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育教學論文

目錄

教育教學論文
第一篇:教育教學論文發表第二篇:普通教育教學論文格式及字體要求一第三篇:教育教學論文第四篇:教育教學論文6第五篇:中學教育教學論文例文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教育教學論文發表

試析關於音樂專業學生的就業導向

爲解決好音樂專業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間題,學校對學生的培養要多元化,專業設置要合理化,並要做好大學生就業前的培訓指導工作,幫助學生尋找廣泛的就業渠道。

當前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在增多,大學生整體的就業難問題已成爲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作爲一名音樂教師,我想對音樂學院畢業生的就業導向談幾點粗淺看法。

一、學校對學生培養的多元化

音樂專業大致包含有:聲樂、器樂、舞蹈、作曲理論、合唱指揮等專業。首先,隨着社會對音樂人才需求的標準不斷提高,學校應該在培養人才層次上有所調整。比如:對學習一般的學生應做到全面培養,聲樂專業的學生可以同時學習器樂、指揮、舞蹈,鋼琴專業的學生可以學習一些聲樂、舞蹈,使學生一專多能,培養成爲複合型人才。從學生人校開始,就有了雙專業,這樣就拓寬了學生的就業渠道。其次,對專業特別好的學生,應由老師專門培養輔導,使學生進人高一級的學校學習,納人考研大軍或送往專業的演出團體。對音樂學的學生也可以開設一般的表演課、形體課,使學生能教、會唱,而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也可以學一些教學法或心理學,使之能唱、會教。畢竟學表演的人也不一定都去做演員,很多表演專業的學生以後可能從事教學。所以,學校只有多元化培養學生,才能

拓寬其就業渠道,使學生多一些選擇。

二、學校在專業設置上應該出“新”

目前在開設的專業上大都沿襲着傳統音樂教育的課程,諸如:聲樂、器樂、舞蹈等。隨着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音樂教育得到了廣泛的普及,音樂生活涉及到方方面面,這就要求我們音樂院校在專業設置上也要拓寬,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爲音樂專業學生的就業奠定基礎。比如:開設音樂文化傳播的“音樂經紀人專業”,使學生畢業後從事演藝界的經紀人。開設藉助於電腦等高科技的“音樂製作專業”,使學生畢業後可以到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單位從事音樂節目或背景音樂的製作。隨着鋼琴教育的普及,學校還可以開設“鋼琴調律專業”,從長遠的發展眼光來看,這類的專業人才是很緊缺的。另外,學校還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增設“舞臺、音響設置專業”、“音樂教學心理專業”等,讓學生畢業後除了做演員或老師之外,還可以涉足於經濟界等其它行業領域,以“新”、“奇”制勝。這樣,不但滿足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爲畢業生的就業拓寬了道路。

三、做好學生就業前的培訓指導工作

對於一名畢業生來說,瞭解就業政策,調整好擇業心態,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勇敢地迎接挑戰,在擇業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學校應該強化就業指導,聘請有關專家,開展就業形勢分析、就業技巧剖析、就業心理諮詢,爲學生順利擇

業奠定基礎。

(一)客觀評價自己,樹立良好的就業心態

分析大學生走向社會前的心理,不外乎以下幾種心態:

1.積極樂觀型。這類學生只要給予適當的引導,就能很快與社會接軌。有必要提示一下,這類學生要增強抗挫能力。畢竟社會就是社會,不可能隨個人的主觀臆斷而改變。

2.悲觀恐懼型。這類學生缺少自信心,認爲自己一無是處,產生自卑感,對走向社會產生恐俱心理。針對這種學生應該積極引導,幫助他們樹立起生活的信心。人們常說“天生我才必有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所以每個畢業生對自己和自身能力都應該有客觀和正確的認識,都應該明瞭自己能幹什麼和不能幹什麼,這就是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這樣,我們每個畢業生才能樹立良好心態,在求職中抓住機遇,從而避免盲目和減少失敗。

