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一《登高》教學教案【精品多篇】

高一《登高》教學教案【精品多篇】

《登高》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瞭解本詩的寫作背景和杜詩沉鬱頓挫的詩歌特色。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點】

1、體會詩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準確、規範、生動地解讀詩歌中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突破】

抓住意象,通過知人論世、品字、對比、探究等多種方式進行突破。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與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4分鐘)

同學們,我們知道知道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易經》中把“六”定爲陰數,把“九”定爲陽數,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陽,又叫“重九”。由於“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常在此日進行祭祖和敬老活動,所以重陽節又被稱爲“老人節”。與三月九年級“踏春”相對應,重陽還被稱“踏秋”,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災”以求長壽,還會插茱萸、喝酒賞菊,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國小時我們學過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其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陽節登高、插茱萸的習俗。

公元767年的重陽節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長江邊上,一位衣衫襤褸、疾病纏身、年過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蹣跚地朝山上登高而來。在這個滿目衰敗的殘秋裏,面對水急風大的萬里江天,面對疲倦而孤獨的飛鳥,面對了無生氣的枯樹,這位一生坎坷、窮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賦詩一首,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一首七言律詩——《登高》。

二、《登高》的寫作背景(2分鐘)

《登高》向來被譽傳爲名作,被明代的胡應麟稱爲“古今七言律第一”。這首詩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當時雖然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趁機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民不聊生。同時,唐與吐蕃等外族戰爭不斷。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形勢下,詩人杜甫的鬱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各種苦悶像濃雲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爲了排遣苦悶,詩人抱病登高,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體感知(3分鐘)

1、播放錄音朗讀,找出本詩的主體情緒是什麼?(詩眼:悲)

2、聽老師示讀,注意詩歌的字音、節奏及停頓。

3、大家自由朗讀,注意結合課文註釋,翻譯不懂的字句。

四、品讀詩歌(30分鐘)

1、[鑑賞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問題1:首聯利用工筆細描的手法共寫了幾種景物?

六種:風、天、猿、渚、沙、鳥

問題2:這六種景物分別用什麼詞描寫的?

急、高、嘯哀、清、白、飛回。十四字寫六種景,形、聲、色、態兼備,十分凝鍊。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能是一隻找不到食物的孤獨痛苦的鳥。因爲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隻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

問題3:我們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隻歡樂的鳥?或者想象成不是一隻,而是多隻?

不能,我們得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迅疾的秋風、高遠的天空、哀鳴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島、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飛盤旋的水鳥。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峽秋季特徵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詩,不但形象鮮明,使人讀了如臨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渾高遠,又肅殺淒涼。

2、[鑑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問題1:頷聯,寫了幾種景物?由落木和江水,我們能想到什麼?

兩種景物:落木、長江。杜甫看到落葉飄零,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於712年,卒於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意,傳達出年華易逝的感慨。

“不盡長江”傳遞的信息是時間的無窮,給人一種歷史長河永不停息的感覺。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但作爲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短暫的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

問題2:能把這聯的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繫起來總結一下嗎?

從表達技巧角度,此聯運用對比襯托,用時間的無窮襯托了生命的短暫。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相反,時間和歷史越是悠久無窮,就越顯得人生命的短暫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萬古長青。此聯“無邊”“不盡”,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

這種複雜深沉的情感藉助兩個修飾詞“無邊”和“不盡”表現得更爲充分。這兩個詞與下聯的“萬里”、“百年”呼應。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排遣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詩的境界更加雄渾壯闊,更能表達出深沉複雜的思緒。

總結:寓情於景,爲全詩奠定了沉鬱、悽清、悲愴的感情基調。如果說前兩聯是寫景的話,那麼後兩聯是什麼?抒情。

3、[賞析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問題1:南宋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評析此聯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異鄉“作客”,寄人籬下,此其一;系舟“萬里”,故鄉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爲氣”,節令淒涼,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終,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體弱“多病”,纏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臺”,倍思親,此其七;孑然孤“獨”,此其八。

羅大經對這一聯的總結的確極爲精當,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可謂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萬里”:寫出了自己距離故鄉之遠,相隔千山萬水,思鄉之情,溢於言表。這是第一層意思。

“悲秋”:這兩個字寫出了詩人在秋天的悲涼感受。秋天,是草枯葉落,百花凋零的季節,人在秋天往往會有一種悲涼的感覺。悲秋,是我國文人墨客的一種傳統文學題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詞,意思是說秋天的時候,男子會覺得繁華落盡,滿目蕭瑟,有些英雄末路的傷感。我們再聯繫詩人杜甫所處的時代和四處飄泊的經歷,就能夠體會出“悲秋”中這個“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這是第二層意思。

“作客”:詩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鄉。漂泊他鄉的人,難免會有思鄉之情,這種思鄉之情,在秋天就會更加濃烈。這是第三層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這一個“常”字,說明了什麼?它說明在詩人的一生中,經常要到處飄泊,四處流浪。杜甫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爲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如果說“作客”他鄉,已經讓人心懷愁緒的話,那麼“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淒涼。這是第四層意思。

“百年”:不是說一百年,也不是像書上註釋那樣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當時作者已經55歲了,這麼大年紀還在外飄泊,這就不能不讓人非常感傷。這是第五層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飄泊生活中,詩人身患多種疾病,一個身體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況是在悽清冷落的秋天呢。這是第六層意思。

“登臺”:詩人登上高臺所見到的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種悽苦悲涼的景象,讓詩人心中產生了無限感慨,再聯想到時局的動盪不安,聯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會更加沉重。這是第七層意思。

“獨”:在“登臺”前面加一個“獨”字,就使“登臺”更加悲涼。在傳統的重陽節到來之際,詩人既不能走親訪友,又不是舉家齊登,而是獨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負未展,疾病纏身,家鄉難回,知音漸少(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辭世),怎能不感慨萬千?那種孤苦無助之感,可謂是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是第八層意思。

總結:大家看,雖然只有十四個字,卻能夠寫出八層意思,這就難怪此詩千百年來爲世人年稱道。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在這兩個詩句中,這八層意思不是並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疊加在一起的。它描繪出這樣一幅景象:一位年過半百而又疾病纏身老人,遠離家鄉,多年飄泊在外,在一個秋風蕭瑟,落葉飄零的秋天,獨自登上江邊的高臺,面對着滾滾江水、茫茫蒼穹,禁不住慨然長嘆。這是一幅多麼悲涼的景象啊!這其中任意一種意思就足以讓人沉重,更何況是八層意思呢?爲了使這種複雜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達,詩人在接下來的兩個詩句中,對自己當前的處境又進一步做了具體揭示:

4、[賞析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問題1:聯繫當時詩人所處環境說說尾聯中艱難二字的含義。

“艱難”指國家艱難,更多的是指個人艱難。因爲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伴隨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憂己,更憂民憂國。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爲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貧困還是發達,都是心懷天下的。憂國憂民是杜甫詩歌的主旋律。

問題2:用自己的話說說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

苦,表達了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爲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於年老多病而不能爲國家出力了,所以極度遺憾,這是一種憂憤的心情。老人心有餘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髮叢生,兩鬢染霜。

問題3:此時是重陽節,按習俗應該喝酒賞菊花。酒是中國人的最愛,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無論高興還是傷悲都要來上一口。在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但是現在的杜甫卻不能喝酒了,這是爲什麼呢?

