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案(精品多篇)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案(精品多篇)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情節的分析理解最後的長春藤葉的意義,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題思想

2.通過分析文中對貝爾曼的描寫,找出人物內在和外在的鮮明對比,體現貝爾曼作爲低層的小人物卻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靈

3.體會並學習文章的語言藝術及精巧的結構安排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怎樣理解長春藤葉的意義及文章的主題的把握

2.貝爾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最後結尾情節的出人意料體現了作者巧妙的構思

三.教學設想:

從小說的三要素入手,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情節、人物、環境等,從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內涵及結尾的巧妙構思。

四.教學方法:

自主研習爲主,輔之以教師引導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步驟:

(一)作者簡介:

歐·亨利 ,美國短篇小說家。他一生窮困潦倒,接觸了多種多樣的人物,掌握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在十餘年創作生涯中,寫下300多篇小說,著名的作品有《白菜與皇帝》、《警察與與讚美詩》、《四百萬》、《西部人心》、《市聲》、《滾石》等。

他的小說完全以情節取勝,故事頗多偶然巧合,結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譽爲美國現代短篇小說的創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壓迫者,他創作的藝術特色是常以使人發笑的幽默,啓發人們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撻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之餘,引出人們“含淚的微笑”,撫慰受創傷的小人物的心靈,所以受到讀者的歡迎。

(二)整體感知,理清文脈(可結合本文明暗線進一步理解把握)

1.(1—11)介紹故事發生的地點:紐約的格林尼治村,一個社會下層藝術家聚居的`小區

開端 瓊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

2.(12—36)蘇艾鼓勵瓊珊要有信心戰勝病魔,但是瓊珊已放棄主觀上的努力,只等着最後一片葉子掉下來,自己也該離開人世了。

3.(37—50)最後一片葉子始終貼在牆上,這使瓊珊覺悟到自己的錯誤,重又燃起了生的慾望。

4.(51—55)結局 瓊珊病癒,貝爾曼去世。

(附本文線索 明線:瓊珊病重——病危——轉好——脫離危險

暗線:貝爾曼畫長春藤葉——生病——病危送進醫院——去世)

(三)提出問題,自主探討:(可利用多媒體展示這這三個問題)

1.怎樣理解貝爾曼的傑作?

明確:他的傑作就是他用畫出來的那一片最後的常春藤葉,這副傑作喚醒了瓊珊對生的渴望。反映了普通人之間無私情誼,閃爍着人性的光輝。

2.小說最震撼人心的情節是哪一個情節?作者是怎樣寫的,這樣寫會有遺憾麼?

明確:是貝爾曼冒雨畫常春藤葉的那個情節,可是這個情節作者並沒有寫出來,這就形成了情節的空白,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體現了作者的巧妙的構思技巧。

3.從文中對貝爾曼的描寫可以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

(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等)

明確特點:藝術界失意、酗酒、嘮叨、暴躁、瞧不起別人的溫情,平凡的甚至有點讓人感到討厭。善良具有同情心、自我犧牲精神,內在和外在形成對比。

(四)課堂小結:

文章通過寫貝爾曼畫最後的常春藤葉而挽救了把生命寄託在落葉上的瓊珊這樣一個故事,歌頌了窮苦朋友之間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靈。同時,也告訴我們,在生與死、抗爭和屈服之間,需要自己樹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勝,堅強的信念是生命賴以延續的精神支柱。

(五)課下作業:

1、請你想象一下貝爾曼畫長春藤葉的情形,寫一篇500字的片斷作文。

2、試將這篇小說改編成話劇,並排練演出。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案 篇二

一、溫故知新

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的作品《最後的常春藤葉》。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作者、掌握了字詞並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首先,檢查一下大家的掌握情況。誰來介紹一下作者?

1、歐·亨利的情況簡介。

語言藝術:詼諧幽默、帶淚的微笑,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作品、國籍、稱號

2、小說三要素:人物(主要、次要)、情節(4個部分,有時到“高潮”處戛然而止)、環境(自然、社會)。

二、分析人物

這節課我們重點來分析小說中的“人物”這一關鍵要素。

1、小說中的人物有哪些?

2、這3個人物之中,誰是作者所要描繪的主要人物呢?請你結合小說三要素,圍繞你所認爲的主人公,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1)認爲瓊珊是主人公

故事複述:住在格林尼治村的青年畫家瓊珊,有一天,患了肺炎,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了,便一直盯着窗外的常春藤葉,並且決定在最後一片常春藤葉掉落時就離開人世。但經過一整晚風雨洗禮的常春藤葉仍沒有落下,第二天早晨它仍在牆上,而恰恰是因爲這片不掉的常春藤葉使瓊珊又找到了生的希望,最後她在這個常春藤葉上找到了精神支撐而奇蹟般活下來了。

出示“時間、病情”表。的確,在故事發生的4天時間,瓊珊一直貫穿文章始終。可以說,瓊珊是三個人物中作者着墨最多者。

簡析瓊珊文章寫瓊珊,用了哪些描寫手法?(語言、神態、動作)

從中可以看出人物的什麼特點?(脆弱、悲觀、重拾信心)

題目《最後一片常春藤葉》與瓊珊有怎樣的關係?爲什麼能挽救瓊珊的生命?

