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一年級化學教案(精品多篇)

高一年級化學教案(精品多篇)

高一化學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爆炸的含義。

2、瞭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識。

過程與方法

能合理運用燃燒的知識和滅火的原理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簡單的防火、防爆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爆炸的含義;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識。

難點 如何防火、防爆。

教學工具

蠟燭、火柴、金屬罐、小塑料瓶、麪粉、橡皮管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氫氣在點燃前要驗純,是因爲不純的氫氣燃燒容易爆炸,有可能造成生命和財產的損害。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爆炸方面的知識。

二、推進新課

爆炸

師:物質具備燃燒的條件後,燃燒的劇烈程度與什麼有關?

實驗探究:粉塵爆炸。(實驗7-2)

實驗步驟:剪去空金屬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並在金屬罐和小塑料瓶的底側各打一個比橡皮管外徑略小的小孔。連接好裝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麪粉,點燃蠟燭,用塑料蓋蓋住罐口(如圖7-11)。從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氣(人距離該裝置遠一些),使麪粉充滿罐,觀察現象。

現象:發生了爆炸。

師:金屬罐和塑料蓋構成了一個有限空間,向裝置中鼓氣後,麪粉充滿了金屬罐,加大了它與氧氣的接觸面積,罐內的溫度達到了麪粉的着火點,使它在有限的空間內急劇地燃燒並在短時間內放出大量的熱,使氣體體積迅速膨脹,引起爆炸。

師: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間內急劇地燃燒,就會在短時間內聚積大量的熱,使氣體的體積迅速膨脹而引起爆炸。可能發生爆炸的物質:可燃性氣體、粉塵等。

師:由上可知,物質具備燃燒的條件後,燃燒的劇烈程度和什麼有關?

生:氧氣的濃度和接觸面積。可燃物與氧氣接觸面積越大,氧氣濃度越高,燃燒就越劇烈。在一定空間內急劇燃燒,並有氣體生成,可以引發爆炸。

師:通過以上實驗可知,在麪粉廠附近是要嚴禁煙火的。爲了使警鐘長鳴,同學們對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問題要時刻提高警覺性。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師:爲了防止火災以及爆炸事故發生,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場合會經常看到以下圖標。

師:投影展示:

師:這些圖標向人們傳遞了什麼樣的信息?

生:(1)當心火災——易燃物質;(2)禁止放易燃物;(3)當心爆炸——爆炸性物質;(4)當心火災——氧化物;(5)禁止煙火;(6)禁止帶火種;(7)禁止燃放鞭炮;(8)禁止吸菸。

師:根據這節課所學習的內容,同學們認爲在哪些地方應該貼“嚴禁煙火”的字樣或圖標?

生:油庫、加油站、紡織廠、煤礦礦井等。因爲油庫、麪粉加工廠等地的空氣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氣體或粉塵,它們接觸到明火,就有發生爆炸的危險。

師:請閱讀“生產、運輸、使用和貯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時的注意事項”。(課本第134頁“資料卡片”)

師:易燃物和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溫或撞擊時,極易發生燃燒或爆炸。因此,爲了生命、財產的安全,生產、運輸、使用和貯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時,必須嚴格遵守有關規定,絕不允許違章操作。

板書

第2課時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一、爆炸

可燃物與氧氣接觸面積越大,氧氣濃度越高,燃燒就越劇烈。在一定空間內急劇燃燒,並有氣體生成,可以引發爆炸。

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教學反思:

鑑於學生對燃燒與爆炸的現象已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故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爆炸的奧祕,並把所學的化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高一化學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掌握糖類和蛋白質的特徵反應、糖類和蛋白質的檢驗方法;

2、掌握糖類、油脂和蛋白質的水解反應、反應條件對水解反應的影響;

3、瞭解糖類、油脂和蛋白質的簡單分類、主要性質和用途;

4、培養觀察實驗能力、歸納思維能力及分析思維能力;

5、通過糖類和蛋白質的特徵反應、糖類和蛋白質的檢驗方法及糖類、油脂和蛋白質的水解反應的教學,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1)糖類和蛋白質的特徵反應、糖類和蛋白質的檢驗方法;

(2)糖類、油脂和蛋白質的水解反應。

教學難點:(1)糖類和蛋白質的特徵反應及糖類和蛋白質的檢驗方法;

(2)糖類、油脂和蛋白質的水解反應。

教學過程:

一、合作討論

1、我們已經知道蔗糖、冰糖、葡萄糖、果糖也是糖,但你知道澱粉、纖維素也是糖嗎?糖類物質都有甜味嗎?有甜味的物質都是糖嗎?

我的思路:要明確糖類的概念及分類,注意區分生活中的“糖”和化學中的“糖”。

2、澱粉沒有甜味,但爲什麼在吃米飯或饅頭時多加咀嚼就能覺得有甜味呢?澱粉在人體內發生了哪些化學變化?

我的思路:澱粉屬於多糖,其重要性質之一就是在一定條件下發生水解反應,最終生成葡萄糖。注意這裏“一定條件”的涵義。

3、酯和脂是一回事嗎?甘油是油嗎?油都是油脂嗎?

我的思路:注意準確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能望文生義,要結合生活中具體實例進行記憶和理解。

4、爲什麼說氨基酸是蛋白質的基礎?我們從食物中攝取的蛋白質在人體內發生了哪些變化,最終排出體外?

我的思路:蛋白質是一類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種類繁多,結構複雜,但其最終的水解產物都是氨基酸,而自然界中的氨基酸的種類是有限的。這一方面說明了氨基酸是蛋白質的基礎物質。

二、糖類和蛋白質的特徵反應

1、[實驗3—5]——葡萄糖、澱粉和蛋白質的特性實驗

實驗內容

實驗現象

葡萄糖+新制Cu(OH)2

共熱,生成磚紅色沉澱

澱粉+碘酒

變藍色

蛋白質+濃HNO3

共熱,變黃色

2、葡萄糖的特徵反應

(1)葡萄糖磚紅色沉澱

(2)葡萄糖光亮的銀鏡

新制Cu(OH)2和銀氨溶液都是鹼性的。

上列兩反應,常用於鑑別葡萄糖。

3、澱粉的特徵反應:

在常溫下,澱粉遇碘變藍色。

嚴格地說,澱粉遇到I2單質才變藍色,而遇到化合態的碘如I—、IO等不變色。

可用碘檢驗澱粉的存在,也可用澱粉檢驗碘的存在。

4、蛋白質的特徵反應

(1)顏色反應:

