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五年級數學教案多篇

國小五年級數學教案多篇

五年級數學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讓學生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

2.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兩個物體的形狀。

3.藉助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同伴合作意識。

4.聯繫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

教學重點:

在實際的觀察活動中,讓學生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

教學難點:

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兩個物體的形狀。教具準備: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等。

德育滲透:

幫助學生樹立從小仔細觀察事物,認真思考的好習慣。

情感與態度目標:

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培養學生認真傾聽他人意見,樂於與人合作,從不同角度欣賞他人的良好心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感知

比賽:快速搶答。下列照片中分別是什麼?(師分別出示三組物體照片:電話、手機、手電筒。以下是一組圖形照片。)

師:同樣一個物體照片,爲什麼有的能一眼看出,有的卻看不出?(板書課題:觀察物體)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創設學生喜歡的“猜一猜”引入,新穎有趣,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立刻進入了學習的狀態,讓學生初步感知新知。]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一)教學例1

1.引入:神探“冒險小虎隊”的故事同學們知道嗎?他們就是靠敏銳的'觀察力,破了很多大案。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他們最近在忙些什麼?(板書:觀察)

[設計意圖:運用課件動態演示,講神探小故事,聲色並茂,立刻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出示例1:一位專家剛剛研製出一種新藥,他把新藥放在小藥箱裏,可是有一天,他發現藥不見了,是誰偷了藥?

3.請學生從不同方向觀察小藥箱,問:你觀察到什麼?(分小組操作、交流。)

4.“冒險小虎隊”找到四個犯罪嫌疑人,他們每個人看了一眼小藥箱後說了一句話:

A 我看到的那一面上畫了個紅十字。

B 我看到的那面上寫:小藥箱。

C 我看到的是白色的面,沒什麼標記。

D 藥箱相對的面顏色是一樣的。

你認爲誰說了謊話,爲什麼?(板書:推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進行推理,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5.如果前面爲正面,其它面分別是什麼面?如果右面爲正面,其它面分別是什麼面?

小結:物體的左、右、正面都是相對的。

6.填寫觀察實驗報告:

從不同角度觀察下面三個物體,把你從各個角度看到的形狀畫下來。

8.課間小歇:欣賞古詩《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峯,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優美的樂聲中欣賞古詩,進行美育教育,體現數學與其它學科之間的整合]

(二)教學例2

1.引入例2。

神探“冒險小虎隊”最近又在忙什麼呢?某博物館被盜了兩件古董,被盜當天門窗都是鎖好的。(形狀如下)

2.出示例2。

(1)思考:他們誰是小偷?爲什麼?他們分別是從哪個方向上看到的?

(2)動手操作。

(3)彙報,小結。

三、鞏固新知

4.畫一畫。

選擇兩個物體擺一擺,先確定一個面爲正面,然後分別從上面、正面、左(右)面等角度觀察所擺物體,在紙上畫出所見到的形狀。

5.猜一猜:展示作品,其它組同學猜猜這組物體是什麼。

三、小結:

今天我們學會了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還學會了推理。在生活中,我們處處都要留心觀察,做一個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們能做到嗎?

[設計意圖:這幾個實際動手操作的練習的設計,不僅讓學生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也讓他們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了他們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國小數學五年級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整理和複習

教學內容

本單元教材主要包括四部分內容: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和組合圖形的面積。

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積計算是學生掌握了這些圖形特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它們是進一步學習圓面積和立體圖形表面積的基礎。學到這一單元結束,多邊形面積的計算就基本學完。

組合圖形的面積在義務教育的教材中是選學內容。本單元安排在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積計算之後學習,學生在進行組合圖形面積計算中,要把一個組合圖形分解成爲已學過的平面圖形並進行計算,可以鞏固對各種平面圖形特徵的認識和麪積公式的運用,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本單元具體的教學內容分析如下:

1、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通過提出解決比較兩個花壇(一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面積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自主探索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基本方法,並能運用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三角形的面積。

爲讓學生能自主地探索計算三角形面積的方法,教材除呈現了學生需要解決三角形面積的實際問題外,更重要的是提出瞭如何把三角形進行轉化的要求,這也是學生尋求解決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重要思路。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能力,在學生探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中,教材呈現了多種不同的計算方法以及面積公式推導的方法,目的是在課堂上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地參與到探索活動之中。

3、梯形的面積。

這部分教學內容是利用學生前兩個基本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經驗,探索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同時,爲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活動,教材呈現了多種探索的方法,並說明了不同的探索過程。

4、組合圖形的面積。

教材先通過呈現生活中具體物品使學生認識組合圖形是由幾個簡單圖形組合而成的。然後要求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組合圖形,以鞏固對組合圖形的認識。接着,引導學生學習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所安排的例題及練習除了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外,更注重將解決問題的思考策略滲透其中。

5、整理和複習

這部分內容先把本單元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整理,用圖示幫助學生回憶本單元所學習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溝通各種面積公式及其推導過程的內在聯繫,再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鞏固已學的各種多邊形的'面積公式,提高應用公式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國小五年級數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活動情況,經歷測量石塊體積的實驗過程,操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2、在實踐與操索過程中,償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驗問題。

教學重點

操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

償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量杯、石塊

教師指導與教學過程

學生學習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況,引入新知

1、出示石塊

問:如何測量石塊的體積?

