成名在十幾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兩條腿膿血淋漓。 ②巫婆在旁邊望着空中替他們禱告,嘴脣一張一合,不知在說些什麼。

《促織》教案 篇三

重慶武隆白馬中學 文曉林

一、教材分析

1 《促織》是《聊齋志異》中的一篇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小說。它以明代皇室尚鬥促織,並徵之於民間,給百姓帶來深重苦難爲背景,通過描寫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納促織而備受摧殘、幾乎家破人亡的命運,反映了皇帝荒淫無道,巡撫縣令胥吏橫徵暴斂的罪惡現實,寄託了對受盡欺凌和迫害的下層羣衆的深切同情,曲折地表現了對清代黑暗現實的強烈憤慨。

《促織》揭露社會的黑暗,鋒芒所向,從皇帝直到里胥,譴責了整個統治階級和各級行政官員。是一篇血淚的控訴,卻編寫成一出悲喜劇,以喜寫悲,叫人開心不起來,反而更讓人覺得沉痛。至於藝術成就方面有三大特點:第一,情節曲折離奇,跌宕起伏;第二,描寫細膩生動,情態畢現;第三,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完美結合。(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高中語文第四冊,所選文言文着重以提高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和欣賞水平爲宗旨。此篇文言文選自第四冊的最後一單元,時代較我們接近,淺顯易懂,有深刻的社會教育意義和文學欣賞價值。教學此篇文言文能達到《大綱》的規定要求。)

2教學目標

知識:掌握文學常識,瞭解本文借古諷今的特點。(知識目標的設定有利於幫助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培養對作家作品的興趣。)

能力:歸納文言現象,掌握學習規律。(能力教學目標的設定正是體現了語文學科性質的“科學性”。)

情感:揭露封建社會的罪惡,寄託對受盡欺凌和迫害的下層羣衆的深切同情。(這個教學目標體現了“人文性”,使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情感觀。)

3教學重點

理清曲折離奇、跌宕起伏的情節線索,把握作品主題。(探討此教學重點,有利於提高學生組織概括語言的能力和鑑賞名篇名著的方法。)

4教學難點

鑑賞細膩生動、真實感人的心理描寫。(掌握了此心理描寫方法對學生作文的提高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二、教學方法

講解法(重點放在引領學生把握課文的特點與基礎知識上)

疏通法(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對文言詞句的疏通上)

討論分析法(重點放在對課文的情節線索整理上)

總結歸納法(重點放在對具體段落的分析歸納上)

三、教學手段

1提供與本課有關的資料。

2藉助電教多媒體教學。

四、教學設想

由於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平行班的學生,所以整個過程注重以基礎知識爲主,抓住全文的重點詞句,帶領學生熟悉故事大概內容。從分析情節結構開始入手,弄清全文線索,以及圍繞“促織”所展開的人物悲歡情感故事。

五、教學過程設計(第一課時)

1 導語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增加他們對古代文學人物的瞭解,從而提高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愛好。)

清代鄒弢的《三借廬筆談》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怪人”:此人家裏窮得叮噹響,他典當了所有破舊衣物,置辦茶水擺在路邊,供過往行人歇腳、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錢,只要求每個歇腳的人給他講個新奇的故事。原來此人是在蒐集寫作素材。他遵照一位駝背老人說的“甜、酸、苦、辣”四個字去做。“甜”就是嘴巴要甜,對人和氣,男女老少都能接近;“酸”指心腸酸,故事裏的人傷心,他就跟着落淚;

“苦”指寫作吃苦,不管條件多麼艱難,都要堅持不懈;“辣”指文字有鋒芒,尖銳潑辣,能警世醒人。他白天聽,晚上伏案寫作。這個“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學家蒲松齡。

2 解題(遵循“回到原著去”的原則,讓學有餘力的同學課後能閱讀《聊齋志異》,擴大知識面,提高自身文學的修養。也正是完成教學目標中的“知識”目標。)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清代小說家,出身於沒落地主家庭。天資聰明,學問深厚,十九歲時連中縣、府、道三個第一,但此後屢應省試不第,年七十一,始被補上歲貢生,一生憂鬱自傷,窮愁潦倒。從二十歲左右開始寫作,歷時二十餘年,創作了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另有詩、文集《聊齋詩集》、《聊齋文集》。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傾力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是作者的書齋名。“誌異”就是記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誕不經的奇聞軼事。作者巧妙地通過這些離經虛幻的故事,大膽地揭露社會多方面的黑暗現實,讚美了青年男女敢於衝破封建禮教樊籬的精神,抒發了作者自己滿腔的“孤憤”。郭沫若曾題蒲松齡故居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題聯:“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簡明而生動地道出了《聊齋志異》的文學特點。