蛋白質變黃色

(2)灼燒反應:灼燒蛋白質,產生燒焦羽毛的氣味

嚴格地說,濃HNO3只能使含有苯環的蛋白質變黃色。

以上兩條,常用於鑑別蛋白質

三、糖類、油脂、蛋白質的水解反應

1、[實驗3—6]蔗糖的水解反應

現象:有磚紅色沉澱生成。

解釋:蔗糖水解產生了葡萄糖。

2、糖類的水解反應

C12H22O11+H2O C6H12O6+C6H12O6

蔗糖葡萄糖果糖

(C6H10O5)n+nH2O nC6H12O6

澱粉(或纖維素)葡萄糖

單糖是糖類水解的最終產物,單糖不發生水解反應。

糖類在實驗室中水解常用H2SO4作催化劑,在動物體內水解則是用酶作催化劑。

澱粉和纖維素的最終水解產物相同,都是葡萄糖。

3、油脂的水解反應

(1)油脂+水高級脂肪酸+甘油

(2)油脂+氫氧化鈉高級脂肪酸鈉+甘油

油脂在鹼性條件下的水解反應,叫做皂化反應。工業上常用此反應制取肥皂。

甘油與水以任意比混溶,吸溼性強,常用作護膚劑。

油脂在動物體內的水解,是在酶催化下完成的。

4、蛋白質的水解:蛋白質的水解產物是氨基酸。

甘氨酸丙氨酸

苯丙氨酸

穀氨酸

氨基酸分子中含有鹼性基氨基(—NH2)和酸性基羧基(—COOH),氨基酸呈兩性。

&

nbsp;天然蛋白質水解的最終產物都是α—氨基酸

(1)葡萄糖和果糖的存在和用途

葡萄糖和果糖

(2)蔗糖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蔗糖

(3)澱粉和纖維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澱粉

纖維素

2、油脂的主要應用

(1)油脂的存在:油脂存在於植物的種子、動物的組織和器官中

油脂中的碳鏈含碳碳雙鍵時,主要是低沸點的植物油;油脂的碳鏈爲碳碳單鍵時,主要是高沸點的動物脂肪。

油脂肪

(2)油脂的主要用途——食用

油脂+水高級脂肪酸+甘油;放出熱量

油脂是熱值最高的食物。

油脂有保持體溫和保護內臟器官的功能。

油脂能增強食物的滋味,增進食慾,保證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

油脂增強人體對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過量地攝入脂肪,可能引發多種疾病。

,基本營養物質教學設計

3、蛋白質的主要應用

(1)氨基酸的種類

氨基酸

(2)蛋白質的存在

(3)蛋白質的主要用途

(4)酶

酶是一類特殊的蛋白質。

酶是生物體內的重要催化劑。

作爲催化劑,酶已被應用於工業生產

4、科學視野——生命的化學起源

導致生命起源的化學過程是在有水和無機物存在的條件下發生的:①簡單的無機物和有機物轉化爲生物更多內容源自幼兒

基本營養物質教案更多內容源自幼兒聚合物;②以第一階段產生的單體合成有序的生物聚合物;③對第二階段形成的生物聚合物進行自我複製。

五、例題講評

【例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糖類、油脂、蛋白質都能發生水解反應

B、糖類、油脂、蛋白質都是由C、H、O三種元素組成的

C、糖類、油脂、蛋白質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D、油脂有油和脂肪之分,但都屬於酯

解析:糖類包括單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和多糖能水解,單糖不水解。A錯誤。

糖類、油脂都是由C、H、O三種元素組成的。蛋白質的水解產物中含有氨基酸,氨基酸中含有—NH2,則推知蛋白質中除含C、H、O三元素外,還含有N元素等。B不正確。

糖類中的單糖和二糖及油脂都不是高分子,多糖及蛋白質都是高分子。C不正確。

D選項正確。

答案:D

【例2】某物質在酸性條件下可以發生水解反應生成兩種物質A、B,且A和B的相對分子質量相等,該物質可能是( )

A、甲酸乙酯(HCOOC2H5)

B、硬脂酸甘油酯

C、葡萄糖(C6H12O6)

D、澱粉〔(C6H10O5)n〕

解析:逐項分析。

A可選:

HCOOC2H5+H2O HCOOH+C2H5OH

46 46

B不可選:

3×284 92

C不可選,因爲葡萄糖不水解。

D不可選,因爲澱粉水解只生成一種物質。

答案:A

【例3】新制Cu(OH)2和銀氨溶液都是弱氧化劑,但卻能將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

(1)判斷葡萄糖溶液能否使KMnO4(H+,aq)褪色。答。

(2)判斷葡萄糖溶液能否使溴水褪色。若能,寫出反應方程式;若不能,請說明理由。

解析:弱氧化劑都能將葡萄糖氧化,溴水和KMnO4(H+aq)都是強氧化劑,自然也能將葡萄糖氧化,而本身被還原爲無色離子(MnO Mn2+,Br2 Br—)。

溴水將—CHO氧化爲—COOH,多出1個O原子,這個O原子應該是由1個H2O分子提供的,1個H2O分子提供一個O原子必遊離出2個H+,所以H2O是一種反應物,HBr是一種生

成物。

答案:(1)能(2)能

補充習題:

1、下列食用物質中,熱值最高的是( )

A、酒精B、葡萄糖

C、油脂D、蛋白質

解析:油脂是攝食物質中熱值最高的物質。“喝酒暖身”是由於酒精能加快血液循環的緣故,與其熱值關係不大。

答案:C

2、下列關於蛋白質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雞蛋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

B、雞蛋生食營養價值更高

C、雞蛋白遇碘變藍色

D、蛋白質水解最終產物是氨基酸

解析:雞蛋白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A錯;雞蛋生食,難以消化,營養損失嚴重,且生雞蛋中含有多種細菌、病毒等,B錯;遇碘變藍色是澱粉的特性,不是蛋白質的性質,C錯。

答案:D

3、尿素( )是第一種人工合成的有機化合物。下列關於尿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尿素是一種氮肥

B、尿素是人體新陳代謝的一種產物

3、基本營養物質教學設計

C、長期使用尿素不會引起土壤板結、肥力下降

D、尿素的含氮量爲23、3%

解析:尿素施入土壤,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最終轉化爲(NH4)2CO3,(NH4)2CO3對土壤無破壞作用。A、B、C都正確。

CO(NH2)2的含N量爲:

w(N)= ×100%= ×100%=46、7%。

D錯誤。

答案:D

4、下列關於某病人尿糖檢驗的做法正確的是( )

A、取尿樣,加入新制Cu(OH)2,觀察發生的現象

B、取尿樣,加H2SO4中和鹼性,再加入新制Cu(OH)2,觀察發生的現象

C、取尿樣,加入新制Cu(OH)2,煮沸,觀察發生的現象

D、取尿樣,加入Cu(OH)2,煮更多內容源自幼兒

基本營養物質教案更多內容源自幼兒沸,觀察發生的現象

解析:葡萄糖的檢驗可在鹼性條件下與新制Cu(OH)2共熱,或與銀氨溶液共熱而完成。

答案:C

5、飽和高級脂肪酸的分子通式可以用CnH2n+1COOH表示。營養學研究發現,大腦的生長髮育與不飽和高級脂肪酸密切相關。深海魚油中提取的DHA就是一種不飽和程度很高的高級脂肪酸。它的分子中含有六個碳碳雙鍵,學名爲二十六碳六烯酸,則其分子式應是

( )

A、C26H41COOH&nbs

p; B、C25H39COOH

C、C26H47COOH D、C25H45COOH

解析:由“學名爲二十六碳六烯酸”中的“二十六碳”可推其分子中應含有26個C原子,排除A、C——它們的分子中都有27個C原子。

C25H39COOH的烴基(—C25H39)的不飽和度爲:

Ω= =6

C25H45COOH的烴基(—C25H45)的不飽和度爲:

Ω= =3

C25H39COOH分子中有6個烯鍵,即6個碳碳雙鍵,B對,D錯。

答案:B

6、某課外活動小組設計瞭如下3個實驗方案,用以檢驗澱粉的水解程度:

(1)甲方案:澱粉液水解液中和液溶液變藍

結論:澱粉尚未水解。

答案:甲方案操作正確,但結論錯誤。這是因爲當用稀鹼中和水解液中的H2SO4後,加碘水溶液變藍色有兩種情況:①澱粉完全沒有水解;②澱粉部分水解。故不能得出澱粉尚未水解之結論。

(2)乙方案:澱粉液水解液無銀鏡現象

結論:澱粉尚未水解。

答案:乙方案操作錯誤,結論亦錯誤。澱粉水解後應用稀鹼中和澱粉溶液中的H2SO4,然後再做銀鏡反應實驗。本方案中無銀鏡現象出現是因爲溶液pH<7,故該溶液中澱粉可能尚未水解,也可能水解完全或部分水解。

(3)丙方案:澱粉液水解液中和液

結論:澱粉水解完全。

答案:丙方案操作正確,結論正確。

上述3個方案操作是否正確?說明理由。上述3個方案結論是否正確?說明理由。

7、20世紀80年代,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從日本進口了數億噸大豆,用傳統的壓榨法怎麼也提取不出油來。後來發現大豆上都留有一個小孔。請走訪1家現代化的植物油廠或上網查詢有關資料,然後解釋其原因,並用概括性語言回答工廠裏現代化的提油技術是用什麼方法。

答案:20世紀80年代,我國提取植物油採用的還是傳統的榨油方法

——壓榨法。當時,國際上先進的方法是萃取法:在大豆上打1個小孔,將大豆放入CCl4中萃取。我國從日本進口的數億噸大豆,就是被萃取了豆油的大豆,所以壓榨是不會出油的。現在,我國大型企業提取植物油採用的先進技術也是萃取法。

8、血紅蛋白是一種含鐵元素的蛋白質,經測定其含鐵的質量分數爲0。34%。若其分子中至少有1個鐵原子,則血紅蛋白分子的最低相對分子質量是多少?