3.自負型。與自卑型正好相反,這類學生心高氣傲,好高鶩遠,給自己定位很高,非xx地方不去,非x x單位不進。有的人在擇業過程中“腳踩幾隻船”、“這山望着那山高”,這類學生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就業期望值,就會導致將來的就業困難,悔之莫及。

所以,學生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和評價,纔不致於走向

社會後處處碰壁,到處受挫。學生應該做到自信但不自負,自強但不自傲。總之,培養學生良好的就業心態非常必要。

(二)樹立良好的就業觀念

有些學生就業觀念滯後,對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不瞭解,腦子裏總想進大城市,進國有單位,進公立高等學校任教等等。針對這些情況,學校要作正確引導,拓展學生的思路。在當今21世紀的經濟信息時代,就業觀念要改變,只要是能發揮自己特長的地方,適合自己發展的地方,只要是能給提供展示自己才能平臺的地方,不管公立還是私立都一樣。因爲社會對勞動者各方面的保障都在提高,這方面的法律也會逐漸地確立和完善。當前,音樂教育領域對音樂老師的需求並沒有達到飽和。有的農村的中國小根本就沒有音樂老師;有的學校音樂老師人數太少,唱歌課、欣賞課、樂理視唱課等,都山一個老師來擔任。所以,要引導學生走向城鎮、農村以及偏遠的西部地區和樹立良好的就業觀念顯得非常重要。

四、瞭解就業政策,收集和處理就業信息

畢業生就業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畢業生應首先了解國家以及有關部門的就業政策。不清楚政策,盲目地去選擇職業,可能事與願違,甚至碰壁。就業信息是求職擇業的基礎,誰能及時獲取信息,誰就獲得了求職的主動權。因此,畢業生應當及時全面地掌握有關就業方面的種種信息,並認真地對這些信息進行篩選和整理。

收集就業信息,關鍵要暢通信息渠道,把握信息的準確度,並結合自己的專業和特長有所側重。目前的就業信息渠道有以下幾種:

1.通過本校的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收集信息,利用學校舉辦的人才交流會等渠道收集信息。從學校得到的信息可靠性較強,可信度高,它是學生就業的主渠道。

2.通過各類人才交流中心收集就業信息。這類信息及時、準確。

3.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社會傳媒收集信息,特別是《畢業生就業指導》報、大學生就業雜誌等。

4.通過專業人才網絡發佈求職信息和收集就業信息。

5.通過家長、朋友及其他社會關係收集信息。

由於信息的來源和獲得的方式不盡相同,內容必然是雜亂的,有相互矛盾的,甚至有虛假不實的。因此,畢業生應針對各類信息進行必要的分析、篩選和整理,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從中選擇自己的就業主攻方向。

五、尋找廣泛的就業渠道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會不斷增加,畢業生就業緊張的形勢將會得到一定的緩解。但具體到某個地區、某個學校、某個專業的情況就不盡相同了。首先,音樂專業的學生不要只盯着專業的音樂演出團體或學校不放,還可以走進社區,像“激

情廣場大家唱”那樣開展一些文藝活動,做好社區的文化宣傳工作,爲社會的音樂文化發展作貢獻。其次,學校還可以聯繫大的企業,爲企業輸送音樂人才,成立文藝團體,宣傳企業文化,樹立企業形象。另外,還可以鼓勵學生自主創業。比如開辦自己的音樂製作室、音樂專業培訓班、器樂班、音樂特長班、音樂音像資料公司,辦藝術幼兒園等等,讓學生多渠道全方位地拓展自己,使人盡其能,各盡其才。

另外,學校應該建立畢業生檔案庫,舉辦多形式、常設型公益性招聘會,做到政府與高校聯辦,小型招聘會週週有,爲學生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擇業信息和就業機會。

