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育心理學本科論文【多篇】

教育心理學本科論文【多篇】

教育心理學本科論文 篇一

摘要:高等教育大衆化發展階段,要求大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醫學學習具有繁雜性、廣博性及發展性等特點,這就要求醫學生應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本文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研究醫學生自主學習的構成因素,通過對醫學生自主學習現狀的調查,闡述自主學習在醫學生學習中的作用。

關鍵詞:醫學生;教育心理學;自主學習

國家發展的根本保障在於教育,教育的生命力在於教育質量。當前,我國進入高等教育大衆化階段,大學的功能多樣化,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一體化,高等教育的育人模式已從教師主體化逐漸轉變爲學生主體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已勢在必行。醫學是研究人類生命的科學,具有嚴謹性和發展性特點,這就要求醫學生必須具有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職業屬性。本文從教育心理學的視角,通過對醫學生自主學習現狀的調查,研究自主學習在醫學生學習中的作用,爲醫學師生找到一種高效的教與學的方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1自主學習的概念與構成因素

西方學者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將自主學習作爲一個熱點問題進行了廣泛縱深的研究。我國始於20世紀80年代,教育學者和心理學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自主學習。教育者關注自主學習的執行實施、效果與保障,繼而提出教學方法的改革。心理學學者研究自主學習的行爲學、心理本質。大學生自主學習具有自主性、主體性、創造性等特點,充分體現了時代對大學生的要求。學習是個體在特定情境下由於練習或反覆經驗而產生的行爲或行爲潛能的較持久的變化。從教育心理學上講,自主學習是學習主體(學生)自主確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內容,調控學習過程,並且及時對自主學習進行評價和控制的一種深度學習能力。因此,大學生自主學習應爲在良好的學習動機下自主確定學習內容、自主確定學習計劃、自主調控學習策略、自主評估學習效果。

2醫學生自主學習的現狀與分析

醫學教育專業性強、學習內容複雜,需要醫學生不僅掌握課堂上的學習任務,更需自主學習相關的醫學知識。通過調查以及查閱文獻資料,結果顯示醫學生在高等教育學校的自主學習活動,無論學習動機還是學習行爲,存在嚴重不足。因此,分析醫學生自主學習的現狀以及針對不足尋找對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2.1自主確定學習內容

醫學生在高校學習的課程,較其他專業而言,顯得多而複雜,要求死記硬背的東西亦繁而難。醫學生確定自己的學習內容,必須具有適當的學習動機。筆者前期研究提示醫學生學習動機不足,表現在醫學生的求知慾不足、職業需求的不足以及問題敏感性不足等方面。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來自外界,如個人的前途及職業需求、家長的期望等,認爲學習是一件不得不做甚至被逼着做的事情的學生佔相當大一部分。自主確定學習目標是學生在教學目標範圍內,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學習任務,不脫離學校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學習內容。醫學生面對琳琅滿目的醫學教材,有時感到無所適從、無處下手。醫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強,而外界各種干擾因素的影響,使得部分學生放棄了自主學習。在小規模的學生訪談中瞭解到,大部分學生能夠意識到自主學習的必要性,但由於不能有效確定學習內容,或者在確定了學習方向後中途感覺效果不佳,沒有很好地實施自主學習。醫學生自主確定學習內容,首先要明確學習任務、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根據自身認知水平和實際條件,結合可利用的外部資源,制定學習內容。其次,在自己的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的驅動下確定學習任務,在適當條件下,使外驅力內驅化。高校教師應注意對醫學生學習動力的激發,新課的開設階段,明確介紹該門課程的主要內容、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當適時引導醫學生對醫學專業重要性的認識,使其意識到所學知識對未來前途的意義,激發內在學習動機(持久內驅力)。高等學校亦應激發醫學生學習動力,使外部壓力能夠轉化爲內部動力。從外部社會環境入手,對就業市場的需求作出及時敏銳的反應,並將就業需求信息反饋至師生,讓學生了解到專業知識的價值及自身知識體系的不足。

2.2自主確定學習計劃

高等教育特點之一就是學生自主支配的時間比較充裕,大學生需自行掌控自己的學業,課堂結束不是學習活動的終點,而是起點。醫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面廣泛,有宏觀的與微觀的,有生理的和病理的,亦有不斷更新的。因此自主制定學習計劃,對醫學生尤爲重要。自主學習計劃的執行需要端正的學習態度和強烈的學習興趣。通過問卷調查,相當一部分的醫學生對醫學的興趣並不大,而是諸如“不掛科”、“個人的前途”、“他人的肯定”等外在因素強迫自己不得不學習,甚至一部分醫學生對醫學不感興趣,學醫是爲了滿足“家長的期望”。還有一部分醫學生制定自主學習計劃後,剛開始鬥志昂揚,一段時間後開始感到迷茫。另外,一些醫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是有計劃的,但是在執行起來缺乏自制力,經不起網絡遊戲等誘惑。醫學生自主制定學習計劃,要與自身的特點相匹配。首先要結合自己的學習習慣,還應考慮到自己的學習條件、學習環境等因素。其二,學生的自主學習計劃應遵循課程教學規劃,制定與教師教學進度相協調的學習計劃。在時間上,不能與教學時間相沖突,要有一定的彈性和可控性。再次,制定目標明確的學習計劃應具有針對性,將總的目標細分爲一個個子目標,計劃的完成度容易檢查,最好可以量化。制定的學習計劃既要保持一定的難度,又是可以通過努力達成的目標。教師應在課程伊始發佈教學大綱,指導學生制定合理的自主學習計劃,評估計劃可行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擺在重要位置上,並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上,激發學習興趣。教師應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制定學習計劃,適度督促學生完成學習計劃。高校應該爲學生執行自主學習計劃提供有利條件,如開放自習室、增加圖書資源、開放電子資源等。

2.3自主調控與評估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要求學習主體自主調控學習策略以及評估學習效果。學習策略一般指的是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的調控,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自我評估是指學生能動地對自身的自主學習進行回顧、總結與評價。當一個學習任務結束後,學生根據完成學習目標的情況和學習效果等,通過思考與評價,可進一步適時調整學習計劃,優化自主學習策略,有利於自主學習水平的提高。通過問卷調查,醫學生普遍認爲自主學習就是自己課後在教室或圖書館學習,自我調整及自我評估的意識薄弱。再者,面對繁雜、層次多樣的醫學知識,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還有一部分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並不順利,遇到困難,不是想方設法去克服,而是迴避甚至放棄。在自主學習效果評價方面,缺乏意識,亦缺乏有效方法。醫學生應結合課程特點以及自身的學習情況,對自己的自由學習時間加以科學管理,保障自主學習的時間和效率。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改掉不良習慣,減少外界干擾,培養自己的自覺性和意志力。醫學生完成一個學習目標,針對學習效果,及時總結及調控學習方法。其次,醫學生應該具有積極的心理品質,提高自我效能感。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調整自主學習策略,適時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及學習進步予以反饋及引導,幫助學生學會正確歸因。

3小結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已使人們跨入學習型社會,“學會學習”已逐漸取代了“學習什麼”,“終身學習”成爲人類與時代發展的需求。所謂自主學習,是指合理選擇學習內容、科學制定學習計劃、調控學習策略以及評估學習效果的過程。醫學生是未來的醫務工作者,肩負守衛人類身體健康的使命,而醫學內容博大精深且不斷髮展更新,在大學學習的內容遠遠不能應付人類疾病譜的變化。因此,醫學生自主學習不僅是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人類衛生事業的要求。本文從教育心理學的視角,通過訪談與調查的方法,闡述醫學生自主學習現狀,並分析其對策,爲醫學教學改革尋找有益思路。

教育心理學本科論文 篇二

摘要:自從人類邁入新世紀以來,國際的競爭日趨加劇,無論是科學技術的競爭還是綜合國力的較量,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隨着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給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帶來了巨大的衝擊。高校思政課是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有助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而人的心理活動對高校思政課的成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在高校思政課中要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進行創新,以提高高校思政課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教育心理學;運用

一、引言

《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曾經明確指出:“誰掌握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戰略主動。”大學生纔是祖國未來發展的棟樑之材,高校只有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才能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與引導下,高校思政課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從整體上來看,高校學生的思想信仰以及價值觀是積極、正面的。然而當今社會瞬息萬變,信息發展日益膨脹,各種思想價值觀互相交融,這對於思想活躍、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社會閱歷有限的高校學生來說,如果不加以引導,容易在思想上產生迷惘甚至走入歧途,這就給高校思政課帶來了嚴峻的挑戰。而教育心理學作爲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心理學與教育的產物,符合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學與教的基本規律。因此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要以教育心理學爲突破口,着眼於高校學生的思想實際,探討有效的教學途徑。