解析:由於Ar(Fe)/Mr(血紅蛋白)=0。34%

所以;Mr(血紅蛋白)= = =16471、

答案:1647

高一化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複習鞏固國中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以及從得氧、失氧角度劃分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使學生進一步瞭解化學反應的多種分類方法,並由此得出劃分的依據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範圍的結論。

2.使學生理解、掌握用化合價升降的觀點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分析氧化還原反應。

3.使學生了解與氧化還原反應相關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義。

能力目標

通過“討論式”學習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可分爲三部分:化學反應的類型、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和還原劑。重點是氧化還原反應。

化學反應類型,從複習國中的一些化學反應入手,總結歸納四種基本化學反應類型,提出新的化學反應:,說明國中所學知識不能對它進行分類,從而轉入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

本節教學重點:用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觀點理解氧化還原反應。

本節教學難點:用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分析氧化還原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是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和現代科技中經常遇到的一類重要的化學反應。它貫穿中學化學學習的全過程,是學習中學化學的主線和關鍵之一。

教學建議

第一節氧化還原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建議採用對比法或列表法,教學過程可分爲以下四部分(供參考,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刪減)。

一、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

實質

反應中有電子轉移(電子得失或電子偏移)。

原子或離子失電子總數=原子或離子得電子總數

特徵

原子或離子化合價升高總數=原子或離子化合價降低總數

反應

(氧化反應、還原反應)

反應物中元素(原子或離子)失電子,發生氧化反應(被氧化)

反應物中元素(原子或離子)得電子,發生還原反應(被還原)

反應物

(還原劑、氧化劑)

此反應物(失電子的原子或離子)是還原劑

此反應物(得電子的原子或離子)是氧化劑

生成物

(氧化產物、還原產物)

還原劑被氧化後的生成物叫氧化產物。

氧化劑被還原後的生成物叫還原產物。

性質

(還原性、氧化性)

失電子的性質是還原性,還原劑具有還原性。

得電子的性質是氧化性,氧化劑具有氧化性

二、常見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1.氧化劑

活潑的非金屬:等。

含有較高化合價元素的化合物:、、、濃、、、、、等。

2.還原劑

金屬:等;

某些非金屬:等;

含有較低化合價元素的化合物:、、、、、、等。

注意:氧化劑和還原劑的確定是以實際反應爲依據的,是相對而言的。同一物質處於中間價態的在不同條件,不同反應中,可以作還原劑,也可做氧化劑。

三、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的表示方法

1.單線橋法:在氧化劑和還原劑之間表示電子轉移關係,在線上標出電子轉移總數,箭頭指出轉移的方向。

例如:

2.雙線橋法:此法不僅能表示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總數,還能表示出元素化合價升降和氧化、還原關係。雙線橋的箭頭始於反應物有關元素的原子或離子,箭頭指向發生化合價變化後生成物中對應元素的原子或離子。在線上需標明“失去”或“得到”電子總數,化合價的升降以及該元素“被氧化”或“被還原”。例如:

四、四種基本類型反應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係

置換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複分解反應都是非氧化還原反應;有單質參加的化合反應和有單質生成的分解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

教學設計方案

第一節氧化還原反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複習鞏固國中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以及從得氧、失氧角度劃分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使學生進一步瞭解化學反應的多種分類方法,並由此得出劃分的依據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範圍的結論。

2.使學生理解、掌握用化合價升降的觀點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分析氧化還原反應。

3.使學生了解與氧化還原反應相關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義。

能力目標

通過“討論式”學習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用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觀點理解氧化還原反應。

難點:用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觀點分析氧化還原反應,並能靈活運用。

教學方法:複習舊知—創設情境—探索新知—歸納總結—練習反饋

教學手段:投影

教學過程

[引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火對於人類的發展與進步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要探索火的奧祕,就必須研究燃燒。而與之相關的燃燒反應的實質、燃燒過程中的能量變化、燃燒效率及燃燒產物對環境影響等問題與本章的學習有密切的聯繫。

板書]第一章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

[提問]在國中化學中,同學們曾學習過燃燒,什麼是燃燒呢?(請一位學生回答)

[講解]燃燒是指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那麼本節課我們將進一步研究。

板書]第一節氧化還原反應

[提問]國中階段,我們曾學習過木炭在氧氣中燃燒:,這個反應屬於什麼反應類型呢?(由學生回答)

[追問]還有其他答案嗎?(由學生回答)

[評述]兩位同學的答案不同,但都正確,說明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化學反應則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板書]一、化學反應的類型

[講解]剛纔第一位同學的答案爲化合反應,這是從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類別以及反應前後物質種類的多少的角度劃分,也就是所謂的“基本反應類型”。

板書]1.基本反應類型

[提問]基本反應類型分爲幾種?請各舉一例。

[投影]

反應類型

表達式

舉例

化合反應

A+B=AB

分解反應

AB=A+B

置換反應

A+BC=AC+B

複分解反應

AB+CD=AD+CB

[練習]將四種基本反應類型各舉幾例,並加以總結歸納。

[投影]將幾名學生的練習投影並講評,且加以引導,得出相關結論。

[引導]剛纔有關“木炭在氧氣中燃燒”另一位同學的答案爲氧化反應,他的結論是從反應中的物質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的角度劃分,把化學反應分爲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

板書]2.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

[學生活動]請兩位同學在黑板上分別寫出兩個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其它同學在練習本上完成。

[講評]評述兩位同學在黑板上所做練習存在的問題,並得出以下結論。

[投影]

反應類型

得、失氧的情況

舉例

氧化反應

物質得到氧的反應

還原反應

物質失去氧的反應

在的反應中,失去氧而變成單質銅的反應

[學生活動]組織學生對課本第8頁的“討論”進行分組討論,然後選代表進行回答。

[評述]對幾位學生的回答加以評述,針對原有的知識進行總結、分析,進而引導學生開闊視野,對新知識進行展望。

[小結]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化學反應的分類方法不同。四種基本反應類型的分類方法只是從形式上劃分,不能反映化學反應的本質,也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學反應,如:。

(2)國中階段學習的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的分類方法比較片面,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該類反應的本質。

(3)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是同時進行的,不能人爲地將其分開。它們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

(4)我們以往學習的有關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其侷限性,階段性,要正確地、客觀地看待這些問題,這樣才能探求科學知識的真諦。

[引導]下面對的反應作進一步研究。

[提問](1)對於此反應,誰得到氧,誰失去氧?得到的氧原子與失去的氧原子有什麼關係?

(2)反應後哪種元素的化合價升高?哪種元素的化合價降低?升高與降低的化合價有什麼關係?

(3)進一步分析,可以得到什麼結論?