因爲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爲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麼了卻,怎麼疏解呢?——只能鬱結在詩的結尾,鬱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小結:國家與個人的雙重艱難,使作者心中的“苦恨”油然而生,於是纔有了滿頭的花白,而一個“繁”字,則寫出了白髮之多,詩人的潦倒生活可見一斑。在這種情況下,正需要借酒澆愁,好來個“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爲生病而剛剛戒了酒,心有萬千愁緒,無法排解,詩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詩人似乎還有千言萬語,萬語千言要向世人訴說,但卻又不說了。人在憂愁苦悶的時候,如果能夠向人盡情訴說,或許可以排解一些苦悶,而詩人卻不說了。不是不想說,也不是不能說,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說也說不完,訴也訴不盡,所以索性不再說下去了。這就爲讀者的進一步體會,進一步感受留下了無限廣闊的空間。這正是杜詩沉鬱頓挫的藝術特色所在:沉鬱是指其作品思想內容的博大精深,題材的嚴肅,感情的深沉、深摯。頓挫是指其表現手法的沉着蘊藉,感情表達的波浪起伏、反覆低迴。

五、結束語(6分鐘):

今天,我們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詩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陽登高,我們的靈魂彷彿再一次受到洗禮。詩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時節,獨自登高望遠,縱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謂壯懷激烈,慷慨悲歌。這裏有對漂泊生涯的感嘆,有對老弱多病的嗟傷,但也有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執著。這就是那個一生坎坷,曾經豪情萬丈,志在報國的杜甫,那個無論窮達,都不忘兼濟天下的杜甫,那個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還掛念祖國興衰的杜甫。同學們請記住這位偉大的老人。下面讓我們一起飽含感情的朗誦一下《登高》。

登高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瞭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沉鬱頓挫的藝術特點。

3.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全詩。

2、鑑賞詩歌的表現手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題解

[導語設計]

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後。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衝擊。淒冷的風中,有幾隻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詩人簡介]

(712-770),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爲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爲“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爲“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着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着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背景簡介]

這首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於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鬱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裏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爲了排遣濃雲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鬱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學生自讀感悟

自讀全詩

悟主旨

根據註腳,解讀詩歌的內容與結構

(問題,本文寫了哪些意象?和哪些內容 ?)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重在寫景,以天、風、沙、渚、猿嘯、鳥飛、落木、江水構圖;後四句依景抒情,

寫詩人

(揭示了哪些情感主旨?)

個人 長年飄泊 常作客

老病孤愁 繁霜鬢 、停灑杯,獨登臺

國家 憂國傷時 艱難苦恨

壯志難酬 繁霜鬢、落木蕭蕭下,長江滾來

韶光易逝

品意境

思考情景間的聯繫

感悟沉鬱頓挫的美學風格。

1、師生討論:前四句所繪的秋景圖是一幅什麼樣的圖畫,

(是一幅淒涼的秋景圖。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

2、溶鑄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和意境?

A體會“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意境

意境 : 淒涼,悽清、

高遠,廣闊

情感 :“猿嘯哀”之聲,使頓生悲情, 悲傷

B體會“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接 “落木蕭蕭”“長江滾滾”,

意境:雄渾,壯闊,遼遠、

沉鬱,悲涼,綿邈

情感:着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憂國傷時的感愴

——師生討論:後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內化爲整個民族的苦難與艱辛的?

(第三聯從時空着筆。由異鄉飄泊到鑫病殘生,“萬里、百年”呼應上聯的“無邊、不盡”,使悲秋具體而沉痛。第四聯從白髮日多寫到護病斷飲,使人聯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時世的艱難。這樣,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鑑賞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C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義,詳述了人生悽苦的境況,“悲秋”二字,使人深感悽愴之情。“常作客”則表明作者飄泊淪徙的生活。“豐年”指暮年,面對蒼涼寥廓的秋景,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獨登臺”將悽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

意境:蒼涼寥廓

情感:長年飄泊、老病孤愁

品藝術

A對仗工整

——請同學以詩中的某一聯爲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先讀體會文章的意韻美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例句: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較閱讀感悟與王維的《山居秋暝》比較,感悟兩位詩人不同的風格特徵。

(兩詩均以“秋景”爲描寫對象,但景物特點、繪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較大差異。)

B情景交融

A上四句寫景,爲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鋪墊, 情景交融。

B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

“獨登臺”將悽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

C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發現了詩人的衰嘆。

“艱難苦恨”導致了詩人“多病”和“繁霜鬢”的境遇。特別是因多病而斷酒,詩人的悲情更難以排遣,這些都道出對時世“艱難”不滿,對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嘆。

總結:

詩人雄俊奔放的筆勢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悲壯豪邁、心胸闊大的感覺

情感蘊藏:

首聯哀婉孤獨

頷聯沉鬱高昂

頸聯愁苦沉痛

尾聯憂憤無奈

探問題

a、杜甫爲人何愛特愛喝酒,

答: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

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此時是重陽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爲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爲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麼了卻,怎麼疏解呢?——只能鬱結在詩的結尾,鬱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b、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

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

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

壯志難酬,

杜甫想爲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於年老多病而不能爲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髮叢生,兩鬢染霜。心有餘而力不足。“艱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爲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着杜甫老人的一生。這裏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爲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處境悲涼,年老多病,漂泊無依

登高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寫作背景,學會知人論世的賞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學會意象分析的賞析方法。

3、朗讀品味詩歌,着重理解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和抱負無成的悵恨。

4、品味杜詩借景抒情的手法、音韻美的特點和沉鬱頓挫的整體風格。

二、教學重點

1、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引導學生以分析詩句爲突破口,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詩意之豐、詩情之深。

2、讀懂這首詩,把握律詩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全面把握這首律詩的豐富意象、深遠意境、深沉情感。