二、教育心理學視閾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概述

(一)教育心理學概述

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是心理科學與教育相結合的產物,主要是研究教學情境中的教與學的基本心理規律,如今已經有着百年的歷史。而教與學的相互作用是一個系統過程,包含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環境等五種要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是存在心理規律的。筆者認爲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教學情境中的教師與學習情景中的學生以及他們在互動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國內外有許多教育者都高度地重視受教育者的心理因素,並提出合理運用這一因素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認爲教與心理學是伴隨着教育的發展需要而產生的,旨在通過了解人性,改變人性從而實現教育目的。可見,教育心理學在教學過程中佔據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二)教育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內涵及價值分析

現代心理學認爲,在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非智力因素大概佔75%,而心理健康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在現實生活中,高校許多大學生並沒有對思政課地學習引起重視,他們覺得只要背背知識點,考試能通過就行了。這樣並沒有充分地發揮思政課教學對高校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作用。而教育心理學和高校思政課有着共同的教育對象、構成要素和人才培養目標,兩者關係十分密切。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應該與時俱進,充分運用教育心理學,關注他們的一言一行,尊重他們的想法,把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及時、準確介入,通過影響人的思想或行爲,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高校思政課教學,提高思政課教學有效性進而實現德育目標。

三、教育心理學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運用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闡述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將教育心理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及時瞭解,充分把握大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和各種思想動態,找出問題癥結所在,從而有的放矢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是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的必然選擇。

(一)有利於拓展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思路

在傳統的高校思政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和差異性一度被忽略,他們往往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不利於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也無法有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生行爲符合傳統行爲模式和價值體系要求會得到肯定和鼓勵;反之,不符合要求便會受到懲罰和批評。教育心理學認爲任何一個教育者都沒有否定學生的權利,它更多的是強調對學生的理解、尊重、信任,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學需要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全面瞭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個體差異與學習需要等,一切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拓寬高校思政課教學思路,培養學生的政治觀念、法律觀念和法律觀念。

(二)有利於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科學性

當下許多高校在長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較爲成熟的原則、方針和舉措,這些經驗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在教育心理學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結合的課題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充分把握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在此基礎上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反之,效果不太理想。同時,教育心理學中感覺、直覺、思維、想象、記憶等心理規律方面的知識,可以使思政課教學的內容更加直觀、形象,激發學習熱情。所以應以教育心理學爲突破口,結合高校思政教學經驗與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提煉、總結,使高校思政課教學更科學。

(三)有利於增強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在傳統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強調產生思政理論體系,而忽略了學生最需要解決的思想問題,師生、生生之間缺乏互動,教學效果不盡人意。而通過教育心理學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結合,全面瞭解高校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與性格差異,瞭解他們的心理特點、思想動態與情感變化,利用教育心理學中的知覺、想象、記憶、思維等規律,不斷創新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增強教學的知識性與趣味性,從而有助於引導學生主動、積極進行學習,激發整個課堂的活力。同時,教育心理學提倡運用認知分析、行爲分析、情感分析等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這也是值得高校思政課教學運用的,通過借鑑、運用這些教學方法,能夠增強教育的說服力和教育力,從而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效果。

四、教育心理學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

偉大的瑞士哲學家和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在人的一生中要在他固有的人格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它的多樣性、連貫性和和諧性。”高校思政課便可以通過影響學生的思想、行爲達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鼓勵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自身的多樣性。而運用教育心理學開展高校思政課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既能夠拓寬教學思路,又可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性,增強其教學效果。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育心理學的運用勢在必行。其中,教師是高校思政課教學取得實效性的主導因素,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是關鍵因素,而外界環境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一)思政課教師自身的完善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的性格特點、言行舉止、教師理念等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美國一位著名教育家曾經做過研究,研究得出教師應該具備“儀表良好”“態度友善”“品行良好”“尊重學生”“興趣廣泛”“有忍耐性”“寬容”“幽默”等特徵。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要不斷完善自我,培養教師特徵,學生認可教師,纔會主動理解和把握教師傳授的知識。首先,教師要注重儀表、簡單、大方、端莊,樹立在學生心中的“威信”。這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積累的過程,也是成功的第一步。其次,教師要具備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個性和崇高的道德品質影響學生。教師良好的思想作風、生活習慣和言行舉止也能夠增強在心中的地位。同時,教師還要合理地培養期望效應,以學生能承受的爲底線,不能給學生過大的壓力,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當學生犯錯時不能亂髮之氣,而應該虛懷納谷,有包容之心。當自己犯錯時,要勇於承認錯誤,不斷反省自己的行爲和態度。

(二)把握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

高校學生思維活躍,對知識有較強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望。當前我國社會正處於轉型時期,各種思想、價值觀交叉融合,給高校學生的思想活動帶來巨大的衝擊,高校思政課教學面臨着嚴峻的挑戰。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不能再侷限在“是什麼”層面的教學上,而是深入引導學生探索“爲什麼”和“怎麼樣”,啓發學生積極思考,增強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自覺性,在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其次,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從他們的心理活動特點出發進行思政課教學。學生由於家庭、遺傳、環境等不同,其生理和心理髮展也不同。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將學生分類,因材施教,對於成績優秀的學生制定一個更高的目標。對基礎薄弱的學生也要爲他們量身制定符合他們水平的目標,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進步。同時還要注重態度理論的運用,在態度形成與轉化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學生的學習態度積極了,懂得利用周圍環境、羣體意識以及網絡資源影響學生的認知,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時耐心細緻地開導。此外,還要注重情感教育理論的運用,注重激發的情感因素使學生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習效果。

(三)創新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

在高校傳統思政課教學效果不太理想的情況下,運用心理疏導的方式不失爲彌補現有思政課教學方法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心理疏導的方式主要是通過言語或者其他方式和學生進行溝通,解決學生的心理疑問和思想困惑,引導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一方面,以宣講的方式進行心理疏導,如對大一新生進行環境適應、人際關係、自我評價等方面內容的疏導,對大二、大三的學生進行道德心理的調節,對大四的學生進行就業心理問題地指導,給學生傳授緩解心裏矛盾的技巧,解開學生的思想困惑。另一方面,以對話說理的方式進行心理疏導,在與學生面對面的對話交談與信息交流中,找出學生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的癥結所在,使學生心服口服,形成積極健康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與學生的平等關係,體現民主的對話交流,以取得學生的信任。它應該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通過學生的傾訴和教師地引導,從而更好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無論是採取何種教學方法都應該使學生能夠樂於接受的方式,打造學生愛聽、老師愛講、學生受益、老師提高的高校思政課堂。

(四)提升教學環節的藝術性

偉大的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家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確,在思政課教學中,學生只有對該學科的學習產生了興趣,教師纔有可能實施有效地教學。如何激發學生興趣,提升教學環節的藝術性是當前思政課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如利用多媒體技術來輔助教學,播放歷史題材類影片《生死抉擇》《衝出亞馬孫》《谷文昌》等,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情感等;通過激情的演講,從內心深處打動學生,享受思政課教育內容帶來的樂趣;理論聯繫實際,客觀、公正地剖析實際問題,將枯燥的思政課教學打造成具有藝術性的公共課程,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環節的藝術環節。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做到以下幾點:不斷地提升思政課教學課件製作水平,選擇讓學生樂於接受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到思政課與生活息息相關,要珍惜老一輩革命者爲今天美好生活所做的犧牲,從而幫助學生塑造人格、樹立遠大的志向等。

(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高校思政課教師的作用固然作用,但是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某種程度上發揮着決定性的作用。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學生要改變對這一課程的偏見,培養正確的自我意識與行爲,還要學會克服學習障礙,通過正確的學習策略,獲取思想政治課程的理論知識。首先,學生不斷地完善自我,塑造健康的個性心理品質。高校學生正處於自我意識迅速發展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己,勇於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在自我剖析中重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在完善自我的前提下,結合教師的有效引導,提高自身對高校思政課的學習興趣,懷着對高校思政課的興趣,內化爲高尚的理想信仰,自覺追求高尚的思想道德,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世界觀,實現個人價值與自我價值。其次,學生還要善於學習,成爲真正的策略型學習者。具備豐富的學習策略,並根據實際情況運用相應的學習策略;在沒有教師、家長以及他人的監督情況下,也能夠有效監控自己的行爲,使自己的學習行爲符合學習目標;養成較高的自我效能感,有效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這種學習品質對學生今後的一生都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效果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直接的影響。隨着時代的發展與變化,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呈現出新的特點、新的問題。近年來,教育心理學逐漸引起了教育界的關注。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運用教育心理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於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和所培養人才的質量。因此,作爲一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從學生的個性特點出發,把握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以及外界環境的影響作用,通過更新教學理念,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等,當然教師自身也要不斷完善,提高教學素養,從而有效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許賀,李洪。新時期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工作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結合機制研究[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06)。

[2]牛江永。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太原科技大學,2012.