極書課題。

2、以小組爲單位,先制高測量方案,再實實實際測量,能直接用公式嗎?

不能怎麼辦?

三、進行實驗

1、將石塊取入盛有一高水的長方體容器裏,測量出容器的底面長、寬和小面高分別是多少/

2、放入石塊前水高約18cm,放入石塊後水面高30cm。石塊的體積是多少?

學生觀察石塊

想一想,如何測量石塊的體積。

學生動手測量

水面高、底面長、寬分別是多少?

(老師測量的讓學生量出來)

學生口算出水面升高了12cm.

生:底面積乘高是石塊的體積。

並且列式計算

學生可以做實驗,也可以由老師做,學生觀察,並說如何測量出石塊的體積的第二種方法。

創設情景

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

引志學生操索與體會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方法。

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制高測量方案,並進行實驗測量。

教師指導與教學過程

學生學習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師板書:

20×10×12=2400(cm3)

=2.4(dm3)

3、將石塊放入盛滿水的容器裏。

三、試一試

1、在一個長方體容囂裏,測量一個蘋果的體積。

2、測量一粒黃正折體體積

學生根據題中的二倍用“底面積×高”的方法計算。

放入石塊前,容囂裏的水是滿的,放入石堠後,溢出的水在水槽中,倒入量西湖裏,有多少這亳升,就是石塊的體積。

通過兩個實驗,使學生明白把不規則的石塊體積轉化成了測量計算水的體積的方法不只一種,讓學生運用在操索活動中得到測量的方法。

板書設計:

有趣的測量

小實驗:測量石塊的體積:小面高:30cm

底面長:20cm、寬10cm、高18cm30-18=12cm

底面積×高=體積200×12=2400(cm3)

20×10×18=3600(cm3)=2.4(dm3)

新編國小五年級數學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理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可以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來計算的道理

2、掌握除數是小數除法的計算法則,並能運用法則進行正確的計算。

3、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把除數轉化成整數後,利用除數是整數的除法來計算。

教學難點:小數點的移動。

教具學具:小黑板、卡片、幻燈。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口算:(卡片)

8.1÷34.84÷40.56÷43÷5

1÷80.75÷150.25÷50.045÷9

國小五年級數學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圓柱的表面積》包括圓柱的側面積和圓柱的表面積的意義及其計算方法。

例2是求圓柱的表面積。先說明圓柱的表面積的意義,在給出圓柱表面積的展開圖,讓學生了解圓柱表面積的組成部分,求表面積。例3是讓學生運用求圓柱表面積的方法求出做一個沒有蓋的圓柱形鐵皮水桶的用料,使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並讓學生了解進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動手能力不是很強,自主探究方法、方式較少。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圓柱體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含義,掌握計算方法,並能正確的運用公式計算出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和掌握求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生活情景,激勵自主探索

在導入新課時,老師用孩子們喜歡喝飲料的愛好創建生活情景:“同學們愛喝飲料嗎?”“愛喝。”“給你一個飲料罐,你想知道什麼?”學生提了很多問題,“有的問題以後在研究,今天我們來解決用料問題。假如你是一個小小設計師,要設計一個飲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鐵皮?”

(二)創設探究空間,主動發現新知

1、認識圓柱的表面

師:我們先來做一個“飲料罐”(出示模型)薄紙殼當鐵皮,你們想怎麼做?

生:要卷一個圓筒,要剪兩個圓粘合在圓筒的兩邊就行了。

師:用什麼形狀的紙來做捲筒呢?(有的學生動手剪開模型)

生:我知道了,圓筒是用長方形紙捲成的

師:各小組試試看,這位同學說的對嗎?

(其他小組也剪開模型,有的得到了長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邊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師:還有別的可能嗎?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如果是的話,就不是這種圓柱形的飲料罐了。

(評析:學生能拆開紙盒看個究竟,說明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學生是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合作完成了對圓柱各部分組成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2、把實際問題轉化爲數學問題

師:我們先研究把圓筒剪開展平是一個長方形的情況。“求這個飲料罐要用鐵皮多少?”這一事件從數學角度看,是個怎樣得數學問題?