(2)認爲貝爾曼是主人公

故事複述:住在格林尼治村的一位老畫家貝爾曼,他窮困潦倒,在藝術上不得志,但他決心要畫一幅傑作,有一天,租住在他樓上的青年畫家瓊珊患了肺炎,並得知她把自己的生命和窗外最後的一片常春藤葉的凋落聯繫在一起,於是,這個老畫家爲挽救她的生命,便在這天夜裏頂着冷風淒雨畫最後的一片常春藤葉。老貝爾曼是完成了他的傑作,卻不幸因此他得了肺炎,被送去醫院,住院兩天後不幸過世。

詳析貝爾曼

全文對貝爾曼有3次描寫,請找出來,並加以分析。

A、正面描寫(實寫)

外貌描寫:外表醜陋、生活窘迫、性格暴躁、失意、酗酒成性、愛講大話(“傑作” )……

B、正面描寫(實寫)

語言描寫:外表醜陋但心地善良,有同情心,關心他人。

C、側面描寫(虛寫):崇高的愛心,自我犧牲精神(人格的昇華、形象逆轉)

歸納形象: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金子一樣的愛心。

窮困潦倒仍無私關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價。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傑作”,不得志仍執着不放棄追求,抱負遠大。

寫作指導在以後的寫作中靈活運用正側面描寫相結合以及虛實結合的方法。正面描寫生動形象,側面烘托留有想象空間(例如: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3)認爲蘇艾是主人公

基本上應該沒有,若有加以引導

蘇艾的特點:友善(窮困,依然細心地照料朋友,善意地撒謊、拉窗簾、一直陪伴她、寬慰她。)

3、三個人物的共同點

都是社會中的普通平民、小人物,但他們相互扶持,互相幫助,患難中更見真情,歌頌了藝術家之間相濡以沫的友愛和蒼涼人生中那種崇高的藝術家品格——捨己救人。同時,也用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告訴我們,在生與死、抗爭與屈服之間,我們需要自己樹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勝,堅強的信念是生命賴以延續得精神支柱。

4、分析主人公

現在,我們在回過頭來想一想,文章的主人公是誰?(貝爾曼)

我們在以後的學習中,如果在遇到分析主人公的問題的時候,要清楚,主人公不應單純看作者筆墨的多少,而應看其性格在羣體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性格發展是否直接推動情節的逆轉,是否對主題思想的表達有關鍵作用。

三、寫作特色

1、貝爾曼畫常春藤葉本應是小說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沒有直接描寫,這樣處理的好處是什麼?(留有想象的空間、產生意外的效果)

2、這種結局就是——(歐·亨利式結尾法),我們用幾個字概括,那就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3、這一片葉子是假的,前文有沒有伏筆?怎樣體現它的情理之中的?

(1)常青藤依附在磚牆上,爲日後貝爾曼作畫提供可能。

(2)磚牆在20英尺外,爲藤葉以假亂真提供可能。

(3)貝爾曼一直關心兩位女孩,爲他的行爲提供依據。

(4)還有書中的5處

4、歐亨利的語言藝術

採用幽默、風趣、俏皮、誇張、諷刺、比喻等奇特語言藝術,渲染悲劇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俏皮的描寫中醒悟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啓迪,讀者眼看着情節似乎明明朝着一個方向發展,但結局往往來了個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結局往往是令人寬慰的,是“帶淚的微笑”。課後自己去品讀,感受其語言的特點。

四、拓展閱讀

1、《侯銀匠》分析小說的主人公

2、《麥琪的禮物》 感受“歐亨利式結尾”以及“歐亨利的寫作特色”。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學習小說巧妙的構思技巧。

2、.品味小說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

3、體味歐?亨利式的結尾妙處。

(二)、過程與方法:

4、反覆閱讀重點段落,掌握小說刻畫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5、學習主人公貝爾曼先生“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過主人公身上的亮點來培養學生珍愛生命,面臨逆境永不放棄的精神,使學生對生命有新的感觸和認識。

重點、難點:

學習小說巧妙的構思技巧;掌握刻畫人物的手法

學習方法:

設計若干問題,帶着問題品讀文本。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生命對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因此,生命顯得何其重要,人要珍愛自己的生命。珍愛自己的生命,也關愛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樣的人生才更有價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得以永恆。今天,我們走進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說《最後的常春藤葉》,去解讀這樣一個人,讓我們在感動中洗禮心靈,昇華精神。

(二)簡介作家及其創作情況

歐·亨利(1862—1910),美國作家,以其衆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構思和幽默贏得了世界範圍的讚譽,成爲美國獨樹一幟的傑出短篇小說家。與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並稱爲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其代表作爲《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讚美詩》等。

(三)整體感知:

1、學生速讀課文,講故事,按小說情節發展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要素將文章分爲四個部分,並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確:開端(第1至11節):年輕畫家瓊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發展(第12至36節):瓊珊不聽勸慰,望葉等死。

高潮(第37至50節):不落的藤葉使瓊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慾望。

結局(第51至55節):瓊珊脫離險,貝爾曼病逝。揭示葉子不落的謎底。

2、探討情節特點,設計以下問題:

(1)小說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個情節?說明原因。

明確:應該是小說的結局部分,因爲這一部分寫到蘇艾的揭謎:老貝爾曼的死,換來了最後一片葉子這幅他追求終生的傑作,而正是這幅傑作喚醒了瓊珊對生的渴望。

(2)、試問小說的結局有怎樣的特點?能找出前面的伏筆嗎?