[3]張孝鳳。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27)。

[4]王兆雲,李小梅,王新剛。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對策研究——基於大學生自身特點的分析[J]。科技信息,2013(23)。

[5]齊曉穎,劉立偉,趙婷。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功能及其實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08)。

[6]張彩虹。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與策略——基於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視角[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6(09)。

[7]唐劍。以職業道德教育爲例探索立德樹人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J]。成都工業學院學報,2016(03)。

教育心理學本科論文 篇三

摘要:隨着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高校學生可以接收各種複雜多樣的信息,學生更追求個人人格的獨立。在這種狀況下,高校工作的展開和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都受到巨大的阻礙。因此,正確的使用教育心理學是高校輔導員在學生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本文通過對教育心理學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進行探討,從而發揮教育心理學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最大作用,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學生管理;思想教育

一、引言

在2008年首屆高校輔導員工作創新論壇上,對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提出了最新的要求和標準:思想上要開放化;方法上要多樣化;能力上要專業化;態度上要人性化。“四化”的提出,使得教育心理學在輔導員的工作中的重要性顯現的日益明顯。

二、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第一,動機理論。任何人的舉動都有一個原始的出發點,人們將這個出發點稱之爲“動機”。大學生的熱情在大學聯考結束後已經消失殆盡,在這個時候,如果提供給學生一個學習動機,就會很好地改善大學生的消極玩樂心理。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學習引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輔導員的關心和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推動大學生建立最新的學習目標、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社會動機培養和成就動機培養是現今培養大學生學習動機的主要途徑。經過對教育心理學案例的研究發現,大學生學習動機的的強弱決定着大學生是否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

第二,遷移理論。大學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大學生從學生生涯更好地過渡到社會實踐生涯中,這個過程就是遷移的過程。高校輔導員如果能在這一遷移過程中給大學生提供相應的指導,就會在大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上起積極作用。

三、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運用教育心理學方法的意義

第一,有利於輔導員工作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當代高校學管工作中,爲了更好地開展學生工作,輔導員靈活運用心理學知識引導教育學生具有重要意義。因爲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互聯網的出現,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各種各樣的信息影響,這些信息有時會跟中國的傳統文化形成強烈的反差,因此很多大學生都會根據自己的想法來思考做事,且不計後果。所以現在的高校輔導員要在以前的方法上突破創新,做到審時度勢、做到與時俱進。那麼在高校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2]利用教育心理學的相關方法來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溝通引導就顯得無比重要。

第二,有利於增強學生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在對學生進行管理時,高校輔導員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不但可以讓學生得到心理疏導,還能對他們的學習起到幫助。因爲教育心理學提供的疏導方法可以增強學管工作的科學性,可以提高管理的實際效果。在人們自主開展學生工作時,無論處理任何問題都可以行之有效地運用心理學知識,不單單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輔助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變學生對事物的看法,從而端正三觀。

第三,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碰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會去跟輔導員交流溝通。這就要求輔導員必須蹲下來傾聽學生的心聲,並且適時地運用教育心理學方法,多傾聽,切重點,示理解,努力讓學生豁然開朗,調整狀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生活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生活情趣。現在屢見高校大學生因爲心理問題而出現的各種自殘自殺等憾事新聞,足見教育心理學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重要性。

四、教育心理學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

第一,促進班級的管理更好地進行。輔導員在對班級進行管理時,適當地制定一些學生管理守則、制定班級目標、建立班級學分獎懲機制等班級動力系統。在這種動力系統下,學生會自覺地對自己的行爲動作有考量,如遵守班級制度、配合班級管理等。在一個集體下,學生行爲動作的出發點往往會跟從大流,這是由學生不願在集體中被當作“異類”的社會心理決定的。所以,在班級管理中,還可以從此方面出發,建立健全學生榜樣激勵機制,充分發揮榜樣對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方面的積極作用。

第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依據激勵理論,學生的管理工作要從提高學生需要層次、規範學生學習行爲、設立合理的學習目標這三個方面出發,以激勵學生學習動機爲核心。隨着年齡的增長,人的需求就越多,在此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人的主觀需要是動機形成的決定因素,所以對學生進行誘導,轉變其在滿足主觀需要時的行爲態度,促進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強化其學習的動機,提高學習質量。

第三,通過心理暗示增強心理素質。輔導員在對學生進行管理時,要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增強,提高個人情緒管理的能力,提高其思想道德修養。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確地對學生進行指導。通過心理問卷調查掌控學生的心理動向;通過心理模擬實驗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在日常的交流談話中,將一些積極的事例或者人生道理暗示給學生。有時心理暗示的作用會大於傳統的談話灌輸。第四,平等交流。在大學生活中,以寢室或有共同利益的學生組成的小團體是非常常見的。但也與一些人遊離在這些團體之外,孤身一人在大學的校園裏行走。此時,輔導員應該與那些遊離與羣體之外的學生進行心靈間的交流,打破學生的心理防備,換位思考理解學生,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好學生交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提出合理的建議。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社會情況越加複雜的情況下,學生的問題情況也就越多。因此,教育心理學在輔導員工作中的作用越加重要。輔導員在應用教育心理學時,要尊重大學生的主體作用,根據不同的人實施不同的方法,爲國家的建設創造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江源源,張巍。教育心理學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9)。

[2]趙美。淺談教育心理學在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從行爲管理角度[J]。山西青年,2016(14)。

[3]周賽蘭。淺談高校輔導員如何運用基礎心理學開展學生管理工作[J]。明日風尚,2016(6)。

教育心理學本科論文 篇四

摘要:爲了有效提升在教育工作的質量,需要教師能在教學過程中認識到教育心理學在開展學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性,並能在此基礎上通過塑造融洽的師生關係、採用高效的教學方式等措施,運用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提升教學效果,使學生能獲得更好的成長。本文就教育心理學知識在進行學生教育工作中的運用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人才培養;教育工作;教育心理學

現階段爆炸式的信息發展以及電子網絡技術的普及,使得學生能在生活之中接觸到較多的外界信息,在最近的十幾年間表現出了更加成熟的特點,其思想、思維等方面也有了獨特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也就需要教師在進行學生教育的過程中不再僅僅採取嚴肅的教學方式展開教學工作,更需要教師能積極的使用心理學知識進行學生培養,並在學生教育工作的過程之中通過對學生心理特點、心理規律的掌握,從根本上提升教師在教育工作的教學效果。

1教育心理學在開展學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性

學生在成長過程之中大部分的時間處在學校之中,可以說學校的教育工作對於學生的成長有着極爲重要的作用,學校不僅承擔着對於學生在知識方面的培養工作,同時也承擔着對於學生在其人格以及思想方面的塑造工作,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展開教學工作的時候,除了要能全面的做好學生在基礎知識方面的教育工作之外,還要通過對學生心裏知識方面的掌握情況來做好學生心理輔導工作。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之中,部分教師並沒有認識到教育心理學對於學生成長的重要性,而是爲了使學生能學到更多的基礎知識,將大部分的時間以及精力投入到課程安排以及相關教學工作之中,所以也就導致一部分的教師在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學習以及研究工作進展緩慢甚至出現停滯的情況。教師將主要的時間以及精力都投入到知識教育工作之中,這是一件較爲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另一方面如果教師在沒有對學生心理方面知識有所掌握情況下展開教學工作,那麼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導致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受到影響。此外,當教師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時候,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之中還需要教師能根據自己所教師學生的不同年齡特點,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相應調整,因爲在學生成長過程之中的各個階段,學生在心理學方面都有不同的特點,只有掌握了這些特點才能進一步的採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2促進教育心理學在開展學生教育過程中應用效果的措施