《促織》是《聊齋志異》中的名篇,作者通過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納蟋蟀,以致傾家蕩產,但又終於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殘酷,辛辣地諷刺了“一人飛昇,仙及雞犬”的醜劇,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3 疏通文章重點詞句(是對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的體現。)

假此科斂丁口 假:借,利用

成然之 然之:以之爲然, 然:是

靡計不施,迄無濟 靡:沒有 迄:最終,終究

兩股間膿血流離 離:通“漓” 流淌的樣子。

展玩不可曉 展:展轉,翻來覆去。 玩:玩味,細細體會。

循陵而走 走:行走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而:通“爾”

如披冰雪 披:蓋上,披着

思試之鬥以覘之 之:代蟋蟀 之:角鬥的本領。

徑造廬訪成 徑:徑直 造:到

蟲躍去尺有咫 有:通“又”

蟲盡靡 靡:失敗

撫軍亦厚賚成 賚:賞賜,賜予

天子一跬步 跬:跨出一大步的距離,兩跬爲一步,這指“一舉一動”的意思。

信夫 信:確實,的確

4 理清故事的情節線索(完成此課教學的重點,體現第一課時的高潮www.。)

指導學生根據課內註釋通讀全文,編寫情節結構。

[明確] 《促織》一文以“促織”爲線索,情節概括如下:徵蟲——覓蟲——求蟲——得蟲——失蟲——化蟲——鬥蟲——獻蟲。

其中,“徵蟲——覓蟲”是故事的開端;“求蟲——得蟲”是故事的發展;“失蟲——化蟲——鬥蟲”是故事的高潮;“獻蟲”是故事的結局。最後一段是一段評述性的文字,這也是筆記體小說常用的一種形式,通過評語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態度。類似於司馬遷的《史記》裏每篇文章後有一段:“太史公曰”。

5 圍繞主線,情節經歷了幾次波折?作者這樣安排的妙處是什麼?(此環節的設置有利於提高學生鑑賞名著的能力與分析文章的能力。)

[明確] 情節發展經歷了三次大的轉折:第一次:歲徵促織,成名破產受刑,無計可施,走投無路時得到神巫指點,成名得蟲。第二次:節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織,投井自殺,成家陷入絕境。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織,成家因禍得富。

這樣的安排避免了一覽無餘,正所謂“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豐滿了故事,深化了主題,贏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而情節的變化曲折,再現了生活的需要,因爲生活本來就是豐富多彩,充滿波瀾的。

6 閱讀重點段落“未幾,成歸……”從文中選出成名的心理變化的單音節詞語,填入括號內。(以此練習題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賞析本文人物心理的細膩,指導完成教學難點。)

成名聽說他兒子誤斃促織則(怒),得兒子屍則轉爲(悲)。見兒子氣息惙然,則轉而爲(喜),但顧蟋蟀籠虛則又轉爲(愁)。忽聞門外蟲鳴則既(驚)且(喜),然見促織短小則認爲它(劣);視之,意似良,又轉而爲(喜)。將獻公堂,不只能否符合官老爺之意,心中又(恐)。

可見,一隻小小的蟋蟀竟然牽動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運,這細緻入微,曲折變化的心理描寫與動作描寫熔於一爐,有力地揭示了皇帝的荒淫,官貪吏虐致使百姓的罪惡現實。

7作業佈置(鍛鍊學生的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想象力。)

思考:如果讓你來安排故事的結局,你會安排這樣的結尾嗎?爲什麼?