學生觀察、思考、議。

生A:它是圓柱體:兩端是同樣的兩個圓,當中是長方形鐵皮捲成的圓柱。

生B:求飲料罐鐵皮用料面積就是求:

圓面積X2+長方形面積

生C:必須知道圓的半徑、長方形的長和寬才能求面積。

生D:我看只要知道圓的半徑和高就可以求出用料面積。

師:我們讓這位同學談談他的想法。

生D:長方形的長與圓的周長相等,長方形的寬與高相等。

所以只要知道圓的半徑就可求出長方形的長,也可求出圓的面積。

師隨着板書:長方形=長×寬

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三)自主總結規律驗證領悟新知

讓學生就順利地導出了圓柱的側面積計算方法:S=2rh

師:如果圓住展開是平行四邊形,是否也適用呢?

學生動手操作,動筆驗證,得出了同樣適用的結論。

(四)解決生活問題深化所學新知

師:大家談得很好,現在小組合作,計算出“飲料罐”的鐵皮面積。

生彙報。

師:通過計算,你有哪些收穫?

生E:我知道了,圓柱的則面積等於地面周長乘以高,圓柱的表面積等於則面積加上底面積和的兩倍。

生F:在得數保留時,我覺得應該用進一法取值,因爲用料問題應比實際多一些,因爲有損耗,所以要用進一法。

板書設計

長方形=長×寬

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國小五年級數學教案 篇六

一、準備練習

(一)口算

3.8+1.2 2.54 1.58

1.50.3 0.64+0.16 7.6+0.24

5-1.8 1.2580 3.64

6.3+2.45+3.7 3.56-1.57-0.43

0.87125 (2.5+0.9)4

(1.5+0.25)4 0.64+1.44

(二)口答,在□裏填上適當的數.(說出依據)

1.3.18□=1.2□

2.(2.5+3.5)□=□□○□4

3.□+4.3=□+0.86

4.(2.51.2)□=1.2(□□)

5.7.6-2.8-□=□-(□+3.2)

(三)小結引入

我們運用一些運算定律或者運算性質可以使計算簡便,在四則混合運算中,能不能運用這些運算定律和性質,使計算簡便呢?

二、講授新課

(一)教學例4

1.82.58+1.81.42

1.觀察算式特點

2.學生試做

方法一:1.82.58+1.81.42 方法二:1.82.58+1.81.42

=1.8(2.58+1.42) =4.644+2.556

=1.84 =7.2

=7.2

3.觀察比較:兩種方法哪一種計算起來比較簡便?

(第一種方法應用乘法分配律來計算,第二種方法只是根據一般的運算順序)

4.練習

1.82.58+1.81.42+0.5

=1.8(2.58+1.42)+0.5 (乘法分配律)

=1.84+0.5

=7.2+0.5

=7.7

5.小結

通過剛纔的練習,你對簡算有什麼新的認識?

三、鞏固練習

(一)計算下面各題

1.561.7+0.441.7-0.7

11.72-7.85-(1.26+0.46)

(二)計算下面各題,能用簡便算法的用簡便算法

10.64+7.652.4+11.76

12.9〔14.66-(1.3+8.2)〕

9.83(3.8-2.3)+1.56.17

6.752-〔4.7(0.54-0.38)+2.8〕

15.4〔8(6.34-4.59)〕

(三)思考題:填同一個數

□-□+□+(□□□-□)=10

四、課堂小結

在四則混合運算中,有時雖然不能把整個題目簡便計算,但是應該隨時注意是不是有的步驟可以簡算,能簡算的,儘量使計算簡便,不能簡算的再按運算順序計算.

五、課後作業

(一)計算下面各題,能用簡便算法的用簡便算法.

1.10.64+7.652.4+11.76

2.12.75[14.6-(1.3+8.2)]

3.9.831.5+6.171.5

4.15.4[8(6.34-4.59)]

(二)新興煤礦七月份產煤4.85萬噸,八月份產煤5萬噸,九月份產煤5.65萬噸.平均每月產煤多少萬噸?

國小五年級數學教案 篇七

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5第6頁《因數與倍數》

教材分析:

整除概念是貫穿這部分教材的一條主線。籤於學生在前面已經具備了大量的區分整除與有餘數除法的知識基礎,對整除的含義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不出現整除的定義並不會對學生理解其他概念產生任何影響。因此,教材中刪去了“整除”的數學化定義,而是藉助整除的模式a×b=c直接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學情分析:

因數和倍數是最基本的兩個概念,理解了因數和倍數的含義,對於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等結論自然也就掌握了,對於後面的奇數、偶數、質數、合數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導學生用聯繫的觀點去掌握這些知識,而不是機械地記憶一堆支離破碎、毫無關聯的概念和結論。數論本身就是研究整數性質的一門學科,有時不太容易與具體情境結合起來,而學生到了五年級,抽象能力已經有了進一步發展,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讓學生通過幾個特殊的例子,自行總結出任何一個數的倍數個數都是無限的,逐步形成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推理能力,等等。

教學目標:

1、學生掌握找一個數的因數,倍數的方法。

2、學生能瞭解一個數的因數是有限的,倍數是無限的;能熟練地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能熟練地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自主探索

1、出示書上主題圖,學生列出乘法算式

2×6=12,在這裏,2和6是12的因數。12是2的倍數,也是6的倍數。(教師板書因數,倍數)

2、出示書中主題圖,學生列出乘法算式。

3×4=12,能試着說一說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嗎?