2.1塑造融洽的師生關係

在現代實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以及開始積極的倡導在進行教育工作的時候,在師生之間營造良好的亦師亦友的關係,這樣不僅有利於良好課堂氣氛的營造,也能進一步的促進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並且在教育心理學的範疇中良好的師生關係也是高校教育工作展開的基礎,對與學生在其心理成長、情感發展等方面都有較爲重要且突出的影響。在傳統的教育工作之中教師在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一直都是處於一個主導地位,並且由於教學工作之中的課程安排、教學節奏、教學內容都是由教師來設定,所以也就成爲了教學工作的主體,在我國展開素質教育之後,倡導將課堂換學生,讓學生課堂的主體,但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之中由於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有些教師未能完全的落實以學生爲課堂主體的教學方式,這樣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工作的展開,所以在掌握了教育心理學關鍵點之後,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能放下教師的“架子”,融入到學生之中去並和學生打成一片,也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教學工作的開展,並且爲了能有較好的效果還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恰當的時間之中主動的接觸學生,和學生進行良好的交流。其次,在學生進行交流溝通的時候,還要能從心理學角度對學生的心理特徵有所瞭解,比如處在十四周歲到十八週之間的學生,一般也處在青春期,這一階段的學生往往具有身體各方面具有成長髮育速度較快、個人思想感情豐富、在情緒方面有着較大的波動,所以教師在和這一階段學生進行交流的時候也要付出更多耐心,更加細緻的和學生進行交流。再次,經過心理方面教育學家的深入研究,教學過程之中教師對於學生期望程度對於學生的成長也有重大的影響,研究發現如果教師對於學生能有較高的期望,那麼學生在學習過程之中就會表現的更加用工,也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獲得更好的成長,相對的如果在學生培養的過程之中教師對於學生的期望程度較低,那麼也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生在學習方面積極性不高,所以爲了使學生潛力能全面的得到激發,教師在教學階段要了解到每個學生在其個人能力方面的差異,在此基礎上將教學內容分爲各個難易程度不同的部分,使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期望,使得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在學生表現較好的時候,採用口頭表達的形式建立學生的自信心。通過這些方式就能在塑造融洽師生關係的同時,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得學生在較爲和諧、積極的課堂氛圍下掌握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好的成長。

2.2採用高效的教學方式

在過去的傳統模式教育之中,經常會出現教師在講臺上奮力講解相關知識,但是學生在課堂上卻沒有能全面的吸收、理解教師所講授的知識,這是因爲這種教學模式和教育心理學相違背,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對於知識的學習以及吸收都處在一種被動的狀態之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比如在大中專院校,大中專生是指在經過義務教育後因爲成績平平上不了高中再進入大學深造的這些學生,可以說他們是在九年義務階段被忽視的人,他們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學生在校被老師忽視、被同學輕視,在家被父母打罵,在學習上找不到成就感與自豪感,於是致使他們產生厭學情緒。而在大中專院校,課上每節課教授的知識量大,留給學生髮言的時間少之又少,長此下去學生就會形成一種在學習中是被動的心理暗示,時間長了這種被動心理更加明顯,在學習過程中沒有自控能力,課上注意力分散、學習效率不高、記憶力下降、沒有學習興趣想學學不進等等。一般在成人教育教學中,由於學生已成年,社會中他們有過工作經歷就有實踐的經驗,他們有一種深入瞭解專業知識的強烈渴望,如果教師還是採用指導式教學,則教學照樣達不到理想效果,反而使學生學習專業的激情減退。從以上看來,要達到教育教學目的,必須在教育策略與教學方法上有創新。啓發式教學是現在教育界公認的好的教育方法,它是採用了教與學中的心理位置的互換方法,達到在教學中根據課程的要求有創造性地進行教學的目的。

3結論

通過以上討論我們可以發現,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方法在學生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運用教育心理學理論,來對教育系統進行優化,可以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教師們要更好地運用科學的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與方法來進行教育教學,使得他們的身心的發展與外在環境和諧一致,以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蘭文傑。中學教育心理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2]王燕。教育心理學在學生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應用[J]。2011(9)。

[3]周軍。教育心理學在學生教育工作中的應用[J]。2010(1)。

關於教育心理學論文範文一:高校教育心理學發展趨向 篇五

【摘要】高等教育作爲公共事業,在推進改革過程中,其教育的社會性最終將實現對人的社會化轉變。因此,從當前高校宏觀心理學的研究發展來看,無論是在心理學教學評估還是應對社會性教育實踐,都需要進一步梳理心理學發展規律,如將傳統的教師評價轉向由學生自我評價爲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模式,實現“中國夢”教育復興目標。簡言之,以構建高校教育心理學爲契機,積極拓寬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路徑,並從教育可持續發展中強化教育心理學的構建價值。

【關鍵詞】高等教育;社會性;教育心理學;構建標準;中國夢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在擔負社會職能過程中,將越來越傾向於人才培養的社會性,以“科教興國”爲戰略主體的高等教育,無論在管理體制的深化上還是解決當前教育社會性問題中,都需要從高等教育的社會性評估機制中來推進教育秩序的穩步發展。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對於每一位受教育者來說都有着積極的導向作用,尤其是在構建自我人格、增強受教育者社會意識上,教育心理學的宏觀引導功能將成爲解決受教育者心理問題的主要依據。高等教育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復興實踐中,探討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趨向,從高等教育社會性基礎上來探討未來發展路徑,通過深入探析宏觀心理學、微觀心理學的時代精神和特點,從而爲堅持“以人爲本”的教育發展理念,提供積極的改革環境。

一、宏觀心理學向微觀趨向的轉變

隨着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的不斷髮展,在宏觀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過程中,針對受教育者的智力、知識、能力發展需求,將趨向受教育者自身人格特徵及素質的養成。也就是說,對於傳統高等教育宏觀心理學的深入研究,將更多地圍繞大學生心理髮展趨勢和特點,進一步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心理構成要素研究上,促進教育心理學的細化發展,以微觀層面來探索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從而形成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新中心。我們從微觀教育心理學研究中發現,對於高校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變化,高校教育心理學研究通過構建受教育者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從影響受教育者心理變化的構成因素分析中,提升受教育者心理學教育的針對性,特別是將教育心理學與大學生社會意識形態同步,從而爲高校教育心理學的時代性轉變創造條件。同時,藉助於教育心理學微觀層面的研究,能夠更好地拓寬教育心理學的宏觀發展路徑。人作爲社會關係發展的總和,在心理學研究中是核心。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要圍繞大學生的社會關係發展,從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重點上來着力發現和總結符合受教育者心理特徵的社會規律,從而爲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特別是對受教育者的性格養成進行全面指導和判定,提升受教育者的社會意識、性格和態度。可見,在深化教育心理學微觀分析中,高校教育心理學能夠從微觀層面來獲取大學生的性格、人格、能力、意識等形成性因素,進而改善對受教育者心理問題的宏觀引導。

二、教師評價標準向以學生自我評價爲主體的轉變

心理學教育評估標準是高校教育心理學發展的重要內容,從當前高校教育心理學評價方式來看,以教師評價爲主的評價機制和評價方式仍占主導地位。隨着高等教育社會化的發展,人的社會性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最終目標,對於受教育者來說,在進行心理學評價實踐中,將逐漸實現由學生自我評價爲主體的新的評價機制建設。心理學自我評價機制,能夠有效減少教師評價的“片面性”,從教育心理學的宏觀發展上來改善受教育者的自我評價作用。因此,構建學生自我評估標準,主要內容包括兩點:一是注重評價監督機制的構建,特別是對於自我評價主觀能動性的監督;二是發揮自我評價中的參評、互評方式,並促使參評、互評成爲受教育者認識自我、反思自我、客觀全面評價自我的有效手段。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在評估體系建設上要以關注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爲重點,特別是在高等教育社會性發展上要增強對大學生自我個體心理的研究。以“合理化”的評價標準來推進教育心理學評價主體的創新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心理學評估過程及評估方法要進行科學選擇,特別是在反映廣大學生內心意識狀態,以及衡量大學生自我心理素質上,要能夠結合當前教育改革實際,從政策引導上來推進教育心理學的評估。如在評估對象的選擇上,要堅持高校大學生自我評價爲主體,從自我評價、自我監督、自我反思中發揮評價主體的積極性,能夠從評價實踐中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在評價過程中,要從高校教育心理學評價實踐入手,創新評價方法,轉變教育心理學評價理念,結合當前高校教育心理學發展中的問題,從教育心理學創新評價中爲廣大學生積極開展自我評價創造有利的發展環境。