作者郵箱:

[1]

促 織 篇四

教學目的一、學習編寫情節提綱,掌握課文的結構特色,理解作品的社會意義。二、懂得小說結尾“異史氏曰”一段的論述及其作用。三、引導學生掌握文言虛詞“然”的用法,介賓短語中賓語“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課文未加註釋而有一定難度的詞語或句子。教學設想一、課文較長,故事情節曲折多變,但語言較淺近,可以讓學生藉助課文提示、註釋,查閱詞典,通讀課文,理清脈絡,編寫情節提綱。二、爲使學生學得生動有趣,在熟悉內容的基礎上,引一則跟它相類的野史作比較,使學生了解同旨異體的文章,並進一步把握的題旨。三、的結尾,歷來有爭議,通過討論,求得比較一致的看法。教學時數3教時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一、教學要點。簡介作者及作品,通讀課文,解決詞句疑難、分段。二、教學內容與步驟。1.題解:課文選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作者蒲松齡,山東淄州(今淄博市)蒲家莊人,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從小熱衷功名,19歲參加科舉考試,連中縣、府、道的第一,但此後卻屢試不第,擠不進官場。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鄉過着清苦的塾師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觸的機會較多,對統治階級的種種罪惡有所不滿。蒲松齡20歲左右開始創作《聊齋》,40歲左右基本完成,以後不斷有所修改和增補,直到死前爲止。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結晶。《聊齋》收集了大量的民間神話傳說,書中極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魚精花妖爲題材,用以諷刺現實,寄託孤憤。正如該書自序所說:“集腋成裘,忘續明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是悲矣。”是《聊齋》中的名篇,作者通過寫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納蟋蟀以致傾家蕩產,但又終於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殘酷,辛辣諷刺“一人飛昇,仙及雞犬”的醜劇,有深刻的社會意義。2.通讀:(1)提出要求:①先看課文“預習提示”,畫出關鍵句子。②對照註釋逐段通讀課文,畫出不懂的詞語句子。③閱讀時思考下列問題:作者以什麼爲線索展開全文;緊扣線索,簡要歸納段意;結尾“異史氏曰”是否是多餘筆墨?(2)通讀課文: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自讀課文。教師指導,一些簡單的疑難,隨時個別解決;困難較大,帶有共性的問題,教師板書,準備討論答疑。(3)解釋疑難詞語句子:學生通讀課文結束,教師根據板書,解釋疑難詞語句子(限於課本未加註釋或雖有解釋但不夠恰切的)。①宣德間:宣德年間。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號(1426—1435)。②不終歲,薄產累盡:累盡,課文註釋“受累而賠盡”。按:累,音lèi,這裏作虧損講,就是“賠”的意思,“累盡”應作“賠光”講。③成然之:成名(認爲)很對。然,是;然之,以之爲然。④展玩不可曉:翻來覆去的細看,卻不明(是什麼意思)。展,展轉,翻來覆去;玩,玩味,細細地體會。⑤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爾!:句中“復算”,課文註釋“算帳,追究”,細味“復”字沒有落實。這句應該是兩句話兩層意思,第1層是母親罵,第2層是父親再算帳。⑥思試之鬥以覘之:前一“之”代“蟋蟀”,後一“之”代“蟋蟀角鬥的本領”。“以”,連詞“而”。“覘”,窺視,此處是“看”的意思。⑦又試之雞:(接着)又(拿它)跟雞試鬥一次。“試之雞”即“試之以雞”、“以雞試之”。3.分段:(1)提問:①貫串本文的線索是什麼?②以爲線索,本文可分幾部分?討論。明確: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發展的自然順序記敘的。最後一段是作者評論,屬作品的附帶部分。根據學生的討論,有幾種分法,一種是按開端、發展、高潮、結束這四個部分來分的;另一種是按段緊扣這條線索劃分的,建議把這兩種分法,編寫一個簡單而又清楚的結構提綱,在課外完成。4.佈置作業 :(1)編寫課文的結構提綱。(2)翻譯“異史氏曰”一段,並對照課文第1段思考下列問題:①爲了一頭蟋蟀,造成百姓傾家蕩產的罪魁禍首是誰?爲什麼?②安排成名發財致富的結局是否削弱了本文的批判力量?第二教時一、教學要點。編寫本文情節結構提綱,深入研究課文思想內容。二、教學內容與步驟。1.檢查作業 :(1)指名兩位學生板書情節結構提綱。