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小語教學論文(精選9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9篇《小語教學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小語教學論文》相關的範文。

小語教學論文(精選9篇)

篇一:小語教學要有大語文觀論文

小語教學要有大語文觀論文

一、課改實驗產生的困惑

繁昌縣自2002年成爲全國課程改革實驗區,已歷時九年。新課程改革實驗方興未艾,各種新理論、新理念被大量地引入,並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有效地加以運用,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必須冷靜地看到:伴隨新課程改革浪潮的撲面而來,很多一線教師對漸趨紛繁、複雜的新課程的理念、思路有眼花繚亂之感;對新的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手段和輔助教學設備的不斷更新有應接不暇之惑;對各種版本的教材和年年更新的教材內容有迷茫之狀。這些現象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處理,勢必會影響到課改實驗的效果。

二、解除困惑需有“大語文”觀

作爲一名參加課改九年,具有十餘年教學經驗的一線教師,本人認爲在當前的條件下,需要教師站得高、看得遠,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工具性和人文性。樹立大語文的觀念,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一貫制的方針。只有這樣,才能把握根本,有長遠發展。

三、樹立“大語文觀”,要牢牢把握住語文課程性質

既然《新課程標準》已經定義出國小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整統一,那麼這就是指導語文教學工作的最高準則。在當今乃至今後的一段時間內不會改變。雖然只有短短一句話,但是其內涵十分豐富。語言學家已經認定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而文字則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是最重要的輔助交際工具。“人文性”體現在哪兒呢?體現在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容裏。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猶如紙的兩面,缺一不可,無法分開,是完整地統一在一起的。

四、對國小語文課程性質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解讀

1.人與自然。大自然是人類生存的物質根本,因此小學生首先要和大自然進行交際。這種交際分兩步驟進行。

一是直接接觸大自然,欣賞大自然的美麗景色,探索大自然的奧祕,瞭解大自然的知識,以此激發出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從而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二是學習有關的課文,如《桂林山水》、《記金華雙龍洞》、《爬天都峯》、《望洞庭》、《世界地圖上的發現》等。這些課文的學習,學生能夠和老師、同學們一起來研究、討論如何和大自然更好地交際,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欣賞美的技巧。

2.人與人。人與人如何交際是學生必須解決好的人生重大課題。國小生自降生之日起就不斷地與人交際,不斷觀察人與人的交際,不斷地學習人與人的交際。這種交際是讀取別人的信息,明白對方的想法,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達到交際的目的。入學後,國小生將在老師的指導下,既要和老師、同學很好地交際,又要提高與家人乃至社會上的人的交際水平。

3.人與社會的交際。國小生終將走入社會,在他們初步具備與自然、與個人交際的能力的時候,應讓他們逐步認識到自己所處的社會,使他們逐漸適應社會,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學生與社會的交際應由小範圍逐漸發展至大範圍,由家庭→班集體→學校→社區→全縣→全省→全國,直到全球。這種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從分辨善惡和榮恥開始的。學習、頌揚正義、積極的社會現象,抨擊醜惡、消極的社會現象,達到表達清楚、感情飽滿。

4.人與自我。如何和自己交際,如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使自己具備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在當今信息爆炸、競爭激烈的社會中顯得尤爲重要。這需要老師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保護他們的自尊和隱私,及時發現他們心理上不穩定的因素,並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來訓練學生與自我交際的能力。

作爲一名國小語文教師,需不斷地夯實自己的漢語言文字的基礎,具備良好的文字功底,在教學中牢牢把握語文課程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性質,樹立培養學生交際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大語文教學觀。不斷學習先進的、科學的新課程理論知識,改進教學手段,合理有效地運用不斷開發出來的教學資源,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螺旋式上升。只有這樣,才能在新世紀應對各種挑戰,圓滿地完成黨和人民所賦予的光榮任務。

篇二:小語創新教學研究論文

一、傳統的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缺陷

(一)教學內容侷限於課本

通過筆者近幾年來的教學觀察,發現國小語文課堂低效率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將教學內容的選擇僅僅侷限於課本。教學眼光比較狹窄,規劃教學重點時也只是從課本出發,強調教學的核心是學生字詞的積累。此種生硬的教學理念落實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死板的教學模式。通常表現在,在課程初始時,老師將生字、生詞進行板書,帶領學生一遍一遍地朗讀、記憶,旨在希望通過反覆地誦讀、積累來加深學生的印象,從而強化學生對字詞的掌握。其實不然,往往對於國小生而言,反覆記憶是一個無意識的過程,在其沒有對該字詞產生自我的理解之前,即使當時學生能夠記住字詞,也並不能夠學會其具體運用的方法,不明確其應用的具體語境,老師相當於做了無用功。一般而言,完成對字詞的教授後,老師便會開始對文章的講解,通常採用的是從頭到尾的“壟斷”解析的方式,將課程朗讀完後,引導學生自我朗讀,然後概括文章的內容,將其中重點的字詞另外組合講解,之後,講解課後的思考題。基本上一堂語文課便順利得到完結。但很多老師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文章的創作來源於實踐,因此語文教學需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能夠明確語文知識應用的具體語境,拓展學生的理解外延。