第二篇:普通教育教學論文格式及字體要求一

普通教育教學論文格式及字體要求一、論文格式要求標準的論文應該包

含標題、內容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註釋等內容。 二、論文字體要求1、論文

題目,黑體3號。2、工作單位、作者姓名、地址、電話、郵箱、郵編,小4號楷體加粗。

3、內容摘要:“內容摘要”四個字,黑體4號,300字以內。內容摘要具體內容,小4號

楷體加粗。4、主題詞:“主題詞”三個字,黑體4號。主題詞具體內容,小4號楷

體加粗。 5、正文:宋體小4號, 2014—5000字爲宜。 正文文中標題一級標

題:標題序號爲“一、”, 黑體4號,獨佔行,末尾不加標點符號。二級標題:標題

序號爲“(一)”與正文字號相同,獨佔行,末尾不加標點符號。三級標題:標題序號

爲“ 1. ”與正文字體、字號相同。四級標題:標題序號爲“(1)”與正文字體、字

號相同。五級標題:標題序號爲“ ① ”與正文字體、字號相同。 6、參考文獻:“參

考文獻”四個字,黑體4號。具體內容採用尾註形式,需註明引文出處、作者、出版社、

出版年份,楷體小4號。 三、教學設計等參考以上要求。教科室2014年11月21日

教學專題論文各類規範

一篇完整的論文必須由內容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四部分組成,缺一不可。

1.內容摘要

摘要是對論文內容的簡短而全面的概括,能夠讓讀者迅速總攬論文的內容。摘要既

要具有高度的信息濃縮性,又要具有可讀性,還要結構完整、篇幅簡短以及獨立成篇。一篇

好的摘要應具備以下特點:準確性、獨立性、簡練而具體、非評價性、連貫性和可讀性。摘

要的長度一般不超過300字。

2.關鍵詞

一般選取3—5個詞作爲關鍵詞。關鍵詞可以是題目中的核心概念,也可以是通篇運用

最多的核心概念。各關鍵詞間用“;”間隔,最後一個關鍵詞後無需標點。

3.正文部分

(1)標題的合理性。各教師上交論文,沒有標題或亂標題現象嚴重。具體要求如下:

標題一律空兩格;

標題中儘可能不用或少用標點號,標題末不用標點號;

標題不得排在頁末而無接文,即避免背題;

一般而言,論文由三級標題組成。(見下圖),如果你的文章篇幅很長,需要用到四級標

題,也可以。(見下圖)

三級標題爲:四級標題爲:

一、一、

1.(一)

(1)1.

(1)

4.參考文獻

一篇完整的論文必須要有參考文獻。文獻中註明作者、文章名、刊名等。

爲了版式的層次分明、美觀醒目,通常以不同的字體、字號區分不同層次的標題。

本次教學專題論文字體要求如下:1.題目:三號黑體加粗2.單位姓名:四號楷體加粗3.內容

摘要:“內容摘要”五號黑體加粗,具體內容用五號楷體4.關鍵詞:五號黑體加粗5.標題:

一級標題:小三號黑體加粗;二級標題:四號黑體加粗;三級標題:小四號黑體加粗;四級

標題:五號楷體加粗。 6.正文:五號宋體;案例:五號楷體7.全文行距:1.5倍

第三篇:教育教學論文

教育教學論文

結合鄉土歷史開展學生研究性學習

寇俊臻

嘉峪關市酒鋼三中

2014年6月

教育教學論文

結合鄉土歷史開展學生研究性學習

嘉峪關市酒鋼三中735100寇俊臻

【內容摘要】本文從落實素質教育出發,以嘉峪關地區歷史爲例,強調了歷史教學中需結合鄉土歷史的必要性,爲先易後難地開展研究性學習提出了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素質教育鄉土歷史研究性學習

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然要以提高學生素養、落實素質教育爲最終去向。儘管在目前大學聯考制度下,身爲第一線的教師深深感到要達到這一目的舉步維艱,困難重重,但是面對世界知識經濟的方興未艾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機遇,進行教育改革,落實素質教育已然是離弦之箭,這自然給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賦予了歷史責任,提出了必須解決的課題。