三、社會性視角下高校教育心理學的價值構建

1、注重生活與知識的融合

從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的知識領域研究來看,教育心理學知識主要是涵蓋學科的各相關理論,而教育心理學理論是構成學科知識的主體,也是推進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當前高校教育心理學教學實踐中,對於大學生的性格、人格構成以及知識、情感、能力、價值觀的養成,都需要從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傳遞中來實現。在大學生的生活世界裏,教育心理學要聯繫大學生的生活實踐展開,迫切需要從理論知識的檢驗滲透到社會實踐中,獲得受教育者的性格、人格、思想意識等形態內容,從傳統的學科教學中促進大學生對教育心理學的正確認知。也就是說,用社會性視角來審視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的應用價值,從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研究與創新思想中,實現對大學生生活世界與知識世界的融合,並從教育心理學的理論認知中正面啓發學生的心理機制,以滿足大學生知識教育與心理髮展的緊密結合,增強大學生對未來社會的適應性。

2、注重教育心理學對傳統教育模式的突破與創新

在傳統教育心理學教學實踐中,心理學研究的內容表現出較強的“滯後性”,特別是對於當前高等教育社會性發展,高校大學生的心理髮展所表現出的社會性,迫切需要從教育模式的轉變中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社會性轉變,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所認可,而高等教育心理學教育反而停留在傳統教育模式中,不利於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及心理教育方式的改善,這樣必然需要從創新教育模式中來重新設定發展方向。針對當前高等院校開展的社會實踐教育,將社會作爲教育發展的基本前提,大學生在參與社會生活中不斷了解和認識社會生活發展形式,並從社會實踐中啓發自身心理髮展。因此,結合高等教育社會實踐教學需要,教育心理學要從社會生活實踐活動中,針對受教育者的心理髮展特點,積極開展針對性的研究,從制約當前教育心理學發展的突出問題中,提升教育心理學的“時代同步性”,並從創新教育模式實踐中圍繞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情感、態度、智力發展狀況,來滲透教育實踐和心理檢驗方法,促進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教學價值的發揮。

3、注重教學評價中的自由教育風格導向

從時代發展下來探討高等院校的教育風格,高校社會性發展將貼近社會作爲新時期教育風格的主體,特別是自由教育風格,廣大受教育者在接受自由教育風格中,自身心理髮展發生變化,教育心理學應該能夠從心理變化中來優化教學評價體系,建立以受教育者自主評價爲基礎的自由教育風格,鼓勵廣大學生參與到自評、他評、互評中去,以突出“人本理念”爲導向,從建構高校教育心理學自由風格實踐中,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實踐表明,在教育心理學評價實施中,對於受教育者自我評價的開展,更能激發受教育者的參與積極性,更能夠促進受教育者自我意識、自我思想、知識技能等方面的不斷改善。

4、注重教育心理學的“前瞻性”研究

當前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開展的實踐,從微觀層面來探究大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並從受教育者的自我心理構成要素上,發揮內部心理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心理刺激關係,從而提升廣大學生的心理教育水平。圍繞外部環境的變化來探索教育心理學教育實踐活動,從教育評價方式的轉變,以及對教育心理學教學結構的優化上來適應當前教育發展的時代性特徵,堅持人本理念,積極發揮大學生自我評價的有效作用,從當前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需求上滿足受教育者心理髮展的“廣泛性”,增強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的“前瞻性”。

四、以社會性爲發展契機來實現高等教育“中國夢”目標

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必然需要從教學結構優化中提升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教學結構的優化需要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知識與技能的多維滲透中來實現。同時,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的教學實際,在課程構建及知識整合上結合大學生的性格發展特點,從受教育者的性格、人格、意識等方面進行科學引導,促進廣大學生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形成。爲此,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在與時代教育的統一中,要從教育體系的創新性上來強化時代特色,圍繞“中國夢”發展目標,從構建高校心理學教育發展格局上,增強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適應性”。如在教育心理學學科內容設置上,要注重大學生知識、能力、思想、意識形態教學內容的合理設置,能夠從教育心理學可持續發展目標上,構建多層次的學科發展體系,以滿足構建“中國夢”所提出的新要求,增強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另外,關注大學生的心理髮展階段,從內因、外因作用中來探究外部環境的變化對受教育者心理髮展的積極影響,尤其是營造有利的教育心理學教學環境,促進廣大學生思想、意識、性格的健全和發展,並能夠從各類外部環境因素分析中,提升教育心理學在構建完整人格中的積極導向作用。

參考文獻:

[1]__專。教育心理學在我國發展的新趨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19):12-13.

[2]葉浩生,楊文登。教育心理學:歷史、分歧與超越[J]。教育研究,2012,(6):103-111.

[3]陳新。高等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發展走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5):33-35.

教育心理學本科論文 篇六

【摘要】本文通過對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的認識和應用實現對國中思想品德課程的優化,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教育心理學中的遷移知識理論和學習策略是本文的重點,以此使教師認識到科學的教育理論對教育實踐的重要指導作用,促進教師水平的提高和專業素質的發展。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思想品德教學

心理學認爲,“非智力因素雖不直接介入學習的認知活動,但它形成了個體意識傾向性中的學習態度,積極的個性品質不僅能激勵、驅策學習活動的有效進行,而且能促進和推動智力的充分發揮,而消極的個性品質則會阻礙、干擾學習活動的正常進行”。注重學生良好素質的培養是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要使思想品德課真正走進學生心靈,必須讓心理教育成爲國中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並通過心理教育使政治教學充滿生機活力。

一、國中思想品德教學的研究對象

教育心理學作爲心理學分支學科,針對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涉及的心理現象及其變化,揭示在教育、教學影響下,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學習在傳授知識、技能、發展智力和個性等的心理規律,研究受教育者道德品質形成的心理特點,以及教育和心理髮展的相互關係等。圍繞國中思想品德教學過程,逐個分析各元素對學生心理的影響,起到指導教育、教學,提高學生成績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的教學目的。制訂完整的教學計劃,環環相扣。

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羅森塔爾效應,切實地表明瞭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積極作用,該現象通過暗示改變老師對學生的認知,而且有意無意地通過態度、表情、體諒和給予更多提問、輔導、讚許等行爲方式,將隱含的期望傳遞給這些學生,學生則給老師以積極的反饋,這種反饋又激起老師更大的教育熱情,維持其原有期望,並對這些學生給予更多關照。循環往復,使學生的智力、學業成績以及社會行爲朝着教師期望的方向靠攏,使期望成爲現實。最終實現對學生產生良性影響的效果。2.鼓勵語言的積極作用據研究,南半球一隻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由於其他各種因素的摻和,幾星期後,竟會變成席捲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紊亂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爲“蝴蝶效應”,並做出了理論表述:一個極微小的起因,經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發展成極爲巨大和複雜的影響力。“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學生無小事。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正確和恰當的,可能影響學生一生;錯誤和武斷的結論,則可能貽誤孩子一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更加註重細節,充分照顧學生的自尊心,學生在心智未成熟的狀態下,容易受到教師不經意的言行傷害,對待膽子小、性格內向的學生更是如此,易打消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程的積極性,會影響學生未來思想品德的發展。

三、教育心理學對國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意義

結合思想品德課程的知、情、意、行,即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爲。思想品德課程教育本身是針對學生道德進行培養的課程,而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大衆心理的評價,同樣屬於心理學範疇,教師要教好思想品德課程,避免不了要引入教育心理學的方式、方法。只有抓住和掌握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纔能有效實現國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目的。在思想品德教學中逐漸創新、融入教育心理學知識。教師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應注重自身衣着、行爲和道德品質的修養,自覺總結和反思實踐中的道德知識,以理服人、以德服人,發揮榜樣作用。如果平常教育學生的東西自己都做不到,對學生認真學習思想品德課程很難有說服力。要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的學習知識。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出正確的處事方式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教師與學生和諧共處,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楊蓉蓉。基於國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心理教育研究[D]。蘇州大學,2014

[2]林崇德。心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關於教育心理學論文範文二: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影響分析 篇七

【摘要】人的教育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個部分構成。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亦是教育的基礎,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響。本文結合社會實踐就家庭教育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予以綜述,對家長實施家庭教育行爲和未來一代人的心理和意志品質的發展方向給予引領,以期用良好的家庭教育促進孩子心理健康良性發展,培養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影響