明確:歐?亨利式的結尾。歐?亨利在短篇小說的藝術處理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小說的意外結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讀者眼看着情節似乎明明朝着一個方向發展,但結局往往來了個出其不意。這意外的情節逆轉,一方面使主人公形象得以昇華,另一方面是主題也得到揭示,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體現小說巧妙的構思。

(3)、“最後的常春藤葉”在情節中起什麼作用?

啓發:“最後的常春藤葉”和瓊珊的關係;爲什麼瓊珊會把自己的命運繫於一片脆弱的葉子;最後的常春藤葉與貝爾曼的關係;最後的常春藤葉如何推動情節發展

明確:“最後的常春藤葉”起到情節線索的作用。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研讀文本,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

學生分角色朗讀文中人物對話,體會人物性格,回答下列問題:

1、貝爾曼畫常青藤本應是小說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這樣處理有什麼好處?

明確:作品沒有實寫這一情節,使得小說產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歐?亨利式結尾),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請你張開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筆將老貝爾曼頂着風雨畫長春藤葉的過程描寫出來(注:200字左右,開篇如下)。

已是深夜十二點了,老貝爾曼的屋裏依然亮着燈,想着蘇艾的話,看看窗外越來越猛的風雨,他再也

2、小說的主人公到底是誰?

(提示:主人公評判的標準,不應單純看作者筆墨的多少,而應看其在全體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性格發展是否直接推動情節的逆轉,是否對主題思想的表達具有關鍵作用)

明確:本文的主人公應是貝爾曼先生

3、作品集中寫貝爾曼先生的地方只有兩處,試分析他是個怎樣的人?

(1)老貝爾曼是住在樓底下層的一個畫家,年紀六十開外,有一把像是米開朗琪羅的摩西雕像的鬍子,從薩蒂爾似的腦袋上順着小鬼般的身體捲曲下來。貝爾曼在藝術界是個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畫筆,仍同藝術女神隔有相當距離,連她的長袍的邊緣都沒有摸到。他老是說要畫一幅傑作,可是始終都沒有動手。除了偶爾塗抹一些商業畫以外,幾年來都沒有什麼創作。他替“藝術區”一些僱不起職業模特兒的青年藝術家充當模特兒,掙幾個小錢。他喝杜松子酒總是過量,老是嘮嘮叨叨地談他的傑作。此外,他還是個暴躁的老頭兒,極端瞧不起別人的溫情,卻認爲自己是保護樓上兩個青年藝術家的看家惡狗。

(2)什麼話!”他嚷道,“難道世界上竟有這種傻子,因爲可惡的藤葉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輩子也沒有聽到過這種怪事。不,我沒有心思替你當那無聊的隱士模特兒。你怎麼能讓她腦袋裏有這種傻念頭呢?唉,可憐的瓊珊小姐。”

明確:初見貝爾曼時,作者通過外貌描寫告訴我們:貝爾曼是一個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騷滿腹、鬱郁不得志的老畫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滿於現狀,不得不借酒消愁、發泄;又通過語言描寫,當他得知瓊珊的病情和“白癡般的想法”後,“諷刺地咆哮了一陣子”,寫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3)“貝爾曼先生今天在醫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兩天。頭天早上,看門人在樓下的房間裏發現他痛苦的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溼透了,冰涼冰涼的。他們想不出,在那種悽風苦雨的夜裏,他究竟是到什麼地方去的。後來,他們找到了一個還燃着的燈籠,一把從原來的地方挪動過的梯子,還有幾支散落的畫筆,一塊調色板,上面剩有綠色和黃色的顏料。

(4)爲什麼說貝爾曼畫的最後一片藤葉是他的傑作?

明確:因爲這片葉子給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現了普通人之間的無私和情意,閃爍着人性的光輝。

明確:再見貝爾曼時,貝爾曼已經身體虛弱,病了兩天就去世了。貝爾曼是因爲冒雨畫最後一片葉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昇華,崇高的愛心、自我犧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現。

由此,我們看到了貝爾曼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金子般的愛心,雖然窮困潦倒,卻仍無私關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作者藉此歌頌了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

4、品味“歐?亨利式的語言”

(1)“到了十一月,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裏躡手躡腳,用他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

(2)“葉子。常春藤上的葉子。等最後一片掉落下來,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難道大夫沒有告訴你嗎?”