[投影結論]將幾名學生的回答加以總結、歸納、引導學生得到以下結論:

(1)在化學反應中,一種物質與氧結合,必然同時有另一種物質失去氧,所以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同時進行,且失去的氧原子與得到的氧原子個數相等。

(2)得到氧的物質反應後其元素化合價升高,叫做被氧化;失去氧的物質反應後其元素化合價降低,叫做被還原,且升高的化合價數與降低的化合價數相等。

(3)一種物質被氧化,同時另一種物質被還原的反應叫氧化還原反應。

板書]二、氧化還原反應

[練習]分析的反應類型。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然後選代表回答。

[講解]通過同學的回答,我們發現此反應不屬於四種基本反應類型,而且從得、失氧的角度分析也不屬於氧化還原反應,但從上述的`分析可知:此反應前後元素的化合價發生了改變,故此反應就是氧化還原反應,進而將國中階段學習的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得以拓展,延伸。

[引導閱讀]學生閱讀課本第9頁圖1-3,以激發其學習的興趣,有利於加深對有關概念的理解和記憶。

[投影結論]有元素化合價升降的化學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

板書]1.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元素化合價在反應前後有變化。

[投影練習]判斷哪些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並指出哪些元素的化合價在反應後有所改變。

[設問]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徵,即化合價的改變與什麼有關呢?國中化學中曾介紹元素化合價的升降與電子的得失或偏移密切相關。

板書]2.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電子的轉移(得失或偏移)。

[講解]1.在的反應中,原子失去最外層的1個電子成爲而帶正電,化合價由0價升高到+1價,被氧化;原子得到1個電子成爲而帶負電,化合價由0價降低到-1價,被還原。生成的爲離子化合物。

2.在的反應中,電子轉移過程中,H原子未完全失去電子,而原子未完全得到電子,它們之間只有共用電子對的偏移,且共用電子對偏離於H原子而偏向於原子,使氫元素的化合價從0價升高到+1價,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價從0價降低到-1價,被還原。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課本第9頁圖1-4,第10頁圖1-5和第11頁圖1-6,從而加深對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理解。

[投影結論](1)有電子轉移(得失或偏移)的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

(2)沒有電子轉移的反應就是非氧化還原反應。

[講解]爲了幫助同學們準確地理解氧化還原反應這一概念,下面就與氧化還原反應有關的一些概念加以總結、補充、歸納。

板書](3)氧化還原反應的有關概念

[投影板書](1)氧化反應:物質裏所含元素化合價升高的反應或物質中某元素原子失去電子的反應。

(2)還原反應:物質裏所含元素化合價降低的反應或物質中某元素原子得到電子的反應。

(3)氧化還原反應:有元素化合價升降的反應或有電子轉移(得失或偏移)的反應。

(4)氧化劑:所含元素化合價降低的物質或得到電子的物質。

(5)還原劑:所含元素化合價升高的物質或失去電子的物質。

(6)氧化產物:還原劑被氧化後的產物。

(7)還原產物:氧化劑被還原後的產物。

(8)氧化性:得電子的性質。

(9)還原性:失電子的性質。

[練習]將前邊的投影練習再做分析,指出氧化還原反應中的氧化劑、還原劑、氧化產物、還原產物。

板書]4.氧化還原反應的表示方法

(1)雙線橋法

(2)單線橋法(補充)

[講解](1)雙線橋法:此法不僅能表示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總數,還能表示出元素化合價升降和氧化、還原的關係。雙線橋的箭頭始於反應物有關元素的原子或離子,箭頭指向發生化合價變化後生成物中對應元素的原子或離子。在線上要標明“失去”或“得到”電子總數,化合價的升降以及該元素“被氧化”或“被還原”。

(2)單線橋法:在氧化劑和還原劑之間表示電子轉移關係。在線上標出電子轉移總數,箭頭指出轉移的方向。

[投影]舉例說明用不同方法表示氧化還原反應。

(1)雙線橋法:

(2)單線橋法:

[練習]分析下列氧化還原反應中化合價的變化關係,用雙線橋註明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並指出氧化劑和還原劑,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

[評述]將幾名學生的練習投影,糾正其中的錯誤。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第11頁討論題與圖1-7,並思考。

板書]5.四種基本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係

[學生總結]

[投影板書](1)置換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

(2)複分解反應都不是氧化還原反應。

(3)化合反應與分解反應部分是氧化還原反應,其中有單質參加的化合反應與有單質生成的分解反應肯定是氧化還原反應。

[本節總結]

我們對氧化還原反應經歷了由得氧失氧到化合價升降,再到電子轉移這樣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我們要重點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是化學反應中發生了電子的得失或偏移,要學會從有無化合價升降的變化來判斷一個反應是否是氧化還原反應,並能用單線橋或雙線橋表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作業]

第12頁、二、三、1.2.

三、3題,同學們用圖表總結後,我們可利用“學習角”進行交流。

高一化學教案 篇四

【複習目標】

1、瞭解物質簡單分類法的意義

2、理解膠體與其他分散系的區別

3、瞭解電解質、非電解質的概念,掌握酸、鹼、鹽電離方程式的書寫

4、掌握常見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及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

5、理解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的概念,能判斷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6、掌握鐵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還原性

【重點、難點】離子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

1、物質都是由XX組成的,單質是XX,化合物是XX。元素在物質中以兩種形態存在,即XX和XX。

2、物質可分爲XX和XX。混合物可分爲XX,XX和XX。按照元素的組成和性質,純淨物通常可以分爲XX,XX,XX。根據在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能夠導電,化合物可分爲XX,XX。根據在氧化還原反應中的表現,可將反應物分爲XX和XX。XX是鹼性氧化物,金屬氧化物不都是鹼性氧化物,例如Na2O2、MnO2是金屬氧化物,但不是鹼性氧化物。XX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屬氧化物不都是酸性氧化物,例如CO、NO、NO2是非金屬氧化物,但不是酸性氧化物。

之間的反應通常是複分解反應。

4、光束照射膠體時,這種現象叫做丁達爾效應。藉助此現象可以用來區分膠體和溶液。在外加電場作用下,膠體微粒在分散劑裏作定向運動的現象,叫做XX。它說明膠體的微粒帶有XX。能使膠體聚沉的三種方法XX、XX、XX。

5、利用XX分離膠體中能夠的雜質分子或離子,提純,精製膠體的操作稱爲XX。只有濁液中的微粒不能通過濾紙,只有溶液中的微粒能通過半透膜。(濾紙的孔隙比半透膜大)。其他和膠體有關的現象:土壤,水泥,三角洲,有機玻璃,墨水

6、製備氫氧化鐵膠體的方法、反應方程式。

7、電離是XX。電解質是XX。電解質、非電解質都是化合物,電解質一定能夠導電,能導電的物質不一定是電解質,如銅,鋁,石墨等。非電解質不導電,但不導電的物質不一定是非電解質。判斷一種物質屬於電解質還是非電解質時,先排除混合物(溶液)和單質。酸、鹼、鹽都是電解質。

思考:①鹽酸、NaCl溶液都能夠導電,它們都是電解質嗎?

②爲什麼氯化鈉晶體不導電,但是氯化鈉水溶液或熔融狀態下能導電?

③SO3、CO2、SO2、NH3溶與水都能夠導電,它們都是電解質嗎?

叫做強電解質,包括強酸(HCl、H2SO4、HNO3、HBr、HI)、強鹼〔KOH、NaOH、Ba(OH)2、Ca(OH)2〕、鹽。

思考:NaOH水溶液中存在哪些微粒?

叫做弱電解質,包括弱酸(CH3COOH、H2CO3、HClO)、弱鹼(NH3H2O)、水。中強酸H3PO4、H2SO3也是弱電解質。

思考: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

書寫電離方程式要注意:寫強酸,強鹼,鹽的電離方程式時化合物寫在等號左邊,電離出的離子寫在等號右邊。陰陽離子正負電荷總數必須相等。要正確書寫離子符號,如酸根離子不能拆開寫。

8、是離子反應。離子反應的條件(同複分解反應的條件)。

9、書寫離子方程式步驟: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拆成離子——刪去相同離子——檢查(書寫離子方程式時,不能拆的物質:氣體、沉澱、弱電解質、單質、氧化物)。

10、寫出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碳酸鋇與鹽酸反應:XX

CH3COOH溶液與NaOH溶液混合:XX;

FeS與鹽酸反應:

NaHCO3+NaOH==Na2CO3+H2O;

NaHSO4+NaOH==Na2SO4+H2O;

碳酸氫鈣溶液與鹽酸反應:

澄清石灰水中通入過量二氧化碳:

硫酸銅溶液與氫氧化鋇溶液混合:

氫氧化鋇溶液中加入硫酸:

11、如何判斷離子方程式的正誤

(1)看離子反應是否符合客觀事實,不可主觀臆造產物;

(2)看錶示各物質的化學式是否正確;

(3)看電荷是否守恆;