(二)教學方式單一

當今社會是一個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網絡技術的發展促使了各行各業的發展轉型,同樣在教育領域也豐富了教學的手段。但隨着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開展,許多地區的國小語文教學還依然秉承着傳統的“一刀切”的教學方式,老師依舊作爲教學的主體,掌握着課堂的主導方向,學生一直作爲學習的被動方,被動接受着老師所灌輸的知識。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影響了語文教學的效率,同時削弱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作爲新時代課堂主體的學生不能完全投入到語文學習中來,致使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低下。

(三)課堂沉悶,學生積極性不高

在傳統的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老師作爲課程的主講者,講述過程一直貫穿於課堂的始終,老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比較少,從而營造了相對嚴肅的課堂氛圍,在這種學習環境的影響下,學生如果對課程心存疑慮也並不敢向老師提出質疑,經常處於比較迷茫、懵懂的學習狀態,不能做到徹底解除心中的困惑,把握好課程學習的內容。根據心理學者的研究,針對個性比較活潑的國小生而言,他們通常比較願意置身於活躍、和諧的課堂環境中學習,在環境的依託下,能夠更加高效地投入學習中,提高學習的效率。而單一的教學方式與沉悶的學習課堂並不能夠做到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從而導致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低下。

二、創新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策略

(一)老師轉變教學觀念,從學生的方向去創新教學設計

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老師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觀念並沒有隨着新課改的廣泛開展而革新。在新型的教學課堂中,老師依然將自己作爲教學的統領者,忽視了學生的重要地位。在進行課程設計時也主要是從老師教學的方面去斟酌,很少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及知識需求。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不斷縱深落實的大背景下,語文老師需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重新定位自身的教學地位,明確自己在語文教學課堂中所扮演的角色,體會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重要作用,在教學設計中更多地考慮到學生的訴求,強化學生的學習地位,從而提高語文課程教學的效率。我們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中《奇怪的大石頭》這課的教學爲例,這堂語文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能夠首先掌握課程涉及到生字、生詞,熟悉其字音、字形,懂得其應用的語境,然後做到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主人公美好的品質,進而讓學生明白勤于思考、善於動腦、執着追求等可貴品質對一個人事業的成功是至關重要的。那麼要做到從學生的方向去創新教學設計,第一,需要保障課程設計能夠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老師需要精心設計課程導入的部分,通過提問設疑的方式,巧設情境,高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此方面,老師可以在導語上下功夫。日常生活中,我們肯定會遇到許多不能理解的問題以及不能解釋的現象,通常來說,當你碰到此類問題,你會怎樣處理呢?通過提出問題來讓學生自由表達內心的想法,在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後,引入新課。在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中,這個孩子也碰到了與我們生活中類似的現象,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樣處理的呢?此時學生的積極性被老師調動起來,便能夠全神貫注的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接下來,在引導學生進行課程閱讀前,老師首先設置幾個與課程相關的問題,讓學生產生解答的慾望,從而能夠在閱讀預習時認真標記課程重點,提高學習的效率。針對本文來說,老師可以提問:既然課程名爲奇怪的大石頭,那麼同學們想不想知道石頭怪在什麼地方?針對這個怪石頭,文中主人公又提出了什麼疑問呢?讓學生在課本中將“怪”的方面標記出來,然後在課堂上進行小組交流。之後,老師可以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結合文章重點深入分析。最後是課程的感悟昇華部分,讓學生提出內心的疑惑,老師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解答,讓學生明白思考的重要性,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去探索世界,去提出質疑,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問題,去認識世界的美妙。

(二)豐富教學內容,將語文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

在傳統的語文課程教學中,老師一味地強調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忽視了語文教學與學生生活實踐之間的聯繫。創作來源於生活,且創作又高於生活,國小三年級的語文課程中已經涉及到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因而老師在教學中,更應該去重視將語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善於觀察的習慣,在生活的細節中挖掘創作的來源,豐富自己的語言表達,強化語文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將語文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不僅能夠做到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知識,同樣能夠鍛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深化學生對語文課程內容的理解。例如:在講授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課文《畫楊桃》時,老師可以在課程開始前先給孩子們佈置一個任務,讓孩子們去水果市場看看楊桃的具體形態,然後自己畫一幅楊桃帶到課堂上來。在導入新課時,老師可以帶來一個楊桃實物,讓孩子們對比自己畫的作品與實物存在的差異,進而引出新課畫楊桃。本課的學習目標主要是讓孩子們能夠樹立實事求是的思想態度,讓學生學會尊重事實,養成尊重他人的好習慣。明確教學目的後,老師引導學生對照課本進行生字、生詞的學習,然後進入文章閱讀的部分,此時老師可以提出討論的題目:文中的“我”認爲自己的畫畫得怎麼樣,“我”的父親是怎樣教育我的,老師和同學的看法又是怎樣呢。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去探索與課程主旨相關的問題,進而對文章的主題能夠有較明確的把握。課文中的“我”認爲自己畫楊桃非常認真,是按照自己所看到楊桃實際情況來畫的,但卻受到同學的嘲笑。“我”認爲是因爲自己的座位原因、角度原因。此時老師可以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欣賞不同角度楊桃的照片,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楊桃形態確實會不同,讓學生懂得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會看到不同的結果,但同時需要建立在依據實踐的基礎上。這同樣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認識是來源於實踐的,因此語文教學需要與學生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認識,讓認識指導實踐。