教育是一種永恆的社會現象,這裏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等。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每時每刻都在不斷地接受教育,每天都在感受着對新生事物的認知。每一個人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又時常在教育別人,影響着別人。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越來越多的家庭都更加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教育是一項十分複雜的事業,學校教育擔負着學生從基礎教育到高級教育的漫長過程,成爲每個國家的人才培養,社會進步的關鍵性教育。但是,學校教育又不是萬能的,需要家庭的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爲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父母所從事的應該是最基礎最根本的教育,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並達到預期的目標,就需要家長深入研究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對孩子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做到循循善誘、身先示範、以身作則,這樣才能把孩子培養成心理健康,成績優異,身體強健的有用的人。

從《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中,我聆聽到了一位慈父娓娓道來的育兒故事,找到了一個非常成功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父母是學生成長髮展的關鍵影響人物,家庭教育是系統教育的基礎階段,依次抓住孩子的心理特點,使他們在進入人生系統學習的開始就有健康的心理,對今後的成長起着關鍵作用。如何當好初級教育階段學生的良師益友,首先作爲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對孩子平時生活中的不當行爲及時予以指正。與孩子平等的溝通交流,配合老師進行教育,培養孩子具有高尚的品格。家長不僅是孩子最初的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孩子的監護者,更是孩子思想品德、行爲動作的引領者,在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還應是智慧潛能的開發者。在學校、社會、家庭三者之間還應起到協調作用。作爲優秀的父母,必須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光有一顆愛孩子的心還不夠,過度的愛會成爲溺愛,反而會害了孩子,有些家長一定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質,就會取得全面的收穫。

(1)家長需要不斷的學習新知識,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遭到孩子提出的各類問題讓你解答,不論是淺顯的還是深奧的,如果家長對此不是深入瞭解,就不能給出正確合理解答,幾次問題之後會在孩子的心理產生不良印象,影響父母在孩子心中的高大形象,經常回答不上孩子的提問,不能給出正確的解答,孩子就不會有問題也不問父母了,給孩子造成心理障礙。

(2)家長是學生的楷模,一言一行都將會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特別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做到。哪怕是細小之處都應注意,如:衣着整潔,言談舉止,講究衛生,遵守時間等方面,否則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會使孩子產生心理障礙。

(3)家長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不要過分溺愛,對孩子所犯的錯誤要及時指出並馬上改正。過分溺愛害孩子、害家庭、害自己的事例不勝枚舉。中國古時候,有一個從小被母親溺愛嬌慣的少年,臨刑前要求再喝一口母親的奶,他媽媽解開衣襟喂他,這少年一口把母親的奶頭咬下。無獨有偶,著名的伊索寓言裏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偷竊的少年犯被當場捉住,犯縛了雙手,被牽到劊子手那裏。疼愛孩子的母親跟在後面,捶胸慟哭。兒子迴轉身來,說要對她說句心裏話。母親走近去,想不到卻被兒子一口把耳朵咬了下來。那少年犯說:“假如我初次犯偷了同學的寫字板拿去給你的時候,你打了我,那我何至於膽子越來越大,被牽去處死呢!”孩子需要家長的幫助和保護。他們遇到了委屈會找家長訴說,遇到了虐待和威脅會找家長求助,遇到困難會找家長幫助,如果家長不是耐心傾聽,熱情關懷,合理解決,也勢必會給學生造成心理障礙。

(4)每個家長在培養孩子時,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沒等孩子出生時就有了自己的願望和規劃。希望自己家裏能出個“音樂家、美術家、舞蹈家、書法家、科學家”等,除了在校學習的課程以外,每天的放學後的時間、週六、週日的休息時間都給孩子安排得滿滿的,孩子沒有一點兒自己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出現厭學、悲觀、對社會和現實不滿等,輕者成績適得其反,重者會造成心理障礙、輕生等情況。所以,家長不僅要讓孩子學到更多的文化知識,還應創造條件讓有特長的學生得到發揮,注重孩子的特點,發揮自己特長的機會,如配合班主任老師在班級舉行演講比賽、舞蹈表演、牆板設計、書法展示等活動。在鍛鍊、培育學生特長的同時,也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溝通,也是減少師生間心理障礙的方法。

(5)家長要經常和老師保持聯繫,溝通才能對學生的自然情況瞭解、溝通,便於根據學生各自特點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和關懷,如:有的學生父母離異,雙發相互推諉,生活上得不到家庭照顧,學習上得不到關心,必須的學習費用無着落;有的學生喜歡網絡遊戲,甚至着了迷不想學習;有的學生性格非常內向,不想和別人溝通。當然,家長與老師的經常聯繫,是爲了更好的培養學生,教育學生使其將來成爲有用之人。絕不應發現孩子的毛病聽之任之,不和老師溝通、不採取措施;也不能簡單粗暴對孩子加以訓斥、打罵,這樣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還會給學生造成牴觸情緒,心理產生障礙,增加了今後的教育難度。

總之,作爲家長必須要經常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要懂得教育心理學的內涵,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思路,不斷的總結經驗,多與孩子溝通,瞭解他們,懂得他們,掌握他們的心理,才能根據個人的特點進行教育和培養,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發揮特長,激發興趣來避免和減少學習中的心理障礙,克服逆反心理,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教育心理學本科論文 篇八

摘要:隨着當前我們對整個教育活動的價值認知日益成熟,如今在該活動開展過程中,想要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就需要充分注重教育心理學的具體應用價值和理念融入,尤其是要充分認知到完善的教育心理對學生成長的具體作用價值。本文擬從教育心理學的具體應用背景分析入手,結合傳統茶文化理念的具體內涵,通過融入教育心理學的具體內容,從而探究傳統茶文化在教育心理學中的具體傳承思路。

關鍵詞:傳統茶文化;教育心理學;傳承機制;應用思路;價值理念

通過對教育心理學的具體應用狀況進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系列問題和不足,無論是具體的元素內容,還是完善的元素理念,都實現了系統化完善。但是,由於文化理念的缺失,大大限制了整個教學活動的具體效果和質量。但是對於整個教育心理學的應用狀況而言,文化理念的缺失,大大影響了整個教學活動的質量。我國有着豐富完善的傳統茶文化元素,具體的茶文化理念,不僅是對我國文化體系內涵的有效融入和詮釋,同時更是整個社會元素的價值展現,因此,融入理念內涵將爲整個教育活動有效開展奠定重要基礎。

1教育心理學的具體應用背景分析

教育心理理念是當前人們對心理健康重視程度不斷提升,教學體系不斷完善的,所出現的理念內容,而認知該理念的具體內容和內涵,將爲心理教學活動取得理想效果,提供有效幫助。但是在整個心理教學運動中有着自身特殊性,比如學生普遍參與,學生參與深度廣泛等等,因此,想要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就必須融入整個心理教學活動的具體特點和內涵,通過完善教學元素,從而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而教育心理理念的價值內涵主要表現爲:首先,教育心理理念的目標在於一切內容圍繞健康開展,無論是具體的課程內容設置,還是教學方案,都需要將具體的健康要素和知識內容融入到整個教學活動中。當然,這就要求,不僅要將健康知識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同時更要將可能影響心理教育的具體因素進行系統化完善,從而使其能夠實現教育心理活動的體系化開展。其次,教育心理理念的關鍵在於無論是具體的教學元素,還是體系化的教學方案,都需要充分融入學生健康成長的客觀要求,從而確保整個教育心理活動能夠落實到具體教學過程中。實際上,教育心理活動想要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必須充分認識到,教育心理實際上是一種體系化的教育理念,無論是具體的方案,還是整個教學計劃的基礎方案設置,都需要將教育心理的具體要求融入其中,從而實現理想的教育效果。最後,在教育心理理念中,其不僅需要充分注重將健康元素融入其中,同時也要對各種影響教育心理或者潛在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通過實施預防與教育相結合,從而實現教育心理的理想效果,教育心理,不僅是一種教學目標,同時更是一種教學理念和教學習慣,同時也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所具備的意識理念。因此,認知教育心理的理念內涵,將爲整個心理教學有效開展提供重要幫助。對於心理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如果能將傳統茶文化理念的具體內涵元素融入其中,其不僅能夠豐富整個教育心理學的具體應用價值,同時也能豐富和完善整個教育心理教學活動的理想效果。