(3)“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湯。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後的藤葉飄落下來。那時候我也該走了。”

明確:採用幽默、風趣、俏皮、誇張、諷刺、比喻的`語言,渲染悲劇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俏皮的描寫中醒悟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啓迪,被稱爲“含淚的淚”。

(四)文本引申: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1、有人說:老貝爾曼用犧牲自己來救活他人,不值得。你同意這一觀點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珍愛生命的人是值得褒獎的,而那些在珍愛自己生命的同時,也在關愛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爲此付出生命代價的人,更是爲我們譜寫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偉大的讚美詩。老貝爾曼捨己爲人的精神令人可敬,將愛的火炬照徹整個生命的流程,把個體有限的生命融入人類的歷史發展的長河,融入到豐富多彩的世界之中,人生才更有價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恆。在我們的生活中像貝爾曼這樣的人和事很多,談談你所知道的。

事例展示:2007年“中國驕傲”獲獎人物

爲營救落水遊客母子而犧牲的公安邊防戰士——李小化,在死後他依然保持着救人時託舉的姿勢。

在洪水到來之前親自挨家挨戶撤離村民不幸被泥石流奪去生命的好鄉長——牛江濤。

爲營救被風暴潮圍困的出租車司機而獻出寶貴生命的威海市公安消防支隊特勤中隊的兩名戰士。

這些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爲國家、爲集體、爲他人而無私付出的人,他們奮不顧身、捨己救人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他們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雖死猶生。

2、佈置作業:

在聽完蘇艾的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爲什麼始終沒有凋零的解釋後,瓊珊的心理是複雜的,自己能絕處逢生是以犧牲老貝爾曼爲代價,生命是如此地來之不易,那麼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當她再面臨絕境時,她會以一種什麼態度來面對呢?發揮想象寫一段心理描寫。

倡導:熱愛生活,珍愛生命,堅定信念,不怕困難,永不言棄。

教學過程 篇四

一、激情導入

二、投學習目標

三、複述故事情節

小說中這片小小的葉子聯繫了哪幾個人物?他們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能否按照時間順序複述一下故事情節?

(不同的學生複述補充後投影故事情節)

我們發現這些故事情節都與“最後的常春藤葉”有着密切的聯繫,它可以說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

四、探討人物形象

1、探討:誰是小說的主人公?

學生自由討論,學生可能會認爲:

瓊珊:故事是圍繞她展開的,她目睹那不落的最後一片葉子,最終康復,通過她說明生命要充滿期待,要依靠自己的主題。

蘇艾:瓊珊病了,是她照顧,瓊珊絕望,是她想方設法拖延,並把情況告訴了貝爾曼主題是歌頌她寶貴的友情。

貝爾曼:最後一片葉子是他畫在牆上的,是他拯救了瓊珊,主題是歌頌他捨己救人的品德。

主人公評判的標準:不應單純看作者筆墨的多少,而應看其性格在羣體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性格發展是否直接推動情節的逆轉,是否對主題思想的表達有關鍵作用。2、分析貝爾曼的形象

一一投出思考題,讓學生分析討論,互相補充,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求知慾望。

思考一:文中幾次寫到貝爾曼?分別是怎樣寫的?貝爾曼

第一次正面描寫:

第30節,請一學生齊讀,其餘學生畫出描寫貝爾曼外貌、性格、處境的句子,概括其形象。

——外表醜陋,性格暴躁,生活窘迫,酗酒成性,愛講大話(傑作),失意的老畫家

第二次正面描寫:語言描寫

讓學生讀相關語句分析

第32節:對這種白癡的想法“連吼帶叫的咆哮了一陣、

第33節“可憐的瓊刪”“可惡的葉子”

第35節(見文中)

——善良,有同情心,關心他人。

第三次側面描寫:第52節醫生說:“他上了年紀,身體虛弱,病勢來得兇猛。他可沒有希望了”

第55節最後蘇艾:“最後一片葉子是貝爾曼冒雨畫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兩天就去世了。

師巧妙過渡:第55節最後寫到:“那是貝爾曼的傑作”是不是傑作?爲什麼?

思考二:爲什麼說貝爾曼畫的。最後一片常春藤葉是他的傑作?

學生討論回答:因爲這片葉子給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現了普通人之間的無私和情意,閃爍着人性的光輝。

思考三:既然貝爾曼畫常春藤葉是小說的重要情節,作者爲什麼沒有實寫,這樣處理有什麼好處?1)使小說產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歐亨利式結尾)

學生討論回答後投影:歐亨利式結尾:蘇聯有位作家曾說過,“藝術的打擊力量要放到最後”,即“卒章顯志”。短篇小說的大師們在文章情節結尾時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實際,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

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展開想象,結合第55節中有關語句描述一下貝爾曼是如何畫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的。

學生用文字描述後,讓他們互相交流、互相評價(要求從語言、情境、精神方面去評),從而掀起一個高潮。

教師總結:

教師包含深情地概括,儘量在語言上、情緒上感染學生:

五、總結

播放《愛的奉獻》歌曲,同時在歌聲中打出拓展內容:

讀了這篇小說,你一定被小說中折射出來的人性美深深打動,如何做一個大寫的“人”,貝爾曼用生命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們又該如何回答呢?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通過對小說的研習,使學生對生命有新的感觸和認識:堅強信念、珍愛生命。

[教學設想]