(三)創新教學的手段,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在新形勢下的國小語文課程教學需要充分利用網絡科技發展的優勢,將多媒體手段作爲輔助教學的工具,改變傳統課程中單一的老師講授的教學模式,通過豐富的課堂呈現方式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圖片、音頻等生動的表達方式讓學生能夠對課程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學生的拓展思維能力,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夠更加富有活力。國小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學生羣體,他們往往對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視覺嗅覺等感官能力比較敏銳,比較喜歡新型的事物,且求知慾望比較強烈。國小語文的教學創新也需要從國小生的特點出發,創新教學的手段,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能夠傾注全部熱情,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四)轉變傳統嚴肅的課堂氛圍,創造活潑的教學環境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與老師的關係相對來說比較緊張,老師作爲課程講授的主體,學生作爲知識接受的被動體,通常而言,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甚少,國小生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比較情緒化,老師的批評與鼓勵均會對其心態造成影響。因此,老師需要多鼓勵學生,積極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充滿成就感,進而能夠更加願意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另外,課堂的環境氛圍也會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產生影響。在傳統教學中,嚴肅的課堂氛圍往往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壓迫感,讓孩子不敢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見解,只會一味地接受老師的講解,扼殺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此,根據國小生學習的特點,老師需要爲其營造一個活潑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處於一個相對放鬆的狀態,給予學生釋放自我的機會,讓其能夠在課堂上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尊重不同學生個性的差異。善於鼓勵學生,發掘每個學生不同的閃光點,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使學生的認知觀念、思想情感與生活行爲達到和諧統一的狀態。讓語文教學充滿人情味,從而學生能夠更加願意投入到學習中去,進而提高教學的效率。

三、結束語

國小生作爲心智比較不成熟的學習羣體,應該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重視。針對傳統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由於老師教學內容僅僅侷限於課本,教學方式單一,課堂沉悶等原因而導致學生積極性不高的局面,需要我們及時採取措施來改善語文教學的'方法,通過從轉變教學觀念、創造活潑的教學環境、創新教學的手段,將語文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豐富教學內容等方向出發,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基礎作用,讓語文課堂的教學轉變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軌道上來,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篇三:小語創新教學研究論文

一、樹立創新性的教學理念

教師是否擁有先進的教學觀念,是否敢於創新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將對開展有效性教學活動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教學的改變應從教師的改變開始:

(1)教師要透徹理解新課改的要求,明確新形勢下語文教學的改革目標和改革方向,堅持爲人師表的原則,在塑造學生性格、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樹立學生終身學習意識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對於國小生來說,他們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尚未形成,這就需要語文教師的正確引導,不僅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語文知識,更要增強能力、培養道德,發揮語文教學應有的功能作用;

(2)教師要積極投身於教研教改工作中,因材施教,改變傳統的教學思路,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以保證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3)良好的課堂氛圍也對提高教學有效性起到保障作用,當學生處於寬鬆、愉悅、民主的學習環境中,就會調動求知慾望和學習積極性,主動在課堂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可見,有效性教學的開展離不開教學觀念的創新。教學觀念主導了整節課的進展,教師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全面支持素質教育。

二、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

在以往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採用的教學方法單一,大多是朗讀課文、分析中心思想等,以教師的主導作用爲主,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不強,沒能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人翁地位,這些都對有效教學不利。因此,在全新的語文課堂中,教師應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的整個過程中。

1.合作學習方法。如果學生在個體學習過程中不能解決某個問題,就需要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務目標。在課堂學習中,教師要準確把握合作學習的時機,遵照差異性原則合理劃分小組。例如,在學習新的課文時,可採取小組預習的方法。在課前由小組提出該節課的重點與難點,在運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複習舊知識,獲得新知識。通過小組合作,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討論與交流中,不僅能解決學習中的疑問,也能增強團隊合作能力。

2.課堂提問方法。提問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手段。通過有效的提問,能夠讓學生積極思考,活躍思維,並且讓學生帶着情感學習,保持良好的學習熱情。在提問時,教師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才能讓學生自覺思考,敢於挑戰自我,注意提問的內容與時機,挖掘學生的潛能。