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我認爲必需結合鄉土歷史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他們的親身實踐,獲取直接體驗和正確結論,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先易後難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從而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達到落實素質教育的目的。

第一、結合鄉土歷史的必要性

1、鄉土歷史最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編歷史教材因其少情景、少趣味、少引導性和多說教、多評析、多定論性,把一門本來生動活潑、使人明智、引人感悟的課程變得索

然乏味,難以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論你教什麼課程——文學或歷史,物理或製圖,生物或數學,書籍都應當成爲興趣的首要發源地,你必須把學生引向這一發源地。”鄉土歷史學生或身臨其境,耳濡目染,或略知一二,願聞其詳,自然而然成爲學生“興趣的首要發源地,”因勢利導,必能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使他們全面掌握高中歷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我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根據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知識點設計了嘉峪關鄉土歷史研究性學習的參考課題,如魏晉時期嘉峪關地區的經濟生活和民風民俗;嘉峪關的形成及原因;嘉峪關市的由來和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從本市街道名稱(或居民服飾、家居等)的變化看家鄉的變化等,大大激起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爲開展學生研究性學習奠定了基礎。

2、鄉土歷史有助於落實素質教育

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目前日常教育教學活動,僅僅關注課本內容已經顯得遠遠不夠。鄉土歷史有着其它課本內容無法比擬和替代的教育功能,歷史教學中結合鄉土歷史教育,通過引導學生考察自己家鄉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歷史變遷,必然能夠加深對家鄉的瞭解和熱愛,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總之,在這個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不斷提升是毫無疑問的,正因如此,這爲我們落實素質教育打開了希望之門。

第二、結合鄉土歷史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途徑和方法

1、通過查閱圖書和利用互聯網蒐集史料

我在講《中國古代史》中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經濟”這節內容時,針對教材提到的“當時,河西走廊,遼東等邊疆地區也都得到了一定的開發。”這一知識點,設計了“魏晉時期嘉峪關地區的社會經濟和習俗”這個研究性課題。爲了節省時間,提示學生可通過查閱圖書,主要是利用互聯網去搜集史料。一週後,同學們都上交了他們各自蒐集到的有關史料,並興致勃勃的告訴我:中國古代史課本上所配的好幾幅圖片竟然就來自我們嘉峪關魏晉墓中的壁畫。自豪之情,溢於言表,我爲自己的引導和他們的發現而暗自高興。

2、通過親身參與體驗來撰寫調查報告

研究性學習必須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通過圖書和互聯網蒐集到的相關的材料大同小異,學生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對所蒐集到的信息材料的堆疊整理,最多也只是個“粗加工”, 他們的結論也僅僅是對已有學術成果的認同或複述,談不上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和研究。面對這種情況,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走出課堂,通過親身參與體驗,如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實地考察等來獲取第一手材料,來撰寫較高水平的小論文和調查報告,就顯得尤爲必要。爲了進一步瞭解“魏晉時期嘉峪關地區的社會經濟和習俗,”我們組織學生參觀了嘉峪關魏晉墓中的壁畫,通過只對觀光遊客開放的6號墓136塊彩繪畫像磚的觀賞,同學們看到了遠比課本和互聯網上更加豐富的畫面,瞭解到魏晉時期嘉峪關地區更加廣泛的民俗生活,如彩繪磚上大量的牛、馬、羊、雞、駱駝、獵鷹等畫面,再現了“河西畜牧爲天下饒”的景象,說明那時的河西牧草豐盛,畜牧業發達,與今天的戈壁連天,荒