四、教學工具

課件。

五、教學方式

講授式、誦讀式、提問式。

六、教學課時

1課時。

七、文本分析

詩歌背景:759年,杜甫爲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陝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於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重慶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夔州位於河之濱,瞿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登高》就是杜甫在夔州期間的傑作,寫於767年的秋天。“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隙而起,爭奪地盤,造成社會**,民不聊生。詩人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這一年的重陽節,杜甫約他的一個遠親吳郎來飲酒,不想吳郎因事沒有來。杜甫感慨萬千,獨自登高排遣鬱悶,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給他增添了悲哀。國家動盪、家道艱辛、個人多病、壯志未酬、好友離世(李白、高適、嚴武)的痛苦一時全涌上心頭,寫下了這首即景傷懷的七言律詩。

《登高》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壯闊的河秋景圖,抒發了詩人對時世艱難、國事衰微的憂慮及對自己暮年多病、淪落不振的感慨。詩中寫到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迴翔。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河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詩人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人到晚年,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時世艱難,生活困苦,詩人常恨,鬢如霜白;濁酒消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和抱負無成的悵恨,慷慨激越,動人心絃。

八、教學過程

(一)材料準備

1、鑑賞詩歌的一般方法

(1)抓住詩中的意象,體會詩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領會詩人通過寫景所表達的感情。

(3)賞析詩歌的寫作技巧、表現手法和語言特色。

2、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一度任劍南節度使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祖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他懷有遠大的政治理想,24歲應試不第,漫遊各地,與李白、高適等詩人往來酬唱。34歲開始在長安寓居,長達十年,卻進取無門。安史之亂起,他流亡顛沛,竟爲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不久又貶爲華州司功參軍。759年,他棄官西行,曾在西川節度使嚴武幕中任職,定居成都浣花溪畔。768年,攜家出峽,漂泊湘、鄂一帶,後死於赴郴州途中。十年長安的困守和長期的流離失所的生活,使杜甫深入接觸到了人民的生活,體會到人民的情緒。所以,他的詩歌廣闊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被稱爲“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爲“詩聖”。其詩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頓挫爲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別”。著有《杜工部集》。

(二)導入

這節課,我們要學習杜甫的一首律詩《登高》。學習之前,先把這首詩朗讀一遍,讀的過程中注意幾個字的讀音。猿嘯、渚清、霜鬢(長在臉兩側耳朵前面的頭髮)、潦倒、濁酒。大家看到第一個註釋,這首詩選自《杜詩詳註》,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天的重陽節。

(三)走進課文

1、解題

(1)問:大家知不知道重陽節是哪一天?

明確:重陽節是農曆九月初九那一天,二九相重,稱爲“重九”。古代認爲九是陽數,重九也叫“重陽”。因爲這一天有登高的習俗,重陽節又稱“登高節”。

(2)杜甫在重陽節約他的一個遠親吳郎來飲酒,不想吳郎因事沒有來,杜甫只好獨自登高。登高,看見眼前的景象,有感而發,就寫下了這首詩。

2、知人論世

(1)問:大家瞭解作者杜甫嗎?我們一起來回想一下。

明確: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一度任劍南節度使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廣闊地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被稱爲“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爲“詩聖”。風格多樣,而以沉鬱頓挫爲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別”(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著有《杜工部集》。(這些文學常識在選擇題中容易出現)

杜甫前半生懷才不遇,後半生漂泊流浪。這首詩就作於他流落夔州期間,夔州就是現在的重慶奉節縣。(談談夔州)

3、朗讀

杜甫一生坎坷,他漂泊期間作下的詩,必定有濃厚的情感。我們再來朗讀一遍,儘量讀出感覺來。

4、鑑賞品味

(1)《登高》這首詩,各聯分別寫什麼?

明確:首聯、頷聯寫景,頸聯、尾聯抒情。

(2)寫了哪些景物,詩人分別用了什麼詞描寫?

明確:這首詩首聯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頷聯寫了兩種景物:落木、河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無邊、蕭蕭、不盡、滾滾”來描寫。

(3)詩歌中的景物被用來寄託主觀情思而稱爲意象,那麼這些意象有什麼特點?(強調錶達效果)

①風急──秋天的急風凜冽。

我們學過的詩詞有很多寫到風的,比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潛入夜”得悄悄的,細無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和煦溫暖,讓萬物復甦。

問:而秋風給你什麼樣的感覺呢?

明確:蕭瑟、淒冷、凜冽。

“風急”表示風剛烈、強勁而有力,富有動態,更渲染了一種蕭瑟的氛圍。試想一下,如果換成“風大”,似乎就沒有這種效果。

②天高──形容天高闊遠。

如果是我們的同學站在那裏,在茫茫天地間,會覺得自己特別的渺小而孤單。如果說風是動景,天就是靜景了。

③猿嘯哀──猿的啼叫是哀傷的。

同學們去過三峽嗎?聽過猿猴的叫聲嗎?那是一種類似嬰兒哭泣的聲音,非常哀傷。咱們國中學過酈道元的《三峽》:“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聽到猿叫便落淚沾溼了衣裳。杜甫聽到猿啼,也覺得悲哀。這個哀字,奠定了感情基調。猿啼,這是從聲音方面來寫的。

④渚清沙白——“清”“白”兩種色彩。

問:從色調上來看是冷色調還是暖色調?

明確:冷色調。

問:該色調給人的感覺是興奮歡快的,還是冷清寂寥的?

明確:冷清寂寥淒涼的感覺。我們過年的時候,特別是北方,要剪窗花、貼春聯。用的是什麼顏色的紙呢?(紅色)想象一下,如果換成黑色和白色,喜慶的感覺會頓失。

⑤鳥飛回──鳥兒飛舞盤旋。

問:這隻鳥爲何要盤旋呢?

明確:可能找不到食物,可能是找不到家,可能是與鳥羣失散了。總之,它是一隻彷徨、孤獨失意的鳥。這是動態的景象。

⑥落木──綿延萬里,廣闊無邊,蕭蕭而落。

⑦河──沒有盡頭,洶涌奔騰。盡顯壯闊蒼茫之感,是動景。

落木和河形成了一組對比。葉枯而落,生命易逝,形容人的生命短暫;河不盡,宇宙無窮,更反襯出生命的短暫。

(4)大家有沒有從這些景物中,體會到詩人的情感。這裏用了什麼手法,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

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抒情是詩歌的表現手法之一,也是大學聯考考查的重要內容。詩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蜀道難》開頭,“噫籲嚱,危乎高哉!”就是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屬於間接抒情。這裏有聲有色、動靜結合地刻畫景物,構成一整幅生動的畫面。

風急天高,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小渚,白白沙岸,鳥兒在低空迴翔;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河,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詩人面對這樣一幅景象,感嘆長年漂泊的生涯何時纔是盡頭?生命苦短,自己壯志難酬。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55歲,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三年,何其悲哀呀。

補充材料:

詩人24歲考科舉沒考上,漫遊各地,與李白、高適等詩人往來酬唱。34歲開始住在長安,長達十年,但是進取無門。在唐朝想做官,除了考科舉,還可以寫文章打響自己的名聲,受達官貴人的賞識而被引薦入朝。李白就是常跟官員來往,吟詩喝酒,提高了知名度,被玄宗召入朝廷。杜甫就沒這樣的運氣,當時的宰相李林甫最痛恨文人和藝術家,因爲這些人會任意批評朝政,對他們不利。幾次使壞,阻礙優秀文人入朝。杜甫就是其中一個受害者。玄宗晚年昏庸,受李林甫的矇蔽,很多事都不知道。

安史亂起,詩人被叛軍所俘,獲救後做過官,之後又被貶。杜甫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我不幹了”,棄官不做,流亡顛沛,進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後來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於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重慶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58歲的時候結束了孤苦、漂泊的生活,病死於赴郴(chēn)州途中。

5、朗讀

(1)大家把前兩聯再讀一遍。

(2)範讀與朗讀。

開頭我們說了,這是一首律詩。《登高》全詩運用對仗(對偶),比如,“風急天高”對“渚清沙白”,“猿嘯哀”對“鳥飛回”,“無邊”對“不盡”……讀起來富有節奏感。而且首聯第一句強勁有力,要讀得高亢激昂,第二句迴環婉轉。頷聯的“無邊落木”和“不盡河”要一氣讀出,體現無邊無際之感。師範讀後學生朗讀。

6、把握感情

(1)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頸聯、尾聯。(結合註釋)

明確:詩人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到了晚年,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國家動盪、生活困苦,厚重的鬢髮霜白;濁酒消憂,卻因衰頹、多病需要停杯戒酒。

(2)我們已經知道,頸聯、尾聯抒情。大家找到了哪些帶有感情色彩的關鍵詞?

明確:“悲、常、多、獨、艱難、苦恨、潦倒”。(合理即可)

(3)從這些關鍵詞,你能體會到怎樣的情感?結合前兩聯的分析和詩歌背景來思考。

明確:這兩聯或者說整首詩的感情全集中在這個“悲”字上。爲了更好的理解,我們看到“研討與練習”第三大題:宋代羅大經指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聯詩含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來?

明確:羅大經指出詩中“八意”,即八大可悲。我們知道它可悲,但不知道竟有八大可悲之處,我們一起來數數。離家萬里,一可悲;時逢蕭瑟的秋天,二可悲;他鄉作客,三可悲;常年他鄉作客,四可悲;年已遲暮,一事無成,五可悲;百病纏身,六可悲;親朋亡散,無人作伴,七可悲;登高遠望,徒惹憂愁,八可悲。“萬里”和“百年”從空間和時間上把“悲”無限地延伸開來。

國家動盪,家破人亡,極度痛心遺憾。“苦”是很、極的意思,“恨”不是仇恨,是遺憾的意思。愁得兩鬢都是厚重的白髮。詩人衰退失意,百病纏身,纔不得不戒了酒。

問:爲何是“新停”,而不早早戒酒?(病多並非一日爆發,何不爲了健康早點戒酒?)

明確:借酒消愁,有太多的悲哀需要消解,怎戒得了酒。

“濁酒”是未經過濾的酒,口感不如清酒,檔次比較低。更襯托出杜甫淒涼的晚景。“艱難”“苦恨”又“潦倒”,這幾個詞連用,彷彿是詩人的惆悵無法一次說清,連連感嘆才能表達出無限的悽苦,真是悲到了極點。

7、反覆朗讀

(1)有感情地把頸聯和尾聯朗讀一遍。

(2)師範讀。

“悲”“常”“病”“獨”這些帶有強烈感情的字要重讀以示沉重。尾聯要慢讀,讀出自憐的悲哀。

8、小結

本來爲了過重陽節,興意盎然地登高望遠,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愁。“悲”字是全詩的詩眼。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首詩裏,有時候會有一句非常關鍵的話或關鍵字,聯繫全篇脈絡或揭示主旨,這就是詩眼。這首詩處處都在體現着“悲”。

這首詩首聯、頷聯寫景,頸聯、尾聯直接抒情。百感交集的心情盡展無遺,國運衰微、壯志難酬、漂泊無依,含無限深沉、淒涼意於言外。

9、誦讀

這首詩很短。學到現在,我相信很多同學已經能背誦了。我們把書合上,試着背一遍。

九、課後作業

1、背誦《登高》。

2、完成練習冊上《杜甫詩三首》一課的習題。

《登高》教案 篇四

【教學課的緣起】:在與學生一起討論寫秋的古代詩句時,學生舉了好多有關秋的詩詞名句。從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到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特別有同學提到了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句,可以說同學們已不僅僅是從寫景體現秋季來回答問題,而是大多從秋所蘊涵的感情色彩角度來展開討論。在這種情況下,我便萌生了上一節《登高》課堂探究討論課的想法,藉此引導學生正確、全面地認識詩歌所表現的意圖與思想情感,能夠既感受到詩歌的形象性,更能領會詩歌思想蘊涵的深刻性,培養學生對古典詩歌的審美意識,汲取古詩豐富的營養,爲學生課外閱讀古詩奠定基礎,提高欣賞品位。

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的這堂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甫的《登高》詩,學習詩的最好的辦法是誦讀,通過誦讀,可以走進作品描寫的意境中去,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裏去,從而受到感染,獲得啓示。首先我們一起來欣賞《登高》詩的配樂朗誦和有關詩句的畫面。

(用多媒體放映詩與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學生認真地觀看,感受詩意)

師:請同學們有感情地再跟着畫面朗讀這首詩,討論這首詩寫了什麼?又是怎樣寫的?下面請同學們交流一下

(學生思考片刻後,有幾個舉起了手)

生1:寫了夔州的秋天、落葉、長江、沙渚、猿鳴、飛鳥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視,是從多個角度來寫的。

生2:還有詩人的登高遠眺。從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峽秋景圖”,是由近及遠,又由遠及近來寫的,採用了不同的視角。上、下、遠、近的秋色塞滿了整個天地之間。

生3:詩的前四句寫景,後四句寫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寫法。

師:很好。你們對詩文內容已經很瞭解。那麼,前四句寫景出現的“猿鳴”、“飛鳥”、“落葉”、“長江”四個意象有什麼寓意呢?詩人的意圖又是什麼呢?有什麼深刻的蘊涵呢?