3.多媒體教學方法。應用多媒體教學方法,能夠將原本枯燥、抽象的理論知識更加具象化地體現出來,藉助多媒體圖文並茂的優勢,將當節課所要學習的知識傳遞給學生,這樣既能滿足國小生的好奇心,也能幫助他們集中注意力,聚精會神地聽講,更好地保證學習效果。另外,利用多媒體設備,採取圖片、文字、動畫、視頻等方式展現知識點,符合國小生的形象性思維特徵,可更好地把握與理解新知識。

三、強化教學反饋的重要性

教學反饋在教學中的作用不可忽視,能夠幫助教師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明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因此,語文教師要重視教學反饋環節,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法,反饋課堂教學的效果。一方面,教師要多與學生溝通和交流,通過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及教師教學過程的客觀評價,能夠更加直觀地體現教學情況。例如,教師可在課後與學生聊天,讓學生對課堂教學的過程評分,以掌握真實的教學情況,根據學生反饋結果反思與改進教學方法;另一方面,通過學生作業也能反饋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師要重視作業批改工作,如果學生在某個知識點的出錯率較高,則作爲課堂講解的重點,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疑問和難點,避免出現學習的誤區。通過教學反饋信息的內容,更利於教師對課堂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進行調整,幫助學生查缺補漏,有針對性地制訂教學方案,提高教學有效性。綜上所述,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在國小語文課堂中有所轉變,減少不利因素對教學效率產生的影響,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通過不斷摸索、不斷創新,總結以往課堂教學中的經驗與不足,形成一套獨特的教學模式,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國小語文教學的價值。

篇四:小語創新教學研究論文

一、趣味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照本宣科是教師最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情況下,教師會選擇先讓學生認識生字詞,通過抄寫和聽寫強化學生記憶的方法,然後教師再通過課文講解,做課後習題等方式來讓學生逐步掌握國小語文課本的知識。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事實上極大程度削弱了學生學習的慾望,使學生難以提起學習語文的興趣。因此教師要適當學會趣味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尋找學生感興趣的點。在教學生學習《沉香救母》時,就可以適當拓展一些中國古代傳統的神話故事,例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盤古開天闢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儘可能活躍課堂氛圍。在講述課後習題的時候,教師也不能僅僅囿於一些死板教條的答案框架,如該篇文章講述了沉香如何救母的過程,表現了他偉大的孝心,不畏艱難險阻的堅韌品質等,還應該適當使學生髮善思維,自己迴歸課本去尋找沉香所表現出的偉大精神,鼓勵學生多思考多發現。

二、注重轉換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角色關係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都是負責傳道授業解惑的一方,學生則是負責正襟危坐在教室裏認真聽教。教師最慣用的維護紀律的方式就是讓學生“一二三,坐好來”,學生只要乖乖坐好聽講就是乖學生。殊不知這樣會大大降低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利於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要注意轉換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角色關係,要讓學生也參與到課堂中,而不僅僅是做一個只會聽課的乖寶寶。比如,教師可以多舉辦一些當堂小活動,將學生分成勢均力敵的學習小組,小組之間進行競爭。教師的活動可以靈活根據課程內容來安排,比如趣味傳話,即教師說一句話,讓每個小組從第一個人傳到最後一個人,讓最後一個人跑到講臺上寫下那句話,哪個小組的話保存最完整,意思最接近,寫的時間最快,哪一組就是勝利方。這些趣味活動將能夠大大提高學生教學的參與度,還能讓學生增強合作意識,提高合作能力。

三、善於發問,邊教邊問

教師檢驗學生聽課的最佳方式就是發問,有些教師在課堂上苦口婆心天花亂墜,學生卻在下面閒聊偷吃零食甚至是睡懶覺,有些學生看似正襟危坐,其實心思早已經跑到教室外頭,這樣的教學往往是失敗的,學生學不到知識,教師的努力也白費了。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提問題,學會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上課過程中保持清醒,讓學生多思考多動腦,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比如,教師在教學生學習《我的弟弟小蘿蔔頭》等課程時,就要學會邊教邊問,例如“小蘿蔔頭”爲什麼被稱呼爲“小蘿蔔頭”,爲什麼小蘿蔔頭會選擇和媽媽一起呆在監獄裏,小蘿蔔頭堅守的是什麼,整篇課文想要表現的是小蘿蔔頭什麼樣的品質,這又是怎樣通過描寫去表現小蘿蔔頭這些品質的,最後讀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想對小蘿蔔頭說的話嗎?等。通過這樣不斷提問的方式,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避免學生在上課期間開小差,大大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

四、注意整理複習所學的知識

隨着年級的升高,學生所接觸的生字詞和文章內容會越來越多,學生的課業負擔也會越來越重,因此教師要注意幫助學生整理複習所學知識,避免學生邊學邊忘。比如,教師在新學期開始之前,要幫助學生回顧上個學期所學的課程內容,尤其是生字詞,還有組詞造句,所涉獵的題型和所學的古詩句等,方便學生強化鞏固所學知識,並且在原有基礎上學得更有方向和目的性。