漠千里形成強烈對比;《牽駝圖》是絲綢之路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的生動寫照;《採桑護桑圖》中一位女子提籃採桑,一位男子拉弓射箭,保護桑林,生動地描繪了魏晉時期男耕女織的安定生活。而屠夫們持錘擊牛、殺羊宰豬的場面,案上切肉、燒火烹食的炊事細節,烤食羊肉串的場景等等,令人倍覺熟悉親切。在學習“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這節中的明長城時,我們組織學生登臨嘉峪關關城,親眼看着那雄偉壯麗、威嚴非凡的關城;聽着那曲折動人、發人深思的有關民間傳說;望着那蜿蜒曲折、若隱若現的軍事協防體系,誰又不能感悟到築城者那自強不息、精進不止的積極人生態度!誰又不爲眼前“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邊塞風光的恢宏壯闊而動容!正是通過親身體驗和參與,學生獲得了與這一專題相關的更多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了課堂上難以得到的情感震撼和心靈交流。

3、通過多種形式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

把學生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圍繞提出的問題或課題所得出的結論或歷史感悟,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展示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我常在學生獲取研究材料,通過對歷史信息的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形成研究性小論文或調查報告後,以多媒體展示、調查報告會、演講賽、辯論會和宣傳欄展覽等形式,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及時地進行總結。這樣做既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推動研究性學習的經常性開展,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樹立學生科學的歷史觀,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學生愛家鄉、愛自然的情感,從而

達到落實素質教育的目的。

面對如大潮涌動的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讓學生採用多種方式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進行自主學習和自我感悟,改變傳統的以課堂和課本爲主的教學方法,已是大勢所趨,無怪乎日本學者有這一認識: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比其他教學方法更有效。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通過結合鄉土歷史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既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有效嘗試,也是落實素質教育和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第四篇:教育教學論文6

從“堂堂清,天天清,週週清”抓起,打造高效課堂

爲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數學,對數學學習有持久的興趣,我在教學中試着採用“三清”教學的方法──堂堂清、天天清、週週清。幫助學生掃清學習道路上的障礙,樹立學習的自信心,打造高效、和諧的數學課堂。

“清”不是考,“清”的對象不是所有學生,而是未能完成基本任務的極少數同學;“清”的內容就是基礎知識;“清”的方式不是試卷,而是書本;“清”的時間,不是雙休日、節假日,而是在校七小時之內的邊角時間。“堂堂清”是關鍵,達到了目的就用不了“日日清”、“週週清”。“三清”工作做好了,課堂教學就沒有障礙,好同學也就水漲船高了。

1、堂堂清:在這“三清”中,最重要的就是“堂堂清”,只有在新課中力求不折不扣的完成任務,那麼“天天清、週週清”纔有可靠的保障。我在每個班都建立一幫一小組,小組之內相互幫助、合作學習,彼此監督,共同進步;小組之間展開競爭、注重幫助結果;課堂上鼓勵學困生積極參與,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重積極性,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努力做到在每一節課要每一個孩子都學會。

2、天天清:在“堂堂清”的基礎上,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相互查找當天沒學會的內容,彼此監督,認真補上,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現每一天都沒有落伍的學生。

3、“週週清”:每一週結束,組織學生認真複習,對學生進行徹底清查,把這一週以來容易出現錯誤的知識加以鞏固提高,使學生獲得完整的知識。然後對這一週所學內容進行測驗,對於優秀的學生給以鼓勵,使學生品嚐到成功的愉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具體實施方法:

1、建立相應的學習小組,小組內成員分工負責。

2、在學習過程中,“學困生”在課堂上通過自己看書、練習,通過小組內成員互幫互助,互督互查來弄懂“爲什麼”,真正理解知識,最後通過當堂訓練達到鞏固,不把問題留到課後。對當堂清不了的學生,小組成員幫助其過關,一次清不了,就兩次、三次??