生:……(生沉默)

師:哪位同學能發揮一下想像,把這幅“三峽秋景圖”具體描繪一下,讓同學們再深刻地感受一下,體味詩的意象,從而更好地領會詩人的情感和意圖。

(有幾位文學基礎好些的學生埋頭在紙上快速地寫着)

生:這是唐代宗大曆二年深秋的一天,陣陣秋風,送來山猿聲聲長嘯。山鳴谷應迴盪在天際,令人心驚膽顫。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着白光的岸邊沙石,孤零零幾隻小鳥在其間低飛,秋風吹動稀疏的白髮,詩人步履蹣跚,獨自登上三峽一處荒寂的高臺。呼嘯的風聲,澎湃的濤聲,淒厲的猿聲,聲聲入耳。那被風吹落的片片枯葉,滿山遍野,不時掉落在詩人的腳下,又很快被秋風捲走。面對着淒涼蕭殺的景象,漂泊西南的詩人禁不住老淚縱橫……

(不少學生鼓掌)

師:說得太好了,有MTV的那種感覺。同學們想想過去我們學過的古詩中,“猿鳴”一般是不是用來表達人的內心的一種憂愁,那麼“飛鳥”呢?

生1:“飛鳥”既然是在空中飛,說明它無處停息,比喻孤獨無依。

生2:“落葉”有落葉歸根的意思。

生3:長江一瀉千里,比喻時間的流逝。

師:詩的意境已經深挖出來了,我們再聯繫一下“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四句,自然就更能體會詩人借景寄託的心境。大家再把這四句詩反覆讀幾遍,小組討論一下,然後作一番交流。

(學生討論,師巡視指導)

生1:這幾句詩寫出了詩人晚年的心境,因爲“常作客”指萬里漂泊,居無定所;

“百年”指年邁衰老;“多病”指疾病纏身;“悲秋”寫得就很沉痛,以往秋天都用來比喻收穫,是喜悅,但詩人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就生出了無限的悲傷。

生2:說心境,不如說是處境:詩人因爲漂泊無定,備嘗艱難潦倒之苦,使自己白髮滿鬢;又因爲疾病纏身,詩人喜喝酒而酒又沒有了,自然就觸景生情,心中的悲傷難以排譴。

生3:我覺得整首詩層次應該很清晰,前四句寫季節之秋,後四句寫個人之秋,全詩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貫穿,充分體現了詩人晚年孤愁的心境。

生4:難道孤愁就是杜甫的晚年,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晚年的心境嗎?

師:我覺得這個問題提得好!同學們,如果用悲季節之秋,悲個人之秋來概括這首詩的思想情感,並進而認爲這就是詩人晚年的心境,那還是杜甫嗎?

生:……(生沉寂)

師:請同學們認真思考一下,杜甫當時年老多病,爲什麼還要登高呢?

生:因爲他要望望那安史之亂的硝煙尚未消散的祖國山河,雖然他知道登高望遠,滿目都是秋,但還是止不住那登臨的沉重腳步。

師:能看到真的硝煙嗎?

生:看不到的,那是他心裏的硝煙,那硝煙中,不斷涌現出來的是大唐衰微,朝綱不振,滿目瘡痍……

師:那麼,回過頭,我們再一起來思考“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難道僅僅是季節之秋嗎?“艱難苦恨”難道僅僅是由於作客,多病嗎?讓我們一起走入詩人的心靈,深挖一下詩歌的思想蘊涵。

(再次播放詩與畫《登高》片段,讓學生沉浸其中,感悟詩情)

生:無邊落木彷彿就是唐帝國衰敗的寫照,從江河東去中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到無情的歷史變遷,蕭瑟的秋意中飽含着杜甫多麼深厚的憂國憂民的感情啊。

師:說得好啊!

生:“艱難苦恨”也不是杜甫個人萬里作客的悲傷,“繁霜鬢”是由於杜甫憂國憂民,憂慮過深過重造成的。

…………

(發言的學生很多,這裏不一一詳述)

師:太感人了。同學們談的都很有道理,只要我們從整體上去感受詩的氛圍,從觸景生情中去感受無處不盪漾着的災難時代的痛楚聲音,就一定能夠理解《登高》詩的真正意蘊。現在,同學們再討論一下:在季節之秋和個人之秋中還滲透着一個怎樣的“秋”呢?

(師在黑板上畫了三個圈)

生:在季節之秋和個人之秋中,還滲透着一個國家之秋,正是這個“秋”充斥着詩人的心胸,並且與季節之秋、個人之秋產生了共鳴,只有這個“秋”纔是詩人所悲之秋的真正靈魂。

師:這就是杜甫身處人生之秋,望着季節之秋,心裏裝着國家之秋啊!老師還覺得“艱難”與“苦恨”間必然存在一種關係,是什麼關係呢?同學們,請認真思考一下,沒有“艱難”,何來“苦恨”?這是什麼關係呢?

生:是因果關係。艱難的世事,國家處於多事之秋。國難深重,正是匹夫有責,奮力報國的時候,可是杜甫自己卻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萬分憾恨。

師:噢,原來杜甫“苦恨”的是自己不能再爲國爲民盡力了!這是詩人的自責,他憂憤深廣,既不像蘇軾,也不像李白。蘇軾在政治上失意時,能曠達自解、“倚杖聽歌聲”;杜甫做不到,他終生坎坷,卻從不談清風明月,即使晚年走投無路,也未曾問過桃園仙蹤,他活得太執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總是在自我張大,一會兒上九天攬月,一會兒下五洋捉鱉;杜甫卻總在自責自己不能挽狂瀾於既倒,不能救生民於水火,這纔是“苦恨”的真正底蘊,這纔是獨一無二的杜甫心哪!

同學們,這一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討論了《登高》詩的思想蘊涵,邊說邊談,邊談邊說,每一個活動細節都進行得很好,特別是有好幾位同學的發言很深刻,關於結構藝術方面的問題,由於時間關係,留着咱們下次說,好不好?下課。(師生道別)

教後感:

本堂課師生對話的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們調動了自己的知識體驗,想象與直覺,根據收集到的信息分析,解釋詩句的含義與思想蘊涵,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樣的探究型語文審美教學課使學生認真地閱讀作品,師生之間平等尊重,相互交流,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感受力,而且也能從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傳遞的諸多信息。

登高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瞭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一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啓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課前閱讀準備

1.杜甫的'生平經歷

2.寫作背景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二、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鑑賞詩歌。

那麼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爲心聲。

2、感性的表現: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三、賞析文本

1.鑑賞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 “高” “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爲凝練。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一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以是一隻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爲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隻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隻跟鳥羣失散的鳥。賞析時要敢於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總之,這是不是一隻歡樂的鳥呢,是一隻孤獨痛苦的鳥。

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一隻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爲是一隻,而不是多隻。這是因爲我們都是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2.鑑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頜聯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繫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 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於712年,卒於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 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麼,“不盡長江”呢?