(4)看反應物或產物的配比是否正確。

12、離子的大量共存問題

(1)看清題目,找出隱蔽條件,如在強酸(強鹼)溶液中,是否有顏色

(2)離子之間反應能生成沉澱的不能共存;

(3)離子之間反應能生成水等難電離的物質

(4)離子之間反應能生成氣體的不能共存;

(5)在溶液中有電解質溶液參加的氧化還原反應

(6)弱酸的酸式酸根離子在較強的酸性溶液或鹼性溶液中都不能大量共存

13、常見離子檢驗

離子使用的試劑方法及現象

氯離子、碳酸根離子、硫酸根離子、亞硫酸根離子、三價鐵離子、二價鐵離子、銨根離子。

反應過程中有XX的化學反應叫做氧化還原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是電子轉移。

失電子—化合價升高—被氧化—是還原劑—具有還原性,生成氧化產物,氧化產物具有氧化性

得電子—化合價降低—被還原—是氧化劑—具有氧化性,生成還原產物,還原產物具有還原性

元素處於最高化合價時,一般具有氧化性;處於最低化合價時,一般具有還原性;處於中間價態時,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還原性。

氧化劑的氧化性大於氧化產物的氧化性;還原劑的還原性大於還原產物的還原性

15、常見的氧化劑還原劑?

16、分別用雙線橋法和單線橋法標出下列反應的電子轉移:

(1)2KBr+Cl2=2KCl+Br2

(2)2H2S+SO2=3S↓+2H2O

(3)Cl2+2NaOH=NaCl+NaClO+H2O

17、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氧化還原反應規律:質量守恆定律:XX和電子守恆定律:XX。置換反應全是氧化還原反應,複分解反應全部不是氧化還原反應。化合和分解反應一部分不都是氧化還原反應。

18、(1)鐵的還原性

與氯氣反應方程式;

與酸反應離子方程式;

與氯化銅反應離子方程式。

(2)正三價鐵的氧化性

2FeCl3+Cu=2FeCl3+Fe

(3)正二價鐵離子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

氯化亞鐵與氯氣反應;

氯化亞鐵與金屬鋅反應;

(4)正三價鐵離子與可溶性鹼反應離子方程式

氯化亞鐵與可溶性鹼反應離子方程式;

Fe(OH)2:白色固體,不溶於水,很不穩定,在空氣中容易被氧氣氧化,迅速變成灰綠色,最後變成紅褐色Fe(OH)3。化學方程式

【總結】最新一年年已經到來,新的一年會爲您整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一第一單元化學教案:元素與物質世界”給您帶來幫助!

高一化學教學設計 篇五

《硫和氮的氧化物》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在與他人的合作中體驗實驗探究的快樂。

2、瞭解SO2的性質和用途,初步學會設計實驗進行探究的技能。

3、培養實驗設計、觀察、分析能力,訓練知識應用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SO2的化學性質、可逆反應

難點:SO2的化學性質、可逆反應

教學工具

實驗儀器、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用多媒體播放當天的空氣質量日報)

師:請看當天空氣質量日報的污染指數及首要污染物、空氣質量級別、空氣質量狀況。

生:首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

師:今天我們共同討論關於二氧化硫的問題。

[板書]第三節 硫和氮的氧化物

一、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

[實物展示]粉末狀硫及塊狀硫。

師:我們在國中階段學習過的硫有何物理、化學性質呢?

生:(學生討論,用多媒體小結)

物理性質:_固體,難溶於水,微溶於酒精,易溶於CS2,易昇華等。

與鐵生成硫化亞鐵、與銅生成硫化亞銅,也可以和活潑的金屬反應;硫在空氣中或氧氣中可以燃燒生成SO2,可以與非金屬反應。

1、SO2的物理性質

2、演示1課前收集好的一試管二氧化硫,觀察顏色,聞氣味,與空氣密度比較。

3、師:請同學們總結一下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質。

師:我們可以通過怎樣的實驗證明SO2的溶解性呢?(學生思考探索,設計實驗方案,討論可行性,然後由一名同學上臺演示實驗)

[演示]2將一集滿SO2的試管倒置於水槽中,晃動、觀察。

師:這個實驗說明什麼問題呢?(學生討論實驗,交流討論結果)

[多媒體]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質

狀態:氣體 顏色:無色 氣味:有刺激性

沸點:-10 ℃ 毒性:有毒 密度:比空氣大

溶解度:易溶於水,在常溫、常壓下,1體積水大約能溶解40體積的SO2。[演示3]把剛纔實驗的試管用橡皮塞塞上後,取出水面,再用pH試紙測酸鹼性(或者直接加入紫色的石蕊試液)。

生:觀察溶液的顏色改變,思考討論可能的原因。

師:經測量pH<7,說明溶液呈酸性,這是由於SO2溶於水和H2O反應生成H2SO3。這同CO2溶於水極爲相似,亞硫酸也只能存在於溶液中,很不穩定,易分解成SO2和H2O。這個反應說明SO2是怎樣的物質呢?

生:SO2是酸性氧化物。

師:怎樣證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呢?

板書2的化學性質:

(1) 酸性氧化物

(2) 【學生練習】SO2+H2OH2SO3 CO2+H2OH2CO3

師:這兩個反應有什麼特點呢?

生:能同時向兩個反應方向進行,屬於可逆反應。(學生閱讀教材P90,明確可逆反應的概念及基本特徵)

師:可逆反應:在同一條件下,既能向正反應方向進行,同時又能向逆反應方向進行的反應,叫可逆反應。

師: ①CO2和水反應是可逆反應嗎?

②H2燃燒生成水,水電解生成H2和O2,是可逆反應嗎?爲什麼?

師:我們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證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呢?

師:既然SO2是酸性氧化物,它應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請大家寫出SO2同NaOH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生:SO2+2NaOH====Na2SO3+H2O SO2+NaOH====NaHSO3

或寫成:SO2+2NaOH====Na2SO3+H2O Na2SO3+SO2+H2O====2NaHSO3

師:如果把S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反應嗎?有何現象呢?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生:SO2+Ca(OH)2====CaSO3↓+H2O CaSO3+SO2+H2O====Ca(HSO3)2

師:向石灰水中通入少量SO2氣體,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若繼續通入過量SO2氣體,溶液又變澄清。這一性質與CO2相似。能否用通入澄清石灰水的方法來證明SO2的存在呢?

[演示4]在SO2水溶液中,滴入幾滴品紅溶液,振盪,觀察顏色變化,加熱試管,再觀察。

生:認真觀察實驗現象,思考可能的原因。

師:滴入品紅溶液,紅色立刻褪去,與往其中通入Cl2的現象相同,說明SO2具有什麼性質?加熱後,紅色恢復,說明了什麼?

生:SO2具有漂白性,但生成的無色物質不穩定,受熱易分解,使顏色恢復。

師:SO2和氯水的漂白有何不同?

師:氯水漂白是因Cl2溶於水後產生的HClO有強氧化性,可將有色物質氧化成無色物質而漂白,實質爲氧化還原反應,這種漂白效果是永久性的。SO2漂白是因爲它與有色物質反應生成一種不穩定的無色物質,這種無色物質見光遇熱易分解,從而使有色物質恢復原色。實質爲非氧化還原反應,這種漂白結果是暫時的。[多媒體]氯水與二氧化硫漂白性的比較:

工業上常用SO2來漂白紙漿,以致報紙放久會變黃)

[板書](2)二氧化硫漂白性:SO2溶於水產生的H2SO3與有色物質直接結合生成不穩定的無色物質。

師:SO2可以漂白某些有色物質,能否使紫色石蕊試液褪色呢?

[演示5]把SO2通過紫色石蕊試液(石蕊變紅不褪色)。

師:由SO2中硫元素的價態,能否推測它可能具有的性質?