3、通過學生“清”不了的內容,由教師利用課外時間個別幫助落實補救措施,做到當日事,當日清。

4、每週五教師和“過關”小組成員當驗收員,驗收時,只憑課本,讓被驗收的學生逐一講解講課本上的概念、例題習題,錯的就在課本上錯的地方做上記號。驗收完畢做好記錄。

“堂堂清,天天清,週週清”,說起來很簡單,就是讓學生當堂完成當堂的學習任務,當天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當週完成當週的學習任務。爲完成以上任務,就要徹底轉變傳統的教師滿堂講,學生聽的教學方法。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最大限度的獨立學習,獨立完成作業,獨立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要求教師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把過去教師講的內容要轉化爲學生獨立學習的內容,把教師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讓學生自己做,把課堂教學看成是學生學習的過程。當課堂教學變爲學生自己學習,自己訓練時,最大的問題是學生自學的情況如何檢查?教師要講什麼,要指導什麼?學生當堂訓練不能完成時又如何?學習小組長的培養,兵教兵的培養、課堂練習的量和質如何把握等等都是要認真思考,想法解決的問題。

如何做到“堂堂清”?我參考洋思中學的做法,最大限度的把時間還給學生,給出學習目標,學習內容讓學生自學,有時也列出學習提綱。但在我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有一部分學生根本就看不進去書,一節課五分鐘、十分鐘過去了,一問三不知,又要提問、又要解答,一晃又十分鐘過去了,再給出例題,思考解答,十分鐘又過去了,再讓練習,很快下課了。課堂作業無法實現堂堂清。因此,我的感覺最重要的是摸索怎樣做到“堂堂清”,做到了“堂堂清”,很自然的就能做到“日日清”、“週週清”。

洋思的經驗是他們十幾年摸索出來的,不是我們說學一下子就學到的,所以,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自己要及時總結,及時反思,探索出適合自己的課堂教學方法努力,打造高效的課堂。

第五篇:中學教育教學論文例文

問題驅動、主體先行:“變革與爭霸”教學案例

一、教學背景

國中義務教育階段的八年級歷史與社會學科要學的內容容量大、知識點多,猶如“壓縮餅乾”。同時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與社會學科往往不被重視(雖然在寧波地區會考有一定的比例---35%左右),被大多的老師和學生認爲是門無足輕重的副課,因此不但每週的課時量少,而且學生在課外不大可能花很多時間去學習這門課,必須想辦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喚起學生自主參與的慾望,提高單位時間內的課堂教學效率,實現課堂教學的“大容量、快節奏、高質量”的教學效果。下述《歷史與社會》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第二框“變革與爭霸”的課堂設計與決策的實踐過程,就是“主體先行”教學模式的一種嘗試,就是對“大容量 、快節奏、高質量”教學效率的探求。

二、教學片段

1、自主探求——“主體先行”,依據學案自學教材

教師設計如下的學案:

(1)、學習目標:

①、說出管仲、商鞅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功績,分析管仲、商鞅變法等歷史事件對歷史發展的影響。

②、知道春秋時期先後出現的五霸和戰國時期並起的七雄,從不同側面感受春秋和戰國的時代特徵。

③、學生能夠通過學習分析管仲、商鞅變法等歷史事件對歷史發展的影響,能夠結合現實,領悟改革對社會發展的意義,樹立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的觀念。

(2)自主預習題:

2、矯正互學——交流預習成果,進一步合作解決學案疑難

首先由學生在課堂上向全體師生展示自己的答案,提出自己的學習問題。然後通過四人學習小組討論完成不能獨立完成或不確定的問題,解決部分學案中的疑難。最後,準對共同存在的問題再次讓學生通過課堂發言的交流方式進一步解答分析,強調優秀生對學困生的幫助和指導,起到“兵教兵”的作用。

3、綜合探究——釋疑解難、查漏補缺、指導學法、意義建構

多媒體展示圖片(骨耜與鐵農具、牛耕),比一比,說一說。

師:①、哪一種農具更先進?有何好處?

生:鐵農具、牛耕更先進。好處:提高生產效率。

師:②生產力發展對當時有什麼影響?

(1)春秋五霸

多媒體展示“春秋五霸”的地理位置填充圖,讓學生在地圖上一一落實。 師:齊桓公爲什麼首先稱霸?(試從地理位置、齊桓公的爲人和謀略等角度分析)

師:爭霸對當時的社會有何影響?