五、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教學的一大特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避免學生陷入死衚衕。因此教師在平時要注意蒐集一些比較有意思的綜合題,例如給“潮水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這樣的對聯注音,或者給“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這樣沒有標點的句子斷句,使其變爲兩個截然不同的意思等。通過創新思維培訓練習,能夠大大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能夠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新時期下的語文教學應該是開放性的,多維性的以及創新性的,教師的教學不應該僅僅囿於課本知識,更應該由課本向外拓展,不斷豐富學生的所見所聞,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才能使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篇五:小語創新教學研究論文

一、學生自評,建立自主管理意識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學生自評,正是踐行自我教育的實踐體驗。自評,就是讓學生自己對自己的學習、思想表現進行客觀評定,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並形成深刻反省和獨立思考,制定自我改進計劃和措施,實現自我成長目標。學生自我評價能否獲得預期效果,關鍵要看教師的創新設計是不是科學。教師要注意渲染評價氣氛,激發學生自我評價意識,讓學生在實際體驗中不斷完善自我,實現自我教育和超越。在學習《拉薩的天空》時,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階段,給每一個學生髮一份自我評價表,讓學生給自己打分。這份自我評價表包含十項評價內容:學習態度、聽課程度、參與情況、互動意識、認知獲取、情感體驗、糾偏措施、訓練情況、能力遷移、反思指數,每一項權重爲10分,總分爲100分。根據評價得分,每人還要做出評價報告,總結得失。學生認真對待每一個評價指標,給自己客觀評價,並將評價結果和評價報告交給老師。教師設計自我評價表,內容豐富,形式創新,學生感覺新鮮,參與熱情很高,並從具體操作過程中獲得不同體驗。學生全面審視自我表現,不僅能對自身表現進行總結,還能鞭策和激勵自己。

二、小組互評,提升合作學習水平

小組互評就是在小組範圍內組織的學生之間的互評活動,國小生自尊心很強,渴望獲得別人的認可和支持,當然在意同學的看法。在學生展開的互評活動中,教師要給予科學引導,要求學生注意多從正面觀察,深度發掘別人的長處、優點,要注意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和勸告,進行友好評價交流。在學生互評中,教師不僅要給出評價指導,還要跟進參與其中,掌控互動方向。特別是學生互評中問題的展示,不能將互評變成批判,或者激化矛盾,要本着友好的心態對待互評。在學習《蒲公英》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學習內容爲:學會生字,會用“可愛”“親切”造句,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教師讓小組長帶領小組成員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學習,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各項學習任務。任務完成時,教師讓小組長對小組成員表現進行評價。有小組長說:我們組同學都能積極參與學習,除了王小敏同學,其他人順利完成了所有學習任務。王小敏同學很努力,其他同學都在積極幫助她,可還是沒有全部達標。教師對這個小組長的評價非常滿意,對王小敏同學進行了鼓勵。教師讓小組長對小組成員進行評價,這是標準的學生互評活動,由於小組長處於特殊地位,評價帶有一定權威性,學生接受起來更自然。

三、教師點評,彰顯多元個性特徵

學生最看重的還是教師的點評,教師要充分掌握學生心理,注意採取多元評價方式,對不同羣體學生展開個性化評價。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教師評價也要講究個性創意。在點評方式和點評語言設計時,要彰顯獨特性,這樣激發效果也會呈現個性化。國小生喜歡教師的稱讚表揚,教師會用“你真棒”“很好”等簡練語言進行點評,但由於其使用頻率太高,學生聽多了也會感覺麻木,激勵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因此,教師要注意改變評價方式,要運用個性語言,對學生展開評價。在學習《臥薪嚐膽》時,教師提出思考問題:越王勾踐念念不忘的仇恨和恥辱是什麼呢?有學生回答:越國被吳國佔領,作爲越國國王的勾踐,念念不忘的自然是亡國之痛。教師給出評價:你回答得很貼切,站在國家高度看待這個問題,從越國國王的身份介入分析問題,得出的結論順理成章。這個學生聽到教師的評價,顯得非常興奮。有學生回答:越國淪陷,每一個越國人都失去了幸福家園,對待侵略者,自然是家仇國恨。教師給出評價:你站在一個平民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說得實在,情真意切,有很強的說服力。學生對這樣的評價,自然是非常受用的。教師對學生的表現給出“文化味”十足的個性評價,激勵效果更加明顯,這樣的評價設計當然是科學的、高效的。評價是一種檢驗、判斷方式,更是一種激勵、啓迪、拓展的手段,充分發揮評價的正能量,對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質有重要意義。好風憑藉力,送爾上青雲。教師科學設計評價措施,如: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點評等。多元評價形式並行,自然會給學生進步增添內驅力,促使學生步步登高。