小結]硫單質及其化合物的化學性質

生:SO2中硫元素爲+4價,既可得電子顯氧化性,又可失電子顯有還原性。

師:(引導學生分析)舉例說明它的氧化性:

[小結](3)氧化性:SO2+2H2S====3S↓+2H2O

師:SO2的氧化性較弱,只在少數反應中體現。

[演示6]把SO2氣體分別通過溴水和高錳酸鉀酸性溶液中。

生: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思考可能的原因。

師:SO2的還原性應表現在它與氧化劑的反應上,可通過與O2、KMnO4(H+)、鹵素單質等氧化劑的反應來證明。

[板書](4) SO2具較強的還原性,可被X2、O2、KMnO4、HNO3等許多氧化劑氧化:

SO2+Br2+2H2O====H2SO4+2HBr

5SO2+2KMnO4+2H2O====K2SO4+2MnSO4+2H2SO4

師:SO2能使溴水、KMnO4溶液褪色,這與SO2使品紅褪色,實質相同嗎?

生:不同。前者緣於SO2的還原性,發生的是氧化還原反應。後者緣於其漂白性,發生的是非氧化還原反應。

[小結]SO2的化學性質

師:剛纔我們學習了SO2的主要化學性質,結合生活實際,您能否說出SO2有何重要用途呢

生:(閱讀教材P90,積極討論交流)

[板書]3.二氧化硫的主要用途

(1)制硫酸:S→SO2→SO3→H2SO4

(2)漂白紙漿、毛、絲、草帽等

(3)殺菌消毒

4、三氧化硫

師:SO2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爲SO3,SO3也是一種典型的酸性氧化物,那麼SO3具有哪些化學性質呢?

生:與水反應、與鹼反應、與鹼性氧化物反應

師:很好,請舉例寫出反應方程式

SO3+H2O====H2SO4

SO3+2NaOH====Na2SO4+H2O

SO3+Na2O====Na2SO4

師:請同學們注意,SO3的熔點16.8 ℃,沸點44.8 ℃,常溫常壓下,SO3不是氣體

例題剖析

(例1)檢驗SO2氣體中是否混有CO2氣體,可採用的方法是( )

A.通過品紅溶液

B.通過澄清石灰水

C.先通過NaOH溶液,再通過澄清石灰水

D.先通過KMnO4酸性溶液,再通過澄清石灰水

師:要正確解答本題必須先做到以下兩點:

(1)理解題意,本題要檢驗的是CO2,且CO2又是混在SO2氣體中。

(2)要掌握SO2與CO2性質上的相似點與不同點,SO2與CO2性質上有哪些相似點與不同點呢?

生:通過澄清石灰水都能生成白色沉澱(CaSO3和CaCO3),遇NaOH溶液都能發生反應,這便是它們性質上的相似點。它們性質上的不同點表現在:SO2具漂白性從而能使品紅褪色,而CO2不具備漂白性;又如在通過NaHCO3溶液時,由於H2SO3酸性>H2CO3酸性,所以SO2與NaHCO3溶液反應能放出CO2,而CO2卻無法與NaHSO3反應;再如由於SO2的還原性,在通過KMnO4酸性溶液時會發生反應:5SO2+2KMnO4+2H2O====K2SO4+2MnSO4+2H2SO4,而CO2卻不具備這種還原性。

師:總結得很好。若對本題選項稍加分析,A項驗的是SO2而不是CO2;B項中不管是否混有CO2,均有白色沉澱生成;C項中不管是否混有CO2,均無白色沉澱生成;唯有D項在通過KMnO4酸性溶液時混合氣體中僅SO2被吸收,再通過澄清石灰水若有白色沉澱,說明混有CO2,若無白色沉澱,說明不混有CO2。綜上述分析,正確選項是D。

點評:氣體的檢驗是中學化學氣體制備實驗中的重要內容。檢驗時一定要排除相關氣體的干擾,排除時不能引進被檢氣體,否則結論不正確。

本節課要求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瞭解三氧化硫的性質;瞭解可逆反應的概念;重點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要注意前後的知識聯繫和通過實驗獲取儘可能多的知識,通過國內外環境污染的慘痛教訓,樹立防止環境污染、保護環境的觀念,意識到自己的義務和責任。

課後小結

本節課要求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瞭解三氧化硫的性質;瞭解可逆反應的概念;重點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要注意前後的知識聯繫和通過實驗獲取儘可能多的知識,通過國內外環境污染的慘痛教訓,樹立防止環境污染、保護環境的觀念,意識到自己的義務和責任。

板書

第三節 硫和氮的氧化物

一、二氧化硫

1、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質:

2、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

(1)酸性氧化物

(2)二氧化硫漂白性:

(3)氧化性:SO2+2H2S====3S↓+2H2O

(4)SO2具較強的還原性

3、三氧化硫的化學性質

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高一化學教學設計 篇六

《化學反應速率和限度》

一、教材分析

化學反應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中學化學教材的重點內容之一。學生通過對國中化學的學習,瞭解了化學反應的本質是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形成,而在前一專題中又學習了化學鍵的相關知識:一般來說,化學鍵的鍵能越大,鍵就越牢固,物質的化學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礎上,就比較容易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快慢首先取決於反應物分子的內部結構即內因,外界條件如溫度是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學生已經知道了可逆反應的概念,此時,通過實驗幫助學生認識化學反應的可逆性,瞭解化學反應的限度,知道什麼事可逆反應的平衡狀態。

因此,教材編排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即從易到難,層層推進,保持了學習的連貫性。

二、學習目標的確立

依據新課程理念,本着對教材結構和內容的深刻理解,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認知特點,確定學習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基本的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認識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界條件,並能用於說明有關問題。

2、認識可逆反應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應在一定條件下能達到化學平衡狀態。過程與方法

1、重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2、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界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

有參與化學科技活動的熱情,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作出合理的判斷。

三、學習重、難點分析

基於我對本節教材價值的認識和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將教學重點確定爲: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瞭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難點: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在實際生活生產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學反應速率問題,所以把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瞭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定爲本節重點。而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對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原理的學習顯得尤其重要,那麼如何根據具體外界條件的變化,造成反應速率變化,通過實驗分析比較。便成爲突破難點的關鍵。

【教學展開分析】

一、教法設計本節課以培養學生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爲目的來設計教學,採用發現,探究的教學模式,其主要過程設計爲:

創設情景、引導發現、探索問題→提出新的概念→提出研究題目→組織探究學習活動、收集信息→概括→實際應用→完善體系。

二、說學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科學,學生通過直觀生動的實驗來學習,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說服力。教學時,應及時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同時利用這些富於啓發性的問題,活躍學生思維,學會或增強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化學反應速率時,使學生認識濃度、溫度和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引導學生尋找知識間的相互聯繫,掌握科學有效的記憶方法,提高識記的效果。

三、教學程序設計

本節雖然屬於化學基本理論教學,但並不枯燥。在進行化學反應速率的教學時,先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預測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再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探究,驗證假設,得出結論;最後再回到生產、生活,利用所學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同學們以前所學的化學反應知道,不同的反應有快慢之分,而有些反應需要加熱或使用催化劑等問題進行設問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興趣。密切結合學生已有的化學反應知識,從“問題”直接引入新課題,使將要學習的內容一目瞭然,從實驗探究入手創設學生積極探究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認識化學反應-化學反應的快慢和限度。

第一、化學反應的快慢的教學

【情景設計】讓學生列舉出日常生活中或化學實驗中的一些化學反應速率有快有慢的實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討論】在物理上用單位時間內物體運動的距離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那麼在化學上怎樣定量的表示化學反應進行得快慢呢?運用物理知識引出化學反應的速率的概念加強化學與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繫。

【自學】學生閱讀課本,歸納出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表達式及單位。通過自學對3個要點的總結,對學生掌握知識起到了一個循序漸進的作用,培養了學生自學和總結的能力。

【練習】解答習題,鞏固化學反應速率的的概念,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通過習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突破了本節課的第一個難點。

【總結】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上述化學反應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時速率。

2、無論濃度的變化是增加還是減少,一般都取正值,所以化學反應速率一般爲正值。第二、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的教學

可從化學反應的快慢主要取決什麼?一個實驗的結果會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響?它們是如何影響的?來進行質疑。從幾組實驗比較得到結論:實驗的結果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溫度、濃度、表面積等。