(承轉)師:經過春秋爭霸長期戰爭,到戰國時期,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主要有七個,史稱“戰國七雄”。

(2)戰國七雄

多媒體展示“戰國七雄”形勢圖,引導學生歸納“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

“齊楚秦燕韓趙魏,東南西北到中央”。

師:春秋爭霸與戰國七雄爭霸有何不同?

(3)商鞅變法

多媒體展示問題情境:(辯一辯)

三、 教學反思

1、學案驅動,“主體先行”,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心理學表明:教育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只有通主體的參與和內化才能轉化爲能力。教學要着眼於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教學,本課在學案的驅動下,通過學生在課前對教材的自主探求,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充分做好預習工作,使學生初步感知、體驗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探求欲,喚起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慾望。通過小組合作“矯正互學”,交流預習成果,合作解決學案中疑難,起到“兵教兵”的作用。這樣既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設計學案),又加強了學生自學過程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同時,有助於鋪設“先行組織者”,有助於學生掃除聽課的障礙。

2、成功運用“先行組織者”,努力爲學生更好地學習新知搭好一座橋

所謂“先行組織者”是新知識的“生長點”——不僅包括與學習新知識有關的已有的知識、技能,還包括識別、聯繫、比較、建構等學習方法和能力。“先行組織者”其中一個主要形式是:新材料與 某些熟悉例子之間的類比。

3、精心選擇有價值的教學任務,用問題指引學生積極前進的方向

通過課前認真閱讀教材,大部分學生基本上可以完成識記類知識的學習和解決相對容易的問題。因而教師只需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及上述學習過程未涉及到的知識和傾向性問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喚起學生自主參與的慾望,集中精力釋疑解難、查漏補缺,把工夫化在刀口上,“慢工出細活”,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實效,又較好地解決因學科教學內容容量大對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帶來挑戰的問題。

如本課教師在課堂上就通過設計以下兩個導向性問題:⑴、生產力的發展對當時社會有什麼影響?(諸侯國力增強,導致諸侯爭霸)⑵、戰國七雄爲確立其統治地位,採取了什麼措施?(變法)使學案中“想一想:促成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與爭霸的最根本因素是什麼?”這個問題的解決水到渠成。又如通過引導學生從地理位置、齊桓公的爲人和謀略等角度分析,使“齊桓公首霸的因素有哪些?”這個問題化難爲易。再如關於“商鞅變法”,教師設計一個辨析題“甲:商鞅在秦國進行變法,後被處死。所以商鞅變法是失敗的。乙:商鞅變法是成功的。你贊成那一種觀點,請說明你的理由。”通過辨析,找出論據,理解了商鞅變法的內容和產生的歷史意義。還如,講完“春秋五霸”後,提出“爭霸對當時的社會有何影響?”學生回答:⑴爭霸打破諸侯國之間界限,促進民族融合;⑵實現局部性統一,爲最終統一奠定基礎;⑶引發社會變革。這就爲講述“戰國七雄”和後面“秦的統一”、“民族融合”作好鋪墊,導引方向。

跨文化教育中的英語教學和文化滲透

一位優秀的中學英語教師,不僅要有足夠的語言知識,能夠理解和傳授語言符號,而且要有足夠的西方文化底蘊,能夠讓學生掌握英美文化的精髓,通過文化的滲透讓學生掌握“會說的語言”而不是“啞巴語言”。所以,作爲跨文化教育載體的英語教學,文化滲透就顯得尤爲重要。