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一流人物。” 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繫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着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爲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 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豁 達、坦蕩、胸襟開闊。

3.賞析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做客”和現在的“做客”不同,這裏的“做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這裏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 的。“常”做客。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爲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什麼叫登臺呢?登臺,是九九節的一 種習俗。古人爲什麼登臺?是爲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而杜甫呢?是在離家萬里的他 鄉,悲涼的秋天。做客並登臺,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六層了。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4.賞析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於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苦,是什麼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 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苦,是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爲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於年老多病而不能爲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 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髮叢生,兩鬢染霜。心有餘而力不足。“艱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爲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 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 伴隨着杜甫老人的一生。這裏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 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爲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九日》 詩中有“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一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呀,按習俗 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爲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爲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 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麼了卻,怎麼疏解呢?——只能鬱結在詩的結尾,鬱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情感蘊藏:

首聯哀婉孤獨

頷聯沉鬱 高昂

頸聯愁苦沉痛

尾聯憂憤 無奈

登高課堂教案設計 篇六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杜甫生平及寫作背景。

技能與方法:在吟誦的基礎上,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聯繫詩歌的寫作背景把握詩人豐富的感情。

教學重點:

1、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2、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被稱爲“詩聖”,他的詩被稱爲“詩史”,反映安史之亂前後廣闊的社會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

這首詩是大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時寫的。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四年,但地方軍閥乘機爭奪地盤,國家仍是一片混亂。杜甫身逢戰亂,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爲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寫這首詩時作者已經55歲了,漂泊了第八個年頭,3年後病死在出蜀途中。國運的艱難,身

世的悲苦,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去世――這些都壓在他的心頭,他是爲排遣鬱悶抱病登臺。

三、朗讀詩歌

1、同學個別朗讀

2、教師範讀

3、集體朗讀

4、聽朗讀錄音

四、把握詩人豐富的情感

1、聽過錄音,初步感知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是什麼樣的?詩中流露出杜甫怎樣的感情?可以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悲

2、同學融入感情朗讀

3、仔細品味感情:人們稱杜甫這首詩歌是“古今七()律第一”。律詩書寫規律先寫景後抒情,品味頸聯所蘊含的感情。

宋代的羅大經指出《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聯竟然有八種悲,同學們踊躍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種或幾種。

“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悽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

《鶴林玉露》 明確:

(1)“萬里”: 聯繫課下注釋,指離家萬里。很遠的地方,詩人作此詩地點

在夔州,他把長安當做自己的家鄉,遠離家鄉在外漂泊。第一層悲,遠隔萬里之悲。

(2)“秋”:古詩傷春悲秋的主題,一片蕭索之景,可聯想到人的暮年。

(3)“作客”:和現在的“做客”是否相同?

不同。作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在外漂泊,當時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時期。

(4)“常作客”:長期的漂泊在外,羈旅之久。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爲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 作客是客居他鄉,漂泊在外因爲當時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時期。所以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遠隔萬里可能還不那麼悲,但如果你是長期的漂泊在外,那這個悲就很大了。

(5)“百年”:聯繫課下注釋,指到了晚年。

(6)“多病”:杜甫疾病纏身。

(7) “獨登臺”:重陽節登高,隻身一人沒有親朋。聯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8)“臺”: 高迥處也。高和感情有什麼關係?

聯繫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它能夠感受到宇宙時空是那麼的寬廣,而我渺小的孤獨的一個人在這樣大的一種時空當中,更突顯落寞和孤寂。

4.品味尾聯所蘊含的感情

(1)“艱難苦恨繁霜鬢”: 既指杜甫個人的命運又指國家的命運,表現出憂國憂民的情懷。聯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具有博大的胸懷。

(2)“潦倒新停濁酒杯”:古人認爲酒能澆愁,無奈多病連酒也不能喝了。這種憂愁怎麼排解呢?

5、融入感情,同學再讀頸聯和尾聯,指導朗讀頸聯是他的身世之苦,讀“萬里”的時候就要想象出浩淼的感覺,巨大的空間感。“悲秋”重點突出悲字,這是這首詩的感情基調。 “常作客”突出“常”。

五、探究景物描寫

1、詩歌中的景跟情有關係嗎?詩歌當中的景跟大自然的景有什麼區別。找同學回答。

明確:詩歌中的景蘊含了作者的感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歌中的景象我們叫做意象。

2、首聯寫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風、天、猿嘯、渚、沙、鳥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身體冷,心裏冷。

高天:高遠的天空下感覺人很渺小。

猿嘯哀: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

3、頷聯寫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木:中國古人說“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生命的隕落之感,韶光易逝。 不盡長江:時間的永恆之感。

對比之下,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越顯得短暫。

4、分析意境

剛纔同學們說初步感覺這首詩是“悲”的,當我們整體的體會這首詩給我們的境界感的時候,你覺得你會用得很麼詞來表達呢?悲哀,悲沉還是其他的什麼?

明確:悲壯

六:小結

小結:作者在寫景時呈現出來的是一種蕭瑟、淒涼、開闊的景象,而他所表達的感情有羈旅愁,有身世苦,同時還有非常高遠的家國憂。景象與感情融合到一起就是這首詩的意境“悲壯”。

七、集體背誦本詩

八:作業:

1、背誦本詩

2、比較閱讀:《望嶽》

《望嶽》杜甫24歲在齊魯大地壯遊時所寫。早年作品和晚年的《登高》作品不同在哪裏。

九、板書設計

登高教案 篇七

一、導入

1、考查格律詩文學常識。

2、檢查《使至塞上》的背誦情況。

二、作者與背景簡介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因任檢校工部員外郎,而又被稱做杜工部。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因其在詩歌創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爲“詩聖”。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流落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於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詩中提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成都草堂。他在這裏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留下詩作240餘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

杜甫一生潦倒,“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但死後受到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不過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爲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學的範圍。

寫作背景: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機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託嚴武,可惜嚴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雲安待了幾個月後纔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裏,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

這首詩就是56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爲“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

三、朗讀課文

1、聽範讀。仿讀。

2、學生自由讀。

3、全體學生齊讀詩歌。

四、理順詩意

1、結合註釋,試譯詩歌。

2、交流難點,理順詩意。

參考: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爲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歷盡了艱難苦恨白髮長滿了雙鬢,窮困潦倒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五、整體感知

本詩詩眼爲哪一字?

明確:悲。

六、研讀詩歌

1、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首聯寫了幾種景物?詩人藉助這些景物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明確:詩人選擇了淒冷的秋風、空曠的天空、淒厲哀怨的猿聲,以及悽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灘、迴旋飛翔的鳥羣等六個意象,爲我們描繪了一幅悲涼的畫面。無窮無盡的漂泊流離失所、老病孤獨的複雜情感,爲全詩定下了哀婉淒涼、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調。

2、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聯繫杜甫的此時此境進行聯想,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想到了什麼?