篇六:小語創新教學研究論文

一、從課文中領略科學發展意識

語文課文是學生接觸得最多的部分,教師也要依照課文來進行任務安排,所以課文作爲一種最直接的學習材料,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科技創新意識的培養也要從語文課文中找出模板。例如,學習蘇教版國小語文中的課文《李時珍夜宿古寺》,通過閱讀課文了解到課文內容後,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瞭解這篇課文後,能夠想象出李時珍爲什麼能夠成爲藥物學家嗎?”學生們經過思考,就能夠總結出李時珍是因爲持之以恆和嚴謹認真的精神才能夠成爲偉大的藥物學家的,而這種精神就是一種科學發展的精神,對學生科學精神的樹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並且教師還可以總結一些李時珍進行新療法的發明時所經歷過的困難和挫折,來激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擁有和李時珍一樣的精神意志。再比如學習《鄭和遠洋》這篇課文時,教師也可以問學生:“在當時這麼多人遠行並且時間長達如此之久的情況下,糧食是如何進行供應的?”學生聽到這種問題就會頓時激發起興趣,與其他同學相互討論和猜測來說明這個問題。學生也許會說當時可能是已經自備了充分的糧食,但有的學生會說:“遠行的隊伍如此龐大,且經歷的時間這麼長,自備糧食會佔用很大的地方,也不利於攜帶,會拖遠行的後腿。”在這樣的辯論下,學生們的創造意識也會極大地開發出來。且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對科技類別知識的提問也能夠激發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所以,師生們要充分利用好語文課文中的內容,從課文的學習中找到科學創新發展的源頭,以此來提高學習的創新性。

二、將科技材料滲入到課堂教學中在語文課堂中,科技創新意識的培養

還需要大量的科技材料來進行引導,教師可以把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科技材料引入課堂,通過這種形式來引起學生的思考,從而開發學生的科技創興意識。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國小語文《一次成功的實驗》時,教師就可以先問學生:“這次實驗的成功除了與課本中小朋友的智慧有關,還有什麼原因呢?”學生們就會展開議論,有的說是與小球的形狀有關,有的說是跟瓶口的大小有關。基於這些說法,教師就可以把有關教材實驗的真實材料拿給學生看,學生觀看材料時就會額外關注到自己之前思考到的問題,從這種真實的實驗中去找到準確的答案。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把科學知識與語文知識相結合,使得自己的思維更加活躍。通過語文知識來引出科學知識,體現了文理知識相互轉換的合理性,激勵着學生去不斷思考,培養了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除此之外,教師甚至可以把真實的實驗搬到課堂中,讓學生親眼見證科學實驗,學習到相應的知識,以此來加深語文的學習。例如上述《一次成功的實驗》這一課,教師就可以爲學生準備一些不同類型的瓶子和一些不同形狀的“小球”,讓學生獨自去操作實驗,從實驗中自己去觀察和總結科學現象,思考與語文教材中的科學現象是否一致,並且去發現是否有其他更合適的途徑來完成教材中所描述的實驗。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纔會獨自去思考、去發現、去想象有關的科學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科技創新意識的激發。

三、在語文課堂的實踐中去開創科技創新意識

科技創新意識的培養還需要從實踐中去獲得,所以教師不妨在語文課堂增添一些實踐活動,以此來激勵學生在科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培養科技創新意識。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國小語文《金蟬脫殼》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在學校裏面捕捉一隻蟬,觀察蟬的發育過程,與課文中所描述的內容進行對比,是否符合相應的描述。教師甚至還可以讓學生去記錄蟬的生長過程,用文字和圖片或者錄像來對蟬進行說明。在學生記錄的過程中,學生一定會對蟬的生長情況產生疑問,也會通過搜查資料來找出相關的昆蟲知識,這就爲學生科技創新意識的激發奠定了一定基礎。所以,實踐活動的開展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最直接的途徑,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纔會不斷去發現、去思考。整個活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興趣,也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並且在語文學習的基礎上去探索科學知識也是對教學的創新,爲整個教學的發展帶來了充足的活力。總體而言,科技創新意識的激發可以通過不用的途徑體現出來。對於國小生的語文學習而言,教師要積極打開學生的思維,並且在合適的情況下開展更多有趣的活動,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值得注意的是,語文課堂終究是語文知識的學習,所以教師要做到以語文知識爲本,通過科技創新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造性,爲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牢固的基礎。這種教學方式也會隨着時間的推移,不斷在學生身上呈現出良好的效果。

篇七:小語創新教學研究論文

一、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朗讀感悟能力

朗讀是鍛鍊語文感悟力的金鑰匙。教材中很多課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通過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閱讀能力。在信息化環境中,爲學生提供了有聲語言、文字、音樂、圖像有機結合的感性材料,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優美和諧的音樂、生動活潑的畫面,把學生帶到美妙的藝境中去。

二、利用信息技術提高閱讀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喜歡閱讀、並能從中感知閱讀的樂趣。在閱讀中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的階段目標。因此,我們要大膽地放開思路,指導學生邊識字邊閱讀,讓他們學以致用。以往我們所提到的閱讀大部分都是文本閱讀,但隨着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一種新型的閱讀方式———超文本閱讀已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學習之中。它可以運用圖形、圖像、聲音、視頻、三維動畫等多種媒體,給予人們直觀、立體的感受,而且可以促進學生的速讀、略讀水平的發展。