這是歐·亨利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作品中着力弘揚了人性美,展示人們嚮往人性世界的美好願望。作品可學習的東西很多,比如結構藝術、語言藝術、小說內涵等,對於這幅人性世界的千古名畫,擬採用朗讀討論法,讓學生在賞讀、研讀的過程中,感悟小說震憾人心的力量,同時引導學生加深對生命的思考與認識。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能想像嗎?常春藤上的一片葉子竟然挽救了一個年輕而又幾乎失去希望的生命。這究竟是怎樣神奇的一片葉子呢?是什麼力量使它奇蹟般的永不凋落?讓我們帶着好奇一起走進美國作家歐·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說《最後的常春藤葉》。

二、簡介作家及其創作情況(多媒體展示)

歐·亨利(1862—1910),美國作家,以其衆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構思和幽默贏得了世界範圍的讚譽,成爲美國獨樹一幟的傑出短篇小說家。與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並稱爲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其代表作爲《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讚美詩》等。

三、先找同學來概述一下故事情節

四、研讀文本

1、大家讀了小說,一定會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請同學們暢所欲言,來談一談你認爲這篇小說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個情節?

[提示]最震憾人心的情節當屬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意外結局。

找學生朗讀結尾部分蘇艾揭祕的一段話。

2、原來最後一片葉子是貝爾曼畫在牆上的。請根據文章中有關內容,說說貝爾曼是怎樣的一個人?

請先找出文章集中描寫貝爾曼的地方,讀一讀,再談看法。

[提示]

初見貝爾曼(30—35):作者通過外貌描寫告訴我們:貝爾曼是一個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騷滿腹、鬱郁不得志的老畫家。又通過語言描寫,當他得知瓊珊的病情和“白癡般的想法”後,“諷刺地咆哮了一陣子”,寫出他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

再見貝爾曼(52—55):貝爾曼已經身體虛弱,病了兩天就去世了。貝爾曼是因爲冒雨畫最後一片葉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讓我們看到了貝爾曼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愛心,雖然窮困潦倒,卻無私關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他的崇高愛心和自我犧牲精神讓人爲之感動。

3、大家看作品的第30節,貝爾曼是個失意的人,作畫40年也沒有什麼成就,“他老是說要畫一幅傑作”,你認爲他畫的最後一片葉子是不是傑作?爲什麼?

[提示]

已經對自己不抱任何希望的瓊珊在貝爾曼用生命換來的最後一片常春藤葉鼓舞下,重新振作起來,直到康復,正是貝爾曼的這幅畫喚醒了瓊珊對生的渴望。這是一幅人性世界的千古名畫。

4、這是一片多麼不平凡的葉子呀!但遺憾的是,整篇作品對貝爾曼的描寫並不多,甚至連最感人的畫葉子的鏡頭都沒有寫,同學們,你能發揮你的想像來填補這段情節的空白嗎?

[提示]

我們可以想像,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樣冒雨踉踉蹌蹌爬到離地面二十來英尺的地方,顫抖着調拌黃色和綠色,在牆上施展他從未施展的藝術才能,而最終卻因此患病而獻出生命。

5、剛纔大家展示了自己豐富的想像力,現在請大家再看作品,請在文中找一找,這最最關鍵的“最後一片葉子”最先在文中何處出現的?

找學生分角色朗讀16—28節,並思考在這裏,最後一片葉子和瓊珊有何關係?

[提示]

瓊珊把這最後一片葉子作爲自己生命的徵兆,作爲最後一絲與世界的微弱牽連,作爲放棄生命的理由。在寒秋風雨中,藤葉越掉越多,瓊珊越數越少,讀者的心也越揪越緊,所有的情節都歸於那維繫瓊珊生命的最後一片葉子上,小說情節逐步推向高潮,瓊珊數落葉數了三天,等了一天,就只等最後的藤葉飄落下來,卻想不到這最後的常春藤葉竟能戰勝“秋風掃落葉”的命運,歷經一天一夜秋風、秋雨的侵襲而頑強地依附在莖上,它給蘇艾和瓊珊以至讀者帶來的又何止是絕處逢生的驚喜呀!

6、經過一天一夜的風吹雨打,最後一片藤葉竟然奇蹟般的抵擋住了“秋風掃落葉”的命運,瓊珊竟然會相信,這是爲什麼?假如這片葉子真的掉了,瓊珊會死嗎?

[提示]問題的關鍵不是葉子的真假,而是那片不落的常春藤葉引發了瓊珊對生命的思考,請大家讀一讀44—50節,那片堅強的藤葉面對悽風苦雨的打擊不肯屈服而飄落。這給陷入絕望中的瓊珊以極大的鼓舞,促使她重新振作起來。

假如這片葉子真的掉了,瓊珊也不一定會死。貝爾曼爲之犧牲的最後一片葉子固然給瓊珊極大的鼓舞,但瓊珊的康復僅有這片葉子是不夠的,還需要瓊珊自己的力量來戰勝病魔。

我想,我們回顧一下作品,大家就會明白:請看6—11節,找生讀。

7、在瓊珊患肺炎病危的時刻,醫生爲什麼既不判她“死刑”,又不肯定她可以治癒,而說一切看她自己呢?