第三、化學平衡的教學

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是重點。教學過程中,先利用學生熟悉的“溶解一結晶”現象,複習溶解結晶平衡認識平衡的特點,從教學的模式,採用直觀的圖示認識平衡,幫助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學習變得直觀、易懂。通過邏輯分析、化學實驗等遷移至化學。

板書設計

一、化學反應速率

1、概念:

2、表示方法:

3、表達式:v(B)=△c(B)/t

4、單位:mol/(L•s)或mol/(L•min)

二、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1、內因:參加反應的物質本身的性質

2、外因:

〔1〕溫度的影響

〔2〕濃度的影響

〔3〕壓強的影響

〔4〕催化劑的影響

〔5〕接觸面積的影響

三、化學平衡

1、化學平衡的概念

2、化學平衡的特徵

3、化學平衡的標誌

高一化學教學設計 篇七

《原子結構與元素週期表》

【教學目標】

1、理解能量最低原則、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規則,能用以上規則解釋1~36號元素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

2、能根據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規則和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順序圖完成1~36號元素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和價電子排布;

【教學重難點】

解釋1~36號元素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

【教師具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引導式 啓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知識回顧】

1、原子核外空間由裏向外劃分爲不同的電子層?

2、同一電子層的電子也可以在不同的軌道上運動?

3、比較下列軌道能量的高低(幻燈片展示)

【聯想質疑】

爲什麼第一層最多隻能容納兩個電子,第二層最多隻能容納八個電子而不能容納更多的電子呢?第三、四、五層及其他電子層最多可以容納多少個電子?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與原子軌道有什麼關係?

【引入新課】 通過上一節的學習,我們知道:電子在原子核外是按能量高低分層排布的,同一個能層的電子,能量也可能不同,還可以把它們分成能級(s、p、d、f),就好比能層是樓層,能級是樓梯的階級。各能層上的能級是不一樣的。原子中的電子在各原子軌道上按能級分層排布,在化學上我們稱爲構造原理。下面我們要通過探究知道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的排布。

【板書】一、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

【交流與討論】(幻燈片展示)

【講授】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核外電子在原子軌道上的排布是從能量最低開始的,然後到能量較高的電子層,逐層遞增的。也就是說要遵循能量最低原則的。比如氫原子的原子軌道有1s、2s、2px、2py、2pz等,其核外的惟一電子在通常情況下只能分佈在能量最低的1s原子軌道上,電子排布式爲1s1。也就是說用軌道符號前的數字表示該軌道屬於第幾電子層,用軌道符號右上角的數字表示該軌道中的電子數(通式爲:nlx)。例如,原子C的電子排布式爲1s2s22p2。基態原子就是所有原子軌道中的電子還沒有發生躍遷的原子,此時整個原子能量處於最低。

【板書】1.能量最低原則

【講解】原則內容:通常情況下,電子總是儘先佔有能量最低的軌道,只有當這些軌道佔滿後,電子才依次進入能量較高的軌道,這就是構造原理。原子的電子排布遵循構造原理能使整個原子的能量處於最低狀態,簡稱能量最低原則。打個比方,我們把地球比作原子核,把能力高的大雁、老鷹等鳥比作能量高的電子,把能力低的麻雀、小燕子等鳥比作能量低的電子。能力高的鳥常在離地面較高的天空飛翔,能力低的鳥常在離地面很低的地方活動。

【練習】請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順序寫出各原子軌道。

【學生】 1s2s2p3s3p3d4s4p4d4f5s5p5d5f5g6s

【講解】但從實驗中得到的一般規律,卻跟大家書寫的不同,順序爲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大家可以看圖1-2-2。

【板書】能量由低到高順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

【過渡】氦原子有兩個原子,按照能量最低原則,兩電子都應當排布在1s軌道上,電子排布式爲1s2。如果用個圓圈(或方框、短線)表示滿意一個給定量子數的原子軌道,這兩個電子就有兩種狀態:自旋相同《原子結構和元素週期表》第一課時教案 或自旋相反《原子結構和元素週期表》第一課時教案。事實確定,基態氦原子的電子排布是《原子結構和元素週期表》第一課時教案,這也是我們對電子在原子軌道上進行排布必須要遵循的另一個原則――泡利不相容原理。原理內容:一個原子軌道中最多隻能容納兩個電子,並且這兩個電子的自旋方向必須相反;或者說,一個原子中不會存在四個量子數完全相同的電子。

【板書】2.泡利不相容原理

【講解】在同一個原子軌道里的電子的自旋方向是不同的,電子自旋可以比喻成地球的自轉,自旋只有兩種方向: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在一個原子中沒有兩個電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四個量子數。因此一個s軌道最多隻能有2個電子,p軌道最多可以容納6個電子。按照這個原理,可得出第n電子層能容納的電子總數爲2n2個

【板書】一個原子軌道最多容納2個電子且自旋方向必須相反

【交流研討】C:最外層的p能級上有三個規道

可能寫出的基態C原子最外層p能級上兩個電子的可能排布:

①2p:《原子結構和元素週期表》第一課時教案《原子結構和元素週期表》第一課時教案 《原子結構和元素週期表》第一課時教案

《原子結構和元素週期表》第一課時教案②2p:

《原子結構和元素週期表》第一課時教案《原子結構和元素週期表》第一課時教案《原子結構和元素週期表》第一課時教案③《原子結構和元素週期表》第一課時教案《原子結構和元素週期表》第一課時教案2p:《原子結構和元素週期表》第一課時教案

④2p 《原子結構和元素週期表》第一課時教案《原子結構和元素週期表》第一課時教案 《原子結構和元素週期表》第一課時教案

p有3個軌道,而碳原子2p能層上只有兩個電子,電子應優先分佔,而不是擠入一個軌道,C原子最外層p能級上兩個電子的排布應如①所示,這就是洪特規則。

【板書】3.洪特規則

在能量相同的軌道上排布,儘可能分佔不同的軌道並切自旋方向平行

【交流與討論】

1、寫出 11Na、13Al的電子排布式和軌道表示式,思考17Cl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總結第三週期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特點

2、寫出19K、22Ti、24Cr的電子排布式的簡式和軌道表示式,思考35Br原子的電子排布,總結第四周期元素原子電子排布的特點,並仔細對照週期表,觀察是否所有原子電子排布都符合前面的排布規律

[講述]洪特規則的特例:對於能量相同的軌道(同一電子亞層),當電子排布處於全滿(s2、p6、d10、f14)、半滿(s1、p3、d5、f7)、全空(s0、p0、d0、f0)時比較穩定,整個體系的能量最低。

【小結】核外電子在原子規道上排布要遵循三個原則:即能量最低原則、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規則。這三個原則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也就是說核外電子在原子規道上排布要同時遵循這三個原則。

【閱讀解釋表1-2-1】電子排布式可以簡化,如可以把鈉的電子排布式寫成[Ne]3S1。

【板書】4.核外電子排布和價電子排布式

【活動探究】

嘗試寫出19~36號元素K~Kr的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式。

【小結】鉀K:1s22s22p63s23p64s1; 鈣Ca:1s22s22p63s23p64s2;

鉻Cr:1s22s22p63s23p63d44s2;鐵Fe:1s22s22p63s23p63d64s2;

鈷Co:1s22s22p63s23p63d74s2;銅Cu:1s22s22p63s23p63d94s2;

鋅Zn:1s22s22p63s23p63d104s2;溴B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5;

氪K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

注意:大多數元素的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符合構造原理,有少數元素的基態原子的電子排布對於構造原理有一個電子的偏差,如:K原子的可能電子排布式與原子結構示意圖,按能層能級順序,應爲

1s22s22p63s23p63d1;《原子結構和元素週期表》第一課時教案,但按國中已有知識,應爲1s22s22p63s23p64s1;《原子結構和元素週期表》第一課時教案

事實上,在多電子原子中,原子的核外電子並不完全按能層次序排布。再如:

24號鉻Cr:1s22s22p63s23p63d54s1;

29號銅Cu:1s22s22p63s23p63d104s1;

這是因爲能量相同的原子軌道在全充滿(如p6和d10)、半充滿(如p3和d5)、和全空(如p0和d0)狀態時,體系的能量較低,原子較穩定。

【講授】大量事實表明,在內層原子軌道上運動的電子能量較低,在外層原子軌道上運動的電子能量較高,因此一般化學反應只涉及外層原子軌道上的電子,我們稱這些電子爲價電子。元素的化學性質與價電子的數目密切相關,爲了便於研究元素化學性質與核外電子間的關係,人們常常只表示出原子的價電子排布。例如,原子C的電子排布式爲1s2s22p2,還可進一步寫出其價電子構型:2s22p2 。圖1-2-5所示鐵的價電子排布式爲3d64s2。

【總結】本節課理解能量最低原則、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規則,能用以上規則解釋1~36號元素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能根據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規則和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順序圖完成1~36號元素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和價電子排布。

一個原子軌道里最多隻能容納2個電子,而且自旋方向相反,這個原理成爲泡利原理。推理各電子層的軌道數和容納的電子數。當電子排布在同一能級的不同軌道時,總是優先單獨佔據一個軌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這個規則是洪特規則。

【板書設計】

一、基態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

1、能量最低原則

能量由低到高順序: 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

2、泡利不相容原理

一個原子軌道最多容納2個電子且自旋方向必須相反

3、洪特規則

在能量相同的軌道上排布,儘可能分佔不同的軌道並切自旋方向平行

4、核外電子排布和價電子排布式

高一年級化學教案 篇八

教學設計

一、學習目標

1.學會Cl-、SO42-、CO32-、NH4+等離子檢驗的實驗技能,能用焰色反應法、離子檢驗法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探究某些常見物質的組成成分。

2.初步認識實驗方案設計、實驗現象分析等在化學學習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3.初步學會獨立或與同學合作完成實驗,記錄實驗現象,並學會主動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常見離子檢驗的實驗技能;設計簡單的探究實驗方案。

三、設計思路

化學研究中,人們經常根據某些特徵性質、特徵反應、特徵現象和特徵條件對物質進行檢驗,以確定物質的組成。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物質檢驗知識,但不夠系統化,需進一步總結和提煉。本節課選擇Cl-、SO42-、CO32-、NH4+等常見離子作爲檢驗對象,複習總結國中化學知識,學習常見物質的檢驗方法,介紹現代分析測試方法,從而讓學生了解物質檢驗方法的多樣性,進一步認識到物質檢驗過程中防止干擾的設計、多種物質檢驗方案的設計及操作技能。

教學時,首先讓學生明確物質檢驗的意義和價值,並初步明確進行物質檢驗的依據或策略,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其次,根據教學目標創設相應的情景,提出具體的任務。

四、教學過程

[導入]物質的檢驗是一個重要的工作。如爲保證公平競賽,在大型運動會上會進行興奮劑檢測;檢查身體時對血糖血脂的檢驗;質檢員對生產的產品質量標準的檢驗,等等。

[情景]“資料鏈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農藥袋上的標籤可知,該農藥含有碳酸銨和硫酸銅兩種成分。如何通過實驗確證該農藥中含有銨根離子、碳酸根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呢?指出所用的試劑、預期將觀察到的現象以及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實驗]完成課本“活動與探究”欄目中的實驗1-4。

離子試劑現象

實驗1NH4+

實驗2Cl—

實驗3SO42—

各個實驗中,依次觀察到什麼現象?出現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明確NH4+、Cl—、SO42—等離子的檢驗所採用的試劑和方法等:

NH4+:加濃NaOH溶液,加熱,產生能使溼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Cl—:滴加__銀溶液和稀__,生成不溶於稀__的白色沉澱;

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鹽酸,生成不溶於稀鹽酸的白色沉澱。

[討論]在完成相關實驗時,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請結合實驗過程及相關元素化合物知識,分析下列問題:

實驗1:試紙爲何要潤溼?實驗2:爲何要加稀硝X?實驗3:爲什麼要加稀鹽酸?

[補充實驗]碳酸鉀、碳酸鈉分別與__銀、氯化鋇溶液反應,並分別滴加酸溶液。

結論:氨氣溶於水才能電離出OH—;

檢驗Cl—加入稀__是爲了避免CO32—的干擾;

檢驗SO42—加入稀鹽酸是爲了排除CO32—的干擾。

[小結]什麼是物質的檢驗?

物質的檢驗應根據物質獨有的特性,要求反應靈敏、現象明顯、操作簡便、結論可靠。

你還能回憶出哪些物質的檢驗方法呢?

要求:能夠獨立、準確地回顧出一些物質檢驗的方法,儘可能多地歸納出有關物質或離子的檢驗方法。

學生回憶常見物質的檢驗:碳酸鹽、酸、鹼、澱粉、絲綢製品等。

[遷移]“資料鏈接”——由加碘鹽標籤可知,加碘鹽添加的是KIO3。已知:KIO3在酸性條件下與KI反應得到碘單質。

如何確證碘鹽中的碘不是單質碘?如何確證某食鹽是否已加碘?如何確定加碘食鹽中含有鉀?

用澱粉液檢驗是否含碘單質;根據所提供KIO3的性質並設計實驗方案。

[實驗]焰色反應

金屬或金屬離子的檢驗通常採用焰色反應。

閱讀教材,回答問題:什麼叫焰色反應?爲何可用焰色反應來檢驗金屬或金屬離子?如何進行焰色反應實驗?操作中要注意什麼問題?

[過渡]物質的檢驗在工農業生產、科學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在化學學習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化學學習過程中,同學們必須掌握常見離子檢驗的實驗技能,學會用多種方法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探究某些常見物質的組成成份。

1.人們經常依據什麼來對物質進行檢驗,以確定物質的組成?

2.歸納總結物質(或離子)檢驗的一般步驟。

3.物質(或離子)檢驗時,必須注意哪些問題?

高一化學教案 篇九

一、教材分析

氣體摩爾體積是在學習物質的量的基礎上學習的,它將氣體的體積和氣體的物質的量聯繫起來,爲以後學習氣體參加反應的計算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

2、理解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

3、掌握氣體體積與物質的量之間的轉換關係。

(二)過程與方法:

從分析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入手,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意識,通過設置問題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望,引導學生進行歸納,體驗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對結論的影響。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和氣體摩爾體積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感受科學的魅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氣體摩爾體積。

教學難點: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氣體摩爾體積。

四、教學過程

【引入】在科學研究和實際生產中,常常用到氣體,而測量氣體的體積往往比稱量質量更方便。那麼氣體體積與它的物質的量之間有什麼聯繫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氣體體積與其物質的量之間的橋樑——氣體摩爾體積。

氣體摩爾體積

【教師活動】播放電解水的實驗視頻。

【學生活動】觀察、討論、思考並回答問題。

1、閱讀教材P13 —P14科學探究的內容,並填空。

(1)實驗中的現象:兩極均產生氣體,其中一極爲 氫氣,另一極爲氧氣,且二者體積比約爲 。

(2)

質量(g)物質的量(mol)氫氣和氧氣的物質的量之比氫氣氧氣從中你會得出結論:在相同溫度和壓強下,1molO2和H2的體積。

2、下表列出了0℃、101 kPa(標準狀況)時O2和H2的密度,請計算出1 mol O2、H2的體積。從中你又會得出什麼結論?

物質物質的量(mol)質量(g)密度(g·L-1)體積(L)O211.429H210.0899結論:在標準狀況下,1mol任何氣體的體積都約是。

【過渡】1mol任何氣體在同溫、同壓條件下體積幾乎相等,1mol固體或液體是否也類似的關係呢?【問題】下表列出了20℃時幾種固體和液體的密度,請計算出1 mol這幾種物質的體積。

密度/g·cm-3質量/g體積/cm3Fe7.86Al2.70H2O0.998H2SO41.83

結論:在相同條件下,1mol固體或液體的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