三、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思維和創新能力

亞里斯多德說“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學會提問,才能思考、創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利用信息技術,能營造更好的創造環境,引導學生想象、創新。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有賴於營造良好的氛圍。學生有了濃郁的情感、歡樂的情緒,那麼他們就會精神振奮、思維活躍。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國小生年齡雖小,但他們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蘊含着極大的創新潛力。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四、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寫作能力

國小高年級習作教學首要的任務是拓寬學生的思路,調動生活的積累,激發學生的習作慾望。在寫“課餘生活”這次習作中,我利用網絡資源蒐集資料,先出示幾篇有關“課餘生活”的文章,開闊思路,再引導學生朗讀、評價,從讀中學寫。然後在聽、說、評的一系列活動的基礎上,選擇自己的“課餘生活”,將它們寫下來。通過一篇篇美文的賞析輔以多媒體軟件創設的情境,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變“要我寫”爲“我要寫”。總之,國小語文作爲一門基礎學科,有着豐富的創新空間。國小語文課堂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要陣地,所以我們必須從國小語文這門學科的特點出發,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增加自身修養,不斷積累學識,在精心研究每堂國小語文課的過程中努力探索新的教學途徑,而網絡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則給國小語文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和活力。我們在教學中合理充分地利用網絡資源,爲現代教育發展奠定基礎,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將創新教育落到實處!

篇八:小語創新教學研究論文

一、從口語交際入手,激活創新思維

新課標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口語交際”的總目標:使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就是要求我們教學時要在讓學生“聽”別人說話上下功夫,先引導學生“會聽”,在“聽會了”的基礎上轉述。語文教學中聽說不僅要求訓練每個學生的聽說能力,而且要在口語交流中規範口頭語言,培養語言交際、待人處事、舉止談吐、臨場應變、傳情達意等綜合能力和基本素養。教師通過教學,要儘可能多地爲學生提供寬鬆的語言環境。聽之前,把要聽的內容主題告訴學生,由學生先討論主題,預測聯想,從而激活學生想象思維,聽後質疑,聽完主題內容後讓學生自己提出一些較深層的問題,再分小組討論回答,不論是自主、合作,還是探究,教師不要加以限制,也不要予以暗示,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做到以學習發展爲本,培養他們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和用於創新的精神,這樣纔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說,對於學生平時課下無目的的說,那當然是無可厚非,因爲課下環境寬鬆、人少、無主題,學生無心理負擔。然而,在課堂教學中,說話有了主題,學生普遍存在害怕說、怕說錯等情緒,人多、環境因素等也造成心理障礙,學生說話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只有平時課堂上愛回答、愛提問、不怕羞的學生回答問題思維活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努力創造寬鬆和諧的說話環境,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選擇多種說話方式,組詞成文,用教師提供的詞彙組成短文,用詞造句,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既可鞏固所學知識,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用學生自己的話說,也是最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好辦法。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要經歷“敢於說→樂於說→會說”這樣一個漸進的過程。因爲,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有以“敢於說”爲前提,以“樂於說”爲基礎,才能多說話,說好話,真正達到“會說”,真正提高自身的語文能力,才能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向生活,進而從容以對。“師生”“生生”雙向互動,才能把學生帶到真實的交際中,讓學生在寬鬆的環境中無拘無束地發揮想象力並進行創造。

二、加強閱讀能力,挖掘出創新思維的因素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目標中十分強調語言和積累,讀不僅是採集信息、吸收信息的過程,還是通過理解加工獲得新知識的過程。閱讀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藉助標題關鍵詞、情景、環節,對要閱讀的內容進行預測,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讀後要啓發學生透過表層意思,挖掘深層內容,這需要學生豐富的聯想,主動思維,最後提出質量高的疑難,師生共同討論,共同合作,解決問題。一、二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根據學生的年齡和思維特點,教學應以讀爲主,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邊讀邊思中、在相互討論中、在小組交流中、在合作學習中、在動口、動腦、動手中學習朗讀和默讀,去理解詞句,培養語感,在閱讀中想象、交流,感受語言的優美,體驗閱讀的樂趣。三、四年級的閱讀教學必須讓學生自己充分地讀書,讀出聲,讀出味,讀出意,讀出情,讀出神,讀得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在讀中整體感知,理解文意;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積累語言,學習表情達意的技巧。五、六年級的閱讀教學要體現學生主體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充分落實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引導學生自己讀進去,產生真實的體驗。