[提示]因爲在生與死,抗爭與屈服之間,需要自己樹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勝。其實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關鍵是看你自己有沒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對,有沒有勇氣戰勝它,我們從瓊珊的經歷中看到,信念對一個人是何等的重要!堅強的信念是生命賴以延續的精神支柱。

8、我們來看一組材料

[小引]時間之輪已跨越世紀門檻。站在世界的門檻上,人們終於認識到“發展誠可貴,生命價更高。”可以說,生命這樣一個嚴肅而又寓於深刻哲理內涵的古老話題從來沒有象現在這樣,倍受全人類的關注。

[來自生活深處的典型現象]

1、生命極其珍貴而偉大

生命的出現,是經過大自然無數年的演變才發生的,任何一個微小的'自然條件的改變,都有可能扼殺生命於搖籃中。生命出現後,又從單細胞生命經過漫長的變化,出現了更復雜的生命形式。而最終擁有更高智慧、高級情感的生物人類的再現——更體現了生命的偉大。在茫茫宇宙中,我們還沒有發現其他有生命存在的星體。就目前來說,我們的生命是獨一無二的。

2、生命因信念極其頑強、堅韌

1998年5月20日晚9時,一場山洪將新疆巴音烏素礦礦井沖毀,一股巨大的水流直灌井底,將13個在井底幹活的工人衝倒,淹沒,只有青年工人杭平抓到一截一米多長的圓木,順水向巷道深處漂去,一直漂到700米深處的採煤區。杭平上到一塊一米見方的乾燥地帶,擰亮礦燈,光影裏看到不遠處一頭井下拉煤車的騾子被卡在狹窄的道口。最初的兩天,除了喝水,還試着啃那圓木上的樹皮,還試着嚼皮帶,但他都失敗了。大約過了四五天之後,他將飢餓的目光投向了與他相依爲命的騾子。他移動極度虛弱的身體,拿鐵鍬絆住騾子的腳,讓騾子在掙扎中溺水死亡。接着把鐵鍬在石頭上磨快,來剝騾子的皮,又把自己的眼鏡片打碎,用玻璃一點一點地割肉吃,因爲他不能嚼,翻江倒海的噁心幾乎將他置於死地。幾天後,肉開始變味,他把割下的肉泡在水裏,反覆搓洗,直到洗淨纔敢吞食。爲了保持體力和熱量,他將自己的行動降到了最低限度。他躺在地上,無數次地想,我還活着,我要活下去。就這樣他一直到了6月23日早晨8點鐘,這時,他撫摸自己的身體,胳膊枯瘦如柴,胸肌已塌陷,摸一摸肚子,已能觸到脊樑骨了。在這三十四天中,兩臺水泵以每小時近200噸的抽水量日夜不停地旋轉着,隨着水位的下降,救援人員從井下擡出了12具屍體。當救援人員發現杭平還活着的時候,這使所有聞知此事的人都充滿了好奇,都感到這是一個近似神話的“奇蹟”。

3、戰勝生命絕望的力量在於生命本身

有一天傍晚,他心煩意亂地走到懸崖邊。

他覺得生活無聊而平淡,年輕的心已不願負擔人世的孤獨和艱辛。他感到周身的血液如禁錮在罈子裏的葡萄酒,有一種要把罈子衝破的衝動。於是,他把腳輕輕凌空一提。

忽然,有什麼獨特的聲音傳來,他不禁側耳靜聽。噢,是嬰兒的哭聲,在這荒山野嶺,生命依然高高在上。頓時,一種前所未有的激動襲來,他一把推開誘他自殺的死神,循着啼聲和燈光奔去。

那是他命運裏最耀眼的一次閃電。數年後,他的偉大作品如春雨般灑落俄羅斯及世界。

他就是屠格涅夫。

4、生命因抗爭而尊貴

《死亡日記》的作者陸幼青生於1963年,華東師大畢業。生病前是上海浦東房地產展銷中心副總經理。陸幼青1994年發現胃癌已是晚期,胃不得不切除4/5。但3個月後,他拖着輕輕飄飄的身體頑強地走進公司大門,微笑如舊。他對朋友說:“人有死亡的尊嚴,應該有自己選擇接受死亡的方式。”

2000年夏天,陸幼青再度發病入院時,醫生預言他“還有100天。”此時,他出奇地平靜,思考良久,決定以日記的形式記載這100天的經歷、過程和心理變化。“自己的日子會一天比一天難過,很容易地就會逃避。日記像考勤卡似的,勤奮與否一目瞭然。”他將日記定名爲《死亡日記》,並決定“網上直播”。陸幼青在病牀上共寫了34篇日記,數十萬字。“一篇兩三千字的日記,要用去我四五個小時。我躺着、坐着、倚着,以各種姿勢堅持寫完它。”

日記一發表,網友們的貼子紛至沓來,引起了衆多人的關注。

陸幼青和《死亡日記》在網上被說成是:“2000年中國民間的特殊事件”,畢竟,這個普通人引起了太多的思考。

[來自心靈深處的撞擊]

在所有的生命中,人的生命最寶貴

生命,作爲整體是不會死亡的。不僅不會死亡,而且會不斷地發展。生命只有作爲個體、才免不了要死亡。

有人說,人從誕生的那一天起,便一天天走向死亡;有人說,人從誕生的第一天起,便一天天趨向成熟;有人說,人是走向痛苦與歡樂;有人說,人是走向失敗與成功。倒黴與幸運不也同樣伴隨着生命?!