2傳統茶文化理念的具體內涵

我國是傳統茶文化大國,無論是具體的文化元素,還是整個茶葉產業的發展完善度,其都是當前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通過對傳統茶文化理念的具體內涵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能夠被系統化應用到當前整個社會體系中,當然,其基礎和前提在於對傳統茶文化理念的具體內涵進行全面分析,傳統茶文化理念的內涵和價值,不僅是一種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具備的行爲理念和規範要素,其能夠對學生成長提供重要的引導。探究傳統茶文化理念中所具備的具體內涵,能夠幫助我們有效解決當前整個茶文化應用過程中的問題,同時更重要的是在整個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素質狀況直接關係到學生的成長狀況,因此將傳統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整個教育心理學過程中,其能夠爲整個教學活動優化開展提供重要幫助。傳統茶文化理念內涵的具體元素應用將爲整個教育活動的優化與元素理念豐富奠定重要基礎。傳統茶文化作爲我國整個文化體系的基礎和核心,合理完善應用傳統茶文化將爲整個教學活動創新發展提供重要基礎,因此想要實現理想的傳統茶文化應用效果,就必須尋找到合適的傳承機制和載體。傳統茶文化理念融入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豐富優化的過程。因此探究兩者的具體融入機制就極其必要。傳統茶文化對整個文化體系的融入和影響,客觀上反映和詮釋了整個茶文化價值作用。

3教育心理學的具體內容分析

隨着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不斷成熟,如今無論是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還是心理健康意識的融入,其都實現了系統化實施。教育心理學運動作爲整個體育運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想要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其需要在完善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理念的基礎上,提前發現潛在的問題和不足,通過完善教育心理學的具體內容,從而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隨着當前教學體系不斷成熟、完善,如今心理學教學的元素和內容也實現了內涵豐富與完善,尤其是一些極具時代氣息的心理學項目,但是在對這些心理學項目的價值應用和認知來說,其更多停留在教學方法上,忽略了整個心理學教學活動中潛在風險的有效認知。因此,對於整個教學活動開展來說,結合其廣泛參與的具體特點,想要實現整個教育心理學開展的理想效果,就必須通過全面完善融入教育心理的具體理念,完善整個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潛在的運動風險防範機制建設,從而實現教育心理學的理想效果。隨着當前整個教育心理體系不斷成熟,心理教學作爲整個體系中的重要內容,無論是該教學活動的參與人數,還是該教學過程中所具備的價值和作用,其實際上都是當前整個教育心理活動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如何完善有效開展教育心理活動,就極其必要。對於整個教育心理學應用來說,其在開展過程中,風險不可避免,甚至一些風險,如果不能妥善處理,甚至影響學生的全面提升,因此,結合當前教育心理開展的價值和作用,完善教育心理學體系建設,其必然能實現該心理教學活動的理想效果。

4傳統茶文化在教育心理學中的具體傳承思路

通過完善構建教育心理教學機制,其能夠在豐富整個教育心理體系元素和內容的基礎上,創新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模式,從而實現教學活動的創新與完善。當然,在教育心理學機制建設過程中,融入傳統茶文化元素,不僅是元素理念的豐富,更是一種教學體系成熟發展的重要表現。因此,想要實現教育心理體系的理想效果,就需要從風險防範機制的建設與融入實施,通過完善教學理念,從而實現教育心理運動的理想效果。當然,通過將傳統茶文化元素,完善融入教育心理教學機制,實際上也是當前健康教育理念推廣和應用過程中的必然要求。實際上,通過對當前整個教育心理活動開展的具體形式和背景進行系統化分析,無論是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還是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狀況,以及心理意識等等,都與社會實際需要之間存在極大差距。因此,融入茶文化元素,實現教育心理風險防範機制的有效構建,能夠有解決當前學生培養過程中,潛在的心理素質問題,從而實現教育心理應用的理想效果。當然,傳統茶文化元素的具體應用過程中,實際上也是整個教學元素的豐富與應用。不僅如此,將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教育心理機制的具體完善過程中,也是從整個教育心理實踐活動開展狀況中所得到的具體經驗認知。通過對目前教育心理開展的具體狀況進行分析,我們能夠看到由於老師和學生缺乏應有的教育意識和必要的問題解決能力,從而大大影響了整個教育心理內涵的有效開展,更重要的是教育心理機制的具體建設,將大大降低教育心理過程中,意外狀況的發生概率,從而在確保整個教育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上,維護學生的身心健康。對於整個教育心理活動開展來說,其開展的核心目標在於確保學生能夠實現健康心理素質。因此,健康教育理念對整個教學活動開展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和價值。而在教育心理理念應用過程中,其存在一系列較難把控的風險問題,如果不能提前認識到教育心理活動的價值作用,其不僅影響整個教學活動和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價值體現,更重要的是豐富的教學元素,直接關係到整個教學活動的完整性,因此,如果能夠將傳統茶文化的具體理念內涵融入到整個教育心理活動中,其不僅能夠豐富完善教學元素,更重要的是整個茶文化體系所具有的各項元素,其能夠爲整個教育心理活動的有效推廣奠定重要基礎。尤其是隨着當前人們對傳統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價值作用認知日益成熟,將茶文化理念融入到學生培養過程中,其將有着重要作用和價值。

5結語

在當前整個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人們對心理學活動開展的價值作用認知日益成熟,尤其是教育心理學中,其參與人數的廣泛性和心理學項目的多元性,決定了我們必須選擇構建整個心理學教學運動開展的具體元素,從而確保整個教育心理學能夠發揮其理想效果和價值。結合目前教育心理學的具體開展狀況,我們可以看到由於缺乏足夠的師資力量,加上對教育心理學的問題認知不全面,從而使得整個教學運動開展過程中出現了體系化。而認知這些風險內容並制定合適的方法,將爲整個教育心理學活動的具體應用提供重要幫助。

參考文獻

[1]羅宇娟。傳統文化傳承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實踐研究——以《中國茶文化》課程爲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2):127-129.

[2]付家東。中國傳統音樂在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傳承的現狀與思考[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5):119-122.

[3]臧亞平劉廷亮。傳統茶文化在我國高校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3):232-235.

[4]胡雁偉。高校茶文化教學現狀及茶文化素質教育模式探研[J]。中外企業家,2015(19):126-131.

[5]陳理宣。興音樂之教育揚民族之宏聲——高校學生音樂素質教育之我見[J]。中國高等教育(社會科學理論版),2016(12):182-186.

教育心理學本科論文 篇九

[摘要]職業教育心理學是職業教育師範類學生的必修課之一,是一門應用性的課程。案例故事法是來源於案例教學法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系統分析了案例故事法在職業教育心理學教學中的五個步驟:自由寫作、編寫案例故事、講或聽案例故事、討論和總結,以期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案例故事法;職業教育心理學;教學

職業教育心理學作爲一門心理學分支課程,目的是爲職業院校培養合格的隊伍[1]。然而,長期以來職業教育心理學一直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講學生聽爲主,教學效果不佳。案例故事法是案例和故事的結合,是基於案例教學法提出的一種提高教學技能的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編寫案例故事、講故事和討論來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案例故事教學法根源於杜威的反思學習理論。杜威提出個體與環境之間互動的經驗對於學習者比較重要。通過運用故事教學案例,給學生提供對所學知識反思的機會。雖然對案例教學法的研究較多,但是以“案例故事法”爲關鍵詞搜索知網發現,案例故事法的研究幾乎爲空白。因此,根據案例故事法的五個步驟將案例故事教學法融入職業教育心理學的教學改革中,以期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爲培養合格的職教師資隊伍做好準備。

一、自由寫作

自由寫作階段主要是學生案例故事寫作過程的熱身,可以跟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問題。在這個階段,有些學生可能會覺得無從下手。在自由寫作之前,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呈現一些案例故事,並讓他們自己寫下可能遇到的問題。在自由寫作結束後,教師將學生分爲幾個小組,分別由學生報告自己可能遇到的問題,別的學生可以提出建議。

二、編寫案例故事

自由寫作後,開始編寫案例故事。教師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編寫出一個真實情境下的案例故事。以“學習動機”這一節內容爲例,由於職業院校的學生最常見的問題就是缺乏學習動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編寫一個職業學校學生缺乏學習動機的案例故事。動機可以分爲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只有職校生對所學專業感興趣,才能激發其內部動機。社會對職業院校學生的認可則可以激發學生的外部動機。不同的學生缺乏動機類型不一樣,教師可以建議學生針對不同類型的動機結合自身的體驗編寫案例故事。案例故事需要有事實,還要呈現問題,此外在細節上還可以建議學生從人物的性格和教師、學生,以及家長之間的對話等這些方面入手。