(2)指名一位學生口述“異史氏曰”一段的翻譯。討論學生的翻譯。明確:①篇末附“異史氏曰”,是作者自己假託之名。這是仿效《史記》“太史公曰”的筆法附在每篇後面的評論。②奉行者:以譯“奉皇帝的命令去辦的人”爲好,可與上文“天子”一致。③加以官貪吏虐:加以,該是兩個詞,“加”,加上;“以”,由於。“貪”譯“貪婪”爲好。④一跬(kuǐ)步:課文未注。古代以跨出一腳的距離爲跬,兩跬爲一步。課文中是“一舉一動”的意思。⑤以蠹(dù)貧:蠹,蠹蟲。課文用來比胥吏的侵害。有的譯作“由於讀書而貧困”。根據文意還是以譯作“由於胥吏的敲詐而貧困”爲好。(譯文見人教社編《教參》,上說略與不同,供參考。)(3)討論學生板書的情節結構提綱:邊討論邊修改學生的提綱。〔附〕板書設計 (見下頁)2.分析課文內容:(1)指名讓學生朗讀課文第9段,再對照朗讀第1段。讀後提問:“每責一頭,輒盡數家家產。”造成這各後果的罪魁禍首是誰?請從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證據。討論。明確:造成這種後果的罪魁,是以皇帝爲首的封建統治者。第1段提出“宮中尚之戲,歲徵民間”,說明禍患起宮廷,統治者爲滿足宮中享樂而“歲徵民間”,末段尖銳地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由於最高統治者的荒淫無恥,貪官對上的阿諛奉承,“科斂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貼婦賣兒”、傾家蕩產的悲慘命運。(2)既然如此,爲什麼作者給故事安排一個喜劇的結局?要從課文中找出佐證的句子說明所以。討論。明確:①這個結局是虛幻的,當時的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出現。其一,從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實告訴讀者:成名因無法納貢而“憂悶欲死”,繼又“杖至百,兩股間膿血流離”,甚至“轉側牀頭,唯思自盡”;接着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嚇得投井自盡,成名夫婦“搶呼欲絕”,“茅舍無煙,相對默然”,這正是統治者爲一小蟲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這是不可能的。作者寫此虛幻的事實,其意圖在於證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蟲去讓皇帝玩賞,這正是鞭笞皇帝視命如玩小蟲。這個“結局”非但沒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從更高的層次上強化了批判力量。②退一步講,成名“因禍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結尾明明指出“獨是”以富,“當其爲里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這有力地說明,百姓的生死禍福,竟系之於區區小蟲,封建統治的腐敗已到何種程度!③“喜劇”的結局,實際上是嘲諷了一出醜劇,請看“成名裘馬揚揚”,連“撫臣、令尹,並受恩澤”,這豈不荒唐可笑!綜上所述,本文結尾以及異史氏的評論,是在揭露封建統治的罪惡和當時政治的腐敗黑暗。有人把異史氏的一段評論說爲“以因果報應來規勸人,無異是愚民,無異是助紂爲虐”。這種觀點是不符合事實的。3.佈置作業 :做“思考和練習”題一、二、三、四。第三教時一、教學要點。對照比較閱讀,揣摩文意,局部改寫課文。二、教學內容與過程。1.檢查作業 :“思考和練習”第一、二題,參見第二課時教案,第三、四題參見人教社編教學參考書。第一題中,關於作品的消極方面,要注意蒲松齡生活的時代(17世紀),不能超越歷史條件加以苛求。作者把成名的逆來順受稱作“天將以酬長厚者”,就是這種歷史侷限的反映。2.對照比較閱讀:(1)《聊齋志異》有幾種不同版本,文字各有出入,試對照閱讀下列例子加以比較,作出評價。討論。明確:例句,b只寫成名夫婦對子之愛,而例句a寫失蟲之憂甚於失子,是對封建統治的有力控訴。(2)讀下面一則與相關的《野史》,與課文作比較,有哪幾處不同?宣宗(宣德)酷好之戲,遣使取之江南,價貴至數十金。楓橋一糧長,以郡遣覓得一頭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謂駿馬所易,必有異,竊視之,躍出爲雞啄食,懼,自縊死。夫歸,傷其妻,亦自經焉。(呂毖《明朝小史》)討論。明確:《野史》是一大悲劇,蒲松齡改寫的卻是“喜劇”,兩文比較,還有幾處不同:①《野史》爲駿馬來換蟋蟀;②妻失,懼而自縊;③雞啄食;④夫亦自經。蒲松齡的高超之處在於想象豐富,構思靈巧,能將簡單的原始材料演化出複雜曲折、扣人心絃的情節,在寫作技法上值得我們借鑑。3.練習局部改寫:要求學生髮揮豐富的想象,改寫的結尾部分,可以寫出各自設想的結局。4.佈置作業 :將這個故事講給家裏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