人的生命是壯麗的,人的生命又有他的侷限,人,男人女人,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人,東方人或西方人,第一個人,都面臨着一個共同性的問題——如何認識生命、如何尊重生命、如何保護生命……

同學樣,生命是一部蘊含豐富內含的生活大書,不論你的生命航程走到哪個階段,你都應有很強的生命意識。如果你是少年,你就要認識生命;你是青年,你就要培養生命;你是壯年,你就要駕馭生命;你是老年,你就要保護生命。你要讓你的生命像朝日一樣,永遠洋溢着青春的活力,那你就樹立起強烈的生命意識吧!

讀了這些材料,你一定會有所感觸,請大家設想,當你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困難與挫折的時候,你會怎麼做呢?

大家精彩的發言讓我感到很欣慰。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大家不僅欣賞了小說的魅力,還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我祝願大家都能成爲一個有着堅強信念的人。讓自己的人生更輝煌。最後,我想以汪國真的一首詩來結束這堂課的學習。

生命 生命

意志倒下的時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葉蕭瑟晚來風急

垂下頭顱

只是爲了讓思想揚起

你若有一個不屈的靈魂

腳下就會有一片堅實的土地

無論走向何方

都會有無數雙眼睛跟隨着你

從別人那裏

我們認識了自己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案 篇六

十一黃金週得到來也帶給我許多空閒的時間,在這個假期裏,我閱讀了美國作家歐亨利的短篇小說集《最後的常春藤葉》。這本書裏收集了歐亨利所寫的18個短篇小說。每一篇小說的語言生動活潑,妙趣橫生,構思巧妙。讓人讀起來感到津津有味。

在衆多故事中,我最喜歡的當屬歐亨利的經典名篇《最後的常春藤葉》。這個故事應該有很多人聽說過:蘇艾和瓊珊是兩個貧窮的'女孩,因爲有着共同的興趣愛好,兩人便合夥租了一個畫室。十一月的時候,由於嚴寒的降臨,瓊珊得了肺炎。她漸漸對生命失去了信心,把自己的生命和窗外的常春藤葉聯繫在一起,葉子一片一片落下,瓊珊對生的希望愈來愈弱,病情也在加重。着急的蘇艾把事情告訴了老畫家貝爾曼。這天夜裏,寒雨夾雜着雪花下個不停。當瓊珊看到最後一片常春藤葉沒有掉落時,十分驚訝。瓊珊也漸漸痊癒了。而老貝爾曼卻因肺炎去世了。原來,最後那片常春藤葉是老貝爾曼冒雨畫上去的。

看完這個故事,我十分感動,老貝爾曼爲了挽救裏一個生命,冒雨作畫,得了重病,犧牲了自己。他自己只是一個窮苦潦倒的老畫家,他的理想是完成一件偉大的作品,()最終,他也真的做到了。雖然只畫了一片極爲普通的常春藤葉,但那葉子確是偉大的。老貝爾曼的善良和樸實更是值得我們尊敬的。我忽然覺得心裏涌出一陣陣暖流,讓我倍感溫暖。人與人之間的幫助,關愛,也會成就人的偉大,更會讓社會更加和諧,溫暖。

《最後的常春藤葉》優秀教案設計 篇七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學習小說巧妙的構思技巧 。

2、.品味小說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

3、體味歐?亨利式的結尾妙處。

(二)、過程與方法:

4、反覆閱讀重點段落,掌握小說刻畫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5、學習主人公貝爾曼先生“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過主人公身上的亮點來培養學生珍愛生命,面臨逆境永不放棄的精神,使學生對生命有新的感觸和認識 。

重點、難點:學習小說巧妙的構思技巧;掌握刻畫人物的手法

學習方法: 設計若干問題,帶着問題品讀文本。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生命對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因此,生命顯得何其重要,人要珍愛自己的生命。珍愛自己的生命,也關愛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樣的人生才更有價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得以永恆。 今天,我們走進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說《最後的常春藤葉》,去解讀這樣一個人,讓我們在感動中洗禮心靈,昇華精神。

(二)簡介作家及其創作情況

歐?亨利(1862—1910),美國作家,以其衆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構思和幽默贏得了世界範圍的讚譽,成爲美國獨樹一幟的傑出短篇小說家。與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並稱爲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其代表作爲《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讚美詩》等。

(三)整體感知:

1、學生速讀課文,講故事,按小說情節發展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要素將文章分爲四個部分,並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確: 開端(第1至11節):年輕畫家瓊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發展(第12至36節):瓊珊不聽勸慰,望葉等死。

高潮(第37至50節):不落的藤葉使瓊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慾望。

結局(第51至55節):瓊珊脫離險,貝爾曼病逝。揭示葉子不落的謎底。

2、探討情節特點,設計以下問題:

(1)小說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個情節?說明原因。

明確:應該是小說的結局部分,因爲這一部分寫到蘇艾的揭謎:老貝爾曼的死,換來了最後一片葉子這幅他追求終生的傑作,而正是這幅傑作喚醒了瓊珊對生的渴望。

(2)、試問小說的結局有怎樣的特點?能找出前面的伏筆嗎?