學生口答,鞏固因數和倍數的含義?

3、兩個數在什麼情況下才能說是因數和倍數關係?能不能說3是因數,12是倍數?爲什麼?

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

總結:因數和倍數必須是成對出現,它們是相互依存的。不能說3是因數,12是倍數。

4、你還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數嗎?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總結:爲了方便,在研究因數和倍數的時候,我們所說的數一般指的是整數(不包括0)。

5、小結引出課題。

師:在整數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數而沒有餘數,我們就說被除數是除數和商的倍數,除數和商是被除數的因數。例如,12÷2=6,12是2和6的倍數,2和6是12的因數。(教師板書)

6、例題學習

出示例題:18的因數有哪幾個?

學生獨立試做,集體訂正

(1)想誰和誰相乘是18?

18=1×1818=2×918=3×6

所以18的因數是1,2,3,6,9,18。

(2)列出被除數是18的除法算式

18÷1=1818÷2=918÷3=6

18÷6=318÷9=218÷18=1

分析:18最小的因數是哪一個?1還是哪些數的因數?18最大的因數是那一個

7、出示做一做:

30的因數有哪些?36呢?學生獨立練習,並口述方法,

由此你發現了什麼?一個數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它本身,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一個數的最小倍數是它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

8、小結:用字母表示數的知識表述因數和倍數的關係

M÷N=PM、N、P都是非0的自然數,N和P是M的因數,M是N和P的倍數。

A×B=CA、B、C都是非0的自然數,A和B是C的因數,C是A和B的倍數。

二、鞏固練習

1、(出示主題圖)下面的四組中,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

4和2426和1375和2581和9

2、課本練習

三、總結反思:

由學生回憶本節課所學內容。

國小五年級數學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藉助圖形語言,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和分數乘以分數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並能熟練地進行計算;

2、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等過程,體驗數學研究的方法;

3、培養邏輯推理能力,滲透一定的數學思維方法。

教學重難點:

學生能夠熟練的計算出分數乘以分數的結果。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揭題

1、出示我國古代哲學著作的情景。

2、出示複習題

二、扶放結合探究新知

1、畫圖引導學生理解1/21/2的算例。

2、出示3/41/4引導學生驗證上面的計算方法,岩石推理過程。

3、出示2/31/5,5/62/3寫出計算過程,

小結計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三、反饋矯正落實雙基

1、出示教材第8頁試一試1-3題。

2、引導學生髮現規律。

四、小結評價佈置預習

1、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小結。

2、佈置預習:教材10-11頁練習一。

板書

意義:

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計算法則:

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

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 篇九

教學內容:

長方體的認識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立體圖形、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2、通過觀察、想象、動手操作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繼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形成勇於探索、善於合作交流的學習品質。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的特徵。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想象、動手操作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具運用:

一些長方體物品,課件。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

一、複習導入

1、談話引入,回憶以前學過哪些幾何圖形?它們都是什麼圖形?(由線段圍成的平面圖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頁的主題圖。提問:這些還是平面圖形嗎?(不是)教師:這些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它們都是立體圖形。提問:在這些立體圖形中有一種物體是長方體,誰能指出哪些是長方體?

3、舉例: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見到過哪些長方體的物體?長方體又具有什麼特徵呢?引出新課並板書課題。

二、新課講授

1、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1)請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學具,摸一摸,說一說。你有什麼發現?(長方體有平平的面)

板書:面

(2)再請學生摸一摸長方體相鄰兩個面相交的地方有什麼?講述:把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棱。

板書:棱

(3)再請同學摸一摸三條棱相交的地方有什麼?(一個點)講述:把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

板書:頂點

(4)師生在長方體教具上指出面、棱、頂點。學生依次說出名稱。

2、研究長方體的特徵。

(1)面的認識。

①請學生拿出長方體學具,按照一定的順序數一數,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6個面)有幾組相對的面?(3組)前?後,上?下,左?右。

②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的6個面各是什麼形狀的?

板書:6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教師分別出示這兩種情況的教具。

③引導學生進一步驗證長方體相對的面的特徵。

板書: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④請學生完整敘述長方體面的特徵。

(2)棱的認識。教師出示長方體框架教具,引導學生注意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