三、講或聽案例故事

編寫完案例故事後,再次將學生分組(跟第一次分組不一樣)。每個小組中分配三位學生,一個負責講案例故事,一個重點記錄和聽故事,另外一個學生負責監控時間。每五分鐘爲一輪,一輪結束後,三個學生輪換角色。講故事的學生需要大聲講出案例故事,別的學生不能打斷其講故事。講完以後參與者總結出案例中提出的問題。案例故事講述者和傾聽者之間應該多交流。在課堂中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的溝通交流技能,並促使他們參與別人的案例故事。

四、討論

一些研究者認爲討論是案例故事教學的重要環節。皮亞傑提出同伴間的相互交流可以促進知識的內化[2]。案例的討論對準教師的職業發展是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學生可以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自由發表自己對案例故事的觀點。討論以6名學生爲一組,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如學生的案例主要解決什麼問題,相關的理論基礎是什麼,你對這個案例故事還有沒有別的觀點?教師要引導、啓發學生始終圍繞案例故事進行討論。同樣以學習動機這一課爲例,引導學生分析所呈現案例中不同學生動機不足的原因。如有的學生缺乏內部動機,對職業教育沒有認同感,覺得職業院校地位較低。另外一些學生沒有外部動機,覺得職業院校畢業以後收入不高,企業不認可等。根據需要層次理論,有的學生可能是低層次的需要沒有滿足,如家庭經濟困難、吃不飽、穿不暖。而有的學生則是缺乏相對高層次的需要,如缺乏父母的關心與愛。針對不同學生寫的案例故事,讓學生提出解決方案,如何根據誘因理論,歸因理論等來提高該案例中不同學生的學習動機。

五、總結

老師需要對學生案例故事進行分析總結,分析理論在案例故事中的運用。教師在總結中要對每個學生的案例故事及課堂表現作出合理的評價。學生也要對自己案例故事的情況進行反思,可以在個體層面反思也可以集體反思。前者包括自我問詢,後者包括同伴間相互經驗的交流。集體反思因爲涉及跟學生或老師的外部對話,比自我反思程度更深。總結與反思是案例故事教學法的最後一個環節,既可以鞏固案例故事教學法的成果,還可以爲以後的案例故事教學提供建設性的意見。

參考文獻:

[1]包昆錦。《職業教育心理學》課程改革行動研究綜述[J]。職業技術教育,2006(1):57-60.

[2]Jean moral judgment of the child[M]。Simon Schuster,1997.

教育心理學本科論文 篇十

摘要:教育心理學是教學法的理論基礎,通過研究學生如何學習知識、技能和發展智能的心理過程、心理機制及其發展規律來幫助教育者提高教學活動的質量和改善教學效果,因此將教育心理學應用於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簡要闡述了教育心理學中聯結主義、認知主義、人本主義等幾個重要的學習理論,試圖探討其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啓示及有益的指導和幫助。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應用

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與教育學相結合的產物,是研究學校教育和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的學科。正如現代語言學博士H。H。Stern指出“沒有可以不懂得心理學教學理論而教授語言的”,所以對於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而言,研究教育心理學的知識,並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有助於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從而更好地使學生學以致用。

一、介紹

(一)教育心理學

心理學是研究人和動物心理活動和行爲表現的一門學科。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科和教育學科交叉的產物,是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教師和學生及其相互作用的心理現象及規律的科學,其重點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所得應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學主要側重於正常學生羣體的心理規律的研究,考察這些學生在常態的教學中是如何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教育心理學可應用於設計課程、改良教學方法、推動學習動機以及幫助學生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對教育實踐具有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的作用。因此,教育心理學有助於提高師資水平,有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助於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對高職學院學生的英語學習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高職英語教學

高職是和本科教育不同類型層次的高等教育,以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面向基層、生產、服務和管理等一線崗位的實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爲目的的職業教育。隨着近年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飛速發展,英語課程作爲一門基礎課,對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專業能力的拓展及今後的就業留學都有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不少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對英語興趣不濃厚,對英語學習自信心不足,學習上有畏難情緒,缺乏明確目標,學習上非常被動,學習習慣差,有的甚至自卑感較強,不敢開口,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不小難度。

二、教育心理學學習理論

(一)聯結主義學習理論

聯結主義學習理論是由二十世紀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桑代克提出的,二十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美國教育界處於主導地位。其代表人物還有著名教育家華生、斯金納等。其主要貢獻是對在教育過程中碰到的一些心理問題進行了相對客觀的研究和分析,對學習的規律、動機、實質進行大量研究,提出一系列理論及學說。如斯金納曾提出“操作性條件作爲一科學系統應用在日常教學當中”,對促進世界傳統教學的發展與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最早發源於德國格式塔心理學,該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一套完形說,與當時的聯結說形成對立。該學說的代表人物有著名學者賈德、布魯納、奧蘇泊爾等。該學派建立了“完形———理解、領悟、認知———發現科學學習說”理論,肯定了認知及意識的能動作用。現代認知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支即是建構主義,認爲學習就是一個有意義的建構過程。

(三)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與行爲主義教育思想相對立,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羅傑斯及馬斯洛。此學習理論基於自然人性論,主張人格或人的自我實現,相比於理論學習,他們更注重個人情感的薰陶及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羅傑斯在《自由學習》中曾說最持久且最深入的學習模式爲自發學習,馬斯洛在《心理學的依據和人的價值》中指出,個人人格的有效形成往往來源於自我壓力。

三、運用教育心理學理論提高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效果

(一)運用聯結主義學習理論提高英語聽說教學效果

聯結主義學習理論認爲學習是以刺激———反應爲原理的機械性語言操練,即爲學習者提供語料輸入,然後使他們能運用所掌握的語料進行語言輸出的過程。無論是強調語言機械訓練,認爲一種行爲習慣的形成必須通過反覆不斷的練習的聽說法,還是把外語學習歸結爲刺激———反應過程,強調圖像和錄音的相互聯繫和作用而達到語言習得目的的視聽法,都頻繁用到聽、說這兩種輸入和輸出的技能。因此,作爲英語教師可以運用視、聽、說等手段積極刺激學生,引發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並且用情景法和交際法強化學生的學習結果,轉化爲自己英語運用的能力。

(二)運用認知主義學習理論提高英語閱讀教學效果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爲學習是尋求知識和信息加工的過程,知識來源於主客體的相互作用,教學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根據自己原有的經驗、知識重新建構自己新的認知體系。而人們進行閱讀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運用已有知識對新信息進行理解;二是藉助社會、文化等背景知識和有關專業知識及邏輯思維能力,對信息的再加工達到深層次理解。因此,教師應讓學生廣泛接觸世界各國政治、宗教、經濟、文化等知識,拓寬視野,擴大知識容量,調整知識結構,彌補學生詞彙量不夠的短板。另外,教師與學生積極交流,學生與學生合作學習,以便最大限度使用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影響教學效果。

(三)運用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提高英語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即學習目的和學習態度,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外部因素都是通過學生這個內因起作用。真正具有持久活力的學習動力來自於學生的自身興趣及由此所產生的求知慾,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認識這一點,儘量創設一個讓學生感到安全、輕鬆,消除學習壓力和負面情緒的環境,敢於表達自己,勇於改錯,主動表現自己,最終激發英語學習興趣,達到教學效果提高的目的。

(四)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提高英語教學效果

智力因素一般包括記憶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等內容,非智力因素包括態度、意志、刻苦性、信心、心態等內容。誠然,英語學習好壞與智力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聯繫,但是實踐證明,非智力因素對於英語的成功掌握更加重要。因此,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堅定的意志,不怕困苦;培養學生集體的觀念,互助合作;培養師生和諧的關係,教學相長。只有多管其下,英語教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利用一些著名理論干預高職院校英語教學

馬斯洛需求動機理論認爲每個人都有安全的需求,被認可的需求,歸屬感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自我實現是最高層次的需求。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可以進行與學習者需求相關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體會到自我實現,從而對英語學習產生濃厚興趣。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是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的,即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且遺忘進程並不均勻,起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遺忘量先大後小。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此規律引導學生學習並及時鞏固和複習當天的知識,對於需要大量記憶的英語學科來說發揮最大的學習效率。皮格馬利翁效應的核心理念是教師對於學生的鼓勵和期望能給學生以良好的激勵,以此提升學習效果,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力,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因此教師可以大力鼓勵學生,給予正面表揚,多注重進步的方面,促進學生英語學習良性發展。

四、結語

21世紀是高職院校發展的黃金時期,社會的飛速發展必將促進跨語言跨文化的人際交流,而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更應該順應時代的變遷與發展,積極從教育心理學角度深入研究英語教學理論,善於運用教育心理學理論促進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使學生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