明確:歐?亨利式的結尾。歐?亨利在短篇小說的藝術處理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小說的意外結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讀者眼看着情節似乎明明朝着一個方向發展,但結局往往來了個出其不意。這意外的情節逆轉,一方面使主人公形象得以昇華,另一方面是主題也得到揭示,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體現小說巧妙的構思。

(3)、“最後的常春藤葉”在情節中起什麼作用?

啓發:“最後的常春藤葉”和瓊珊的關係;爲什麼瓊珊會把自己的命運繫於一片脆弱的葉子;最後的常春藤葉與貝爾曼的關係;最後的常春藤葉如何推動情節發展

明確:“最後的常春藤葉”起到情節線索的作用。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研讀文本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

學生分角色朗讀文中人物對話,體會人物性格,回答下列問題:

1、貝爾曼畫常青藤本應是小說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這樣處理有什麼好處?

明確:作品沒有實寫這一情節,使得小說產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歐?亨利式結尾),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請你張開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筆將老貝爾曼頂着風雨畫長春藤葉的過程描寫出來(注:200字左右,開篇如下)。

已是深夜十二點了,老貝爾曼的屋裏依然亮着燈,想着蘇艾的話,看看窗外越來越猛的風雨,他再也

2、小說的主人公到底是誰?

(提示:主人公評判的標準,不應單純看作者筆墨的多少,而應看其在全體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性格發展是否直接推動情節的逆轉,是否對主題思想的表達具有關鍵作用)

明確:本文的主人公應是貝爾曼先生

3、作品集中寫貝爾曼先生的地方只有兩處,試分析他是個怎樣的人?

(1)老貝爾曼是住在樓底下層的一個畫家,年紀六十開外,有一把像是米開朗琪羅的摩西雕像的鬍子,從薩蒂爾似的腦袋上順着小鬼般的身體捲曲下來。貝爾曼在藝術界是個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畫筆,仍同藝術女神隔有相當距離,連她的長袍的邊緣都沒有摸到。他老是說要畫一幅傑作,可是始終都沒有動手。除了偶爾塗抹一些商業畫以外,幾年來都沒有什麼創作。他替“藝術區”一些僱不起職業模特兒的青年藝術家充當模特兒,掙幾個小錢。他喝杜松子酒總是過量,老是嘮嘮叨叨地談他的傑作。此外,他還是個暴躁的老頭兒,極端瞧不起別人的溫情,卻認爲自己是保護樓上兩個青年藝術家的看家惡狗。

(2)什麼話!”他嚷道,“難道世界上竟有這種傻子,因爲可惡的藤葉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輩子也沒有聽到過這種怪事 。不,我沒有心思替你當那無聊的隱士模特兒。你怎麼能讓她腦袋裏有這種傻念頭呢?唉,可憐的瓊珊小姐。”

明確:初見貝爾曼時,作者通過外貌描寫告訴我們:貝爾曼是一個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騷滿腹、鬱郁不得志的老畫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滿於現狀,不得不借酒消愁、發泄;又通過語言描寫,當他得知瓊珊的病情和“白癡般的'想法”後,“諷刺地咆哮了一陣子”,寫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3)“貝爾曼先生今天在醫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兩天。頭天早上,看門人在樓下的房間裏發現他痛苦的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溼透了,冰涼冰涼的。他們想不出,在那種悽風苦雨的夜裏,他究竟是到什麼地方去的。後來,他們找到了一個還燃着的燈籠,一把從原來的地方挪動過的梯子,還有幾支散落的畫筆,一塊調色板,上面剩有綠色和黃色的顏料。

(4)爲什麼說貝爾曼畫的最後一片藤葉是他的傑作?

明確:因爲這片葉子給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現了普通人之間的無私和情意,閃爍着人性的光輝。

明確:再見貝爾曼時,貝爾曼已經身體虛弱,病了兩天就去世了。貝爾曼是因爲冒雨畫最後一片葉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昇華,崇高的愛心、自我犧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現。

由此,我們看到了貝爾曼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金子般的愛心,雖然窮困潦倒,卻仍無私關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作者藉此歌頌了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

4、品味“歐?亨利式的語言”

(1)“到了十一月,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裏躡手躡腳,用他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

(2)“葉子。常春藤上的葉子。等最後一片掉落下來,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難道大夫沒有告訴你嗎?”

(3)“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湯。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後的藤葉飄落下來。那時候我也該走了。”

明確:採用幽默、風趣、俏皮、誇張、諷刺、比喻的語言,渲染悲劇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俏皮的描寫中醒悟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啓迪,被稱爲“含淚的淚”。

( 五)文本引申 :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