明確:

落木蕭蕭——①杜甫看到落葉飄零,會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覺。②也許會加重鄉愁,他會問自己,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時能結束?

不盡長江——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他會超越時空的限制,聯想到歷代的一些優秀人物的不幸遭遇,生髮出壯志難酬的苦痛。

(2)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繫起來總結一下,使用了什麼寫法?

明確:

對比、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長;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長,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

3、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1)詩中的“作客”是否和現在的“做客”相同?

明確:不同,這裏的“作客”是指杜甫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現在的“做客”是指訪問別人,自己當客人的意思。

(2)“登臺”是什麼意思?爲什麼登臺?它又蘊涵着怎樣的情感?

明確: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登臺,是爲了祈求長壽。多病愁苦之情。

4、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

明確: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於艱難困苦和仇恨,使他兩鬢斑白。

(2)杜甫爲什麼“苦恨繁霜鬢”,“新停濁酒杯”呢?

明確:國家的艱難,人民的苦難,激起杜甫強烈的憂國憂民情懷,無奈年老多病,無能爲力,這種憂傷只能鬱結在詩中,鬱結在心頭。

七、主旨歸納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後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於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

八、拓展積累

杜甫名句

1、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3、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4、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春日憶李白》

5、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兵車行》

6、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兵車行》

7、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8、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

9、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江南逢李龜年》

11、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

12、娟娟戲蝶過閒幔,片片輕鷗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13、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

14、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閣夜》

15、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詠懷古蹟五首》

16、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詠懷古蹟五首》

17、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秋興八首》

18、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書懷》

19、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20、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四首(其三)》

21、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絕句二首(其一)》

22、新鬆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4、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戲爲六絕句》

25、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

26、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27、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28、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

29、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江村》

30、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望嶽》

31、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秋興八首(其一)》

32、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33、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

九、作業

1、熟讀並背誦課文。

2、積累拓展的詩句。

登高課堂教案設計 篇八

【教學目標】

1.瞭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沉鬱頓挫的藝術特點。

3.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全詩。

2、鑑賞詩歌的表現手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題解

[導語設計]

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後。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衝擊。淒冷的風中,有幾隻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詩人簡介]

(712-770),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爲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上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爲“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爲“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着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着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背景簡介]

這首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於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鬱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裏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爲了排遣濃雲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鬱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學生自讀感悟

自讀全詩

悟主旨

根據註腳,解讀詩歌的內容與結構

(問題,本文寫了哪些意象?和哪些內容 ?)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重在寫景,以天、風、沙、渚、猿嘯、鳥飛、落木、江水構圖;後四句依景抒情,

寫詩人

(揭示了哪些情感主旨?)

個人 長年飄泊 常作客

老病孤愁 繁霜鬢 、停灑杯,獨登臺

國家 憂國傷時 艱難苦恨

壯志難酬 繁霜鬢、落木蕭蕭下,長江滾來

韶光易逝

品意境

思考情景間的聯繫

感悟沉鬱頓挫的美學風格。

1、師生討論:前四句所繪的秋景圖是一幅什麼樣的圖畫,

(是一幅淒涼的秋景圖。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

2、溶鑄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和意境?

A體會“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意境

意境 : 淒涼,悽清、

高遠,廣闊

情感 :“猿嘯哀”之聲,使頓生悲情, 悲傷

B體會“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接 “落木蕭蕭”“長江滾滾”,

意境:雄渾,壯闊,遼遠、

沉鬱,悲涼,綿邈

情感:着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憂國傷時的感愴

——師生討論:後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內化爲整個民族的苦難與艱辛的?

(第三聯從時空着筆。由異鄉飄泊到鑫病殘生,“萬里、百年”呼應上聯的“無邊、不盡”,使悲秋具體而沉痛。第四聯從白髮日多寫到護病斷飲,使人聯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時世的艱難。這樣,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鑑賞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C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義,詳述了人生悽苦的境況,“悲秋”二字,使人深感悽愴之情。“常作客”則表明作者飄泊淪徙的生活。“豐年”指暮年,面對蒼涼寥廓的秋景,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獨登臺”將悽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

意境:蒼涼寥廓

情感:長年飄泊、老病孤愁

品藝術

A對仗工整

——請同學以詩中的某一聯爲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先讀體會文章的意韻美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例句: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較閱讀感悟與王維的《山居秋暝》比較,感悟兩位詩人不同的風格特徵。

(兩詩均以“秋景”爲描寫對象,但景物特點、繪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較大差異。)

B情景交融

A上四句寫景,爲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鋪墊, 情景交融。

B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

“獨登臺”將悽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

C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發現了詩人的衰嘆。

“艱難苦恨”導致了詩人“多病”和“繁霜鬢”的境遇。特別是因多病而斷酒,詩人的悲情更難以排遣,這些都道出對時世“艱難”不滿,對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嘆。

總結:

詩人雄俊奔放的。筆勢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悲壯豪邁、心胸闊大的感覺

情感蘊藏:

首聯哀婉孤獨

頷聯沉鬱高昂

頸聯愁苦沉痛

尾聯憂憤無奈

探問題

a、杜甫爲人何愛特愛喝酒,

答: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

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此時是重陽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爲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爲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麼了卻,怎麼疏解呢?——只能鬱結在詩的結尾,鬱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b、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

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

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

壯志難酬,

杜甫想爲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於年老多病而不能爲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髮叢生,兩鬢染霜。心有餘而力不足。“艱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爲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着杜甫老人的一生。這裏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爲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登高》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1、理解杜甫在本詩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2、賞析本詩情景交融等手法的運用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賞析本詩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杜甫在本詩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學方法:

朗讀法、品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春意盎然、鳥語花香的春天,人們喜歡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麗與生機勃勃。而在秋高氣爽的秋天,人們登高望遠,飲酒作賦。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到:“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詩聖”杜甫一首關於“登高”的詩,詩的題目就是《登高》。

二、詩人生平和背景介紹

我們常說要“知人論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詩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興到衰的見證者。

1、年輕的時候,曾有“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豪情壯志

2、曾有“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羹與冷炙,處處潛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經歷

3、曾有舉家吃草度日,幼兒因餓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就是“安史之亂”,並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軍扣留9個月受盡侮辱的經歷

曾有從叛軍營裏逃出,由於直諫而被貶的經歷

6、晚年,杜甫在成都憑藉很難遮風擋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鄉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濟

7.58歲時,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55歲,這年秋天,詩人來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遠,面對蒼茫的秋景和滾滾的長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萬千,詩人抑制不住內心的詩意,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三、朗讀

1、聽教者朗讀

2、自由朗讀

3、個別學生朗讀

4、聽錄音朗讀

5、集體朗讀

四、賞析

在聽錄音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同學已經被這首詩深深地打動了。我想這不僅是因爲別人朗讀的好,還因爲這首詩寫得好。

其實後人對這首詩的評價很高,明代胡應麟曾評此詩“古今七律第一”!現在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這首詩。

(一)前兩聯

本詩是詩人登高之作,請大家找一找,詩人寫了哪些景物?