三、通過寫作,充分調動學生創新思維的積極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強調了“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寫作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強調習作的具體化,尊重學生的主觀感受,表現創新思維的手段———寫是語言的綜合運用。看圖作文,給出幾幅畫,不作任何文字說明,讓學生聯想,編故事,寫評論,作說明,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改寫、擴寫、編寫,都給予了學生廣闊的擴展空間,可以創造更豐富的內容,在寫作中提倡合作學習,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想象作文是爲了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進而爲培養創新能力打下基礎,教師應鼓勵學生敢於想象。學生的創新潛能貫穿於教與學的整個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大膽探索的觀念,才能按學科的特點,爲學生營造出創新思維的環境,才能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創新的過程需要興趣來維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創造性思維活動成功的先導,靈活多變的教學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

篇九:小語教學中審美與素質教育論文

小語教學中審美與素質教育論文

在全面施行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審美教育”已成爲語文教學中的重要課題。《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這也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礎性要求。良好人文修養的培養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長期的“薰陶感染、潛移默化”的語文審美教學去加以影響和實現。

一、國小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現狀

審美教育又名美育,指教育者按照特定時代的審美意識,充分發掘審美因素,激發受教者的審美經驗,進而培養、陶冶其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完成塑造“感性的人”的教育目標。審美教育的功能可分爲四點:以美冶情,昇華審美情趣;以美啓真,啓迪智慧;以美儲善,感知並培養道德情操;以美健體,感悟生命價值的追求。隨着審美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逐步深入,審美教育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的作用也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國小語文教學作爲美育的重要陣地,在學生初步的審美情操的培養上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隨着課改與素質教育的深入,國小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存在的缺陷或問題也逐步凸現出來,這主要是表現爲傳統教育思維、教學模式以及教師素質等因素造成的美育“缺失”或“偏差”的問題。

首先,教學方法方面,由於沒有客觀標準的參照,部分教師對課改與審美教育內涵的理解有所偏差,教學課程有形式主義傾向,如有些課程多媒體技術使用過於頻繁甚至濫用,干擾教學主題,教學目標主次混淆。其次,教學模式上,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沒有得到發揮,審美教育往往變成教師的單人秀,教師的個人分析取代了學生的閱讀實踐。最後,教師自身審美素質的培養提高也是審美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語文審美教學的具體措施

(一)引入美感情境的審美教學

生動、直觀、感性的美感形象有助於激發國小生的感官體驗,彌補其知識積累和閱歷的不足。國小語文的`基礎性特徵要求其審美教學須以美的外在形象爲手段,具體表現爲兩點:客體文本所體現的音韻美、人物形象美、作品結構美等;主體教師所表現的語言美,情感美等。這些美感形象主要依託於兩點進行營造和實踐:

1、充分挖掘文本美感因素。文本的利用發掘就是要爲學生找到並展示審美激發點,構建審美主體即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聯繫,進而激發學生的審美慾望和進一步探索。如詩詞就具有極強的美的客觀性和形式規律,韻律美、意境美、語言美等都有助於審美主體產生精神上的愉悅,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實現了審美意識的昇華。以賀知章的《詠柳》爲例,“碧玉”、“綠絲絛”“春風”等都充分勾勒出初春楊柳的形象美,“賦物入妙”,引人入勝。 2、創設引入美感情境。審美情感極易爲美麗的情境所觸動,文本閱讀中,美感因素或爲愉悅情緒、或爲慷慨激昂的壯士情懷、亦或其它情緒所啓發引起。《碧螺春》一文中所描繪的動人畫面、流淌的音樂、整齊的朗讀聲都會引發學生對江南春色的美好向往。教師對音樂、多媒體課件的合理搭配運用,都可以將語文教變味輕鬆享受的欣賞過程,讓學生在知識的消化吸收的同時陶冶情操、美化情懷。

(二)個性發展的審美教學

美在本質上是多元的,“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美的生命力源於審美活動的個性化。國小生作爲獨立的個體存在,其獨特的思維方式、情感世界使其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會產生與成人大相徑庭的思想,而越是這種奇思妙想,越是創造性的思維和表達,越能體現出文章的美感所在。而國小語文中的審美教學就是要學生用個性體現和主觀表達來完成其對文本的理解,如在《碧螺春》中採茶一節的閱讀中,學生們評價江南春色之美也是從多種角度着眼的,有朝霞燦爛之美,有晨霧朦朧之美,也有晨光微熹的溫柔之美,這種脫離了標準答案、固定思維的桎梏,個性、情感的展現流露都是文學生命的豐富性、多義性的理想體現,也是審美教學帶給學生更多更大創造空間的目標所在。

(三)審美教學要注重整體建構

語文課本中的每篇課文都是完整不可分割的整體,在帶給學生美感意境、個性發展的審美教學的同時,也要注意到學生知識、形象感知的不足,教師要考慮到保持對文章內容的整體理解、詞語的整體把握,最終實現內容結構的整體迴歸。

三、結論

國小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作用的發揮,不僅要依靠美感營造、個性發展和最終的整體建構,同樣需要師生間的交流和對學生自由感悟的寬容,深化課程改革,推動素質教育,使語文審美教學真正成爲精神享受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