一、 跨文化交際的必然要求需要英語教學文化滲透

如今,在全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多的外語教師認識到,外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在教授外語的過程中逐步實現從跨文化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那麼,何謂跨文化交際能力呢?高一虹在其《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一書中指出:“跨文化交際能力指的是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質”。衆多的學者一致認爲,它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能力: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語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和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此外,跨文化交際學究其本質是一種文化比較,關注的核心就是文化差異,因此其研究成果不僅能爲文化教學實踐提供基礎,而且能幫助學生查清造成語言表面形態差異的深層原因,從而在外語教學中指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與文化的關係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出現了只進行聽、說、讀、寫訓練,而忽視了語言賴以生存的土壤———社會文化,特別是語言的差異,導致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受到束縛,從而影響學生英語的進一步發展。美國社會學家 d.r tucher和w.e lambet對教語言而不教文化的現象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令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其想了解其它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語言的基礎。”英語教學中,人們普遍忽視了跨文化教育,原因在於:其一,人們認爲中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語言知識的傳授;其二,認爲跨文化教育太深奧、複雜,且不易操作。但實際上,跨文化教育是可以在語言教學的各個階段、各個層次上進行的。現今中學英語教材是依據“結構-功能”理論編寫的,並且涉及英、美、加、澳等國的英語及其變體,含有極其豐富的人文內容,其鮮明特點就是語言學中的“文化滲透”,即在教材中逐步介紹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有意識地讓學生了解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的差異,增強其跨文化意識。

有人認爲,學習英語只要掌握了語音、詞彙、語法,便可以毫無障礙地閱讀、交際了。這種認識是片面的。毫無疑問,語言基本功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明白:學習一門語言的目的畢竟不是爲了記憶一些詞彙、語法規則。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人們學習語言的主要目的是交際。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交際能力的強弱便成了衡量英語水平高低

的一種尺度。因而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給予足夠的重視,使學生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有所瞭解,能根據話題、語境、文化背景恰當運用語言。這不僅是現今教材所實施的交際教學原則的要求,而且更是國際交流的迫切要求。

二、文化差異的現實要求需要英語教學文化滲透

不瞭解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各種文化差異和語言的文化背景,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就會屢屢出現歧義。

在中國五千年文化中,“龍”是一種被神化了的動物,被視爲中華民族的象徵,受到全民族人民的崇拜。因此,在漢語中就出現了“龍的傳人”、“成龍成鳳”、“望子成龍”、“龍騰虎躍”等詞語。然而,在英語中,“龍”(dragon)是指一種傳說中的怪物,一般被描述爲有着獅爪、蛇尾、翅膀及帶鱗的皮膚;或者指嚴密警戒的人或可怕、危險的東西。在英美文化中,“龍”(dragon)僅僅是一種可怕的動物,並不受人們崇拜。如果人們在交流時對這個詞所折射的文化全然不知,忽視它們的差異,那麼其交流一定會受到阻礙。如用“how much do you earn a month?(請問您一個月賺多少錢?)”來表示對西方人的關心,會被視爲侵犯別人的隱私,而激起對方的反感。中國人以謙遜爲美德,如當外國人在稱讚你時,你用“you flatter me.(過獎,過獎)”或者“where?where?(哪裏,哪裏)”來回答,會令人懷疑自己的判斷力或感覺莫名其妙。因爲在強調個人主義而非集體主義的西方文化中,認爲不相信自己才能的人是奇怪和不可思議的。

因此,我們必須意識到不同的語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要在學習、使用外語時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差異蘊含。因此,幫助學生了解西方文化顯得尤爲重要。不瞭解文化差異就無法確切地理解和正確地表達思想。 綜上所述,要了解西方文化,要認識並掌握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異,首要也(本站)是必要的是學好中國的傳統和文化。打好基礎,瞭解並熟練地掌握了祖國的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並掌握中西文化差異,看到文化差異本質,進而歸納總結以培養自身的文化敏感性。此外,學生還要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會自己去發現和總結規律,使客觀指導和主觀努力相結合,才能實現正確理解和靈活運用英語的目標。基於新文化的創造,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就顯得更爲重要。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他們只有在這一語言的學習過程中深刻領會中西文化的差異,運用西方先進的文化服務我們的社會發展,開闢認識真理的廣闊道路。文化不斷更新,真理不斷髮現,這是對教師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提出的挑戰,也是迫在眉睫的重任。

本站推薦更多精彩範文:

教育教學論文

幼兒園教育教學論文

國小教育教學論文

教育教學論文格式要求

地理教育教學論文

標籤:教學 論文 教育