從這些景物中可以體會出詩人怎樣的情感?爲什麼?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確:

1、景物:風、天、猿嘯、渚、沙、鳥飛、落木、長江

四句八景,語言凝練

2、情感:悲涼、悲壯

①風急:秋氣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時使人心裏感到淒涼

②天高:在廣闊的天地間,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獨

③猿嘯哀:爲景物蒙上了一層悲愴、淒涼的色彩

由“兩岸原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可知,猿聲無所謂哀與不哀,只是詩人的內心哀傷,所以猿聲聽起來才哀傷

④渚清沙白:顏色上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

⑤鳥飛回:爲何是盤旋着的鳥?

可能因爲風大,風的猛烈,其實詩人的處境與在急風中低徊盤旋的鳥是何等的相似啊!

此詩中的鳥是一隻還是一羣好呢?

都可以:一隻鳥正好是詩人的化身;一羣,鳥的一羣正好反襯詩人的孤單

(詩人後來在《旅夜抒懷》中有一句詩:“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老病孤獨的詩人到處漂泊像什麼呢?就像天地間一隻孤零零的沙鷗!)

⑥落木蕭蕭下:落木即落葉。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而紛紛飄落的葉子讓人感覺似乎所有的樹木都進入了生命的秋季,這肅殺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詩人想到自己的處境,自己的人生也進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暫啊!

在動盪的社會中,詩人就像這飄零的落葉,四處漂泊,而黃葉飄落,落葉歸根,可是詩人卻在他鄉,年老了卻沒有回鄉,這更添了一層悲涼之情!

⑦不盡長江滾滾來:落葉給人生命短暫之感,那麼長江呢?

這亙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給人時間無窮之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在無窮、永恆的時間前,更顯得詩人的渺小!

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聲有色有形,上下聯相互照應(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二)朗讀

因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們在朗讀時,需要帶着情感讀這些景物。

請大家一起朗讀前兩聯!

(過渡)詩人的這四句詩向我們描繪一幅蒼涼而壯闊的秋日圖,在這幅圖裏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

(三)後兩聯

可是詩人悲什麼?(請從詩歌中找一找,用筆畫一畫,最好在每句詩中找出兩個,可以和前後左右的同學交流交流)

1、離家多年,有家難歸

“作客”:寄居別處,漂泊他鄉(區別於“做客”:訪問別人,自己做客人)

“常”:(時間上)說明詩人經常漂泊他鄉,多年漂泊他鄉

“萬里”:(空間上)離家萬里,有家難歸(交通不發達,詩人的潦倒處境)

“悲秋”:季節上給人悲涼的感覺

2、晚年多病,孤苦無依

“百年”即暮年,此時詩人已經55歲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詩人身患肺病等多種疾病

“登臺”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陽節,帶上親朋好友,而此時詩人卻是獨自一人!詩人的朋友高適、救濟他的朋友嚴武等都已經離開人世,詩人此時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詩人僅爲自己的身世而悲麼?

3、國事艱難,壯志難酬

“艱難”國事艱難,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艱難

此時安史之亂已經過去四年,可是國家仍然動盪不安,這對於杜甫來說是一件極其悲痛的事情!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的人,忠君愛國、關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輕的時候,杜甫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他的忠君愛國是真心實意的,骨子裏的!儒士認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而杜甫是無論如何窮困潦倒都要心繫天下,爲國家擔心!在《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中,自己連住的房子都沒有了,卻想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接着又嘆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樣忠於國家,心憂天下!

俄國別林斯基說過:“任何一個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爲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裏!”

而杜甫就是這樣的一個偉大的詩人!當他看到國家仍然動盪不安,內心是何等的悲痛啊啊!

“苦恨”是非常恨,詩人恨什麼?

恨國家仍然動盪不安,恨自己已經人到暮年,不能爲國家效力,恨自己壯志難酬啊!

這種苦恨使自己的兩鬢白髮都增多了,“繁霜鬢”的“繁”即:使……增多

4、人生潦倒,銷愁無途

“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嘗不是國事艱難所賜呢!

國難家愁一齊堆積在詩人胸中無法釋懷,詩人該怎麼辦?

喝酒解愁!(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但是人卻“新停濁酒杯”,“新停”,剛剛停,爲何呢?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窮困潦倒,此時詩人孤苦無依,無朋友的救濟,喝酒的錢都沒有了。

那麼這種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鬱積心頭!

(四)朗讀

因此我們朗讀的時候應緩慢一點,把這種悲苦之情讀出來。

齊讀!

(五)整體小結

1、本詩借悲秋之景抒發悲秋之情,請大家讀一讀,“悲秋”二字在詩中有幾層含義?

三層:季節之秋

人生之秋

國事之秋

2、小結

律詩的特點是頷聯和頸聯對仗,可是杜甫在本詩中卻是每聯都對仗,句句照應,可見杜甫詩歌寫作技巧的高超,因此本詩也被稱爲“古今七律之冠”,但我想對杜甫詩歌的評價之所以這麼高,不僅有技巧,還有情感的感人!正如本版塊的標題“詩從肺腑出”!詩人所抒的情感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國事之悲,帶着作者的這些悲情再來讀一讀品一品詩歌,詩歌將別有一番滋味:

在蒼茫的天地之間,秋風猛烈地吹向一個登上高處的孤苦老人,兩岸的猿似乎要將詩人鬱積在心頭的悲涼之情全部啼嘯出來,急風中的飛鳥低徊尋找着落腳點,這又多麼像流浪他鄉的詩人的化身啊!此時詩人鬱積在心頭的悲苦又像這落葉和江水一般,難排不盡,驅趕不絕,此情此景達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詩人又爲何如此悲苦?因爲國難家愁,因爲詩人對國家、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3、朗讀

①現在請大家帶着對本詩的理解,再次齊讀《登高》!

②自由朗讀,爭取能背誦!

③一齊有感情地背誦本詩!

(六)作業

1、收集杜甫詩歌中的名句,並把它積累起來。

2、課外收集並賞讀杜甫的詩歌《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3、選擇詩句中你最喜歡的一句,用散文話的語言描述出詩句的意境,要求不少於150

板書:登高

所寫之景:風、天、猿嘯、渚、沙、鳥飛

落木長江悲涼

離家多年有家難歸

所抒之情:晚年多病孤苦無依悲苦

國事艱難壯志難酬

人生潦倒銷愁無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